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抽样说明
- 格式:pdf
- 大小:760.58 KB
- 文档页数:18
cfps变量解释
CFPS是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的缩写。
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持的一项重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旨在对中国家庭进行长期追踪和观察,以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变化、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CFPS项目自2010年开始实施,采用了多阶段、多模式的样本抽取方法,覆盖了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地区,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家庭成员。
通过对家庭成员的个人访谈、问卷调查和记录家庭信息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家庭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
CFPS的变量解释指的是在CFPS数据中使用的各种变量,这些变量是对家庭成员、家庭背景、教育、就业、收入、健康等方面进行测量和描述的指标。
这些变量可以用于分析和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变化趋势,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结构和特点。
对于具体的变量解释,需要参考CFPS数据文档或相关研究报告。
为标准国际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isei) cfps 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标准国际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进行全面的概述说明与解释。
ISEI是一个用于衡量和比较不同职业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指数,而CFPS是中国特定的家庭追踪调查项目。
通过搭建ISEI与CFPS之间的关系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以及利用这两个数据集进行研究和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对文章整体结构和内容的概述。
然后,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ISEI和CFPS,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解释ISEI的重要性,并介绍计算方法和指标。
此外,我们还将给出ISEI在不同国家和群体中应用实例。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CFPS对ISEI的研究框架、目标以及得出的结果,并解读其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并展望ISEI与CFPS研究潜力及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提供关于ISEI和CFPS的全面介绍和解释。
通过阐述ISEI在衡量职业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以及CFPS对ISEI的研究结果,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并认识到它们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外,我们还将展望ISEI与CFPS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 标准国际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 CFPS概述说明:2.1 ISEI简介标准国际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是一种用于衡量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
它采用了多维度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了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等因素,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2.2 CFPS简介全国家庭调查(CFPS)是中国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和分析中国家庭及其成员的社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CFPS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涵盖了广泛的调查内容,并收集了大量有关家庭成员个体特征、职业情况、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等信息。
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库介绍及数据清理报告吴琼戴利红张聪王⽟磊张⽂佳 2016.6.1C F P S C hina F amily P anel S tudie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技术报告系列:CFPS-34系列编辑:谢宇责任编辑:张聪⼀.2014年调查问卷更新情况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基线调查在2010年实施,2012年该项⽬实施全国范围的⾸轮全样本追踪。
CFPS2014为第三轮全样本调查,集中的⾯访时间为2014年7⽉⾄11⽉,但由于后期有追访⼯作的补充以及电话调查,实际调查执⾏期持续到2015年5⽉。
在此报告中,我们以CFPS2014来指代CFPS的第三轮全国调查,并不特指在2014年完成的CFPS 调查。
CFPS 三轮调查的问卷结构基本保持⼀致,但在具体模块以及具体问题的问法上可能会有调整。
关于问卷设计细节上的更新,⽤户可以通过⽐较不同年的问卷得到,以下是以CFPS2012的问卷为基础,CFPS2014问卷设计上的主要更新。
1.家庭成员经济联系的双重界定在CFPS2012追踪调查时,外出单元与原家庭是否存在经济联系(也即是否还属于CFPS 定义上的同⼀家庭的家庭成员)由原家庭的家庭成员问卷中⼏个问题的结果单纯的进⾏系统判定:当外出单元与原家庭有经济联系时,该外出单元被判断为物理上离家但经济上仍然归属原家庭的个体,他们的家户号fid不会发⽣改变(也即fid14与fid12保持⼀致);⾃答个⼈问卷在原家庭中产⽣,个⼈pid也不会发⽣改变;当外出单元与原家庭没有经济联系时,该外出单元被判断为经济上独⽴的个体,他们将会被分配新的家户号fid(也即fid12与fid10不同),个⼈⾃答问卷在新家庭中产⽣,但其个⼈pid不会发⽣改变。
⽽在CFPS2014调查时,⾸先,由原家庭回答⼈判断外出单元与原家庭是否经济独⽴,同时系统给其分配各⾃不同且不同于fid12的单元编码,在此阶段不产⽣个⼈⾃答问卷;其次,当外出单元被追踪成功时,他们⾃我界定与原家庭的经济联系,同时在该单元中产⽣个⼈⾃答问卷,pid维持不变。
CFPS(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主要研究中国家庭在多维度的动态变化,其数据采集主要涉及家庭成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经济状况、健康医疗、教育就业、社区环境等多个领域。
关于家庭日常支出,CFPS数据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其他消费性支出等。
这些支出构成了家庭总支出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在居民消费支出方面,这构成了家庭总支出的85%以上。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家庭日常支出的数据,建议查阅CFPS官方发布的数据报告,或咨询专业的经济学者。
个人资源、家庭因素与再婚行为基于CFPS数据的分析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再婚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愈发普遍。
个人资源、家庭因素与再婚行为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丰富数据资源,深入分析个人资源、家庭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再婚选择。
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统计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再婚行为背后的多元动因,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学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对个人资源(如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职业地位等)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这些资源如何影响个体的再婚意愿和再婚机会。
我们将关注家庭因素,包括原生家庭的结构和关系、再婚对象家庭背景等,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制约或促进个体的再婚决策。
我们将综合考虑个人资源和家庭因素的交互作用,探讨它们对再婚行为的综合影响。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再婚行为的个人和社会层面动因,也能为政府制定相关婚姻政策和家庭支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深入剖析再婚现象,我们还能增进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变化的认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1. 背景介绍:再婚现象在当今社会的普遍性及其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再婚现象已经变得相当普遍,这背后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和人们对婚姻生活的重新理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放,离婚和再婚不再被视为不光彩的事情,而是被看作是对个人幸福追求的一种体现。
再婚现象的普遍性,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选择和权利,更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的宽容度和进步。
再婚现象的普遍性得益于社会宽容度的提高。
过去,离婚和再婚往往被视为一种社会禁忌,甚至会受到家族和社会的歧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认识到,婚姻的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离婚或再婚,而是取决于夫妻双方是否用心经营。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再婚人群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选择,不再受到外界的偏见和压力。
再婚现象的普遍也反映了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追求。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库介绍及数据清理报告吴琼 戴利红 张聪 王玉磊 张文佳 2016.6.1C F P S C hina F amily P anel S tudie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技术报告系列:CFPS-34系列编辑:谢宇责任编辑:张聪一.2014年调查问卷更新情况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基线调查在2010年实施,2012年该项目实施全国范围的首轮全样本追踪。
CFPS2014为第三轮全样本调查,集中的面访时间为2014年7月至11月,但由于后期有追访工作的补充以及电话调查,实际调查执行期持续到2015年5月。
在此报告中,我们以CFPS2014来指代CFPS的第三轮全国调查,并不特指在2014年完成的CFPS 调查。
CFPS三轮调查的问卷结构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具体模块以及具体问题的问法上可能会有调整。
关于问卷设计细节上的更新,用户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年的问卷得到,以下是以CFPS2012的问卷为基础,CFPS2014问卷设计上的主要更新。
1.家庭成员经济联系的双重界定在CFPS2012追踪调查时,外出单元与原家庭是否存在经济联系(也即是否还属于CFPS 定义上的同一家庭的家庭成员)由原家庭的家庭成员问卷中几个问题的结果单纯的进行系统判定:当外出单元与原家庭有经济联系时,该外出单元被判断为物理上离家但经济上仍然归属原家庭的个体,他们的家户号fid不会发生改变(也即fid14与fid12保持一致);自答个人问卷在原家庭中产生,个人pid也不会发生改变;当外出单元与原家庭没有经济联系时,该外出单元被判断为经济上独立的个体,他们将会被分配新的家户号fid(也即fid12与fid10不同),个人自答问卷在新家庭中产生,但其个人pid不会发生改变。
而在CFPS2014调查时,首先,由原家庭回答人判断外出单元与原家庭是否经济独立,同时系统给其分配各自不同且不同于fid12的单元编码,在此阶段不产生个人自答问卷;其次,当外出单元被追踪成功时,他们自我界定与原家庭的经济联系,同时在该单元中产生个人自答问卷,pid维持不变。
【关键字】中心主题: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实施的一项旨在通过跟踪搜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决策提供数据为目标的重大社会科学项目。
项目的前期经费由教育部985二期计划支持,从2005年开始进行筹备,2006年成立机构,2007年正式进入前期工作,在北京、河北、上海完成了两次共计140户的测试性调查,问卷工具基本成熟。
2008年在北京、上海、广东的展开探索性调查,调查规模为2400户;2009年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展开工具性测试跟踪调查,测试CAPI技术、调查进程实时管理技术、调查进程实时技术支持系统、数据质量实时监控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010年在全国(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海南、香港、澳门、台湾不在其列)正式实施,调查规模为16000户,每年一次跟踪调查。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第一期计划为12年(2008-2020)。
2010年开始,每年3-7月在全国展开实地调查,8-10月清理数据,11月-次年2月向北京大学及调查合作院校师生提供数据,撰写关键指标报告(《中国报告》),并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月发布前一年关键指标的公开报告;在次年3月对社会公开数据。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Survey, iSSS,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6年9月,是直接隶属于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体。
作为“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项目的执行机构,中心还承担国内外学术和政府机构的委托调研,以调查、收集、整理、集成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科学研究数据为目的,为教学、科研、政策分析和决策提供数据平台。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是一项旨在反映我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决策提供数据为目标的重大社会科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