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 格式:docx
- 大小:20.97 KB
- 文档页数:4
宗教的心得体会篇一:对宗教的认识心得体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心得体会在当代,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现代科技的进步,宗教文化的社会作用已大大减弱,但是,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特别是宗教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大都是以超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世理想社会的诉求。
基督教的“平等、博爱和公义”的理想,都是对于人类美好正义社会的一种追求。
这种追求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愿景,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
二者的契合说明,宗教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知道,宗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之于社会的作用,它对于理想愿景的诉求,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道德的信仰化。
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理念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把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核心文化价值活动,也是宗教文化的思想内核。
与一般的非信仰化的世俗道德相比,信仰化的道德,其特性在于它的超越性和神圣性。
信仰的超越性能把人们从其身处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让人追求一种与世俗利益无关的价值存在。
信仰的神圣性则使得信仰的价值和权威得以保证,让信仰观念成为信仰者毋庸置疑、确定不移的追求,并对世俗观念、道德产生导向性,能逐步增强社会文化中神圣性因素的存在。
因而,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
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
因此,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宗教文化的这种道德信仰作用是可以期待的。
这对于修正当前过度实用化、庸俗化的社会文化取向,以及金钱的社会价值导向,化解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等社会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人口。
我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
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近20个少数民族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信仰宗教。
当今社会,宗教借助各种信息传播途径不断扩大其影响,其影响波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相当多的人对宗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热爱生活、思维活跃、勇于创新。
他们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更是我们这个大国能否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屹立在世界之林的最大筹码。
在整个社会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其中就有被各个阶层关注的“宗教热”。
大学生作为求知欲较强的一个青年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
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汹涌而来的宗教热流,成了十分必要探究和讨论的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作指导是维系我们坚定社会主义路线的最基本的准则。
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人们的头脑对支配自己命运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虚幻的反映,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对历史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其消亡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历史过程。
仅以基督教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课题调查组曾针对北京地区高校学生的基督教信仰状况展开调查,这项调查也受到国家统战部的高度重视。
调查项目的负责人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基督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教授,调查涉及北京37所高校,在12404份有效问卷中有437份问卷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即有3.52%的基督信仰者。
那么为什么可以说是从小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会出现这么多的宗教信仰者呢?我个人认为,当今大学生不仅在学习领域内可接触见识的信息不断增加拓宽,在人生追去和信仰上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同观点的影响。
【宗教信仰论文】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海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一)根据统计数据,女生信教人数比男生稍多,农村大学生信教人数比城镇大学生稍多信教大学生中,海南籍男生信仰佛教、道教人数占相当比例,女生信仰基督教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整体来看,女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男生。
信教大学生中,城镇大学生占28.43%,农村大学生占71.57%,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二)从信仰选择上看,信仰佛教的居多对样本中85名信教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后得知:这些人中有39人信仰佛教,14人信仰基督教,13人信仰道教,2人信仰伊斯兰教,1人信仰天主教,分别占信教学生45.9%、16.8%、15.3%、2.4%、1.2%。
信仰佛教和道教的学生占信教总人数的61.2%,这与海南本地佛教、道教信仰比较流行以及琼台师专与海经贸学生中海南籍学生偏多有直接关系。
此外,基督教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海南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政策认识模糊,对信仰宗教持宽容态度对“您认为中共党员可以信仰宗教吗?”的回答中,52.8%的学生选择“可以”;22.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选择“不可以”的学生仅占24.5%。
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需要宗教信仰吗?”时,17.6%的学生选择“需要”;65.9%的学生选择“看个人情况而定,大学生可以有宗教信仰”;选择“不需要”的学生仅占16.5%。
对“如果您发现您身边的同学开始频繁参加宗教活动,并在寝室进行宣讲,您会怎么做?”的回答中,59.6%的学生选择“不干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海南大学生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不明确,总体上对宗教信仰持宽容态度,对宗教信仰没有明显抵制心理。
高校学生信仰宗教主要原因(一)社会思潮多样化,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迷茫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
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郭权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课题是: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引言)宗教不是先进文化,但是它也确实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它的本质,了解它的社会影响。
通过认识这种不先进的文化,来增强我们的鉴别力,清醒的认识什么是科学的文化、科学的信仰,来进一步学习先进文化、掌握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
一提到宗教,很可能在同学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幅影视里的画面,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亲眼看到的一些画面,由此便会引起无限的遐想。
有的人就认为,在深山密林之中,一座阴森神秘的古寺,弥漫着瘆人的气息,几盏青灯,一群和尚穿着袈裟,双手合十,面壁而坐,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
于是就认为这就是宗教,其实这只是宗教的一种。
此外,还有好多种。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给大家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宗教的基本内容★●(一)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宗教?我们中国一些研究宗教的学者和社会学家们曾给宗教下了一个定义,他们说:●有创始人、有崇拜的对象谓之“宗”,有一定的祭祀仪式谓之“教”。
这是一种机械的理解。
西方人怎么解释“宗教”这个词呢?他们说:●有相同信仰、相同信念的一批人聚集在那里,“自正”谓之“宗”,“化他”谓之“教”。
就是指信仰相同的一批人聚集在一起,然后自己来找到信仰的证据来研究它,诵经来坚定他们的信念。
“化他谓之教”就是指用他们这种理论、这种观念、这种意识来影响社会上其他的人谓之“教”,△这就是宗教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宗教(二)宗教的起源那么宗教是怎么产生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宗教了?●宗教起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叫自然崇拜,第二个叫祖先崇拜,第三个叫英雄崇拜。
是因为有了崇拜才有了宗教。
这里说到我们的祖先,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刚从动物中解脱出来不久,没有文化,对自然、对社会没有本质性的了解,对自然现象也认识不了。
比如说:打雷、下雨、刮风、下雪这些自然现象他们都认识不了。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及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一种选择,我国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力,而对大学生这一族群,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总体上是理性而客观的,但对于宗教的认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宗教是认可的。
他们表示自己虽然不信仰宗教,但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与我们受的教育有关,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让我们学会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包容,以及充分尊重他人信仰自由的权力。
通过调查也发现,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个别同学认为宗教是迷信和愚昧的。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本身和我们对宗教的认识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宗教并非完全的迷信和伪科学,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对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
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知,大部分是来自于身边有宗教信仰的同学,部分来自校内外的宗教人士,小部分来自于网络书刊等传播媒介,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和获得宗教知识,这是导致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另外,除了家族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对于宗教的主动认知的原因。
四、大学生参与宗教的原因促使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1、家庭背景影响家庭性的宗教信仰是大学生参与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原因。
调查显示,在有宗教的信仰的学生族群中,大部分信仰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小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个别信仰其它宗教,数据表示,父母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参与宗教的比例远远大于父母没有宗教信仰的。
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宗教问题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宗教的产生有个人主观的虚幻感觉和神秘体验因素。
2、形成宗教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麻痹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二、认识到大学生肩负重要使命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要历史使命。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对承载着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正确看待宗教1.分清宗教与邪教的区别,自觉提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2.认清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在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的前提下,也定不能忘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子。
不能将封建迷信当作宗教信仰而产生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
应学会以辨证的思维摒弃陋俗净化风气。
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宗教信仰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温馨健康的校园文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可相应地开设有关民族、宗教的选修课,将宗教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宗教观、人生观及对待学习宗教知识的积极态度。
重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和认识宗教,正确辨析科学与宗教、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熟悉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
掌握国家的宗教法律法规,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如何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力量上来。
(二)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充分利用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所共同创造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的总和,它可以引导学生以及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大学生如何应对宗教和信仰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宗教和信仰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思考的群体,他们在面对宗教和信仰问题时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与尊重、思辨与思考以及团结与和谐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如何应对宗教和信仰问题。
一、认知与尊重大学生在面对宗教和信仰问题时,首先要保持正确的认知和尊重的态度。
宗教和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代表着个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与认同。
大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宗教和信仰选择,不以自己的观点来评判他人。
无论别人的信仰背景是什么,我们都应该以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干涉他人的信仰自由。
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学会和谐相处。
不同宗教和信仰的人来自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他们有自己的习俗和仪式。
大学生应该尊重和欣赏这些差异,避免对他人的宗教观点进行嘲笑或歧视,保持一个和谐的社交环境。
二、思辨与思考大学生应该具备思辨和思考的能力,来应对宗教和信仰问题。
面对不同的宗教观点和信仰体系,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思考和质疑。
通过了解不同的宗教和信仰,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见识。
在思辨和思考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注重理性思维。
宗教和信仰问题虽然涉及到个人情感和信仰,但我们不能只凭情感和信仰来判断一个问题的对错。
通过合理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宗教和信仰的本质,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三、团结与和谐大学生应该以团结和和谐的态度面对宗教和信仰问题。
宗教和信仰问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团结为宗旨,通过交流和沟通来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在校园中,大学生应该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宗教和信仰交流活动,为校园提供一个相互尊重和包容的氛围。
通过交流和对话,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宗教和信仰的内涵和精神,增加对宗教和信仰的理解和认知。
此外,大学生也应该推动宗教和信仰的和平互动,防止极端主义和宗教矛盾的发生。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积极参与宗教和信仰和平事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
和对待宗教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从而引申相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当代大学生需要认清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区分宗教与迷信的区别,从而塑造一个正确的思想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党的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随着传统宗教复兴、新兴宗教崛起,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选择之一,宗教升温的现象难免会导致高校学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产生迷惑而去追求虚幻的精神寄托的现象。
当代的高校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未来希望,其精神价值的走向定将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发展。
大学生对待宗教信仰的问题会影响到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会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一、宗教的本质认识
人们最初没有宗教观念,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宗教不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回答,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这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邪教是与宗教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特指以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因此邪教是对宗教的叛逆和反动。
虽然从表面上看邪教和宗教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邪教大都打着宗教的旗号掩饰自己,但与宗教在本质上有天壤之别,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其消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和宗教都是世界观、认知论、方法论,两者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起源的方法是唯物主义,而宗教认为世界是由某个神或偶像创造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
二、党的宗教政策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一种历史现象,是由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所决定,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也就是说人们的宗教观念也会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列宁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坚持和发展。
这些基本态度和原则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不要求宗教信徒放弃他的宗教信仰。
只是要求他们不得进行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
”同时,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提出了尊重和保护宗教自由的政策。
在社会主义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需要去发展宗教,但是作为神学观念的宗教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客观存在并继续对社会发生影响。
综上所述,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对立起来,而是要抱着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去对待宗教。
如果抱定马克思主义,而否定一切,那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史观和唯物史观了。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认知分析
随着宗教升温现象的凸显,有不少大学生对宗教信仰存在着一定的热情,并已经成为潜在的信众。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动力,而大学生信教这一现象必然会造成潜在的问题。
如果个别宗教与社会主义产生对抗,那极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的潜在威胁。
马克思说过,宗教的消亡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因此面对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我们要用严肃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大学生在对待宗教信仰的问题上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引导。
一是要基于国情,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和价值,树立科学信仰的态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秉持我们党的政治信仰;二是要分清宗教与邪教的区别,自觉提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三是要认清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在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的前提下,也一
定不能忘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子。
不能将封建迷信当作宗教信仰而产生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
应学会以辨证的思维摒弃陋俗净化风气。
因此,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宗教信仰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温馨健康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