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持续与间断冰敷方法临床效果的比较(新)
- 格式:pdf
- 大小:853.56 KB
- 文档页数:4
二。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术后康复锻炼应注意保护伤口,避免污染,如伤口暴露应马上消毒更换敷料。
锻炼应从小量开始逐渐递增,根据锻炼后及次日的反应(全身状态、疲劳程度、膝关节局部肿胀和疼痛等)增减运动量。
锻炼后以不发生膝关节局部疼痛、肿胀等为宜,如发生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在几小时内缓解,不应持续到第二天。
均匀分布运动量,应有短时间间隔休息。
与隔日长时间运动相比,每日短时间多次的运动更有效。
根据不同康复阶段的需要和功能恢复情况适时调整运动强度、时间及方式。
锻炼前后疼痛严重或对疼痛比较敏感的,可用一些温热疗法,并可小量使用消炎镇痛药或止痛药。
老年人锻炼前应排尽大小便,避免睡觉醒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内或起床后立即锻炼。
锻炼时应穿宽松衣裤和防滑鞋,最好有人协助保护,并予以适当鼓励,共同配合努力。
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和增加肌力的锻炼相结合,即使达到正常水平也应继续维持长期的锻炼。
1。
围手术期康复练习主要是术后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根据术后身体恢复状况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起始阶段、中间阶段、递进阶段、恢复活动阶段)(1)术后第1~3天由于手术创伤和术中一定量的失血,因此术后第1 天病人较虚弱,伤口疼痛也较明显,麻醉造成的胃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不能进食,同时关节腔内的积血仍需通过保留的引流管引出。
因此,病人以静养为主.足踝至膝关节以上用弹力绷带轻微加压包扎、冰袋冷敷以减少出血、消除肿胀.由于即使正常人在休息时膝关节也倾向于轻度屈曲,因此如膝关节后侧软组织较紧则应将足跟垫高使膝关节处于伸直位以防日后膝关节屈曲挛缩,在训练间隙和夜间休息时使用沙袋压迫、膝关节支具或伸直位石膏防止屈曲,一般术后应持续使用 6 ~8 周.由于下肢肌肉的舒缩犹如一个泵不断将血液挤回心脏,手术后患肢完全没有活动可使下肢血液淤积、肿胀,造成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可造成肺、脑梗塞引起生命危险。
同时完全没有活动可使肌肉和关节失去弹性,影响术后肢体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膝关节镜术后不同冷敷方法的效果对比探究发布时间:2021-05-12T12:55:43.45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8期作者:丁晓亭袁方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分析患者接受膝关节镜术后不同冷敷方法的治疗效果。
丁晓亭袁方通讯作者苏州市立医院北区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目的:分析患者接受膝关节镜术后不同冷敷方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目标,采取单双色号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术后患者实施持续冰敷方法,参照组术后患者实施间断冰敷方法,研究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均低于参照组,其研究组不同肿胀值也低于参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
结论:给予临床上接受膝关节镜术后患者采取两种不同冷敷方法,其治疗效果明显,同时减少患者疼痛程度,加快患者患肢消肿时间,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膝关节镜;不同冷敷方法;治疗效果随着国内医疗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关节镜手术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此微创手术属于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内镜技术,其具有切口小、皮肤瘢痕小、术后疼痛轻,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同时在手术中要对患者的滑膜、韧带、软骨展开处理,会给患者膝关节带来一定损伤,造成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因此在手术完成后,会引发患者产生出血及疼痛和肿胀等不适感,导致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受到影响[1-2]。
所以选择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进一步研究两种不同冷敷方法应用在膝关节术后恢复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目标,采取单双色号分组方法,均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合计46例,其中研究组男26例,女20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7.50±3.4)岁,半月板损伤14例、关节内骨折19例、交叉韧带损伤13例。
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1 手术体位和消毒铺巾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体位采取仰卧位,麻醉可以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在手术侧肢体的膝关节后方横行放置一个胶垫或沙袋,以使手术中屈膝时患肢的足部得到支撑而便于操作(图1)。
当使用止血带时,为了减少对术中膝关节及髌骨的运动轨迹评估时的影响,应尽量将止血带靠近大腿近端包扎固定,消毒范围要从止血带向下包括足部在内的整个下肢。
足部可以在消毒以后用一只无菌手套套上,以利于手术时能够清楚辨认踝关节解剖标志(图2)。
不使用止血带时的消毒范围应从脐下方到整个下肢。
由于患者的呼吸气流会因麻醉师的移动将其带到手术区,增加手术感染的机会,因此,铺巾时应该将麻醉区完全隔离(图3)。
手术无菌贴膜的粘贴方法应该是屈膝时粘贴膝关节前方,尽量伸膝时粘贴关节的后方。
这样能够避免术前标定的手术切口发生移位,同时也能够避免安装试模或假体时由于后方贴膜的紧张导致的假性伸膝障碍。
准备一个如同枕头大小的无菌包裹,在需要屈膝时垫在膝关节后方,需要伸膝时垫在踝关节后方。
建议在切开皮肤和缝合伤口时,使用屈膝位置操作。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和减小手术后伤口的张力。
患肢驱血后的止血带充气压力一般在320~350毫米汞柱之间(或者千帕)。
时间控制在90分钟之内。
2 手术入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目前最为常用的手术入路是膝关节正前方入路(即Inssal’s切口),皮肤切口于膝前正中髌上3~5 cm处向下至胫骨结节内侧。
膝屈曲位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伸膝装置显露后,取膝前髌旁内侧入路切开关节囊。
具体操作方法:沿髌上股四头肌腱与股内侧肌交界处的腱性组织切开,向远经髌骨内缘至髌韧带内侧及胫骨结节内侧切开。
髌旁保留0.5 cm的腱性组织,以便缝合。
切开髌前脂肪垫内侧,尽量保留髌韧带下脂肪垫,如果有严重的髌前滑膜病变,可以切除髌前滑膜部分保留髌下脂肪垫。
于胫骨前内侧做关节面下0.5~1.0 cm前内侧的骨膜剥离,切断内外侧半月板前角并其沿边缘切除前半部分,切断前交叉韧带胫骨附丽点(图4)。
低温冷冻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文献综述(一)低温冷冻治疗(cryotherapy)是指应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降低机体温度,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低温治疗作为一种诊疗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普遍应用于疼痛的治疗中。
本文对低温冷冻疗法在各种疼痛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概述。
1.单独应用冷冻疗法1.1冰敷疗法乔立婷和胡积菊指出冰敷疗法(ice therapy)通过促进毛细血管的流通,减轻水肿的作用,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冰敷疗法在临床上治疗广泛,尤其适用于运动损伤,对患者的预后有良好的疗效。
黄文春等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4例分为冲洗组、冰敷组、空白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术前及术后第1日、第7日患者膝关节疼痛度、肿胀值、自主活动度。
冲洗组在膝关节镜术后用4~8℃生理盐水3 000 ml持续冲洗关节腔6 h,500 ml/h进行治疗;冰敷组在膝关节镜术后用大小合适的冰袋持续冰敷6 h,当皮肤温度> 15℃,冰袋温度>0℃时即更换,每次2.5~3.0 h。
该研究结果表明,冰敷疗法能够使患者疼痛、肿胀减轻,且两种不同冰敷疗法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别,但在远期能否促进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后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随访。
Li和Wang观察冰敷是否有助于减轻巩膜扣带手术后的肿胀和疼痛,将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患者100例分为冰敷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接受标准术后医疗,冰敷组接受标准术后医疗后,再将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自制冰袋放置于患者手术眼上30 min,每日3次,术后连用两天。
试验结果表明局部冰敷治疗有助于减轻巩膜扣带手术后眼部肿胀和疼痛。
Alsantali通过观察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手掌多汗症23例,比较冰敷与EMLA乳膏哪种方法更能缓解疼痛,EMLA乳膏是一种局部麻醉药。
试验方法为在患者手掌接受肉毒杆菌注射治疗前,每例患者一只手掌涂EMLA乳膏,另一只手掌直接敷冰块3~5 S。
该研究结果表明,冰敷比EMLA乳膏更有助于减轻疼痛。
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早期关闭对出血量的影响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两种不同的引流管使用方法对术后患者出血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2年9-12月本科室同一主刀采取膝关节正中入路、沿髌内侧缘切开关节囊术式的病例35例,术后根据不同的引流管开放形式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18例采用术后关闭引流管4 h以上,患者自觉胀痛后再予以开放,对照组17例术后引流管处于自然开放引流状态,观察两组术后6、12、24、48 h的引流量,术后1、3、5 d的体温,切口愈合时间及出院时HSS评分。
结果:实验组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各时间点平均体温、切口愈合时间及出院时HSS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先关闭引流管4 h以上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
标签:全膝关节置换术;引流管;术后出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手术入路的选择、止血带的使用技巧、开展微创手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中出血,由于手术是在止血带的保护下进行,因此,术中出血很少,但由于膝关节骨创面较大,渗血较多。
所以术后出血量远远高于髋关节置换,虽然采用了一些措施,如冰敷、加压包扎等,能减少一部分出血量,但很多患者仍需要术后输血,因此,有必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减少术后出血[7-8]。
如何减少出血是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一个重点、难点,因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多,因此,术后需要常规放置引流管,此次选取本科室同一主刀采取膝关节正中入路、沿髌内侧缘切开关节囊术式35例,对术后引流管的开放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对引流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9-12月本科室同一主刀采取膝关节正中入路、沿髌内侧缘切开关节囊术式35例,对术后引流管的开放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17),实验组术后常规夹闭引流管4 h以上,待患者感觉憋胀后再予以开放,对照组术后引流管处于无负压开放状态随其自然引流,对比不同引流管使用方法对TKA术后出血的影响。
生物冰袋冷敷护理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出血和止疼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2-22T09:27:36.600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1期作者:杨翠娥邢晓玲[导读]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近代发展以来的新技术,其可以有效根除晚期膝关节疼痛,在现阶段临床上应用相对比较广泛杨翠娥邢晓玲山西省太原市人民医院山西太原 030001全膝关节置换术是近代发展以来的新技术,其可以有效根除晚期膝关节疼痛,在现阶段临床上应用相对比较广泛。
由于该手术后患者血管损伤、毛细血管渗血及金属异物等刺激的影响,会导致患者手术后发生渗血,甚至形成血肿[1]。
而冰袋冷敷属于一种生物学方法,具有止血、消肿及止痛的特点,其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与出血情况,大大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基于此,此次报告选取我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2例患者为对象,分析生物冰袋冷敷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应用情况,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1材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间来本人民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2例患者为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参照组(46例)与研究组(46例)。
其中,参照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为62~75岁,平均年龄为(60.70±10.22)岁。
研究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为63~78岁,平均年龄为(61.14±12.4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符合此次研究,可直接比较。
所有患者纳入标准:①均同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②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膝关节检查资料和相关病史资料;③此次研究获得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患者自愿,且签署了手术治疗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②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心脏、肝肾等器官器质性病变者;④不愿意参与此次研究者[2];1.2方法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方法为:患者手术后嘱咐患者保持过伸位,术后留置引流管要暂时关闭3h,之后开放或改为负压。
生物冰袋冷敷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目的探讨生物冷敷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和止疼消肿的效果。
方法全膝关节置换88例随机分2组冰敷组用生物冰袋的冰敷,冰敷术侧膝关节的内外侧。
对照组常规处理,观察并计量引流量。
结果冰敷组44例中术后2天所有病人的引流量小于50ml,都给予拔管,无不良反应。
冰敷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物冰袋持续间断冰敷能有效减少术后出血、止痛、消肿的作用,防止其他的并发症发生。
标签:膝关节置换;冰敷;疼痛冷敷可以使微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减慢神经传导速率,降低组织温度及细胞代谢,具有止血、止痛、消肿的作用。
本研究探讨冰敷护理对全膝关节术后患者肿胀,疼痛和术后出血的影响,为冰敷护理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人工全膝关节术患者88例,采用入院单双顺序随机分为局部冰敷组和对照组,冰敷组44例,男29、女15例,年龄50-70岁,平均62。
对照组44例,男31例,女13例,年龄52-79岁,平均63岁。
1.2材料:生物冰袋(由成都心海汇才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制造)重量500g 选用高新技术材料配制而成,干净无毒富有弹性,呈凝胶状,具有冷容量高,保冷性好的特点,经济实惠,接触面积大,效果好,容易固定等。
1.3冷敷操作方法:冰敷组病员在术后返回病房,立即将患肢伸直并用软枕抬高,保持功能位后取优质棉布包裹冰袋放置于患处前内侧位,妥善固定好,必要时用常规绷带加压,防止脱落。
冰袋运用遵医嘱q4h冰敷,每次15-20min为宜,持续24h,冷敷过程中一定要观察患肢的颜色变化、感觉功能、皮肤温度、伤口敷料是否浸润,防止因冰敷引起的冻伤和冰水引起污染伤口。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处理方式。
2结果老年患者发生拔针后皮下瘀斑的原因2.1按压方式不正确;2.2按压时间不够;2.3按压错位。
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瘀斑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原因例数所占比例按压方式不对4538.03%按压时间不够3832.91%按压错位3429.06%合计117100%3原因分析1.4观察指标1.4.1术后出血量,严密观察术后出血情况时间为2h、24h、48h准确计量如术后48h血浆引流来小于50ml就可以考虑拔管。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健康指导关节外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疗效日益提升,能有效解除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使膝关节恢复正常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治疗膝关节病变的主要方法,我院自2007年至2011年,为48位膝关节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术,其中单膝36例,双膝12例,通过系统的护理和有计划的健康指导,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第一阶段(术后1~3天)主要目的是让患者了解锻炼的内容,核心是提高患肢肌力。
同时有利于减少卧床并发症。
1 手术当天(1)抬高患肢,保护膝关节运动功能和利于患肢血液回流,预防水肿。
要求患肢远端(足尖)应高于心脏水平,而近端(大腿)略低于心脏水平。
(2)间断冰敷24小时,每间隔2小时冰敷30分钟,在止痛,止血,上有明显效果。
(3)使用下肢静脉泵,有效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4)踝泵练习,就是主动屈伸踝关节。
也就是躺着或者坐在床上不用动,大腿放松,然后缓慢但是用力的、在没有疼痛或者只有微微疼痛的限度之内,尽最大角度地勾脚尖(向上勾脚,让脚尖朝向自己)之后再向下踩(让脚尖向下),注意要在最大位置保持10 秒左右,目的是让肌肉能够持续收缩。
就这样反复地屈伸踝关节,最好每个小时都能练习10 次,每次5 分钟。
2 术后第一天:患肢等长运动(1)继续手术当天的动作,如踝泵、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锻炼。
(2)压腿练习,将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应用2KG 沙袋或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轻轻下压,使腿尽量伸直,每次坚持5 分钟左右,到可以忍受疼痛为止。
(3)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锻炼:把腿平放于床上膝部用力向下压,5秒/次,10次/组,10组/d。
再重复,它可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
(4)臀部肌肉运动:平躺,将臀部两边肌肉向中心夹紧,维持5 秒钟后,放松5 秒钟(如同急着小便而强忍下),如此,每小时衡量重复几次。
3 术后第二天(1)继续加强第一天动作;(2)术后第二天开始CPM机功能锻炼,初次活动范围为30°-40°,每次30—60分钟,每天2次,每天增加活动度10°,一周内尽量达到屈膝90°。
关节冰敷法的护理操作技术
冰敷(Ice Compression)的生理功能是能降低身体局部组织的温度。
皮肤对冷的感觉收纳器,其正常反应温度范围在10到41°。
当正常冰敷的过程中,皮肤温度持续下降至15°左右时,由于皮肤对冷的正常感觉,会促进交感神经的紧张,经过一连串的生理控制机制,进而达到血管收缩、降低血流的功能,降低组织新陈代谢率,控制炎症反应。
因而关节手术后常规用冰袋敷患肢伤口,适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镜术后、踝关节损伤等。
【目的】
1.减少以及减缓组织胺的释放,降低关节疼痛的敏感性。
2.减轻微循环及周围组织的渗出和肿胀。
3.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和血栓的形成。
4.减少氧自由基的释放,减轻组织继发性损伤。
【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
【注意事项】
1.冰敷前后,要注意观察冰敷部位的皮肤
2.冰敷时间不宜过长,每次持续1小时,休息1小时。
3.冰敷时,如果发现患者有不良反应,则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
4.冰敷过程中要经常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伤口、皮肤情况。
【临床应用】
1.冷疗的作用?
2.为何冷疗的时间不宜过长?。
61身边的医学·健康生活冰敷在运动损伤中本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在关节置换中运用也越来越广。
其属于冷疗的一种,主要采用低温物质(如冰、冷水、冰水混合物等)降低患者身体局部组织的温度,从而有效降低局部组织神经的敏感度,以便实现降低患者痛感的目的。
膝关节置换术后冰敷很重要,主要体现为:1.有利于抑制患者痛感。
在临床过程中,冰敷所带来的低温往往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中枢神经的感知能力,有利于降低患者肌肉与神经间传送速率,缓解术后康复期间的疼痛问题。
2.有利于减轻术后水肿。
部分研究资料显示,冰敷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水肿问题,对于其术后康复训练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3.有利于强化炎症控制。
在冰敷的过程中,患者局部组织温巾法、冰水袋法、冰敷袋法、冰按摩法、冷浴等。
针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特点,常用的方法为冰毛巾法、冰水袋法、冰敷袋法和冰按摩法。
冰毛巾法:将毛巾放在冷水中浸湿,放置于冰箱冷冻层中,需要时敷盖于患部。
冰水袋法:将冰块砸成一般大小,放于盆中用冷水冲溶冰块的棱角,以免损坏冰袋或使患者感到不适。
冰袋中放入一半冰块,再加入少许冷水,将冰袋平放于桌上,一手提高冰袋口,另一手轻压袋身,以排出袋内空气,将盖拧紧、擦干,外用毛巾或布套包裹,放在患部。
在进行冰敷疗法时,千万不要使用冻得硬邦邦的冰袋,那样不仅无法有效冰敷,而且很容易造成关节隆起处冻伤。
冰敷袋法:使用冰敷袋时,将其置于患部,冰敷袋与皮肤间建议加放一层毛巾,除了吸水,也可让患者较为舒适。
冰按摩法:在使用冰按摩处理时,将冰袋置于损伤处,以环形绕圈的方式在损伤组织周围反复按摩;此外,也可以在损伤处进行纵向和横向按摩。
进行按摩的同时可以在旁边放置一条干毛巾,以便随时吸收融化后的水滴。
需提醒的是,虽然冰敷是一种较好的干预手段,但是,在此期间,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都应注意对于冰敷的合理使用。
首先,冰敷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通常情况下持续半小时左右即可。
其次,在冰敷期间应以患者个体耐受为宜,且冰袋不可直接贴于皮肤,避免患者出现冻伤问题。
全膝置换术后康复指导流程(九院版本)术前康复指导:介绍自己并教育患者术前及术后康复的必要性指导患者体位转移,卧位到坐位,坐位到站位指导患者术后膝关节训练动作,简述住院期间训练进度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或拐杖,学会控制重心上肢伸肌肌力练习术后1-3日:患者从手术室出来时膝关节通常加压包扎,带着引流管,固定于伸膝支具内,这三天患者膝关节和下肢肌肉的不适感是最为明显的,体质也很虚弱。
康复训练主要以消除患肢肿胀,缓解患肢不适,增加屈膝角度维持膝关节完全伸直和恢复控制膝关节肌肉控制,预防下肢DVT为主。
康复目标:控制肿胀预防DVT缓解疼痛逐渐恢复患膝ROM(充分伸膝,屈膝控制60°内)增加双下肢肌肉控制能力,能良好的收缩股四头肌,完成SLR训练方法:患肢体位抬高,Tri-sets,Ankle pump,每小时做20次足跟下垫高,每小时患者主动压膝保持膝关节充分伸直5分钟,可坐起后坐位牵伸膝关节后方肌肉与关节囊,改善伸膝晚上睡觉时佩戴伸膝支具,维持充分伸膝,避免术后屈膝挛缩术后第一天松开伸膝支具,小范围助动屈膝20°,每日增加10-15°,第三天增加屈膝至40-60°SLR离心肌力练习,可先做健侧卧位侧向SLR,接着做健侧卧位的伸膝屈髋,如能轻松完成,可再尝试仰卧位的SLR(伸膝支具固定)鼓励患者床上坐起,避免长期平躺引流管拔除后,增加持续加压冷疗30-45分钟上下午各一次健腿和上肢伸肌肌力练习,为下地扶助行器训练做准备CPM的使用角度每日增加10-15°为宜,在小角度训练时运行速度宜慢,每日训练1小时,CPM使用后对伸膝的练习应加强此阶段如患者达到屈膝60°,主动完成SLR(伸膝支具固定)训练,则可进行下一阶段训练。
术后4-7日:此阶段患者患肢肿胀开始逐渐消退,对下肢肌肉的控制也改善很多,屈膝的角度增加至90°,对于采用高屈曲度假体的患者,屈膝角度应在不引起明显疼痛和肿胀的前提下尽量增加。
关于冰敷的康复科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冰敷是一种常见的康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损伤和疼痛的治疗中。
冰敷的原理是通过降低皮肤温度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促进血管收缩和肌肉放松,从而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
冰敷的原理:冰敷的原理是通过降低局部皮肤温度来达到治疗和舒缓的效果。
当冰敷被施加在皮肤表面时,冷温会刺激周围血管收缩,从而降低局部血流量和减少炎症反应。
在炎症和损伤的过程中,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化学介质,导致血管扩张和组织水肿,而冰敷可以帮助减轻这些症状。
冰敷还可以减轻疼痛感。
当皮肤温度降低时,神经末端的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减轻疼痛信号的传递。
冰敷还可以减少组织的代谢率和降低细胞需氧量,从而减轻疼痛感。
冰敷的操作方法:要正确使用冰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适当的冰敷物品。
可以选择冰袋、冰袋或者用被冰冻过的蔬菜等代替。
确保冰敷物品干净卫生,并保持在冷冻状态。
2. 将冰敷物品包裹在干净的毛巾中,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冰块而导致冻伤。
3. 将冰敷物品敷在受伤部位,每次敷约15-20分钟左右。
避免将冰敷物品敷在皮肤上过久,以免引起低温灼伤。
4. 使用冰敷的频率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一般可以每天敷两到三次。
冰敷的适用范围:冰敷适用于各种损伤和疼痛的治疗,如:1. 扭伤和肌肉拉伤:在受伤后立即进行冰敷可以减少炎症和肿胀,帮助减轻疼痛感。
2. 炎症和肿胀:冰敷可以有效地减轻局部炎症和肿胀,促进组织修复。
3. 关节疼痛:冰敷可以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提高关节的活动度。
4. 骨折和骨刺:冰敷可以帮助减轻疼痛感和减轻症状,促进骨折的愈合。
冰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康复疗法,可以帮助减轻疼痛感和促进身体恢复。
但是在使用冰敷时,也需要注意遵循正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避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
如果在使用冰敷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皮肤发痒或过敏等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希望大家在康复过程中能够正确使用冰敷,加快康复速度,早日恢复健康。
冰敷对减轻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摘要】: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减低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
冰敷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减轻疼痛方面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临床中使用的冰袋各不相同,膝关节术后冰敷开始的时间、频率及疗程也不一样,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为临床冰敷提供参考。
【关键词】:冰敷;冷疗;膝关节置换术;疼痛冰敷疗法是应用比人体温度低的物理因子刺激机体而达到降温、止痛、止血、减轻炎性水肿及渗出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1],也称为冷疗法。
膝关节置换术后60%的病人伴有重度疼痛。
术后疼痛刺激通过脊髓介质、交感神经反射会造成肌肉、血管收缩,引起伤口缺血;术后疼痛还会造成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耗氧量增加,这一系列机体代谢紊乱,减缓了切口愈合的速度。
但临床中使用的冰袋各不相同,膝关节术后冰敷开始的时机、频率及疗程也不一样,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冰敷情况总结如下:1.冰敷方式1.1改变冰袋性状和(或)改良包裹冰袋用具在回顾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改变冰袋的材质还是改变冰袋内液体的性状都是制作成软制冰袋进行使用[2]。
也有很多研究者通过改良包裹冰袋用具的方法更好地贴合患处,以达到良好的冰敷效果。
在酒精冰袋冷敷对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的研究中,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术后第3、7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显著改善,将器具包括软冰袋、冰袋套和支架,软冰袋用10%氯化钠制成,冰袋套有3个口袋,倒挂安装在半弧形支架上,形成倒U型冰袋袖笼,支架架在下肢抬高垫上,可以随意调整冰袋高度和左右位置。
冰敷最开始多应用于冰敷软组织,若要冰敷膝关节,降低关节腔内温度,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改良冰敷工具、扩大冰敷面积,以更好发挥冰敷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自制冰袋在冰冻时都要严格掌握时间,将冰袋内的液体冰冻成冰沙状,不可冰冻成质地坚硬、形状固定的冰块形状。
1.2冰敷加中医治疗国内大量研究者在冰敷的基础上加以中医疗法,并研究此方法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减轻疼痛方面的应用价值。
临床护理·外科护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持续与间断冰敷方法临床效果的比较秦丹史占军包良笑【摘要】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持续48h冰敷与间断冰敷的疗效差异。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纳入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
试验组给予术后48h持续冰敷,对照组每冰敷2h间断30min。
比较2组患者疼痛评分(VAS)、额外止痛药物使用情况及大小腿肿胀、引流量、关节活动度等情况。
结果试验组术后3d内患者疼痛轻于对照组患者(前3d Z值分别为-2.722、-3.359、-2.039,P<0.05)。
试验组使用镇痛药次数少于对照组(Z=-2.559,P<0.05)。
术后1d试验组大腿腿围较术前肿胀(1.84±1.11)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30±1.69)cm(t=4.565,P<0.01);小腿腿围较术前肿胀(0.94±0.89)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6±0.91)cm(t=2.627,P=0.01)。
术后3d试验组患者大腿腿围较术前肿胀(3.09±1.39)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4.09±1.71)cm(t=2.869,P<0.01)。
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持续48h冰敷镇痛效果优于间断冰敷,不影响患者早期恢复及下地活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全膝关节置换术;冰敷疗法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B010200025);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C2015041)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ice compression therapy after totalknee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Qin Dan,Shi Zhanjun,Bao Liangxiao*.*Department ofOrthopedics and Arthroplasty,Nanfang Hospital,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515,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Bao Liangxiao,Email:lg41328@[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ice compression therapy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surgery.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ere dividedinto two groups receiving continuous or intermittent30minutes every2two hours within48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The subjective pain(VAS score),additional pain-killer use,swelling of extremity,drainage,range of motio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ess pain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Z values in the first3postoperative day was-2.722,-3.359,-2.039, respectively,P<0.05).Less pain-killers were requir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Z=-2.559,P<0.05).The postoperative swelling by the thigh circumferences in the first d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1.84±1.11)cm,which was milder than the(3.30±1.69)cm of the control group(t=4.565,P<0.01).So was it inthe calf circumferences,(0.94±0.89)cm vs.(1.46±0.91)cm(t=2.627,P=0.01).Within the first3daysafter the operation,this mildness still existed in aspect of thigh circumferences,which was(3.09±1.39)cm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vs the(4.09±1.71)cm in the control group,t=2.869,P<0.01.Conclusions Continuous ice compression therapy has better effects than intermittent48hours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with functional training and exercise not disturbed.It is considered safe and assured,and istherefore recommended.[Key words]Nursing care;Total knee arthroplasty;Ice compression therapyFund program: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Project of Guangdong Province,China(2012B010200025);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China(C2015041)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早期活动及康复;临床常用局部冰敷疗法减轻疼痛及肿胀。
研究显示,局部冰敷疗法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及肿胀,患者接受程度好[1]。
但经典专业书中关于局部冷疗的具体使用指导比较少,相关建议也很不统一。
基本治疗规程仍不明确,没有确定的关于治疗时间或方式的金标准。
为避免冻疮、血液流通不畅等不良现象及术后早期活动受限,通常认为局部冰敷应间断进行[2],每日2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6.23.009作者单位: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关节与骨病外科通信作者:包良笑,Email:lg41328@次间断冰敷是临床较常用方案[1],但其是否是最佳选择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目前尚无研究对比持续及间断冰敷在TKA后的护理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究TKA后持续与间断冰敷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研究方案经专家论证,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FEC-201307-K3-01)后实施。
纳入标准:(1)原发性骨性关节炎需要接受TKA手术治疗的患者;(2)由同一名医生行单侧手术治疗;(3)术前无严重基础疾病;(4)同意参与试验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排除合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
为使得检验效能最大化,采用如下方式分入试验组(持续冰敷)及对照组(间断冰敷):使用SPSS13.0软件产生1组共80个随机序列数,按患者当日手术台次依次取数,取得奇数者分入试验组,否则分入对照组。
当试验组(或对照组)获得40例患者入组后,依据不平衡指数最小原则配平另一组入组患者。
2.方法。
术后于大腿内侧放置1条引流管并接负压吸引瓶持续引流,单日引流量<25ml时拔除引流管(必须在术后24h后)。
按照“无痛病房”规范进行术后护理,使用统一镇痛方案。
采用统一冰袋(成都拜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EVERCRYO,YZB/成都0502-2009)内容冰水混合物为患者进行冰敷,冰敷范围以髌骨为中心,上至大腿中下1/3处,下至小腿中上1/3处,双侧越过腋中线水平。
冰袋与皮肤之间放置衬垫防止冻伤。
(1)对照组: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后即进行间断冰敷,2次/d,每次30min,共2d,并嘱患者抬高患肢,观察术后伤口出血、疼痛、肿胀、趾端血运、感觉、活动等情况。
(2)试验组:在同对照组的基础上,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后即进行持续冰敷48h(关节松动训练时暂停,2次/d)。
3.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后由同一护理组护士进行观察评估。
(1)疼痛情况:记录患者24h、48h、72h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化疼痛程度:轻度0~3分,患者感觉无(或轻微)疼痛,无需服用止痛药或镇静剂;中度4~6分,患者感觉疼痛,需口服止痛药控制疼痛;重度为6分以上,患者感疼痛剧烈,需注射止痛针剂才可控制疼痛。
记录各组患者疼痛轻重分组情况,并记录额外镇痛药使用情况进行对比。
(2)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分别测量髌骨上下缘10cm位置记录为大腿、小腿腿围,记录术前、术后1d、3d腿围。
称术后第1天大(小)腿腿围与术前差值为术后第1天的大(小)腿的肿胀程度,术后第3天同理。
(3)术后引流量:记录术后每日引流量并更换引流瓶,单日引流量<25ml时遵医嘱拔除引流管,比较术后总引流量情况作为术后出血的参考指标。
(4)膝关节活动度:记录出院时患者术侧膝关节活动度情况。
(5)不良反应:观察皮肤局部是否出现冻疮情况,趾端是否出现雷诺现象或运动感觉障碍等情况,一旦发现,立即停止冰敷并报告医生。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如引流量、腿围差值等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如额外镇痛次数等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研究对象人口信息。
2015年5月起开展研究,至7月完成预计例数的患者入组。
共80例患者同意参与并最终纳入研究,无患者失访。
其中试验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5岁,翻修5例;对照组40例,男11例,女29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5岁,翻修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