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主动脉夹层相关的危险因素认识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344.12 KB
- 文档页数:5
CT是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介绍了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并结合最新研究结果,深入解析了重要CT征象在疾病的风险分层、治疗决策、不良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主动脉夹层CT征象的认识深度,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治疗决策。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急性AD患者约1/2可在48 h内死亡。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AD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主动脉CTA,已成为明确诊断的首选检查。
近年来,AD的影像学研究越来越多,对相关CTA征象及其与临床意义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笔者在介绍AD临床知识的同时,将全面深入解析其重要CTA征象,以及征象对AD的诊断、风险分层、治疗决策、不良预后等的临床意义。
一、定义、分型及分期主动脉管壁由内而外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3 层。
AD 被定义为因内膜破口,导致主动脉腔内血流破入中膜层,继而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并累及分支动脉。
管壁分成两层的同时管腔形成真腔和假腔两个腔。
真假腔之间可以无交通,也可经再破口相交通。
内膜片撕裂的方向多为顺行,也可逆行。
AD的分型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两种,分为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
DeBakey分型依据破口的位置将AD分为Ⅰ、Ⅱ和Ⅲ型;Stanford分型依据升主动脉是否受累分为A型和B型,这一分型主要考虑撕裂的范围而非破口的位置,与手术方式相关,因此更多地被临床及指南采用。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分型,即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1994年由von Segesser 等提出,用于描述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以远的夹层,特指内膜片撕裂仅限于主动脉弓,或撕裂由降主动脉逆行延伸至主动脉弓并在升主动脉之前停止。
此外,有研究显示,以2周时间将AD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并不能准确描述主动脉对撕裂修复的病理反应。
因此,现多将AD分为3个阶段:急性期(症状出现<2周)、亚急性期(症状出现2 周~3 个月)和慢性期(症状出现>3个月)。
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现状与展望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罕见但极为危险的疾病,近年来在中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围绕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内膜与外膜之间形成血肿,导致血管壁分层。
主动脉夹层可引起剧烈疼痛、休克、器官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主要依靠医学影像学检查,包括胸片、超声心动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目前,中国医疗机构普遍采用多排螺旋CT(MSCT)进行诊断,其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但是,由于MSCT设备昂贵、技术要求高,部分地区医疗机构仍难以普及。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控制疼痛、降低血压和心率等手段减轻症状,但难以根治疾病。
介入治疗主要采用覆膜支架修复血管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外科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开胸手术和微创腔内修复术,虽然疗效确切,但手术风险较高。
目前,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药物治疗方面,国内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严格选用镇痛、降压、抗凝等药物,有效控制了患者症状。
介入治疗方面,国内医疗机构正在逐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外科手术治疗方面,国内部分大型医院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手术技术和经验,并成功完成了数千例手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将迎来更多创新机遇。
新型影像学技术的研发将为诊断提供更多选择,如高分辨率MRI和功能成像技术等,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
新型治疗手段的探索也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如药物涂层球囊、可降解支架等新型介入治疗技术,以及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外科手术方法。
未来,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将更加注重规范化治疗。
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加大对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培训和评估力度,确保患者能够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医疗机构之间将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诊疗技术的普及和优化。
为了提高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整体水平,学术交流将变得更加活跃。
主动脉夹层病因及发病机的制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在主动脉中层出现退化、变性、坏死等结构异常基础上,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中层形成假腔,或由于动脉滋养血管破裂后导致壁内血肿形成假腔,假腔逐渐扩张发展为夹层。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现对AD的易患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学调查:1.1 先天性因素目前已知有4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影响主动脉壁,包括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ED综合征(Ehler-Danlos syndrome,EDS)、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及家族性无症状性主动脉夹层分离。
1.2 后天性因素引起AD的后天性原因主要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外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吸食成瘾性药物、医源性损伤(包括心导管检查,主动脉内球囊泵,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及瓣膜置换术等)。
外伤或滥用可卡因引发者非常少见。
2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2.1 MFS与主动脉夹层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5000,是由位于15号染色体上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原纤维蛋白-1是一个具有多个结构域的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20 000),是细胞外微纤维的主要成分。
原纤维蛋白对弹力纤维的起源、组织弹性及弹力纤维的自身稳定都很重要[1]。
原纤维蛋白是构成晶体、动脉、肺、皮肤和硬脑膜等结构的重要结缔组织蛋白,原纤维蛋白的突变会引起这些组织的异常表现。
研究表明原纤维蛋白的缺陷能够导致组织自身稳定性受损并增加原纤维蛋白对蛋白水解作用的易感性。
因此,此类患者主动脉壁薄弱,易发生夹层。
MFS的病理改变为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的减少、变性、断裂与坏死。
动脉瘤和破裂是本病的致死性并发症。
2.2 EDS与主动脉夹层EDS是一组遗传病,人群发病率约0.2‰,主要累及人体结缔组织。
该病是由于遗传缺陷所致的结缔组织中胶原代谢障碍引起,累及主动脉导致主动脉瘤和夹层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IV型EDS。
主动脉夹层的诊疗现状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心血管系统的疑难杂症之一,其发病急,预后凶险,病死率高。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腔内治疗的迅猛发展,不仅使AD的诊疗理念发生了许多变革,也极大地提高了AD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一、主动脉夹层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国际上大注册中心的数据表明,AD的年发病率为(3~6)/10万。
其中男性多发,占到总发病率的2/3。
女性发病率低,但预后较差。
与国外相比,国人AD的发病年龄比国外明显年轻,有数据表明,国人的发病年龄平均为52岁左右,而国外平均为63岁。
A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结缔组织疾病史。
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胸背部撕裂样疼痛,许多患者自诉为前所未有的剧痛。
疼痛可以从胸部向下背部转移,且在疼痛发作前常有剧烈运动史或服用了一些特殊药物,如可卡因和安非他命。
AD的发病时间具有节律性,一年当中在冬季凌晨高发。
除疼痛以外,偶可合并包括晕厥、下肢瘫痪等在内的神经系统症状。
若AD破口位于主动脉近端,还可伴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和心肌缺血等异常。
二、主动脉夹层的分类主动脉夹层可依据发病时间及解剖学特征进行分类。
传统的时间分类将发病时间小于2周的定义为急性主动脉夹层,而发病时间大于2周的归为慢性主动脉夹层。
但随着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主动脉夹层患者在2周后仍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主动脉直径快速增大等,因此Booher等分析主动脉夹层国际登记处(InternationalRegistryofAcuteAorticDissections,IRAD)的数据显示,依据生存率的差异将AD分为了4个时期:超急性期(<24h),急性期(2~7d),亚急性期(8~30d),慢性期(>30d)。
而伴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在3个月以内夹层血管壁均可保持较好的重塑性,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endovascularaorticrepair,TEVAR)的远期效果更佳,因此有学者提议将AD分为3期:急性期(<14d),亚急性期(15~90d),慢性期(>90d)。
主动脉夹层科普知识宣传
当我们谈论主动脉夹层时,我们指的是主动脉的内层与中层之间的撕裂。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主动脉的血流被分为两个通道,使得主动脉壁逐渐扩大,可能导致主动脉破裂,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主动脉夹层的科普知识:
1. 病因:主动脉夹层主要是由于主动脉内膜的撕裂引起的。
这可能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壁变薄或受伤所致。
2. 症状:主动脉夹层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剧烈的胸痛、背痛、脖子痛或腹痛等。
3. 危险因素: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有关,例如年龄(中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高血压、吸烟、动脉硬化、家族史等。
4. 诊断与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诊断。
治疗方面,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主动脉夹层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修复或置入支架等。
5. 预防措施:预防主动脉夹层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控制血压、戒烟等。
最后,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经历了类似的症状,请立即寻求医生的帮助。
只有专业的医生才能确定诊断并提供适当的治疗建议。
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诊疗现状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常见的主动脉疾病,通常是由于主动脉内膜的撕裂导致的血液进入主动脉壁的层间间隙引起的。
临床上,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诊断和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现状及趋势成为了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诊断现状1. 临床表现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起病急骤,患者常常出现剧烈的胸痛以及背部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征象。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当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2. 影像学检查主动脉造影是目前确诊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方法。
该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主动脉内膜的情况,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帮助。
CTA和MRI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提供辅助诊断的信息。
3. 诊断标准针对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
但一般来说,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合专家的临床经验,可以初步确定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此类疾病,早期的诊断非常重要,因为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
二、治疗现状1. 保守治疗对于部分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尤其是在病情较轻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患者的症状,包括镇痛、降压等治疗。
由于血管内膜的撕裂会导致血液进入主动脉壁的层间间隙,因此保守治疗并不能解决病根,一旦血管内膜继续剥离,情况将变得非常危急。
2. 外科手术目前,外科手术治疗是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采用开胸手术,对主动脉病变部位进行切除和修复。
这种手术方式能够直接观察到病变部位,进行精确的处理。
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较慢,患者的心肺功能容易受到影响。
3. 血管内介入治疗三、展望与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诊疗现状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主动脉夹层流行病学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有2-3人/10万人口患上主动脉夹层,而在中国,这一数字更是高达5-8人/10万人口。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主动脉夹层的流行病学。
1. 年龄和性别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研究表明,男性患主动脉夹层的风险是女性的两倍左右。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会导致主动脉内血压升高,从而增加主动脉内膜的受力,使其容易发生撕裂或穿孔,形成夹层。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积极控制血压,以预防主动脉夹层的发生。
3.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也是主动脉夹层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这种疾病会使血管壁变得僵硬和厚实,从而增加主动脉内膜的受力,使其易于发生撕裂或穿孔。
因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也是预防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措施之一。
4. 吸烟吸烟是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从而导致血管壁变薄和易于发生撕裂或穿孔。
因此,戒烟也是预防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措施之一。
5.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可能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有关。
有些家族中存在遗传性主动脉夹层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患病风险会明显增加。
因此,如果家族中有人曾经患过主动脉夹层,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总之,预防主动脉夹层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控制高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戒烟等等。
此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胸主动脉夹层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是指动脉血液通过内膜破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使主动脉中膜与外膜剥离造成假腔的主动脉疾病。
根据破裂口位置临床上常用的分型有两种,Stanford 分型和DeBakey分型。
在美国,该病年发病率约为 3.5/10万人[1],由于起病急、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48 h 内病死率高达50%。
随着医学诊断水平的提高,大型综合医院对TAD的诊断率已明显提高。
但在基层医院,由于诊断手段有限,诊断率低、误诊率高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具有代表性的TAD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几乎没有开展。
鉴于此,笔者就近些年TAD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利于对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1 TAD分布1.1 性别Clouse等[1]经过年龄校正后评估TAD发病率男性为每年5.2/10万人,女性为2.2/10万人,男女比值大约是2∶1,这个性别分布在Stanford A型TAD和Stanford B型TAD患者中也基本一致[2-3]。
但性别差异在临床表现上并非都是如此,意识改变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主动脉周围血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在女性患者中多见;而突发疼痛、脉搏短绌、胸片显示纵膈增宽则常见于男性[3]。
1.2 年龄TAD的发病率也与年龄有关。
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要大于男性(67岁vs.60岁)[3]。
Stanford A型TAD发病年龄为61岁,B型为66岁[4]。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以及既往接受心脏手术者多见于年龄≥40岁的TAD患者。
老年患者以异常血压、胸腔积液、假腔血栓常见,但相对于年轻TAD患者,他们较少出现突然疼痛、脉搏短绌[2]。
而年轻的患者主要合并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2 TAD发病的相关因素2.1 主动脉扩张主动脉扩张是TAD非常明确的危险因素。
因此,任何造成患者胸主动脉瘤的因素都能增加TAD风险。
急性TAD年增长率随着主动脉直径增加而递增[5],但扩张并不是夹层形成的必要条件。
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作者:黄自明郭观华彭俊林明锻彭畅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0年第22期【摘要】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9年9月本院主动脉夹层发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组。
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研究组存在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马凡综合征、白塞氏病、单纯性肾囊肿、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二瓣畸形病史比例均高于健康组(P<0.05)。
研究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A-1水平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马凡综合征、白塞氏病、单纯性肾囊肿、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二瓣畸形病史为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马凡综合征、白塞氏病、单纯性肾囊肿、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二瓣畸形病史为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危险因素Analysis of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ortic Dissection/HUANG Ziming, GUO Guanhua, PENG Jun, LIN Mingduan, PENG Cha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17(22): -126[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aortic dissection patients. Method: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aortic disse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5 to Sept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 and 50 healthy people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healthy group.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llected and compared, and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ortic dissec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proportion of smoking history, drinking history,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yperuricemia, Marfan syndrome,Behcet’s disease, simple renal cyst, atherosclerosis and aortic valve malformation history in the study group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healthy group (P<0.05). The levels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and apolipoprotein A-1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healthy group (P<0.05). Smoking history, alcohol consumption history, hypertension,coronary heart disease, hyperuricemia, Marfan syndrome,Basset’s disease, simple renal cyst,atherosclerosis and aortic valve malformation history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rterial dissection (P<0.05). Conclusion: Smoking history, alcohol consumption history,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yperuricemia, Marfan syndrome,Bethany’s disease,simple renal cyst, atherosclerosis and aortic valve malformation history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rterial dissection.[Key words] Aortic dissection Risk factorsFirst-author’s address:Zhanjiang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Zhanjiang 524037,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22.032主動脉夹层是一种因为多种易感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疾病,易感因素的不同程度也能够让主动脉壁结构和/或血流动力学发生不同的改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