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5.12 KB
- 文档页数:1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5篇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1):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句包含自悔的话语从不远处传来,只见那人一袭青衣,手持酒杯,身处菊花丛,与月争辉。
细看,月与他交相衬托,竟有些莫名的和谐,在不禁间散发诞生命的芳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辞官归隐,只因他看破了世俗,官场的腐败令他心灰意冷,他宁可要匕首方宅,宁可“舟遥遥以轻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2):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读了《中华经典诵读》,我深受启发,它像一个无声的长者,教会了我很多道理。
对我感受最深的是“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
’它的意思是:三军的统帅可以取代之,一个人的志向不能转变。
这句话告知我们一个人树立志向是多么重要!正如我在《史记》中所发现的,陈胜吴广由于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志向,所以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夫起义,留下了千秋功业。
回头反思我自己,我平常在学习过程总是稀里糊涂,得过且过,从来没有一个长远的志向,我不知道自己要向谁学习,要赶上谁,将来我要考什么样的高中。
妈妈经常说这孩子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开窍呀?今日,孔子的话好像震惊了我,是呀,没有志向就没有动力,以后学习中我也要给自己定一个志向:那就是争取在本学期达到班级中等水平。
我要争取每次多考几分,争取多进步几名,这样我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以前,我对自己没有目标,于是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动力,我自然就没有了成果。
“子曰:‘之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告知我,作为同学,首先应当追求真理的远大志向,据守道德,以仁爱之心为归宿,然后学习技艺,把握专业学问。
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了志向,才会有努力的力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之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讲让这些话长记在心,让它们激励我、督促我。
《中华经典诵读》还告知了我做人要守礼仪,守诚信,要自强不息,乐于向别人学习等等。
由于寒假的短暂,原谅我无法读完全文,但是诚信这短短的一篇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久久无法忘记的印象……一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刺穿了多少人的心。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1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
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
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
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
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近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
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
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
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
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平,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
环视四周,一切如旧,只要那松树依然挺立着,只要那丛菊淡然开放着,一切都够了。
每天流憩于这生机盎然的庭院里,有白云为伴,有飞鸟为友,没有尘世之人搅扰自己的心绪,那样的悠闲自得,又那样的清高孤立,喜悦从心而生,不用言表。
《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下面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古人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处之于世,我们难以自由行路,自由追寻,被外者施禁锢,加以否定,在一切外在因素中,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执着,原有的梦想,原有的渴望。
问天“何者为天地之间大残忍。
”曰“一语轻若鸿毛的否定。
”“归去来兮”是一种隐者,一种不甘于命运的波折、否定,独自追寻梦想的隐者之举。
隐者分圣隐和圣隐。
年少的陶渊明就曾怀有“大志寄于苍生”的志向。
一生为官五次,因不为五斗米所折腰,便在到任八十余天弃官归隐。
在辞官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在我看来,隐士分圣,贤。
贤隐便是拥有高尚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看不惯一些世俗之事,不喜欢做一些事,所以隐起来,安逸生活。
圣隐就是“上能洞察宇宙之万能,下能取纳百川之雄心,腹有广大胸襟”,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灵魂。
因“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归田隐忍。
在这,我先不给陶渊明的“贤”,“圣”下定义,先来听一段故事吧,鲁迅。
完全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环境下的国家。
在远赴他国的学习中,几经坎坷,嘲讽。
深知国力衰竭。
但他因此而作罢了吗?没有,他满腹雄心壮志,弃医从文,想要以文字来唤醒千万麻木已久的中国人。
其借用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无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己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五柳先生亦是如此,飘飘然而去,用了了豆苗与青青南山,为自己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一次学生请愿中,四十七位请愿者遭受士兵屠杀,二百多个请愿者受伤,死者中包括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鲁迅听到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悲怒的感情,一口气写出了六节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控诉了北洋军阀在这一天犯下的罪行。
在通缉中,他便带着家人选择暂时避世。
在这样痛苦,悲愤的心理压力中,他放弃过吗?不但没有放弃,并且明知其路险象环生,却执意前行。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通用8篇)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1陶渊明又叫陶泉明,是一位田园诗人,在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当中我感受到了:他热爱大自然,因为家里穷,粮食也不够吃,只是为了维持生活而强迫自己去当一位小官,从小官到了彭泽令,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所以他回归田园,由此看出陶渊明这个人,不喜欢杂乱、庸俗的官场,只喜欢能够亲近大自然的田园生活。
所以当人们走向只有钱财的社会时,他就能使自己走向一种平静和心灵的世界。
我对陶渊明有喜欢的一面也有一般般的一面,喜欢是因为他不会追求钱财,走向含水分的社会,把自己身上变得俗气很重。
一般般是因为他也要有一份工作,才能维持家境,使家人们不会饥饿。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陶渊明回归田园时,这就话写了他激动的心情。
在他看来,田园生活是丰富多彩、有趣的.。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田园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可以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拥有着心灵的呼吸,是田园风格的文章,欧阳修说过:“东晋没有文章,只有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一篇。
”陶渊明把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优美,使读者仿佛跟这作者走向田园。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2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
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
《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发情感。
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
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
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
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
对归去来兮辞的感悟作文哎呀,这题目可真是让我想起了那首经典的《归去来兮辞》。
那时候我们班上的小伙伴们都争着背诵这首诗,仿佛这样就能变得多么有文化似的。
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搞笑呢。
不过,既然题目是这个,那我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
那就让我来谈谈我对这首诗的感悟吧。
我觉得这首诗的主题就是“归去”。
所谓“归去”,就是回到过去的生活,回到那个让我们感到舒适、安心的地方。
这种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有时候会感到很疲惫。
这时候,我们就会想念那些简单的日子,想念那些没有压力的时光。
这就是“归去”的一种表现。
我觉得这首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来兮”。
所谓“来兮”,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学会适应它,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
这就是“来兮”的一种表现。
那么,这首诗给我带来了什么启示呢?我觉得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首诗也让我想起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比如说,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背古诗词。
有一次,他突然背起了《归去来兮辞》,结果被老师叫住了。
当时我们都觉得很好笑,因为他背得并不好,甚至有些地方都快念错了。
但是,他却非常认真地说:“我要传承中华文化!”哈哈,这就是我们年轻人的精神啊!我觉得《归去来兮辞》是一首非常有意义的诗。
它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希望我们都能在这首诗的启示下,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章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人生的反思。
这篇文章的开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回归田园的决心和渴望。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心远地自偏”这一思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高洁和对世俗的不屑。
同时,作者也通过“已往之不谏,来者之可追”这一句,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领悟到了自由和自然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同时,这篇文章也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同时也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2篇)_1900字11-08-19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
”(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
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
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
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
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
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
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
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通用5篇)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思: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心为形役?心为形体所奴役!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前,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少年时立下了造福百姓的志向。
但无奈,在后来的生活中并没有坚定自己的志向,反而被世俗的尘埃恶垢所污染,被形体上的贪念利益所蒙蔽,逐渐变成了他们少时最不屑的奸逆小人。
古如严嵩,原有“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的骨气。
后混迹官场,追逐个人利益,逐渐成为“江右士大夫往往号之为父”的大奸臣;近如汪精卫,为推翻清王朝,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志。
然而随着日军地侵入,他感叹着“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寒烟”,最终降日投敌,成为民国最大的汉奸。
虽然历史上也有如文天祥那样正直的君子,但始终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想在乱世而保持清高,非常困难!清高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生贫寒,为常人难以忍受;清高的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处处受排挤,常人气节难存。
而能坚持自己理想、抱有骨气的人,就是真正有毅力的人,他们就像石灰一样,不怕千锤万凿,不怕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然如周党、严光那样“不事权贵宁耕田,铮铮铁骨愿钓鱼”的隐士,他们厌倦官场的阿谀尔诈,却个个都是和屈原那样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勇士啊!归去来兮辞读后感2陶渊明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之人。
我暂且不讨论他的其他方面,仅就他“乐天安命”的思想境界表示赞扬。
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陶渊明阐述了他的亲情之乐,琴书之乐,跟众之乐,山水之乐。
而这些“乐”的根本是在于“得时”“乐天命”这种顺应天时,乐天安命的思想情结。
就陶渊明本人而言,他在官场上不得意,不愿与当朝政治腐败同流合污,且他也没有能力去抗争,于是他便辞官回乡,顺应天意。
回乡之后随仍有淡淡无奈惆怅,心有不甘,但总体还是安命,享受自然的'乐趣。
有人说要努力改变命运与命运抗争,这话不假。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上天一定是对每个人公平的,每个人的命运虽然不同,但命里的“乐”和“悲”是一样多的。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归去来兮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反映了作者辛弃疾的内心矛盾和深刻
思考。
这首诗堪称现代人的人生启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诗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一句,表达了辛
弃疾追求个人理想的渴望。
现代人也应该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不畏困难,不轻言放
弃。
第二,珍惜当下,不忘初心。
辛弃疾在诗中意识到“岁月不待人”,并提醒自己珍惜
时光。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不去纠结过去和未来,时刻保持一颗初心,不忘初衷,不
被外界干扰。
第三,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
诗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句,表
达了辛弃疾不断进取的心态。
现代人也要不断进取,不断进步,学会摆脱舒适区,迎接挑战。
第四,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所影响。
辛弃疾在诗中表达了对众说纷纭的态度,强调
了自我思考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也面临着各种信息的洪流冲击,我们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
信念,独立思考,不被外界所影响。
第五,学会适应变化和巨大挑战。
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句子,表达了辛弃疾在艰难时刻仍然能够坚定向前的决心。
现代人也应该学会适应变化和巨大挑战,坚定前行。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具有很强的人生启示,它提醒我们珍惜
当下,勇敢追求梦想,坚持自我,不被外界所影响,并学会适应变化和巨大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创出光明的未来。
读《归去来兮辞》:从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心态宁静陶渊明是一个隐逸诗人,很出名,在他之前也有很多隐士,大多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如《论语》中的孔子问路遇到的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他们仅仅存于论语的问话中,陶渊明不一样,他用诗写出了归隐后怡然自得,心之所向,人之所趋,顺应万物,安于天命的心态。
用《归去来兮辞》短短64句,概括出这种脱离世俗的心态。
他为什么归隐?诗前的小序给了答案,“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他的家里实在太穷了,“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当官可以让他有酒喝,然而,他“质性自然”,做官让他感到“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又逢其妹命丧,颇有感触,就辞官而去。
读《归去来兮辞》:从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心态宁静陶渊明并非解决了财富自由的问题,才辞官回家,颐养天年,回家仍旧很穷,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写到了酒都喝不上的贫窘,是什么让他感到“顺心”,这就是心态。
从《归去来兮辞》中可以看到他的心态很好。
1.穷却心安。
归隐之后,他端着酒杯,看着院子里的树枝,脸色欢欣,靠着窗子傲然自得,深感住在这种小房子里,才觉得心安。
回到家里,目之所及,都是亲切熟悉的情景,院子里的树是他自己种的,屋子也是亲手修的,这儿就是他的地盘,小是小点,也可以坐得下,可以享受大自然的风景,他觉得舒适。
古代的隐者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穷,虽然穷,却很快乐。
2.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陶渊明在他的地盘上,每天到院子里走一走,门把外物挡住,他想休息就休息,想抬头就抬头,就像云一样,自然从山峰中飘出,也像鸟儿一样,飞累了,就回窝。
这种怡然自得的神仙状态,直到傍晚,太阳落山了,才抚摸松树游回来。
隐居之前,大多被俗事所扰,清闲自在下来,把一切包袱都放下了,感受万物自由自在,心情也跟着豁然开朗。
3.与世隔绝,想走就走。
隐居后,不再和人交往,不再有什么追求,和亲人说说心里话,看看书,弹弹琴,消解烦闷,到田里种种庄稼,或坐着车,或荡着小船,下下山谷,爬爬山丘,看看树木欣欣向荣的生长,观察泉水潺潺流动,感受大自然一片生机,万物自由生长。
归去来兮辞人生感悟作文
哎呀呀,《归去来兮辞》可真是让我有好多好多的感悟呀!
就像陶渊明说的那样,他不想为了那五斗米折腰,我有时候也在想,我为啥要为了一些小事不开心呢?人生嘛,就该快快乐乐的呀!
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个玩具和小伙伴争得面红耳赤的,现在想想,那时候真傻呀!那个玩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比起和小伙伴好好相处,好像也不算啥了。
这就好像陶渊明放弃官场的荣华富贵,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宁静一样。
还有呀,我们每天都要上学、做作业,有时候觉得好累好累。
但再想想,这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呀!就像陶渊明在田园里劳作,虽然辛苦,但他心里是满足的呀!我们学习不也是为了以后能有更好的生活吗?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难道就要一直不开心下去吗?当然不能啦!要像陶渊明那样,保持乐观的心态,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比如说我呀,我喜欢画画,每次画画的时候我就特别开心,感觉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我觉得我们都要学会放下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去珍惜真正重要的。
不要总是为了一些小事纠结烦恼,要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我从《归去来兮辞》里领悟到的,你们觉得呢?。
《归去来兮》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一课的述课教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述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述课。
一、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
而在前面的几册书中已多次学习了不同文体的古文,在此基础上继续感知作者是如何“披文入情”的,“情”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本文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它也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前面有个“序”,序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对于学习主体有很大的帮助。
而主体部分的文句清新流畅,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感情真切,词句精炼,表现力强,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的“情”。
二、学情分析在高一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但是文言文对高二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题,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拦路虎,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除了对于文言文的实虚词的学习积累以外,同时应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注重对“情”的理解和体会。
这也是检验学生对于文言文掌握的一种方法。
但是职高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理想,知识的储存也比较单薄,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答对了方向,合情合理则可多鼓励,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揣摩作者的“情”,欣赏文章的淡远潇洒的语言风格。
三、确立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熟悉复习重点字词,思考、讨论、探究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变化。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是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的一篇辞章,以后来者对故土的思念和追忆为主线,以现实与虚幻、归去与来兮的对立和交融为思想内核。
这篇辞章以其深情和华丽的语言,以及独特的艺术构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归去来兮》中,元稹以纷繁复杂的辞章,将自己内心的思绪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奈何以世害形。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他对故土的无尽思念与追忆。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乡村田园的美丽,他给我们展示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
这些描写形象生动,情感真挚,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此外,《归去来兮》还运用了许多虚幻与现实、归去与来兮的对立与交融,给人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感觉。
元稹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种写法使人们感到他的思想既超越了现实,又揭示了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超越性。
通过这种手法,元稹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感慨,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一种眩晕之感。
《归去来兮》还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与人间的苦难,展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悲愤之情。
元稹写道:“流风余情共白首,醉里吟明月,舞弄青春。
六幺如梭,五更分付金鸡。
”这些词句中充满了对战争的痛苦和对苦难的悲愤。
通过描写这些残酷和苦难,他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世界的黑暗面,并对这些现实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反省。
《归去来兮》的艺术构思非常独特,通过层层叠叠的对联和辞章,将内心的情感与现实的残酷相结合,构成了一座悲壮的思想建筑。
元稹通过这种构思,展示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
总之,《归去来兮》通过其深情和华丽的语言,以及独特的艺术构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描绘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无尽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与悲愤。
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生了一种超然的美感。
这篇辞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在后世也被赞誉为唐代辞章的巅峰之作,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意义。
对归去来兮辞的感悟作文最近,我读了一篇古文,叫《归去来兮辞》。
这篇文章呀,真是让我感触颇深,感觉像是人生的一剂良药。
我决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顺便调侃几句,毕竟聊古文也可以轻松幽默嘛!《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陶渊明。
说到陶渊明,大家一定会想到他那个悠闲自在的生活——种田、喝酒、写诗。
是的,他那种“我不愿意当官,我要回家种田”的态度,简直是古代版的“我就是要当个普通人”。
所以,这篇文章大致意思就是陶渊明想要摆脱官场的浮躁生活,回到田园去享受那种宁静而简单的生活。
其实,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那种高深的古文场景,而是一幅他和小伙伴们在田间地头聊人生的画面。
“哎,老陶,你咋突然想归隐了?你这官做得好好的啊!”一个同学问道。
“哎,别提了,我这官做得太苦了。
那些公文、那些应酬,让我觉得自己像是个被套了铁笼的小鸟。
”陶渊明苦笑道。
“哈哈,那你干脆在田里当个开心的小农民不就好了?每天晒晒太阳,喝喝小酒,多自在!”同学打趣道。
陶渊明点点头:“对啊,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清风拂面,流水潺潺,看看我的菜园子,没事还可以捉几只小虫子,真是太好了!”当时,我忍不住笑了。
陶渊明这种“回归田园”的理想,听起来好像有点过时,但在我看来,却是一种特别现实的追求。
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中,压力山大,经常在办公室里和咖啡机打交道,也许也会幻想着陶渊明那样的田园生活。
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有一天突然决定辞掉工作,去农村当一个“小土豆”,你会怎么做呢?“老板,我决定回去种田了,今天就不来了。
”你兴奋地告诉你的上司。
“什么?你说你要干啥?”老板大惊失色。
“就是种田,回归自然。
”你一本正经地说。
“哎呀,你这是去哪里打工呢?田里可是没电梯的哦。
”老板一脸不解。
“没关系,我可以自己带小风扇。
”你笑道。
其实,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就像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人们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我们都在追求一种能够让心灵得到平静的生活状态,虽然现实中可能很难做到,但偶尔想想,也是一种不错的解压方式。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先秦时期诗经里的一篇篇章,作者是屈原。
该篇篇章,始于对故国的思念和忧伤,展望归去的美好,达到了悲壮激昂的情感高潮,形象地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祖国的怀念与对民族复兴的信念。
读完《归去来兮辞》,我脑海内深深地印刻着屈原写下的那段壮烈的文字,仿佛因为那些话语,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可以更清晰的认识世界是怎样的美好。
作者在不同的章节呈现的情感变化,通过强烈的语言表达,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打上了强烈的烙印。
整篇文章对读者的压迫感和震撼力是非常高的,深深的震撼着读者的内心,带给读者浓郁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这篇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那深刻的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和对未来的信仰之中。
他让世人体会到祖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根据地,民族的复兴在于对伟大的创造和对生命尊重的保护。
并且,他最大的意义献在是他描绘了人类精神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个危机时代,他鼓励人们勇于挑战梦想,勇于承担责任,绝不放弃信仰。
对我来说,更具影响力的是作品教育人们需要勇气、决心和决定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种态度使我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更加坚定,不气馁,珍视成功的过程是多么重要的!此外,在我的思考和创新之中,我想强调的是,在人们的思考和攀爬塔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坚忍不拔的力量。
在长久而艰苦的事业之中,我们需要拥有坚不可摧的信念和根深蒂固的自信。
在不断开展训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反思自己,发掘自己,使自己成为对任何意外事件都充满信心和热情的人。
总的来说,该书籍是一份对读者加持的坚韧、勇气和信仰。
在读这篇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懂得保持信心,在无数次的跌倒和轻蔑和误解之后,坚持自己的理想从不言败,从而最终实现我们的梦想。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诗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的厌倦,以及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
这篇诗歌深刻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读完这篇诗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于自由和纯粹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向往。
诗中说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渴望,他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回到田园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和烦恼。
这种向往故乡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家乡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的厌倦。
诗中说到“彼童而未足,忧心有余。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厌倦,他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让人心力交瘁,让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这种对于世俗的厌倦,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中说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回到田园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和烦恼,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这种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纯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阅读《归去来兮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于自由和纯粹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被功利和名利所左右,追求物质和权力,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渴望和追求。
我们应该学习诗人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纯粹,远离世俗的纷扰和烦恼,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希望我们都能够学习诗人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纯粹,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精选11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1陶渊明是一个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君子,作为一个田园里的隐士,他向来不喜欢委曲求全、放弃傲骨,所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是他表明心志和决心的重大举措,而《归去来兮辞》更是表明他傲骨和傲气的佳作。
陶渊明是一个本性善良、性格坦率,不愿意矫揉造作、违背良心的有志之士,所以尽管家境贫寒、生活拮据、饥寒交迫,他也一直都有弃官归乡的念头,因为饥饿、寒冷、艰苦虽然是很急迫的事情,但是违反意志却是身心保守煎熬的事情,所以他总是感到很迷茫、惆怅、纠结、犹豫和忧郁。
但是实在不想要做一个壮志未酬、一事无成、一无所获的无能之辈,所以他总是找借口让自己在忍一忍、再等一等,惟愿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是奇迹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等到的,通达也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得到的,所以要想不同流合污、自甘堕落,那就只能归家去了,因为田园就要荒芜了,心灵也要干枯了。
过去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但是曾经的伤痛却是可以靠时间来治愈的,所以请不要兀自伤神、失意和悲哀了,你看家里妻儿环绕多么幸福,酒樽满满多么恣意,日子祥和多么静谧,闲庭散步多么惬意,琴棋书画多么怡然,亲朋好友多么自得啊!“登东帛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这就是陶渊明的心声,因为荣华富贵不是他所求,羽化升仙亦不是他能所求,也因为官场与自己格格不入,所以他不想再继续怀抱无望的期待了,所以他想好好珍惜有限的时光,肆意自由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简朴的田园生活了。
陶渊明这种蔑视功名利禄,追求高尚情操的操守很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但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洁身自好、保持本心、坚守正义、乐夫天命的隐士。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2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时间:2018-11-22 12:37:41 | 作者:孙晟睿
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思: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为形役?心为形体所奴役!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前,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少年时立下了造福百姓的志向。
但无奈,在后来的生活中并没有坚定自己的志向,反而被世俗的尘埃恶垢所污染,被形体上的贪念利益所蒙蔽,逐渐变成了他们少时最不屑的奸逆小人。
古如严嵩,原有“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的骨气。
后混迹官场,追逐个人利益,逐渐成为“江右士大夫往往号之为父”的大奸臣;近如汪精卫,为推翻清王朝,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志。
然而随着日军地侵入,他感叹着“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寒烟”,最终降日投敌,成为民国最大的汉奸。
虽然历史上也有如文天祥那样正直的君子,但始终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想在乱世而保持清高,非常困难!清高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生贫寒,为常人难以忍受;清高的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处处受排挤,常人气节难存。
而能坚持自己理想、抱有骨气的人,就是真正有毅力的人,他们就像石灰一样,不怕千锤万凿,不怕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然如周党、严光那样“不事权贵宁耕田,铮铮铁骨愿钓鱼”的隐士,他们厌倦官场的阿谀尔诈,却个个都是和屈原那样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勇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