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6.92 KB
- 文档页数:3
近几年,“洋节”在国内越来越流行,其中,大众参与度最高的,除了年底的圣诞节,就数10月底以“鬼”为噱头的万圣节了。
早在国庆前,升格为“哈啰喂共和国”的香港“海洋公园十月全城哈罗喂”已经正式开启,据悉,这是香港最早创立的本土万圣节景点,今年已是第十一届,规模更加宏大。
除此之外,十月的香港还有数个以“鬼”为名的景点和活动,可谓满街皆是“哗鬼”氛围。
近身着万圣节服装的儿童在纽约街头欢度万圣节(新华社供图)鬼文化有别:西方向左东方向右“鬼文化”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中,鬼的形象多变,妙不可言。
而中西方的鬼文化,各自有其衍生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
在出游"撞鬼"之前,不妨先看看那些有趣的鬼文化。
1 西方鬼文化:全民狂欢与“万人迷”吸血鬼代表国家:欧洲关键事物:南瓜头、女巫、吸血鬼普遍的看法认为,东方的鬼神文化要比西方更加古老、更成体系,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在今天,西方的鬼文化似乎更有魅力和影响力,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西方的万圣节几乎能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找到拥趸。
在有关万圣节起源的众多版本中,流传度最高的,是说万圣节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当时这几处的人们统称德鲁伊特人,他们的新年在11月1日,而在新年前夜10月31日,年轻人就会戴着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后来演变成南瓜灯)游走于村落间,这样做的初衷,既是为了驱赶恶鬼,也有赞美秋天、庆祝丰收之意。
如今,全欧洲的人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吓唬彼此的好机会,各种庆祝活动此起彼伏。
譬如,每年万圣节前夜前的一周,加拿大多伦多都会举办"僵尸"大游行活动,上千名狂欢者把自己装扮成怪诞、恐怖的鬼怪造型游街;在纽约,10月31日这一天,孩子们会身穿万圣节服装,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走家串户向大人索要糖果……场面温馨热闹。
西方鬼文化的传承,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的节日,全民的狂欢。
2008年11月第5卷第1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v2008Vol.5No.11一、前言节日是人们为庆贺丰收,纪念重要的人物或事件,缅怀先人的一个特殊日子。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人类的发展和历史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包含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注意。
世界各国的节日不计其数,它们的起源,风俗,传统故事体现了各自国家的文化价值取向。
鬼节是世界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的鬼节主要有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
西方的鬼节主要是万圣节。
它们的起源,风俗习惯都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二、中国鬼节的起源与风俗(一)清明节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是清明节。
据说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的忠臣—介子推。
他的主人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直到唐朝,清明才被作为节日流传了下来。
通常在这一天,全家人带着鲜花、蜡烛、糕点等去给故去的亲人扫墓。
人们清理杂草,打扫墓地周围的环境,然后把带来的糕点放在墓前供先人们享用。
(二)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又称盂兰节,是融道教、佛教、儒教思想于一炉的鬼节。
作者简介:xx,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
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
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xx的“鬼文化”“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
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①《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
鬼?气?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古文从示。
居伟切。
、,古文鬼。
”②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人所归为鬼。
以叠韵为训。
释言曰。
鬼之为言归也。
郭注引尸子。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
子产曰。
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
礼运曰。
气归於天。
形魄归於地。
从儿、?象鬼头。
自儿而归於鬼也。
从厶。
二字今补。
厶读如私。
鬼阴气贼害、故从厶。
阴当作?。
此说从厶之意也。
神阳鬼阴。
阳公阴私。
居伟切。
十五部。
凡鬼之属皆从鬼。
”③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
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
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一、本文概述《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西方鬼节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它们所反映的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鬼节,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更体现了各自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观念。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深入比较,揭示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期增进对中西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国,鬼节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与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紧密相关,体现了敬祖、孝道和家族凝聚力的文化价值。
而在西方,鬼节如万圣节等,则更多地与娱乐、狂欢相联系,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死亡和鬼魂的轻松态度和幽默感。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对于死亡和鬼魂的不同认知,更彰显了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深刻区别。
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西方鬼节概述鬼节,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类对死亡和未知的复杂情感。
在中西方文化中,鬼节各具特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中国,鬼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为清明节和中元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主要活动包括扫墓、踏青等,旨在纪念先人,祈求家族昌盛。
这一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尊重祖先、重视家族血脉的传统价值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通过放河灯、烧纸钱等方式,缅怀先人,同时祈求亡灵安息,不扰人间。
这一节日反映了中国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相较之下,西方的鬼节以万圣节为代表。
万圣节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庆祝丰收的也用以驱赶邪灵。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各种恐怖装扮,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以此祈求平安。
品位•经典■丈•社浅谈中西方鬼文化观念对世人的影响O石松可(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鬼在中西方人眼中有不同的意义,这种意义影响着人们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以及对死后世界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的倒彩,并且充斥着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等级制度等佛教道教的思想。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人类祖先的原罪是被魔鬼引诱。
撒旦在和上帝争夺天堂失败后,开始转移争夺对象一人类,因为人类拥有一个美好的东西一灵魂。
【关键词】文化;中西观念;基督文化在中国,提到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家里大人为了不让小孩子到处乱跑,会吓唬小朋友,乱跑出去会被小鬼抓走,这时候,小孩子就不敢出声了,更别说乱跑乱闹。
鬼是极阴的东西,人们都认为鬼怕光,大白天的哪里会有鬼,如果在白日里发生了什么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人们会说:“真是活见鬼!”其实,人们是不喜欢经常把鬼挂在嘴边的,提到鬼,人们会觉得晦气,甚至给人一种背后阴森森的感觉,会不自觉处于被未知的恐惧支配的状态。
―、中国人眼中的鬼人死后往来于天地之间,是中国人原有的宗教信仰,从而衍生出了祖宗崇拜和孝道思想。
东汉时佛教自印度传入,又加入了轮回和地狱的观念,这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及现当代的影视剧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创作素材,在罗贯中先生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在十八层地狱中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把生死簿中他的猴子猴孙的名字统统划掉;《宝莲灯》中,劈山救母的沉香能够看见常人看不到的黑白无常,并请求引领他去地下世界看母亲的生死簿,但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找到记载他母亲信息的那一张,黑白无常透露说,大抵他的母亲不是人类,不是妖魔就是神灵。
于是便有了后面沉香救母的故事。
《沉香救母》也因沉香的一片孝心而广为人传,这恰巧反快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
(一)中国的鬼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可谓是中国的鬼节,七月则被视为鬼月,百鬼夜行。
有学者提出,中元节和道教颇有渊源。
鬼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一、鬼节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子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态度是“敬”的。
中国人在鬼节的习俗,如扫墓、烧纸钱、供灵牌等代代相传,虽然现代人崇尚科学,已和过去有很大不同,但对于这些文化习俗的传承仍然很难改变。
我们在鬼节的祭祀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迷信,它是中华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反映和传承,与我们千秋万代的宗族血缘观念息息相关,是血脉的召唤和亲情的延伸。
这种深厚的道德内涵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对于祖先的祭祀已成为一种文化深入到我们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和追忆,体现了孝道的传承和道德的涵养,也体现了中国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思本思源的精神。
而在西方的基督教里面,对于先祖的祭祀是不允许的。
在基督教的文化里,每个人在上帝的眼里都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人对于祖先的信仰,西方人更愿意信奉上帝,他们希望人死后能够得到上帝的宽恕,升入天堂。
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们对于“鬼”的敬畏和避忌并没有多么严重。
2、思想观念的差异。
中国鬼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古人的祭祀主要是对自然万物之神的祭祀和对已逝先祖的祭祀,所以对祖先之鬼的祭祀和对自然之神的祭祀一样都是敬重肃穆的,他们相信已逝的祖先能够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自己生活的安宁,有着消病除灾的无形力量。
这种对于无形神秘力量的敬畏,使得人们对于鬼节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
文化巨人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吾人之祭父母、圣贤、天地,皆非因自觉自己有罪,以之为赎罪之仪式。
亦非因自觉有苦痛,求其废除。
吾人之祭,唯在使吾人之精神,超越吾人之自我,以伸展通达于祖宗、圣贤、天地,而别无所求者。
”[3]所以中国人对于“敬鬼”的思想观念是和对祖先的信仰和孝道的道德源头分不开的。
人们对于“鬼”是有所忌讳的,更不习惯和“鬼”开玩笑、“扮鬼”、“闹鬼”。
中西方地狱文化之异同初探作者:王凯北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9期摘要:地狱,通俗的解释为人们死后罪恶的灵魂受到惩罚的地方。
而在不同地方,根据宗教习俗等文化观念的不同,对地狱的含义又有着不同的见解,它是世界神怪文化中,内涵较丰富、可比性较强的文化现象。
本文对中西方文化中的地狱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以研究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神怪文化;地狱观念;中西方文化对比1 中国的地狱观念在东西两汉之前,中国并没有地狱一词和地狱观念,关于鬼怪魂魄的思想倒是颇为丰富。
而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对于鬼魂的崇拜迷信之风也一直存在,从殷商时期便开始的祭祀活动便是利用鬼神之说为统治阶级服务。
及至汉朝,民间已有人死之后,魂魄都会被泰山所招,依附在泰山之下,被泰山中的治鬼府邸所管制的说法。
这样的观念最早可见于《后汉书·乌桓传》,其中有谓:“死者神灵归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归岱山也”。
[2]到了魏晋六朝,佛、道两教皆兴,两派各有其关于地狱的说法,并逐渐与民间传统的泰山治鬼说结合,为百姓所接受。
仅佛家一派关于地狱的阐述便是众说纷纭,《佛说泥犁经》、《佛说善恶因果经》、《正法念处经》等经典对于地狱分类不一而足,说地狱有四、八、十、十八、三十六层不等,但大体而言可分为寒、热、边三类。
寒地狱与热地狱顾名思义,就是要分别在其中受到不同层次的寒热之苦,时有耳闻的阿鼻地狱,也就是无间地狱便是在热地狱的最底层。
而边地狱又称孤独地狱,是囚禁鬼魂、独自受报的地方;至于道教则更多地延续了泰山地府的观念,衍生出了泰山二十四狱之说,以及其后的九地土皇之九幽狱、鄷都三十六狱等说法,地狱的主宰也由泰山逐渐形象化为鄷都北阴大帝。
尽管如此,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各派思想相互影响、融合,其中的十八层地狱的观念成为了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接受程度最高的说法。
在如今中国的民间风俗中,人生前所生活的地方叫做阳间,而地狱又称之为阴间或者阴曹地府。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一、本文概述《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和分析中西方鬼文化异同的文章。
鬼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各种传统信仰、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和宗教信仰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中西方鬼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章首先将对中西方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两者在形象塑造、信仰习俗、文学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最后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中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价值观念。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二、中国“鬼”文化概述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古代哲学、宗教、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并非完全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而是具有多重含义和复杂文化内涵的存在。
中国古代哲学对“鬼”的理解具有独特的视角。
儒家思想中,鬼被视为已故祖先的灵魂,人们应该尊敬并祭祀他们,以示孝道。
道家和佛家则进一步将“鬼”的概念扩展到万物皆有灵的范畴,认为一切生灵死后都有可能成为鬼,而鬼的存在也是宇宙间阴阳平衡的一部分。
在民间信仰中,“鬼”的形象多样且功能各异。
有的鬼被认为是守护家园的神灵,有的则是带来厄运和不祥的邪灵。
在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如清明节扫墓、中元节放河灯等,都是与鬼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旨在安抚亡魂、祈求平安。
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鬼”的形象也屡见不鲜。
从古代的志怪小说到现代的恐怖电影,鬼的形象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背景。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鬼文化的恐惧和好奇,也借此探讨生死、善恶等哲学问题。
中国的“鬼”文化是一种多元且复杂的现象。
它既包含了古代哲学对生死和宇宙的理解,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力。
通过对“鬼”文化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三、西方“鬼”文化概述西方文化中的“鬼”文化,源于古老的宗教、神话、传说以及民间信仰,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与中国的“鬼”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饮食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在西方,说到主食我们不免想起高热量食品,牛排,沙拉,火腿,土豆等,当然面包牛奶不可少。
这些事物的烹饪方法都比较简单,但是营养价值丰富。
西方诸国自古以来畜牧业较为发达,使得西方人的在烹饪原料上偏重于肉类和乳制品。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就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
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与敬畏之心就是相同的。
但就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与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中国与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
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瞧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鬼”就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
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①《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
鬼?气?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古文从示。
居伟切。
、,古文鬼。
”②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就是鬼:“人所归为鬼。
以叠韵为训。
释言曰。
鬼之为言归也。
郭注引尸子。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
子产曰。
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
礼运曰。
气归於天。
形魄归於地。
从儿、?象鬼头。
自儿而归於鬼也。
从厶。
二字今补。
厶读如私。
鬼阴气贼害、故从厶。
阴当作?。
此说从厶之意也。
神阳鬼阴。
阳公阴私。
居伟切。
十五部。
凡鬼之属皆从鬼。
”③也就就是说“鬼”字就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就是人,上面就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就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
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瞧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就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第一篇: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
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
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
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①《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
鬼?气?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古文从示。
居伟切。
、,古文鬼。
”②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人所归为鬼。
以叠韵为训。
释言曰。
鬼之为言归也。
郭注引尸子。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
子产曰。
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
礼运曰。
气归於天。
形魄归於地。
从儿、?象鬼头。
自儿而归於鬼也。
从厶。
二字今补。
厶读如私。
鬼阴气贼害、故从厶。
阴当作?。
此说从厶之意也。
神阳鬼阴。
阳公阴私。
居伟切。
十五部。
凡鬼之属皆从鬼。
”③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
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
万圣节中西方鬼文化万圣节(Halloween)是西方世界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10月31日庆祝。
尽管现代万圣节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派对和化妆游行的日子,但最初的起源却与鬼魂、邪灵和超自然现象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西方鬼文化中,鬼魂与万圣节紧密相连,并在无数的传说、故事和节庆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鬼魂的起源在西方文化中,鬼魂被描绘为从死后世界回归的灵魂。
人们相信鬼魂在地球上徘徊,无论是为了寻找答案、完成某项任务,还是仅仅为了寻求救赎。
鬼魂的起源在于古代民族所相信的诸多神话和故事。
据古代凯尔特人的传说,万圣节前夕是灵魂世界和现实世界交汇的时刻。
他们相信,这一天恶灵和邪灵会经过门户,被解放到凡人的世界中。
为了避免被它们侵扰,人们会在家中点燃篝火和蜡烛,同时穿上吓鬼的面具,希望以此将恶灵吓走。
二、南瓜灯的意义南瓜灯(Jack-o'-lantern)是万圣节的标志之一。
传说中,一个名叫杰克(Jack)的人是一个精明但却无恶不作的人。
他欺骗了魔鬼,并在死后被禁止进入天堂和地狱。
于是,他被迫在黑暗中徘徊。
魔鬼给了他一根发出微弱光芒的燃烧的炭,杰克将其放入一个挖空的大萝卜中,作为他在夜间找寻方向的道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南瓜代替萝卜制作南瓜灯。
据说南瓜是因为在万圣节附近丰收,形状适合雕刻成怪异的面孔。
南瓜灯不仅用于装饰,同时也寓意驱散邪灵、鬼怪和魔鬼。
三、化妆与扮装在万圣节,人们会穿上各种各样的服装和化妆,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而其中一些角色,正是与鬼魂、僵尸、吸血鬼等超自然生物有关的。
这是因为人们相信,在万圣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阴间和阳间之间的边缘非常模糊,各种超自然生物可能会回到现实世界。
扮装和化妆的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游戏和娱乐。
人们竞相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艺,在身体上彰显他们所喜欢的角色和形象。
无论是可爱的小魔女、吓人的僵尸,还是经典的吸血鬼,每个人都可以在此刻放下自己的身份,穿上追求自由和想象的服饰。
从吸血鬼和狐妖的形象特征比较中西方的鬼文化“鬼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有着丰富的深邃的内涵,是伴随着人类文化出现而出现,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奇特的文化现象。
”鬼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民俗学的分类, 鬼魅属于民间信仰之列。
在世界各民族历史中, 都有源远流长的鬼文化的历史、文学、学术等的记载。
即使在近代科学、理性的冲击下,关于鬼的民间习俗仍然沉淀在现代人的心灵深处。
西方文化中鬼怪的形象种类很少而且非常固定,比如吸血鬼、狼人······近一百年以来,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吸血鬼”形象,可谓风靡全球,“嗜血的狂魔,僵尸,丑陋邪恶;拥有永不逝去的惊人美貌,谈吐高雅,身着华贵礼服,夜夜穿梭于上流社会的晚宴,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
”这是人们对于吸血鬼的总体印象。
《夜访吸血鬼》、《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作品可谓赚尽人的眼球。
而中国的文学作品,由于时代政治文化的原因,“鬼”几乎在长篇巨著中消失了踪影,只是散见于一些简短的民间故事之中。
但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鬼”的数量和种类要远远比西方丰富。
但是最有影响的大概就是“妖”了吧,而同时“妖”也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的本质了。
“妖”古指一切反常怪异的现象和事物。
后又多用“妖怪”和“妖精”来指草木、动物等变成的精灵。
比如:蛇妖、猴妖、兔妖、竹妖、狐妖······在这些动物和植物中由于狐狸嗅觉和听觉极好,行动敏捷,生性狡猾,再加上经常与人类接触,袭击家禽,容易修炼成人,它象征着虚伪、奸诈和狡猾。
因此在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狐妖”的出现频率要高于其他妖怪,所以“狐妖”在中国的鬼文化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由于吸血鬼以及狐妖都比较有代表性,因此选取吸血鬼和狐妖为例对比中西方的鬼文化以及其形成的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
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
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
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
鬼?气?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古文从示。
居伟切。
、,古文鬼。
”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
以叠韵为训。
释言曰。
鬼之为言归也。
郭注引尸子。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
子产曰。
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
礼运曰。
气归於天。
形魄归於地。
从儿、?象鬼头。
自儿而归於鬼也。
从厶。
二字今补。
厶读如私。
鬼阴气贼害、故从厶。
阴当作?。
此说从厶之意也。
神阳鬼阴。
阳公阴私。
居伟切。
十五部。
凡鬼之属皆从鬼。
”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
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
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
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
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
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
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
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
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
《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
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
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二)西方的“ghost”
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我们所常见的“鬼”也基本是人死之后的灵魂。
苍白的脸颊、飘忽的身影,在阴暗的古堡徘徊,夜晚出来作恶,神出鬼没。
(三)中西“鬼文化”相似的原因。
从鬼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西方民族,古代先民将鬼看成非常可怕的东西。
这是因为,在原始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科学知识匮乏,非常的蒙昧无知。
当原始先民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时,他们没有办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便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些是由一种非常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控制的。
从梦境中和昏迷时,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日常生活和人,甚至是一些死去的人,醒来之后又一切如常,仿若不曾见过。
碍于低下思维能力和贫乏的科学知识,人们猜想,人是有肉体和灵魂之分的。
并且,从可以见到死去的人这一点上,再推断出灵魂不死的观念。
原始先民认为,死去的祖先和亲友可以来到梦中活动,便是灵魂之说最好的铁证。
而古代常说的“托梦”也是此观念的表现。
死去的人若有心愿未了,或者思念亲人,便会托梦,到在世之人的梦中告知和相见。
对于原始先民的灵魂观念是从梦境中产生的问题,恩格斯曾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久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
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除此之外,影子也是原始先民相信灵魂观念的依据。
影子是紧紧跟随人类的一种东西,并且是黑色,人类对于黑色有一种本能的未知恐惧。
他们认为影子是人生命的终于组成部分,也就是灵魂的象征。
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相信,如果踩着影子,或者伤害影子,那么就会真的伤害到人的躯体;如果没有了影子,那么人也就会死去。
时至今日,有些地方小孩子依然会玩“踩影子”的游戏,虽然已经没有了禁忌,但是依然会通过这种方式来“伤害”对方。
这也印证了人们认为影子是身体的一部分的观念。
后来,古代人们就将这脱离了肉体的不死灵魂称之为“鬼”。
(四)中西“鬼文化”的风俗比较
由“鬼文化”直接引发的就是丧葬制度和鬼节。
虽然对“鬼”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在这两点上中西方则开始形成比较大的差异。
因为对“鬼”的敬畏,人们都比较重视丧葬仪式,并且中西方都产生了鬼节。
但是因为宗教和民族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在丧葬习俗和鬼节上,中西方明显不同。
4.1丧葬习俗
西方受基督教影响,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认为死亡是灵魂回到上帝的怀抱。
葬礼比较肃穆,人们一般祈祷死者能够洗净罪孽,早日升上天堂。
并且,基督教认为上帝面前“灵魂平等”,所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实行简丧薄葬。
在葬礼上人们一般会穿黑色,或者带黑纱,为死者献上鲜花以示哀悼。
而中国因为孝道文化和祖先崇拜的影响,对丧葬仪式十分重视,讲究“厚葬”。
并且在仪式上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影响。
丧葬仪式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程序和讲究:棺材的选择,丧服“披麻戴孝”,烧纸扎、头七礼等等。
最重要的就是陵墓,特别是皇宫贵族,陵墓拥有非常庞大的规模,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物。
最早的时候贵族流行以活人(通常是奴隶)、牲畜殉葬。
后世文明发达一点之后,觉得此法太过残忍,改为以陶俑代替活人,著名的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陪葬。
除了陪葬品众多之外,墓葬还非常讲究风水,人们认为必须给祖先找一个好的风水宝地,祖先的灵魂才能福泽子孙,否则亡灵不得安息,会有祸患。
除此之外,与西方葬礼肃穆的氛围不同,中国的葬礼都很热闹。
虽然很多地方有自己的
习俗,但基本都很喧哗,如哭丧,敲锣打鼓的送葬队伍等。
甚至会有有些地方娱乐节目,如四川地区有些丧礼上守灵的人们会在灵棚内打麻将。
但中西方在丧葬仪式上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基本都实行火葬和土葬。
(中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俗除外)特别是到了现代,为了环保等方面的考虑,中国和西方都开始从土葬改为火葬,将骨灰安置在公墓。
4.2鬼节
中国的鬼节其实并没有一个强制性的规定,但是在民间流传,并且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形成很多不统一的风俗。
俗话说,“七月半,鬼门开”。
虽然道教是过“中元节”,佛教叫做“盂兰节”,但是日期都是一致的,都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
除了有宗教信仰的人,一般的百姓在这一天主要就是祭祀祖先,放贡品,烧纸钱。
并且,传说这一天“鬼门开”,所有鬼魂都会到人间来,所以除了在家祭祖以外,人们还会在路边或湖边烧纸钱,供奉给所有孤魂野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人的本能上都是一样的。
不仅是原始人类对鬼的认识,还是一些神话传说的相似性,都说明人类在一些基本观念上是相同的。
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民族文化受到宗教、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才产生出巨大的差异。
求同存异,才能让世界各种不同的文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