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文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_20
- 格式:docx
- 大小:19.26 KB
- 文档页数:6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说教材《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21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21(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
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4.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新课1.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古诗呢?古诗言简意赅,十分有趣。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2.讲述鹳雀楼名称的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在山西永济市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出示挂图)二、初读古诗识字词1.课件出示古诗。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字词,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
4.同桌一起读读诗句:你一行,我一行,一边看图一边读。
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有疑惑。
三、精读古诗知诗意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
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教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
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2.齐读第一句诗。
作画:老师想要你们把看到的景物画下来,一起来试试吧!(在师生共同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正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3.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表达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
(依;尽。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同学们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想说些什么呢?5.教师动情地描绘:太阳渐渐收起耀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导学生朗读)6.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第二句诗。
7.过渡:真是太美了!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他在想什么?(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8.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再登上一层楼。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省级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省级优质课教案1.孩子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旅游,好不好?你们看,这是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黄鹤楼,这是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的岳阳楼,这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这些建筑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接下来的这座楼阁他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他叫――鹳雀楼,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叫鹳雀楼吗?看到鹳这个字,你觉得鹳和什么有关?的确,鹳雀是一种鸟,在这座楼阁上,经常会栖息着很多很多的鹳雀,所以人们就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一起去――(齐读诗题)。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把诗读正确。
3.a谁来读?(3人)b同学们读的字正腔圆,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合作读,咱们一起读题目,然后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下一句c合作的真好,这回咱们变换角色,再来读d这样的合作有趣吗?男女生合作一次怎么样?题目我来读,然后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e男生齐读f女生齐读g一起读4.a同学们现在读出了古诗独有的韵律美,可是就在你们有滋有味地读诗的时候,有几个汉字从古诗里逃跑了。
(课件出示:隐去会写的字的全诗)b古诗变成这样了,你还会读吗?(1人)c你可真厉害,老师把跑掉的字抓回来了,你能把他送回家吗?这个字读什么?结构,组词,请你把他送回家。
e我们来检验一下,他做得对不对,齐读。
5.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哪个词语看出太阳快要落山了――依山尽,那白日就是指――快要落山的太阳,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啊,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3人)6.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还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黄河奔流入海)你从哪句诗中有了这样的体会?在这句诗中,我们从哪个词知道了黄河水流向大海?你能读出黄河入海的雄浑气势吗?(3人)7.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生先说)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落,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深情吟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借助图画、追溯字源、联系生活等方法学习“依、尽、欲、层”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
3.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知晓诗题,读通诗句,识写生字1.识楼,知晓诗题。
(1)看图猜诗,做游戏(2)跟着唐诗去旅行:鹳雀楼在何处?出示图片,简单讲解。
(板画+讲解)从前的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边,面对中条山,下面就是奔涌不息的黄河。
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聚在楼顶,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3)了解鹳雀楼,积累词语。
我们古代有四大名楼,在北方的只有鹳雀楼。
鹳雀楼有3层,每层有10米高,楼下的底座就有10米高。
所以这座楼有40米高,相当于我们教学楼的3倍。
这是名副其实的“高楼”。
这座高楼因为一个人的一首诗,变得世界闻名,这个人就是王之涣。
王之涣是个才子,当过官,可是被人诬陷后,就辞官了,做了10年的游客,走遍各种名山川,在好朋友的劝说下,决定再次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在他赶考的路上,路过鹳雀楼,赏美景,心中感慨万千,就写下了这首《登鹳雀楼》。
2.读好诗题。
登/鹳雀楼。
3.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边读边猜诗句的意思。
4.指导朗读。
(1)指名读,集体读。
(2)听师范读,感受平仄韵律。
(3)借助停顿,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4)齐读全诗。
二、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读出画面每一首写景的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让我们跟随王之涣的诗句,一起去欣赏一千四百多年前,登上鹳雀楼的二楼,放眼望去的美景吧。
1.登楼,读诗想象。
(1)学习一、二两句诗,随机学习“依、尽”。
自由读一、二两句,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展开想象,读好句子。
动作理解“依”“尽”。
(随文识字:依,范写、点评反馈)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看到想到)你们还想看更多、更远的景色吗?那该怎么办?(2)学习三、四两句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到当前为止,我班小朋友已利用早读的时间背诵了《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课标指定篇)中的49首,孩子们喜爱背诵古诗,觉得并不比儿歌难记忆。
在一年级时,全班同学已经能熟练地背诵这首古诗,但对诗中的意境并不了解。
因为不了解意境,所以读不出诗中的韵味。
读不出诗中的韵味,那也理解不了它的寓意。
学生知道作者的名字和朝代,但对作者的详细情况不知道。
也不明白“鹳雀楼”在哪。
这样对理解这首诗也会有障碍。
二、具体策略1、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协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2、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持续”的方法。
这样能够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3、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自学。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来协助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4、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理解和提升。
三、环节设置1、导入:从课题入手。
看老师板书课题,你记住了哪个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理解“鹳”字,学会“雀、楼”两个字。
)听老师读课题:《登/鹳雀楼》,我在哪个词后面停顿了?(使学生体会到“鹳雀楼”是表示地点的。
)唐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成年后,曾做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
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
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
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
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千古名诗。
2、初读:小朋友你们已经会背诵这首诗。
不过我想读给你们听。
请你们听一听,我的读法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读出停顿,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读出停顿)学生说出后,让他们自己练习。
估计开始时,一定读得一顿一顿的。
这时教师再做一次示范或者听录音。
让学生体会“音断而意持续”的读古诗方法。
文》学懂吗?老师相信你们。
登鹳雀楼教案一、导入同学们,周末的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同学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也很特别。
其实,我们中国有很多风景独特的大方,每一个地方都想一幅美丽的画卷。
瞧,黄老师这节课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
大家仔细观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用“我看到了”的句式来说一说。
——一条河,河水是黄色的,所以它叫黄河。
它特别宽、特别大、特别长、特别有名。
被称为是我国的母亲河。
——有一轮太阳。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傍晚时候,也就是夕阳,它正一点点地往山那边落下去呢。
——那隐隐约约是不是还能看见远处的山峰?——是的,还有一座楼房,这座楼叫什么名字,有人知道吗?——它叫鹳雀楼。
它可是我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四大名楼之一。
因为它的楼上经常有一种像仙鹤一样的鹳雀鸟落在上面,所以这座楼叫?这三个字可不简单,不是那么好写。
同学们用你们的大眼睛看着老师书写这几个字。
并连读两遍。
(板书鹳雀楼)二、新授(一)前两句品读孩子们,这幅画不但美丽,它的背后还藏有一个特别的故事呢。
大家想听吗?那就听黄老师细细给你们说来。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正是我国的唐朝时期,有一位大诗人,在一个傍晚时分,来到了黄河岸边,他抬眼一望,看到傍晚的太阳正挨着远处的山峰慢慢落下了,太阳的光芒染红了整个天边。
低头一看,滚滚的黄河水翻腾着要流向大海。
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真美。
孩子们,如果是你在欣赏这样的风景,你会说些什么?……——是啊,孩子们,你们的赞美让我也特别想用几句话把这样的美景写下来。
谁来读读?——夕阳靠着远山,慢慢消失了。
黄河向着大海,奔流而去了。
孩子们,让我们用美妙的声音一起读出来吧。
……故事还没有完呢,我们继续。
你们知道当时的大诗人是怎么做的吗?他也很想把美景描绘出来,分享给别人,于是,他写下了这两句诗:谁来当大诗人,读出这种美景?——某某大诗人,你来读。
——某某某大诗人,读。
全体大诗人们,一起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我将使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重点讲解第八单元中的古诗二首,其中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这首诗,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背诵诗句,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句的意义,并能够背诵。
难点是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文的动画展示和图片,以及生字词的卡片。
学生们需要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幅鹳雀楼的图片引入,询问学生们是否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楼,并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 讲解:我将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并解释一些生字词的含义。
我会用动画和图片来展示诗句中的景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朗读与背诵:我会带领学生们朗读诗句,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背诵。
我会提醒他们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会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六、板书设计我将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诗句的主要内容,并突出一些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背诵《登鹳雀楼》并默写。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查找其他有关鹳雀楼的资料,或者尝试自己写一首类似的诗。
这就是我对于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8古诗二首【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
《望庐山瀑布》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短短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
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本诗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爱美情趣。
【教学目标】1.理解“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9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理解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预设: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很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4.补充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教学设计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登鹳雀楼》作者姓名:作者学校:联系方式:《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它属于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古诗两首》。
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都是围绕家乡这一主题展开的,所选的 4 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理解古诗有一定难度,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古诗的熟读成诵方面,而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于本课,他们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会写2个字。
2.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4.拓展阅读畅当的《登鹳雀楼》,背诵积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片导入1.出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去祖国的大江南北游玩一番,看看各地的美景,我们先来到这儿参观。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汤汤流向大海。
诗人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同学们你们能从图上找个更好的观测点吗?2.简介:鹳雀楼。
师:这座楼就是鹳雀楼。
读一遍。
(生读)大家注意观察鹳雀这两个字形上什么相同之处?(都有隹,一种短尾巴鸟)这座楼上经常会有鹳雀在楼台上停歇休息,因此这座楼得名叫鹳雀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2. 诗歌内容:诗句内容丰富,描绘了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等。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提高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自然景观的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诗句: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3. 诗人:王之涣4. 情感: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写一篇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对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依”、“穷”、“目”。
“鹳”和“欲”只识不写。
2.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3.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位大诗人要来我们教室了,想和他交朋友吗?(想)他特别喜欢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谁来把你最拿手的一首古诗背给他听听(指名1 –2人背诵)(评价:如果背的时候能加上诗的名字和作者就更完整了)2、师:还有这么多人想背,那就把你积累的古诗背给同桌听听。
背完了就坐端正。
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瞧,他来了。
(出示诗人画像)3、简介作者: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朋友,大诗人王之涣。
(出示介绍: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很多都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4、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你瞧,会学习的小朋友就知道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了),(板书登)注意后鼻音,这个字是个二类生字(手指着鹳),谁会读?你通过预习就把它读准了,你真了不起。
跟他读读(领读两遍)雀和楼都是书上的一类生字,不仅要求我们会读,还要求我们会写,你是怎么记“雀”的呢上面是个少,下面是住多一横,鹳雀是一种鸟儿。
楼也是生字,你又是怎么记这个字的?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注意,楼的名字不要分开)5、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位于陕西省永剂县,依山傍水,楼高三层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雀鸟停留在上面休息、嬉戏,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有一天,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课件出示古诗)二、初读古诗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理解11个生字。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持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兴吗?生:高兴。
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理解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理解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能够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理解。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能够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4、(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5、(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楼”等六个生字,会写“依”等5个生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法、学法: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
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
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
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
前两行诗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
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
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资源利用】
1.田字格、剪贴画。
2.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依”、“穷”、“目”。
“鹳”和“欲”
只识不写。
2.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3.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贴画
【课前准备】听唱《春晓》《悯农》两首古诗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1.结合图片,介绍鹳雀楼及其名字的由来。
2.创设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情境,通过评价指导学生朗读:登/鹳雀楼。
3.揭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把诵读作为学习古诗的首要任务,可见它的重要性,而本首诗的题目孩子最容易误读成“登鹳/雀楼”,原因是孩子们不知意思。
因此,通过直观的图片让孩子明白“登鹳雀楼”的意思及名字由来,读好题目就很容易了。
】
二、关注字音,初读指导
1.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生字再送回古诗,去掉拼音还能读好吗?(出示古诗,去拼音)指名读。
3. 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
谁又能读出这首诗的节奏来呢?通过评价指导读出节奏。
4.一起来读吧,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为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理解诗句奠定基础。
】
三、巧借生字,想象画面
1.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鼓励学生从说单个事物向整个画面发展。
3.巧借生字,指导学生将画面想丰富,想生动。
(1)依:(出示图片)人穿的衣服和人是贴在一起的。
和“依”有关的词语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看,他们挨得多紧啊!(依靠、依偎)太阳是怎么依着群山慢慢下沉的?(在“依”字旁边标注“靠”)【设计意图: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
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
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
】
(2)太阳依靠着山怎么样?从哪个字读出来的?(尽)那“尽”就是消失、完的意思。
那谁能把这种景象完整的说出来?(傍晚的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去。
)
(3)你想象中的黄河是怎样的?(出示图片)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
(4)两行诗连起来读画面会更美!现在老师想和大家合作读出这抬头低头满眼的自然之美吧!我们男女生能合作读吗?
【设计意图:课标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
四、反复诵读,理解诗理
1.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2.结合古文字,学习理解“欲”。
在诵读中,自然理解“千里目、更”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读。
3. “欲穷千里目”穷就是怎样啊?看完、看尽。
“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目”就是——(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
4.生边做动作,老师边问?你看到更远的地方了吗?没有,怎样才能看的更远呢?
5.是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通过这样的体验我们知道了:(出示:只有站得______,才能看得_______。
)(板书:登高才能望远)
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再读读这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
】
五、感情朗读,配乐诵读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诵读。
2.创设情境,练习吟唱。
3.集体带动作吟唱。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烘托、借助图画的感染,让诗中的意境浸透学生的心间,全情投入朗诵。
让学生熏到作者的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
】
六、背诵诗句,拓展运用
创设三个背诵古诗的情境(登鹳雀楼、被评为三好学生时、登龟山),让学生自然地背诵,快乐的背诵。
当你被评为三好学生时,为了不让你骄傲,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可以对你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当你登到龟山的半山腰时,妈妈对你说:欲看更多景,。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为了使学生对所背诵积累的诗句能够理解意思,学以致用,我特别创设了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着运用经典,将背诵与运用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体现古诗词“古为今用”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