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祖逖北伐》精品教案 (新版)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3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文二则》教学案(新版)语文版【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学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导读指导】孙权劝学一、了解作者与《资治通鉴》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字君实,北宋陕州下县(今山西夏县)人。
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1068—1077)初,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
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司马光在学术上的不朽贡献是,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其他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和《稽古录》。
2、《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间1362年的历史。
参加编写的还有史学家刘攽、刘怒、范祖禹等人,所有文稿由司马光整理、删削、润色而成。
《资治通鉴》体例严整,网罗宏富,文笔简洁流畅,博约得宜,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
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了解文中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祖逖北伐》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逖的生平背景和历史地位;(2)掌握祖逖北伐的时间、过程和结果;(3)理解祖逖北伐对当时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祖逖北伐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比较法,分析祖逖北伐与其它北伐战役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祖逖忠诚报国的品质;(2)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3)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祖逖的生平背景和历史地位;2. 祖逖北伐的时间、过程和结果;3. 祖逖北伐对当时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祖逖北伐的原因和意义;2. 祖逖北伐与其它北伐战役的异同;3. 史料的分析与批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祖逖北伐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了解祖逖的生平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祖逖北伐的时间、过程和结果;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祖逖北伐的原因和意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3)引导学生分析祖逖北伐与其它北伐战役的异同。
4. 史料分析:(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学会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讲述祖逖忠诚报国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2)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3)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后作业:1. 编写祖逖北伐的历史小论文,阐述其原因、过程和意义;2. 对比分析祖逖北伐与其它北伐战役的异同;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等方面的表现。
第22课古文二则祖逖北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掌握重点字句。
2.能力目标: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精髓。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领会文章精髓。
【教学设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全文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教学步骤】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
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晋朝爱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的本领,两人同睡一床,每夜听到鸡啼,便跃然起床习武。
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设计意图:以典故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新课探究】一、解题1.作者与《资治通鉴》介绍参见第41课时。
2.背景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连的年代。
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原,晋王朝丧失半壁江山,偏安于东南一隅。
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
大胆进言,力主北伐。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逖tì蹴cù恶(è)声睿ruì谘zī骁xiāo 廪lǐn 铠kǎi 楫jí2.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祖逖北伐》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祖逖北伐的背景:晋元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祖逖被封为征北大将军,率领军队北伐。
2. 祖逖北伐的过程:祖逖率军从淮河流域出发,一路北上,收复失地,最终到达黄河流域。
3. 祖逖北伐的影响:祖逖北伐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北方地区逐渐恢复稳定,为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祖逖北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祖逖北伐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祖逖北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祖逖北伐的意义和作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
2. 讲解祖逖北伐的过程:讲述祖逖率领军队北伐的具体经过。
3. 分析祖逖北伐的影响:讨论祖逖北伐对国家统一和历史发展的作用。
4. 引导学生思考祖逖北伐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祖逖北伐的历史价值。
5.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祖逖北伐的基本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理解,以及对祖逖北伐的深入研究。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使用《晋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2. 影像资料:播放与祖逖北伐相关的纪录片或历史剧,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历史。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和文章,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祖逖北伐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北伐行动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
祖逖北伐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祖逖北伐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荣誉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文本、讨论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祖逖北伐的背景、意义和影响,理解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1.了解祖逖北伐的背景与意义;2.理解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撰写相关文章。
教学内容1.祖逖北伐的背景与意义;2.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入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祖逖北伐这一历史事件。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祖逖北伐的背景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与祖逖北伐相关的历史背景。
步骤二:学习文本1.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标记重要信息。
2.学生在阅读材料后,互相讨论并总结祖逖北伐的背景、意义和影响。
3.教师进行板书,“祖逖北伐”的背景、意义和影响。
步骤三:课堂交流1.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分享自己总结的祖逖北伐的背景、意义和影响。
2.学生互相提问、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祖逖北伐的思考和思索。
步骤四: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2.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总结祖逖北伐中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
3.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步骤五:写作练习1.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围绕祖逖北伐的背景、意义、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等方面展开撰写。
2.学生可以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排版和表达。
教学评估1.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对祖逖北伐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教师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连贯性以及逻辑性。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深入研究其他中国历史事件,比较其与祖逖北伐的相似与不同。
2.学生可以通过访谈亲友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祖逖北伐对当地人民的影响。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祖逖北伐的背景与意义,理解了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
《祖逖北伐》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祖逖北伐的主要过程和成果。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祖逖北伐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认识到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学生能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祖逖北伐的背景:五胡乱华,北方民众流离失所,南朝宋建立。
2. 祖逖北伐的原因:祖逖为恢复北方故土,毅然北伐。
3. 祖逖北伐的过程:祖逖带领军队北渡长江,收复失地。
4. 祖逖北伐的成果: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地区,有效遏制胡族南侵。
5. 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展示了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祖逖北伐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难点: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祖逖北伐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成果。
2. 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分析祖逖北伐的原因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五胡乱华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祖逖北伐的背景和原因:讲解五胡乱华导致民众流离失所,南朝宋建立,祖逖为恢复北方故土而北伐。
3. 讲述祖逖北伐的过程:描述祖逖带领军队北渡长江,收复失地的经过。
4. 分析祖逖北伐的成果:讲解祖逖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地区,遏制胡族南侵的成就。
5. 探讨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祖逖北伐对国家统一和民族精神的影响。
6. 总结本课:强调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祖逖北伐的了解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头测试,检测学生对祖逖北伐相关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历史史料: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2、领会文章精髓。
掌握重点字句设计意图。
3、2.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作品。
2、领会文章精髓。
3、掌握重点字句设计意图。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预习展评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下列重点文言词汇。
(一)一词多义使: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使自召募()将:大王诚能命将出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二)词类活用纠合骁健: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三)古今异义大王诚能命将出师古义:今义: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因”“纠合”“怨叛”“鱼肉”“素”“屯”;注意4个字的写法:“蹴”“睿”“骁”“廪”.2.翻译重点句子:“‘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3. 学习本文通过言行描写及抓住重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4. 学习运用成语“闻鸡起舞”“自相鱼肉”“望风响应”.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结合课文,谈谈他如何体现出一代名将的胆识。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分享积累《资治通鉴》中的经典故事。
五、当堂达标(30分)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6分)(1)因起舞()(2)纠合骁健()(3)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4)自相鱼肉()(5)睿素无北伐之志()(6)屯淮阴()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A.①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②使自召募B.①及鲁肃过寻阳②及渡江C.①大王诚能命将出师②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D.①自以为大有所益②精益求精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译文:(2)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译文:4.《孙权劝学》《祖逖北伐》中有些成语已浓缩为成语,试把它们写出来。
(5分)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祖逖北伐》(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祖逖北伐》(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祖逖北伐》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荣誉感。
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阅读《祖逖北伐》文本,了解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 学生通过阅读和讲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北伐的历史意义和价值;2. 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教学方法:1. 课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文本;2. 集体朗读、诵读和演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分享、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北伐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文本阅读让学生阅读《祖逖北伐》的文本,并结合历史知识,了解祖逖北伐的原因和意义。
第三步:学生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北伐事件的历史背景、祖逖的背景和心路历程、北伐战争的进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并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第四步:语文综合训练1. 集体阅读和诵读《祖逖北伐》,通过大声朗读、声音抑扬顿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言节奏感;2. 集体讲解古汉语词语和文言文的语法、标点符号等细节,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修养。
第五步:思考讨论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祖逖北伐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上是怎样的?2. 你认为祖逖北伐的成功之处在哪里?3. 作为当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应该如何发扬祖逖北伐的精神?第六步: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祖逖北伐事件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认识到保卫国家是每个人都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有良好的探究精神和负责的态度;2. 能够理性分析课文和历史背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3. 对自己和组员的交流和讨论都有积极的参与和表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祖逖北伐事件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保卫国家是每个人都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2《古文二则》祖逖北伐教学案(新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学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学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讲的就是东晋范阳祖逖。
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天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丧失,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而祖逖是怎样做的呢?……二、走进作者:《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图片)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
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
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三、预习检测:加点字注音:祖逖蹴琨觉恶声左丞相睿军谘祭酒骁健给千人廪铠仗击楫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3、正音。
4、齐读。
5、翻译全文。
重点词句:蹴琨觉曰睿素无北伐之志击楫而誓曰6、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层[从“初”到“因起舞”]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自觉培养和锻炼自己,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基础。
《祖逖北伐》《祖逖北伐》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2、领会文章精髓3、掌握重点字句设计意图: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全文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二、课文导入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
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晋朝爱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的本领,两人同睡一床,每夜听到鸡啼,便跃然起床习武。
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设计意图:以典故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三、作品介绍《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图片)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
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
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图片)设计意图:图文并茂,创造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配乐朗诵配有相应图片设计意图:从全新的视听角度给学生以震撼,调动起学习热情。
五、整体感知1、《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设想一下当时皇帝看到了《祖逖北伐》后,会有什么感受?2、作为一名中学生,从《祖逖北伐》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使学生对全文有高度的把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2)掌握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如五胡乱华、东晋等;(3)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祖逖北伐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评价祖逖北伐的历史地位;(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民族自豪感,弘扬祖逖等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2)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2)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祖逖北伐的原因分析;(2)如何评价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片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史料对比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小组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讲授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祖逖的生平,引导学生关注祖逖北伐;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祖逖北伐的原因和意义,分享讨论成果;4. 史料分析: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评价祖逖北伐的历史地位;5. 总结提升:教师讲解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2. 史料分析:评估学生在史料对比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祖逖北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祖逖北伐的经过,掌握成语“闻鸡起舞”的含义。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祖逖忧国忧民,胸怀大志的品质。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讲的就是东晋范阳祖逖。
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天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丧失,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而祖逖是怎样做的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祖逖(266—321)、东晋名将。
北伐,向北征伐。
题目简洁明了,点明记叙内容。
2、西晋末年,刘聪和石勒在争夺中原的战争中,出于民族仇视,对汉族人民任意残杀,因而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许多汉族地方官员和一些塞外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起兵,打着晋朝的旗帜,跟刘氏和石氏的军队作战,并且打了不少胜仗。
那时候,东晋政权刚刚建立,荆州、扬州一带政局稳定,经济力量也比较充实,形式很好,完全有进行北伐的条件。
可是以司马睿为首的东晋政权,却没有收复北方的决心。
只有祖逖白手起家,组织了一支军队,高举北伐的大旗,挥军北上,决心收复失地。
3、学习生字:
蹴.(cù)睿.(ruì)骁.健(xiāo)廪.(lǐn)铠.仗(kǎi)击楫.(jí)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层:(从“初”到“因起舞”),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自觉培养和锻炼自己,
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基础。
第二层:(从“及渡江”到“有如大江”),写祖逖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在不被朝廷重用的困难情况下仍率部渡江,并立誓收复中原。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祖逖渡江后,招募军队准备北伐。
课文通过祖逖的所言所行展示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表现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精神。
四、古汉语知识:
1、古今异义词:
(1)、及渡江.(江:专指长江。
今泛指大河。
)
(2)、左丞相睿以为
..军谘祭酒(以为:以之为,“派他做”。
今常当“认为”讲。
)
(3)、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后进:而后进(兵)。
今常用于落后者,水平较低,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
)
2、一词多义:
(1)、中:中流(中:当中。
);中夜(中:一半)。
);中士(中:内。
)。
(2)、大:大惊(大:副词,表程度高。
);大兄(大:年长。
)。
(3)、见:见往事耳(见:了解、知道。
);见事之晚(见:认识。
)。
(4)、以:以军中多务(以:把。
);自以为大有益(以:与“为”合用,作“以为”讲。
)
(5)、以:以逖为奋威将军(以:任命。
);以为军谘祭酒(以:派。
)。
(6)、使:遂使戎狄乘隙(使:让。
);使如逖者统之(使:派。
)。
五、合作探究:
1、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
明确:(1)、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半壁江山。
(2)、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3)、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
2、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
明确:因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作准备。
3、祖逖后来带着他的部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
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祖逖?
明确:素怀大志、忧国忧民,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
六、教师小结: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刻苦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反省自己,丰富自己的内在修养,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回馈国家,唱响完美的青春之曲,让五四青春的华章永不磨灭,熠熠生辉!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祖逖北伐
少有大志、闻鸡起舞;分析形势、建议北伐;
渡江北伐、击楫立誓;招募人马、开始北伐。
————矢志不渝、身体力行、果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