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早产胎膜早破临床诊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因素以及分娩对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2008年32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潜伏期≤24h及≥24h新生儿的并发症进行对比。
结果其主要原因为生殖道感染,羊膜腔压力异常等。
而潜伏期≤24h呼吸窘迫症明显高出潜伏期>24小时组。
结论学随胎膜早破时间延长,新生儿RDS发生减少,同时新生儿重症监护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婴儿存活孕周的不断创新。
但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结局无影响。
【关键词】早产胎膜早破新生儿处理早产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胎膜早破更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如不予处理,大多数孕妇将于24h内发动分娩,婴儿病率及死亡率增加,故应采取有效期待治疗,使孕期延长,胎儿趋向成熟,但另一方面,破膜时间长,感染机会则大,对母婴也不利,因此,早产合并胎膜早破(PPROM)是产科处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我院2007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妊娠28-36+6周PROM孕妇32例(除外死胎)占同期分娩总数的2.02%,平均孕周34+1周,平均27.8岁,初产妇23例,经产妇9例。
1.2治疗方法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严密监护,破膜距分娩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
但早产胎膜早破者,为了延长胎龄,防止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就要延长潜伏期时间。
早产胎膜早破超过24小时者,给抗生素后羊水中的细菌检出率仅23.1%,而未用药者高达54.57%。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使新生儿病死率由19.3%降至5.7%。
我院对破膜时间超过12小时的早产胎膜早破病例,常规应用青霉素预防感染,分娩时做脐血IgA、IgG、IgM胎盘病检,胎儿咽及耳分泌物试子培养,均未见明显感染征象。
抑制子宫收缩:一般认为早产胎膜早破病例大多数在破膜后24小时自然发生宫缩,因此为延长孕龄对宫口开大<2cm应适当选用宫缩抑制剂,常用药物有硫酸镁,1次可在5%葡萄糖液500ml中加硫酸镁针5g静滴。
45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胎膜早破(PROM)是临床妇产科常见的一种分娩并发症,主要是指胎膜在临产前发生破裂,极易导致早产、难产等不良妊娠结局,也会增加母婴并发症的风险性,严重影响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据相关报道[1],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占临床分娩总数的2.9%-17.3%左右,且近年来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有稳步上升的趋势。
为进一步探讨胎膜早破发生的原因及其与难产、母婴并发症的关系,总结有效的处理措施,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5例胎膜早破患者以及健康产妇的分娩方式以及母婴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45例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资料,定为观察组,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24.7±2.6)岁;孕周28-42周,平均(33.7±4.5)周,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就诊的45例健康产妇作为对照,产妇年龄24-40岁,平均(26.5±2.6)岁;孕周27-42周,平均(32.5±4.8)周。
所有产妇均为发现有胎膜早破症状。
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6版《妇产科学》关于胎膜早破的诊断标准[2],①临产前,阴道出现有自觉的流水及排液症状,尤其是在腹部加压或咳嗽时较明显。
②阴道检查时有水流出,部分患者伴有胎脂样物。
③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显示羊齿状结晶状物。
④阴道流液的pH在7.0以上,呈碱性。
⑤经B超检查提示羊水指数<8cm。
1.3 胎膜早破的处理措施一旦确诊为胎膜早破患者,入院后应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采取血常规检查、外阴消毒、监测体温以及抗感染等处理。
妊娠期在34-38周患者,若未出现感染症状,可给予期待疗法;若患者出现羊膜早破、早孕胚胎停止发育者、羊水过多或过少、感染症状者以及中晚期胎儿畸形者应进行引产术或剖宫产术。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治疗与分析目的:分析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与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48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产妇妊娠周期作为分组依据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产妇分娩结果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35~36周新生儿的窒息率要比28~34周组低,新生儿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胎膜早破的原因包括阴道炎、臀位、羊水过多、双胎、妊高症、晚期性生活、子宫肌瘤、外伤以及宫颈机能不全等。
结论:胎膜早破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因素,若临床并无感染征象,应尽量延长妊娠时间到孕34周,适时终止妊娠。
标签: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临床治疗;分娩结局早产合并胎膜破裂是指产妇妊娠周期超过了28周但是未满37周间由于发生胎膜早破而导致分娩的孕妇。
胎膜早破会直接导致产妇早产,且很多早产产妇也会伴有胎膜早破。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是指由于产妇的胎膜发生破裂继而导致早产。
基于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会提高孕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围产儿死亡率,因此,对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48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资料,产妇年龄在25~34岁间,平均年龄为(28.7±2.3)岁,其中初产妇29例,经产妇19例。
以产妇妊娠周期作为分组依据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妊娠周期在28~34周的有11例,妊娠周期在35~36周的37例。
所有产妇皆在妊娠未足月时,出现了大量的阴道流液。
使用窥阴器进行检查,可见产妇宫颈口或者是后穹窿位存在羊水、积液,以此可以做出胎膜早破的诊断。
1.2治疗方法产妇在确诊为胎膜早破之后,需予以及时的治疗与护理。
医护工作者密切观察产妇与胎儿的情况,定期测量产妇体温,检测、分析血液结果,对产妇羊水情况、胎儿胎心音的情况进行观察。
若产妇出现胎膜早破的时间已经超过了12个小时而且还没有出现分娩的迹象,要予以其使用一定量的广谱抗生素做预防感染治疗。
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近足月胎膜早破(PTPROM)是指妊娠37周以后,胎膜在无宫缩活动的情况下自行破裂。
它是妊娠期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对母婴健康有一定影响。
本文旨在对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患者基本情况:本次病例收集了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相关资料。
女性患者占绝大多数,占94.6%;年龄主要分布在25-35岁之间。
患者多为初产妇。
2、破裂的时间和原因:破裂时间主要集中在24小时内,占53.8%;其次为24-48小时,占31.1%。
而破裂原因主要为不明原因,占40.5%,其次为盆腔感染,占27.0%。
3、孕周:病例中孕周主要分布在37-40周之间,占47.3%;其次为40-42周,占28.4%。
由此可见,近足月胎膜早破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
4、临床特征:在74例病例中,有87.8%的患者表现出阴道流液,同时伴有湿润感和异味。
而发热是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占67.6%;其次为腹痛,占58.1%。
5、并发症:近足月胎膜早破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胎儿窘迫、感染等。
在本病例中,胎儿窘迫占44.6%,感染占27.0%。
6、治疗方案: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积极干预。
在本病例中,保守治疗占50.0%,积极干预占42.7%。
而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措施;积极干预主要包括引产、剖宫产等手术干预。
近足月胎膜早破是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对母婴健康有一定影响。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的健康。
加强对近足月胎膜早破的研究,提高对其的认识和治疗水平,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近足月胎膜早破(PROM)是指孕妇在孕期37周后,但分娩前水囊破裂。
近足月胎膜早破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许多不利的结果。
根据统计数据,近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率约为5%,对于这种情况的临床分析对于预测和处理这一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情况,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临床资料来源于一家医疗机构的妇产科病历,研究对象为近足月胎膜早破的孕妇,病例数量为74例。
我们将从病例的特点、并发症、处理及预后等方面对这74例病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一、病例特点1. 年龄分布:本研究的病例年龄分布在20岁至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岁。
其中30岁至35岁的孕妇占据了绝大多数,占比超过70%。
2. 孕妇体重指数(BMI):研究对象的BMI主要集中在18.5至24.9之间,符合正常体重范围。
仅有少数孕妇超重或肥胖。
3. 孕产史:大多数病例为多胎妊娠(双胎或多胞胎),其他孕产史无异常。
4. 既往史:部分病例有宫颈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
二、并发症1. 早产:近足月胎膜早破是早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病例中有近一半最终发展为早产,需要进行早产处理。
2. 感染:部分病例在胎膜破裂后出现了产道感染或羊水感染,需进行抗感染治疗。
3. 胎儿窘迫:胎膜破裂后,胎儿窘迫的情况较为常见,需要及时监测胎心胎动,并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三、处理及预后1. 保守治疗:对于胎膜破裂的孕妇,如果胎儿和母体情况稳定,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定期监测胎心胎动、孕妇体温和血象等指标,同时避免性生活和内检。
2. 抗感染治疗:如出现感染情况,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包括抗生素的应用。
3. 产程管理:针对早产或产程异常的孕妇,需要进行产程管理,包括促进肺成熟、促进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等。
结论通过对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病例的临床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近足月胎膜早破的孕妇年龄偏大,多为多胎妊娠,具有一定的高危因素。
早产胎膜早破55例临床分析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PROM)是指发生在妊娠28周未满37周时胎膜在临产前自然破裂者。
PPROM的发生率为1.0%~3%[1-2],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占30%。
PPROM孕妇中只有7.7%~9.7%的胎膜破口能够自然愈合,而持续阴道流液的孕妇60 %在7天内启动分娩[3]。
PPROM的围生儿死亡率、新生儿发病率及母体感染率较高, 其围生儿死亡约占整个围生儿死亡的20%左右,其围生儿死亡率的高低与PPROM的分娩孕周及其处理有关。
本文对55例早产胎膜早破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总数3476例,孕28~36+6周早产胎膜早破患者55例,占分娩总数的1.58%。
PPROM平均孕周34.5±0.7周,年龄21~38岁,平均26±1.2岁。
初产妇32例,经产妇23例。
单胎52例,双胎3例。
1.2 诊断标准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 ture of membrane,PPROM)是指发生在妊娠28周未满37周时胎膜在临产前自然破裂且最终为早产者。
每份病例都严格核实孕周。
胎膜早破的诊断依靠病人主诉,窥阴器检查阴道流液情况和PH试纸的变色情况。
1.3 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的原因和新生儿的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x 2检验。
2 结果2.1 发生早产胎膜早破的易发因素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5.5%的患者有宫腔操作史,10.9%患者有阴道炎。
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感染。
臀位也是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的重要原因。
2.2 不同孕周的分娩情况见表2。
孕28~34+6周患者的剖宫产率为17%与孕35~36+6周患者的剖宫产率为17.5% ,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2.3 不同孕周新生儿结局见表3。
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摘要】近足月胎膜早破是一种常见的产科并发症,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对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研究表明早破时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阴道流出液及宫颈检查呈阳性。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羊水指标检测和超声检查,治疗方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药物或手术干预。
并发症观察显示早破较早产风险更高,预后评估需密切监测并落实有效的护理措施。
综合分析发现,对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了解可帮助临床更好地应对并发症,但本研究受样本数量和单中心研究的限制。
未来需要进一步多中心研究来更全面地探讨该问题,以提高诊治水平和预防策略。
【关键词】近足月胎膜早破、临床分析、胎儿健康、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并发症、预后评估、临床意义、研究局限性、进一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足月胎膜早破是指孕妇在怀孕37周后,胎盘膜破裂引起羊水大量漏出,但并非立即发动宫缩,这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在全产妇中约为3%-10%,在近足月妊娠中尤为常见。
这种状况可能会导致孕妇和胎儿的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危害到双方的健康。
胎膜早破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妊娠期间感染、胎儿先天性畸形、前置胎盘等。
由于其病因复杂,对于这种情况的诊断和治疗也显得尤为重要。
对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临床意义。
本研究将就该情况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并发症观察以及预后评估进行详细讨论,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旨在深入了解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对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并发症观察及预后评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总结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意义,评估其潜在的危害和影响,为临床医师提供警示和预防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对近足月胎膜早破的认识和理解,还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指导,促进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探索。
早产胎膜早破97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0-12-10T16:41:14.270Z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综合)10年第3期供稿作者:郭建梅范玲[导读] 根据末次月经及月经周期、宫高及B超测胎儿双顶径(BPD)确定孕周郭建梅范玲(北京大兴妇幼保健院北京妇产医院大兴102600)【中图分类号】R714.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099-01早产是引起围产儿死亡的最主要因素,而孕28周至不足37周胎膜早破(称早产胎膜早破,PPROM)是引起早产的常见原因,关于PPROM的处理目前尚无一致意见。
本文收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诊治的PPROM 97例,对其进行总结,以寻求适当的处理方法。
近年来,孕期妇女发生早破的比例日益升高,尤其是未足月胎膜早破,它是引起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早产可引起围产儿死亡,二者对围产医学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现将我院97例早产并胎膜早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7例,平均年龄27.5(23~37)岁;经产妇5例,初产妇92例;单胎92例,双胎5例,胎儿总数102例。
1.2诊断标准:①根据末次月经及月经周期、宫高及B超测胎儿双顶径(BPD)确定孕周;②根据孕妇阴道液主诉、结合阴道窥器检查、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找羊水内容物诊断胎膜早破。
1.3治疗方法:取左侧卧位,胎先露高浮者应取臀高位,测体温、脉搏、胎心,每日4次。
会阴抹洗,每日2次。
每2 d查1次血常规。
作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查C反应蛋白(CRP)密切监测宫内感染征象。
1 d作1次无负荷试验(NST)了解胎儿宫内情况及有无宫缩。
B超了解胎儿BPD及羊水量。
根据宫缩给予静脉滴注25%硫酸镁抑制宫缩;予糖皮质激素治疗5mg im 2次\日 2 d 促胎肺成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以孕妇体温≥38 ℃,白细胞总数≥15×109/L,中性粒细胞≥0.90,CRP≥20μg/L,结合孕妇脉搏>100次/min,胎心≥160次/min,宫体压痛,阴道分泌物有臭味作为产前感染的诊断标准。
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在医学领域中,胎膜早破被定义为孕妇在足月前,即产前37周以内,胎膜破裂并导致羊水流失。
胎膜早破是妊娠并发症中的一种,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却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其中43例为单胎妊娠,31例为多胎妊娠。
患者年龄范围为20岁到36岁。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羊水不断漏出、腹痛、阴道流血、宫缩加强及胎儿心率异常等。
在入院时,大部分患者已经破水时间超过24小时。
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进行了综合评估。
在这74例患者中,胎膜早破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性生活、宫内疾病、胎盘早剥以及缺乏羊水等。
感染是胎膜早破的最常见原因,其中以尿道感染和阴道感染最为常见。
性生活过度也是胎膜早破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性交会引起阴道内压力的变化,进而导致胎膜破裂。
宫内疾病如子宫肌瘤、宫颈松弛等也与胎膜早破有关。
胎盘早剥和羊水减少也是胎膜早破的一种可能原因。
这些原因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同时存在。
针对胎膜早破患者的治疗应该以保护母婴安全为首要目标。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性生活、补充液体等。
在无明显感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在症状较重的患者,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如剖宫产等。
对于早产儿,需加强新生儿护理,包括保持体温、呼吸辅助以及感染预防等。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并发症,如子宫感染、产道感染、胎盘机能不全等。
这些并发症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增加母婴的风险。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胎膜早破是一种妊娠并发症,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却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感染、性生活、宫内疾病、胎盘早剥和羊水减少等因素都与胎膜早破有关。
针对不同的患者,我们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以保护母婴的安全。
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近足月胎膜早破是指在孕周37周0天至40周6天之间,胎儿的胎膜发生破裂。
临床上,这种情况会给产妇和胎儿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及时的诊断和处理。
近年来,关于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逐渐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对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分享给医务工作者和产妇。
1. 临床资料我们收集了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产妇的年龄、孕周、孕次、早产史、分娩史等情况,胎儿的胎位、胎心监护情况,胎膜早破时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处理措施和产后情况等方面的资料。
2. 临床表现在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病例中,大部分产妇出现了阴道流出液增多,呈清洁或淡黄色,无臭味;少数病例有明显的胎膜破裂的感觉,甚至有阴道出血。
部分产妇还出现了腹痛、子宫收缩、胎儿胎心异常等症状和体征。
胎膜早破时,需要及时进行羊水的培养和快速检测,排除感染的可能性。
3. 处理措施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我们对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产妇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措施。
对于无明显感染迹象的产妇,我们采取了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观察和监护胎儿情况、预防感染等措施;对于有感染迹象的产妇,我们及时进行了抗生素治疗和其他必要的处理。
4. 产后情况在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产妇中,大部分病例在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下,顺利完成了分娩,产后母婴均无明显的并发症。
但也有少数病例出现了产后感染、早产、新生儿窒息等情况,这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加重视和及时处理。
5. 分析与总结通过对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我们发现,对孕周较足的胎膜早破患者,如果及时采取了正确的处理措施,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排除感染、监测胎儿情况、避免过度干预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有一定风险因素的产妇,需要加强孕期管理和产前诊断,及时给予干预措施,降低近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率。
通过对74例近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孕晚期早产胎膜早破的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孕晚期早产胎膜早破最佳治疗方法,降低临床围生儿死亡率。
方法:选择2008年6月到2010年12月199例我院门诊住院胎膜早破孕妇,并随机分成保胎组和未保胎两组,对保胎组100例孕妇采取保胎方法治疗尽量延长孕龄,99例未保胎组孕妇没有采取保胎治疗,对两组母婴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保胎组100例孕妇围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未保胎组。
结论:及时对早产胎膜早破采取合适妥当的方法进行处理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根本。
[关键词]早产胎膜早破;孕晚期
临床上早产和胎膜早破有时常常同时发生,有时胎膜早破特别是孕晚期胎膜早破使早产的处理变得更加棘手,因而对早产胎膜早破及时采取合适妥当的方法进行处理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根本
所在。
本组对2008年6月到2010年12月199例我院门诊住院胎膜早破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6月到2010年12月199例我院门诊住院胎膜早破孕妇,平均孕周为7周到352周,年龄二十一到三十七岁,平均年龄二十六岁,160例经产妇,39例初产妇。
诊断的标准如下:早产胎膜早破指的是满28周至37周之间的胎膜早破[1],早产指的则是在上述孕周范围内的分娩孕妇。
对孕周进行详细核对:在对早产胎膜早破诊断时,对孕妇孕周进行详细核对,对哺乳期还没有月经来潮或者是最后一次月经具体日期记不清的孕妇,根据其孕早
期b超检查,胎动开始时间及早孕反应开始时间对孕周进行核对。
1.2治疗方法把怀孕35到37周和怀孕28周到35周早产胎膜早破的母、婴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分析,并采取统计学方法处理。
患者入院进行确诊后,99例孕妇没有选择保胎方法治疗。
100例患者选择进行保胎治疗,治疗方法:选择肌肉注射地塞米松针以促胎肺成熟治疗;选择硫酸舒喘灵口服或硫酸镁静滴以抑制宫缩;选择抗生素进行预防,卧床休息时尽量抬高臀部,外阴保持清洁卫生,对孕妇羊水性状,胎心胎动,脉搏及体温进行严密观察,并定期选择b 超检查以对羊水量进行了解。
2治疗结果
分娩方式情况:97例孕妇剖宫产,102例孕妇阴道自然分娩。
围生儿的情况:特别是对妊娠30周到34周的孕妇进行保胎方法治疗,围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未保胎组,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
3小结
导致早产胎膜早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子宫颈没有完全关闭。
子宫颈内口松弛,由于前羊水囊受力不均匀从而导致胎膜暴露在阴道,受到感染时极易破裂。
所以要一定要做好产前各项检查。
(2)宫腔内受力不均匀压力增大,如胎位异常或者羊水过多都容量引起胎膜早破。
(3)此外,胎膜早破的主要因素则是阴道感染,据文献报道[4],早产胎膜早破病例中,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症状者多达45%。
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1)当诊断宫腔内已经感染特别是严重时,要马上终止妊娠,胎儿如果经阴道自然分娩会吸入感染的分泌物及羊水,这会使新生儿肺炎的发生率提高,如果胎儿还有抢救价值的话必须马上进行剖宫产。
(2)根据宫颈成熟的情况选择终止妊娠。
宫颈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缩宫素引产成功率非常高,这时尽量选择阴道自然分娩。
宫颈不成熟的情况下缩宫素引产失败率则非常高,这也对没完全成熟的胎儿损害也大,这是就要选择剖宫产。
(3)根据孕周时间的长短选择分娩方式。
妊娠时间超过35孕周时,胎儿已经发育成熟,没有禁忌证可选择引产。
在32周到34周之间,新生儿对阴道自然分娩的挤压已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选择阴道自然方式分娩。
怀孕28周到32周时间,胎肺还没完全达到成熟度,虽然自然阴道分娩容易,不过很容易出现胎儿颅内出血和宫内窘迫现象,这时根据情况选择剖宫产。
选择保胎治疗的时间限制:妊娠34周后围生儿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降低,因而如果没有保胎禁忌证的话,尽量保胎到34周时间,等到胎儿肺完全成熟,再选择终止妊娠。
对感染的预防:引起早产胎膜早破的因素很多,其中感染是首要因素,对早产胎膜早破的孕妇选择抗生素进行常规治疗,包括红霉素,13一内酰胺及青霉素类等等,治疗时间不宜超过一周。
临床上对早产胎膜早破的妥善处理:如果孕晚期早产胎膜早破的话,围生儿的死亡几率和发病几率都非常高,及时妥善的进行处理能极大地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在临床上早产胎膜早破一向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积
极的进行干预的话,会因为早产使围生儿病死率增加,如果消极等待的话,又可能会引起继发性的感染,造成母、婴不良结局,本文通过对199例我院门诊住院胎膜早破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的深刻体会是:在对孕妇羊水量,胎心、胎动,脉搏及体温进行严密监测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延长胎龄,以促保宫腔内胎儿肺成熟,孕周延长到34周以后再分娩,能有效提高围生儿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尚艳红.胎膜早破性早产主要原因及对早产儿的影响(附102例临床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06).
[2]吴耀新.低出生体重儿214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10).
[3]乔书花,吴月芳.未足月胎膜早破102例临床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3).
[4]李展纯.早产并胎膜早破218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