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3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
2.设计者简介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
1925年5月,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荣获首奖。
二、整体感知1.解题2.填写课后练习二的示意图3.文章是按怎样的空间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学生讨论交流,自主解决。
三、精读赏析(讨论、交流)1.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本段与第3段的内容意在说明中山陵定址钟山的原因。
同时,钟山的雄伟气势,也很好地衬托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
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
《巍巍中山陵》《巍巍中山陵》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由远及近按方位顺序描写和说明;叙述特征突出,角度多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文笔优美,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介绍陵园建筑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展开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讨论、探究法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介绍陵园建筑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展开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1.自读课文;2.课前预习;3.查阅孙中山先生资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孙中山先生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师: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些名言出自哪位伟人?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开国领袖,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他甚至不是一位共产党员,可是他被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被尊为“国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他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
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前一段台湾来了几位政界要员——连战和宋楚瑜等,到大陆后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南京的——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
二、资料链接简介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巍巍中山陵》表格式教案11(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课题巍巍中山陵课时1课时(总第课时)科任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中山陵的特征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重难点重点: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难点: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的风景名胜古迹——中山陵,去领略它的风采。
揭示目标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3、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自学提纲: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中山陵的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3、阅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
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1、检查预习:生字词注音嵯峨( )断垣( )颓壁()灵柩( )深邃( ) 入殓( )石坊( )龟趺( )纤( )细门楣( )参差( )穹隆( )巉( )岩2、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的说明了中山陵的特征。
3、中山陵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巍巍”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特征:(1)用钟山的雄伟气势衬托;(2)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其高大;(3)从孙中山">从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来表现。
4、请同学们读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
并思考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及教学反思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教学难点:会从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来赏析说明文的语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一、情境导入,知识链接(一)欣赏图片,直观形象的了解中山陵这一建筑群的巍巍的特点。
(二)旧知回顾,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
问题设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3、课文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加油!1、读7-11自然段,举出你认为(就一个建筑物而言)最能体现中山陵巍巍这一特点的具体介绍。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孙中山先生的形象以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3、读2-3自然段,说说为什么钟山能吸引孙中山先生。
三、交流反馈,体会巍巍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1、举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山陵巍巍这一特点的建筑具体介绍师小结:为了体现中山陵的高大,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分别介绍了中山陵各部分的长宽高等,用精确的数字说明各部分的高大,进而让读者明白整个建筑群的高大。
过渡:中山陵不仅以它的高大雄伟吸引着游客,更加吸引游客的是陵园主人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孙中山先生的形象以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师小结:中山先生崇高伟岸,博爱天下,他虽已过逝,精神却长存人间。
过渡: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先生的遗愿却是要葬在南京的钟山,3、为什么钟山能吸引孙中山先生?师小结:钟山气概万千,历史悠久,颇为巍巍。
总结语:总结刚才所学,中山陵的建筑,中山先生的形象和钟山的衬托共同体现了巍巍这一特征,所以巍巍具体表现在: 1、中山陵的雄伟高大、规模宏大。
2、孙中山崇高伟岸的形象。
3、钟山的气概万千、历史悠久。
作者紧扣巍巍这一中心,使得中山陵的特征突出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
第11课《巍巍中山陵》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7)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特点,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讲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讲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抓住特点,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讲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讲明语言。
教学预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此基础上,再去明白得如何抓住特点,有重点地讲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以上这些咨询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概宏伟。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
(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讲明文。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咨询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
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概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行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予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如何样的思想感情?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什么缘故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如何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什么缘故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重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要紧建筑,什么缘故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咨询题。
三、合作学习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咨询题。
教案: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中山陵的壮丽和历史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详细信息。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
2.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山陵的建筑艺术。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建筑艺术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建筑艺术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第三章:中山陵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中山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十一《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目标: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开国领袖,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他甚至不是一位共产党员,可是他被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被尊为“国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他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
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前一段台湾来了几位政界要员——连战和宋楚瑜等,到大陆后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南京的——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
(板书课题)二、解题并明确教学重点我一直很喜欢品味文章的题目,只有两个词,“中山陵”是交待了本文要说明的对象,那“巍巍”二字道出的是什么信息?解释:巍巍:形容高大这是一个形容词,阅读说明文的第一要著是抓住事物的特征,而建筑物的特征多是由这样看似空洞的形容词来表现的。
此文在文题中就告诉了我们“中山陵”的特征了——巍巍!“中山陵”巍巍在何处?在那一重重的巍巍之中所要展现的到底是先生怎样巍巍的品格?都将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三、浏览全文(默读课文),寻找巍巍!山势巍巍;建筑巍巍;先生的品格巍巍!前两条是通过数字来完成的,后一条需要从文中字里行间对先生品格的赞美去体会。
另外,地点的选择、方案的筛选、工程的实施都显示了重视,也是“巍巍”的一种表现。
11 巍巍某某陵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编写结构提纲、2、学习文章按空间顺序,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某某陵;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和生动。
3、把握某某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1、理清说明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2、文章如何体现孙某某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预习检测1、同学们,知道四月五日是什么日子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
马上就要是清明了,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
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某某国——中华民国。
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某某)对,他就是伟大的某某革命先驱孙某某,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某某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X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某某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
(板书课题)2、预习检测:积累字词。
3、简介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巍巍某某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要注意五个方面入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
按照这五个方面我们梳理一下。
明确:明对象——某某陵。
2、作者介绍了《巍巍某某陵》的哪些方面?编写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某某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某某陵园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
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作者刘叙杰,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写的巍巍中山陵发表到光明日报,经下卷改动后收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11课,所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东南大学文学院创作理论与创作丛书。
孙竹丹以下是整理的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参照与参考!《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目的: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布局。
3、切身感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教学难点:说明顺序的理解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到处绿阴浓浓花香似海,那你们知道每月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为了纪念谁?学生纷纷回答。
孙科今天咱们就走进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中山陵的宏伟和先生人格的伟大。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结果:1、课堂交流孙中山生平事迹的资料及中山陵的图片资料。
(教师总结略)2、给下列字注音:山麓莽原嵯峨汲取参错灵柩坡陀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嵌三、合作探究:1、阅读5—11段,根据说明内容填写上列下述示意图,比一比迟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图略)学生活动:4—5人一小组,阅读填表。
2、明白你当一次讲解员,用简洁的语言把米开朗基罗图解说清楚。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选口才较好推举者才所讲导游员。
比比谁讲得好?(可以出示准备好的图片)3、请你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教师明确:空间顺序由内而外,由整体到局部。
四、难点探讨:文章7—11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就建筑,为什么第六段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教师明确:本段关于段陵园的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积极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公共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五、板书设计:南北中轴对称,九座风景区联为一体总体特点: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总体介绍:总平面布局:南:石牌坊、墓道北:陵门、墓室依次介绍:南石牌坊、墓道、守陵卫士驻所、陵门石阶、碑亭平台、石阶、祭殿北祭堂墓室附补充资料: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工人运动先行者。
2019-2020学年(秋季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 11 巍巍中山陵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难点】1.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3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读课文3遍2.注音或填字纤细()气氛()机械()城犹潜蛇()凹穴()牌坊()分外()隐约参错()深suì()险jùn()丘líng()横biǎn()突wū()肃mù()灵jiù()门méi()diàn()基3.找出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对象:特点4.理清文章结构:二、合作探究。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4.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5.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
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6.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课堂巩固(一)请你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语,然后和原文对照一下,如果不同,想想哪个好,为什么?(钟山)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________,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________,松柏________,草莽________。
蓝色的天幕下,________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________,形成了一幅十分________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画图。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建筑的尊重之情。
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基本信息。
2.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向学生介绍中山陵的基本信息,包括位置、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等。
2.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之情。
1.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2. 中山陵建筑艺术的价值。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山陵的建筑艺术价值。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建筑特点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牌坊、祭堂、墓室等。
2. 引导学生分析中山陵建筑风格的艺术价值,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对称与和谐等。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山陵建筑特点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1. 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2. 中山陵建设的历史背景。
1.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山陵历史背景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1. 向学生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主要贡献,如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等。
2. 通过展示图片和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山陵建设的历史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山陵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意义,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
教学设计大全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巍巍中山陵》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
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
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
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
位,“由远及近按方位顺序描写和说明;叙述特征突出,角度多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文笔优美,描写生
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
法,体会文章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巍巍中山陵》
精彩教学设计吧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说课稿苏教版初一
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及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语
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巍巍中山陵》(苏教版
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巍巍中山陵(苏教版七年级下)(转载) 教案教学设计《巍巍中山陵》(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十二、《巍巍中山陵》(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巍巍中山陵(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巍巍中山陵》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中山陵的壮观景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建筑风格的理解和把握。
2. 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3. 合作探讨: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欣赏评价:学生欣赏中山陵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搜集更多关于中山陵的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中山陵与其他文化遗址进行比较,加深对中山陵的认识。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中山陵的相关课件,展示中山陵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材:准备七年级下册的《巍巍中山陵》课文。
3. 参考资料:搜集关于中山陵的历史、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资料。
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第11课《巍巍中山陵》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3)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二、学习抓住特点、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讲明事物的方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讲明语言。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课文是如何样讲明中山陵的建筑特点的?二、教学难点;课文在讲明中山陵的雄壮的特点时,什么缘故要详细描画中山陵的地理环境?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咨询题和摸索咨询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文,学会提出咨询题和依照课文内容解决咨询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外自学:〔学生按常规自学课文〕1、通读课文,将生字词找出来并各抄写4遍2、就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方法等提出两个咨询题。
二、课内学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行吗?假如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它给你留下了如何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的地点,也是游玩观光的好去处。
假如没有游玩过,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二〕学生自读课文1、解决生字词2、依照课文自己明白得课后练习。
3、学生质疑〔教师巡查学生的自学情形,及时要求学生订正错误〕〔三〕师生讨论解决疑难咨询题。
教师预设咨询题〔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形选用〕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什么缘故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如何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什么缘故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重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4、文章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要紧建筑,什么缘故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5、讲明文的语言一样要求准确、平实。
什么缘故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截了当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四〕课堂学习总结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讲明中山陵的特点2、讲明的时候采纳什么顺序:空间顺序〔行踪〕3、其他〔五〕课内练习«基础训练»21页〔六〕课外作业1、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决定。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开国领袖,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他甚至不是一位共产党员,可是他被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被尊为“国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他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
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
前一段台湾来了几位政界要员——连战和宋楚瑜等,到大陆后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南京的——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
(板书课题)
二、解题并明确教学重点。
我一直很喜欢品味文章的题目,只有两个词,“中山陵”是交待了本文要说明的对象,那“巍巍”二字道出的是什么信息?
解释:巍巍:形容高大。
这是一个形容词,阅读说明文的第一要著是抓住事物的特征,而建筑物的特征多是由这样看似空洞的形容词来表现的。
此文在文题中就告诉了我们“中山陵”的特征了——巍巍!
“中山陵”巍巍在何处?在那一重重的巍巍之中所要展现的到底是先生怎样巍巍的品格?都将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三、浏览全文(默读课文),寻找巍巍。
山势巍巍;建筑巍巍;先生的品格巍巍!
前两条是通过数字来完成的,后一条需要从文中字里行间对先生品格的赞美去体会。
另外,地点的选择、方案的筛选、工程的实施都显示了重视,也是“巍巍”的一种表现。
四、(跳读课文)踏访先生的足迹,感受陵园的肃穆。
这个不朽的建筑是为孙中山先生建造的陵墓,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找到先生的痕迹?又从哪些地方读出陵园的庄重?
明确:
(一)先生的痕迹:
1、入口处一座石牌坊上,悬挂着先生手书的“博爱”横匾;
2、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3、碑亭内石碑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4、祭堂面明间的又檐处刻有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
5、三个圆券门上方分别刻阒“民族”、“民权”、“民生”六字;
6、祭堂内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
7、祭堂中央置有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像,端坐平视,神态安祥,栩栩如生。
8、看书后附的平面图,宛如一个“钟”字平铺,象征了中山先生领导中国七老八十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所在地钟山相吻合。
……
(二)庄重的气氛
1、第4段: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2、第5段: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
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3、第12段: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五、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
本文属于典型的空间顺序,在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关于地点的信息,这些东西初读会觉得零乱,现在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将这些地名标注在课后的平面上。
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位导游,对照着书后的平面图,用简炼的语言将中山陵给大家介绍一下,要求:以中轴为线,清晰条理地说明即可!
六、(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从山势到建筑本身,到处透着“巍巍”气势,我们从哪些字里行间,读出了“巍巍”的气势?
本文的巍巍气势还从大气而生动的描绘中得以展现:
例如:“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
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又如:
……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渡口和桥梁。
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分析:这些生动大气的描写,或与说明交织在一起,或安排在一段说明之后和说明紧密结合,无不生动地突出了陵园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文采,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说明文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
七、感受先生的精神魅力!这些“巍巍”之笔与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的精神有什么关系?陵园里肃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知道哪些怀念先生的方式?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阮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陵园里肃穆的气氛及作者笔下肃穆而美丽的描绘,都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时值今日,对于先生的纪念从未停止过: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年之际,两岸学者举行纪念活动,中山市也专门举行了纪念先生的有奖竞赛活动。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山”二字,在中国出现的非常多:中山市;中山大学;有太多的城镇都有一条“中山街”;中山装也在很长时间里风行中国……
纪念先生,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是学习他的精神,他的思想……
八、插叙说明。
为什么会用如此大的篇幅来介绍方案的筛选过程?这是我非常奇怪的地方。
请大家再读原文,思考为什么会如此详细地介绍这个过程?
因为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彩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乘法的时候和大面积绿化等兵役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阮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衫上,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九、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
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