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89.54 KB
- 文档页数:2
介入溶栓疗法治疗结肠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报告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溶栓疗法治疗结肠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报告及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8例结肠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均接受介入溶栓疗法治疗及护理干预,分析其护理效果。
结果:本组18例患者,经针对性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6±1.2)分、生活质量评分为(93.2±2.3)分,均痊愈出院,随访未见并发症。
结论:介入溶栓疗法治疗结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通过针对性护理,改善了患者身心状况,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介入溶栓疗法;结肠癌;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192-02结肠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便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具有常见性与多发性,临床表现以下肢疼痛、皮温高、肿胀、青紫为主,它不仅加重了患者身心负担,还影响着其生命安全[1]。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介入溶栓疗法治疗,与保守疗法相比,疗效确切,但患者因知识匮乏,导致其常伴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了治疗与护理工作。
为了提高治疗、护理质量,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介入溶栓疗法治疗及针对性护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了18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最小35岁、最大69岁,平均(51.2±2.5)岁。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结肠癌诊断标准;②均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③均接受介入溶栓疗法治疗;④临床资料均完整。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②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③伴有意识障碍、认知障碍;④伴有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等。
1.2.1 治疗方法常规抗凝治疗,静脉输注,脉通注射液,1000ml,肝素,50mg,但疗效欠佳,采用介入溶栓疗法,放置滤网,避免肺栓塞,注入造影剂后,了解血栓状况,注入尿激酶,80万U,留置静脉导管,静脉输注,尿激酶20万U溶入生理盐水500ml,滴速为10~15滴/min,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集的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结果109例患者中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5%。
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及溶栓治疗后好转出院。
结论为了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加强用药观察及溶栓后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DVT)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由液体转化为固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1]。
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特别是对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发病率更高。
深静脉血栓的急性期并发症是患者死亡或截肢的主要原因;慢性期将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使患肢丧失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
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尤为重要。
总结我院骨科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1年4月下肢骨折术后患者109例,男性76例,女性33例。
年龄45~94岁,平均年龄65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65例,冠心病13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11例,糖尿病10例,肾功能不全1例。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男4例,女2例;年龄60~76岁,平均70.5岁。
其中合并糖尿病3例。
经选择性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住院天数10~25天。
2 预防DVT的预防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和物理与药物联合预防。
2.1基本预防措施,应对患者进行临床血栓风险评估分组后给予个体化干预方案。
2.1.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2.1.2规范使用止血带。
2.1.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2.1.4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87例护理体会(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
本文对87例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采用的方法及护理措施,易发生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显示住院期间均未发现出血及肺栓塞并发症,疗效安全有效。
治愈好转率占91%。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207-0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
dvt形成后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轻者患肢至残,重者并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临床多为非手术治疗。
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87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将护理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下肢深静脉血栓87例,其中男41例,女46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5岁。
患病部位:左下肢59人占总人数的67.8%、右下肢16人占18.3%、双下肢12人13.9。
既往患心脑血管疾病27人、糖尿病13人、产后12人、恶性肿瘤4人、外科手术后5人、骨折2人、肾衰1人、原因不明23人。
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肢肿胀、疼痛。
发病最短1天入院,最长2月余。
平均住院天数11.6天。
2 治疗方法2.1溶栓治疗:尿激酶50万u+生理盐水50ml从患肢足背静脉穿刺24小时微量泵输入连用3天,第四天改为其他肢体静点尿激酶50万u+生理盐水500ml连用4天,防止患肢形成静脉炎。
同时加抗凝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钙5000u qd或 bid皮下注射连用10天,采用腹部皮下注射。
辅助丹参、川芎嗪、右旋糖酐等静点。
溶栓治疗后改华法林从2.mg开始qd口服。
最大剂量不超过4mg。
2.3结果:87例患者出院时治愈21人、好转59人、因恶性肿瘤效果不明显的3人、放弃治疗5人。
1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滤网置入术后及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2-11-22T09:27:49.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杨雪梅苏香[导读]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多由于手术创伤,血液高凝状态,长时间卧床等因素引起下肢血流缓慢,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杨雪梅苏香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三五医院心内科湖南怀化 418000)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多由于手术创伤,血液高凝状态,长时间卧床等因素引起下肢血流缓慢,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形成肺栓塞(PE)而危及生命。
鉴于溶栓过程中易出现栓子脱落因此如何预防肺栓塞显得非常重要,常用方法为下腔静脉内滤器置入[1]。
我科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DVT19例,采用经皮股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行患侧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术前、术中、术后及溶栓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12例,女7例我院上述时期共收治深静脉血栓患者19例,男12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
血栓位于左下肢13例,右下肢6例。
发病因素:骨折术后12例,外科前列腺电切术后4例,无明显致病因素3例。
19例均行静脉滤网置入及术后静脉溶栓治疗。
1.2 诊断1.2.1 临床表现DVT多发生在手术后第2周内,初起时小腿疼痛,腓肠肌压痛,渐出现患侧下肢肿胀,皮肤黄白或略有发绀,皮温可升高,浅表静脉曲张,高度肿胀。
1.2.2 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诊断[2],血流探头显示静脉内血栓的长度及血管腔堵塞的程度,本组已有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其中中央型8例,混合型11例。
1.2.3 治疗及结果19例患者均在局麻下,经健侧股静脉插管将滤器放置于肾静脉开口下缘水平以下2 cm的下腔静脉内。
经造影示造影剂通过良好,滤器张开完全,紧贴于下腔静脉管壁。
术后5 h内尿激酶50万IU从患侧肢体静脉持续泵入,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并予以拜阿斯匹灵100mg+华法林2.5mg-3.75mg口服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方法对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后,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术后护理等。
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所有病例经介入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术前心理护理及宣教细致,术后病情观察严密,各项措施实施完好,护理上无并发症,确保了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体会下肢深静脉血栓(dtv)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多由于年老体弱、久病卧床不起、手术外伤等引起。
主要表现为患肢软组织张力增高、肿胀痛、行走时疼痛加重。
严重时可引起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及栓子脱落致肺栓塞。
下肢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2年10月,共收治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在成功置入深静脉滤器后,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8例下肢dvt患者均经多普勒超声及下肢深静脉造影证实,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9-72岁,平均51岁。
病变位于右下肢8例,左下肢10例。
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使患者能倾诉自已的焦虑。
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帮助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饮食护理控制体重减少动特脂肪的摄入、低盐高营养易消化食物、戒烟戒酒。
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患肢皮肢避免受损、外伤。
鞋袜、衣服宽松并注意保暖[1]。
2.1.3患肢护理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侧肢体30度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疼痛,保证患者舒适体位,同时注意皮肤清洁、避免热敷或擦伤,切忌用手按摩患肢,避免频繁的翻身和深呼吸、咳嗽,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
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用药的副反应。
每日测量、记录患肢周径的变化,协助判断疗效。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护理体会:1、精神、心理护理:由于本病病程长,其并发症和后遗症均患者产生恐惧,并且疾病给家庭,工作,经济带来的影响使其顾虑重重,表现为失眠,易怒,焦虑不安,精神不振,此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倾听其诉说,向病人提供有关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的确切消息,强调正面效果,以增加病人的信心。
让患者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和护理知识,保持精神开朗,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还要做好家庭的疏导工作,使病人和家属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
2、生活护理:1)预防性:具体措施如下:a、卧床期间定时变换体位,鼓励病人深呼吸并咳嗽;b、定时坐下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c、尽早下床活动;d、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用对静脉有刺激性的药物时,应尤其注意;e、注意观察双下肢有无皮色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
必要时,测双下肢相对应的不同平面的周径,若发现两侧双下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及时通知医生。
2)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回流。
3)下床活动后,应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弹力袜及弹力绷带,避免因弹力绷带包扎过紧而致局部缺血或肢端水肿加重。
3、专科对症护理:1)非手术治疗的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10—14天。
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cm。
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
2)注意患肢脉搏及皮温,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者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及健测周径相比较,判断疗效。
3)抗凝,溶栓期间,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注射部位有无青紫或血肿;测血压后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有无鼻出血或牙龈出血;有无伤口渗血或出血;引流物中含血量的多少;活动后有无关节出血或血肿等。
4)经静脉使用抗凝,溶栓类药物时,最好选择患者远端静脉,期间注意有无胸痛,腰痛及憋气等过敏症状,出现后及时报告医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有效护理方法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保障下肢深静脉血栓得到良好的治疗。
方法:针对我院出现的180名下肢深静脉血拴患者,采取的临床护理方式包括病人健康知识的讲解、由局部溶栓到病人整个身体的护理、利用治疗袜子进行恢复期的辅助治疗。
结果:患者肢体水肿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疗,并逐步康复,同时,通过治疗袜的辅助治疗,深静脉反流所引起的肢体水肿显现消失。
结论: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通过进行由局部溶栓到病人整个身体的护理、利用治疗袜子进行恢复期的辅助治疗、健康知识讲解等一系列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消减水肿现象,同时加快了患者身体的康复进程。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讲解;消减水肿;加强治疗效果患者由身体四肢血管障碍所引起的深静脉血栓症状在临床上逐渐增多,发病率较高,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患者受到该疾病的困扰。
为彻底消除溶栓,临床上以交通支为路径,可将药物快速推入深层静脉,到达作用部位,加大程度的冲击作用下有助于溶栓的消除[1]。
同时由局部溶栓到病人整个身体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本文就180例下肢深静脉血拴患者治疗级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对,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0名患者均为2015年4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深静脉血栓治疗的患者,年龄25至77岁,平均年龄47岁。
173名患者为单下肢,7名患者为双下肢,患病时间为3至14天。
患肢的临床症状为疼痛、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肤温度较低、呈现苍白状态、出现水泡症状。
所有患肢经过专业技术检测均可以确诊为深静脉血栓。
1.2治疗方法通过药物作用于全身进行治疗,同时对于溶栓采用较大用量进行部位冲击的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将患肢部位进行升高,可采用静脉顺行造影的方式,为消除患肢浅静脉的血液流动状态,在患肢裸关节上部即为止血带需要放置的位置。
作用于溶栓的药物需要在压力的作用下快速进入作用部位,药物包括生理盐水与尿激酶,穿刺位置为足部浅静脉,时间为5分钟。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摘要】总结11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经验,做好患者全身状况的评估,指导舒适卧位、合理饮食及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观察抗凝溶栓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介绍医用循序减压袜的应用。
112例中,20例患者出院后仍有肿胀症状,1例发生脑出血并发症。
【关键词】下肢静脉静脉血栓护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因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
我院从2008—2010年收治静脉血栓病人112例,非手术治疗同时针对病因治疗及精心护理,患者基本康复出院。
在护理方面总结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收治11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男性52例,女性60例。
年龄25—82岁之间。
长期卧床者58例,外伤39例,手术后13例,感染原因2例。
住院天数10~15天,患者基本康复出院。
2 护理2.1评估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根据病例特点针对性地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危害,争取主动配合,自觉按计划进行锻练。
对吸烟者劝其戒烟。
2.2休息与体位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休息时患肢抬高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忌按摩、热敷、理疗、禁止有压迫的检查和突然改变体位,以防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
2.3饮食饮食应清淡、少盐,低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粗纤维饮食。
多饮水,每日饮水量约2500ml,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及引起血栓脱落。
使用抗凝药物期间,避免进食生冷、硬、油炸食品,以免划伤胃黏膜,引起消化道出血。
口服华法林期间,不宜随便改变饮食种类,如鱼类、动物肝脏、菠菜、卷心菜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K,能对抗华法林的作用,因此用药期间不宜食用[1]。
2.4 避免碰撞伤肢注意安全,严防再次碰撞损伤加重血栓程度。
2.5 用药治疗的护理2.5.1 溶栓治疗的护理溶栓治疗用0.9%的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25万,每日两次静脉点滴,一个周期为15—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