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的喜剧艺术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莫里哀(Molière)的喜剧艺术特点体现莫里哀(Molière)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喜剧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莫里哀的喜剧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戏剧元素和文学技巧,表达了对社会伪善、虚伪和愚昧现象的批判,展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莫里哀的喜剧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生活的反映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通过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出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人性的弱点。
他善于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将现实生活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成戏剧形象,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社会问题,并对现实有所警醒。
二、角色的刻画莫里哀在喜剧中塑造了许多丰满的戏剧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戏剧人物哈巴斯(Harlequin)和阿尔贝特(Alceste)。
哈巴斯是一个滑稽可笑的角色,他总是处于被人欺负的境地,但他又是一个乐观、机智和聪明的人物,通过他的表演,莫里哀成功地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压迫。
阿尔贝特是一个批判家和理想主义者,他对社会的虚伪和伪善现象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他的形象展示了莫里哀对社会的批判态度。
三、语言的运用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中,语言是他最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
他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的语言,通过对话和对白揭示角色的性格和思想,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社会问题。
他的语言流畅、机智,富有诗意,通过对语言的运用,莫里哀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戏剧语言风格,成为法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戏剧结构的安排莫里哀的喜剧作品的戏剧结构通常是基于情节的发展,通过引入冲突和转折,展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的变化,并最终达到戏剧冲突的高潮和解决的结果。
他善于运用戏剧技巧,如舞台设置、音乐和舞蹈等,使戏剧更加生动和有趣。
他还善于运用戏剧的节奏和节奏,通过剧情的起伏和高潮,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戏剧的吸引力。
莫里哀的喜剧艺术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人物的刻画,揭示了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人性的弱点,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和反思。
莫里哀:《达尔杜夫》内容梗概《达尔杜夫》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
主人公达尔杜夫是一个典型的宗教骗子,伪装虔诚骗得巴黎富商奥尔贡及其母亲的信任,混入奥尔贡的家成为“精神导师”。
奥尔贡的继妻欧米尔、儿子达米斯、女儿玛丽亚娜、女儿的情人法赖尔以及女仆桃丽娜都激烈反对达尔杜夫,奥尔贡却对骗子崇拜得五体投地,还要将女儿许配给他。
达尔杜夫无耻地追逐恩人奥尔贡的妻子欧米尔,他的丑行被达米斯撞见。
达米斯痛斥了伪君子达尔杜夫,并报告父亲。
可是,奥尔贡在达尔杜夫的迷惑下,反而痛骂儿子诋毁圣贤,剥夺了儿子的财产继承权,将财产转赠给达尔杜夫,还要将儿子逐出家门。
面对严峻的事态,欧米尔巧设计谋,让丈夫藏在桌下,让他耳闻目睹伪君子的丑态。
这时,奥尔贡才如梦方醒,而达尔杜夫不仅毫无收敛,反而露出狰狞的凶相。
因为他这时已夺得了奥尔贡的家产,还掌握了奥尔贡为一个参与谋反的朋友藏匿信件的秘密。
气势嚣张的达尔杜夫竟然要将奥尔贡一家赶出家门,他还向国王告密。
英明的国王洞察一切,逮捕了宗教骗子达尔杜夫,并原谅了奥尔贡的过错。
作品节选李健吾译《达尔杜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研究综述《达尔杜夫》是莫里哀讽刺喜剧的代表作,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为法国戏剧舞台增添了无穷魅力,并赢得了世界性荣誉。
这部剧作在中国文艺界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五四”之后,它即已被介绍过来。
解放后,《达尔杜夫》还由中央戏剧学院公开演出过,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1958年李健吾翻译了这部作品,收录在《莫里哀喜剧六种》中,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赵少侯的《莫里哀的喜剧选》,中册收了《伪君子》(《达尔杜夫》)。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孟庆奎译注的《莫里哀生平和著作》。
与此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在展开。
李健吾、罗大冈、陈惇、朱延生、江秋生、郑克鲁等一批学者纷纷著文就《达尔杜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
60年代,中国最负盛名的莫里哀喜剧的研究者李健吾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研究成果。
莫里哀简介莫里哀(1622~1673)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法国古典主义时期著名剧作家。
学习本节,要着重理解他喜剧创作的民主倾向、现实主义精神和喜剧艺术的主要成就,并重点掌握《达尔杜弗》的主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莫里哀的创作道路一般划分为三个时期。
1659年到1663年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时期。
《可笑的女才子》和《太太学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
独幕散文体喜剧《可笑的女才子》取材于现实生活。
它通过外省两个“女才子”的言行,对贵族社会故作斯文的可笑风习,对资产阶级攀附贵族的心理状态,对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予以辛辣的嘲讽,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意义五幕诗体喜剧《太太学堂》以抨击封建的夫权思想和修道院教育为主题,同时涉及婚姻、爱情、教育、妇女、家庭等社会问题。
剧本着力刻画了主人公阿尔诺尔弗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是莫里哀的第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喜剧。
1664年到1668年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
他写出了最富有社会讽刺性的喜剧作品《达尔杜弗》、《堂璜》、《恨世者》、《吝啬鬼》等。
《堂横》的题材取自西班牙的传说,旨在揭露和抨击法国贵族阶级在生活上和道德上的堕落。
堂璜的形象是17世纪德国社会所造就的没有任何信念、没有任何道德准则,极端荒淫无耻、乖戾残暴的封建掠夺者的典型。
莫里哀通过这个艺术典型,对封建贵族和宗教势力进行了批判。
《吝啬鬼》以写实手法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本质。
喜剧通过阿巴贡的贪吝和他与子女在金钱和婚姻两方面的纠纷,运用高度夸张的喜剧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拜金主义毁灭人伦天性,破坏合理婚姻、爱情与家庭。
阿巴贡的形象体现了资本主义初期资产者的性格特征。
1669年以后,莫里哀又创作了《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等优秀喜剧。
其中三幕剧《司卡班的诡计》从民间创作汲取营养,大胆运用闹剧手法,标志着莫里哀喜剧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剧本塑造了一个有头脑、善分析,聪明、机智、幽默、乐观的仆人司卡班的动人形象,他处处都表现得要比尊贵的主人高明得多,在他身上显示出更强的人民性。
《伪君子》的艺术成就《伪君子》是法国作家莫里哀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物塑造:《伪君子》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明而富有个性。
莫里哀通过细腻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展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伪君子。
他们有虚伪的面孔、狡猾的心思,表现出矛盾的情感和行为。
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为戏剧增添了趣味和张力。
喜剧效果:《伪君子》是一部喜剧,莫里哀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将社会现实中的虚伪和荒谬暴露出来。
他通过对伪君子的揭露和嘲讽,让观众产生共鸣,引发笑声。
喜剧效果既使观众得到欢乐,同时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思考和批判。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伪君子》关注的是社会伪善现象,通过对伪君子的揭示,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虚伪面孔。
莫里哀通过戏剧展示了社会中各种不同层次的伪君子,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引起了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对话和台词的精彩构思:莫里哀在《伪君子》中运用了精彩的对话和台词,充满机智和智慧。
对话内容生动有趣,语言幽默而富有表现力,展现了莫里哀卓越的文学才华。
通过对话和台词的精彩构思,莫里哀成功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冲突。
深刻的道德思考:《伪君子》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戏剧,它也提供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伪君子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莫里哀探讨了人性中的虚伪和自私,并对真诚和道德价值进行了探索。
这种道德思考使得《伪君子》超越了单纯的娱乐性戏剧,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总的来说,《伪君子》以其人物塑造、喜剧效果、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话和台词的精彩构思以及深刻的道德思考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为莫里哀的作品增添了光彩,并对戏剧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里哀喜剧选》是法国作家莫里哀的一部戏剧作品集,包含了他的多部经典喜剧。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莫里哀喜剧选》中的喜剧作品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爱情、婚姻、家庭、权力、财富等。
这些作品以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虚伪、偏见和不公正。
莫里哀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谬性。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伪君子》。
这部喜剧讲述了一个名叫塔尔图夫的伪君子,他以虔诚的外表掩盖了自己的虚伪和贪婪。
塔尔图夫利用他的伪装骗取了许多人的信任和财富,最终被揭露出真相。
《伪君子》通过对塔尔图夫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上虚伪的道德标准和人们的盲目崇拜。
另一部著名的作品是《吝啬鬼》。
这部喜剧讲述了一个名叫哈泼龙的吝啬鬼,他对金钱的追求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哈泼龙为了节省开支,不惜采取各种极端的手段,甚至拒绝给女儿嫁妆。
《吝啬鬼》通过对哈泼龙的描写,揭示了贪婪和自私对人性的腐蚀作用。
除了以上两部作品,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经典之作,如《贵族与农民》、《女教师》等。
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受到广泛赞誉。
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成为了世界戏剧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总之,《莫里哀喜剧选》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作品集。
它通过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虚伪、偏见和不公正,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谬性。
莫里哀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莫里哀及其《伪君子》莫里哀是法国十七T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是古典主义喜剧创建人,是欧洲戏剧史上最杰出的喜剧大师。
一、生平及创作莫里哀(1622——1673),本名叫约翰—巴提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
他的父亲在宫廷做事,父母希望他能继承父业,但他的祖父经常带他去戏院,在祖父的影响下,他对戏剧产生强烈的兴趣,为此,父亲和祖父常常吵架。
14岁时被送进巴黎的一家贵族学校读书,又自学了哲学,深受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无神论和自由主义思想。
后来父亲送他学法律,但他对此没有兴趣,他违背了父亲的愿望,—只花钱买了一个硕士学位。
并且放弃了宫廷任职的大好前程,坚定的选择了戏剧事业。
戏剧创作生涯(1643——1673逝世)共三十年,分五个时期:第一时期 (1643——1645):1643年他放弃了宫廷的世袭职位,与一些年轻的戏剧爱好者在巴黎组成了一个半业余的剧团“光耀剧团”。
这时他改名为莫里哀,但这个剧团很快负债累累,两年后解散,莫里哀因为无力偿还剧团的债务而入狱;第二时期(1645——1658):出狱后离开巴黎,参加了流浪剧团在外省度过了13个春秋,足迹几乎遍布全国,这段流浪的生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1650年,他成了流浪剧团的领导者,一边演戏,一边创作,他早期只创作一些喜剧,只留下来二部诗体喜剧。
《冒失鬼》(1653)、《情仇》(1655)这些喜剧上演后很成功,使他们的剧团成为了很有名气的喜剧团。
第三时期(1658——1663):莫里哀从外省回到巴黎领导喜剧团,不久,在王宫中为国王演出,得到国王的赏识。
演出了他自己的喜剧《爱情博士》。
后来剧团迁入王宫,改名“玉帝喜剧团”,靠国王的弟弟玉帝撑腰,从这时开始莫里哀开始探索爱情、婚姻、教育以及迫切的社会问题,用戏剧的形式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他的《可笑的女才子》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标志着他的喜剧创作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可笑的女才子》写二个以女才子自居的小姐,她们向往巴黎贵族沙龙中的谈情说爱的方法,而引出一系列谈谐百出,令人捧腹大笑的场面。
莫里哀(1622—1673)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喜剧家。
他的喜剧成就超过了古典主义悲剧,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在外省的12年多是他创作的第一阶段。
首先,外省给他提供了观察领域,他同城市和农村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物广泛接触,了解到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可笑之处。
其次,莫里哀作为剧团领导和剧本的唯一提供人,不得不研究其他剧团特别是意大利人剧团的剧目和演技,意大利人剧团上演的都是喜剧;莫里哀也谙识传统闹剧。
在这样的基础上,莫里哀才有可能改造喜剧。
莫里哀集剧团领导、演员、导演于一身,积劳成疾,开始咯血,可能得的是肺病。
莫里哀创作的第二阶段(1659—1663)也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期。
闹剧《多情的医生》(1658)获得成功,此后剧团被允许在小波旁剧场演出。
莫里哀为了站稳脚跟,设法博得路易十四的青睐,他以嘲笑迂腐的社会风气揭开了自己新创作的序幕:《可笑的女才子》(1659)抨击了贵族沙龙矫揉造作、滥用隐喻的谈吐,它对风俗的描绘开创了喜剧的新路子。
在艺术上,他也力求符合古典主义“三一律”的要求。
5幕诗体剧《太太学堂》(1662)是莫里哀的第一部大型喜剧,它以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对性格的生动描绘和哲理性而别树一帜。
剧本批判了修道院教育和封建夫权思想,具有明显的现实精神。
此剧的成功使莫里哀获得国王的1000利弗年金,但也遭致攻讦:他的敌人认为莫里哀在进行人身攻击,并诋毁莫里哀的私生活。
莫里哀写出《太太学堂的批评》(1663)和《凡尔赛即兴》(1663),给予那些“小侯爵”、宗教教育卫道士有力的回击,同时阐明了自己的艺术主张。
莫里哀的喜剧顺应了路易十四的喜庆、娱乐要求,同时又符合国王抑制大贵族和教会的政策,所以能得到路易十四的支持。
莫里哀创作的第三阶段(1664—1668)是成熟期,他写出了一系列重要剧作。
莫里哀的斗争精神有增无减。
《伪君子》的上演经历了曲折斗争,却磨砺出思想和艺术上的精品。
5幕散文剧《堂璜》(1665)揭露了贵族的腐朽堕落、横行霸道。
莎士比亚喜剧与莫里哀喜剧的比较莎士比亚喜剧与莫里哀喜剧的比较在西方近现代喜剧史上,不得不提的有两个人,这两位都是伟大的喜剧大师。
一位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他开创了英国古典喜剧创作的新局面,他创作于早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喜剧作品有四部,分别是《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这些喜剧中蕴含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想,我们可以看到充满着的无限希望,因此,乐观主义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基调。
另外一位就是莫里哀,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喜剧家,他的艺术成就也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峰,其代表作有《伪君子》《吝啬鬼》《可笑的女才子》等,极具讽刺意味是莫里哀喜剧的最大特点。
可以说,莎士比亚与莫里哀都是他们各自时代喜剧界最杰出的代表,后世许多人就常将两位大师以及他们的喜剧拿出来进行比较,那么同为喜剧创作大师的他们,在喜剧创作上都有哪些异同呢从相同点上来讲,二者的创作经历是很相似的,都曾流转于社会各个层次,由于接触面的广泛,生活经历的丰富,这就为以后喜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他们的创作内容都包含一些闹剧的成分。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达到了喜剧的效果。
而从不同点上来讲,主要从风格特点上来考虑。
首先,从喜剧的基调上来说,莎士比亚的喜剧史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这是由于他处在文艺复兴时期,因此他的喜剧总是热情肯定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赞美人的力量和价值,情爱和友爱,这是时代所赋予的。
当然,除此之外,对于生活中的阴暗面,莎士比亚也进行揭露和嘲讽,但他的讽刺带有温和性。
而莫里哀的喜剧则大不相同,讽刺在他的喜剧中占得分量和程度都大大加强了,因此这就成为了莫里哀喜剧的主基调,它着重于反映生活中的阴暗面,可以说,他的喜剧带给人们的已经不仅仅是欢乐,更多的则是深深的思考。
其次,就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二者也有不同。
莎士比亚的喜剧中,人物性格大都是丰富多面的,而且人物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尤其是女性形象,更是以其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比如聪明机智、幽默风趣的鲍西亚,活泼开朗、调皮狡黠的罗瑟琳等等,在她们身上,“天赋的灵奇”和“绝色的仙姿”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简述莫里哀对喜剧的贡献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莫里哀对喜剧手法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对喜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1)善于从人物的性格陋习中制造笑料莫里哀懂得并不是人物生理上的缺陷使人发笑,而是某种怪癖、某种恶习令人发噱。
例如,《太太学堂》中的阿诺耳弗抚养阿涅丝的方式令人感到可恶,因而他的倒霉不会引起我们同情,而只会引起我们嘲笑。
但剧中人并不意识到自己可笑,他们生活在脱离实际的困扰中,不知不觉做出的行为便具有滑稽的意味。
(2)善于从情节和场景中制造笑料如奥尔贡躲在桌子底下偷听达尔杜弗向自己妻子献媚的尴尬场面;《没病找病》中的阿尔冈躺在床上听到女儿和妻子以为他死了的谈话;堂璜追逐农妇时被她的未婚夫撞见;天真的女才子以为乔装打扮的仆人是贵族;奥拉斯将财产给了自己的对头,以为对方会帮助自己;司卡班误会了赖昂德的责备,招认出主人不知道的过错。
(3)利用地位颠倒和意料不到的逆转来产生喜剧效果例如丈夫向妻子屈膝投降;主人受仆人训斥;司卡班先是害怕主人,当主人需要他时,他又神气活现;唐丹当场抓住妻子的不贞,却又不得不向她赔不是;阿尔赛斯特拿着证据气咻咻地来到塞莉曼娜面前,却被她坦率的微笑缴了械,最后哀求给他一个爱的表示。
这些都是绝妙的喜剧手法。
(4)擅长用舞台动作制造戏剧的效果莫里哀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他擅长用舞台动作制造喜剧的效果。
一记耳光打错了人;小丑的滑稽动作;主人气喘吁吁地追赶一个放肆的女仆;药剂师手拿注射器,追赶一个惊慌失措的病人;汝尔丹入伊斯*兰教;阿尔冈成为医生的滑稽仪式;司卡班棒打装在布袋里的主人,这些都能引起强烈的喜剧效果。
(5)语言的笑料丰富多彩双关语、俏皮话、滑稽的新字、不谐音字、女才子不合时宜的夸张和比喻,学究的隐晦语言、针锋相对的答辩、时而互相恭维时而破口大骂,同一词语的重复,如瓦赖尔反对阿尔巴贡把女儿嫁给老头,吝啬鬼始终用“没有嫁妆”来回答,这种重复既反映人物性格,又令人忍俊不禁。
欧洲最杰出的喜剧家莫里哀网摘莫里哀(1622-1673)是欧洲最杰出的喜剧家之一。
他是古典主义作家,但并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
他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但也带有宫廷色彩。
他原名若望—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
他出身于资产阶级,父亲是巴黎室内陈设商,供应宫廷陈设,买得“国王侍从”的称号。
莫里哀童年时代常随外祖父观看民间戏剧的演出。
上中学时,他学习了拉丁文。
传说他曾听过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讲学,人们以此解释他的喜剧中的自由思想。
他的父亲要他学法律,继承他的商业。
莫里哀既不想当律师,也不愿意当陈设商,决心以戏剧为终生事业。
1643年,他和一些青年戏剧爱好者一起组织“光耀剧团”。
他们没有演戏经验,没有自己的剧目。
剧团营业惨淡,负债累累。
莫里哀是剧团的对外负责人,被捕下狱。
靠他的父亲替他还债,他才出狱。
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到外省去。
1645-1658年,他们走遍法国。
他长期深入生活,经常和地方官绅打交道,并接触到社会下层。
1652年,他成为“光耀剧团”领导人。
他们的演剧艺术大大提高,他开始为剧团编写喜剧。
他在外省编写的剧本大部分已遗失,保留下来的只有《冒失鬼》(1653)和《情怨》(1656),是用意大利喜剧风格写成的。
1658年他回到巴黎,在卢佛宫演出他在外省编写的《多情的医生》,非常成功,路易十四要“光耀剧团”留在巴黎。
《可笑的女才子》(1659)是他回巴黎后编著的第一部剧本,嘲笑法国封建社会生活和贵族沙龙的所谓“典雅”的文学流派,指出这个流派歪曲自然,违背理性。
这部讽刺喜剧刺痛了自命风雅的贵族男女,一度被禁演。
由于路易十四的干预,禁令不久便解除了。
《丈夫学堂》(1661)和《太太学堂》(1662)标志着莫里哀创作的一个新阶段。
他从情节喜剧转向风俗喜剧。
他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讨论了爱情、婚姻、教育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太太学堂》的艺术成就比《丈夫学堂》高。
《太太学堂》的主人公阿尔诺耳弗年老、富有,相信金钱万能,可以购买一切。
莫里哀:《达尔杜夫》作品内容《达尔杜夫》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
主人公达尔杜夫是一个典型的宗教骗子,伪装虔诚骗得巴黎富商奥尔贡及其母亲的信任,混入奥尔贡的家成为“精神导师”。
奥尔贡的继妻欧米尔、儿子达米斯、女儿玛丽亚娜、女儿的情人法赖尔以及女仆桃丽娜都激烈反对达尔杜夫,奥尔贡却对骗子崇拜得五体投地,还要将女儿许配给他。
达尔杜夫无耻地追逐恩人奥尔贡的妻子欧米尔,他的丑行被达米斯撞见。
达米斯痛斥了伪君子达尔杜夫,并报告父亲。
可是,奥尔贡在达尔杜夫的迷惑下,反而痛骂儿子诋毁圣贤,剥夺了儿子的财产继承权,将财产转赠给达尔杜夫,还要将儿子逐出家门。
面对严峻的事态,欧米尔巧设计谋,让丈夫藏在桌下,让他耳闻目睹伪君子的丑态。
这时,奥尔贡才如梦方醒,而达尔杜夫不仅毫无收敛,反而露出狰狞的凶相。
因为他这时已夺得了奥尔贡的家产,还掌握了奥尔贡为一个参与谋反的朋友藏匿信件的秘密。
气势嚣张的达尔杜夫竟然要将奥尔贡一家赶出家门,他还向国王告密。
英明的国王洞察一切,逮捕了宗教骗子达尔杜夫,并原谅了奥尔贡的过错。
作品解读《达尔杜夫》是莫里哀讽刺喜剧的代表作,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为法国戏剧舞台增添了无穷魅力,并赢得了世界性荣誉。
这部剧作在中国文艺界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五四”之后,它即已被介绍过来。
解放后,《达尔杜夫》还由中央戏剧学院公开演出过,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1958年李健吾翻译了这部作品,收录在《莫里哀喜剧六种》中,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赵少侯的《莫里哀的喜剧选》,中册收了《伪君子》(《达尔杜夫》)。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孟庆奎译注的《莫里哀生平和著作》。
与此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在展开。
李健吾、罗大冈、陈惇、朱延生、江秋生、郑克鲁等一批学者纷纷著文就《达尔杜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
60年代,中国最负盛名的莫里哀喜剧的研究者李健吾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研究成果。
1985年,陈惇的《莫里哀和他的喜剧》一书深入评价了《达尔杜夫》和莫里哀的其他作品。
首先,《伪君子》是一部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与民间喜剧手法结合的杰作。
莫里哀创造性地运用了“三一律”:剧情围绕揭露达尔杜弗的伪善性格而展开,没有一点旁驰,地点始终是在奥尔恭家里,时间24小时。
莫里哀在吸收了各种戏剧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风格独具的近代喜剧,既严整均衡、单纯集中,又曲折活泼,富有情致。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其次,精巧紧凑、层次分明的情节结构。
全剧五幕完全围绕着塑造达尔杜弗的虚伪性格来安排。
第一幕、第二幕采用了侧面烘托、人物及“虚出”的手法,以家庭成员的冲突引出主要角色。
第三、第四幕是全剧冲突的的展开和高潮,正面展示达尔杜弗的虚伪性。
最后的结局在戏剧到达顶点时又突然峰回路转。
整个戏剧节奏急促,高潮迭起。
第三,打破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严格界限,在喜剧中插入了悲剧的因素,把戏剧冲突一步步推向高潮。
爱情悲剧、家庭悲剧接连而至,陷入绝境。
而结局则急转直下,以大团圆收场。
这使情节结构变化跌宕,层次分明,更具吸引力。
第四,戏剧的语言生动灵活,富有个性化色彩。
达尔杜弗矫揉造作,长篇大论,言必称上帝,符合他的伪善性格。
奥尔恭的语言简短、单调、武断、完全符合一家之长的性格、身份。
桃丽娜泼辣犀利、率真朴实,充分表现她机敏、活泼、爽朗的性格。
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对白,大大增强了作品魅力。
莫里哀的喜剧艺术体现了古典美的光辉,更是古典美的延宕。
古典主义文学在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是戏剧。
莫里哀的喜剧成就超过了古典主义悲剧,他的喜剧成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莫里哀的喜剧艺术成就学号:12001115 姓名:章东升班级:12级汉本2班莫喜里哀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喜剧家。
他的喜剧成就超越了古典主义悲剧,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杰出代表。
莫里哀出生皇室,生活在富裕的自资产阶级环境中,幼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小就有戏剧天赋。
莫里哀的创作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在外省的12多年,这多年的生活经历为他提供了观察领域,接触到了城市和农村各个阶级的不同人群,了解到了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可笑之处。
作为剧团的领导人,他走向了改造传统喜剧的道路。
莫里哀创作的第二阶段在1659年至1663年,这也是古典主义戏剧得开创期。
他以嘲笑迂腐的社会风气揭开了自己新创作的序幕。
在《可笑的女才子》中,他抨击了贵族沙龙矫揉造作、滥用隐喻的谈吐,他对风俗的描绘开创了喜剧的新路子。
在艺术上,他力求符合古典主义“三一律”的要求。
1664至1668年是莫里哀创作的第三阶段,也是他的成熟期,《伪君子》则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
在《唐璜》中莫里哀将神奇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悲喜混杂。
在莫里哀的戏剧中,《恨世者》是为唯一写到大贵族圈子的。
他揭露了贵族的庸俗和虚伪。
第四创作阶段从1669到1673,莫里哀为了应付路易十四的娱乐要求,为宫廷的喜庆活动写剧,但他依旧写出了一些优秀的风俗喜剧。
在《司卡班的诡计》中,莫里哀民主主义思想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也直接影响到了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
莫里哀的喜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喜剧不同于古典主义悲剧,后者只是间接地反映现实,而莫里哀的喜剧则直接描绘现实,他一再认为喜剧要描绘当代风俗。
他对现实观察广泛,对人情世态的观察也细致深入。
莫里哀遵循的哲学是按理智和理性的准则,他不把本能和欲望神圣化,而是认为存在理智的本能。
莫里哀反对矫揉造作和一切多余的过渡,但他趋向“中常之道”。
他在《伪君子》的序中反复强调喜剧的讽刺功能,这种认识无疑突破了旧喜剧的内容,使他敢于接触别人望而生畏的题材。
《伪君子》的古典主义付玉娟10汉语言文学1班100504011119摘要:莫里哀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喜剧作家,他的喜剧成就超过了古典主义悲剧,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伪君子》可以说是莫里哀创作的最高成就,达尔丢夫的形象分析以及整个剧的艺术特色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了,这里要分析的是《伪君子》中的古典主义。
全剧通过塑造达尔丢夫的伪善形象而折射了现实中天主教会中的片骗子行为。
关键词:莫里哀《伪君子》古典主义布瓦洛古典主义在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影响着整个欧洲的文学,莫里哀正处于这一时期,因而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
他是法国最著名的古典主义戏剧家之一,因此其喜剧《伪君子》在创作方面遵守了古典主义。
在创作手法上,《伪君子》完全遵循了古典之一的“三一律”原则。
“三一律”是由布瓦洛提出的,即规定每部剧这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且在一天内完成。
这一基本原则成为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准则,也是古典主义的基石。
剧情发生的地点在奥尔贡家里,时间限制在一昼夜之间,剧情本身描写了达尔丢夫的伪善。
古典主义的总结着和创立者布瓦洛,其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为古典主义的权威著作。
我们可以在《伪君子》中找到布瓦洛的美学原则:1、理性原则有理性,情节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遍存在的真理。
《伪君子》在剧情的构造上是很完整的,达尔丢夫直到第三幕才出场,在前面我们只能通过人物的对话从侧面了解这个人,这样既体现了喜剧的基本冲突又表现了中间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基本性格,还为剧情的发展做了有力的铺垫。
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合情合理。
2、自然原则做事逼真,性格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揭示人性的善恶。
其中第四幕奥尔贡为了达尔丢夫要把自己的儿子达米斯赶出家门并剥夺他的财产继承权,观众在看到这里无比要为达尔丢夫高端的行骗手段鼓掌,同时也为奥尔贡的行为感到气愤。
第五幕达尔丢夫终于露出了他伪善的真面目,拿走那份继承财产的契约并根据契约要将奥尔贡一家赶走,并拿奥尔贡的把柄到王爷那里告状,要逮捕奥尔贡时,达尔丢夫的伪善以及阴险狠毒让人痛恨。
莫里哀的喜剧艺术成就
学号:12001115 姓名:章东升班级:12级汉本2班莫喜里哀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喜剧家。
他的喜剧成就超越了古典主义悲剧,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杰出代表。
莫里哀出生皇室,生活在富裕的自资产阶级环境中,幼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小就有戏剧天赋。
莫里哀的创作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在外省的12多年,这多年的生活经历为他提供了观察领域,接触到了城市和农村各个阶级的不同人群,了解到了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可笑之处。
作为剧团的领导人,他走向了改造传统喜剧的道路。
莫里哀创作的第二阶段在1659年至1663年,这也是古典主义戏剧得开创期。
他以嘲笑迂腐的社会风气揭开了自己新创作的序幕。
在《可笑的女才子》中,他抨击了贵族沙龙矫揉造作、滥用隐喻的谈吐,他对风俗的描绘开创了喜剧的新路子。
在艺术上,他力求符合古典主义“三一律”的要求。
1664至1668年是莫里哀创作的第三阶段,也是他的成熟期,《伪君子》则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
在《唐璜》中莫里哀将神奇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悲喜混杂。
在莫里哀的戏剧中,《恨世者》是为唯一写到大贵族圈子的。
他揭露了贵族的庸俗和虚伪。
第四创作阶段从1669到1673,莫里哀为了应付路易十四的娱乐要求,为宫廷的喜庆活动写剧,但他依旧写出了一些优秀的风俗喜剧。
在《司卡班的诡计》中,莫里哀民主主义思想得到了
鲜明的体现。
也直接影响到了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
莫里哀的喜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喜剧不同于古典主义悲剧,后者只是间接地反映现实,而莫里哀的喜剧则直接描绘现实,他一再认为喜剧要描绘当代风俗。
他对现实观察广泛,对人情世态的观察也细致深入。
莫里哀遵循的哲学是按理智和理性的准则,他不把本能和欲望神圣化,而是认为存在理智的本能。
莫里哀反对矫揉造作和一切多余的过渡,但他趋向“中常之道”。
他在《伪君子》的序中反复强调喜剧的讽刺功能,这种认识无疑突破了旧喜剧的内容,使他敢于接触别人望而生畏的题材。
莫里哀的不少喜剧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的需要。
在艺术上,莫里哀对戏剧的形式加以改造,多以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
莫里哀笔下的人物不只有一种性格,他抓住了人物的复杂性,在主要性格以外,还伴随以其他性格。
莫里哀的喜剧具有较多的闹剧成分,有的纯粹就是闹剧,他保存了一些传统喜剧特点如棒打、刮耳光、乔装等,又加以革新。
莫里哀注重心理的刻画,闹剧手法成为描绘人物的一种方法。
莫里哀并懂得并不是人物生理上的缺陷使人发笑,而是某种怪癖、某种恶习令人发噱。
他擅长从情节和场景中制造笑料,还经常利用地位颠倒和意料不到的逆转来产生喜剧效果;莫里哀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他擅长用舞台动作制造晓得效果,语言的效果也分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