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及危害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预防水产养殖是满足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伴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过量营养物质,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失衡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这对水产养殖的正常运作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预防措施。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1. 原因: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养殖废水中的大量养分排放、饲料的过量投喂以及养殖底泥的堆积等。
这些因素导致水体中氮、磷等养分过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 危害: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有以下危害:a. 水质恶化:富营养化使水体中悬浮物增多,浑浊度升高,降低了水质的透明度,影响养殖水体的观赏价值和美观度。
b. 水中溶解氧不足:养殖废水排放使水体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导致溶解氧不足,影响养殖生物的正常呼吸。
c. 水生植物过度繁殖:氮、磷等养分过多刺激水生植物的滋生,导致水域中水生植物过度繁殖,形成水面覆盖,阻碍养殖作业和生物光合作用。
d. 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发生赤潮,对养殖动物造成生病甚至饥饿。
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1. 养殖排放控制:建立合理的废水排放制度,限制养殖废水中的养分含量,避免过量排放,减少富营养化的发生。
2. 水体净化处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措施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包括沉淀、过滤、曝气等技术手段,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
3. 水生植物疏浚:定期清除水域中过度繁殖的水生植物,保持水体的通畅,减少氧气的消耗,防止水生植物滋生过多。
4. 水域环境调控:合理调节水质参数,如温度、PH值等,以创造适宜养殖的水质环境,减少营养物质过剩。
5. 养殖管理规范:通过合理饲养管理,减少饲料浪费和过量投喂,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底泥过度堆积,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三、水体富营养化预防措施1. 养殖场选址:在选址时要考虑周边水质和环境状况,避免选择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养殖。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渔业发展研究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水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同时,渔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渔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危害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过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造成,其中包括氮、磷等。
这些营养物质的源头包括农田的化肥、人畜粪便、工业废水等。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会刺激水中藻类、浮游生物等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现象。
水华不仅降低水体的透明度,还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
这不仅会危害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会对渔业产生负面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对渔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
水华现象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并且对鱼类等渔业资源形成物理障碍,导致渔业资源的损失。
其次,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体中有毒藻类的大量繁殖,这些有毒藻类会产生毒素,对渔业资源造成毒害。
最后,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水中浮游生物的生态功能,进而影响渔业的发展。
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方法与效果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采取的主要治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治理和生物治理。
物理治理主要是通过机械方式将藻类等有害生物从水体中去除,如利用网箱、渔网等设备捞取水华。
化学治理主要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长,如添加杀藻剂等。
生物治理则是通过增加或优化水体中的有益生物,如鲤鱼、禾木等,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
这些治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一些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中,物理治理被广泛采用,通过捞取水华的方式有效地防止了水华现象的发生。
化学治理则主要用于针对水华已经发生的情况,通过添加杀藻剂等化学药剂来快速消灭水华。
生物治理则是一种较为长期的治理方法,通过增加重要渔业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从而达到富营养化治理的目的。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与原因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尤其是氮和磷的富集,导致水中藻类和浮游植物过度繁殖的现象。
通常,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人类活动的影响所导致的,如农业污染、城市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等。
这些活动会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以及有机污染物流入水体,从而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和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形成大面积的藻华。
这些藻类和浮游植物会浮在水面上,阻碍光线的透过,影响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造成水生物养分不足,水生植物死亡。
2. 藻华的过度繁殖还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
缺氧环境对于水生生物的存活非常不利,鱼类等水生动物会因氧气不足而窒息死亡,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3.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引发其他水质问题,如水体PH值的变化、水体中有毒物质的积聚以及毒藻的繁殖等。
这些问题都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1. 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
农业活动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合理施肥、科学利用农药等,减少营养物质和农药流失入水体。
2.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污水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确保排放出的废水符合相关水质标准。
3. 提倡清洁生产。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应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水的产生。
4. 加大环境教育力度。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减少人类活动对水体的污染。
5. 定期监测和评估水体质量。
建立水体监测网络,定期对水体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6. 加强科研力量,推动技术创新。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防治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加强相关科研力量,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四、结语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生物生长过度的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对水质造成污染,还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1.1 农业活动排放的农业废水中的化肥、农药残留物质,以及养殖业排放的饲料残渣和排泄物,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2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重金属离子等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1.3 都市生活中排放的生活污水中的有机废物、磷和氮等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4 大气降水中的大气沉降物质,如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
二、危害2.1 富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细菌繁殖迅速,导致水体异常浑浊,影响水质,使得水中的透明度下降。
2.2 过多的藻类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中缺氧,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2.3 富营养化还会导致蓝藻等有毒藻类的产生,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2.4 富营养化还可能引发水华,大量藻类的逝去会导致水体富集有机质,使水体变得更浑浊,极大地影响水的净化和利用。
三、防治措施3.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和水体的生态修复。
3.2 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排放。
3.3 加强都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推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污水资源利用率。
3.4 优化城市规划,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水体的冲刷,增加湿地等生态设施,净化城市水体。
3.5 加强大气污染的控制,减少大气沉降对水体的影响,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6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人们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上文提到的防治措施外,还有一些其他有效的手段可以进一步减轻和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的探究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硅等)过多,导致水体中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排放物质和废水,使得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从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养分源和污染物的排放。
首先,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养分过多进入水体。
其次,工业排放和城市污水排放中的化学物质、有机物和废水也会使水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此外,水体本身的自然因素,如河流流域的地理特征、水体的水动力和水环境条件等,也会对富营养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1. 水体生态系统受损: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溶解氧减少,生物氧化作用难以进行,造成水中的生态环境紊乱。
2. 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体中高浓度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刺激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形成藻类和水生植物的爆发性生长,降低光照透明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3. 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会引发藻华,大量的藻类繁殖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进一步恶化水质。
4. 水产资源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鱼类等水产资源减少,对渔业产生负面影响。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它们进入水体。
2.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处理体系,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水对水体的污染。
3.加强水体监测和管理:加强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防控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制定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措施。
4. 大力推进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和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对水体富营养化危害的认识,倡导公众参与水体保护和富营养化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环境问题,它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中生物生长过度的现象。
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氮、磷,这些物质会促进水中植物和藻类的生长,极大地改变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下面将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原因、危害及预防控制进行详细分析。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剩,导致水体中植物和藻类生长过度,水质下降,甚至出现断氧、酸化等现象。
富营养化是以过量的营养物质为主要特征的水体污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海洋、湖泊、河流等各种水体都可能出现富营养化问题。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包括工业、农业、城市化等。
具体原因如下:1.过度的施肥。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随着雨水一同进入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
2.排放废水。
工厂、居民污水直接进入水体,营养物质浓度增加,大量的废水排放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
3.城市化。
城市的人口密度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放置在江河、湖泊边容易导致水质下降。
4.物种引入。
人为引进非本地物种,会对原有物种造成影响,使得某些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水质下降。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过度繁殖,砍断光线,使得水中生物短缺氧气,甚至造成断氧现象,严重威胁水生物存活。
2.过多的藻类会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导致水体污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水体富营养化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导致种群结构失衡,生态系统演替过程被打乱。
4.水体富营养化会破坏湖泊、海洋风景,对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
四、预防和控制方法1.合理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防止化学物质通过雨水入侵水体。
2.加强城市垃圾综合治理,减少废弃物对水体的污染。
3.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保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形成防止和减轻富营养化的过滤功能。
4.消减工业废气废水排放,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积累,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生植物和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这些植物和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得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此外,一些藻类会产生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生物。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同时,富营养化还会使水体变得浑浊,降低水质,影响景观价值。
3.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可能产生微囊藻毒素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通过饮水、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可能引发消化道疾病、肝脏疾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三、防治对策1. 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施用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等。
通过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2.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可以吸收和降解水中的营养物质,改善水质。
同时,生态修复技术还可以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3. 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通过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等方式,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例如,利用某些藻类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或者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等。
生物治理技术具有成本低、环保等优点,是一种可行的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4. 加强监管和宣传教育加强水体富营养化的监管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政府应加大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注和投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库、河流以及河流入海口水体中营养物质(一般指氮和磷)过量从而引起水体植物(如藻类及大型植物)的大量繁殖。
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水中的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异常繁殖,以致发生红色、褐色或绿色的“水华”现象。
其结果会导致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变化,造成水体水质恶化,从而使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阻碍和破坏,严重的甚至会给水资源的利用,如饮用水、工农业供水、水产养殖、旅游以及水上运输带来巨大损失。
一般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指标是:水体中总氮大于0.2~0.3mg/L,总磷含量大于0.02mg/L,生化需氧量大于10mg/L。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污染的主要形式,并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多数城市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排放量已超过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影响水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如昆明滇池、合肥巢湖、武汉东湖等。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滇池草海为劣V类水质,外海为V类水质,草海和外海的营养状态指数分别为79.4和63.3,使滇池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
富营养化使得滇池草海水质变黑、发臭,水葫芦疯长;外海藻类大量繁殖,水质变绿、发黄。
水质的急剧恶化,影响到滇池的整个生态环境,昔日的美丽“明珠”正在变成一个臭水塘。
巢湖由于总氮和总磷污染严重,全湖平均营养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环湖主要河流和环湖交界水体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在其8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高锰酸钾指数符合I~III类水质要求的断面总54.5%。
水质综合评价,II类水质断面比例总1.1%,III类占12.6%,IV类占28.4%,V类占15.9%,劣V类占42.0%。
与上年相比环湖河流水质无明显变化。
其它大型淡水湖泊如镜泊湖水质为IV类;洞庭湖为V类水质标准;南四湖、番区阳湖、达责湖、洪泽湖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
从污染源分析来看,生活污水大于工业污水的增长速度,生活污水中洗衣粉带入的磷占磷负荷的一半以上,致使水中氮、磷量不断增加,藻类逐年增加,水质不断恶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和影响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的氮、磷等养分含量过高,使水中的营养盐浓度超过正常范围,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的失衡。
这种现象不仅对水生物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和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原因:1. 农业活动:农业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养分,这些养分会通过降水和灌溉水进入水体,引起富营养化。
2. 工业活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污染物,这些物质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 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中富含的有机物和养分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之一。
4. 河流入海:河流将含有养分的土壤和废水输送到海洋中,进一步加剧了海洋水体的富营养化。
二、影响:1. 水生态系统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会引发藻类和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形成大量藻华和水生植物覆盖层,阻碍水中氧气的交换。
这会导致水生生物死亡,破坏水生态平衡。
2. 水质下降:过多的藻类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
同时,藻华和水生植物的分解也会释放大量有机物,使水体富含有机污染物,水质下降。
3. 渔业生产受损:富营养化会引发水中藻类繁殖,造成浮游生物的死亡,从而影响鱼类的食物链,严重影响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水资源供应困难: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源水质下降,给饮用水和农业灌溉水的获取带来困难,给水资源管理造成巨大压力。
三、应对措施:1. 加强管理: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管理,减少养分进入水体。
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对违规排放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2. 推广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料,减少养分的排放。
3. 加强污水处理: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投入,使得污水的有机物和养分得到有效去除。
4. 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大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体的生态修复力度,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护水体生态平衡。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5期唐黎标所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中营养盐类和有机物不断增多,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积累大量的有机体,最终导致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
一、“富营养化”的产生及危害一谈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使人们常常想到总氮、总磷超标。
总氮、总磷等营养盐的超标是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必要条件。
水体“富营养化”所必备的条件基本上是一样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总氮总磷等营养盐相对比较充足;(2)铁、硅等含量比较适度;(3)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和溶解氧含量;(4)水流缓慢,水体更新周期长。
只有在上述四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某种优势藻类“疯狂增长”现象,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加工、造纸、纺织、化肥、化工等工业废水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农田排水,它们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废水排入水体后,有些被藻类直接利用,有些经过分解代谢后被利用,这样有机废水的大量排放,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使藻类大量繁殖,这也促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
可见,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加快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及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同时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而水面植物的光合作用,则可能造成局部溶解氧的过饱和。
溶解氧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主要是鱼类)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2)水体“富营养化”后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以及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水生动物;(3)“富营养化”的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会中毒致癌;(4)水体“富营养化”,常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紊乱,水生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受到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及相关防治摘要:在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来源及危害的基础上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富营养化、污染物来源、危害、对策。
一、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1)氮源农田径流挟带的大量氨氮和硝酸盐氮进入水体后,改变了其中原有的氮平衡,促进某些适应新条件的藻类种属迅速增殖,覆盖了大面积水面。
例如我国南方水网地区一些湖叉河道中从农田流入的大量的氮促进了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鸭草等浮水植物的大量繁殖,致使有些河段影响航运。
在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细菌将其分解,从而使其所在水体中增加了有机物,导致其进一步耗氧,使大批鱼类死亡。
最近,美国的有关研究部门发现,含有尿素、氨氮为主要氮形态的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排入水体后会使正常的氮循环变成“短路循环”,即尿素和氨氮的大量排入,破坏了正常的氮、磷比例,并且导致在这一水域生存的浮游植物群落完全改变,原来正常的浮游植物群落是由硅藻、鞭毛虫和腰鞭虫组成的,而这些种群几乎完全被蓝藻、红藻和小的鞭毛虫类(Nannochloris属,Stichococcus属)所取代。
浅析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作者:申振荣祝孔卓臧红霞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7年第18期摘要: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本文论述了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及主要污染物,叙述了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素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提出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准确调查清楚排入水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措施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8-0003-02众所周知,水生植物(包括附着水体的水草,悬浮在水中的浮游藻类,漂浮在水面的鸭食杂草等)的生长同植物一样,需要阳光、二氧化碳和各种营养盐类(主要是氮、磷、钾、钙、镁等盐类),正常水体中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受水中营养物质的限制,其中浮游藻类还与水体的流动速度有关。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一般地,水中总磷达到0.02mg/L,无机氮达到0.3mg/L的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
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积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平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
但由于人类大量的生活生产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生物量的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所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中营养盐类和有机物不断增多,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积累大量的有机体,最终导致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
1 “富营养化”的产生及危害一谈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使人们常常想到总氮、总磷超标。
总氮、总磷等营养盐的超标是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必要条件。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通常发生在淡水湖泊、河流和水库等静态水体中。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被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进而引发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然后详细阐述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最后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
从自然角度来看,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主要来源于土壤侵蚀、大气沉降和生物活动。
例如,当雨水冲刷过富含养分的土地时,这些养分就会随着水流进入水体,为水生生物提供养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人为因素逐渐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力。
农业活动,特别是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城市和工业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未经处理的营养物质,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这些人为排放的营养物质远超出水体的自然处理能力,导致水生生物过度繁殖,进而引发富营养化现象。
水产养殖和旅游业等人类活动也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了影响。
水产养殖过程中投放的大量饲料和肥料,以及旅游业带来的污染,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因此,可以看出,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
而人为因素,特别是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的污染物,是当前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力。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危害深远且广泛。
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大量的营养物质促进了藻类的过度繁殖,形成“水华”或“赤潮”,这些藻类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可能因缺氧而死亡,破坏水生生态链,影响生物多样性。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过度的营养物质的输入,导致水体中生物量过度增长的现象。
其主要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类活动如农业、养殖、城市化带来的营养源输入增加;另一个是环境变化如气候变暖、降水量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导致水体中的生态环境的改变。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恶化:富营养化会使得水体中浮游藻类等富营养化生物大量繁殖,繁殖完毕后这些生物会死亡,死亡后它们的遗体会沉积在水底,这些腐烂的生物体会产生大量有机质,臭氧消耗量等严重污染水体,导致水质恶化,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麻烦。
2. 影响水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可以改变水生态环境,导致当地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到当地水域水质,生态系统不健康,繁殖受阻,新物种难以适应等等。
例如,富营养化可以促进蓝藻等毒藻的大量繁殖,导致产生大量的毒素,危及水生动植物的生命安全。
3. 影响人类健康:水体富营养化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水体富营养化所产生废水,其中含有大量养分,除了给水体带来极大的营养物质,也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各种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通过水体进入水生动植物,也会被人摄入,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
为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下列举几种较为有效的控制措施:1. 管理固体废弃物:管理水体固体废弃物是水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如果能有效地控制水体中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管理,将会减少富营养化问题的发生。
2. 强调农业污染控制:农业污染是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农业污染,需要通过水资源管理和合理的土地利用等措施来控制废水的排放。
3.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以及杂物,如垃圾、沥青、建筑材料等等都能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需要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
4. 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可减少化肥、化学剂等的使用以及营养地上经济植物的种植,进而减少营养物的输入。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危害分析
摘要:地球上98%的面积被水体覆盖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之一。
这本该是蓝色晶莹的液体,现在被我们破坏的变质了,清晰的水源难找,到处是黑色的难闻的河流、湖泊。
这里,我主要分析的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和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本是个缓慢的自然过程,但是人为富营养化极大加速了水体由贫营养转化为富营养,致使水质恶化,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溶解氧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水体富营养化可分为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一)天然富营养化的成因
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一方面湖泊水体的肥力增加,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生长繁殖,为草食性的甲壳纲动物、昆虫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当这些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机体沉积在湖底,不断分解,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又被新的生物体所吸收。
湖泊营养物质的这种天然富集,湖水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高而发生水质营养变化的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天然富营养化。
(二)人为富营养化的成因
天然富营养化的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人口集中的城市排放出的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废水流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
同时,在农村,化学肥料和牲畜粪,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使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最终输送到水体中。
天然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从以硅藻和绿藻等为主,最后变为以不适合做鱼类饵料的蓝藻为主,鱼类缺乏食物死亡。
另一方面,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更促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营养物质不断循环,因此,富营养化的水体即
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来源,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因而有时也称之为生态癌症。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是许多湖泊、水库的主要环境问题,它的存在已经严重妨碍了对这些水体作为资源的利用,造成了环境和经济的重大损失。
富营养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散发出腥味异臭。
在富营养状态的水体中生长着很多藻类,其中有一些藻类能够散发出腥异臭。
藻类散发出的这种腥臭,向湖泊四周的空气扩散,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不舒适的感觉,同时,这种腥臭味也使水味难闻,大大降低了水体质量。
(二)影响水体的溶解氧
富营养湖泊的表层,藻类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从空气中获得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放出氧气,因此表层水体有充足的溶解氧。
但是,在富营养湖泊深层,情况就不同,首先是表层的密集藻类使阳光难以透射至湖泊深层,而且阳光在穿射过程中因被藻类吸收而衰减,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使溶解氧来源减少。
其次,湖泊藻类死亡后不断向湖底沉积,不断地腐烂分解,也会消耗深层水体大量的溶解氧,严重时可能使深层水体的溶解氧消耗殆尽而呈厌氧状态,使得需氧生物难以生存。
这种厌氧状态,可以触发或者加速底泥积累的营养物质的释放,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高负荷,形成富营养水体的恶性循环。
(三)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
富营养化对水质的另一个影响是某些藻类能够分泌、释放有毒性的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若被牲畜饮入体内,可引起牲畜肠胃道疾病。
不同的藻株可能产生相同的毒素,而同一藻株也可产生多种不同的毒素,产生的毒素包括:多肤肝毒素、生物碱类神经毒素、脂多糖内毒素、叶碟吟类毒素等,其中又以微囊藻肝毒素(microcystin,MC)最为常见。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蓝绿藻在水中容易形成水华,人若饮用也会发生消化道炎症,有害人体健康,水中蓝绿藻毒素与肝癌的关系尤其受到关注。
(四)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
富营养水体在作为供给水源时,过量的藻类会给制水厂在过滤过程中带来障碍,造成自来水厂过滤池的堵塞和过滤效率降低,需要改善或增加过滤措施。
其次,有毒有害物质,同时水藻也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引起饮用水水质下降,增加了水处理的技术难度,加大了制水成本。
(五)影响水产养殖
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引起水中缺氧,鱼类等水生动物面临窒息死亡的威胁。
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群落、种类结构发生变化,一些耐污种的个体数猛增,相反,一些非耐污种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一些优质鱼类等经济水产种类也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而低劣种类会有所增加,使得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
(六)影响旅游和航运
水体一旦发生富营养化,因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质浑浊,水面藻华聚集,臭味弥漫,严重影响湖库的旅游观光,甚至丧失旅游价值。
此外,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的大量浮游生物,还会堵塞航道,影响航运。
藻类泛滥,水体呈现浊绿的颜色,散发令人作呕的臭味,水中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富营养化带来了这些恶果,更是危害人类的健康。
是时候采取措施了!让我们做好能做的,在自觉维护水体清洁的同时,完善法律法规来有效制约无知的人们破坏水体。
让我们减少人为富营养化,还地球一片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