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2
特效腹针疗法[新版]特效腹针疗法的理论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
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
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
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
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
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
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
”“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
“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
掌握腹针针法得环节特效腹针疗法就是一种针灸治疗得新疗法。
特点之一就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与熟悉特效腹针疗法得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得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与早期经脉得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与八廓取穴法,目得在于调理人体得脏腑机能与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得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就是掌握腹针得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就是根据后天八卦与五行学说得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得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得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得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得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与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与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与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就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与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得基本处方;也就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得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得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得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得区别与要求、腹针针刺得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得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得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得目得与原则就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得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得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得轻重,病程得长短,病位得深浅,而选择不同得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腹针的原理:1.固定的穴位有22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
因此一定要细致,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
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2.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3.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腹针的特点:1.穴位少,易懂易记。
2.针刺浅,较安全。
3.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1.取穴一定要准,(毫厘之差)疗效不同。
定位一定要准。
2.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45分钟以上。
越时间长,疗效越好。
(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
只能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
)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
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
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
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定位要精确。
2.深浅度要合适。
3.不需要捻转提插。
4.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浅刺: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
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
如:口腔溃疡。
中刺:针尖在脂肪层。
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
作用通经络。
深刺: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
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
而没有酸麻胀痛的感觉。
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上腹:从脐中心至胸键联合处为8寸。
侧腹:从脐中心至侧腹外缘为6寸。
太胖者按髂骨上缘的宽度为准。
下腹:从脐中心至耻骨联合处上缘为5寸。
注明:上腹一寸并不等于下腹一寸,一定要按骨与脐的距离定尺寸,手的4寸也不能适用于此。
用针的标准:1.针体的长度标准:一般多用于1寸的针,也可根据每个人的胖瘦体形的不同来分别0.5,1.5寸,2寸的针。
身体的好坏看小腹,小腹摸得实在,是正气足,用1寸的针即可。
小腹摸得虚软,气血两虚正气不足。
用 1.5寸即可。
针的长短取决于下腹部关元穴。
2.针体的粗细标准:一般多用于0.25,0.22,0.16的粗细。
针是越细越好用。
创面小,病患感觉舒适。
腹针常用的穴位及作用:(腹部的经络及穴位和作用)经络的位置:任脉是在身体正中间。
肾经是旁开0.5寸。
旁开2寸是胃经。
旁开4寸是脾经。
任脉:脐上:中脘脐上4寸。
深刺时针尖向下较安全45度角,否则会很危险,扎出副作用。
中脘很危险一定要时常观察病人。
针尖可以垂直,如果针体立不住时可以把针尖向下调向肚脐。
绝不能针尖向上,并且针刺要浅。
作用:调理脏腑。
下脘脐上 2 寸。
针尖垂直深刺,如:瘦人站不住针向下斜刺。
作用:调理脏腑。
水分脐上 1 寸。
瘦人站不住针尖向下。
作用:局部消肿。
脐下:气海脐下1.5 寸。
针尖垂直深刺。
作用:调补肾气,以调补肾阳为主。
关元脐下 3 寸。
针尖垂直深刺。
作用:调补肾气,以调补肾阴为主。
以垂直深刺最好,针尖绝不能向上或向下。
向上会导致脚冰凉,向下会导致气下沉上不来形成阴阳隔离出人命。
中极脐下 4 寸。
可深刺也可浅刺。
深刺:1.尾骨有病痛,肿或增生。
2.小便不下,是膀胱的募穴。
3.前例腺炎,肥大,增生。
浅刺:外阴感染,龟头炎。
作用:做治疗时的病灶定位。
肾经:阴都是中脘旁开0.5 寸。
一般不用,只作脸部定位时的标志。
商曲是下脘旁开0.5 寸。
中刺。
作用:调节上半身(肚脐上)的经脉运行和下脘三穴位同时合用。
单用一个可调节对侧上肢的疾病。
气旁是气海旁开0.5 寸。
(金河)经外奇穴垂直深刺,左侧可针尖向下斜刺。
作用:1.与气海穴位同时用可活跃腰椎的2和3椎的肌肉组织。
2.单用可调节对侧下肢的疾病。
气穴是关元旁开0.5 寸。
垂直深刺。
作用:与关元同用可加强关元补肾的效果。
胃经: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针尖可向下。
天枢是平脐旁开2 寸。
中刺,小肠的募穴。
作用:调补脾胃,诸之虚证,上脘,下脘,天枢。
中刺站不住时可针尖向肚脐。
滑肉门是天枢上1 寸。
中刺。
作用:1.治精神方面的病。
2.调胃的气血,站不时针尖向肚脐。
3.肩关节的病,(调节上肢时先开滑肉门)垂直中刺,站不时针尖向病灶点。
外陵是天枢下1 寸。
中刺。
作用:1.股骨头,髋关节,下肢。
(调节下肢时先开外陵)2.外陵与滑肉门合用时可调四肢的气血循环。
垂直中刺。
3.降胃气,外陵与滑肉门合用时针尖向下可调肝脾不合有胃火和胃气上逆。
脾胃虚寒的人。
不可降胃气。
否则会腹泻。
大巨是外陵下1寸。
垂直中刺或针尖向下。
如果膝关节以上有问题可以略向上高取一点。
作用: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关节炎,动脉炎或静脉曲张)脾经:大横是平脐旁开 4 寸。
垂直中刺。
向肚脐斜刺,脾升胃降,针尖不可向下也不能向上,取穴平脐或略高,不可略下。
作用:健脾化湿,祛痰,滑利肌肉。
与天枢合用。
腹部全息定位标准(用于病灶部位的治疗)任脉:脊椎(哪里有病灶就在相应的部位扎针)中脘-----中极----脊柱。
中脘-----颈椎。
中极-----尾椎。
中脘-----下脘-----七节颈椎。
中脘下-----环枢椎。
(环枢椎有问题在中脘下0.1分。
)下脘-----气海上0.5分------十二节胸椎。
(胸椎的问题一般在上胸椎段,八、九椎在水分下一点。
)气海上0.5分-----关元-----五节腰椎。
(气海上0.5分至气海一般是腰二、三椎,气海下至关元腰四、五椎。
)关元-----中极-----骶骨,尾椎。
(腰五、骶一的病灶在关元下0.5分。
)(尾椎的病灶在中极,增生造成的疼痛腹针效果好,针离病灶部位的位置别差01、0.2分。
)肾经:脊柱的两旁的肌肉。
也是膀胱经。
如果脊柱的有增生应在任脉外的肾经相对的穴位上扎针。
环枢椎除外。
扎患侧。
四肢关节的定位:滑肉门-----肩关节内侧。
肩关节外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外一点0.2、0.3 分。
肩关节里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里一点0.2、0.3 分。
肩关节前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下挪一点。
针刺略浅。
肩关节后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上挪一点。
针刺略深。
滑肉门配曲商颈肩部都放松。
肘关节-----滑肉门向外0.5寸向上0.5寸。
腕关节-----滑肉门向外旁开1寸。
指关节-----腕关节向外旁开0.5寸,再向上和向下各开0.25寸。
外陵-----髋关节、股骨头。
股骨头坏死-----外陵四面个加一针,0.2分。
膝关节-----平气海旁开2寸,外陵向下0.5寸向外0.5寸。
踝关节-----膝关节向下0.5寸向外0.5寸。
大巨外1寸。
趾关节-----踝关节向斜下方开0.5寸,再向上和向下各个开0.5寸。
中脘:嘴。
(跟解剖学关系密切)中脘往上0.6、0.7分旁开0.5分---额。
(怎样确定病灶点扎的深浅与病灶的解剖学部位位置相关。
)皮肤粘膜------针扎上皮肉不掉就行。
(如:黄褐斑、红眼病)皮下---青春痘、毛囊炎。
肌肉组织------肉厚扎的深,肉薄扎的浅。
四肢往末梢越扎越浅。
骨骼-----环枢椎浅刺、腰骶椎深刺。
(脊椎是从上往下从浅入深的扎)酸或是沉都是扎的过深了。
宁浅勿深。
五官定位:嘴:中脘浅刺。
眼:中脘上0.5分旁开0.3—0.4分。
浅刺针盯在肉皮上不掉即可。
眉:眼往上0.1分。
鼻:嘴往上1分至1.5分。
牙:嘴的两边0.5分之内即是牙齿。
(理论上讲每颗牙都可以定位)下巴:嘴往下1分至2分。
鼻窦炎:眼中间(睛明里向上)+ 承泣位置。
中刺。
流黄鼻涕:中刺。
流清鼻涕:浅刺。
中耳炎:中脘旁开0.3分,向上0.2分。
中刺。
青春痘:脑供血 + 消炎 + 泻热 + 调肝 + 大横 + 病灶点。
病灶点要浅刺。
黄褐斑:位置在眼下面颊。
浅刺。
腹针治疗的基本处方:1.调任、督、冲、三脉------深刺(补法)一切的正气不足,因病至虚,因虚至病。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下焦。
任督为一脉:调任脉即是调督脉。
任脉:统领阴经,阴主五藏的气血,关元与足三阴相交。
调任脉偏重于补法。
(任脉为阴中之阴)(任脉主生殖)督脉:统领阳经,阳主六腑的气血,大椎与手三阳相交。
调督脉偏重于泻法。
(督脉为阳中之阳)(督脉主神经)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上行头部,下行四肢百骸。
冲为要冲,有很大的推动力。
加上商曲、气旁、气穴就能加强补的力量。
补的力度:1.针少补的力度小。
上一针中脘,下一针男的取气海或者女的取关元。
针多补的力度就大。
2.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针合用为常用方。
中老年人的颈椎直接调气血。
3.如须再加力度,就加冲脉的双气穴。
特别是妇女的双腿不利加双气穴效果好。
更年期一定要调冲脉。
4.如果力度还不够加关元下0.5寸再加一针。
(以上3、4、对于老年的慢性病和更年期效果好)补的力度不够原因:1.穴位的数不够。
需要加针。
2.针的位置或深浅不到位。
可以调整。
3.扎的过深,患者会腰酸腿软,当时就会出现腰胯酸。
4.老年人关元附近松弛,容易过。
也就1、2、mm米之差。
补过的原因:年轻人补过了会上火,大便干燥,眼疼。
老年人补过了会亢奋,不睡,高兴。
1.间隔过密:中老年人或慢性病人可多休息几天。
病人见好就要拉开间隔,让他慢慢的恢复元气。
补要恰到好处。
2.穴位过多:年轻人可以泻。
2.调胃经:中刺可以提高代谢,促进血液流通,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调理气机。
滑肉门加外陵可通调脾胃。
1.脾胃虚弱:天枢穴的针尖向肚脐,调补脾胃。
2.手脚冰凉:滑肉门、外陵。
垂直中刺。
3.肝气犯胃:滑肉门、外陵。
针尖向下降胃气。
4.高血压:肝血不足,心肝血在上不下,可用平肝(调肝点)加降胃气。
阴虚的体质用。
3.调脾经:中刺可以健脾化湿消肿。
1.脾胃虚弱:大横,中刺,垂直或向肚脐与天枢合用可调补脾胃。
2.化痰祛湿:化痰、风湿、晨僵、有痰可散痰、排痰。
脾为生痰之器,肺为容痰之器。
3.软组织损伤:扭伤、拉伤等等。
(脾主肌肉)如有水肿大横加水分可吸收水肿消肿。
4.调肝经:深刺(针尖触到腹肌)可以柔肝养血、养肝血、排烦解郁、排毒。
调肝点------肘关节下两分,滑肉门外0.5寸,向上0.3、0.4寸。
与滑肉门联用。
滑肉门是中刺,调肝点是深刺。
非常好用。
慢性病人多需疏肝、补肾。
更年期广泛应用,要补肾。
关元加气穴加关元下0.5.还有妇科的结节、增生、肿瘤。
女性的上火下寒、脾胃虚寒者可滑肉门与调肝点针尖向肚脐。
如:肝部区域有感觉异常,说明针刺的深了,需向上提一提。
5.泻热点:深刺(泻法) (针尖触到腹肌)(有内热实火者适用)(年老体虚者慎用)以八卦取穴在艮位(小肠)和乾位(大肠)。
膝关节外侧。
艮位(小肠)-----小便色黄、有热、臊味、或者心肝火过旺、胆湿热(慢性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