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配穴法
- 格式:wps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配穴原则配穴原则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
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
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
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
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
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
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
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
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
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
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
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
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
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
《俞募配穴法结合耳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肾不交型失眠是中医常见的一种失眠类型,主要表现为心火旺盛、肾水不足,导致心神不宁,难以入眠。
俞募配穴法及耳针治疗作为中医独特的疗法,对于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俞募配穴法结合耳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俞募配穴法结合耳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
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中医诊断,确定为心肾不交型失眠。
然后,根据俞募配穴法的原理,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同时,结合耳针治疗,对耳部相应穴位进行刺激。
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反应及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俞募配穴法及耳针治疗原理俞募配穴法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病因在于心火旺盛、肾水不足,通过俞募配穴法,可以调和心肾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耳针治疗则是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调节全身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将俞募配穴法与耳针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四、临床观察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等指标,发现俞募配穴法结合耳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延长,入睡困难、夜间醒来的情况明显减少。
同时,患者的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疲劳感减轻,心情愉悦。
统计数据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
五、讨论俞募配穴法结合耳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观察表明,该方法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通过调和心肾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同时,该方法具有非药物治疗、无副作用等优点,为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常用的自助针灸KCF配穴法6/22/2010 蒋新民结合网文讲些配合经络图示仪的kef方法可加深经络现象的研究品悟。
(括号内为kef 方式的重点论述)常用的针炎配穴法有:三部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前后配宾法、十二经表里配穴法、阴阳配穴法、接经配穴法、原络配穴法、那会配穴法、五行输配穴法、刚柔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肢束配穴法、本经配处法、一经连用或数经互用配穴法等(对于常用配穴法利用k C f 时仅以举一反三、实际中以简而有效寻到有冗质反映时施以kef)。
较有待色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三部配穴法三部指局部、邻部、远部。
此法为针灸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三才以穴位来定有两种:(1)天地人三才,如百会(在头应天),涌泉(在足应地),璇巩(在胸应人)。
(2)上中下三才,如大包(为上部),天枢(为中部),地机(为下部),亦属三部配穴法。
局部配穴法是依发病位置为取穴的主要目标,除在一般肌表四肢使用外,对内脏疾病,也可以根据脏腑所在作选穴依据。
如因重要器官患某种病变不能取穴时,也可以选邻近穴位替代。
这种取穴法,对于慢性疾患疗效最强。
任督二脉,主治局部邻近外,同时也具有全身性的主治功能,配方时应注意采用。
以上局部、邻部、远部三方面,在临证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例如胃痛用局部中胶,邻近章门,远逍内关、足三里效果显著。
2俞募配穴法俞穴是脏腑经气所输转的部位,五脏俞和六腑俞,均散在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因其在背,故又有“背俞“之称。
募穴是脏腑经气聚会的部位,五脏募和六腑募,均散布于胸腹部任脉与手足阴阳经。
因为俞募穴,均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都可采用俞募配穴治疗。
俞募宾的配合应用,除了能直接治疗脏腑本身的疾病外,还可以间接治疗在病理上与内脏器官相关联的疾虑。
例如肝开窍于目,治目疾可以取肝俞等,脏腑病取俞募配穴时,可配用"脏病取俞,腑病取合"的远逍取穴法。
3十二经表里配穴法依摇经络的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都有相表里的配合,这种表里关系在临床处方上,也起了很大的配方意义。
简述针灸处方的配穴方法
针灸处方配穴方法
针灸处方的配穴方法主要是靠医师的临床经验,把握其中的穴位位置及调治方法,在具体的操作中,也必须做到精准而有效。
一、按穴位选择
1、根据病症不同,可以选择相应的脉象,而脉象又与特定的穴位有关联,这时可以根据脉象选择特定的穴位;
2、可以根据病理状况及病变组织的穴位,用于消除病变组织或缓解症状;
3、根据药物治疗的相关穴位,用于缓解病症或作为辅助治疗;
4、根据穴位之间的联系,选择和病症相关的关联穴位,以及影响病症的穴位。
二、按处方方法配置
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处方方法,如乐(拔罐)、拔罐摩擦、搔痒、针灸、灸法等;
2、根据处方方法,结合穴位,选择恰当的调治方法;
3、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参照穴位,包括病证穴位、护证穴位及行气穴位等;
4、根据调治方法,把握穴位的位置,确定调治的深度与方向及调治的时间。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 ,艾灸治疗产后风(一)中风⑴中经络半身不遂取肩髑,外关三里谷曲池;环跳昆仑足三里,陵泉风市与解溪。
主症: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不利,口眼歪斜,脉弦滑。
治法:调以及气血,通经活络。
处方:上身肢体:肩髑、外关、手三里、合谷、曲池;下肢:环跳、昆仑、足三里、阳陵泉、风市、解溪。
方义:风病多犯阳经,气血阻滞于经络,故取多气多血的手足阳经俞穴,以疏通经络,调以及气血。
随症选穴:上身肢体病可以选加阳池、后溪、大椎、肩外俞。
下肢可以选加阴市、悬钟、腰阳关、白环俞。
拘挛者:肘部加曲泽;腕部加大陵;膝部加曲阜;踝部加太溪;手指加八邪;足趾加八风;言语不利加廉泉、通里。
(2)中脏腑①闭证:中风闭证证多凶,卒倒神昏窍不通;丰隆人中十二井,太冲百会与劳宫。
主症:突然昏仆,神态不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
治法:启闭开窍。
处方:人中、十二井、太冲、百会、劳宫、丰隆。
方义:肝阳化风,与瘀血痰浊壅闭神明而致病,故速刺人中以启闭开窍、苏厥醒脑;十二井穴决壅塞之经气;刺太冲以泻肝火;泻劳宫以降心火、安神;泻丰隆以祛痰浊;百会平肝熄风,醒脑宁神,清热开窍。
随症选穴:牙关紧闭加地仓、颊车;失语加哑门、通里;呕逆加天突。
②脱证:脱证阴阳彼此离,口开手撒汗淋漓;关元神阙当施灸,气海命门阴郄需;阴交水道疗遗尿,三里涌泉纳阳虚。
主症:昏迷不醒,目合口开,手撒尿遗,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处方:关元(灸)、神阙(灸)。
方义:元阳外脱,需补阴以救阳,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为上焦中焦下焦元气所聚,是阴中有阳的要穴,能温阳益气;神阙为真气所系,能培元固本,回阳救逆,重灸二穴能回阳以固脱。
阴郄能固表而止汗;命门补肾温阳,气海补气而运阳,涌泉可交济心肾;足三里可扶正培元,水道温经散寒、通利上焦中焦下焦,三阴交调补肝肾而理水道,尿失禁可止。
随症选穴:虚汗不绝加阴郄;虚阳浮越重灸命门、气海、涌泉;小便不禁加水道、三阴交、足三里。
针灸处方第三节针灸处方针灸处方(prescrip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就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principles for point selection)和配穴方法(method of compatibility of points),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治疗方案。
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一、穴位的选择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穴位选择否是精当直接关系着针灸的治疗效果。
在确定处方穴位时,我们应该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就是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selecting points in nearby location)、远部选穴(selecting points in distant location)和辨证对症选穴(selecting points according to symptoms or syndromes)。
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穴位的选穴原则。
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
1.近部选穴: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quot;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
3.辨证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1. 远近配穴远近配穴法,是近部选穴和远端选穴相配合使用的一种配穴法,为临床医生所常用。
使用这种配穴方法,是根据腧穴的局部作用和远部作用。
配穴的原则是根据病性、病位的循经取穴或辨证取穴。
远近配穴法,实际上包括了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辨证取穴3部分,只有把三者有机地配合成方,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这种配穴方法,局部选穴多位于头胸腹背的躯干部,远端取穴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是《内经》中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应用。
如《灵枢》中治疗“大肠胀气”,因气上冲胸而见气喘,取穴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等。
气海穴,是调气消胀的要穴,为局部取穴;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均属于足阳明经,是循经远端取穴。
这种配穴方法在后世的成方中更是屡见不鲜,如治头痛,取强间、丰隆;治眼病,取睛明、合谷、光明;治牙龈肿痛,取颊车、合谷、足临泣等,都是局部腧穴、远端腧穴相互配合的有效处方。
2.前后配穴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即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伍成方的配穴方法。
《灵枢官针》所指的“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等均属于此法范畴。
凡脏腑有病均可采用前后配穴法治疗。
临床通常采用俞募配穴法,即取胸腹部的募穴和腰背部的俞穴相配合应用。
俞募配穴法的基本原则是“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所以在临床上应用时,不一定局限于俞穴、募穴,其他经穴亦可采用。
如胃痛,背部取胃仓,腹部取梁门。
3.表里配穴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配穴依据,即阴经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
如寒邪客于阳明胃经,经气上逆,可见嗳气、胸闷,取足太阴的太白和阳明的足三里,就是根据脏腑、经脉的表里关系进行配穴的。
这种配穴方法可用于原络配穴,一般常见病症可采用。
4.上下配穴上下配穴法,是泛指人身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配合应用。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第三部分针灸治疗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一、针灸处方(一)选穴原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1.按经脉配穴法(1)本经配穴法(2)表里经配穴法(3)同名经配穴法2.按部位配穴法(1)上下配穴法(2)前后配穴法(3)左右配穴法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单元主要内容:各科病证的针灸辨证治疗。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针灸治疗取穴,可是那么多病证,又有那么多的证型,每个病证、每个证型都有一组治疗穴位,要全部记住非常困难。
但是针灸治疗取穴是有一定规律的,分析、探讨这些规律对我们复习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熟悉、掌握这些规律对我们学习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应对考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针灸治疗一般选穴原则是临证选穴的基本法则,也是配穴的基础、前提。
局部邻近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随症取穴。
局部邻近取穴:在病变部位的局部或邻近范围选取穴位来治疗。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取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取穴位来治疗。
循经远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辨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随症取穴:是针对个别突出的症状或疾病的特殊症状选取治疗的方法。
如:发热:大椎、曲池;咽喉肿痛:少商、商阳。
以上选穴原则可主要归纳为3点:局部或邻近远部辨证(随症取穴一般不用,根据突出症状必要时可用)以上3点正是针灸处方的3个组成部分,也是针灸治疗取穴的重要规律。
二、针灸处方主穴:局部或近部取穴:(1)明确病变部位:中医、西医;(2)根据腧穴部位选取穴位。
远部取穴:(1)循经远取;←经络理论;腧穴特性(2)也可病因病机取穴。
1)如果这个病有一个总的病因病机,如:自汗用足三里;2)或几个病因可用一个穴位来治疗,如:失眠用三阴交。
配穴: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进行配穴中医辨证:中医诊断、临床各科进行配穴:腧穴特性附:新世纪《针灸学》各病证所用主穴:1.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外感头痛:百会风池太阳列缺内伤头痛:实证:百会风池头维虚证:百会风池足三里(2)面痛: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3)落枕:阿是穴肩井外劳宫后溪悬钟(4)漏肩风: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5)肘劳:阿是穴(6)腰痛:阿是穴大肠俞委中(7)痹证:阿是穴局部经穴2.内科病证:(1)中风:中经络: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中脏腑:内关水沟(2)眩晕:实证:百会风池内关太冲虚证: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3)面瘫: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4)痿证:上肢:颈胸部夹脊穴肩髃曲池合谷下肢:腰部夹脊穴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5)痫证:发作期:百会水沟内关后溪涌泉间歇期: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6)不寐: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申脉照海(7)郁证:水沟内关神门太冲(8)心悸:巨阙厥阴俞内关郄门神门(9)感冒: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10)咳嗽:外感:肺俞列缺合谷内伤:肺俞太渊三阴交(11)哮喘:实证:肺俞膻中定喘列缺尺泽虚证:肺俞膏肓定喘太渊肾俞太溪足三里(12)呕吐:中脘足三里内关(13)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14)泄泻:急性: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慢性:天枢神阙足三里公孙(15)痢疾:天枢下脘关元上巨虚合谷(16)便秘:天枢水道归来支沟丰隆(17)癃闭:实证:中极三阴交膀胱俞阴陵泉秩边虚证:关元秩边脾俞肾俞三焦俞(18)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3.妇儿科病证:(1)月经不调:经早:关元三阴交血海经迟:气海三阴交归来经乱:关元三阴交肝俞(2)痛经:实证:中极三阴交次髎虚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3)闭经:血枯经闭:关元足三里归来血滞经闭:中极三阴交归来(4)崩漏:实证:关元三阴交隐白公孙虚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5)绝经期前后诸症: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6)带下病:中极带脉白环俞阴陵泉(7)乳少:乳根膻中少泽(8)遗尿:中极关元三阴交膀胱俞4.皮外骨伤科病证:(1)瘾疹: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2)蛇串疮:局部阿是穴夹脊(3)痄腮: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关冲(4)肠痈:天枢阿是穴上巨虚阑尾穴(5)扭伤:阿是穴局部穴例题分析:A1型题:1.头痛的前额痛,属于A.少阳头痛B.阳明头痛C.太阳头痛D.厥阴头痛E.以上都不是答案:B考点:头痛的辨证。
针灸治疗配穴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1、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
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
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3、上下配穴法
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
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
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4、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
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5、左右配穴法
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而言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