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合一 物我两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84.56 KB
- 文档页数:4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使学生了解古代游园风情和文人雅集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并将其运用到文学鉴赏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初次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情节和主旨。
3. 文学鉴赏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如描写、比喻等。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和感想。
4. 诗词赏析教师选取文中的相关诗词,向学生介绍其作者、背景和意境,并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美。
5. 创作分享学生结合《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情境和主题,进行创作分享。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创意。
6. 小结和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请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阅读、分析和创作的过程,学生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然而,在课堂上,时间安排可能不够充裕,学生的表达时间有限。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课堂实践的时间分配。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章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章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文中重要词汇和成语的解释与运用。
2. 教学难点: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理解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柳宗元及其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成语。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教师举例讲解文中重要词汇和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5. 情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
2. 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写一篇小作文。
3. 深入研读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游记作品,与《始得西山宴游记》进行比较,分析其艺术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中重要词汇和成语的使用情况。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及对柳宗元山水游记文风的欣赏能力。
4. 学生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爱意识及保护措施。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游记作品,帮助学生把握其文风特点。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3)分析并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观;(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2)理解文本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课文中的美景描绘,进行仿写练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2. 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绘,谈谈自己对西山美景的认识和感受;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课文背诵情况;2. 课堂讨论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3.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山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
(2)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学会通过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物我相融”的哲学思想。
(3)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词义的古今变化、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哲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手法、结构布局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领会文章所传达的哲学思想。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作业中课文背诵、课后练习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4. 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柳宗元文风的分析和欣赏。
3. 课文中成语和典故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和记忆。
2. 柳宗元文风的分析和欣赏。
3. 课文中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课文学习,对山水游记有一定的了解。
2. 简介本课将要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典故。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柳宗元的文风特点。
2. 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深入讲解(20分钟)1. 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柳宗元的文风特点。
2. 通过具体例句,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学习。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柳宗元文风的分析和欣赏程度。
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篇1【教学目标】1、学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教师释疑,帮助学生掌握部分文言学习方法,;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学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2、正字音,读文本: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3、解释字词:僇人梦亦同趣始更相枕以卧异之踞、席地而坐莫得其涯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缘染溪4、翻译句子:(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文本,梳理内容:游诸山和游西山两类游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面呈现两类游玩的不同之处;6、质疑:关于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八大家中的“游记”。
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文。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八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学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教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学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
或文字,或图形。
例学生表格:例学生绘图:四、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意,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本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音韵美。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自然景观有关的诗文,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文本的深层含义。
5.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相关的练习。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短文。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领会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语句的翻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醉翁亭记》等山水游记,了解山水游记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对山水游记有什么印象?山水游记一般描写些什么内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要求学生圈出生僻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提问:同学们觉得课文中的西山美景如何?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美景的感悟。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领会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语句的翻译。
教学过程:六、课堂讲解(1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1.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美景描写对读者产生的感受。
2.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八、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的西山美景。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该页是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
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
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
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
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
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教案一:《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语言特色的把握。
【教学难点】1. 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特色的归纳。
【教学准备】1.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文本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学生举例并进行讨论。
4. 深层含义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作者对西山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等。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5.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批判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 总结: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文本解析和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教案二:《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技巧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2.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写作技巧和风格的理解。
2. 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
2. 相关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资料和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行记》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如细腻的景物描写、生动的人物对话等。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3〖必修一〗〖原创〗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会员名〗jsqdlxq〖Email〗jsqdlxq@江苏省黄埭中学陆新前 215143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法,体会作者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2、积累字词:穷、披教学设想:本文写法上很有特点,以“始得”为突破口来梳理教材,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一、布置课前预习1、根据注释解决课文词语和翻译。
2、找出有“始”字的句子,看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因晚年任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
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永州,再到柳州。
《永州八记》是其散文创作的代表作。
三、解题始:开始,得:能够即:开始能够从西山宴游中感受到物我两忘的快乐。
文章正是围绕“始”字展开。
四、找出文中含有“始”字的句子,分析其作用A、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知西山之怪特”之前,作者有没有游览过永州的其他地方?那些地方怎么样?作者的心情如何?大家在原文中寻找。
景的特点: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心情:恒惴栗(被贬之后)从行为中见心情:上、入、穷披草而坐,倾壶而醉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种心情是乐是忧?讨论。
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乐:虽然在被贬之后常惴栗,但游山之时,还是快乐的,至少是忘却了眼前之忧,只是没有从根本上解脱。
忧:虽然作者游山玩水,但似乎只是草草了事,用一连串急促的词语表达了自己虽在山水之中却不能真正摆脱被贬的忧愁。
总之,这一节为下面写西山作了衬托:正衬或反衬。
2、始指异之问:异在何处?用原文中一个词语概括。
作者是怎样写西山的?一个词:特立写西山:登山之艰:过、缘、斫、焚、穷山势之高: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饮酒之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登山之艰:过、缘、斫、焚、穷——作者与黑暗势力的搞抗争山势之高: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山的高大也是作者人格精神的独立饮酒之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山已经是是山,西山已经成了自己人格精神的写照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总结收束全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2. 课文出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主题。
(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解答。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深入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讲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山水文化、宴游文化等。
3. 实践活动(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段描绘山水风光的文字。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注重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对比阅读(1)让学生阅读其他描述山水风光的文学作品,如《陶渊明集》中的山水诗篇。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2. 文化探究(1)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如山水画、山水诗等。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2)能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3)能够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思想,了解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运用古文知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体会作者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3)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思想,体会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2)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3)文章主旨思想的抽象提炼。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文章内容;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始得西山宴游记》,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全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生僻词语,分析文章主旨思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技巧;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8. 布置作业:让学生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深入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思想。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如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山水游记文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讨论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5 写作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写一篇简短的山水游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4.1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山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问题导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6.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氛围。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7.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优秀9篇)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重点难点: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柳宗元,他的文风没有其他三人的大气磅礴,却有如泉的细致和悠长,情亦然也。
而贬官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却又令人无奈的现象。
说令人无奈,是因为数不胜数有才华的人杰,就此被一道道无情的圣旨所埋没。
又说它有趣,乃是因为一个文人在贬官期间所获得的东西,远远比他“居庙堂之高”所获得的要多得多。
柳公十年永州,便有了《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补充。
三、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宴游始得:才得到、才能够、才获得宴游:安逸、闲适地游玩四、整体感知(生齐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在起作用?作者的心境变化:由恒惴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西山在起作用记两次所游,有何不同?游诸山游西山宴游过程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五、重点研读(指名生读)1、西山有何独特之处能令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
)用来比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西山的高俊峭拔。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自由读)(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回答)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
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
2.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1.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的理解。
2.2课文主题思想的提炼和概括。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1.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柳宗元吗?谁知道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2.课文朗读与背诵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感情的表达。
2.3学生背诵课文,检查记忆效果。
3.课文内容分析与探讨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
4.文学鉴赏与拓展4.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其他山水游记的异同。
4.2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课堂小结5.2提醒学生课下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6.1学生课下熟读课文,巩固背诵。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分析方法?2.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山水游记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认真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意,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意。
2. 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2. 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重点解析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拓展思考。
6. 课堂小结: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描绘西山景色表达的悠然自得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七、教学重点1. 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领会作者通过西山景色所表达的情感。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九、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句子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十、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宴游”、“始得”、“西山”等。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背景及作者柳宗元。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韵味。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西山美景的细腻描绘。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及反思(优秀5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一一、目标: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过程:1、导入: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懂吗?说说看法。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点名朗读,正音,集体朗读。
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整理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知道有没有?没有吗?那太好了。
不过,老师有个句子读了大概有一千遍,还是不大懂,哪位同学能帮忙?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
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子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可以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可以引导的是: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3)、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