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神话故事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与希腊创世神话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与希腊的创世神话之间的比较研究。
创世神话,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对宇宙起源、生命诞生及世界秩序建立的深邃思考。
中国与希腊,分别作为东方与西方文明的代表,其创世神话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刻的哲学内涵。
本文将从神话内容、文化意义、哲学思考等方面对两国创世神话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旨在揭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世神话的共性与差异,进一步深化对东西方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概述中国与希腊创世神话的基本内容,包括宇宙的形成、人类的诞生、世界秩序的建立等核心要素。
通过对比两国神话的相似之处和差异点,可以初步揭示出两种文明在宇宙观、人生观等方面的不同倾向。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与希腊创世神话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创世神话作为各民族文化的源头,对于塑造民族性格、传承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两国创世神话的文化解读,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希文化在宇宙起源、人类地位、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对中国与希腊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对两国神话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梳理和评价,可以揭示出两种文明在探索宇宙真理、追求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智慧与启示。
这种比较分析也有助于我们跨越文化界限,寻求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
二、中国创世神话概述中国的创世神话,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神话以宇宙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文明的诞生等为主题,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古人对于世界起源和人类存在的理解和想象。
在中国创世神话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盘古被描绘为一个巨大的神祇,他用自己的身体撑开了混沌的宇宙,形成了天地。
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各部分化为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自然元素,从而构成了完整的世界。
这个故事不仅解释了宇宙的起源,也蕴含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除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外,中国创世神话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和故事。
跨文化视域下弑父情节的不同诠释弑父情节在文学、文化和艺术中经常出现,并且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诠释。
在不同的文化中,弑父情节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文化下对弑父情节的不同诠释,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和观念。
我们将从西方文化中的弑父情节谈起。
在西方文化中,弑父情节经常出现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奥德修斯和伊阿皮戈的故事。
奥德修斯是希腊文学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他在年轻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拉奥孔,然后成为伊阿皮戈的王。
这个故事中所体现的弑父情节被视为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和对父权的反叛。
在这个故事中,弑父情节与叛逆、权力争夺和家族血亲之间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暗示了古希腊社会中权力、家族和尊卑等价值观的复杂关系。
在西方文化中,弑父情节常常被解读为对传统权威和道德规范的挑战,以及对自由和个人权利的追求。
当我们将视角转向东方文化时,对弑父情节的诠释就会变得完全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弑父情节并不常见,并且通常被视为道德败坏和人伦沦丧的表现。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并没有像奥德修斯那样的弑父英雄故事,反而弑父情节更多地出现在对恶势力和邪恶权威的斗争中。
比如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岳飞就是为了除掉横行乡里的恶霸而将其杀死,而不是为了挑战权威或者争夺权力。
在中国文化中,弑父情节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与忠孝、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背道而驰。
在印度文化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对弑父情节的不同诠释。
印度教中,弑父情节常出现在神话传说中。
比如印度教中的主神之一毗湿奴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希瓦。
而在印度民间故事中,也经常出现对威严和暴政的父亲的反抗和斗争。
与西方文化中的弑父情节不同的是,在印度文化中,弑父情节更多地被赋予了宗教和神圣的意义。
弑父在这里并不是一种对传统权威的挑战,而是对邪恶和不公的抵抗,是为了维护正义和道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弑父情节的诠释是有所不同的。
中西神话对比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神话是各个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和生活智慧。
中西方神话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通过对中西神话的对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两种不同文化的特点。
本文将设计一节中西神话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阅读与理解的能力。
二、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中西神话的定义和特点;2. 培养学生跨文化阅读与理解的能力;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比较分析能力;三、教学内容1. 中西神话的定义和特点;2. 选取中西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进行对比阅读;3. 学生对比分析两个神话故事的异同点,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神话的理解和了解程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简要介绍中西神话的定义和特点,包括中西方神话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和背后蕴含的价值观。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中西神话的形象,使学生对其有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步:对比阅读选取中西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教师可以选择中西方各自最著名的神话,如《西游记》和《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将故事内容展示给学生,并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对比。
同时,提醒学生关注不同神话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差异。
第四步: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记录两个神话故事之间的异同点和文化背景。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例如:- 中西方神话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异同?- 中西方神话对人性善恶的看法有何不同?- 中西方神话中的故事情节发展方式有何不同?第五步:展示和讨论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组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神话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差异。
第六步:个人总结学生个人总结对比阅读中的收获和体会,思考中西神话对于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对其他文化的了解程度。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的文献综述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一、摘要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
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
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
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关于神话起源方面,蔡恒在《中西上古神话比较研究》中认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十分的有限。
他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 显得无能为力。
因此, 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 归之于神的意志和力量。
他们认为, 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 都是一种超乎一切的神指挥着、控制着。
从中希神话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张雅然摘要:神话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折射,一个记录,通过对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研究对比,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差别的根本。
对中西方神话的进一步分析探究,可以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可以总结为四条,唯天论与唯命运论、民主与专制、性压抑与性开放、仁义与自由。
唯天论与唯命运论,初步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民主与专制,揭示了长久以来中西方政治结构的构成由来,为什么封建社会能在中国统计达3000多年;性压抑与性开放,昭显了中西方社会对于“性”的看法;仁义与自由,解释了中西方的战争的不同与所出现的英雄的不同。
关键词:神话;命运;民主;法制;性;仁义;自由正文:什么是神话?马克思做过很精彩的阐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神话就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
安特鲁.兰对神话解释为“野蛮人是好奇的,最早科学的模糊冲动已在他们的头脑中起着作用,他渴望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进行解释,并在这种解释中寻找到自己。
”[2]总之神就是人类在蒙昧时期所创造的,对现实客观世界的一种臆想和思想反映,并且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加以不断的丰富和充实。
神的系统看似浪漫和荒诞,其实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通过神可以看到古代人的一些行为准则、风俗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又直接或间接的对后世文化教育、思维想象、组织机构等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方神(重点是希腊神)不同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发展走向,决定的不同的文化。
一、神系的构成中国的神是松散的、含混的、零落的、不成体系的,各个地方、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各自为政、各不相连,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历程,构不成一个完整的类似西方神系的系统。
甚至没一个像宙斯那样的最高主神,仅有一个神的行政管理者玉皇大帝,但他又受重重压力,管理范围仅限定为中央,西天灵山管不着、冥府管不到、诸菩萨管不了。
浅析中西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的差异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有力地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和古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两国的神话故事也是世界神话故事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两国神话故事中人性和神性的比较,并探究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
二、论述人性和神性的含义和关系(一)神性和人性的含义神性是由于想象具有一种强有力的欺诈力,在想象方面最强,但是在推理方面最弱。
神性的自然本性是“把具体事物都显示为由诸神灌注生命的存在实体,按照每种事物的观念分配一些神给它们”,它是一种诗歌的或创造性的自然本性[1]。
在古希腊神话中,神性是至高无上,没有什么能与之抗衡。
人只能被神控制,神能赋予人一切,在任何条件下,神都能让人拥有或失去一切。
人性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它是有理智的、谦恭的、和善的、讲理的,把良心、理性和责任感看成法律[2]。
在中国神话中,人之初、性本善。
人能抗衡神,神不能无缘无故的惩罚人。
在神界里,神也有惩罚制度,神是为人服务,都能体现人性。
人大可不必盲目崇拜,神并不是高不可及,人可以成为神,这是生命的权利。
(二)神性和人性的关系人与神存在着概念上的分别,但从生命的真实而言人与神在每个生命个体的彻悟与正解中得到统一。
人性的内涵是深广的、包容的,人类的历史积淀和锤炼了复杂的人性。
神性就存在于人性中,人性的升华就是神性,神性就是人性内在的潜能。
所以神性不能外求,那会流于宗教的盲目崇拜和堕入真实的迷信。
神性就是对人性内在的不断挖掘,从人性的复杂与混乱,到神性的有序与纯洁,内在的和谐。
人性与神性必须统一,这样才能消除人性本身自我的许多矛盾,也能消除各种形式领域的不同见解和危险分歧,使一切和谐,一切本然,一切自然,互不干扰。
三、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的差异(一)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中国神话是人性的,它是以人为本的。
中国与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形象的对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与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形象的对比。
中国与古希腊,这两个分别代表着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古老国度,各自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
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女神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通过对两国神话中女神形象的深入剖析,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在中国神话中,女神形象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她们既是自然界的化身,也是人类社会的象征。
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传说,到妈祖、观音等民间信仰中的神圣形象,中国女神以其智慧和力量,塑造了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世界。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形象同样多姿多彩,她们以独特的魅力与个性,成为了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阿佛洛狄忒,到命运女神莫伊拉,古希腊女神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古希腊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两国神话中女神形象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从女神形象的塑造、文化内涵、象征意义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揭示中国与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形象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二、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形象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形象丰富多彩,她们以各自独特的魅力和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女神不仅代表了自然的力量,也体现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家庭和社会的理解。
女娲是中国神话中非常重要的女神之一。
她被尊称为“创世之神”,传说中是她用五色石补天、断龙筋制木以定四极,创造了人类。
女娲的形象体现了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不仅是人类的创造者,也是人类文明的守护者。
另外,嫦娥也是中国神话中非常著名的女神。
她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仙丹而飞升至月宫,成为了月宫仙子。
嫦娥的形象体现了中国神话中对于爱情、家庭和责任的思考,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重要象征。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八年第十一卷第二期︵总第五十八期︶中西方神话对比研究李少杰,王海华摘要:神话是传统文化的根源,世界上各民族文化都与神话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神话中神的行为正反映出中西古代先民的思想、智慧和他们的民族精神。
本文从中西神话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命运观3个方面分析中西神话差异,并尝试解读这些差异所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对比中西方神话实际上是搞清楚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了解西方人的文化背景和他们的交流模式,将与他们交流中的文化冲突和误解降到最低,最终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际中实现共赢。
因此,这一研究对中西方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对比研究;中国神话;西方神话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8)02-0085-03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8.02.025收稿日期:2018-01-03基金项目:大连海事大学教师发展专题项目《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与团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7JFZ03)作者简介:李少杰(1994-),女,辽宁大连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王海华(196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到:人类的行为方式有多种可能,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群体或部落的独特的文化模式[1]。
文化可以解释为在一个群体中,人们拥有着同一个祖先[2]。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祖先都与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神话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产物,因此,祖先们赋予其代表人类文明的权力。
神话作为传统文化的根源,对特定时间和特定群体的发展进程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西方文化。
神话集先人的生活、劳作及创造之智慧。
中西文化并存形成了两个伟大而灿烂的文明,也就是中西方文明。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欧阳光明(2021.03.07)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
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10篇)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一托福考试作为一项基本英语语言能力的标准化测试,是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而其中的听力部分一直以来又被认为是托福考试成败的关键。
因此,本文首先从内容上归纳总结出听力试题中频繁考查的美国文化知识,其次从知识背后的文化现象对比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希望对今后的托福听力教学有所启示。
随着近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加,托福成绩成为这些学生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
众所周知,托福考试对于听力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有考生将托福听力神话为“得听力者,得托福”。
然而在托福“神话”的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应付”语言测试的答题技巧和套路,更有美国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映射。
2000年,ETS首先在托福听力中引入了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是80年代以及90年代托福听力考试中从未涉及到的。
鉴于托福听力特殊的答题模式(考生在听完材料之前是看不到问题的),相对于通过阅读部分来考察考生的美国文化知识来说,听力部分中首次涉及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无疑加大了考试的难度。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本身的掌握和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托福听力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关于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
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听力中,美国教育史是ETS出题中心“钟爱”的一个领域。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托福考试所考查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很多都会涉及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以2023年11月19日的托福考试听力为例,其中就曾在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JohnDewey的教育理论,该段听力材料讲到的理论是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其还亲自建立学校来实现自己的理论。
由于过去美国学校教授给学生的都是理论性的东西,Dewey则指出要在实践中学习。
又例如在2023年4月以及5月的托福考试中,连续两次在听力部分涉及到了美国教育史知识。
2023年5月的听力题目是通过听力材料中的一位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美国历史上第三任总统生平的讲解考查考生的;同样2023年4月的托福听力也都不同程度地考察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内战时期的美国教育史”。
崇德与崇力
中国神话中所塑造的一个个道德偶像的神形象,代表许多伦理符号,暗示一种道德的理想状态。
如《阿诗玛》中能歌善舞、貌美如花的阿诗玛和勇敢智慧、勤劳正直的阿黑。
这是由于中国神话在发展过程中受历史化、伦理化、政治化的强烈影响。
他们通过塑造的一个个道德偶像的神话形象,使人们对有德者的神话偶像的崇拜,从而形成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来统治人民和规范人民的生活。
这显示中华民族精神注重和蔼的、伦理至上的基本特征,它预示了日后几千年民族文化的基本发展方向。
西方神话所崇拜赞美的,是能扭转乾坤的神力者,这些有“力”者是代表某些方面的“力”或技术。
其人生价值是探索“力”或技术知识的奥秘,使人可与天神匹敌。
所以从神话体系的完整性以及清晰的神界故事中可以看出西方神话体现出注重个性和探究哲理的精神。
人神关系
东方神话里面最重要的体现是把人神化。
《阿诗玛》中阿诗玛被洪水卷走后应山歌姑娘,见阿诗玛被洪水卷走;便跳入漩涡,排开洪水,救出阿诗玛,一同在十二崖子住下,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抽牌神”。
这与人的形象大不相同。
而西方神话里面最重要的体现是把神人化。
神和人不仅外表相同一样,还有着人的喜怒哀乐。
这是由其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的,也是专制与民主的区别。
中西方艺术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对比研究中国和西方是世界上两个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他们拥有独特的艺术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比研究这两个地区的艺术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各自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古代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舞蹈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古代艺术方面,在中国,古老的卜辞和甲骨文等表达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与神秘力量的沟通方式。
而在西方,古希腊的神话与剧院艺术,如古希腊悲剧和史诗,展示了西方古代人民与神话传说的联系。
这两个地区在古代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他们都体现了古代文化和信仰系统的重要性。
绘画方面,中国的国画以其独特的画风和细节表现而闻名,注重对大自然的描绘和意境的表达。
中国画家追求墨色的淡雅和水墨的流畅,注重意境和神韵的表现。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更加注重逼真的描绘和线条的表达。
西方画家通过对光影和透视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这两种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审美观念上的区别。
雕塑方面,中国古代的石雕、陶器和玉雕等艺术形式广泛流传。
中国古代雕塑强调形象的肖像和神秘的象征意义。
而在西方,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以其对人体解剖和神话故事的描绘而著名。
西方雕塑更加注重形体的比例和线条的美感,力求达到真实和完美的艺术效果。
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和审美标准。
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追求简约而优雅的设计风格。
而在西方,古希腊的古典建筑和罗马的圆顶建筑成为了西方建筑的典范。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比例感,追求华丽而宏伟的建筑风格。
音乐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以其丰富多样的乐器和独特的音律而闻名。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描绘,注重音与乐之间的关联。
相比之下,西方音乐注重旋律的发展和和声的运用。
西方音乐通常采用五线谱来表示乐谱,注重音阶和调式的变化。
舞蹈方面,中国古代舞蹈强调身体的柔韧和优雅的动作,重视舞者对表演情感的传达。
跨文化比较:夸父逐日与世界其他逐日神话夸父逐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传说。
它讲述了夸父追逐太阳,最终因口渴而死,化身为桃林的故事。
夸父的形象,代表了人类对光明的追求和对无限可能的探索。
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也有类似追逐太阳的故事,它们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好奇与敬畏。
一、夸父逐日的故事背景与文化意蕴夸父逐日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记载可见于《山海经》。
夸父是传说中的一个神祇,他有着超凡的力量和速度,决心要追上太阳。
夸父追逐太阳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最终他因为追逐太阳而渴死,身体化为桃林,成为了后人的庇护。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夸父的英雄形象,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夸父逐日象征着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征服。
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太阳的崇拜和对光明的向往。
二、世界其他逐日神话的比较1. 美洲印第安人的逐日神话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中,也有类似的逐日故事。
例如,纳瓦霍人有一个关于太阳的神话,讲述了一个英雄追逐太阳,试图将其捕获,以延长白天的时间。
这个故事同样体现了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光明的追求。
2. 北欧神话中的逐日神马在北欧神话中,太阳被描述为一匹神马驾驶的马车,它在天空中奔驰。
有一个传说讲述了神马如何在一天结束时追逐太阳,以防止太阳落入地平线下。
这个神话同样展现了人类对太阳运行规律的好奇和对光明的渴望。
3. 希腊神话中的日神赫利俄斯希腊神话中的日神赫利俄斯每天驾驶太阳马车穿越天空。
虽然赫利俄斯的故事并没有直接描述他追逐太阳,但他的形象和夸父一样,代表了太阳的力量和人类对太阳的崇拜。
三、结论夸父逐日的故事与世界其他逐日神话在主题和情节上有相似之处,都反映了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光明的追求。
这些神话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一种体现。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逐日神话,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从中希神话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作者:胡金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摘要:神话,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古代人们通过幻想或想象对外部世界的重新建构,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
文章从价值观、人性观和思维模式等三个层面对比来研究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不同,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和深层内涵,旨在在跨文化交际中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一条既可批判也可借鉴之路。
关键词:中国神话;希腊神话;中西文化差异神话是一个国家文化开始形成的起源。
我们生活在一个神话的隐喻世界里。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它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回忆,也是人们潜意识地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希神话均反映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界的初级认知与解读,它们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重新建构。
Campbell(2013)认为,“神话是我们所找寻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寻求真理、意义和价值。
”茅盾先生(2005)认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
”神话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精华部分。
我们如若了解某一国家、某一民族的文化,就应该研究其文化的精髓——神话。
通过神话所折射出来的不同文化,我们可以洞悉所培植文化土壤、不同的文化本质与内涵。
一、中希神话比较(一)集体主义 vs.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价值观最核心的部分。
在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下,神话中人物构建意味着要赋予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重视他们的伦理道德培育,使之具有大局意识。
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盘古、“女蜗补天”的女娲娘娘、“大禹治水”大禹等等,皆为圣贤,皆以天下为公,为民请命,理想崇高,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超凡的伦理道德。
相比之下,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起源的希腊神话,所建构的人物形象个体主义十足,以个人为中心,关注个人荣辱与利益得失。
神话故事的跨文化传播与影响神话故事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被各个文明传承并生根发芽。
这种跨文化传播与影响使得神话故事成为了一种桥梁,连接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想象与认知。
首先,神话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源自于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对于生命、自然、宇宙等存在和未知充满了好奇和猜测。
神话故事以神灵、英雄和神秘的事件为核心,为人们提供了与未知世界对话的纽带。
不同文明之间的神话故事在形式和内容上可能多有差异,但它们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类似的沟通方式和思考路径。
其次,神话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明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历史上,文明之间的交流往往伴随着科技、贸易或者人口迁徙的发展。
这些交流渠道为神话故事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同时,在传播中,神话故事也接纳了其他文明的元素,使得自身更加鲜活和多元。
比如,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与中国神话中的黄帝虽然出身不同,但都以太阳为象征,传达出对生命和光明的向往。
此外,神话故事在跨文化传播中也起到了文化认同和凝聚的作用。
神话故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不仅塑造了一个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也传递了一种身份认同。
当这些故事穿越国界、融入其他文明时,它们不仅给予了传承者以勇气和力量,也为学习者提供了认识和了解其他文化的窗口。
例如,世界闻名的西方神话故事《奥德赛》在中国被翻译为《尤利修斯》,以英雄的形象和情节唤起了中西文化的对话。
然而,在神话故事的跨文化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解和失真。
不同文明的传统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偏好都会对故事的解读和传承产生影响。
这种传递中的变异也许使得神话故事在某些层面上失去了原汁原味,但同时也反映了不屈折的文明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综上所述,神话故事的跨文化传播与影响是一种有趣且复杂的现象。
它不仅源自于人类精神的共同需求,也体现了文明之间的渗透和融合。
而神话故事在跨文化的传播中既有文化认同和凝聚的力量,也存在着误传和多样性的挑战。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神话故事文化差异
作者:田洺菲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10期
【摘要】跨文化交际即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交际时,影响其信息传达的语言以及非语言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是影响交际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止交际失败问题的发生,就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观念背后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与习俗,神话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先祖对生命起源与自然变化的推断与想象,这些神话中蕴含着先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信仰,是中西方文明的代表。
本文主要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神话故事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角度;中西方神话故事;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即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交际时,影响其信息传达的语言以及非语言文化因素,神话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先祖对生命起源与自然变化的推断与想象,这些神话中蕴含着先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信仰,是中西方文明的代表。
由于产生的环境与背景不同,东西方神话故事也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对比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中西方神话故事的特性
西方文明源自“两希文化”,即希伯来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创造了基督教文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希腊神话史诗,对此,马克思曾经提出:希腊神话不仅仅是希腊艺术宝库,也是它的土壤。
在历史长河的推进下,古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文学,缔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是文化历史的明珠,其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上古神话、上古传说与仙话等等,在《搜神记》、《淮南子》、《山海经》中都有记载,比较完整的作品有《聊斋志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等,下面即以中西方代表性的远古神话与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进行对比。
二、中西方神话故事价值观上的差异
希腊罗马神话中塑造的神仙都是根据凡人形象加工塑造而来,男性英勇、强壮、健美,女性美丽、妩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神仙的凡人化。
其神仙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类的七情六欲,从这一层面而言,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贴合度更高,他们在具有神性的同时兼具人性,崇尚智慧、荣誉与力量。
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无惧道德规范,崇尚张扬与自由,这也是西方个人主义的表现。
他们做任何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神仙与凡人之间的故事也是人类社会复杂关系的具体表现,神仙的作为实质上就是世人的作为,在这
种个性特征的驱使下,西方人都有着强烈的冒险精神与征服欲望,这也是西方民族性格的核心元素。
在中国神话故事中,神的形象光怪陆离,充满着神秘性色彩,他们法力无边,可以为人类大众的利益牺牲自己。
同时,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不食人间烟火,神仙与凡人有着显著的差异,天上地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神仙是不能与凡人产生感情的,一旦出现情感纠葛,就要面临严重的惩罚。
三、中西方神话故事对中、英文的影响
语言即使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的主要交流工具,不同的语言形式也有着民族烙印。
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仙有着鲜明的个性,因此,其名字在后来也成为了英语词汇的组成部分,可以表达出特定的含义。
如Mercury(水星)、Jupiter(木星)、Pluto(冥王星)等等,在现代英语中也有很多神话人物的词汇,如narcissus(植物水仙)就是从那西塞斯的名字演变而来,这位少年拒绝了Nymph的爱情,却被复仇女神进行报复,他开始爱上了自己的倒影,直至死亡。
有关文献显示,与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相关的词汇有1000余个,对词汇的构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神话故事中,人民并未得到扩展,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神话故事缺乏系统、完整的体系,同时,很多神话故事人物描述单一,偏度短小,神仙的形象缺乏个性化特征,他们是道德的代表,与凡人有着本质的不同。
即使现代汉语中引用了人名,范围也很小。
可以看出,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有着完整的体系,对于英语的习语与构词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国神话故事资料零散,人物没有突出的个性,很少有词语源自神话故事,汉语多受到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的影响。
当然,该种差异与语言历史也有一定的关系,英语发展史较短,仅仅只有千余年,汉语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用语来源广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是影响交际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止交际失败问题的发生,就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观念背后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与习俗,在研究语言文化时,应该强化对神话故事的认识,分析文化源头,对艺术、宗教、西方文学、建筑文学的影响,分析其在西方社会的重要作用。
因此,神话故事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机体,为了促进各类文化之间的融合,避免由于跨文化交际而产生的摩擦,比之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而对比这两种神话故事正是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乌冉.跨文化比较视野下的欧洲多元文化与蒙古族游牧文化初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包国祥.蒙古族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伦理意蕴比较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