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大二轮总复习 增分策略 第一篇 答题规范六 计算题(选修34)
- 格式:doc
- 大小:3.11 MB
- 文档页数:4
七、选修3-5计算题(2015·新课标全国Ⅰ·35(2))(11分)如图15所示,在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物体A 、B 、C 位于同一直线上,A 位于B 、C 之间.A 的质量为m ,B 、C 的质量都为M ,三者均处于静止状态.现使A 以某一速度向右运动,求m 和M 之间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A 只与B 、C 各发生一次碰撞.设物体间的碰撞都是弹性的.图15规范解析 设A 运动的初速度为v 0,A 向右运动与C 发生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 1+Mv 2①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12mv 20=12mv 21+12Mv 22②可得v 1=m -Mm +M v 0③v 2=2mm +M v 0④要使A 与B 能发生碰撞,需要满足v 1<0,即m <MA 反向向左运动与B 发生碰撞过程,有mv 1=mv 3+Mv 412mv 21=12mv 23+12Mv 24整理可得v 3=m -Mm +M v 1,v 4=2mm +M v 1⑤由于m <M ,所以A 还会向右运动,根据要求不发生第二次碰撞,需要满足v 3≤v 2⑥ 即2mm +M v 0≥M -m m +M v 1=(m -M m +M )2v 0整理可得m 2+4Mm ≥M 2⑦解方程可得m ≥(5-2)M ⑧另一解m ≤-(5+2)M 舍去所以使A 只与B 、C 各发生一次碰撞,须满足(5-2)M ≤m <M ⑨答案 (5-2)M ≤m <M评分细则 1.①②式各2分,③④⑤⑥⑦⑧⑨式各1分.2.①②式任缺一式,③④式即使正确也不得分.3.若没有⑤式以后的各式,能写出要使得A 与B 发生碰撞,需要满足v 1<0,即m <M 的得1分.4.若没有⑤式,能写出mv 1=mv 3+Mv 4,12mv 21=12mv 23+12Mv 24可得1分,⑤式只写出v 3=m -M m +Mv 1也可得1分.5.若没有⑦式,只要⑧式正确,⑧式可得2分.6.另一解m ≤-(5+2)M 舍去,不占分,但若不写则扣1分.答题规则 1.审题要规范:能使A 只与B 、C 各发生一次碰撞的临界条件是A 与C 碰后被反弹,A 与B 碰后,A 的速度小于C 的速度.2.思维要规范:由于A 的初速度向右,A 和C 先碰,然后A 和B 再碰,两次都是弹性碰撞,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不要遗漏;初速度v 0的物体与静止的物体弹性碰撞后,二者速度的表达式要熟记,以节约考场上的计算时间.3.解答要规范:书写方程式要有理有据,每个关系式或以物理规律为依据,或以题中给出的关系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想的关系式;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不合理的结果要说明情况后舍去,避免在结果上无谓失分;对最后的结果要考虑全面,同时满足两种情况时要注意取交集.(2015·绥化市二模) 如图16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平板车,车上固定一竖直直杆,杆的最高点O 通过一长为L 的轻绳拴接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小球的质量为小车(包括杆的质量)质量的一半,悬点O 距离地面的高度为2L ,轻绳水平时,小球与小车速度均为零.释放小球,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轻绳断开.重力加速度为g .求:图16(1)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2)小球从释放到落地的过程中,小车向右移动的距离.学生用书答案精析七、选修3-5计算题规范体验 (1)23gL 3 (2)1+63L 解析 (1)小球下落过程中,小球与车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系统机械能守恒,设小球到最低点时的速率为v 1,小车的速率为v 2,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可得:mv 1=2mv 2mgL =12mv 21+122mv 22 得v 1=23gL 3,v 2=3gL 3(2)设小球下落的过程中,车向右移动的距离为x 2,小球向左移动的距离为x 1,则有: mx 1=2mx 2且x 1+x 2=L设小球从最低点到落到地面经历的时间为t ,则有L =12gt 2 从绳断到小球落地,车向右运动的距离为x 2′=v 2t =63L 所以,小车向右移动的总距离为 x =x 2+x 2′=1+63L .。
四、选考题——做好选考题力争得满分1. 选考题中的高频考点3-3:气体实验定律和气态方程必考。
分子动理论、热力学定律、内能等考查随机。
3-4:光的折射、机械波及其图象为考查重点“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和“双缝干涉”实验也是重点,其它内容随机。
3-5:碰撞中的动量守恒为考查重点。
原子能级、衰变、核反应方程、核能、光电效应等内容随机考查。
2. 选修3-3相关知识及策略【高考热点】【题型探秘】本考点的命题多集中分子动理论、估算分子数目和大小、热力学两大定律的应用、气体状态参量的意义及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综合,还有气体实验定律和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表示气体状态变化过程的图象等知识点上,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对热学前面知识的考查往往在一题中容纳更多的知识点,把热学知识综合在一起;对后者的考查多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着重考查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近两年来热学考题中还涌现了许多对热现象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考查的新情景试题。
同时,本考点还可以与生活、生产的实际相联系考查热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应对策略】1. “模型法”:此类方法在估算分子的直径中常常用到,具体的做法是:通常可以将分子视为立方体或球体,由宏观体积和分子个数,求出分子体积,进一步计算分子直径,计算中采用了近似计算的思想。
2. 气体压强的计算:通常要利用共点力的平衡知识来进行解题。
3.“能量守恒”法:物体内能的变化是通过做功与热传递来实现的,深刻理解功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能量守恒来分析有关热学的问题。
【典例精析】[例1] (1)[2014·重庆高考]重庆出租车常以天然气作为燃料。
加气站储气罐中天然气的温度随气温升高的过程中,若储气罐内气体体积及质量均不变,则罐内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 )A. 压强增大,内能减小B. 吸收热量,内能增大C. 压强减小,分子平均动能增大D. 对外做功,分子平均动能减小(2)[2014·课标全国卷Ⅱ]如图,两气缸A 、B 粗细均匀、等高且内壁光滑,其下部由体积可忽略的细管连通;A 的直径是B 的2倍,A 上端封闭,B 上端与大气连通;两气缸除A 顶部导热外,其余部分均绝热。
2019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指导:计算题轻松拿高分物理部分一般是3道理论大题,其中两道力学题一道电学题,也有一道力学题两道电学题的状况,不过这种状况较少。
其中,力学题经常以物体的碰撞或连接体为背景,涉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规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学问的综合;电学题则以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最为常见,有时还出现有关电磁感应的综合性大题,涉及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定律与力学规律的综合。
那么,考生怎样才能在物理计算题上获得高分呢?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技巧:1.对于多体问题,要正确选取探讨对象,擅长找寻相互联系选取探讨对象和找寻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
选取探讨对象需依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纳隔离法,即把探讨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探讨;或采纳整体法,即把几个探讨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探讨;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运用。
通常,符合守恒定律的系统或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系统,宜采纳整体法;在需探讨系统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宜采纳隔离法;对于各部分运动状态不同的系统,应慎用整体法,有时不能用整体法。
至于多个物体间的相互联系,通常可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方面去找寻。
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细致视察过程特征,妥当运用物理规律视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找寻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
分析过程特征需细致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状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逐个进行探讨。
至于过程之间的联系,则可从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去找寻。
3.对于含有隐含条件的问题,要注意审题,深究细琢,努力挖掘隐含条件注意审题,深究细琢,综观全局重点推敲,挖掘并应用隐含条件,梳理解题思路或建立协助方程,是求解的关键。
通常,隐含条件可通过视察物理现象、相识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程,甚至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或图像中去挖掘。
第二步注重方法与技巧抢取高分有策略——高考必考的题型及突破技法一、选择题——把握好选择题做到零失分1. 选择题中的高频考点(一) 力与物体的平衡(受力分析)(二) 牛顿运动定律与直线运动(运动图象)(三) 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四) 万有引力与航天(五) 功和能(六) 电场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七) 磁场及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八)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九) 直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十) 电磁感应规律及应用(十一)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变压器原理2. 应试选择题的原则【小题快做】在应试时,对选择题要把握两个主要原则:第一,由简至难,一道题的用时一般不超过2分钟,没有思路的尽快跳过,以保证做题速度;第二,多选题不把握的选项不选,宁可没选全扣些分,也不要因选错而全扣。
【小题巧做】高考物理选择题平均每道题解答时间应控制在2分钟以内。
选择题解答要做到既快又准,除了掌握直接判断和定量计算等常规方法外,还要学会一些非常规“巧解”方法。
解题陷困受阻时更要切记不可一味蛮做,要针对题目的特性“不择手段”,千方百计达到快捷解题的目的。
解答好选择题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要对基本物理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
解答时要根据题意准确、熟练地应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审题,抓住题干正确理解选项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物理含义,找出物理过程的临界状态、临界条件。
还要注意题目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2)每一个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正确答案,当某一选项不能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要错选。
(3)检查答案是否合理,与题意是否相符。
【技法阐释】解答时通过阅读和观察,利用题干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和设置的条件,界定试题考查的范围和意图,选准看问题的视角,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规律直接判断,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基本不需要“转变”或推理的简单题目。
题型研究三计算题大题小做——妙用增分三步曲高考物理综合大题基本上都是多过程或多对象问题,往往呈现出信息新颖、对象多体、过程复杂、条件隐蔽、解法灵活、结果多样等特点,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要在非常有限的答题时间内做好综合大题,必须坚持“大题小做”的策略,善于将多过程分解或多对象拆分,将复杂的大问题转化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逐个击破,分步完成。
同时还要规范答题,要“颗粒归仓”,该拿的分一分不丢,该抢的分分分必抢。
一、图解“增分三步曲”选对象,建模型多阶段,分过程用规律,列方程通过对整个题目的情景把握,根据整体法与隔离法选取研究对象,通过抽象、概括或类比等效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或物理运动模型,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受力分析,然后选取不同的方法和运动规律解题,比如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选用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变速直线运动选用牛顿运动定律或动能定理解,类平抛、圆周运动选用运动的分解或动能定理解,非匀变速曲线运动选用动能定理或运动的分解或微元法解。
,对综合性强、过程较为复杂的题,一般采用“分段”处理,所谓的”分段”处理,就是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将问题涉及的物理过程,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发展顺序,合理地分解为几个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再根据各个阶段遵从的物理规律逐个建立方程,最后通过各阶段的联系综合起来解决,从而使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在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寻找题设条件与所求未知物理量的联系,从力的观点或能量的观点,根据物理规律(牛顿第二定律、能的转化与守恒等)列出方程求解。
文字说明、必要必有分步列式、联立求解结果表述、准确到位(1)物理量要用题中的符号,涉及题中没有明确指出的物理量或符号,一定要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2)题目中的一些隐含条件或临界条件分析出来后,要加以说明。
(3)要指明正方向、零位置。
(4)列方程前,对谁在什么过程(或什么状态)用到什么规律,要简要说明。
, 做综合大题一定要树立“重视过程,分步解答”的解题观,因为高考阅卷实行按步给分,每一步的关键方程都是得分点。
高三物理(选修3-4)二轮复习几点建议桂阳一中 邓局一、老师研究《大纲》、明确考情和考点《大纲》对选修3-4中的所列的内容,除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象,横波的图象,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光的折射定律为Ⅱ类要求外,其余所有内容均为Ⅰ类要求。
1.本专题在高考中分值占15分(6+9或5+10).第一题为不定项选择题(5选3)或填空题,第二题为小综合计算题。
两题组合形式为:机械振动及机械波 + 光学中的折射和全反射。
2.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简谐运动的特点、振动图象及波动图象、波的形成及传播规律、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以及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等,题目的信息量大,综合性强,一道试题往往考查多个概念和规律.几何光学数学要求较高。
3.近两年试题难度在下降。
近五年有四年小综合计算题出现在光学中的折射和全反射应用上,只有一年出现在振动叠加上二、老师整理近五年湖南高考物理选修3-4部分的试题,并分发给学生限时练习,老师进行批改后与学生共同探讨高考题目的特点及高频考点,让学生明确考点在哪些,自已不懂的点在哪里,自已要加强的在哪里。
三、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基本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不留知识盲区。
1.简谐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回复力及加速度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总是与位移的方向相反,始终指向平衡位置,其表达式为:F =-kx 。
2.物体做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是周期性运动、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都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的规律变化,它们的周期均相同,其位移x =t A ωsin 。
3.简谐运动的两种模型是弹簧振子和单摆,当单摆摆角 10<α时,可以看成简谐运动,其周期公式为T =gL π2。
4.机械波(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2)机械波的特点①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和振动的能量,各质点做受迫振动,起振情况与波源起振情况一致,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实质:通过传播振动的形式而将振源的能量传播出去。
2024年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方法策略一、梳理知识体系在二轮复习中,首先需要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由于一轮复习已经对知识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整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画思维导图: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类,形成知识框架。
2. 对比记忆:对于相似或相关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
3. 知识迁移: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迁移,形成知识网络。
二、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因此强化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回归课本:重新阅读课本,加深对基础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做基础题:做一些基础题目,加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3. 总结归纳: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笔记和资料。
三、提高解题能力解题能力是高考考察的重点之一,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多做题:通过多做题,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2. 总结解题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3. 讨论交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讨论交流,分享解题心得和经验,拓展思路和方法。
四、重视实验操作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操作对于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非常重要。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复习实验:重新复习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等,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2. 动手操作:如果有条件,尽量自己动手操作一些重要的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 实验题练习:对于实验相关的题目进行专项练习,提高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五、反思与总结反思与总结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策略:1. 每日反思:每天复习结束后,花一些时间反思当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找出不足并改进。
2. 每周总结:每周结束后,对本周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学习规律和方法。
(全国通用)2015高考物理二轮复习增分攻略抓规范,详步骤拾小分积少成多1一、高考物理解答题规范化要求在高考的物理试卷上对论述计算题的解答有明确的要求:“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具体地说,物理计算题的解答过程和书写表达的规范化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字说明要清楚①说明研究的对象;②对字母、符号的说明;③说明研究对象、所处状态、所描述物理过程或物理情境要点,关键的条件作必要的分析判断;④说明所列方程的依据及名称;⑤选择物理规律的列式形式;⑥诠释结论:说明计算结果中负号的物理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⑦对于题目所求、所问的答复,说明结论或者结果。
二、主干方程要突出(在高考评卷中,主干方程是得分的重点)主干方程是指物理规律、公式或数学的三角函数、几何关系式等(1)主干方程式要有依据;(2)主干方程列式形式得当,字母、符号的书写规范;(3)列方程时,物理量的符号要用题目中所给符号,不能自己另用字母符号表示;(4)主干方程单独占一行,按首行格式放置;式子要编号,号码要对齐;(5)对所列方程式(组)进行文字(符号)运算,推导出最简形式的计算式;(6)要用原始公式联立求解,分步列式,并用序号标明。
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
三、书写布局要规范(1)文字说明的字体要书写工整、版面布局合理整齐、段落清晰、美观整洁。
详略得当、言简意赅、逻辑性强。
一定要突出重要解题观点。
(2)要用规范的物理语言、式子准确地表达你的解答过程,准确求得结果并得出正确结论。
总结为一个要求:就是要用最少的字符,最小的篇幅,表达出最完整的解答,以使评卷老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你的答题信息,就是一份最好的答卷。
四、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①“代入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②所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判断结果而不必证明。
三、计算题——攻克计算题努力得高分1. 计算题中的高频考点力和运动(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功和能的关系、电磁感应的综合问题和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
压轴题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带电粒子在磁场、电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二是能量与运动的综合题,如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多过程的组合问题,一般会存在临界条件或隐含条件的分析。
2. 计算题解题技巧(1)过好审题关:通过“通读、细读、选读”抓住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在读题时不仅要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显性条件,更要抓住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题目中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它们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描述,或是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
高考物理计算题之所以较难,不仅是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往往使考生们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这也正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深刻程度。
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把隐含条件充分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关键。
有些隐含条件隐蔽得并不深,平时又经常见到,挖掘起来很容易,例如题目中说“光滑的平面”,就表示“摩擦可忽略不计”;题目中说“恰好不滑出木板”,就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且具有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
(2)过好建模关:通过过程分析,画好情境示意图,对不同过程建立不同的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的运动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
热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绝热变化等(这些过程的定量计算在某些省的高考中已不作要求)。
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电磁振荡、电磁感应中的导体棒做先变加速后匀速的运动等,而画出这些物理过程的示意图或画出关键情境的受力分析示意图是求解计算题的常规手段。
画好分析草图是审题的重要步骤,它有助于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和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可以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题型研究三计算题大题小做——妙用增分三步曲高考物理综合大题基本上都是多过程或多对象问题,往往呈现出信息新颖、对象多体、过程复杂、条件隐蔽、解法灵活、结果多样等特点,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要在非常有限的答题时间内做好综合大题,必须坚持“大题小做”的策略,善于将多过程分解或多对象拆分,将复杂的大问题转化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逐个击破,分步完成.同时还要规范答题,要“颗粒归仓”,该拿的分一分不丢,该抢的分分分必抢。
一、图解“增分三步曲”选对象,建模型多阶段,分过程用规律,列方程通过对整个题目的情景把握,根据整体法与隔离法选取研究对象,通过抽象、概括或类比等效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或物理运动模型,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受力分析,然后选取不同的方法和运动规律解题,比如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选用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变速直线运动选用牛顿运动定律或动能定理解,类平抛、圆周运动选用运动的分解或动能定理解,非匀变速曲线运动选用动能定理或运动的分解或微元法解。
,对综合性强、过程较为复杂的题,一般采用“分段"处理,所谓的”分段”处理,就是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将问题涉及的物理过程,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发展顺序,合理地分解为几个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再根据各个阶段遵从的物理规律逐个建立方程,最后通过各阶段的联系综合起来解决,从而使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在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寻找题设条件与所求未知物理量的联系,从力的观点或能量的观点,根据物理规律(牛顿第二定律、能的转化与守恒等)列出方程求解.文字说明、必要必有分步列式、联立求解结果表述、准确到位(1)物理量要用题中的符号,涉及题中没有明确指出的物理量或符号,一定要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2)题目中的一些隐含条件或临界条件分析出来后,要加以说明。
(3)要指明正方向、零位置。
(4)列方程前,对谁在什么过程(或什么状态)用到什么规律,要简要说明。
2019年高考物理其次轮复习的提分攻略物理1. 完善基础实力课本恒久是基础,不管什么阶段,都不能忽视课本的作用。
高考试卷上的许多对基础的学问和概念进行考查的题目都源于课本。
有许多考生错误地以为课本太简洁,现在根本没必要看了,就将课本丢在一旁,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大家肯定要在二轮复习中留意课本的重要性。
关于课本系统中振动与波、光学、电磁波、沟通电、电磁感应、电场、物体的平衡等几个部分的学问点内容,考生肯定要做到熟读、精读、学会、吃透。
在看课本的过程中,也别遗忘了课后的阅读材料、小试验、课后题等信息,它们中间可是常常会存在高考试题雏形的!2. 提高分析题题的实力面对理综卷上的物理解答题时,考生只要思路清楚,细致审题,基本上能依据题目依次排列出表达式,即可联立求解。
从这点我们不难看出,物理考查的一个重点就是考生的审题和分析实力。
详细来说也就是考生对于学问点的理解、对题目的分析、阅读图形图表的实力和将模型进行转化的实力。
近年来的高考物理大题中,许多失分的重灾区都是图形化题目。
所以,这就要求考生在二轮复习的阶段训练审题和分析的实力,驾驭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平常做题时就要,一字一句地读题,细致审题;依据题目供应的已知信息在大脑中勾画情景,建立相应的模型;之后,考生要快速进行题目的分析,画出示意图,找到特征;此外,寻规律、列方程的实力也特别重要,可以帮助考生最终进行结果的推导,进行意义的探讨。
3. 发展数形结合实力在高考的物理部分的试题中,许多状况下须要函数关系、图象表格等常用的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的问题。
所以,这就要求考生,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要留意函数关系与物理关系的有机结合,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物理意义、解决物理问题。
同时也要区分属性量与因果关系的不同,而函数的性质应用可提高解题质量,完成一题多解,极值求解等;函数图象能赐予大量物理信息,读图时要把握图象的视察要点;表格数据反映各变量间关系,将其转化为图象可以更直观地发觉物理规律。
五、选修3-3计算题(2013·全国Ⅰ·33(2))(9分)如图11所示,两个侧壁绝热、顶部和底部都导热的相同汽缸直立放置,汽缸底部和顶部均有细管连通,顶部的细管带有阀门K.两汽缸的容积均为V 0,汽缸中各有一个绝热活塞(质量不同,厚度可忽略).开始时K 关闭,两活塞下方和右活塞上方充有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压强分别为p 0和p 03;左活塞在汽缸正中间,其上方为真空;右活塞上方气体体积为V 04.现使汽缸底与一恒温热源接触,平衡后左活塞升至汽缸顶部,且与顶部刚好没有接触;然后打开K ,经过一段时间,重新达到平衡.已知外界温度为T 0,不计活塞与汽缸壁间的摩擦.求:图11(1)恒温热源的温度T ;(2)重新达到平衡后,左汽缸中活塞上方气体的体积V x .规范解析 (1)设左右活塞的质量分别为M 1、M 2,左右活塞的横截面积均为S 由活塞平衡可知:p 0S =M 1gp 0S =M 2g +p 0S 3得M 2g =23p 0S打开阀门后,由于左边活塞上升到顶部,但对顶部无压力,所以下面的气体发生等压变化,而右侧上方气体的温度和压强均不变,所以体积仍保持14V 0,所以当下面放入温度为T 的恒温热源后,体积增大为(V 0+34V 0),则由等压变化:12V 0+34V 0T 0=V 0+34V 0T①解得T =75T 0②(2)当把阀门K 打开重新达到平衡后,由于右侧上部分气体要充入左侧的上部,且由①②两式知M 1g >M 2g ,打开活塞后,左侧活塞降至某位置,右侧活塞升到顶端,汽缸上部保持温度T 0等温变化,汽缸下部保持温度T 等温变化.设左侧上方气体压强为p ,得pV x =p 03·V 04③设下方气体压强为p 2:p +M 1gS=p 2,解得p 2=p +p 0 所以有p 2(2V 0-V x )=p 07V 04④联立上述两个方程有6V 2x -V 0V x -V 20=0, 解得V x =12V 0⑤另一解V x =-13V 0,不合题意,舍去.答案 (1)75T 0 (2)12V 0评分细则 1.第(1)问3分,①式2分,②式1分,只写出气体经历等压过程T 1T 2=V 1V 2也得1分;2.第(2)问6分,③式2分,④式3分,⑤式1分,若④式错,有V 末=2V 0-V x 或活塞必须升至汽缸顶,得1分;3.未说明V x =-V 03不合题意舍去的⑤式不得分.答题规则 1.审题要规范:第(1)问由于左活塞上方为真空,左活塞升至汽缸顶部的过程中,右活塞不动,这是题目的隐含条件;第(2)问打开K 后,右活塞必须升至汽缸顶,这是根据左活塞的质量比右活塞的大这个隐含条件决定的.2.思维要规范:对于理想气体的实验定律问题,选定正确的规律、方法是解题的关键,第(1)问右活塞不动,经历等压变化,符合盖—吕萨克定律;第(2)问底部与恒温热源接触,气体经历等温过程,应用玻意耳定律求解.3.解答要规范:分步列式是争取分数的好习惯,如将初末状态的参量分别写出,列出两部分相关气体的压强关系式、体积关系式等;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不合理的结果要说明情况后舍去,避免在结果上无谓失分.(2015·吉林市三模) 如图12所示,开口向上、竖直放置的内壁光滑的汽缸,其侧壁是绝热的,底部导热,内有两个质量均为m的密闭活塞,活塞A导热,活塞B绝热,将缸内理想气体分成Ⅰ、Ⅱ两部分.初状态整个装置静止不动处于平衡,Ⅰ、Ⅱ两部分气体的长度均为l0,温度均为T0.设外界大气压强为p0保持不变,活塞横截面积为S,且mg=p0S,环境温度保持不变.求:图12(1)在活塞A上逐渐添加铁砂,当铁砂质量等于2m时,两活塞在某位置重新处于平衡,活塞B下降的高度.(2)现只对Ⅱ气体缓慢加热,使活塞A回到初始位置,此时Ⅱ气体的温度.学生用书答案精析 五、选修3-3计算题 规范体验(1)0.4l 0 (2)2.5T 0 解析 (1)初状态Ⅰ气体压强p 1=p 0+mgS=2p 0Ⅱ气体压强p 2=p 1+mg S=3p 0添加铁砂后Ⅰ气体压强p 1′=p 0+3mgS=4p 0Ⅱ气体压强p 2′=p 1′+mg S=5p 0 根据玻意耳定律,Ⅱ气体等温变化,p 2l 0S =p 2′l 2S可得:l 2=35l 0,活塞B 下降的高度h 2=l 0-l 2=0.4l 0 (2)Ⅰ气体等温变化,p 1l 0S =p 1′l 1S 可得:l 1=0.5l 0只对Ⅱ气体加热,Ⅰ气体状态不变,所以当活塞A 回到原来位置时,Ⅱ气体高度l 2′=2l 0-0.5l 0=1.5l 0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2l 0S T 0=p 2′l 2′ST 2得:T 2=2.5T 0.。
六、选修3-4计算题
(2014·新课标Ⅰ·34(2))(9分)一个半圆柱形玻璃砖,其横截面是半径为R 的半圆,AB 为半圆的直径,O 为圆心,如图13所示,玻璃的折射率为n = 2.
图13
(1)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下表面,若光线到达上表面后,都能从该表面射出,则入射光束在AB 上的最大宽度为多少?
(2)一细束光线在O 点左侧与O 相距
32R 处垂直于AB 从下方入射,求此光线从玻璃砖射出点的位置.
规范解析 (1)在O 点左侧,设从E 点射入的光线进入玻璃砖后在上表面的入射角恰好等于全反射的临界角θ,则OE 区域的入射光线经上表面折射后都能从玻璃砖射出,如图甲.由全反射条件有
sin θ=1n
①
甲
由几何关系有
OE =R sin θ②
由对称性可知,若光线都能从上表面射出,光束的宽度最大为
l =2OE ③
联立①②③式,代入已知数据得
l =2R ④
(2)设光线在距O 点
32
R 的C 点射入后,在上表面的入射角为α,由几何关系及①式和已知条件得 α=60°>θ⑤
乙
光线在玻璃砖内会发生三次全反射,最后由G 点射出,如图乙,由反射定律和几何关系得 OG =OC =32R ⑥ 射到G 点的光有一部分被反射,沿原路返回到达C 点射出.⑦
答案 见解析
评分细则 1.①④⑤式各2分,②⑥⑦各1分.
2.仅写出sin θ=1n
,但未指明临界角,也未画图表明,不能得分. 3.①式写成n sin θ=1一样得分.
4.③式写成sin θ=1n =OE R =l 2R
,得3分. 5.③式不做计分要求,④式写成l =2OE =2R 同样得分.
6.⑤式写成32R >l 2=22
R 或者用文字论证或者用图形说明发生三次全反射均可得分. 7.⑥⑦两种情况只答出一种的本题得8分.
答题规则 1.审题要规范:(1)中的最大宽度对应的临界条件就是进入玻璃砖后光在上表面恰好发生全反射,(2)中光线在玻璃砖内会发生三次全反射.
2.思维要规范:光学的计算主要应用折射定律n =sin θ1sin θ2和全反射条件sin θ=1n
,而解题的关键往往取决于几何关系等非物理因素,合理的画出光路图可能使问题变得清晰,另外要注意对称性,光路可逆性.
3.解答要规范:解题过程中要对自行引入的符号如θ、α、E 点、C 点等进行文字说明或画图表明,避免阅卷老师看不明白无谓丢分;解题过程中必要的几何关系、数学推导和物理公式同样重要,所以需要用到几何关系或数学推导的也要明确的写出来.
(2015·西安八校联考)如图14所示是一种液体深度自动监测仪的示意图,在容器的底部水平放置一平面镜,在平面镜上方有一光屏与平面镜平行.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以60°的入射角射到液面上,进入液体中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再从液体的上表面射出,打在光屏上形成一亮点,液体的深度变化后光屏上的亮点向左移动了2 3 dm ,已知该液体的折射率n
= 3.真空中光速c =3.0×108
m/s ,不考虑经液面反射的光线.求:
图14
(1)液面高度的变化量;
(2)液体的深度变化前后激光从发出到打到光屏上的时间变化了多少?
学生用书答案精析
六、选修3-4计算题
规范体验
(1)1.5 dm (2)0
解析 (1)光路图如图所示.设入射角为α,折射角为β,原来液面深度为h ,液面深度增加Δh ,屏上光点移动的距离:x =2 3 dm
根据折射定律:n =sin αsin β
得:β=30°
由几何关系得:
2h tan β+2Δh tan α=2(Δh +h )tan β+x
得:Δh =x 2tan α-tan β
代入解得:Δh =1.5 dm.
(2)光在该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为
v =c n =3×108 m/s
液体的深度变化前后激光从发出到打到光屏上的时间变化为:Δt =2Δh v cos β-2Δh c cos 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