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房价收入比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32.04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住宅价格的收入弹性估计及其区域性差异中国的住宅价格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人担心房价高涨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困扰。
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住宅价格与人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即住宅价格的收入弹性估计及其区域性差异。
收入弹性估计是指住宅价格对人民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通常情况下,如果住宅价格的收入弹性大于1,意味着住宅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人民收入增长的幅度,这可能会给人民带来负担。
相反,如果住宅价格的收入弹性小于1,住宅价格上涨的幅度小于人民收入增长的幅度,这可能更容易被人民接受。
根据一些研究,中国的住宅价格收入弹性估计值较高,这意味着住宅价格相对于人民收入的增长上涨幅度更大。
这主要是由于供需失衡、土地供给不足以及投资回报率较高等因素造成的。
此外,一些城市房价虚高、投资投机需求等也是导致住宅价格收入弹性较高的原因之一。
然而,住宅价格的收入弹性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都一样,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一般来说,一线城市和部分热门二线城市的收入弹性较高,因为这些城市面临着更大的人口压力和供需失衡。
相反,一些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收入弹性较低,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住宅价格相对较低,人民收入增长相对较快。
此外,政府的调控政策也会对住宅价格的收入弹性产生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目的是抑制住宅价格过快上涨,保障人民的居住权益。
这些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降低了住宅价格的收入弹性。
总的来说,中国住宅价格的收入弹性估计较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政府需要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稳定房价,保障人民的居住需求,推动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样,需要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住房供给,以满足人民对居住的需求。
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平衡住宅价格与人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住宅价格的收入弹性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也是衡量房价与人民收入之间关系的重要参数。
上海市房价收入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近年来,上海市房价水平持续攀升,人们普遍感受到了房价带来的负担。
同时,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房价差距也越来越大。
因此,研究上海市房价收入比,探索不同收入群体的房屋购买能力和负担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上海市房价收入比,为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研究上海市房价收入比的历史变化及现状:通过搜集上海市的房价和收入相关统计数据,并结合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上海市房价收入比的变化规律。
(2) 研究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负担情况:通过收集调查数据、采访和文献综述等方法,深入分析上海市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购买能力和负担情况,并探究房地产市场中的价格歧视现象。
(3) 探索应对上海市房价收入比问题的政策建议:通过对国内外住房政策的梳理和比较,结合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的具体情况,提出应对上海市房价收入比问题的政策建议。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以下研究方法:(1) 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上海市房价和收入相关数据,运用SPSS 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上海市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购买能力和负担情况等实证数据。
(3) 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房地产市场政策的案例分析,为研究上海市房价收入比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三、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3.1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深入探究上海市房价收入比的历史变化和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 综合收集上海市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购买能力和负担情况,并探究房地产市场中的价格歧视现象。
(3) 提出应对上海市房价收入比问题的政策建议,并对现行住房政策进行评价和反思。
3.2 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1个月)(2) 数据调查和分析(2个月)(3)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1个月)(4) 编写研究报告(1个月)。
引言: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房价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需求。
然而,房价上涨速度迅猛,导致房价与收入之间的比例日益失衡。
本文将对2024年全国房价收入比进行详细分析和报告,以揭示目前中国房价收入比的状况。
一、全国平均房价和收入水平分析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平均房价为XX万元,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X万元。
从整体数据来看,2024年全国平均房价较去年有所上涨,而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这显示出房价收入比在不断扩大。
二、地区房价收入比对比该报告还对全国各个地区的房价收入比进行了详细对比。
研究发现,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最为突出,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普遍高于10倍,这意味着购房对普通居民而言几乎是件奢望。
二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也较高,大多超过8倍,而三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相对较低,一般为4倍至6倍。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热点城市房价收入比继续走高,城市居民面临更大的购房压力。
三、房价收入比影响因素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房价收入比不断扩大的原因,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土地供应不足是关键因素之一、城市土地有限,供不应求导致土地价格迅速上涨,从而推动房价上涨。
其次,人口流动也对房价收入比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人口密度大幅增加,使得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从而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第三,金融政策也对房价收入比有一定影响。
松动的信贷政策会带动房价上涨,而收紧的政策则会对房价收入比产生抑制作用。
四、房价收入比的影响和应对建议不平衡的房价收入比会带来社会经济问题,例如低收入群体购买力的下降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加大土地供给,并引导合理的土地利用。
增加土地供应可以减少土地价格上涨的压力,缓解房价上涨。
其次,控制过度金融刺激,遏制房地产市场过热。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合理的信贷政策,防止炒房行为。
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的测算与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的情况,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定义了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并详细阐述了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其现状及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指出了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的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居民、房价收入比、研究、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现状分析、发展趋势、问题、应对措施、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的测算与研究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高房价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居民的一个严重问题。
房价的快速上涨导致了房价收入比的不断升高,给普通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压力。
研究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我国房价一直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价更是飙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一些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经远远超过了合理水平,这不仅影响了普通居民的居住条件,也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通过对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目前房价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参考依据,帮助缓解居民的住房压力,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了解当前我国居民在购房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揭示我国居民的居住负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善措施,为政府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通过研究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为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全面了解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的现状和问题,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的测算与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的测算与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对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进行了定义,随后进行了现状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讨论了改善措施,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在总结了研究结论并展望了未来的前景。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情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帮助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房价收入比、居民、我国、研究、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数据分析、研究结论、展望前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价水平逐年攀升。
与此许多居民面临着房价收入比不断加大的压力,使得房屋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的“紧箍咒”。
研究表明,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可承受的最高房价水平与其年收入之比,是评估居民购房能力和居住成本压力的重要指标。
当前,我国房价收入比已经高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制约居民购房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改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指导意义。
通过对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的测算与研究,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进行测算与研究,旨在分析我国居民在购房过程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和负担程度。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旨在揭示我国房价收入比的发展趋势、原因和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改善措施来降低我国居民房价收入比,提高居民的经济安全感和生活质量。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将对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居民最高房价收入比进行测算与研究,探讨其定义、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和数据分析。
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及国际比较引言房价收入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房价与居民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这一比例反映了房价相对于人们收入的相对高低程度,是衡量房地产市场繁荣与否、居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以及与国际的比较。
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是指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房价收入比的差异。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地区的房价和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1. 地区差异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房价普遍较高,而内陆地区的房价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沿海地区的房价收入比更高,社会差距明显。
2. 城乡差异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而城市的房价普遍较高。
城市居民相对拥有更高的工资收入,但相对较高的房价使得他们的房价收入比较高。
而农村地区的房价相对较低,社会差距更加明显。
3. 族群差异少数民族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往往高于汉族地区。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而房价相对较高,造成该地区的房价收入比较高。
我国房价收入比的国际比较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普遍较高。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国际比较。
1. 典型发达国家比较以美国、加拿大、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较于我国,房价收入比普遍较低。
这主要得益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收入相对较高,并且相对较少的土地面积导致土地紧缺,从而推高了房地产的价格。
相比之下,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较高,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的不平衡。
2. 发展中国家比较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普遍较高。
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房价收入比依然较高。
这主要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有关。
同时,中国土地面积有限、城市开发难度加大也是导致房价收入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结论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族群差异上。
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房价收入比相对较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明显。
全国30 个省房价收入比分析
于东部地区,进一步推高了东部地区房价收入比,这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属于正常现象。
东部地区商品住宅的房价收入比较高,但省份间差异较大,尽管排名前六位的均为东部省份,但仍有河北、江苏、辽宁和山东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中西部地区省份间分化则相对不明显。
2013 年超一半省(市、自治区)出现商品住宅房价收入比上升,比例明显高于2012,反映出2013 年房地产市场热度高于2012 年。
全国涨幅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上海、山西、河北和江西,涨幅后五位分别为贵州、四川、福建、浙江和陕西。
值得注意的是,2013 年30 个省(市、自治区)中商品住宅销售均价同比涨幅均为正值,房价收入比上升表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的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房价收入比下降表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的增长速度慢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二)东部地区房价收入比超半数下降,区域差异大
2013 年,东部地区11 个省(市)中,北京、海南、上海、浙江、福建、天津、广东房价收入比较高,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房价收入比相对较低,房价收入比排名和商品住宅销售均价排名略有不同,受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影响大,如海南省住宅均价排名第四位,由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房价收入比排名升至第二位。
相比2012 年,超半数省(市)房价收入比下降,包括浙江、福建、天津、江苏、辽宁和山东,主要源于商品住宅销售均价涨幅较小。
而北京、上海、海南、广东、河北房价收入均上涨,除北京外,四个省市商品住宅均价涨幅均在10%以上。
上海市房价收入比研究上海市是国内经济最发达、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众所周知,房价收入比是衡量一个城市房价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上海的房价收入比也备受关注。
一、房价收入比是什么房价收入比指的是一个家庭月均收入与买房所需抵押贷款月供之间的比值,通俗点来说,就是一套房子需要多少个月的工资来还贷,这是衡量房价高低的重要参数之一。
二、上海市房价收入比近年来,上海的房价呈现出蹭蹭地往上涨的趋势,房价收入比也因此一路攀升。
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上海市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11.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使得许多年轻人想要在上海购房变得更加困难。
三、上海房价收入比的影响因素上海市的房价收入比高居全国之首,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地理因素:作为国内欧洲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的地理位置、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都给了房价越来越高的趋势。
2.经济因素:上海是中国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优质资源和经济活力,吸引了大批人口涌入,这也带动了房价的快速上升。
3.政策因素:上海也推出了各种政策来控制房价,例如限购、限售、限价等政策,这些都是影响房价收入比的因素之一。
四、房价收入比对居民的影响房价收入比高对普通居民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对于购房需求大的年轻人来说,房价高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高的负担来购房;其次,当收入增长缓慢时,购房负担过高也会影响普通家庭对其他方面的支出和生活质量。
因此,房价收入比的高低不仅仅影响到家庭购房问题,也对国家的社会稳定、财富分配等具有深远意义。
五、结论上海市的房价收入比的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需要政府推出更多有效的政策来控制房价。
同时,对于年轻人来说,除了努力工作外也需多寻找一些购房优惠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房价高峰带来的冲击,保障自身的生活质量。
房价收入比初探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房价问题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租房价格一直在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房价也一直在上升。
为了更好地了解房价问题,本文将探究房价收入比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
房价收入比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房价收入比,即是指一个城市的房价与当地居民薪资收入的比值。
一般来讲,房价收入比的值越高,表示当地的住房市场越不健康,购房难度越大。
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即将当地的房价数据除以该地居民的平均薪资收入。
例如,一个城市的房价为100万元,该地居民的平均薪资收入为10万元,那么该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就为10。
房价收入比的变化趋势房价收入比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可以了解到当地房市的潜在问题。
下面,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具体城市层面来探究房价收入比的变化趋势。
全国层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近年来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呈现出增长的趋势,2019年中国全国房价收入比平均值为8.7。
从历年数据来看,中国房价收入比的变化趋势如下表所示。
年份房价收入比平均值2013 6.22014 6.82015 7.12016 7.52017 7.92018 8.52019 8.7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自2013年以来一直在逐年上升。
2019年的平均值为8.7,表明了中国房价持续高涨的问题,而平均薪资收入的增长并没有跟上。
具体城市层面除了全国层面的数据,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了解到其变化趋势和潜在问题。
北京市在中国房价最高的城市北京,房价收入比也一直处于高位。
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8年北京的房价收入比为13.4,而到了2019年,这一比值已经达到了25.2。
这一数据说明了在北京,置业难度越来越大,即使是有稳定工作和不错收入的年轻人,在购房方面也不容易。
广州市广州市的房价收入比虽然没有北京那么高,但是也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中国房价收入比的城市分异研究
中国房价收入比的城市分异研究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国的房价收入比(HPI)
不断提高,各城市之间的分异也出现了显著差异。
本文旨在分析房价收入比如何影响到中国各城市的收入差异。
房价收入比是指房价与家庭平均收入之间的比例,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房价是否合理。
与此相对应,中国城市间的房价收入比根据联合国居住危机和发展项目的2016年报告,存在
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房价收入比最低的是山东省的济南市,其比值为2.51,表明济南市的房价是收入的2.51倍;而房价收入比最高的是
北京市,其比值为31.72,说明当地房价要求收入的31.72倍。
其他一些省份也存在着普遍的房价收入比较高的情况,如上海、广东、江苏和福建,而河南、湖北、贵州、陕西和云南等省份房价收入比较低。
我们可以深入分析该领域的理由。
首先,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的省份的经济发展较快,收入水平也较高,有利于房价的上涨;另外,不同省份在人口密度、房地产开发程度、房地产市场规范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这会影响当地房价的上涨速度。
此外,中国各省份的政策也会影响到房价收入比的分布。
如2014年以来,北上广深四大城市采取的楼市调控政策,使得
当地的房价下降,而其他省市的政策投射,使得部分省市的房价收入比得到改善。
总结起来,通过分析不同省份的房价收入比来解释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分布,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省份房价收入比较高,人口密度、房地产开发程度、房地产市场规范程度和相关政策也会影响当地房价收入比的变化。
房价收入比定义?常州房价收入比为6.84高于无锡5.9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
以北京为例:2009年一套4环以内普通两居室新房80平米,按疯狂涨价后单价2万5千元计算,平均200万左右;若以工作五年的中产阶级家庭为单位买房,假设夫妇月工资为2000元,则家庭月收入达到4000元,年收入为4.8万元。
这样房价收入比则为40,严重偏离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标准为4到6之间)。
据介绍,房价收入比的计算公式为:当年全省商品住房的平均价格(省辖市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建筑面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房价收入比偏高,表明居民支付能力跟不上高企的房价,必然导致一部分刚性需求者由于购买力下降而不能转化为真实需求者,对房地产市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全省房地产市场变化及趋势分析》显示,2011年江苏的房价收入比达到9.5,超过3-6的合理区间。
而不同收入阶层的房价收入比差距更大,一户中等收入家庭不吃不喝11.1年才能买到一套房,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这个时间拉长到23.5年。
这份统计分析还指出,9.5只是江苏房价收入比的平均值,如果按照居民收入分组,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23.5年才够买一套平均水平的房子,对一户中等收入家庭而言也需要花11.1年,即便是高收入家庭,平均也要花四五年时间才能买到一套房。
除了高收入户之外,80%居民房价收入比都超出了6:1。
显然,大部分居民对当前房价的承受能力较弱,房价水平超出了他们的支付能力。
日前,网上一份城市级别排行榜出炉,常州晋升为2.5线城市,那么常州的房价收入比又将为多少呢,据专家粗略计算得出,常州去年房价收入比为6.84,而无锡仅为5.9.2011年常州人均住房面积达34.7平方米(2012年的数据暂无),2012年常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706元,2012年常州商品住房成交均价为6648元/㎡。
由此可见,据专业认识粗略计算了一下,常州的房价收入比为6.84,而无锡仅为5.9。
2022-2022年全国30省房价收入比情况分析2022年中国房价走势如何?中国许很多多老百姓都关注着这个热点。
面对时下愈走愈高房价,居民的房价收入比也变得越来越不协调,下面看下详情。
最新报告显示,全国30省房价收入比分化严峻,东部沿海遥遥领先,北京房价收入比位居全国第一,再次夺冠,而湖南房价收入比增长最缓慢,增幅为-9.8%,湖南居民购房幸福度最高。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30省商品住宅房价收入比分化依旧明显,最高的北京市与2022年持平,维持在14.5的高位,而内蒙古仍旧是最终一名,仅4.7,与2022年相比下降0.3。
整体而言,北京、海南、上海、福建、天津、广东和浙江7个省市房价收入比较高(超过8.0),海南作为全国重点旅游省份,大部分商品房卖给了岛外人,房价收入比仅次于北京,其余为东部沿海省市。
此外,全国23个省份(自治区)房价收入比低于全国30个省市的平均水平,包括11个西部省(自治区)、8个中部省份和4个东部省份。
总体上看,2022年全国30省房价收入比,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的态势,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相当悬殊。
东部地区房价偏高,部分省份的核心城市人口聚集力量强,吸引了大量有购买力的购房者,推动房价快速上涨,而这部分人的收入并不全部来源于东部地区,进一步推高了东部地区房价收入比,这在区域进展不平衡的阶段属于正常现象。
另外,中部半数地区房价收入比回落,区域差距小,西部六成以上地区房价收入比持平或下降。
讨论人士特殊提示,从历年房价收入比排行榜的数据可以发觉,房价较高的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此类地区,房价收入比偏高可以理解为是区域经济水平的合理反馈。
更多最新居地产市场分析信息请查阅发布的《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展现状与十三五规划讨论报告》。
“从房价收入比与省份经济地位的偏离度排行来看,排名第一位的甘肃省,虽然房价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但是区域经济进展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因此区域房价水平不够合理;同样是西部省份内蒙古,房价收入比排行全国最终,但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排行靠前,因此房价水平特别合理,不存在任何泡沫;北京和上海两座一线城市比较而言,由于上海居民收入高于北京,但房价收入比位居北京之下,可见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价较高,但是其房价合理程度是优于北京的。
我国城镇房价收入比离合的实证研究【摘要】房价收入比是衡量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根据1998—2011年数据计算出各省房价收入比,并实证分析了城镇房价和居民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房价收入比的离合研究,发现近年来推动房价上涨的基本动力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
全国房价收入比均值总体上处于正常水平,但局部地区存在房价收入比离合异常。
最后提出了应对的举措以供参考。
【关键词】房价收入比离合住房支付能力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住宅为主的中国城市房地产不断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引发买房难的问题不断突出,房价上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房价收入比是衡量房地产泡沫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关于“房价收入比”概念的来源,Shelton(1986)以住房消费支出与家庭收入比最高约为25%为假设,得出个人理财时房价和收入的比不要超过2.5的法则。
关于房价收入比的研究实践与发展,多数学者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区间内较为合理。
香港大学专家B·雷诺在发表的《适中住房,住房业的运作和价格一收入比例的作用:国际经济与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发达国家,房价收入比在1.8—5.5∶1之间;在发展中国家,该数一般在4—6∶1之间。
当然也有例外”。
徐滇庆(2006)研究了我国1997—2004年的房价收入比,提出我国目前尚且没有严重扭曲房价收入比。
同时,他还分析了世界各国在房价定义上的分歧,指出由于世界各地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横向比较房价收入比,并仅仅以此来判断本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是不合理的,但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房价收入比的变化率却是衡量房地产泡沫的一个重要指标。
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可贵的探索。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计算房价收入比时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很难有可比较性。
房价收入比初探引言房价收入比是指房屋价格与个人收入之间的比率。
它是评估一个地区房屋市场的重要指标,也是很多人购房决策的考量因素之一。
本文将初探房价收入比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对房市的影响。
什么是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是指一个房屋的价格与购房者个人收入之间的比率。
一般来说,这个比率越低,表明房价相对较低,购房压力相对较小;相反,比率越高,则表示房价相对较高,购房压力更大。
计算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方法是将一个地区的平均房价除以该地区的平均个人收入。
这里我们使用以下公式计算:房价收入比 = 平均房价 / 平均个人收入房价收入比的影响房价收入比直接反映了购房者的购房压力。
当房价收入比较低时,购房者能够以较低的收入购买较昂贵的房屋,购房压力相对较小。
相反,当房价收入比较高时,购房者需要承担更大的购房压力,可能需要贷款或长期还款。
此外,房价收入比也反映了一个地区房市的状况。
当房价收入比较高时,房屋市场可能存在泡沫,购房者可能难以负担高昂的房价,市场需求下降,房屋市场可能出现调整甚至下跌的局面。
相反,当房价收入比较低时,购房者更容易购买房屋,房屋市场可能会有较稳定的增长。
房价收入比的地区差异房价收入比的水平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房价收入比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地区的房价相对较高,而人们的收入也相对较高。
相反,欠发达地区的房价收入比较低,这是因为房价较低,而人们的收入也相对较低。
同时,不同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也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的房价收入比较高,购房压力较大,例如香港、新加坡等;而一些国家的房价收入比较低,购房压力相对较小,例如德国、瑞士等。
结论房价收入比是衡量一个地区房屋市场的重要指标。
它直接反映了购房者的购房压力和房屋市场的状况。
房价收入比较低的地区购房压力较小,房屋市场可能增长较稳定;而房价收入比较高的地区购房压力较大,房屋市场可能存在泡沫,市场需求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房价收入比存在地区差异和国家差异,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房价收入比水平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009年第6期(总第117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 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No 16,2009General .No .117中国各地区房价收入比研究徐泽民,隋云鹏(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摘 要:房价收入比是房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它是衡量某个地区房价高低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发达程度、居民收入水平和地理位置优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地房价收入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东、中、西部由高向低梯次排列的顺序。
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由于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房价收入比出现窄幅下降,直到2009年第二季度才略有回升。
目前,有些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畸高,房价远远超出了当地一般居民收入可承受的能力,对此应予以重视并实施有效监测,以使房价收入比尽早实现合理回归。
关键词:房地产;房价收入比;房屋销售价格 中图分类号:F29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9)06-0065-04收稿日期:2009-09-30作者简介:徐泽民(195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所长,研究员,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隋云鹏(1988-),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研究实习员,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一直是决定我国国民经济景气指数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资料显示,1997—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 DP 增长的间接贡献率由7.16%增加到11.5%,年均贡献率高达9.7%。
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的重要历史阶段。
受此影响,近年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14.5个百分点。
其中,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
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2007年,全国住宅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24.7%;2008年,由于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7%。
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并影响到房地产投资的增速,1—6月份增速分别为110%、110%、411%、419%、618%、919%。
总体来看,房地产投资增幅尽管逐月攀升,但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32%的增速相比,则反差较大。
2009年第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717%,比2008年同期回落818个百分点。
一、房地产:带动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助推器房地产是“节点”性产业,就是说它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牵动作用。
归纳起来,房地产业的发展有三大特点:一是房地产业的前连锁可以带动对钢材、水泥和电力等多种建材、基础产业的消费和需求;房地产业后连锁则可以带动装修、家具、家电等更多产品的消费和需求。
二是房地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多,据测算,每1万平方米房地产的建设规模,会提供大约100个就业岗位。
因而,加快房地产业发展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住房、改善民生和扩大就业,而且还可以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增长。
三是房地产业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由房地产的发展带动投资,再由投资直接拉动G DP 的增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制造业投资超过30%,交通运输、电力热能和水利环境投资相加还不足25%,而房地产投资则高达33%。
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作用非常大,至少与50个产业密切相关。
2008年下半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导致全国房地产业增速放缓,已严重危及钢铁、建材等几十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并由此造成相当多的产业需求不足、市场疲软。
此外,房地产业还是推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助推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利用从无偿划拨改为有偿使用和拍卖,至此,“土地经营”成为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
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一项关于房价构成的提案显示,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流向政府的份额占总销售收入的37%,大约占到整个房价总额的四成以上。
其他研究成果显示,个别城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将近50%要靠土地竞拍,这种靠出卖土地聚敛财富的做法,使个别地区的地方财政蜕变成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
2009年7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抽样的105个城市6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大多数地价占房价的比例只在15%~30%之间,平均为23.2%,这与全国工商联提案所显示的结果大相径庭,并由此而引发了公众对这两个结果的广泛质疑。
目前,尽管全球金融风暴尚未见底,但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出现转机,2009年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18%,这是中国商品住宅价格连续7个月的上涨。
二、房地产业回暖:宏观经济向好的标志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但随着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信贷的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国G DP同比增长达到了7.1%,特别是股市和楼市一扫年初的阴霾,指数双双上扬,其中,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在经历了16个月环比下降后开始逐月回升。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6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9%,比1—5月份提高了3.1个百分点。
2009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这是自2008年底以来,全国首次出现房价“同比上涨”局面,个别城市甚至出现了排队购房的火爆场景,致使沉寂了6个月的房地产市场重现生机。
究其原因,造成这次楼市快速回暖的“推手”是投资性需求释放、宽信贷和低利率的政策刺激,等等。
从全国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走势情况来看,2009年6月份,15个副省级城市已开始呈现明显的企稳回升的局面(见下图)。
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变化来看,仅在一年的时间即出现了大起大落情况。
2007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曾达到110.5%的峰巅,2008年则跌入的低谷。
其中,15个副省级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波动最大的是深圳,2007年,深圳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16.4%,位居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排行榜的第3位;2008年则只有84.8%,排名跌落到第58位,形成了巨大反差。
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大幅下挫,1—9月,全国各大城市住宅成交量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其中京、津、沪、杭等重点城市成交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8%、38%、24%和52%。
总体来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走出了一个倒“U”曲线,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2008年比2007年同期回落9.99个百分点,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全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严冬”时期。
从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6月份,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深幅调整时期。
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比9月份低1.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
12月份,同比下降0.4%,涨幅比11月份低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
这种下降的态势甚至一直持续到2009年的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3%,降幅比1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
以后,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继续下降的趋势开始出现逆转,到2009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环比上涨0.8%。
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
2009年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
这是进入2009年以来的最大涨幅。
三、房价收入比:衡量房屋售价合理性的重要工具“房价收入比”是指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房价与收入比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判断居民购买房屋支付能力的指标,主要是衡量房屋销售价格与居民收入的支付能力是否对称。
同时,它也是检测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为能简便且准确地明晰某地区的房价水平是否合理,世界各国均把房价收入比作为最终评判标准。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9~5.6倍之间,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3~6倍之间。
2008年,我国房价收入比已达到7.98倍,不仅严重地制约了普通百姓商品房的购买能力,而且泡沫较大。
毋庸置疑,由于受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各有高低等因素影响,房价收入比亦存在较大差异。
从全国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房价收入比越高,呈现东、中、西部依次由高向低梯度排序的现象。
2008年,按照商品房成交平均价格计算,假设买一套约80平方米的商品房,那么,上海的房价收入比最高,为13.72倍;甘肃则最低,只有4.34倍。
从2006—2008年中国房价收入比的运行轨迹来看,全国平均在7.75~7.98之间。
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尽管房价收入比是一个全球通用的指标,但其合理范围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国际惯例,因而,房价收入比又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只能大致描述一个地区家庭收入与房价之间的关系,即可以通过不同年份的房价收入比,得出这个地区居民购买商品房的支付能力是提高还是降低了的判断。
例如,世界银行1998年对96个地区(国家)的统计资料显示,各地房价收入比的数值是高度离散的,这96个地区房价收入比最高的为30,最低的只有0.8,平均值为8.4,中位数是6.4。
因此,房价与居民收入比较为合理的区间是3~6。
四、先升后降:2006—2008年房价收入比呈现倒“U”曲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1994年房改前,我国人均居住面积约4平方米,到2007年则达到21平方米,增长了4125倍。
而随着房地产市场化与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加快,也推动了房价上涨和房价收入比的攀升,其中,2007年全国房价收入比达到7.85的历史最高点(见表1)。
表12006—2009年中国各地区房价收入比 年 份省 市 2006200720082009 年 份省 市 2006200720082009全 国7.757.857.687.13河 南5.346.346.685.70北 京11.0414.5513.6212.21湖 北6.808.598.897.13天 津8.719.629.188.61湖 南4.965.165.614.52河 北5.506.746.626.00广 东8.4111.2910.058.15山 西5.145.305.485.32广 西5.315.536.065.03内蒙古4.335.246.536.60海 南10.158.3510.989.47辽 宁6.826.726.706.28重 庆6.155.906.444.84吉 林4.745.266.936.13四 川6.847.648.576.88黑龙江5.415.626.636.14贵 州4.305.516.065.16上 海12.1312.4013.7211.13云 南6.676.426.205.12江 苏7.647.597.667.83西 藏6.307.946.956.87浙 江9.729.7610.177.08陕 西6.536.316.025.00安 徽5.705.027.546.62甘 肃4.815.924.784.34福 建9.4610.129.647.30青 海4.915.445.255.88江 西4.676.286.986.01宁 夏5.685.336.005.35山 东5.766.076.346.21新 疆4.824.755.835.07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计算,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纵观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房价收入比的情况来看,全国房价收入比走出了一条攀升、回落的路线,其中,2006年较低,2007年最高(达到7.85),2008年走低(为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