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 格式:docx
- 大小:11.59 KB
- 文档页数:9
掌握腹针针法得环节特效腹针疗法就是一种针灸治疗得新疗法。
特点之一就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与熟悉特效腹针疗法得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得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与早期经脉得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与八廓取穴法,目得在于调理人体得脏腑机能与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得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就是掌握腹针得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就是根据后天八卦与五行学说得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得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得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得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得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与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与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与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就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与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得基本处方;也就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得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得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得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得区别与要求、腹针针刺得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得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得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得目得与原则就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得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得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得轻重,病程得长短,病位得深浅,而选择不同得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腹针的定位取穴图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腹部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外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门外一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
在厚厚的腹壁履被组织中,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
而腹部定位取穴法又主要是调节与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定位取穴法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特征。
定位取穴法的特点人体的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而腹部的全息影象是整体经过缩微的图相,整体反映在腹部便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的穴区带,在临床中能否准确地选用与肢体相关的穴位是临床疗效的关键。
根据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定位取穴治疗头部疾患时以中脘、阴都等周围的穴位治疗。
腹全息的颈部由商曲穴处伸出,故治疗颈部的疾患以商曲、石关及附近的穴位治疗。
腹全息图的前肢代表人体相应的上肢,故治疗左右上肢的疾患由滑肉门至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之间的同侧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下方伸展与人体的下肢相应,故治疗下肢的疾患由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之间的相应穴位进行治疗。
腹全息的腰骶部起于气旁终于关元穴附近,故腰椎的疾患由其附近的穴位进行治疗。
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 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 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腹针神龟图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
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 m、Φ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腹部神龟图囊、脐动脉和脐静脉等。
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闭锁,出生后虽成为结缔组织索。
但与脐环都形成了一个固有的联系形式相关。
因而,其中不少的穴位和其所主脏腑的联系有时出现一种与脐环联接的放射性。
这可能与胚胎发育期脐环与脏腑沟通的渠道有关。
第二章定位取穴法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
定位取穴法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也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
一、定位取穴法的内容现代研究表明: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再现整体之象的规律。
这一规律被称之为生物全息律。
从生物全息律看,生物体每-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生物胚的延续,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因而像头、耳、鼻、眼、腹、背、手、足等微针系统都是生物全息律的体现。
腹针作为-个微针系统,同样其每个特定区域和穴位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都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
同时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持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是腹针取穴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定性取穴法的核心内容。
二、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腹部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外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门外一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
在厚厚的腹壁履被组织中,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而腹部定位取穴法又主要是调节与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定位取穴法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特征。
腹针神龟图本贴收到10朵鲜花本帖最后由明陽于 2011-3-11 19:22 编辑4.jpg (17.29 KB)000.jpg (632.99 KB)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1评分人数愧吾无术疗民疾收藏分享微博•0•顶•踩医内平常心小技巧:宣传爱爱医就送99个爱医币(←点击查看详情)回复引用举报泼油漆举报使用道具明陽初入杏林积分1粉丝0 帖子28爱医币633 鲜花14 爱心指数查看阅读权限52# 沙发发表于 2011-3-11 19:02 | 只看该作者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
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
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
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
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薄氏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使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人类的第二大脑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他们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
先天八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搏,水火济济。
乾为天是南代表一,兑为泽是东南代表二,离为火是东代表三,震为雷东北代表四,巽是风是西南代表五,坎为水是西代表六,艮为山是西北代表七,坤为地是北代表八。
后天八卦:手中无穴,心中有穴,有病必有点,病变点也变,按点来取穴,点消病即减。
一般用后天八卦治病比较理想。
上为离为心,下为坎为水,东为震为肝,西为兑为肺,取先天八卦的数,后天八卦的方位。
强直性脊柱炎乾。
帕金森综合症水火济济加巽,中风山泽通气,甲状腺艮,鼻炎艮位兑位山泽通气严重加离位关节腔积液艮位和坎位,重症肌无力坤位大小便失禁坎位加艮位,牙痛张口取穴八卦取穴找准痛点进针,发热离位属火属土男同志针坤位女针艮位肿瘤艮位肺癌加兑位大肠癌加乾位非常重要的加坤位慢性子宫出血的加艮位感染的先针坎位在针离位重症在离先针坤位去离火内科呼吸系统疾病针艮位消化系统艮位大肠加乾位小肠加离位坎位泌尿系统加艮位免疫系统红斑狼疮震位加坎位糖尿病只针坎位肾水肥胖病是山泽通气针后放屁一周两次两个疗程以后病人没有饥饿的感觉坤位三个疗程以后一周两次坎位调节内分泌,你分泌失调肾腰痛针巽位肝胆痛找反应点子宫肌瘤坎位艮位每月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每天一次经净为止卵巢囊肿排卵期针坎位和艮位闭经水火济济尿失禁坎位艮位脱肛水火济济尿储溜山泽通气面瘫针乾位上肢皮肤病皮痛兑位眩晕美尼尔综合症离位震位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坎位乾位坤位腰椎间盘突出痛处进针突出部位在足的两侧固定留针2—3天,鼻炎山泽通气严重加离位坎位加兑位水火济济肺为肾之母兑位艮位山泽通气坐骨神经坎位艮位乾位头痛的定位头顶为肝震位两侧为胆巽位前侧是胃艮位后侧是心肾离位坎位,女性舒肝解郁可以美容,重郁属于肝男性高血压针坤位(阴土)女性高血压针艮位(阳土)压痛点脐壁压痛痛点敏感点坎位内分泌功能失调颈椎病离位先天为本后天为用腰腿疾病天地定位东为震位青龙汤西属兑位白虎汤南属离位麻黄汤北属坎位真武汤先针天后针地在针日月形成南北东西发热高烧不退针离位有便秘的加乾位高热不退的加坎位。
脾虚老王,看我腹针神龟大法!站在专业立场讲述通俗中医这是书生第225篇原创文章这周脾虚老王成网红了。
脾虚老王虽一夜之间爆红了,但他这爱纠结爱思虑的毛病还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得了的。
这不,老王又开始琢磨起针灸健脾的主意了,来到书生这打听起他从书上看来的腹针疗法,指着自己脘腹部的肉肉天真烂漫地问:书生,我肚子上的“神龟”比一般人的要大些,腹针健脾的效果是不是更好啊?书生只得默默地在心里朝他翻了翻白眼,白眼翻归翻,但脾虚老王正视自身脾虚问题的态度和求知欲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多关心自己的身体,活的稍微明白点,好像幸福指数是会高一点呢。
在回答老王的疑问之前,我们先一起了解下腹针疗法和所谓“神龟”的真身吧。
腹针疗法,是山西针灸名家薄智云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的特色针灸疗法。
“腹针”,顾名思义,是以刺激腹部为主的针刺方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以浅刺无痛为特点。
具体来说说腹部“神龟”,它的颈部从两个商曲处伸出,头部伏于中脘,尾部从两个气旁(气海旁开半寸)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前肢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滑肉门外半寸上半寸)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滑肉门外1寸),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经下风湿点(外陵穴下半寸外半寸)止于下风湿下点(外陵穴下1寸外1寸)。
颈出商曲头中脘尾出气旁止关元前肢滑肉门在上风湿点止于风湿外后肢外陵穴在下风湿点止于风湿下腹针治疗脾虚证的疗效是肯定的,以“调脾气”“引气归元”“腹四关”最为经典:调脾气由左右两个大横组成。
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根据薄老多年的经验认为大横具有调整脾脏的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
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作用。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
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
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
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
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
”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
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
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一种技能具有非常良好的疗效,必须要规范操术。
这些原则规范是特效腹针疗法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也是应用腹针能获得可重复性的保证;这些规范更为广泛普及、推广和发展腹针奠定了技术基础。
从腹针的广泛的重复中,也充分体现了特效腹针疗法所具有的疗效明显,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只要掌握特效腹针疗法的知识和技术,患者的病情明确诊断、合理辨证、正确施术,腹针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腹针临床疗效的特点
腹针针刺的安全与无痛“腹部深如井”,比喻人体的腹部既有腹壁的厚度,也有腹腔的深度。
腹壁组织解剖具有不同的结构,从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直至腹膜壁层。
如针刺透过腹膜脏层,即深入腹腔内。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浅在皮下浅筋膜,深至不过腹横肌,其间的各层次组织。
这不仅是针灸学明确规定的针刺解剖深度,同样也是腹针针刺的有效层次。
腹针施术应严禁刺入腹腔内。
腹针针具选用30—40毫米、即1—l.5寸长度的毫针,其长度完全可以达到腹针治疗的预期治疗效果,增加毫针的长度并不意味能增加治疗效果。
了解腹壁的组织解剖,掌握针
刺的最深层次,选用合适长度的针具,保证了腹针治疗的绝对安全。
由于腹壁的痛觉呈现弥散性,痛觉不敏感,使腹穴与其它部位腧穴表现出不同的针感反应。
传统针刺时产生酸、麻、胀、痛、重等得气感,大多认为出现针刺得气感,并向病变部位循针感传时,所谓“气至病所”疗效才好。
腹针的针刺,一般无酸、麻、胀、痛、重得气感,但在中、深刺时,术者针刺时可有“手下沉紧”、“阻挡”或“如鱼吞饵”等手感,并出现“刺至病所”之显着疗效,让患者在毫无痛苦下,而使腹针治疗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一快速出现的针刺疗效,被许多患者誉为“神针”或“神奇的疗效”。
腹针治疗所具有的“神奇疗效”,实践可以检验。
由于腹针治疗安全、无痛,针刺后迅速出现明显的治疗效果,被众多的患者所接受。
腹针治疗病程较短的各类疾病,一般存短暂的时间内即可达到满意效果,很多疾病往往l或2次针刺即获治愈疗效。
例如:病毒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感染、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睑腺炎、痔感染、附件炎、盆腔炎、过敏性疾病等。
常见病中比较难治的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经6至12次针刺也能获得满意疗教。
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性、缺血性中风等,病情稳定即可开始针刺治疗,其后遗症治疗20次,疗效也非常良好。
腹针不但可以治疗内伤性疾病,慢性病。
腹针还能治疗许多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各种病症。
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症腹针也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腹针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用于美容。
在广泛的临床与保健应用过程,腹针的应用价值将会更加巨大。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发展中的针灸新技能,其疗效完全能在实践中证实。
实践必然不断地充实腹针的理论、经验和科研成果。
腹针
腹针
二十四个穴
中脘(脐上4寸),
下脘(脐上2寸),
水分(脐上1寸),
神阙(脐中),
气海(脐下1.5寸),
关元(脐下3寸),
中极(脐下4寸),
商曲(脐上2寸,旁0.5寸),
石关(脐上3寸,旁开0.5寸),
阴都(脐上4寸,旁开0.5寸),
气穴(脐下3寸,旁开0.5寸),
滑肉门(脐上1寸,旁开2寸),
天枢(脐旁2寸),
外陵(脐下1寸,旁开2寸),
大巨(脐下2寸,旁开2寸),
水道(脐下3寸,旁开2寸),
大横(脐旁4寸),
气旁(脐下1.5寸,旁开0.5寸),
上风湿点(脐上1.5寸,旁开2.5寸),上风湿外点(脐上1寸,旁开3寸),上风湿上点(脐上2寸,旁开3寸),
下风湿点(脐下1.5寸,旁开2.5寸),
下风湿下点(脐下2寸,旁开3寸),
下风湿内点(脐下1.5寸,旁开1.5寸。
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各部位疾病非常有傚的基本处方。
也是腹针治疗各种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症的基本处方。
1、补脾肾方(即天地针):中脘、关元。
2、调脏腑方(即引气扫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腹四关):双滑肉门、双外陵。
4、清热解毒方: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
5、改善头部供血:中脘、下脘、下脘上、双商曲、加上脘穴上至双商曲连线之中点。
6、调脾燥湿方:双大横。
病例处方介绍:
1、落枕:中脘、滑肉门(健侧),商曲(患侧)。
石关
2、肩周炎: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
3、网球肘: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上风湿点(患侧)。
4、颈椎病:中脘、关元、下脘、下脘上5分、双商曲、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双气旁、双滑肉门。
5、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脘、关元、气海、老年或体虚加下脘。
6、手腕痛:中脘、决定作用曲(健侧)、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均患侧)。
7、弹响指: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
8、失眠: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实症加双下风湿点;湿热内扰加双外陵、双大横;虚症加裕曲、气穴。
9、中风後遗: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双商曲、双气穴、下脘上5分、双滑肉门、双外陵、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
10、痛经:气海、关元、双气穴、双下风湿点。
加中脘、天枢、双上风湿点。
恶心呕吐加中脘,头痛在中脘周围加针,腹痛加天枢,肝气郁结加双上风湿点。
11、更年期综合症: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关元下5分、双商曲、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
头痛加中脘旁,情绪波动加右上风湿点,潮热盗汗加双气旁,泌尿症加中极、双大巨,体虚加关元下、双气穴下5分。
12、感冒:中脘、下脘、下脘下2分、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体虚加关元、气海、双气穴;咽喉肿痛加中脘下;咳嗽加左下风湿点;痰多加双大横;鼻塞加中脘外上。
13、过敏性鼻炎:中脘、下脘下、双上风湿点。
中脘上4分旁开2分。
14、踝关节扭伤:中脘、关元、双气穴、大横(健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肿痛加水分。
15、急性结膜炎:中脘、下脘下、双上风湿点下(滑肉门旁开5分上3分、中脘上5分旁开3分。
16、肾衰: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双气穴、双气旁、双滑肉门、双外陵。
全身浮肿加水分、双大横双水道;肝气郁结加右上风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