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知识点,高中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归园田居(其一)》考点整理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
2. 情景关系: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3. 挖掘主题: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4. 识记: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知人论世1.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
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2.陶渊明是谁?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人又名:陶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六首。
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较终熟读成诵。
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
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有位有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
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归园田居其一知识点
归园田居,是诗人陶渊明在东晋时期创作的一篇诗作。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抒发对隐居田园生活向往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人士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的知识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归园田居的主题: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归田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将农田、山林、村庄等富有田园气息的元素作为自己追求心灵安宁的归宿,表达了对清静、纯朴生活的向往。
2. 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在诗中,陶渊明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富有质朴和宁静的境界。
他以田园风光为背景,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和情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厌倦。
3. 归园田居的艺术手法:诗人通过运用象征手法、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他对归田田园生活的向往。
比如,诗中用“身世”来比喻现实世界的困难和纷争,用“满坐”来比喻尘嚣纷扰的都市生活等。
4. 归园田居的文化价值:这首诗作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田园生活理想的象征,有着深远的文化价值。
它以其深刻的表达和情感力量,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围绕农耕文化和诗意生活的文化话题。
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创作于1600多年前,但其思想和情感主题依然在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作弘扬了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并表达了人们对内心平静和纯粹生活的向往。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一.文学常识
1.陶潜:(朝代)诗人,一名,字,私谥,自称先生,有“不为”的典故,代表作品有散文《》《》《》,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
2.本文选自《》,是诗人41岁时辞去县令一年之后写的,描写了诗人重归时的新鲜感和由衷感受。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羁.鸟()守拙.()荫.后檐()暧.暧()
墟.里()狗吠.()樊.笼()
2.字义
适俗
..:守拙.
..:韵.:尘网
荫.后檐:罗.堂前:暧.暧.:依依
..:
墟.里.:尘杂
..:
..:樊笼
三.默写
(1),性本爱丘山。
(2)开荒南野际,
(3),桃李罗堂前。
(4)鸡鸣桑树巅,
四.翻译
1.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守拙.归田园:荫.后檐:
六.指出下列修辞手法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七.简答题
1.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来描绘田园生活的?
①
②
2.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田园风光?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3.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哪些诗句表达了这个意思?
4.诗人歌颂优美的田园风景有什么用意?
八.选择题1.。
温故知新必修上知识点总结笔记(16):《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陶潜课前自主预习一、作者介绍生平陶渊明(352或365~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
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加之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品诗歌:《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等。
辞赋、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评价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二、创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三、常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
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四、积累1.古今异义(1)依依墟里烟古义: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2)复得返自然古义:今义: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副词,表示理所当然;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归园田居·其一》解析《归园田居·其一》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创作背景陶渊明任官十三年,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即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导语】《归园⽥居·其⼀》是陶渊明⼭⽔⽥园诗的名作,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着重表现了诗⼈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然的闲适之情。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七课《归园⽥居·其⼀》课⽂原⽂ 《归园⽥居·其⼀》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2.部编版⾼⼀上册语⽂第七课《归园⽥居·其⼀》教案 教学⽬标: 1、解读⽥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归⽥园前的⼼境,解读诗⼈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暗,辞官归⽥,不与当时⿊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园⽣活地精神,学习其⾼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追求。
学习⽅法: 朗读、品读、⽐较、探究。
教学过程: ⼀、激趣导⼊: 上课之前,⽼师先请同学们做⼀道选择题:如果⼤家⾛⼊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家的选择都有各⾃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不断地得到。
东晋⽂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且,他为⾃⼰的选择写了⼀系列的。
《归园⽥居》写于归隐后⼀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作者简介 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多写退隐后的⽣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活,表⽰对⿊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然,诗味醇厚,语⾔清新,对后世有很⼤的影响。
归园田居(其一)知识精讲一知识结构图二.学法指导1. 利用网络查资料,掌握陶渊明生平及创作。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
4.自读、品读相结合,品评赏鉴,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5. 积累陶渊明名句。
三.知识点贯通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2.田园诗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3.名家点评(1)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北宋文学家苏轼(2)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3)《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
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3.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4•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5.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 其一》。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宀” 7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其一知识点
《归园田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诗作之一,该诗描绘了诗人放弃官职归隐田园的情景。
以下是《归园田居》的一些知识点:
1. 归隐田园:《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归隐田园生活的经典之作。
诗中展示了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并强调了田园生活的纯净、安宁和自由。
2. 官职辞退: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提到辞去官职,这是由于他对于官场的腐败和政治斗争的厌倦。
他希望可以远离尘嚣,过上宁静的田园生活。
3. 自然与生活的融合:诗中多次描绘了自然界的景物,如山水、花木、田园景象,以及鸟兽虫鱼等生物。
这些描写展示了陶渊明与自然的亲近和融合,以及他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4. 清真淡泊的生活态度:《归园田居》强调了陶渊明对于简朴、淡泊、纯粹的生活态度。
他崇尚自然的真实,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反对追逐名利和功业,主张过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5. 影响与价值:《归园田居》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鼻祖,对后世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诗中表达的归隐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清真淡泊生活态度的追求,都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是《归园田居》的一些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一赏析及注释《归园田居》其一赏析及注释《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赏析及注释,欢迎大家学习。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
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
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归园田居其一知识点,高中语文
原文欣赏《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简介: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
长于诗文辞赋。
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字词:
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
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昏暗,模煳。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野外:郊野。
罕:少。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练习题: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
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
“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2.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3.“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答案:
1.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2.D两句诗意境不同。
3.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以上就是我们给同学们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知识点
啦!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内容,大家可点击原创专栏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