慢性前列腺炎相关病原体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7.42 KB
- 文档页数:4
慢性前列腺炎相关病原体的临床研究
初瑞雪
【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8)007
【摘要】目的研究本地区慢性前列腺炎(CP)相关病原体的分布和感染情况,探讨引起CP的主要致病因素.方法对407例CP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直接镜检、细菌、淋球菌(NG)、真菌(CA)、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和沙眼衣原体(CT)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P的主要致病菌是葡萄球菌,其次是大肠埃希菌.排在前3位致病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32%)、表皮葡萄球菌(7.86%)、大肠埃希菌(7.62%),溶血性葡萄球菌(4.91%)和CT(4.91%)排在第4位.A 组的细菌感染率高于B组,非细菌病原体感染率低于B组.混合感染占相当比例(10.81%).CP患者前列腺液直接镜检结果,3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葡萄球菌是CP 的主要致病菌,非细菌病原体可引起CP,而不是主要致病因素.混合感染和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是CP难以治愈的重要因素.CP患者前列腺液有形成分的改变与何种病原体感染无相关性.
【总页数】4页(P531-534)
【作者】初瑞雪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医院,山东,聊城,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7
【相关文献】
1.相关病原体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探讨 [J], 孟卫东;张卫宏
2.慢性前列腺炎相关病原体的临床研究 [J], 初瑞雪
3.慢性前列腺炎病原体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 [J], 陈洪晓;李娜;赵毅;李芙蓉;郑荣涛;李中伟
4.性病相关性慢性前列腺炎病原体分析 [J], 陈光斌
5.性病相关性慢性前列腺炎病原体分析 [J], 张奕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列舒通胶囊联合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发布时间:2022-03-10T03:35:30.15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0期作者:果长春[导读] 目的探讨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应用前列舒通胶囊+磷霉素氨丁三醇散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果长春北京丰台医院泌尿外科北京 100071【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应用前列舒通胶囊+磷霉素氨丁三醇散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12例CB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n=56)与对照组(n=56)。
对照组口服磷霉素氨丁三醇散(3 g/d,睡前顿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前列舒通胶囊(1.2 g/次,3次/d),所有患者均治疗1个月。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统计两组副反应发生情况和随访3个月的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53/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1%(46/56),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8%(1/56)]较对照组[3.6%(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复发率为0,较对照组[10.7%(6/56)]显著降低(P<0.05)。
结论联合应用前列舒通胶囊+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治疗CBP可明显减轻患者湿热瘀阻证的相关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整体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舒通胶囊,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湿热瘀阻证,炎症反应,生活质量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系指前列腺在致病因素(如病原体、某些非感染因素)作用下,患者出现以排尿异常、神经精神症状、盆腔区域疼痛或不适等症状为特征的生殖系炎症性疾病[1]。
其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CBP)是其常见类型之一,目前此类CP的临床治疗方案以中医辨证联合抗生素为主[2]。
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59例病原体感染分析
袁皓琛;孙振华;王晓玲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卷),期】2005(21)2
【摘要】目的:了解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应用淋球菌培养、细菌培养、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支原体培养、念珠菌培养等方法.结果:59例患者中病原体检测阳性者21例,检出率为35.59%.其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14例,占23.73%,炎症性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CABP,Ⅲa)12例,占20.34%,非炎症性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CABP,Ⅲb)33例,占55.93%.结论:性病后慢性前列腺
炎以非炎症性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最常见,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并不是性病后慢性前
列腺炎的主要致病因素.
【总页数】2页(P99-100)
【作者】袁皓琛;孙振华;王晓玲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医学院,扬州,225009;扬州大
学临床医学院,扬州,22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7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分析 [J], 李明华
2.前列通瘀胶囊联合司帕沙星治疗性病后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30例疗效观察 [J],
林伟涛;张牧钦;方瑞芳;何田芳
3.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59例病原体感染分析 [J], 袁皓琛;孙振华;王晓玲
4.86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病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J], 黄尾全; 王丹丽
5.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动物模型不同病原体感染的对比分析 [J], 宋丹;刘金星;师伟;吕舒涵;刘鹏飞;张保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列腺炎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断分析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之一。
虽然它不是一种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其庞大的患者人群和高昂的医疗费用给公共卫生事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由于目前对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还不十分清楚,许多医师在临床诊治前列腺炎过程中感到棘手。
至今,对前列腺炎的认识、病情轻重的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我国尚无明确的标准可依。
因此有必要对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断进行研讨,以便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的前列腺炎诊治方法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概念与分类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受到病原体感染或某些非感染因素刺激而出现的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目前,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还不十分清楚。
众多学者认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具有各自独特病因、临床特点和结局的一组疾病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因此,建议使用前列腺炎综合征的概念。
(一)传统的分类方法利用 Meares-Stamey 的“四杯法”对前列腺炎进行分类是第一个规范的前列腺炎分类方法,通过比较初始尿液、中段尿液、前列腺按摩液、前列腺按摩后尿液“四杯”标本中白细胞数量和细菌培养结果将前列腺炎划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
由于该方法操作繁琐、费用较高,且其结果很难精确诊断前列腺炎,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有限,在临床中已很少应用。
(二)新的分类方法1995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根据当时对前列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情况,制定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I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ABP。
起病急,可表现为突发的发热性疾病,伴有持续和明显的下尿路感染症状,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升高,血液或尿液中的细菌培养阳性。
II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CBP。
有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EPS/精液/VB3中白细胞数量升高,细菌培养结果阳性。
前列腺炎及其研究新进展郑乃钻雷州计划生育服务站前列腺炎,尤其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 CP)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疾病。
由于以往对其病因和病理学缺乏深入了解,存在许多混淆。
随着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前列腺炎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而是具有各自特异表现的综合征。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制定了有关前列腺炎的新的定义和分类,包括4类: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Ⅰ型, 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 CBP)、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痛综合征(Ⅲ型, CP/CPPS)和无症状前列腺炎(Ⅳ型)[1]。
美国健康统计中心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慢性前列腺炎约占25%,50%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段时期曾有前列腺炎病史[2]。
其中研究表明,前列腺炎病人中只有33%有前列腺的炎症,而且炎症主要存在于前列腺间质,不足5%的病人有腺体或腺体周围炎症,且前列腺分泌物中炎细胞数目与组织中的炎症程度无关。
1.细菌性前列腺炎细菌感染是Ⅰ、Ⅱ型前列腺炎的病因,90%~95% 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80%为大肠杆菌,10%~15%为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沙门氏菌属等。
5%~10%为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肠球菌,其次如链球菌、表面葡萄球菌、类白喉菌等。
有关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性还未明确,细菌性前列腺炎绝大多数为单细菌感染,很少出现2种或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
2.CP/CPPS的病因及检测方法①CP/CPPS与衣原体和支原体CP/CPPS是慢性前列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慢性前列腺疼痛是最常见的主诉,尤其是会阴痛、下腹痛、睾丸痛、射精痛,其他的泌尿生殖系统不适包括性功能障碍和排尿疼痛[3]。
CP/CPSS有2个亚型:ⅢA是在前列腺分泌物、按摩后尿液或精液中有炎症存在,此类型不仅包括以前所说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而且还包括在按摩后尿液或精液中存在炎症的病人,大大扩大了范围[4]:ⅢB型是有症状但在前列腺分泌物、按摩后尿液或精液中无炎症存在。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郑小挺; 陈胜辉; 姚文亮; 张明亮; 熊奇; 熊国保; 王家辉【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9(030)011【总页数】5页(P1810-1814)【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 传统医学【作者】郑小挺; 陈胜辉; 姚文亮; 张明亮; 熊奇; 熊国保; 王家辉【作者单位】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南昌市生殖医院江西南昌 330001; 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 571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7.33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泌尿男科常见的疑难病和多发病之一,其多好发于中青年男性,致病病因、机制复杂多变,其临床主要体现在局部疼痛不适症状、排尿不适症状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等三大临床症状[1]。
现代医学以及传统医学在临床上针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均有独到的见解,笔者将从现代医学和祖国传统医学两个不同角度来阐述本病发病的病因病机。
1 现代医学关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1.1 流行病学1.1.1 CP的发病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剧,CP是的发生对广大男性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增加了医疗负担。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CP的有关调查研究不断增多,目前国内所报道的CP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国外,约为6.0%~32.9%,而由于区域、人种及诊断标准的不同,国外文献的报道差异较大,2.0%~16.0%不等[2,3]。
在李宏军调查的534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中,CP有209例,其中Ⅱ、ⅢA型CP占8.6%,ⅢB型CP占5.2%[4]。
在李兰群调查的164例CP患者中,Ⅱ、Ⅲ型CP分别占13.4%、86.6%[5]。
1.1.2 CP的年龄分布CP可以发生在成年男性的各个年龄阶段。
据国外文献报道,Mehik等[6,7]对年龄在20~59岁的2500名男性调查显示,随着年龄越大,患CP的发病率越高,其中50~59岁组的发病率高出20~29岁组3.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