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微格教学教案 优质 参赛 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18.48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语文微格教学教案(再别康桥)诗歌作者:徐志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这首诗。
2. 分析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意风格和语言特点。
3.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4. 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3. 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对徐志摩的了解,回顾已学的他的其他作品。
2. 提问:谁能告诉我徐志摩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步骤二:诗歌阅读与理解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尝试理解诗歌的大意。
2. 提问: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步骤三:诗歌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2. 讲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等元素。
步骤四:诗歌背诵与默写1. 让学生集体背诵诗歌,注意诗句的停顿和韵律。
2. 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歌中的片段。
三、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朗读、分析和背诵《再别康桥》,使学生对徐志摩的诗歌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通过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徐志摩诗歌的语言特点,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理解困难,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对这些字词的解释和引导。
五、课后拓展1. 让学生收集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徐志摩的诗歌艺术。
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徐志摩诗歌的魅力。
(回放3分钟)指导教师与听课学生点评(2分钟):以算帐的方式提问,一可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二可化繁为简,抽出本文的关键内容, 使学生很快整体把握全文,三可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情节安排的巧妙”这一特点的探究。
年级:高二 科目:语文微格教学教案课题: 陈奂生上城(回放4分钟)指导教师与听课学生点评(3分钟):以陈奂生向老婆算帐时,他老婆的惊讶导入,通过扮演,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走进故事,使复述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从而不知不觉地揭示出本文的情节特点。
由于问题设计得好,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显示了很强的互动性。
慨。
(回放10分钟)教师与学生点评(2分钟):通过让学生扮演陈奂生,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走进故事,与陈奂生的老婆对话的方式进行提问设计,设计的问题富有层次感,使学生能自如地体验主人公的特殊复杂的心理,从而准确地把握了陈奂生这一人物的形象及其意义。
“提问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培训提问技能。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1. 教师说明教学目的和任务,安排训练程序,说明评价标准。
2. 学生进行提问技能训练。
3. 听课学生按要求对参与训练的同学进行评价。
4. 教师评价、小结。
附:提问技能训练标准1. 提问确实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引向要学习的内容上。
2. 主问题能准确体现教学目标,关键问题能突出重点、难点和训练要点。
3. 提问框架合理,能体现教材结构。
4. 问题排列的序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了。
5. 提问类型多样灵活,能调动各种层次的学生参与应答。
6. 对学生的应答分析准确,反应迅速,评价得当。
7. 提问的频率和时机适度、适时。
8. 提问态度亲切,表述清楚、明白,停顿合适。
初中语文微格教学详细教案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语文教材:《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题:《春》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理解。
2.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 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描绘和象征意义。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深入学习课文(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描绘。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解决办法。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和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课题:《生命生命》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认识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2、感悟人生,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生命,感悟人生。
2、揣摩语文以小见大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过程:。
《老王》一课中老王的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过程与方法:体味意味深长的语言;掌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善良,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教学难点:掌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教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了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一组图片,你心里会有哪些感想呢?(生答)是的,这些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也许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分析杨绛先生的《老王》(Ppt出示课题),看一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二)走进文本,细品人物。
2、速读课文——理解老王生活之苦师: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这样写到:“幸福的人大体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同”,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老王有着怎样的不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师:请用一句话概括,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穷苦卑微、凄凉艰难用一个字概括:苦3、浏览课文——理解老王心地之善师:一篇写人的文章,它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来体现,那么,我们这篇文章也是通过老王的身平来刻画老王的性格。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第5段到第16段找一下文中通过我和老王交往的哪些事情来刻画老王的呢?(要求用尽可能简洁、精炼的语言概括)“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拿起笔在课文中划记出作者描述的几件事情。
”(1)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送冰。
(老实厚道)(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送医(关心作者一家:善良而淳朴)(3)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上门感谢。
语文微格教学教案
年级:六年级科目:语文课题:《莫泊桑拜师》主讲人何璐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的开始是教师对一节课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始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提问、分析等活动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任何一项活动,开始都是很重要的。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际教学,怎么样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坚持下去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好的老师总是可以在一开始给学生学习的激情。
本节课我的训练技能即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技能。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了法国作家莫泊桑青年时请福楼拜指导写作,经过老师的细心指导,莫泊桑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莫泊桑三次向福楼拜请教的事。
叙述条理清楚,层层推进,由指导如何观察到如何写作一目了然。
从福楼拜的三次谈话中,让学生懂得:观察要有目的、讲方法;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情境中去细心观察体会,发现其不同特点,并把它写下来。
莫泊桑正是运用这样的方法才写出了
许多世界名著,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用这样的方法去写作。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弄明白莫泊桑是怎样下功夫?使功夫练到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