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 能谱曲线
- 格式:docx
- 大小:14.85 KB
- 文档页数:2
肝纤维化指标主要有四种:
1、层黏连蛋白,正常值小于130ug/ml,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
2、三型前胶原,正常值小于120ug/ml,用来反映肝内三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维程度一致,并与血清T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
3、四型胶原,正常值小于75ug/ml,它是反映基底膜胶原的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维化过程,使肝纤维化的早期指标之一。
4、透明质酸酶正常值小于110mg/L,较灵敏地反映出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功能的受损情况,部分专家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肝病全貌。
肝纤维化的MRI分期解 剖•定义: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呈多角棱柱体,长约2mm,宽约1mm。
结构特点:ü 肝小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central vein)。
ü肝细胞是构成肝小叶的主要成分,它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成板状,称为肝板(hepatic plate)。
ü 肝板之间为肝血窦。
ü 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bile canaliculi)。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ü 继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或损伤后,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至肝硬化之前的中间过程。
ü 组织学上是可逆的,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对于预后有重要意义。
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ü 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
ü 慢性酒精性肝病。
ü 非酒精性脂肪肝。
ü 自身免疫性肝病。
ü 胆汁淤积。
ü 其它(血吸虫等)。
p 发病机制:ü肝脏损伤后,肝细胞、kupffer细胞与窦内皮细胞可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刺激窦周间隙中的肝星状细胞(HSCs),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如胶原、糖蛋白),同时蛋白酶抑制剂产生过多,使得ECM降解减少,导致ECM在肝脏中大量沉积,从而导致肝纤维化。
ü 慢性损伤导致的细胞外基质产生及降解的失衡是肝纤维化发展的主要机制。
分 期 与 评 分 系 统p 肝纤维化分期(staging,S):分期是依据纤维化程度和肝硬化的形成,表示疾病进展情况,与病程有关,并影响治疗及预后。
p 目前常用的有Scheuer、METAVIR以及Ishak评分系统:ü Scheuer及METAVIR评分系统将肝纤维化分为0-4期。
ü Ishak评分系统将肝纤维化评估分为0-6期。
评 分 系 统国际上最常采用METAVIR评分系统:ü F0:无纤维化。
肝纤维化评分标准
肝纤维化评分标准有多种,其中包括METAVIR评分和Ishak评分等。
METAVIR评分将肝纤维化分为F0-F4五个等级,F0表示无肝纤维化,F1表示轻度肝纤维化,F2表示中度肝纤维化,F3表示重度肝纤维化,F4表示肝硬化。
Ishak 评分将肝纤维化分为0-6七个等级,0表示无肝纤维化,1-5表示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6表示肝硬化。
另外,肝脏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属于定性检查,而弹性数值测量范围可以帮助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估。
瞬时弹性成像的肝脏弹性值单位以千帕(kPa)来表示,测量范围是2.4~75.4 kPa,弹性数值越大,表示肝组织质地越硬,纤维化程度越严重。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肝纤维化指标检查有PCⅢ(III型前胶原),IV-C(IV型胶原),LN(层粘连蛋白),HA(透明质酸酶),CG(甘胆酸),PLD(脯氨酸肽酶),MAO(单胺氧化酶),PⅠNP(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是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及早发现肝纤维化,有利于遏制乙肝向更坏的方向进展。
1.正常值1.PCⅢ(III型前胶原)正常范围<18ng/mL。
2.IV-C(IV型胶原)正常范围30-140ng/mL。
3.LN(层粘连蛋白)正常范围50-180ng/mL。
4.HA(透明质酸酶)正常范围<120ng/mL。
5.脯肽酶(PLD)正常值1107±19.5u/L。
6.单胺氧化酶(MAO)正常值3.3-15.1nmol/(s·L)。
2.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连续pciii上升的慢活肝,提示病情也许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
2.IV-C(IV型胶原)升高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LN水平越高,肝硬变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显著。
4.血HA均高于100µg/L,说明存在肝硬化和肝纤维化。
5.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CG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6.静止期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ALT正常,而PLD显著升高。
因此,PLD是急性肝损害与进展性肝纤维化的良好指标。
7.肝癌患者MAO增高,表明患者同时伴有肝硬化。
8.在肝纤维化时合成量增加,从而引起血清中PⅠNP的浓度变化。
需要检查人群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
结果偏高可能疾病:肝硬化、肝纤维化。
转氨酶转氨酶是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酶。
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组织和微生物中,心肌、脑、肝、肾等动物组织以及绿豆芽中含量较高。
转氨酶可按底物的不同分成3大类:L-a-氨基酸(酮酸转氨酶)、ω-氨基酸(酮酸转氨酶)和D-氨基酸转氨酶。
肝纤维报告单
报告单编号:GF-20210801
检验项目结果正常值参考范围
肝脏弹性成像(Fibroscan) 7.8kPa <7.0kPa
血清血红蛋白 135g/L 120-150 g/L
血清总胆红素12μmol/L 3.4-20.5μmol/L
结论:
尊敬的王先生/女士:
您好!根据您的肝纤维报告单结果,我们的医师得出结论如下:
1. 肝脏Fibroscan检测结果显示弹性成像值为7.8kPa,稍高于
正常参考范围,您的肝脏已有轻度纤维化。
2. 血清血红蛋白及血清总胆红素两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
建议:
1. 建议您尽快进行肝脏方面的进一步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
进行相应治疗和调节饮食习惯,避免饮酒及摄入过多高脂肪饮食。
2. 建议您保持一个健康、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减少身体负担,
注意充足睡眠,合理的饮食和运动。
3. 如您还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我们医院的专家或医师。
祝您身体健康!
此致
敬礼
医学检验中心
20xx年xx月xx日。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肝纤四项即肝纤维化四项检查,该检查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诊断肝纤维化需要进行肝纤四项检查。
肝纤四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检查指标:(HA,LN,CIV,PIIINP,)其主要参考值:(<120ng/ml,50-180ng/ml,30-140ng/ml,<18ng/ml)。
基本介绍1. PCIII (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
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
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2. IV-C(IV型胶原)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1) 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 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对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显高值。
4)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全一致。
5)在与基底膜相关疾病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3. LN(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
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肝光纤简历
肝纤谱检查一般是指肝纤维化四项检查,是肝病科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通常肝纤维化四项检查包括型前胶原、型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酶,具体如下:
1、型前胶原可以反映肝内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
度密切相关。
2、型胶原是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
量增高通常可灵敏反映出肝纤维化过程,是肝纤维化的早期标志之一。
3、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
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
4、透明质酸酶由间质细胞合成,通常可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
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
肝纤组合(电泳)报告单解读
1.PCⅢ。
它的正常范围一般小于18ng每ml。
如果PCⅢ连续上升,说明肝纤维化的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
2.IV-C。
它的正常范围一般为30-140ng每ml。
如果IV-C浓度的升高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
浓度越高病情越严重。
3.LN。
LN全名层粘连蛋白。
它的正常范围一般为50-180ng每ml。
如果LN水平越高,就可以说明肝硬变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显著。
4.HA。
HA全名透明质酸酶。
它的正常范围一般小于120ng每ml。
如果血液中的HA高于100ng每L,说明存在肝硬化和肝纤维化。
5.脯肽酶。
它的正常范围为1107plusmn;19.5u每L。
如果肝脏出现炎症,则患者的脯肽酶含量明显升高。
6.单胺氧化酶。
它的正常范围为3.3-15.1nmol。
如果是处于静止期的肝硬化,单胺氧化酶的浓度是正常的,而脯肽酶显著升高。
肝纤维化等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病,通常是由于慢性肝炎、酒精滥用或其他肝损伤导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肝细胞逐渐受损,被疤痕组织取代,最终形成肝硬化。
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对于预测肝病的进展以及选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包括肝穿刺活检、超声弹性成像(Fibroscan)、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肝穿刺活检是目前最为准确的评估方法,但由于其侵入性和风险较大,临床上使用较为有限。
非侵入性的评估方法更受到青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肝病学会(AASLD)的标准,肝纤维化可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F0-F4。
具体如下:F0级:正常肝组织,无纤维化。
F1级:仅轻微纤维化,表现为仅在肝窦中获得偶发藤原的少许跨窦性胶原沉积。
F2级:中度纤维化,表现为肝窦壁纤维化,但尚未完全连接。
F3级:重度纤维化,表现为肝窦壁纤维化程度增强,肝内出现多个偶发、散在的纤维化结节。
F4级:肝硬化,表现为肝内纤维化结节增多,肝组织完全被瘢痕组织所代替。
根据这些标准,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一般来说,F0-F1级的肝纤维化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病情,而F2-F4级的肝纤维化则需要更积极的干预,包括抗病毒治疗、肝移植等。
肝纤维化的评估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肝纤维化程度越重,预后越差,治疗效果越差。
对于存在肝病风险的人群,定期检查肝功能和纤维化程度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肝纤维化的最佳方式是避免酗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肝炎等肝病也是预防肝纤维化的关键。
肝纤维化是一种潜在危险的肝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有效的治疗,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保护肝脏健康。
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肝纤维化等级标准,预防和治疗肝病,让我们的肝脏更加健康!第二篇示例:肝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肝脏组织受到慢性损伤后,纤维组织不断增多、蔓延和蔓延至正常肝细胞之间的现象。
“肝纤维化”知识进展学习资料肝纤维化是由各类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样增生,致使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的病理进程,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许多慢性肝脏疾病都可引发肝纤维化。
胶原蛋白又称胶原,是由三条肽链拧成的螺旋形纤维状蛋白质,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重要的蛋白质。
血清IV型胶原是肝纤维化的重要指标。
一、病因:1、感染性: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2、先本性代谢缺点: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3、化学性:慢性酒精性肝病、慢性药物性肝病4、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肝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二、病理进程:肝脏受到各类致病原侵袭时,引发肝脏损害与炎症反映,肝组织免疫系统同时被激活,进行组织修复。
肝纤维化是指这种组织修复进程、过度及失控时,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过度增生与异样沉积所致肝脏结构和肝功能异样改变的一种病理进程。
轻者称为肝纤维化,重者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形成假小叶及结节,成为肝硬化。
一、诊断:1、肝纤四项:要紧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进展状况、医治成效,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1)III型前胶原(PCIII):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一致。
III型前胶原N端肽是血液中纤维片段,不是肝纤维化的灵敏指标,仅仅提示参考作用。
《氨基(N)端和羧基(C)端肽被内切酶切下游离在血中,随胶原合成的活跃而增加。
1985年国外从山羊胎皮中提取PC-Ⅲ,成立的RIA检测法,测定50例血清PC-Ⅲ,结果显示PC-Ⅲ值与肝纤维活动程度相关。
1990年国人李伟道等以人胎皮中提取PC-Ⅲ成立了PC-Ⅲ的RIA法。
至今国内外有关P-Ⅲ-P的研究报导较多,以为P-Ⅲ-P至今仍是反映肝纤维化活动程度的良好指标,和判定抗纤维化药物疗程及慢性肝病预后的较好指标。
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它无器官特异性,因此在诊断肝病时,要先除外其他疾病引发的P-Ⅲ-P升高的情形。
肝纤维化检查肝纤维化检查主要就是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查:1. PCIII (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
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
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2. IV-C(IV型胶原):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3. LN(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
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4. HA(透明质酸酶):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
肝纤维化检查的分析:肝纤维化四项检查能够有效判断肝脏是否有肝纤维化,如果已经是肝硬化的话,就无需再检查肝纤维化了,因为肝硬化,肝癌是肝纤维化发展的严重时期,肝纤维化时还没有肝小叶的破坏,而肝硬化,肝癌的时候,肝小叶破坏有严重的肝损害存在,因此,如果检查肝纤维化四项以后,已经有严重的肝损害存在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尽快治疗,以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几率,及早治疗及早康复!中医治疗肝纤维化:中医治病治标治本,其相对西医治疗效果虽然较慢,但其可以使患者轻松摆脱疾病的折磨,且不受任何创伤,所以还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的。
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药剂确实不少,但效果最明显的要数纯中药制剂杨氏【化纤舒肝方】了。
化纤舒肝方为杨氏祖传秘方,杨医师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广集众苗医之精华,以养肝保肝的原则治疗肝纤维化,精选野生珍贵药材秘法炮制,药用价值更高。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点是肝脏内纤维组织的过度增加,导致肝功能受损。
在肝纤维化的早期阶段,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纤维组织的增加,病情会逐渐加重,最终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肝纤维化的诊断主要依靠肝活检,但这种方法侵入性大、费用高且存在一定的风险。
寻找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对肝功能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影像学技术以及基因组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肝功能指标中的纤维化指标APRI(AST/Platelet Ratio Index)和FIB-4(Fibrosis-4)可以较好地预测肝纤维化的程度。
血液生化指标如血清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
影像学技术中的超声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和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可以实时准确地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
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一些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在肝纤维化的治疗方面,目前主要包括控制基础病因、减轻肝纤维化的进展、促进肝纤维化的逆转以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等。
控制基础病因是治疗肝纤维化的首要任务,例如对于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应给予抗病毒治疗;对于酒精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则应戒酒。
减轻肝纤维化的进展可以通过合理膳食、避免肝毒性药物的使用、避免肝损伤因素等措施来实施。
逆转肝纤维化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肝移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抗纤维化治疗和抗炎治疗等,其中一些新型的抗纤维化药物如普利瑞腺、噻托溴铵等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治疗相关并发症方面主要包括对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的治疗、对肝癌的治疗等。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的研发使得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安全和有效。
肝纤维化的发展机制非常复杂,目前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肝纤维化与MMPs及TIMPs的研究进展肝纤维化简介肝纤维化是一种渐进性纤维化过程,通常是由慢性肝病引起的。
纤维化是指肝脏中形成了大量胶原蛋白和其他成分的成纤维细胞。
这些细胞会替换原本的肝细胞,形成病变和硬结。
肝纤维化是肝病进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不良的生活习惯、病毒感染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率日趋增加。
MMPs和TIMPsMMPs(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组能够降解基质蛋白质的酶,TIMPs(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则是MMPs的天然抑制剂。
MMPs和TIMPs共同发挥重要的生理和病理学作用。
MMPs和TIMPs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
MMPs能够降解基质成分,这包括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成分,都是纤维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TIMPs起着抑制MMPs降解作用的作用。
研究显示,MMPs/TIMPs比值的改变与肝纤维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在肝纤维化的过程中,MMPs/TIMPs比值的异常产生可能导致肝脏内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及基质组织的过度沉积,而在恢复阶段,MMPs/TIMPs比值紊乱可能导致疤痕过度吸收、疤痕韧度的下降和肝脏结构瘤变等差错。
MMPs和TIMPs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MMPs和TIMPs在肝纤维化研究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
研究表明,在纤维化过程中,MMPs的表达量会减少,而TIMPs的表达量会增加。
在肝脏内MMPs/TIMPs比值的异常变化是导致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沉积物措施之一。
研究还发现,MMPs和TIMPs在各个期间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是不同的。
当病人突然遭受肝脏损伤时,MMPs的比例倾向于有所上升,有助于降解和去除坏死细胞,同时也有助于发动肝脏修复过程。
然而,在肝脏的纤维化过程中,MMPs的比例趋向下降,但TIMPs比例略有上升。
MMPs和TIMPs作用关系的失衡是造成肝纤维化发展的重要性因素。
用ROC曲线判断慢性乙肝患者谷草转氨酶和血小板比值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刘红波;白菡;梁彬【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7(17)24【摘要】目的了解APKI在鉴别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作用.方法调查224名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乙肝患者,利用KOC曲线分析AST、ALT、AST/ALT和APKI的面积,判断APKI的最优截断点并计算不同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Youden指数.结果 AST、ALT、AST/ALT和APR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6、0.703、0.648和0.768.APKI的最优截断点约为O.4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64%和77.07%.结论 APKI是一个简单、有效的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非创伤性的间接指标,可以用于临床来降低肝组织活检患者的数目.【总页数】4页(P3050-3052,3057)【作者】刘红波;白菡;梁彬【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辽宁,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检验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512.6+2【相关文献】1.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补体C3、C4与肝炎分级程度以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研究[J], 郭飞波2.平均血小板体积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评价 [J], 王强;黄国清3.声触诊组织量化联合谷草转氨酶/血小板比值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 [J], 董常峰;刘映霞;李汉英;陆普选;姚思敏;单灵波;张新宇;陈昕4.声辐射力脉冲成像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诊断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 [J], 张大鹍;陈敏;刘阳;李猛;皋月娟;张德东;周一鸣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比值和肝纤维化的关系 [J], 陈瑞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纤维化能谱曲线
收集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病人肝脏能谱曲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能谱曲线能否运用于肝纤维化病人的分期诊断,特别是诊断普通CT无法诊断的早期肝纤维化。
同时完善能谱CT诊断肝纤维化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阈值等参数,为能谱CT进一步应用于临床肝纤维化诊断奠定基础。
肝纤维化诊断标准的现今认识
/view/957defd789eb172ded63b762.html
碘含量的绝对定量技术应进一步完善,应该进一步评价其在肿瘤血管化评估以及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的作用;应进一步研究双能量CT的数学算法以更好地在单次扫描中对多种物质成分进行解析,从单成分分析到多成分分析,而且能有较高的定性准确率。
能谱CT GSI mode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实验动物研究
摘要
背景:肝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后期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
肝纤维化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各种针对肝纤维化的新治疗方法的出现,肝纤维化可以被逆转甚至治愈已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但肝纤维化的这种可逆性建立在对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案上,而后者的产生又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
这就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寻找一种无创伤又能重复检查并且诊断准确率高的诊断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一直以来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病理学检查、血清学... 展开背景:肝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后期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
肝纤维化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各种针对肝纤维化的新治疗方法的出现,肝纤维化可以被逆转甚至治愈已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但肝纤维化的这种可逆性建立在对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案上,而后者的产生又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
这就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寻找一种无创伤又能重复检查并且诊断准确率高的诊断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一直以来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其中病理学检查是金标准,但病理学检查作为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可能引起疼痛、出血等并发症,有时不被病人所接受。
血清学检查属于无创检查,但特异性不高,其他部分的纤维化也可能引起检查指标的变化。
影像学检查(B超、CT、MR 等)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以进行反复的无痛性检查,并从整体上对肝脏进行全面的评价,其结果也不受其他脏器肝纤维化的影像,从而在诊断肝纤维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随着CT技术的新发展,一些新出现可以用于诊断肝纤维化的CT新技术陆续展开,例如宝石CT能谱成像。
新出现的宝石能谱CT其GSI(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mode以其0.5ms双能(80kVp/140kVp)瞬时切换以及同源采集技术,并用后处理软件运用特定算法,可以获得组织的特定能谱衰减曲线(40-140keV各自对应的CT值)。
相比传统CT,宝石能谱CT已经显示出很多优势,例如提高了对小病灶的检出率,分析病灶性质,显示器官微细结构以及去金属伪影。
宝石能谱CT也在临床上有着越来越广的运用趋势。
有研究证明能谱CT的物质成分能谱分析技术在肺部及甲状腺病变方面具有潜在诊断价值,而在肝脏方面,已有研究证明GSI Mode技术能够鉴别诊断小肝细胞癌和小肝血管瘤,但目前宝石能谱CT GSI mode技术在诊断肝纤维化方面的诊断价值尚不明了。
目的:研究GSI Mode下获得的能谱曲线与肝纤维化
程度的关系,以及能谱曲线是否具有诊断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的能力,为宝石能谱CT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提供依据。
方法: 1.建立C57BL小鼠肝纤维化模型。
将12周龄大小的C57BL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腹腔注射橄榄油,10ml/kg,每周两次; 实验组腹腔注射20%CCL4橄榄油溶液,10ml/kg,每周两次。
为了诱导出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小鼠接受不同长度的注射时间(4到10周)。
达到预定的注射剂量后,小鼠经颈椎脱臼处死后接受能谱CT的扫描和肝脏病理学检查。
2.宝石能谱CT GSI mode扫描。
所有CT扫描均在GE公司的CT750HD机器上进行,扫描时小鼠均以仰卧位固定于扫描床面上,扫描范围覆盖所有肝脏层面,扫描所选模式为GSI mode,管电压为80kVp和140kVp0.5ms瞬时切换,管电流恒定为600mA,扫面方式为helical,球管旋转速度为0.8圈/s,螺距为0.531:1,层距层厚均为0.625mm。
扫描完成后,在小鼠肝脏连续5个CT横断面(包括最大肝脏横断面)上取10个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ing,ROI),每个层面各2个,其中左右肝脏各5个,每个均为5mm2,从而获得10条能谱曲线。
平均这10条能谱曲线得到一条代表此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能谱曲线。
3.肝纤维化分期和肝炎症程度分级。
小鼠在进行GSI mode扫描后马上进行肝脏取材、脱水、包埋、切片等操作,随后进行两种染色:MASSON染色(纤维组织呈绿色,肝细胞红色)评价肝纤维化程度(Group0:正常;Group1:<5%;Group2:5-10%;Group3:>10%);HE染色评价肝炎严重程度(根据METAVIR评分标准将炎症等级分成A0-A3分级)。
4.后期数据处理与分析:IPP6.0分析肝纤维化百分比(肝纤维化百分比=肝纤维化组织所占面积/镜下视野总面积×100%),GSI Viewer获取小鼠肝脏能谱曲线,SPSS17.0统计分析能谱曲线和肝纤维化程度关系。
结果: 1.建立C57BL小鼠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模型。
根据Masson染色分成四组:其中Group0小鼠9只,Group1小鼠8只,Group2小鼠7只,Group3小鼠7只。
2.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能谱曲线呈现下降的趋势,曲线下面积也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而减小。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各组小鼠的曲线下面积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除了Group2 vs.Group3)。
曲线下面积和肝纤维化百分比呈负相关关系(r=-0.7878,P=0.000) 3.肝纤维化C57BL小鼠肝脏同时显示不同程度的炎症(A0-A3)。
其中Group A0小鼠9只,Group A1小鼠10只,Group A2小鼠6只,Group A3小鼠6只。
4.三组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