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袁宏道)原文《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原文及袁宏道原文:庐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
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
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
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
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
一客以文相质,余曰:试扣诸泉。
又问,余曰:试扣诸涧。
客以为戏。
余告之曰:夫文以蓄入,以气出者也。
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
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为练,汇而为轮,络而为绅,激而为霆。
故夫水之变,至于幻怪翕忽,无所不有者,气为之也。
客起而谢。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
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
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
少进,石愈嵚。
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
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顷之,跻其巅,入黄岩寺。
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
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诸客请貌其似。
或曰:此鲛人输绡图也。
余曰:得其色,然死水也。
客曰:青莲比苏公《白水佛迹》孰胜?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
今与客从开先来,欹削十余里,上烁下蒸,病势已作,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天增而朗,浊虑之纵横,凡吾与子数年淘汰而不肯净者,一旦皆逃匿去,是岂文字所得诠也。
山僧曰:崖径多虎,宜早发。
乃下。
夜宿归宗寺。
(有删节):庐山的一面,朝着南康,几十里都是峭壁。
水从崖壁的缝隙中流出,万仞直落而下,由于山崖的形势流出的水不得不耸立舞动,所以飞瀑很多,而开光寺(那里的瀑布观)是最美的登上望瀑楼,见飞瀑跃到一半,不很流畅。
瀑水遇到崖石而转,水流到了青玉峡,峡谷苍翠碧绿地耸立着,(瀑水)汇合成潭,下面有巨石,(瀑水)横倒侧淌,掠过潭而前行,与石相遇,水就咬着石而与石争斗,瀑水没有取胜,相持了一段时间就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漫过石的底部前去。
昔者,灵岩者,隐于幽谷之间,四周峭壁,云雾缭绕。
其地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遍布山谷。
传闻此地为神仙所居,常有瑞气氤氲,非同凡响。
岩之巅,有古寺一座,名为灵岩寺。
寺中僧侣,修行多年,悟道高深。
寺外,常有群鸟栖息,鸣声嘹亮,如奏天籁。
每当月夜,山泉潺潺,寺钟悠扬,宛如仙境。
一日,有道士自远方来,云游至此,见灵岩之胜,心向往之。
遂于寺中结庐而居,日与僧侣参禅论道,探讨宇宙人生之理。
道士博学多才,寺中僧侣皆以其为师,共研佛道之理。
道士居寺数载,一日,忽感天命将至,遂告别僧侣,云游四方。
僧侣感其才德,赠以一卷《灵岩记》,以志其行。
《灵岩记》云:“灵岩之地,天地造化之奇,神仙隐居之所。
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香气袭人。
山泉潺潺,鸟鸣啁啾,宛如仙乐。
寺钟悠扬,月夜山泉,令人心旷神怡。
此地虽隐于山谷,实乃天地之间,最为灵秀之地。
”道士得《灵岩记》,遂携卷云游。
每至一地,必寻幽访胜,以《灵岩记》为伴,感悟天地之道。
一日,至一山巅,见一古寺,状若灵岩寺。
道士心有所感,遂入寺中一观。
寺中僧侣见道士风尘仆仆,知其为远方来客,遂以礼相待。
道士与僧侣交谈,知其寺亦名灵岩寺,乃同出一源。
道士遂与僧侣共论《灵岩记》之理,感慨万千。
道士曰:“吾游历四方,见山川之胜,无出灵岩之右。
然灵岩之美,非目所能见,乃心之所感。
今日得与同出一源的灵岩寺相遇,实乃缘分。
”僧侣答曰:“吾寺虽小,然亦灵秀之地。
愿与道长共赏灵岩之美,共论天地之道。
”于是,道士与僧侣于寺中结伴,日日论道,共赏灵岩之胜。
岁月如梭,道士终因天命将至,再次告别僧侣,云游四方。
僧侣感其情谊,赠以一卷《灵岩记》,曰:“此卷《灵岩记》,乃天地造化之奇,愿道长携卷,游历四方,传颂灵岩之美。
”道士携卷离去,心中感慨万分。
此后,道士行走江湖,以《灵岩记》为证,传播灵岩之美。
世人闻之,皆向往灵岩之地,欲一睹其风采。
岁月流转,灵岩寺声名远播。
然灵岩之美,非言语所能尽述。
唯有亲临其境,方能体会那天地造化之奇,神仙隐居之所。
《游灵岩记》姚鼐原文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其状如垒石为城墉(yōng城墙),高千余雉(zhì,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周(环抱)若环而缺其南面。
南则重嶂(重叠如屏障的山峰)蔽之,重溪络(缠绕、环绕)之。
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翳,yì,遮蔽;塞,填满。
(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法空禅师于北魏正光年间始建于灵岩山下)在柏中。
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初日:初升的太阳。
澄彻:明朗清澈),寒光动寺壁(省略“于”)。
寺后凿岩为龛(龛:kān供奉神像、佛像或神位的小阁子或石室),以居佛像。
度(估计)其高,当岩之十九(当,相当。
十九,十分之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横出,横着走;斜援,斜着身子攀援)乃登。
登则周望(环视)万山,殊骛而诡趣(殊鹜wù,群趋交驰,形容山脉不同走向;诡趣,异趣,奇怪。
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帷张而军行(山势如帷幕张开,如军队一样前进)。
岩尻(山岩的末端。
尻,kāo脊骨末端)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喝酒的碗勺)酌(这里是斟酒)以饮余。
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
有墁(màn同“镘”,涂刻)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北宋徽宗年号)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正当)子颍有公事,乃俾(使)泰安人聂剑光(字剑光,泰安人。
对泰山周的山川位置、地理形势颇有研究,著有《泰山道里记》,姚鼐曾为之作序)偕(同)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sù逆流而上)以东(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一岭,则入琨瑞之山。
盖(大概)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西晋末后赵高僧。
西域人,西晋怀帝永嘉四年东来洛阳)之弟子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不时,偶尔)为人说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旧名琨瑞溪,因竺僧朗居此,故名),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灵岩,古称琅琊,位于吾国东南隅,背倚巍峨之山,面朝浩瀚之海。
自汉武帝封禅以来,已有千年之历史。
其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灵岩之胜,首推其山。
山势巍峨,峰峦叠嶂,如龙蜿蜒,气势磅礴。
山中松柏参天,古木参差,四季常青,宛如仙境。
又有瀑布飞流直下,激起层层白浪,声如雷霆,蔚为壮观。
山间幽谷,古藤缠绕,鸟语花香,使人流连忘返。
其次,灵岩之水亦为一大奇观。
泉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似玉带缠腰,滋养万物。
沿溪而上,可见碧波荡漾,鱼跃水面,令人心旷神怡。
更有传说,山中有一古井,名为“灵泉”,水质甘甜,可疗百病,故而香客络绎不绝。
灵岩古迹众多,其中以灵岩寺最为著名。
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历经风雨,虽屡遭毁损,然终得以修复。
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阁、药师殿等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寺内僧侣虔诚,香客众多,每逢佳节,寺内香烟缭绕,钟声悠扬,蔚为壮观。
此外,灵岩还有许多民间传说。
其中最为著名者,莫过于“灵岩三宝”:白猿、紫凤、金龟。
白猿善变,能通人性,常与游客嬉戏;紫凤非同凡鸟,能歌善舞,被誉为“灵岩仙子”;金龟则身怀绝技,能吐金珠,为灵岩增色不少。
每当月明星稀之夜,游客可于灵岩山顶俯瞰大海,波光粼粼,海天一色。
此时,若能饮酒作诗,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灵岩之地,实为结交知音之佳所。
而今,灵岩已成为我国东南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流连忘返。
望未来,灵岩将继续传承千年文化,发扬光大,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译文:《灵岩记》灵岩,古称琅琊,位于我国东南隅,背靠巍峨的山峦,面临浩瀚的大海。
自汉武帝封禅以来,已有千年之历史。
此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灵岩之胜,首推其山。
山势巍峨,峰峦叠嶂,如龙蜿蜒,气势磅礴。
山中松柏参天,古木参差,四季常青,宛如仙境。
又有瀑布飞流直下,激起层层白浪,声如雷霆,蔚为壮观。
山间幽谷,古藤缠绕,鸟语花香,使人流连忘返。
原文:
袁公曰:“鉴湖之胜,古已有之。
余游览其间,心旷神怡,遂赋诗以记之。
”
译为文言文:
袁子曰:鉴湖之美,古来已然。
余游历其中,心旷神怡,遂赋诗以纪之。
噫!鉴湖之水,清冽如镜,映日生辉。
湖畔垂柳,轻拂水面,似舞如飞。
渔舟唱晚,歌声悠扬,传入耳际,令人陶醉。
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予观鉴湖,独有感慨。
昔人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诚哉斯言!鉴湖之景,无论晴雨,皆各具特色。
晴日里,湖水碧波荡漾,山峦清晰可见;雨中时,烟雨蒙蒙,宛如仙境。
然鉴湖之美,非止于此。
湖中诸岛,星罗棋布,若隐若现。
登岛览胜,如入世外桃源。
岛上古树参天,奇花异草,香气袭人。
更有石径蜿蜒,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予游鉴湖,颇得山水之乐。
山水之间,心胸豁然开朗,烦恼尽消。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予虽非仁者、智者,然亦乐山水之乐也。
嗟乎!鉴湖之美,岂独在于自然风光?更有历史传说,令人向往。
相传鉴湖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以藏宝物。
后因战乱,宝藏失落,唯留鉴湖一景。
虽宝藏已失,然鉴湖之美,依然令人神往。
余游鉴湖,感慨良多。
山水之美,历史之悠,令人叹为观止。
余欲将此美景,传诸后世,使后人亦能领略鉴湖之胜。
袁公之言,字字珠玑,句句深情。
鉴湖之美,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历史底蕴。
今译为文言文,以传袁公之志,亦使后人得以一窥鉴湖之胜。
袁宏道简介_袁宏道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袁宏道简介_袁宏道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
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袁宏道代表作品:《叙陈正甫会心集》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
其古诗全文如下: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
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
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
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
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
品愈卑,故所求愈下。
或为酒肉,或然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
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人,趣居其多。
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
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虎丘记》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
其古诗全文如下:【原文】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袁宏道原文: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
”即其处也。
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
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①,已不知化为何物。
其问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境。
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
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佩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
”僧瞠目不知所谓。
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②,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
碧镱缃钩③,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
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
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
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④。
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
”即此石也。
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
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
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⑤,仲父⑥云无害霸;蜀国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竞为俘虏。
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⑦之藏,潮无鸱夷⑧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
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
③碧镱缃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
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和译文晚游六桥①待月记【作者】:袁宏道【原文】: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②。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③。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wán)之盛⑤,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⑥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注释】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②为春为月:意为是春天月夜。
③夕岚:傍晚山里的雾气④石篑: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
明万历年进士,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家。
⑤罗纨之盛:罗纨,这里是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
⑥夕春(chōng):夕阳(1)勒:制约、控束。
(2)石篑:即陶望龄,明代公安派作家。
(3)傅金吾:姓傅的宫廷宿卫,明代禁军中有金吾卫。
(4)张功甫:南宋将领张峻的孙子,玉照堂是其园林,有名贵梅花四寻址。
(5)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
(6)粉汗为雨: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
(7)艳冶:艳丽妖冶。
(8)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翻译】:《晚游六桥待月记》翻译/袁宏道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
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吾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草。
袁宏道《莲花洞》原文及翻译(含赏析)袁宏道原文:莲花洞①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②,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③形影,如落镜中。
六桥④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萧疏⑤可爱。
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
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
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⑥,中空四达,愈搜愈出⑦,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
又紫阳宫石,为孙内史⑧搜出者甚多。
噫!安得五丁神将⑨,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译文: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开畅,可以远眺。
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全部显现。
六桥的杨柳,一路上被风吹拂,摇曳多姿,倒好像是杨柳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
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
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
我已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发掘越多。
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搜索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使从这挖掘出来的。
噫!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的表面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常析:这是一则清新的写景文字,笔调明快流畅,不露雕饰之痕。
作者无论写亭、写湖、写柳、写石,都只稍稍只笔,就各显特色。
他写景不作精细镂刻,力求用写意的笔法,并且把自己的感情融汇进去;不袭用前人旧句,处处着意创新,因而对自然美常有独特的抒写。
“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一“献”一“落”,将湖光和须眉都赋予人的动作,生动新颖,作者欣喜之情与景物相生而出;“六桥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赋予了柳条以活泼的动态和人化的情意,不落俗套,秀丽动人。
文末的几句议论富于感情,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着意追求的情思。
1。
袁宏道游记午憩胜果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午憩胜果寺酌泉。
缘崖而行,憩月岩,览御营旧迹,观排牙石。
石巉穿秀润,骨色俱古,恨其不生飞来、龙井间耳。
山巅席江带湖,其观亦伟。
然西湖正不以此为胜。
石篑尝试以余不登保叔塔为笑。
余谓西湖之景,愈下愈冶,高则树薄山瘦,草髠石秃,千顷湖光,缩为杯子。
北高峰、御营山是其例也。
虽眼界稍阔,然此躯长不逾六尺,穷目不见十里,安用许大地为哉?石篑无以难。
归途风力稍劲,石篑强吞三爵,遂大醉不能行。
(选自《袁宏道游记集》)
译文
中午,在胜果寺酌泉休息。
沿着山崖前行,到月岩时,又休息了一会儿,参观御营的遗迹,又看了排牙石。
嶙峋的山岩掩映在草色之间,姿态、颜色都很古朴,很是遗憾它没有长在飞来峰和龙井之中。
山势靠着江水,映带湖泊,景色非常壮观。
然而西湖恰恰不以这样的风景闻名。
石篑曾经拿我不上保叔塔跟我开玩笑,我告诉他,西湖的景色越是低处越是艳丽,往高处看,树也黯淡了,山也单薄了,光秃秃的草地,裸露的岩石,千顷湖面只像一个杯子。
北面的高山、御营山就是这样的。
即使视野稍好一点,然而这具躯壳高不超过六尺,放眼远望,不会超过十里远,哪里用得上太大的地方呢?石篑无法回答。
回去的路上,风有一点凌厉,石篑喝了三大杯酒,于是他就醉得无法走路了。
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1、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袁宏道原文:①萧山樱桃、鸷鸟、莼菜皆知名,而莼尤美。
莼采自西湖,浸湘湖一宿然后佳。
若浸他湖便无味。
浸处亦无多地,方圆仅得数十丈许。
其根如荇,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
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
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
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
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
惜乎此物东不逾绍,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去,以故世无知者。
余往仕吴,问吴人:“张翰莼作何状?”吴人无以对。
果若尔,季鹰弃官,不为折本矣。
然莼以春暮生,入夏数日而尽,秋风鲈鱼将无非是,抑千里湖中别有一种莼耶?②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匝皆山。
余游时,正值湖水为渔者所盗,湖面甚狭,行数里,即返舟。
同行陶公望、王静虚,旧向余夸湘湖者,皆大惭失望。
译文:①萧山的樱桃、鸷鸟、莼菜都远近闻名,尤以莼菜为美。
莼菜采自西湖,在湘湖浸泡一宿之后才为佳品。
湘湖能浸泡的地方也不多,方圆也就仅几十丈上下。
莼菜的根如荇菜,叶子有点像刚出水面的小荷叶,它的枝丫就像珊瑚,细细的样子又像鹿角菜。
它的嫩茎和叶背部有胶状透明物质,像冰,像白胶,附着在枝叶之间,汁液透明清凉欲滴。
它入口香脆滑柔,有点像鱼髓蟹脂,可是那种清香的味道又绝非鱼髓蟹脂可比。
出水经半天味道就变了,经一天味道全无,与荔枝相比,感觉更要娇嫩脆弱。
莼菜品性即使推崇莲藕与之媲美也不够得当,只有百花中的兰花,水果中杨梅,从异类的角度权且能与之相配。
可惜莼菜生长范围向东不过绍兴,向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离这个生长区域,所以世人很少了解这种植物。
我去吴地任职,问吴人:“张翰钟情的莼菜是什么样子的?”吴人回答不上来。
果然这样的话,张季鹰为莼菜弃官归乡,不是太赔本了。
莼菜在暮春时节生长,入夏几天就不再有了。
张翰与秋风鲈鱼并提的,难道不是这种莼菜,或者千里湘湖还存有另外一种莼菜?②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周有山围绕。
《灵岩石说》《灵岩子石记》原文及译文赏析〖甲〗石子①以灵岩著称,其实横山、马鞍山、鸭山皆产之,卖石人各山坡拣来,却只挂灵岩名目耳。
各山石子不乏绮绣,然玉质朗润,正背通透无翳障,则灵岩独也。
石质坚且离涧穴久易燥,故居平宜常换清泉浸渍,以养其脉。
天落水次之,河水又次之,井水绝不堪用,令石体透涩滓秽②,又不宜油手触污,斯二者皆石刑也。
(节选自孙国敉《灵岩石说》,有删节)〖乙〗万历丙申岁,米友石簿书③之暇,觞咏④于灵岩山,见溪流中文石累累,遣舆台⑤蹇裳⑥掇之,则缤纷璀璨,发缕丝萦。
其色白如霏雪,紫若蒸霞,绿映远山之黛,黑洄瀚海之波。
更有天成鱼鸟竹石,暨大士高真⑦,如镜涵影,自然成文。
友石得未曾有,诧为奇观,更具畚锸⑧采之重渊。
邑令所好,风行景从,源源而来,多多益善。
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
(节选自姜二酉《灵岩子石记》,有删节)〖注释〗①石子:即雨花石,也叫文石。
②滓秽:污浊。
③簿书:公务。
④觞咏:饮酒赋诗。
⑤舆台:仆从。
⑥蹇裳:撩起衣裳。
⑦大士高真:观音大士真形。
⑧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
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①却只挂灵岩名目耳()②以养其脉()③自然成文()④邑令所好()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画一处。
(2分)石质坚且离涧穴久易燥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
11.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雨花石的一个特点:。
甲文中“斯二者皆石刑也”中“二者”是指和“油手触污”,乙文中“风行景从”、“知音竞赏”突出了。
(3分)参考答案8.(4分)①罢了②来、用来③通“纹”,纹理,花纹④爱好9.(2分)石质坚且离涧穴久/易燥(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句意,2分)石质坚/且离涧穴久易燥(能基本读懂字面意思,1分)10.(3分)从此以后,爱石头的知音争着赏玩,珍奇的石头到处都有。
11.(3分)朗润通透(或晶莹剔透/缤纷璀璨)用井水养雨花石雨花石收藏热潮被掀起(意近即可)参考译文:〖甲〗雨花石以灵岩山的最著名,其实横山、马鞍山、鸭山都出产这个东西,卖石人从各个山坡拣来,却只挂出灵岩山的名目罢了。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和译文晚游六桥①待月记【作者】:袁宏道【原文】: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②。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③。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wán)之盛⑤,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⑥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注释】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②为春为月:意为是春天月夜。
③夕岚:傍晚山里的雾气④石篑: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
明万历年进士,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家。
⑤罗纨之盛:罗纨,这里是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
⑥夕春(chōng):夕阳(1)勒:制约、控束。
(2)石篑:即陶望龄,明代公安派作家。
(3)傅金吾:姓傅的宫廷宿卫,明代禁军中有金吾卫。
(4)张功甫:南宋将领张峻的孙子,玉照堂是其园林,有名贵梅花四寻址。
(5)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
(6)粉汗为雨: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
(7)艳冶:艳丽妖冶。
(8)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翻译】:《晚游六桥待月记》翻译/袁宏道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
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吾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草。
袁宏道《灵岩记》原文及译文解析灵岩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
”即其处也。
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
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①,已不知化为何物。
其问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境。
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
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佩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
”僧瞠目不知所谓。
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②,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
碧镱缃钩③,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
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
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
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④。
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
”即此石也。
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
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
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⑤,仲父⑥云无害霸;蜀国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竞为俘虏。
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⑦之藏,潮无鸱夷⑧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
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
③碧镱缃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
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
⑤齐国有不嫁之姊妹:指齐桓公好色。
⑥仲父:即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⑦湛卢:宝剑名。
这里指越王献给吴王的宝剑。
⑧鸱夷:皮革制成的鸱囊。
这里指伍子胥进谏被吴王所杀,裹在鸱囊扔进江中一事。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袁宏道原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 end#。
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
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
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
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
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
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袁宏道《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袁宏道《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满井游记——袁宏道燕(yān) 地寒,花朝(zhāo) 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juān)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 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jiā) 背。
凡曝(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è) 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能不以游堕(huī) 事而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hài)之二月也。
【译文】燕属地天气寒冷,花朝节过后,余下寒冷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
不得不拘束于一间房子以内,想出去却不可能。
每次冒着狂风快速走动,还没走够百步就返回了。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和几个朋友从东直门出去,到了满井。
高高的柳树分立在河堤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望去空阔无际,我的心情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在这时河面上的冰开始融解了,水波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叠着一层,清澈见底,亮晶晶的样子像新制成的镜子反射的冷光忽然间从镜匣中射出一样。
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
袁宏道
原文: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
”即其处也。
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
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①,已不知化为何物。
其问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境。
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
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佩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
”僧瞠目不知所谓。
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②,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
碧镱缃钩③,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
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
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
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④。
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
”即此石也。
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
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
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⑤,仲父⑥云无害霸;蜀国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竞为俘虏。
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⑦之藏,潮无鸱夷⑧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
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
③碧镱缃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
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
⑤齐国有不嫁之姊妹:指齐桓公好色。
⑥仲父:即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⑦湛卢:宝剑名。
这里指越王献给吴王的宝剑。
⑧鸱夷:皮革制成的鸱囊。
这里指伍子胥进谏被吴王所杀,裹在鸱囊扔进江中一事。
译文:
灵岩,又名砚石,《越绝书》上说:“吴国人在砚石山上修建了馆娃宫。
”(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山腰有两口吴王井:一口圆井,叫日池;一口八角井,叫月池。
(井)周围的石头光滑如镜,(石质)细腻没有剥蚀,(井)内有常清的泉水,(井水)晶莹可爱,(人们)所说的井栏和井绳,早已不知道变成什么东西了。
这时候,带着净瓶和饭钵而来的人,只有一两个山中的僧人出没在衰草寒烟之中罢了。
悲哀啊!(还)有一处泉水叫砚池,干旱的年岁泉水也不干,有人说这就是玩华池。
登上琴台,看见太湖一带的几座山,好像成百上千的发髻,在银色的波浪中出没,也是区域内的绝妙景色。
山上原有响屧廊,满山谷都长满了松树,响屧廊下的松树最为茂盛,每当疾风刮起,声音像浪涛一样。
我笑着对山僧说:“这是美人环佩钗钏出发的声音,你禁受得住(僧人的)戒律吗?应该躲避离开(这里)。
”山僧瞪着眼睛不知我说的是什么。
石头上有西施的足迹,我让小童用袖子拂拭它,小童都迟疑着变了脸色。
(西施所穿的)青色丝鞋缘浅黄色的鞋扣的(鞋子),好像在石头上忽隐忽现,即使是用铁石作心肝的人,(此刻)能不魂销心死吗?美色对于人来说真是太厉害了啊!
灵岩山侧有一个西施洞,洞中石头的样貌特别粗糙丑陋,免不了亵渎了美丽的洞名。
有人说:这座石洞,是吴王用来囚禁范蠡的地方。
山僧对我说,石洞下面的低洼处,是东西两座画船湖,是吴王与西施泛舟的地方。
采香径在灵山前面十里远的地方,望过去就像在山脚下一样,这条小路像箭一样笔直,是吴国宫中妃嫔们种香草的地方。
山下有石头能够制砚,那些颜色深紫的石头,好的大概不比歙溪出产的差。
米氏(米芾)的《砚史》上说:“蠖村的石头文理较粗,发墨(的时候)不会散落。
”就是这种石头。
得名砚石山,大概是因为这一点,但是,现在快要搜求采伐完了,石材也不再有质地好的了。
唉,山河久远,美女容颜还像新的。
椒花的香气已经淡去,最终让待月的香帘虚开;被赞为美女者都已离开人世,谁能成为薄雾中的双鸟呢?(这些)都已经化为灰尘白杨和青草了。
百代以后,(那些)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仍然为寂寞的美人的足迹而伤心,为虚无的彩绘的木板鞋而断肠,何况那些在长洲苑看花,拥有翠白玉床的人(想到这些),那情景会怎么样呢?齐国有不嫁的姊妹,管仲说这不损害齐国称霸;蜀国宫中没有使国家倾覆的美人,刘禅最终沦为俘虏。
亡国的罪责,难道只是在女色吗?如果府库没有湛卢那样的收藏,潮水中没有(伍子胥)鸱夷(裹尸)的仇恨,越国即使进献(吴国)一百个西施又有什么用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