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
- 格式:ppt
- 大小:532.00 KB
- 文档页数:15
黄遵宪
篇一:经典今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_黄遵宪简介>今别离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原文: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让学生回学习过的有关离别的诗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比较一下这首诗和以往学习过的离别诗有何不同。
2、知人论世,介绍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3、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读,找学生读,齐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都有哪些?这些意象通常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酒、柳、古道、夕阳、长亭、芳草等。
常表达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的情感。
3. 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明确:火车、轮船。
4.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明确: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学案:教学目标:1、探析“杜鹃”意象的情感内涵2、构建意象情感内涵探析的模式(构建重要意象情感内涵体系)【预习导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弃疾绿树听鹈鴂( tí jué),更那堪、鹧鸪声住②,杜鹃声切③。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④、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⑤。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⑥。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⑦。
向河梁、回头万里⑧,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⑨,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⑩,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题下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鹈鴂,指伯劳。
②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③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④未抵:比不上。
⑤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⑥“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⑦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⑧“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⑨“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⑩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白话】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guī生了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
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
《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宁蒗一中卢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名句赏析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赏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轮船不畏惧逆风,不因逆风而停留。
轮船驰去迅速,送的人未及返回,离别的人已在天的尽头。
送的人望着离去的人的背影,倏尔就不见了,不由让人望远兴叹,徒增悲伤之情。
【导语】黄遵宪⼯诗,喜以新事物熔铸⼊诗,有“诗界⾰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有《⼈镜庐诗草》、《⽇本国志》、《⽇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向世界第⼀⼈”。
下⾯就给⼤家介绍下晚清诗⼈黄遵宪的诗词,欢迎阅读!晚清诗⼈黄遵宪的诗词篇⼀ 《杂感·⼤块凿混沌》 作者:黄遵宪 原⽂: ⼤块凿混沌,浑浑旋⼤圜; ⾪⾸不能算,知有⼏万年。
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 以我视后⼈,若居三代先。
俗儒好尊古,⽇⽇故纸研; 六经字所⽆,不敢⼊诗篇。
古⼈弃糟粕,见之⼝流涎; 沿习⽢剽盗,妄造丛罪愆。
黄⼟同抟⼈,今古何愚贤; 即今忽已古,断⾃何代前。
明窗敞流离,⾼炉蒸⾹烟; 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
我⼿写我⼝,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千年后⼈,惊为古斓斑。
《杂感·⼤块凿混沌》译⽂ 开天辟地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历史更迭很常见。
我们的时代,后⼈看起来跟我们看上古三代⼀样。
但是现在好多⼈尊古复辟,简单地从形式上模仿古代。
古⼈抛弃了的糟粕,他们见了也垂涎三尺,甚⾄钻在故纸堆中,抄袭剽窃妄造,⽣出许多罪孽。
同样是黄⼟造的⼈,我们⾃⼰的⼿写⾃⼰的想法,为什么⾮要泥古不化?即使就是今天的俗语,我们今天如果编写好。
五千年后的⼈,也惊异为古代⽂物,绽放异彩!晚清诗⼈黄遵宪的诗词篇⼆ 《今别离》 作者:黄遵宪 原⽂: 别肠转如轮,⼀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忧。
古亦有⼭川,古亦有车⾈。
车⾈载离别,⾏⽌犹⾃由。
今⽇⾈与车,并⼒⽣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打头风?亦不畏⽯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君⼿书,⼜⽆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泪。
|1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诗新意象、新意境。
2.了解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3.归类整理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鉴赏近代诗歌的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香港“黄学”专家怡然先生接受专访时曾慷慨陈词地说:“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就开放意识而言,如果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话,那么黄遵宪则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且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的黄遵宪。
二、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
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诗作反映了近代一| 2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
三、整体感知1、【音读】(生读、师范读)须臾xū yú绸缪chóu móu万钧柁duò倏不见shū留滞zhì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2、【意读】:(小组结合注释理解交流,将诗歌改写为散文诗)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3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
阅读黄遵宪的《今分离》,回答下边问题。
今分离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目睹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东舟。
车舟载分别,行止犹自由。
今天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准稍绸缪。
钟声一实时,瞬间许多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终点。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1.剖析“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中的“倏”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先人与近代人在别离上认识有什么不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倏”字写出了船行之速,离人远去之快,衬托出送行者欣然若失的心情。
2.主要运用了古今对照的写法来表现近代人对分离的新认识。
先人出行,坐车乘舟,速度有限,行止自由,行者送客,痛不忍别;近代以来,火车轮船,追风逐电,往来无情,分别之际,情何以堪!(主观题意对即可)。
今别离教学目标1、A层: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学习黄遵宪诗歌革命的精神,能够选取新意象学习写作新诗歌。
2、B层:借助注释读懂诗歌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法能把握诗歌情感;能够学习黄遵宪诗歌革命的精神,能够选取新意象学习写作新诗歌。
3、C层:借助注释基本读懂诗歌内容;通过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能把握诗歌情感;能够学习黄遵宪诗歌革命的精神,提高对新诗歌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新意象的分析。
2、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命的精神,能够选取新意象学习写作新诗歌。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分析等教学过程导入人生自古伤离别,无限忧愁断人肠-----离别诗一、配音范读课文。
二、解读诗歌内容。
1、整体感知诗歌题材与情感:送别诗,送别时的“忧愁”。
2、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
(A层语言优美,B层字通句畅,C层能够翻译)3、写作手法:对比(意象不同、着眼点不同)、典故(“烟波杳悠悠”“石尤风”,富有意蕴)4、新意象分析:火车、轮船、汽艇(ABC层都能掌握)这首诗选用火车、轮船、汽艇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穿插介绍: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势变化较多,语言也叫通俗。
三、迁移联想新意象由联想古意象合作讨论:1、古代有哪些表示送别的诗句?(ABC都找出)2、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
(A层归纳:水、柳、花、云、雨等自然景物;亭、台、楼、阁等送别地点;酒、灯、船、车、马等眼前之物。
)3、举出现代新的表送别的意象。
(A层B层举例:蓝莓、望春花、茶花、迎春花、荷花、菊花、银杏等自然事物;高铁、地铁、飞机、中巴、三轮车、拖拉机、小轿车等交通工具;车站、飞机场、学校、渡口、酒店、平山、茶岭、高河、黄墩等离别地点;手机、微信、QQ等告别方式)四、课堂练习新意象,新离愁。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材名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课题:今别离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诗歌鉴赏的水平还是有待提高,这首诗是送别诗,同学比较了解,不会有难点,但是这首诗是近代的一首送别诗,在意象、意境以及送别观的表现上都与古体送别诗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分析意象、体会情感时同学可能会出现误区,理解不透彻,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体会近代送别诗与古代送别诗的区别,加以适当的引导。
教学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上课时要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首诗的意境应通过学生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文本,掌握诗歌新意象,了解作者不一样的送别观;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增强抓关键词的能力和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激发学生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找新意象来表现新意境。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课程资源:李叔同《送别》音频、送别图片教学方法与工具:1、诵读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2、ppt预习任务:1. 整理送别诗相关资料。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黄遵宪的相关经历,知人论世。
|教学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请今天课前展示的同学,为我们带来《送别之雨霖铃》情景剧。
播放李叔同《送别》音乐,一名同学朗诵《雨霖铃》,两名同学根据《雨霖铃》内容表演送别场景。
情景剧表演、配乐朗诵,营造送别气氛。
二、温故引新佛家说人生有七苦,其中一苦便是“生别离”,古人为拜学求师、求取功名、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他乡,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难、通讯落后,就变成了“悲莫悲兮生别离”,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所以送别诗一直是古诗重要的题材。
谁能根据刚刚的表演说说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及常见的情感?参考答案:|常见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长亭、古道、山、南浦、 |柳、酒、雨、马车、兰州、秋……|常见情感:悲伤、孤独、不舍、留恋、期待、祝福……| 回顾送别诗,检查预习,引出《今别离》。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二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仅拿“离别”这类中国人关心的日常话题来说,离别体验实际上与特定的时空制度紧密关联,而时空制度如果发生转型,则势必给予离别体验以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涉及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既日常而又重大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种重要性,离别往往成为一种因时空分离而发生的日常生活仪式,一种在特定时空制度中展开并与时空变化及时空预期紧密相连的日常生活方式,一种与时空关系密不可分的生活滋味。
离别与团聚相反。
如果说,团聚是指同一时间与空间中的人际共在,即实现时空同一的人际共在或人际交往的时空同一体,那么,离别则意味着时间同一而空间疏隔的孤立存在,这正是时空分离的存在。
苏东坡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当然说的只是一种月光下的想象性团聚:尽管在时间同一中品味空间上的千里阻隔,但却可以在同一月光下在想象中跨越空间距离而实现团聚。
不过,这恰恰正道出了实际生活中的离别状况及对团聚的呼唤。
在古代,离别仪式总是发生在特定时空情境中,并与某些象征物件形成稳定的关系,除上面提及的月光外,还有杨柳、雨雪和饮酒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小雅·采薇》)在这一离别仪式中,出现了离别的时间变化(“昔”与“今”)、空间景物变化(“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以及连接这种时空关系的行动变化(“往”与“来”),而“杨柳”和“雨雪”则成为离别及与之相连的人际情感的典范象征物件。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旧址在今陕西咸阳以东窑店镇一带,丝绸古道的起点。
唐代从长安送人西行,多在此折柳赠别(而东行则在长安东郊的溺桥送别)。
阳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为古人出塞的要道。
咸阳距西安市约三十公里,西渭桥是唐时西送行人必经之路,王维当年送别元二的地点想必应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