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文学中的叙事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文学西方现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西方现代文学具有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每个流派和风格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学传统、写作方法和主题倾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西方现代文学中常见的流派和风格,以及它们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它强调描绘真实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现实主义作品通常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场景来展现人类的普遍经验和日常生活。
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包括俄国的托尔斯泰和美国的海明威。
二、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延伸,更加着重于描绘人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无奈和受制于命运的境遇。
自然主义作家通常展现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斗争和冲突,以此来探讨人性的局限和社会的不平等。
法国作家左拉和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是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
三、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一种追求表达内在意象和情感的文学风格。
它强调意象和隐喻,通过象征的手法来传递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象征主义作品通常非常抽象和模糊,要求读者通过沉浸在作品中来寻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四、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文学流派,其追求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的颠覆和重构。
现代主义作品通常以碎片化的叙事、非线性结构和复杂的意象和符号为特点。
它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以此来反映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包括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和美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延伸和批判。
它强调对多元视角和真理的怀疑,并拒绝固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作品通常以碎片化的结构、语言游戏和文化参照为特点,通过混淆事实和虚构来探索现实和虚构之间的边界。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和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六、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是关注女性经验和性别政治的文学流派。
它通过女性的视角来探索社会的性别倾向和种族问题,并呼吁性别平等和女性的权利。
浅谈意象化叙事方式的重要意义浅谈意象化叙事方式的重要意义意象,表象含藏意义。
这是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的属性。
那么意象化叙事作品的“意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意象化叙事作品的表象蕴涵着人生哲理意义。
西方前期象征主义使英美诗风发生重要变化,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表奠定了基础,他们推崇我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写作传统,经过他们的倡导,在欧美曾出现了翻译我国古典诗歌的热潮。
《三国演义》,相国华歆对曹丕说:“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
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
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
”于是曹丕召见曹植,要曹植应声作诗一首,并说“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凡‘兄弟’字样。
”曹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闻之,潸然泪下,没有杀曹植,而是贬了他。
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烧豆杆煮豆粒,豆在锅里掉眼泪。
都是一个妈养,何必动那么大劲。
其诗的原初意义:不要烧豆杆煮豆粒,同根生相互煎熬。
其引申意义,提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在人生舞台上,亲人,亲兄弟,不要相互残杀。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西南,楼高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在此写下不少诗作,但只有王之涣这首五绝千古不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原初含义是:要将远处的景物尽收眼底,要再登上一层楼。
然而诗句却灵动自然地呈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引申蕴涵:在人生的舞台上,要进取向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上述诗作,都蕴涵着人生哲理意义。
意象化写作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独特的表象揭示深邃的人生哲理。
意象化写作,一方面,强调从有限表现无限,从瞬间表现永恒,从相对表现绝对,因此,从意义蕴涵方面,就更加具有广阔的深邃的概括意义的人生哲理;他方面,强调从有形表现无形,从具体表现抽象,从个别性表现普遍性,因此,在形式呈现方面,就更加具有生动的灵巧的独特性特色。
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本文旨在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从叙事视角、叙述结构和叙事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篇1一、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 1847 年所著的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广受好评。
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述结构和叙事手法等方面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并分析其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
二、叙事视角《呼啸山庄》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的叙述方式。
小说以洛克乌德先生的视角为开端,通过他在呼啸山庄的所见所闻,引出了整个故事。
接着,小说又以丁奈莉的视角,讲述了呼啸山庄过去的故事。
最后,小说以希斯克利夫的角度,呈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三、叙述结构《呼啸山庄》的叙述结构独具匠心。
小说以洛克乌德先生的视角为开端,通过他在呼啸山庄的所见所闻,引出了整个故事。
接着,小说又以丁奈莉的视角,讲述了呼啸山庄过去的故事。
最后,小说以希斯克利夫的角度,呈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叙述结构的安排,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叙事手法《呼啸山庄》的叙事手法独具特色。
小说采用了回忆录式的叙事方式,将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复杂,人物形象更加深刻。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呈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提到的“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都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五、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对外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的多重叙事视角、叙述结构和叙事手法的运用,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象征的解读意象与象征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形象的意象与象征,作家能够传递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象征进行解读,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阐述它们的作用。
一、意象的解读意象,指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描述所描绘出的具体形象。
作家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写和艺术加工,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所呈现的景象或感受。
意象常常与感官感知有关,涉及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心灵对心灵/值得百般倾诉。
”这句话的意象是抽象的“心灵”,通过与“百般倾诉”这一具体的行动相连结,使读者产生对情感沟通的直观感受。
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丰富作品的形象感受和艺术效果,通过对感官的刺激,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世界。
同时,作家通过对意象的运用,也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引导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二、象征的解读象征,指通过具体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来代表某种抽象概念或情感。
象征常常使用隐喻的方式,通过对事物的象征性描述,表达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或情感。
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常使用花朵作为象征物。
梅花象征着坚强和不屈的精神,荷花象征纯洁和高尚的品质,菊花象征坚守和独立。
通过对这些花朵的描写和比喻,诗人能够传递出对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的思考。
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通过抽象的象征物,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化,并与读者产生共鸣。
通过对象征的运用,作家能够提供多维度的解读空间,使作品的意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三、意象与象征的关系虽然意象与象征是两种独立的修辞手法,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意象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描写,而象征则更多地涉及到抽象意义的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意象往往被赋予象征的含义,通过意象所传达的信息,读者可以对象征的意义进行推断和理解。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黛的兔子就是一种典型的意象与象征的结合。
兔子作为动物的形象,本身具有活泼可爱的特点。
文学LITERATURE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会有意或者无意的构建一些特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随着对西方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也开始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入到对意象的研究中。
意象不同于真实的事物场景,而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进行的一次艺术改造,这种做法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
因此,对西方文学作品中叙事意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感受西方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并更好的进行解读。
1 叙事意象的概述意象一词的提出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王充所著的《论衡》当中,他认为意象的创作是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将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情感诉求进行具象化。
实际上这种说法还不够全面,没能体现出“意”与“象”之间紧密的联系。
在《文心雕龙》中则对这一含义进行了扩充,刘勰认为意象是指作者对个人经验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创作所形成的情景,在客观的象中蕴含主观的意。
而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研究者们更注重挖掘意象中的审美价值。
比如在学界就有一种提法,认为意象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利用象征性和荒诞性的内心镜像来表达作者的某种哲学观念。
从这个概念来看,作者在进行意象的创作时就已经很在意象征性中的审美意境。
在《中国叙事学》这本著作中,就更加强调了意象的审美价值。
“意象这种诗学闪光灯介入叙事作品,能够增强叙事过程的诗化程度与审美浓度”。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意象所呈现的内涵更侧重于宏观世界观的表达。
近些年虽然中国文学中意象研究取得了不少硕果,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难得到有效的借鉴,需要重新进行定义。
笔者认为,所谓意象就是叙事过程中作者所设置的能够表达出作者体验和情感的形象,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读者能够与作者进行充分的交流。
意象可以使一个可知可见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虚无的,因此它必能引起读者精神层次的共鸣。
通过对意象的认识,我们即可对西方文学中叙事意象进行分类讨论,并研究意象在叙事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2 西方文学中叙事意象的类型2.1 背景性意象背景性意象主要是用来营造某种气氛,并交待故事发展环境。
文学作品的意象分析在文学作品中,意象是作家通过形象的描述来传递思想、情感和主题的一种重要手法。
意象可以是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也可以是抽象而隐喻性的形象,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和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探讨其所揭示的深层含义。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美国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中的意象。
在故事中,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赛被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庞大的虫子。
这个形象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虫子象征着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和被边缘化的状态。
通过描写虫子的形象,卡夫卡表达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面对外界压力和社会束缚时的心理状态。
此外,故事中对虫子外形的生动描绘也营造了一种压抑而阴暗的氛围,加重了主人公的孤独感和困境。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意象。
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苦难和无情。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是“烧饼”,这个简单而常见的食物成为了表达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变迁和遭遇的象征。
随着福贵一家的生活变故,烧饼从开始时的丰盛多样,逐渐变得越来越简单、单调,甚至是稀烂。
通过对烧饼的描写和变化,余华以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传达了农民贫困和社会动荡对个体生活的冲击和摧残。
此外,我们还可以分析英国诗人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中的意象。
在这部戏剧中,墓地常常被用作重要的意象元素。
墓地象征着死亡和虚无,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存在的脆弱和有限。
在剧中,哈姆雷特常常在墓地旁沉思,墓碑的描述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悼,表达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
可以说,墓地这一意象在戏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凸显了人类存在的无常和不可逆转的命运。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作家用来传递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法。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和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它们富有象征性、生动而形象,能够深刻地触动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英美文学中的意象与叙事分析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文体和流派,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意象。
意象被定义为一个作品中重复出现的形象、符号或象征,它们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同时,英美文学中的叙事方式也是非常独特和精彩的,例如传统的叙事和现代主义的叙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本文将分别从意象和叙事角度对英美文学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一、英美文学中的意象分析1.自然意象自然是英美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它反映了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例如,威廉·华兹华斯的《梅尔特内斯岛》中,自然被描绘为充满生命力的力量,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同样,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中,自然被描绘为无情的力量,它代表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的威胁和挑战时的弱小和无助。
2.宗教意象宗教意象在英美文学中也非常常见,它反映了作品中人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宗教对人类的影响。
例如,约翰·米尔顿的《失乐园》中,上帝和撒旦的形象代表了善与恶的对立和人类在二者之间的选择;弗拉纳里·欧康纳的《善人之死》中,基督教神学被运用到故事中,代表了人类对宗教和信仰的探索和追求。
3.家庭意象家庭是英美文学中极为重要的意象,它代表了亲情、爱情和牺牲。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孤儿奥利弗的经历代表了家庭关系和社会道德的复杂性;欧·亨利的《月亮下的加勒比海》中,家庭被描绘为追求幸福的重要场所。
二、英美文学中的叙事分析1.传统叙事传统叙事是英美文学中非常常见且经典的叙事方式,它通常包含了三个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
例如,雪莱的《法兰肯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清晰地展现了叙事的结构和元素。
传统叙事通常以线性的方式展开,有着清晰的故事情节和主旨。
2.现代主义叙事现代主义叙事是英美文学中相对较新的叙事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结构和模式,采用蒙太奇、意识流和非线性叙事等方式来呈现故事。
浅析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意象——以《老人与海》和《鲁滨逊漂流记》为例王磊【摘要】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产物,它标志着西方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虽然英美文学时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就英美文学两者而言,又存在着极大的文化意象差异.这与两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以两部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和《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对其中的文化背景、文学表现和文学意蕴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期刊名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3【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意象;文化背景;文化意蕴;时比分析【作者】王磊【作者单位】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山西大同037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03英美文学,代表着英美两个国家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人们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1]《老人与海》和《鲁滨逊漂流记》这两部文学作品虽然都以海洋为故事的发展线索,但从文化意向的角度来看,前者代表的是美国文学,美国文学作品大多数是对黑暗社会的一种批判,主人翁大多拥有着当时人们对强权势力的反抗和抗争精神,以及对自由的期盼。
后者则代表英国文学作品,主要是以人们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思想。
文化意象是文艺美学中的概念,相对于自然意向而言,它更多地具有相对固定或独特的文化含义,甚至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2]。
然而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传统以及价值取向中产生的民族文化,其文化意向也是不同的。
为此,本文主要以英、美文学中的文化背景、文学表现以及文学意蕴等方面进行文学作品中文化意向的对比和分析。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1951年于古巴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其主要围绕着一位老年的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海洋中搏斗的故事来进行描写的。
海明威在作品中以巨大的马林鱼为线索,将一位老年人作为故事的主人翁,向世人展示了老人在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和让人绝望的暴风雨时勇于抵抗、坚强不息的勇者精神,而这与当时为了生存和自由敢于与强权势力做斗争的人们的思想是一致的。
第20卷 第2期2008年3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 ty of T echnology(Social S ciences Edition)Vo l 20 N o.02M ar 2008文学研究浅谈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意象崔艳辉(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 意象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因素,而且就其本质而言意象是属于诗歌的。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诗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性的意象来抒情表意,而意象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创造性想象的产物,浪漫主义诗人施展超凡的想象力,创造了大量具有崇高美的意象。
崇高是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它是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1的一种美学形态。
崇高的自然意象主要是浩瀚无边、神秘莫测的海洋、汹涌澎湃的波涛、晦暗恐怖的死亡、黑夜等。
从美学角度看,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意象多为高山、大海、狂风、暴雨等,体现了西方崇高美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 意象;浪漫主义;创造性想象;崇高[作者简介] 崔艳辉(1968-),女,硕士,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英美语言及文学研究。
意象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其审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本文拟从浪漫主义创造性想象及西方崇高美学思想的视角来阐述浪漫主义诗歌的意象内涵,以此更好地理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体会审美其价值。
一、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
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意象是构成诗的意蕴的主要手段。
意象是有关某个不在眼前之物的心理图画!,是大脑对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通常是由文字创造出来的。
它通常以栩栩如生的描绘刺激人的丰富感官,予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瞬间呈现。
![1]意象是感觉的遗留和再现,感觉性特征∀∀∀视觉性和听觉性,是意象最一般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两个具有各自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文化体系。
它们各自形成于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之下,因此在文学主题、表现手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意象运用、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对比,以揭示中西文学的异同之处。
一、叙事结构在叙事结构上,中国古代文学倾向于采用线性叙事方式,通过一个或多个主线将故事串联起来。
例如《红楼梦》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通过各自的兴衰展示出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过程。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于情节的曲折、跳跃和剧情冲突,常常采用包含闪回和倒叙等非线性叙事手法,如《红与黑》。
这种不同的叙事结构体现了两种文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二、意象运用在意象运用上,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于通过丰富多样的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例如春花、秋月、江河等,这些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于人性的描绘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常常通过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来传递情感和思想,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
这种意象运用的差异体现了对于自然与人性的不同关注和理解。
三、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强调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强调社会和谐、家庭责任、道德修养等。
例如《孔乙己》中通过贫民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尊严和平等的社会缺失。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于个人的价值追求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人主义和人权意识的觉醒,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叛逆和追求真实的心路历程。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对于人的定位和价值体系的不同理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在叙事结构、意象运用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线性叙事、自然意象和传统价值观念,强调社会和谐和道德教化;而西方文学则注重非线性叙事、人性描绘和个人追求,强调自由意志和个人主义。
这些异同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化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追求,也为我们加深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提供了参考。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与文学作品的学科领域,旨在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主题和意义。
在西方文论中,存在许多重要的名词,以下是其中几个的解释和拓展。
1. 《隐喻》(Metaphor):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或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隐喻在文学中经常被使用,能够产生强烈的意象和情感效果。
在文论中,隐喻也被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隐喻和隐含意义。
2. 《叙事》(Narrative):叙事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和角色的行动来传达信息和意义。
在叙事理论中,研究者关注故事结构、叙述者角色、叙事技巧等方面,以揭示故事的效果和作者的意图。
3. 《文化批评》(Cultural Criticism):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它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问题。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文论方法,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和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符号和结构组成的,通过研究这些符号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文本的意义和结构。
5.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文论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断裂、混杂和碎片化现象,以及文学作品对权力、真理和现实的挑战。
这些名词和概念在西方文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运用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浅谈《阿拉比》中几种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一、本文概述《阿拉比》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杰作,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乔伊斯以其精湛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通过描绘主人公小男孩对阿拉比集市的憧憬和失望,展现了都柏林底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和迷茫。
本文旨在浅谈《阿拉比》中的几种意象及其象征意义,通过对小说中的关键意象进行解读,揭示乔伊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他对都柏林社会的深刻见解。
本文首先将对《阿拉比》的故事梗概进行简要概述,以便读者对小说的整体情节和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随后,将逐一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关键意象,如阿拉比集市、黄色灯笼、女人的形象等,并探讨它们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意象,本文旨在揭示乔伊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都柏林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进而传达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二、《阿拉比》中的意象分析《阿拉比》这篇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意象构建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失望。
其中,几个核心意象的描绘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深化了主题的内涵。
“阿拉比”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它象征着主人公心中理想的世界,一个充满神秘、浪漫和异域风情的地方。
在主人公的想象中,阿拉比市场是一个可以满足他所有幻想和渴望的地方,它代表着未知和美好。
然而,当主人公真正走进阿拉比市场时,却发现它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完美,甚至显得有些破败和混乱。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主人公对阿拉比市场的幻想破灭,也象征着他对于理想世界的失望。
故事中的“黄色灯笼”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黄色灯笼在夜晚发出微弱而温暖的光芒,为主人公指引方向,也象征着他心中的希望。
然而,当主人公走进阿拉比市场后,却发现黄色灯笼的光芒变得模糊而暗淡,无法再为他指明方向。
这种变化不仅暗示着主人公对阿拉比市场的失望,也象征着他心中希望的破灭。
《尤利西斯》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分析1. 引言1.1 概述《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品,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逼真的方式描绘了两个主角在都柏林度过一天的生活,同时将读者引入他们深奥的思想和回忆之中。
乔伊斯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叙事技巧,以挑战传统叙事模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尤利西斯》中所使用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将定义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并介绍乔伊斯在小说中运用这些技巧的方式。
随后,我们将探讨这些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对角色发展和故事情节的影响,并探讨它们在现代文学中普遍应用的意义。
接着分别介绍非线性时间流、内心意识流和多重叙事视角三种具体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并详细阐述它们在《尤利西斯》中的呈现方式、效果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分析结果,探讨《尤利西斯》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对文学的意义与启示,并展望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的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尤利西斯》中使用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并揭示这些技巧对小说整体结构、角色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通过对乔伊斯独特叙事风格的解读,我们将展示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如何挑战传统叙事方式,并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启示与借鉴。
同时,通过研究这些叙事技巧在当代文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我们也能深入了解现代主义在文学领域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2. 尤利西斯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分析2.1 定义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安排,以挑战传统线性故事叙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探索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度描绘。
这种叙事技巧追求对主题、意象和人物思想感情进行多样化和非传统的呈现。
2.2 尤利西斯中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尤利西斯》是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运用了多种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来丰富故事内容和艺术效果。
叙事意象知识点总结
叙事意象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物象、动作象、情感象、比喻象等。
在文学作品中,叙事意象不仅可以由文字表现,还可以通过其他媒介如音乐、绘画、电影等来呈现。
叙事意象的表达可以让作品更加具体、生动,能够深入到读者的内心,并引发读者的共鸣。
通过叙事意象的构建,作家可以为读者呈现一个个清晰、有力的画面,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叙事意象的运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在小说中,作家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生活场景、动作和情感来展现叙事意象;在诗歌中,可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来营造叙事意象;在戏剧中,通过角色的表演和情节的发展来塑造叙事意象。
无论是哪种文学形式,叙事意象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叙事意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象征手段。
作家可以通过叙事意象来暗示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通过对叙事意象的解读和联想,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品的内涵。
总的来说,叙事意象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够帮助作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深刻的内涵。
通过对叙事意象的运用,作家能够为读者呈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和场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叙事意象的构建,让作品更加鲜活、生动,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意象现代西方文学流派
定义介绍现代西方文学流派。
20世纪初由英美等国青年诗人在伦敦组成,他们受东方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倡一种“坚实”的文风,强调用客观的准确的意象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
庞德在《诗刊》上发表纲领,声称应当描绘“意象”即“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准确的意象”能使怀疑找到它的“对应物”要求观察精确,表现具体而简洁,不加渲染,不带任何一般化的评论,用词平易,题材不拘,格律解放,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朝代陈腐和含糊诗风的反驳。
比较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在表现方式、主题内容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和哲理思考为主,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而西方文化中的意象则更多地体现为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人类情感的探讨,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在表现方式上,诗词中的意象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描绘月光和霜来烘托出诗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则更多地表现为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各色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西方文学更注重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展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诗词则更注重通过意象的抒发来营造氛围和情感共鸣。
其次,在主题内容上,诗词中的意象常常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展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则更多地围绕着人类的欲望、冲突和挣扎展开,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常常探讨权力、爱情和背叛等主题。
西方文学更注重通过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揭示来探讨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意义,而诗词则更注重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最后,在审美观念上,诗词中的意象常常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追求“意会”而非“言明”,注重读者的想象和感悟。
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则更注重作品的结构和情节的发展,追求故事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丰满性。
西方文学更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现实性,强调作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而诗词则更注重作品的意蕴和情感共鸣,强调读者的感悟和体验。
综上所述,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在表现方式、主题内容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尤利西斯中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简介《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一部经典小说,以其复杂的结构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尤利西斯》中体现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的重要元素,旨在进一步理解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内心意识流内心意识流是现代主义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技巧,它试图直观地呈现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觉。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运用了大量的内心意识流来展示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
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切换和思维跳跃,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2. 非线性时间结构《尤利西斯》采用了非线性时间结构,即故事并非按照传统顺序进行叙述,而是通过回忆、闪回和多个时间层面交替呈现。
这种破碎的时间结构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反映了主人公们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性和混乱。
3. 借用文学和历史典故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借用了各种文学和历史典故,运用象征、隐喻和旁观者的视角来丰富小说的意义。
这种技巧不仅展示了乔伊斯对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也使读者与作品之间建立起多层次的联结。
4. 实时场景切换《尤利西斯》以一个特定的日期(1904年6月16日)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在都柏林城市内部游走、交错遭遇等方式来展示现实生活的琐碎细节。
实时场景切换让读者感受到时间流逝和人物命运的微妙联系。
5. 多样化叙述手法除了上述元素外,《尤利西斯》还使用了许多其他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如字词游戏、意象强化、无限延伸等。
这些技巧共同构成了《尤利西斯》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艺术表达。
结论《尤利西斯》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其中包含的内心意识流、非线性时间结构、借用文学和历史典故、实时场景切换和多样化叙述手法,大胆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复杂而饱满的人物世界。
通过深入研究《尤利西斯》中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乔伊斯对于文学形式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探索,也为现代主义小说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尤利西斯中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简介《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一部伟大的现代主义小说。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一天内发生在都柏林的事件,并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呈现出这一天的流动性和复杂性。
这部小说以其复杂而创新的叙事结构而闻名,其中包含了许多现代主义叙事技巧。
1. 意识流乔伊斯通过使用意识流这一叙事技巧来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他运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不同角色的思想、感官和情感来推进故事。
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与人物紧密联系,并提供了深度和复杂性。
2. 内文雕塑《尤利西斯》中还采用了内文雕塑技巧,即将不同时间、地点和语境中的片段交错组合在一起。
乔伊斯通过这种非线性结构来创造并展示故事中复杂而多样化的层面。
这种技巧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复杂性,还提供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新的理解。
3. 碎片化描写乔伊斯以碎片化的方式描绘事件、场景和人物。
他使用非常具体的细节、隐喻和象征来呈现故事,这使得读者需要通过碎片来凭借想象力将其完整。
这种描写方式反映了现代世界中信息过载和感官混乱的特点。
4. 多重叙事声音《尤利西斯》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叙事声音,包括直接陈述、对话、内心独白等。
乔伊斯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叙事手法来展示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创造出更加丰富而真实的叙事环境。
5. 文学引用与互文性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引用了其他作家、诗歌、历史事件等文学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小说中。
通过这些引用与互文性,乔伊斯扩大了故事的背景和意义,并在学术上提供了一种解读方式。
结论《尤利西斯》中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使其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乔伊斯通过运用意识流、内文雕塑、碎片化描写、多重叙事声音和文学引用等技巧,呈现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故事世界。
这些技术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的限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并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存在感知和理解困难的深刻思考。
浅谈西方文学中的叙事意象作者:宋敏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21期摘要:意象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式,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作者思想内涵的具现,同时对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与读者的深入理解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种表达方式能够将“情”与“景”有机的结合,用直观的画面呈现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态度。
在本文中,笔者基于对西方文学中叙事意象的简要概述,将叙事意象大致分为背景性意象和主题性意象两个大类;通过对具体意象的展开说明,笔者还论述了西方文学中常见意象在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西方文学;背景性意象;主题性意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1-0001-03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会有意或者无意的构建一些特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随着对西方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也开始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入到对意象的研究中。
意象不同于真实的事物场景,而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进行的一次艺术改造,这种做法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
因此,对西方文学作品中叙事意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感受西方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并更好的进行解读。
1 叙事意象的概述意象一词的提出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王充所著的《论衡》当中,他认为意象的创作是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将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情感诉求进行具象化。
实际上这种说法还不够全面,没能体现出“意”与“象”之间紧密的联系。
在《文心雕龙》中则对这一含义进行了扩充,刘勰认为意象是指作者对个人经验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创作所形成的情景,在客观的象中蕴含主观的意。
而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研究者们更注重挖掘意象中的审美价值。
比如在学界就有一种提法,认为意象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利用象征性和荒诞性的内心镜像来表达作者的某种哲学观念。
从这个概念来看,作者在进行意象的创作时就已经很在意象征性中的审美意境。
在《中国叙事学》这本著作中,就更加强调了意象的审美价值。
“意象这种诗学闪光灯介入叙事作品,能够增强叙事过程的诗化程度与审美浓度”。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意象所呈现的内涵更侧重于宏观世界观的表达。
近些年虽然中国文学中意象研究取得了不少硕果,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难得到有效的借鉴,需要重新进行定义。
笔者认为,所谓意象就是叙事过程中作者所设置的能够表达出作者体验和情感的形象,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读者能够与作者进行充分的交流。
意象可以使一个可知可见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虚无的,因此它必能引起读者精神层次的共鸣。
通过对意象的认识,我们即可对西方文学中叙事意象进行分类讨论,并研究意象在叙事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2 西方文学中叙事意象的类型2.1 背景性意象背景性意象主要是用来营造某种气氛,并交待故事发展环境。
通过这种意象的运用,能够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好。
比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古堡”,作为一种大建筑而且是西方文化中特有的建筑形式,往往能渲染出一种阴暗、古老的氛围。
《厄谢府邸的倒塌》可以说是古堡意象使用的代表作,在故事的铺陈中文章先展示了古堡的周边环境,作者完全将故事发生的厄谢古堡描绘成了一个阴森恐怖的地方。
古堡给人的第一印象则是中世纪远离人烟的地方,而且在古堡幽暗压抑的结构布局中,总有一些离奇故事的发生,这在哥特小说中最为明显。
比如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奥多芙的神秘中写道“塔楼上没有家徽,只有深深扎入石缝中的野草和植物”以及“长满植物的厚重围墙,还有其上伫立的塔楼,艾米丽想到了谋杀”,可见,在这种意象之下更能呈现出一些阴暗的故事,类似于复仇和谋杀。
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展开,艾米丽感受到从墙壁内透出的声音,顿时觉得空荡荡的,十分恐怖。
同样是“古堡”意象的运用,在卡夫卡的《城堡》中则有给人一直难以言明的复杂感受。
K 初次见到城堡时,城堡被积雪掩埋着,被雾霭和夜色遮住,从而让人难以发现城堡的存在。
在此处已经留下了悬疑,“城堡”既真真切切的在眼前,却又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直至翌日,天亮之后K才窥得城堡的全貌,原来所谓的“城堡”并不是豪华的府邸,而是由许多小建筑构成的一个整体。
简而言之,作者笔下写的实际上是一个小市镇,只不过建筑皆是由石头堆砌而成。
明明“城堡”就近在咫尺,也无人守卫,但是K却无论如何也进不去。
这恰恰与全篇故事荒诞的叙事步调相统一,使文章的叙事更加有趣。
2.2 主题性意象主题性意象的使用,通常是为了强调故事的思想,凸显作品的主题,作者就以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太阳”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是太阳作为一种自然意象直接出现,表达了作品中时移世易的一种主题。
比如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文章写到太阳慢慢西沉,主人公渐渐与其他人熟络。
旧的一天逐渐成为过去,而新的一天正悄然驶来。
不过太阳也有一些拟人化的运用,在主题的表达上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约翰邓恩的《太阳升起》一文中,将太阳描写成了一个繁忙的老傻子,它的运行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因而时常给人们带来困扰。
在这个诗歌中,作者就大胆的对太阳进行了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太阳不分场合的怨念。
当然“太阳”最主要的意象表达,莫过于代表着一种勤劳与丰收的主题。
而勤劳与丰收无论是在中国文学中,抑或是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是永恒讴歌的主题。
比如英国著名的诗人托马斯·格雷在作品《墓园挽歌》中如是写道:农民不顾露水沾湿衣襟,天还未亮就急忙到田野里劳作,在山的高处迎接朝阳的到来。
通过对诗文的分析,农夫在等待“太阳”的过程,并不单单是等待黎明的到来,而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太阳周而复始运转的一种勤劳,这与作者想要歌颂的农夫的勤劳正好契合。
而欧洲浪漫主义杰出代表之一的济慈似乎对太阳也情有独钟,在《秋颂》这篇诗歌中,收获季节沉甸甸的果实与太阳交相辉映,则象征着一种丰收的寓意。
3 意象的叙事作用3.1 完善故事结构意象作为叙事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整体故事结构有着支撑和完善的作用。
比如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个故事中,“马”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不仅反复出现,而且在故事中通常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故事开始包法利在骑马的过程中认识了爱玛;然后骑着马迎娶了爱玛;故事进一步展开,罗道尔夫在农展会上结识了爱玛,并以骑马为由勾引爱玛;两人情投意合于是决定乘着马车私奔;包法利夫人也乘坐马车去卢昂看戏,并逐渐成为了莱昂的情妇;包法利对此毫不知情,并每日骑着马外出寻医问药;故事的结局爱玛乘坐马车外出自杀,包法利则像老马一样为爱玛还账......从整个故事来看,通篇离不开对“马”的描写,而马儿的频繁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故事里马儿已经不止是一种代步工具,也是主人公悲剧的见证,在这个意象的表达下,将故事的结构进一步完善,成为了故事情节的一部分。
此外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中,更是频频的使用意象,并且通常同时使用多个意象,在故事的结构中甚至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在著名的戏剧《罗密欧与茱丽叶》中,“火”、“电”、“光”、“日月”等意象层出不穷,而且对于“光”的应用最为多见,根据莎学家的分析这种明亮关系的运用实际上是表达了一种希望的出现又转瞬即逝的过程。
该戏剧将长达9个月之久的爱情故事与家族恩怨,通过短短几天的矛盾激化全盘托出。
在叙事过程中,“像一道闪电,让人来不及反应,已经悄然逝去”,这道闪电不仅是两人爱情之间出现的一缕希望,更是欧洲封建时代自由的横空出世,在整个戏剧中这些意象的运用都更加刻画出事态发展的轨迹与结构。
3.2 拓展故事主题意象的使用还能使故事中任务的个性更加鲜明,从而拓展了故事叙事的主题。
比如在《红字》这部小说中,故事以17世纪的英格兰为背景,主人公海斯特在婚后不满阴险丈夫的所作所为,逐渐与神职人员狄梅尔相爱。
在丈夫齐林沃斯外出期间,海斯特和狄梅尔有了一个孩子。
而这种婚后出轨的行为,在17世纪的英格兰是不为人们所接受的,因此她不得不带着耻辱的标致与女儿在森林边的木屋里度过余生。
在这个故事中,森林成为了两边世界的一种分界线,是黑暗与光明的交汇点。
小说的最开始,就给森林定下了“恶魔与妖怪会面的场所”这样的基调。
因而,在后文中海斯特才会对女儿说出原因跟随恶魔到森林的深处,并且在恶魔的本子上署下自己的姓名,在这里森林就表达了一种黑暗的意味。
随着故事的发展,最终海斯特不被现世所包容时却也恰好是森林接纳了他们母女,从这个角度讲,森林又具有着光明的一面。
结合文中牧师的前后变化,正好与森林截然不同的两种属性相吻合,表达了小说强调的森林的双重性与人性的双重性主题。
3.3 互文见义意象的使用还具有互文见义的作用,帮助读者能够充分的理解故事的内涵。
通过对同一意象或者相似意象的使用,能够在不同的故事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委婉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红字》,其中所涉及到的“森林”意象与《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之间就存在着互文的现象。
主人公布朗在结婚后不久,深入到黑暗的森林中与恶魔会面。
在这次会面中,布朗见到了许多平日里道貌岸然的绅士,甚至连他漂亮忠贞的妻子也赫然在列。
布朗接受不了这种打击,从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一个人慢慢终老。
在这个故事中对人性的看法,不正与《红字》中森林的多重性与人性的复杂正好吻合吗。
正所谓孤例不证,西方文学中对于“荒原”这个意象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在互文见义上也更具代表性。
首先是艾略特在《荒原》一文中对这个意象进行了奠基和总结,在此后的文学创作中,不少的作家都纷纷引用。
在故事中作者通过死亡意识,给读者传达了一种空虚的精神世界,也表达了对挽救世界的追求。
综上所述,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运用是十分常见的。
通过意象的使用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思想,并且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因此对意象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和解读西方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1]王松林.彼“意象”非此“意象”——中西意象论比较[J].世界文学评论,2006,(01):185-194.[2]王青,彭师敏.叙事学视阈下小说评点者及其美学价值[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0,(01):239-246.[3]罗志祥,陈吕芳.中西方文学意象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11-12.[4]徐宝锋.北美汉学的中国传统叙事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2015,(02):118-123.[5]陈桂琴.国内叙事学研究发展述评[J].外语学刊,2010,(06):135-137.[6]于欧洋.生命传承——长篇小说时空交错式叙事结构管窥[J].继续教育研究,2006,(03):176-177.[7]王鹏.中国文化叙事学发展历程与主要视角模式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1.[8]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2008.[9]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刘醒龙.投身经典的第一现场[J].世纪行,2016,(1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