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红楼梦经典原文与解析红楼梦,自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完成后,便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章回结构、人物描写和意象运用等方面对红楼梦进行分析。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每一回都有独立的主题和情节,同时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在章回结构的运用上,曹雪芹巧妙地将故事划分为四大部分:“庆余年”、“转忧为喜”、“镜花缘”和“脂砚斋”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对独立的故事进展,又通过人物命运的联系和转折,使整个故事呈现出回环的特点。
这种结构既体现了人生的起伏沉浮,又展示了命运的无常和转变。
在红楼梦的人物描写上,曹雪芹塑造了一批丰满生动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了作品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既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有层次丰富的心理描写。
例如,贾宝玉既是一个深情厚意的男子,又是一个迷茫忧愁的思考者;林黛玉则是一个敏感多情的女子,她的矛盾情感和复杂命运给作品增添了许多戏剧性因素。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刻画,曹雪芹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世界。
另外,红楼梦中还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使作品更具诗意和哲理。
例如,凤凰、黄莺、百合等形象的运用,使人物和情节得到了象征和升华。
凤凰预示着尊贵和高洁,黄莺则代表着欢乐和生机,百合则意味着纯洁和无瑕。
通过这些意象的交替运用,曹雪芹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既美丽又富含哲理的虚幻世界,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无论在章回结构、人物描写还是意象运用上,都展现了曹雪芹卓越的创作才华和思想深度。
通过对故事的反思和解析,读者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总结起来,红楼梦在章回结构上通过回环的方式展示了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转变;在人物描写上,曹雪芹塑造了一批丰满生动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作品的灵魂;在意象运用上,凤凰、黄莺、百合等形象的交替运用赋予了作品诗意和哲理。
《红楼梦》讲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背景、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全面讲解。
一、背景与作者《红楼梦》写于18世纪,取材于古代传说和真实历史事件,反映了清代社会的众多问题。
作者曹雪芹来自一个文化世家,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权力和腐败的社会环境中,借着小说的形式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精心构建人物和情节,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二、情节与人物《红楼梦》讲述了一个荣府的兴衰历程。
故事的核心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三角关系,以及他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思考。
小说以兰贵人死后,宝玉醒悟人生空虚为开篇,然后通过回忆的形式,展现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聪明而善良的男孩,他对黛玉抱有深深的爱意。
而黛玉则是一个敏感而忧郁的女孩,她的真挚情感和对人生的痛苦矛盾使她成为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
薛宝钗则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子,她与黛玉之间的对比,使读者可以思考不同类型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命运和价值。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小说中还出现了众多次要人物,如贾母、王熙凤、贾迎春等。
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和命运,作者通过对他们的刻画,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社会世界。
三、主题与意义《红楼梦》涉及了许多复杂的主题,如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社会的不公等。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作者试图揭示人类生存的困境和矛盾,以及社会结构所带来的不平等和不公。
首先,《红楼梦》对人性的善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复杂的性格,既有善良和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恶和阴暗的一面。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不仅存在于每个人物之中,也存在于整个社会之中。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多样性和对善恶的认识。
其次,《红楼梦》还深刻地反映了命运的无常和社会的不公。
红楼梦(最全版)《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档将介绍《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言简意赅地概括其主要特点和故事情节。
主要特点- 作者: 曹雪芹- 时间: 完成于18世纪中叶,清朝乾隆年间- 类型: 古代长篇小说,兼具疏散理性派、谐趣细腻派、叙事横断派、爱情浪漫派等多种文学风格- 人物: 众多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内容: 描绘了贾家、王家和宁府三个世家的兴衰和人情世态,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欢离合等情感纠葛故事情节《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贾府和王府两个大家族之间的红楼,以及贾宝玉身世的宁府。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情节:1. 贾宝玉出生:贾宝玉是贾府贾母的外孙,出生时有种种奇异的预兆。
2. 贾府众人:贾府中有众多奇特的人物,包括刚正不阿的贾母、爱憎分明的王夫人、聪明伶俐的香菱等。
3. 黛玉初现:林黛玉是贾府的一个分支家族的女儿,她的出现引起了贾府众人的注意和赞美。
4. 贾宝玉与黛玉相遇:贾宝玉与林黛玉相遇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5. 薛宝钗的加入:薛宝钗是王府的女儿,她被送到贾府与贾宝玉成婚,引发了一系列情感纠葛。
6. 贾府兴衰:贾府逐渐衰落,面临种种困境和挑战,人情世故的表现更加突出。
7. 黛玉的离世:林黛玉因为多种原因逐渐消瘦衰弱,最终病逝,引发了贾宝玉的伤痛。
以上仅为《红楼梦》的部分情节,整个作品高度复杂,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人情和个人情感。
通过这些情节,作者曹雪芹生动细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善良,使作品在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 注意:本文档内容来源于公开的资料,保证准确性和客观性。
《红楼梦》各回梗概+知识点评析(1-10回)●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梗概】这一回主要讲了三件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宝玉是石头下凡,林黛玉是绛珠仙草下凡;甄士隐白日做梦,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由于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中举而做官。
不久,由于女儿英莲失踪,家又遭火灾,甄士隐因此悲观厌世而出家。
【评析】评析点一:《红楼梦》以“女蜗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开篇的作用: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宝黛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为情节的发展打下了铺垫。
“女蜗补天”中,“无材补天,幻形人世”的顽石,便是伴随宝玉一生的“通灵宝玉”,对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木石前盟”暗含了宝黛的前世姻缘,同时也为下文张本。
顽石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仙草为报恩,也要同人世,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评析点二:“甄士隐”“贾雨村”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意指在那个腐败专制的时代,真正的有良知的正义人士,是受排斥的,只好隐居起来。
而能够生存下来只能是像贾雨村这样的贪官污吏。
本回甄士隐的生活道路,即是贾宝玉一生道路的缩影。
是全书之纲。
甄士隐知投人不著,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拓,麻鞋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甚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
”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
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红楼梦章节概述(全120回)●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
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莲未能如愿。
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
英莲丢失;士隐出家,士隐解“好了歌”。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士隐丫头娇杏被雨村看中。
雨村发迹后先娶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
雨村因贪酷被革职,给巡盐御史林如海独生女儿林黛玉教书识字。
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论贾府危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谈论邪正二气及大仁大恶之人。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黛玉母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
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
贾母疼爱林黛玉;“凤辣子”出场;王夫人要黛玉不要招惹宝玉;宝黛相会,一见如故。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补授应天府,薛蟠与冯渊争买玉莲,冯渊被打死。
雨村欲拿薛蟠,•当日葫芦庙小沙弥、•如今雨村门子阻其发签,说薛家乃“护官符”上之“雪”(薛)。
雨村听门子之计,徇情枉法。
薛家“百万之富”,薛母乃王子腾之妹,与贾政夫人王氏一母所生。
薛蟠要自家另住,薛姨妈要和王夫人“厮守几日”。
进贾府后住梨香院。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
贾母等去宁府赏梅。
秦氏(乃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睡。
梦中观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芝国府周瑞家的给刘姥姥介绍凤姐:“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斗口齿,十个男人斗不过她一个,就只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刘姥姥先见平儿,误以为凤姐。
凤姐初会刘姥姥,态度不热不冷。
凤姐和贾蓉说借玻璃炕屏的事。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主旨概述在20世纪初,“《红楼梦》原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
但大多数学者取得了共识——《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撰写的前八十回,高鹗与程伟元续全的,但也有观点认为八十回后是由无名氏所续,高鹗与程伟元不过是编纂者。
曹雪芹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
曹家也因此成为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雍正初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
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制度的实质。
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但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极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到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注:也有说法是死于次年除夕,即公元1764年2月1日,曹雪芹逝于1763年的说法见甲戌本脂砚斋甲午泪笔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现存最早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年)的,但只有不连续的16回。
后来又发现了若干手抄本,较重要的如乾隆庚辰年(1760年)抄本,今存78回。
《红楼梦》二十个经典情节,读完大概能了解《红楼梦》精华1.宝玉抓周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
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
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第二回)2.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装疯卖傻,逗得贾母欢心,又得了许多银子、衣服之类;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她。
(第六回、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第一百一十三回)3.探微恙互看金玉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
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
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
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
(第八回)4.王熙凤弄权铁槛寺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
凤姐说她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她说要行就行。
她假借贾琏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贾琏并不知情。
(第十五回)5.元春省亲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
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
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
元春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并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
(第十八回)6.共读西厢花纷纷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
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
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名著,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文
学家兼词人曹雪芹。
作品以宋朝贵族世家宝玉家为中心,讲述了一系
列悲欢离合、曲折传奇的家族史,细腻描写了近代中国传统家庭中的
世情爱恨婚姻、财权权谋、知识分子的追求及争斗等,极富变化的情
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得到观众和读者的一致认可。
《红楼梦》曾受到诸多国内外知名作家的赞誉,借由宏大的情节结构、稳重的笔法和巧妙的语句,加上人物性格的深深剖析,饱含深意的时
代洞察,形成了文学家杰出的结构和艺术,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座宝塔,被海内外读者奉为绝唱。
论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也是中国文学界历史上价值最高的著作,是中国文艺思想研究的宝库,在文艺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活力的作品,深刻地把握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之趣,把江湖风花雪月的意象与家
庭现实的时代观念融为一体。
它让人们亲身体会到贵族家庭的悲欢离合、曲折传奇的家庭史和结迭的政治生活;细腻描写了家庭里的财权
权谋、知识分子的追求及争斗等,将古代的文化和思想体系活灵活现
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文化,而且能够从中
获取到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养分。
01 木石前盟(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02 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
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
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
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二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03王熙凤出场(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
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忙转悲为喜。
04宝黛相会(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晚饭后,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而且二人眼中的对方与别人自然不同。
宝玉因为看到黛玉“眉尖若蹙”,便送他“颦颦:’二字。
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
这场面自然令黛玉十分不安。
05探微恙互看金玉(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生病,宝玉到梨香院前去看望。
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第一回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
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莲未能如愿。
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
英莲丢失;士隐出家,士隐解“好了歌”。
●第二回士隐丫头娇杏被雨村看中。
雨村发迹后先娶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
雨村因贪酷被革职,给巡盐御史林如海独生女儿林黛玉教书识字。
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论贾府危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谈论邪正二气及大仁大恶之人。
●第三回黛玉母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
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
贾母疼爱林黛玉;“凤辣子”出场;王夫人要黛玉不要招惹宝玉;宝黛相会,一见如故。
●第四回雨村补授应天府,薛蟠与冯渊争买玉莲,冯渊被打死。
雨村欲拿薛蟠,•当日葫芦庙小沙弥、•如今雨村门子阻其发签,说薛家乃“护官符”上之“雪”(薛)。
雨村听门子之计,徇情枉法。
薛家“百万之富”,薛母乃王子腾之妹,与贾政夫人王氏一母所生。
薛蟠要自家另住,薛姨妈要和王夫人“厮守几日”。
进贾府后住梨香院。
●第五回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
贾母等去宁府赏梅。
秦氏(乃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睡。
梦中观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
●第六回周瑞家的给刘姥姥介绍凤姐:“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斗口齿,十个男人斗不过她一个,就只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刘姥姥先见平儿,误以为凤姐。
凤姐初会刘姥姥,态度不热不冷。
凤姐和贾蓉说借玻璃炕屏的事。
●第七回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话,薛王二人长篇在套地谈家务人情.薛姨妈托她到王夫人处给迎、探、惜和凤姐送宫花,她女儿求她为女婿冷子兴说情(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给黛玉送宫制假花,黛玉用话刺周瑞家的。
凤姐言珍大嫂子叫她明日过去逛逛,王夫人答应叫去。
红楼梦又名什么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的别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
陵十二钗》、《金玉缘》。
红楼梦,是我国古时候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清朝作家曹雪芹所写的,小说主要以富贵公
子贾宝玉的视角简述了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兴衰。
《红楼梦》的别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
陵十二钗》、《金玉缘》。
红楼梦,是我国古时候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
之一,是清朝作家曹雪芹所写的,小说主要以富贵公子贾宝玉的视角简述
了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兴衰。
[《红楼梦》]红楼梦故事篇一:[红楼梦故事]红楼梦的人物及其故事《红楼梦》中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有哪些小说中的人物大家了解哪些一、贾宝玉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
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
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
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
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
”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
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
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
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
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
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
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
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
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
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
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
红楼梦的简介红楼梦的简介《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无与伦比的高峰,是因为它非凡的艺术成就,以及它宏大的规模、严谨的结构、生动的人物和优美的语言。
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征值得后人品味和欣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的简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
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莲未能如愿。
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
英莲丢失;士隐出家,士隐解好了歌。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士隐丫头娇杏被雨村看中。
雨村发迹后先娶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
雨村因贪酷被革职,给巡盐御史林如海独生女儿林黛玉教书识字。
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论贾府危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谈论邪正二气及大仁大恶之人。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黛玉母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
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
贾母疼爱林黛玉;凤辣子出场;王夫人要黛玉不要招惹宝玉;宝黛相会,一见如故。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补授应天府,薛蟠与冯渊争买玉莲,冯渊被打死。
雨村欲拿薛蟠,•当日葫芦庙小沙弥、•如今雨村门子阻其发签,说薛家乃护官符上之雪(薛)。
雨村听门子之计,徇情枉法。
薛家百万之富,薛母乃王子腾之妹,与贾政夫人王氏一母所生。
薛蟠要自家另住,薛姨妈要和王夫人厮守几日。
进贾府后住梨香院。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
贾母等去宁府赏梅。
秦氏(乃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睡。
梦中观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芝国府周瑞家的给刘姥姥介绍凤姐: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斗口齿,十个男人斗不过她一个,就只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红楼梦》片段阅读【片段1】凤姐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wǎn)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zhòu)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赏析】《红楼梦》写王熙凤第一回亮相,分“笑声先闻”、“彩绣辉煌”、“贾母打趣”、“妙赞黛玉”、“答对王夫人”几个层次,从多角度暗示了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和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写人亮相的经典之作。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其毫无顾忌的笑声和众人的敛声屏气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王熙凤身份的非同寻常。
肖像服饰描写也是突出其“与众姑娘不同”,凡不一般人必有不一般的装扮,从其服饰打扮可看出其极强的个性。
写其姿容俏丽、满面春风却又含威不露。
贾母的一句打趣说明“凤辣子”很对老祖宗的胃口,这也正是熙凤大权独揽、呼风唤雨的重要原因。
赞黛玉一句,巧妙得体,明赞黛玉,实抬贾母,还不忘恭维迎春三姐妹,取悦邢夫人、王夫人,极尽八面玲珑之能事,令人叹其锦心绣口。
而其乍喜又悲,悲转复喜,其表演自然不露痕迹,纯以贾母的兴致为转移。
应对王夫人,熙凤不失时机表现自己的精明能干、善解人意。
以上诸般,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口才到心机到能力,让熙凤尽情发挥,充分亮相,熙凤的风姿个性已经深深印入读者的脑海中了。
【片段2】宝钗戏蝶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 ?‛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
‛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
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
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
我叫林姑娘去就来。
‛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
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
罢了,倒是回来的妙。
想毕抽身回来。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
‛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
‛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
‛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
‛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 ‛又回道:‚你别胡说。
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
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
‛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
----你要告诉别人呢? 须说个誓来。
‛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
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
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
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
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
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
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2]的法子。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
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
‛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
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
别是藏在这里头了。
‛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
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
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
‛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
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待书等上亭子来了。
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顽笑。
【赏析】此回情节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及行动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场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可多得的仕女画。
钗、黛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俞平伯评其为“双峰对峙”。
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深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克已复礼。
小说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
尤其是在戏蝶时,无意听到了小丫头的“私情话”,巧使“金蝉脱壳”,对颦儿有意无意的嫁祸,更是自然而深刻地显示了她精明、城府的一面。
但宝钗毕竟是花季少女,见了“迎风翩跹”的“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扑了来玩耍”,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在一定条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这段扑蝶的细节描写不仅为我们增添了绘画美,而且十分自然地真切、动人地引出了人物活动,从而使宝钗的性格显得更为丰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性格色调十分丰富的宝钗形象。
【片段3】湘云醉眠……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众人笑推他,说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凳上还睡出病来呢。
‛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原是来纳凉避静的,不觉的因多罚了两杯酒,娇的不胜,便睡着了,心中反觉自愧.连忙起身扎挣着同人来至红香圃中,用过水,又吃了两盏酽茶.探春忙命将醒酒石拿来给他衔在口内,一时又命他喝了一些酸汤,方才觉得好了些。
【赏析】山石僻处,青板石凳上,湘云醉卧花丛。
空中弥漫着花香,一群蜂蝶闹攘攘的围着。
这段文字虽不长,不过四百余字,但却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花香,有动,有静,有梦境和诗意的少女春睡图。
美的图画中有美的意境,也有美的性格,醉眠花丛,香梦沉酣的正是也只能是热情爽朗,不拘礼节的史湘云,也只有吟着“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对菊》)和“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如梦令·柳絮》)这样诗句的史湘云,才有这般豪爽的雅兴。
也只有史湘云,才这样洒脱不羁。
她是醉了,但她只是有几分醉意,想纳凉避静,来到花丛;又怀着美好的诗情,用鲛帕包了芍药花瓣为枕,在青板石凳上躺下,不觉悠然入梦。
在梦里还念念不忘说酒令,真是憨态可掬。
“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这酒令也像她的心胸一样的清朗旷达。
这梦是史湘云的梦,这意境也是史湘云的意境。
曹雪芹不光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的图画,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的性格,美的心灵。
【片段4】探春显威……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
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
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风姐,与他们无干。
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
‛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
‛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
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
如今越性了不得了。
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
‛……【赏析】借别人写特定人物,不外“水落石出”、“水涨船高”两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