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次课教案-材料的热膨胀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57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热胀冷缩科学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胀冷缩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篇1活动要求:1、通过观察和比较等形式,知道汽车的功用及外形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活动准备:几中常见车的图片及玩具汽车。
关键点:幼儿独立得观察和比较,并分析出不同的车有不同的功用。
活动环节:操作要点一、听各种车的声音让幼儿仔细听,辨别出几种不同的汽车(有消防车、救护车、警车和卡车等)二、观察比较1、出示自行车、消防车、警车、洒水车,让幼儿观察这些车的构造,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又是不一样的?2、小结:这些车都有圆圆的车轮。
消防车和警车的叫声不一样,消防车是红色的,上面有水箱、管子和梯子,专门用来救火的。
警车上白色的,专门用来抓坏人的。
洒水车有水箱,用来清洁马路的。
3、说说这些车的功用,知道每种车都有不同的功用,所以有不同的名字。
4、观察这些车的车轮,知道不一样的车车轮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有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六个等。
三、说说你还看见过哪种车幼儿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车,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多,并能说出它们的功用。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篇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幼儿园中班科学《膨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简介在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活动中,膨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幼儿园中班的宝贝们可以通过膨胀这个实验,更好地了解物体在热胀冷缩作用下的变化,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次膨胀实验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2.理解温度变化对物体体积的影响;3.学习观察物体的变化,提高观察力;4.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滴管、草酸钙、热水、冷水、固体苯甲酸2.实验环境:实验室或教室3.教师准备:精心准备实验场地和实验材料,在实验前做好实验演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三、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神奇的现象——物体在热胀冷缩作用下的变化。
”同时,教师展示实验器材。
2. 实验前预备1.把草酸钙加水稀释;2.把苯甲酸放进烧杯中。
3. 实验操作1.把加了水的草酸钙滴入烧杯中的苯甲酸中,观察其变化。
2.对热水和冷水进行控温,即调节水温。
3.把滴管插入热水中,把空气泵袋连接到滴管上,吸取一定量的热水。
4.用滴管滴入苯甲酸中,观察其变化。
5.用相同的方法,取出几滴冷水,滴入苯甲酸中观察。
4. 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如何?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本次实验环节较少,且主要着力于观察物体的变化,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按照教师的操作进行,表现良好。
但是,在实验前,教师没有介绍草酸钙和苯甲酸,导致孩子们对实验的含义和意义认识不深刻。
2.在实验操作、观察物体变化时,家长参与程度如何?家长参与度较低。
一方面原因在于本次实验一定程度上需要实验环境的保护,同时,家长对实验器材可能不熟悉,以至于无法跟随孩子的操作。
3.教师是否做到了充分的细致的讲解、解答问题等?在操作步骤、器材介绍等方面,教师展示和讲解充分,幼儿们比较容易理解。
在实验操作及观察时,教师与幼儿们密切互动,耐心解答问题,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热传导》教案→ 《热膨胀》教案热传导教案→ 热膨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传导和热膨胀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掌握热传导和热膨胀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热传导和热膨胀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 热传导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热传导的特点:导热性、传热方式- 热传导的计算方法2. 热膨胀的概念和特点- 热膨胀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热膨胀的特点:线膨胀、体膨胀- 热膨胀的计算方法3. 热传导与热膨胀的联系与应用- 热传导与热膨胀的关系- 热传导与热膨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热传导与热膨胀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 以课件或板书的形式讲解热传导和热膨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定义、计算方法等。
3. 示例演示- 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热传导和热膨胀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练巩固- 给学生提供一些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拓展应用- 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进行综合运用和思考。
6.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热传导和热膨胀的关键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热传导和热膨胀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件或板书资料:用于展示热传导和热膨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示例演示材料:用于演示热传导和热膨胀的计算方法。
3. 练题和拓展应用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4. 评价表:用于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是否设计合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的研究情况是否得到有效评价和反馈。
3.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以上是热传导教案到热膨胀教案的一份教学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实验热膨胀的实验教案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实验热膨胀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热膨胀现象,并能够掌握热膨胀的性质和规律。
二、实验材料:1. 玻璃试管2. 水银温度计3. 高温烧杯4. 高温煤油灯5. 塑料瓶盖6. 尺子7. 温度计夹子8. 钳子三、实验步骤:1. 将煤油灯点燃,并调整烧煤油的火焰大小,使其呈现清晰、稳定的蓝色火焰。
2. 用尺子测量烧杯的直径和高度,记录下来,并计算出烧杯的体积。
3. 将试管呈斜置放置,并将水银温度计放入试管内,将温度计夹子固定在试管上方,以保持温度计的稳定。
4. 将试管的一端浸入煤油火焰中,使火焰从试管底部升起。
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温度变化。
5. 当温度计读数升高到一定范围(如每上升10摄氏度),立即取出试管,并将试管底端迅速放入水瓶中,观察试管内气体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6. 待试管内的气体冷却后,观察气体的变化,并记录下此时温度计的读数。
7. 将试管取出,让其自行冷却至室温。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温度计读数(℃)试管内气体变化温度计读数(℃)20 有无变化 2030 有无变化 3040 有无变化 40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煤油高温状态下试管的膨胀量,并画出温度和膨胀量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在煤油高温下,试管会发生热膨胀现象。
2. 随着温度的升高,试管的膨胀量也相应增加,表明热膨胀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3. 在试管被放入水中冷却后,试管的体积又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说明热膨胀是可逆的。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煤油高温状态下试管的热膨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受热膨胀的规律,并能够掌握热膨胀与温度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通过记录实验数据和绘制曲线,学生还能够培养科学实验的观察、记录与分析能力。
七、拓展实验:1. 将不同材质的物体(如铜、铁、玻璃等)放入高温状态中观察膨胀现象,进一步了解不同材料对热膨胀的反应。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设计——热膨胀。
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膨胀的实质。
2.通过课堂实验,感受热膨胀对物体的影响。
3.通过实验,结合课堂理论,进一步理解热膨胀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4.尝试利用热膨胀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热膨胀的实质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热膨胀。
温度升高时,物体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相互斗争距离扩大,从而使物体体积增大;温度下降时,物体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增大,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从而使物体体积缩小。
这就是热膨胀的原理。
2.热膨胀的影响(1)温度对物体大小和形状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2)热膨胀还会影响物体的性质,如密度、硬度、弹性、电阻率、磁特性和声速等;(3)对于不同的物质都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膨胀系数也不同。
3.热膨胀的实验设备:毛细玻璃管、试管、吸管、酒精灯等。
1)将毛细玻璃管进行笔直切割,然后将其插入试管中。
2)加热试管,在毛细玻璃管中注入染色水。
3)观察毛细玻璃管中的水将如何随温度变化而上升。
4. 热膨胀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热膨胀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设计钢轨和铁路桥梁时需要考虑铁的热膨胀系数,以及温度波动对钢结构的影响等等。
三、教学过程1.预习老师将在课前让学生自学《热膨胀》这一段的内容,包括基础概念、热膨胀的原理、热膨胀的应用等等。
2.导入老师可以借助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从身边的物品入手,先让学生猜一下这些物品在不同的温度下会有什么变化。
3.讲解通过生活实践的引导,老师可以进一步解释热膨胀的原理,比如通过举一些例子,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热膨胀现象对物体体积和形状变化的影响。
4.实验老师可以通过实验向学生演示热膨胀现象。
毛细玻璃管的实验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热膨胀程度的直接变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热膨胀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5.巩固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这些规律,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利用热膨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探索活动:了解不同材料的膨胀现象教案。
一、活动设计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课前准备为了保证活动的进行,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准备实验材料:不同材料的棍棒(如铝制、铁制、铜制、塑料制等)、热水、温度计等。
2.为学生介绍膨胀现象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二)实验操作1.将不同材料的棍棒垂直悬挂在试管架上,记录其初始长度。
2.将待测的材料棍棒浸泡在热水中,并记录温度。
3.当材料棍棒达到一定温度时,取出棍棒,观察其长度变化,并记录其长度。
4.将棍棒放置在常温的环境中,等待其冷却至常温。
5.再次记录棍棒的长度。
6.根据数据计算不同材料的膨胀系数并比较。
(三)数据分析1.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计算出不同材料的膨胀系数,并比较不同材料膨胀性能的差异。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材料的膨胀特性与其应用领域的关系。
(四)总结讨论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经验。
2.围绕膨胀现象与应用领域的关系开展深入讨论。
二、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实际实验操作,了解不同材料在热力作用下的膨胀现象。
2.引导学生通过数据计算与比较,分析不同材料膨胀性能的差异。
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不同材料的膨胀特性与应用领域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问题式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探索发现。
2.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膨胀现象。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和互学。
四、教学素材1.不同材料的棍棒2.热水和温度计五、教学评估学生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的实验报告等都是本次活动的教学评估内容。
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态度、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六、活动效果通过本次科学探索活动,学生对膨胀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探索物体的热传导和热膨胀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探索物体的热传导和热膨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热传导以及热膨胀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热传导和热膨胀现象;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与热传导和热膨胀相关的日常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实验材料(如金属棒、塑料棒、细木棒)、火柴或蜡烛、铝罐、热水、冷水、温水、学生绘制实验表格的纸张;2. 学生:笔、实验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冬天的照片,让学生描述图中物体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冬天的时候,水管会爆裂?”让学生先发表一下他们的观点。
Step 2: 前期知识引入 (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物体的热传导和热膨胀的概念,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1. 你有没有观察到物体受到加热后会发生形态变化的现象?2. 想一想,为什么冬天的时候,水管会爆裂?Step 3: 观察和实验 (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以加深对物体热传导和热膨胀的理解。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 学生分组,每组1个金属棒、1个塑料棒和1个细木棒。
2. 首先,学生用手触摸每个棒材的温度,并记录下触摸时的感受。
3. 学生用火柴或蜡烛分别加热金属棒、塑料棒和细木棒的一端,并再次触摸每个棒材的温度,并记录下触摸时的感受。
4. 学生观察记录下加热后每个棒材的变化。
5. 学生讨论:哪种棒材的温度变化最明显?为什么?Step 4: 总结 (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解释物体的热传导和热膨胀现象。
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 为什么金属棒的温度变化最明显?2. 什么是热传导?3. 为什么加热后物体会膨胀?Step 5: 拓展 (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物体热传导和热膨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例子,例如:瑞士刀被太阳直晒后容易开合、冰棒融化等。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探索热的膨胀与收缩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探索热的膨胀与收缩引言:热膨胀与收缩是物体在受热或者变冷的情况下,由于温度改变而产生的体积变化。
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夏天烈日下的膨胀水泥路面、冬天的水瓶龟裂等。
通过本次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及应用,并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热膨胀与收缩的基本原理,了解几种物体在受热或者变冷时的体积变化规律;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物品、精益求精的态度,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1. 温度引起物体膨胀与收缩的原理;2. 不同物体在受热或变冷时的表现与规律。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发现温度与物体膨胀收缩之间的关系;2. 理解物体的改变是由于温度的变化引起的。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铁棒、铝棒、塑料棒、玻璃棒等,千分尺、烧杯、热水壶、温度计、冷水等;2. 多媒体课件:包含热膨胀与收缩的原理和实例图片;3. 实验操作示意图。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季道路膨胀、冬季水瓶龟裂等实例,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2. 引出问题:为什么在夏天晴天炎热时,水泥路面会膨胀?冬天寒冷时,为什么水瓶容易龟裂?二、知识探究1. 导入《物理课本》第X页X节的内容,介绍温度的概念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引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变化的思考。
2. 利用实验操作示意图,进行热膨胀与收缩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受热与变冷时的变化。
3. 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记录与数据整理,对比不同材料的膨胀与收缩情况。
三、知识拓展1.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材料受热或变冷时的膨胀与收缩的数据,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热膨胀系数。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小组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实际观察,并记录材料的膨胀与收缩情况。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实验结果。
热学中的热膨胀与热压力教案:热学中的热膨胀与热压力引言:热膨胀和热压力是热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而且重要。
本节课将围绕热膨胀和热压力进行讲解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学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热膨胀的基本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热膨胀热膨胀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时体积或长度增加的现象。
这是因为温度的上升导致了物体内粒子的热运动增加,粒子间的作用力减小。
在热膨胀中,固体的体积和长度膨胀程度较小,而液体和气体的体积膨胀程度较大。
2. 热膨胀的应用热膨胀在日常生活和工程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中的温度变化下,建筑材料会发生热膨胀,我们需要考虑这一现象来进行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
3. 热膨胀的计算公式热膨胀可以使用线膨胀系数来描述。
线膨胀系数表示单位温度升高时单位长度或单位体积增加的比例。
对于固体、液体和气体,它们的膨胀系数不同。
简要介绍各种物质的膨胀系数,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计算膨胀现象。
二、热压力的概念和计算1. 什么是热压力热压力是由于物体的温度升高而引起的内部压强变化。
当物体受热膨胀时,体积增大,但它的边界并未改变,导致物体内部压强增大。
2. 热压力的计算公式热膨胀引起的热压力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出。
这个公式可以用于计算在热膨胀条件下固体容器中的压强变化。
3. 热压力的应用热压力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热能设备和机械结构中。
例如,高温下金属管道会发生热膨胀,这会对工艺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和理解热压力是工程师设计高温系统的重要知识。
三、实践活动:热膨胀与热压力的应用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热膨胀和热压力的应用。
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根金属棒、一个压力计和一个加热器。
2. 实验步骤a)将金属棒固定在压力计的一个端点上。
b)将压力计的另一个端点与加热器接触。
c)加热器加热金属棒后,观察压力计的压力变化。
d)记录不同温度下金属棒的长度变化和压力计的压力变化。
初中科学教案:探究热膨胀的原理一、引言热膨胀作为物体在受热时会自然膨胀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铁路上的扣缝到日常使用的温度计,热膨胀原理被广泛运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热膨胀的原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与现象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探究物体受热后会发生膨胀的原理;2. 掌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运用科学化方法进行简单分析;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 尺子/测量工具;2. 铜管(约15厘米);3. 水槽或深盘;4. 火柴或打火机。
四、实验步骤1. 将铜管放入水槽中并确定水位高于铜管两侧,保证下方有足够空间。
2. 使用尺子测量铜管初始长度,并记录数据。
3. 使用火柴或打火机将铜管加热,在适当间隔后停止加热。
4. 观察铜管是否发生变化,记录加热前后的长度差异。
5. 将数据整理,并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现象:观察到在某一温度下,铜管受热膨胀,并导致长度的增加。
2. 分析解释:根据此实验得到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测物体在受热时会发生膨胀。
这是因为当物体受热时,分子内部的动能增加,分子之间的距离也会增大,使整个物体的体积扩大。
3. 应用举例:通过掌握了热膨胀原理,我们可以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例如,在冬天开暖气时墙壁会产生裂缝,这是由于暖气散发出的热量导致墙壁材料受热膨胀而引起。
再比如,在滑动门或扣缝之间放置硬质塑料片用以调节门窗宽度,正是利用了热膨胀原理。
当温度升高时,塑料板因为受热而膨胀,从而限制了门窗的扩张,保持了适当的宽度。
六、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们对热膨胀原理有了更加深入和具体的了解。
他们不仅掌握了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还学会了通过实验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除此之外,团队合作也被培养和加强,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七、拓展延伸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热膨胀原理的理解,可以设计更多相关实验。
例如,在同样的条件下使用不同材料(如铝管)进行相同的实验,并比较不同材料在受热时的膨胀程度。
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热膨胀与物体体积的变化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热膨胀与物体体积的变化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热膨胀与物体体积的变化,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对热膨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热膨胀是物体在温度变化下引起的体积变化现象。
2. 掌握热膨胀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3.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情况。
4. 讨论热膨胀的应用领域。
二、知识点讲解:1. 热膨胀的概念:热膨胀是指物体在温度变化下由于分子热运动加剧,而引起体积增大的现象。
2. 热膨胀与物体形状的关系:不同物体的热膨胀程度与物体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有关,如金属的热膨胀系数一般较大,而玻璃等非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较小。
3. 热膨胀的应用:热膨胀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热套装配、铁路钢轨的伸缩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举例引入热膨胀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示例:冬天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在轮胎上打气?2. 知识讲解:介绍热膨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图示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实验探究: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情况。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并在实验后进行总结与讨论。
4. 拓展应用: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热膨胀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热膨胀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
5. 总结回顾: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醒学生进行复习和预习。
四、教学重点:1. 热膨胀是由于物体分子热运动引起的体积增大现象。
2. 热膨胀与物体形状有一定的关系。
3. 热膨胀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教学辅助:1. 实验用具:烧杯、试管、冷热水等。
2. 多媒体投影仪:投影相关图示和实验视频以便学生更好理解。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结果的观察,评价学生对热膨胀与物体体积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拓展延伸:在课后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设计热膨胀实验、寻找身边的热膨胀应用实例等,帮助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热膨胀的实验与观察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热膨胀的概念,探究物体受热膨胀的原理和规律。
实验器材:- 实验台- 热源- 硬质塑料球- 塑料杯- 温度计- 水- 笔记本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在实验台上放置一个热源,可使用一个小型火焰或电烙铁,并确保其安全性。
- 将硬质塑料球置于塑料杯中,确保球能够自由地滚动。
2. 实验一:固体物体的热膨胀- 首先,将硬质塑料球置于实验台上,并使用温度计记录室温下的初始温度。
- 将热源靠近球,并记录球受热后的温度变化。
- 观察球受热膨胀后的体积变化以及形状的变化。
3. 实验二:液体的热膨胀- 准备一个塑料杯,将温度计放入杯中,记录室温下的初始温度。
- 向塑料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并记录水的初始高度。
- 将塑料杯放置在热源上,并记录水的温度变化以及高度变化。
- 观察水受热膨胀后的体积变化以及液面的变化。
4. 实验结果记录:- 在笔记本上建立两个实验数据表格,分别用于记录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
- 根据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填写实验数据表格。
- 将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以及实验数据整理成简洁、有条理的报告。
实验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实验一中,当硬质塑料球受热时,其体积发生了显著变化,膨胀产生的气体使得球变得更大。
这是因为当物体受热时,分子的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物体体积的增大。
- 实验二中,当水受热时,其液面上升并且高度发生变化,这是由于水受热后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距离变大,导致水体积的增大。
液体膨胀时,液面上升的现象被称为液体的温度膨胀。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实验进一步讨论热膨胀的应用。
例如,铁路的扣缝间隙、大桥的伸缩缝、管道的膨胀节等都是为了解决因材料受热引起的膨胀和收缩而产生的变形问题。
扩展实验:1. 实验三:气体的热膨胀- 准备一个球形气球,记录其初始直径。
- 将气球放置在热源附近,观察气球受热膨胀后的直径变化。
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学习物体的热膨胀原理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学习物体的热膨胀原理xx学校,xx老师课程简介:本节课程旨在引导初中一年级学生了解和理解物体的热膨胀原理。
通过讲解和实验,学生将学会如何解释和应用热膨胀原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热力学提供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热膨胀是什么以及如何测量和计算热膨胀系数。
2. 理解热膨胀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热膨胀现象,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推理。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电线、物体变形等)引入热膨胀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
步骤二:讲解1. 讲解物体的热膨胀原理:物体在受热时,由于分子振动的加剧,分子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使物体体积膨胀。
反之,当物体受冷时,分子间的间距缩小,物体体积收缩。
2. 讲解热膨胀系数的概念:热膨胀系数是物体单位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的比例系数。
公式为:ΔL = α * L * ΔT其中,ΔL 表示物体长度变化,α 表示热膨胀系数,L 表示物体初始长度,ΔT 表示温度变化。
步骤三:实验展示1. 预先准备一组金属杆和测温仪器。
2. 将金属杆加热,记录下温度变化和金属杆的长度变化。
3. 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金属杆的热膨胀系数。
步骤四:讨论和应用1. 结合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讨论金属杆的热膨胀现象以及计算热膨胀系数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热膨胀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如铁路的伸缩缝、温度计原理等。
步骤五:总结与扩展1. 总结学习到的知识点和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热膨胀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桥梁、建筑物等。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热膨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热膨胀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到了物体的热膨胀现象。
学生在讨论和应用环节中积极思考,扩展了对热膨胀原理的理解。
作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促进他们对物理科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膨胀科学教案6篇有了教案,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呈现教学方法和技巧,老师们一定得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案,网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膨胀科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膨胀科学教案篇1【活动设计】膨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每位幼儿在生活中都会遇见的,但是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
例如:在班级的植物角中,我用水泡了一些黄豆、绿豆,让幼儿观察这些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幼儿看见后就说它们都鼓起来了,而不知道黄豆、绿豆是因为遇水产生了膨胀。
另外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科学的教育内容因从身边取材,这样就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
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针对幼儿这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以及新《纲要》的精神,选择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和讨论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从而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
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1、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尝试探索,让幼儿了解有的物体遇水会膨胀,有的不会。
会膨胀的物体膨胀速度是不同的。
2、学习实证研究的方法,学会做实验记录。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用来探索的多种材料:塑料雪花片,钥匙,紫菜,木耳#2、实验用的冷水、热水、盛水的玻璃缸。
3、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笔。
【活动过程】一、观察讲述。
1、教师一手拿一杯泡有胖大海的茶,另一手拿一颗胖大海,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胖大海“大了”“胀了,3、教师归纳:对,放在水里的胖大海“膨胀”了。
(评析:通过一个对比让幼儿自然地认知“膨胀”这个概念。
)二、想象记录。
教师呈现多种材料:塑料雪花片,钥匙,紫菜,木耳#请幼儿猜一猜:哪些材料放到水里能膨胀,哪些不能,在记录纸上作记录。
初中热膨胀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膨胀的定义和原理。
2. 让学生掌握热膨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热膨胀的定义和原理。
2. 热膨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热膨胀的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热源等。
2. 实验材料:水、酒精、塑料管、金属丝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热膨胀的实例,如夏天道路的膨胀和收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夏天道路会膨胀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热膨胀的定义: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2. 讲解热膨胀的原理:物体在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剧,间距变大,体积膨胀;在冷却时,分子运动减慢,间距变小,体积收缩。
3. 讲解热膨胀的应用:如水管、电线在温度变化时的伸缩,汽车轮胎的胎压调节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实验用具和材料。
2. 实验一:观察水的热膨胀现象。
将一定量的水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3. 实验二:观察酒精的热膨胀现象。
将一定量的酒精放入塑料管中,用热源对酒精加热,观察塑料管的伸缩变化。
4. 实验三:观察金属丝的热膨胀现象。
将金属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热源对金属丝加热,观察金属丝的长度变化。
四、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热膨胀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热膨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热膨胀的定义、原理和应用。
2. 强调热膨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热膨胀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热膨胀的定义、原理和应用时,结合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班科学教案膨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膨胀是由于分子热运动引起的,并且掌握不同物体在相同温度下的膨胀情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负责任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物质的膨胀是由于分子热运动引起的。
2.知识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1.学生对膨胀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2.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用一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纸,并告诉学生现在纸很大,是不是可以用来遮挡阳光?然后,教师将纸张放在附近的一个热源的旁边,让学生观察片刻后,问学生纸变大了吗?为什么?请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产生物体膨胀的原因,然后介绍物体膨胀的概念和分类。
Step 2:学习新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物体膨胀的概念和分类,并让学生拿出课本,学习相关的知识。
教师讲解物体膨胀的原因,并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3: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实验,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体膨胀的理解。
实验准备:实验器材:烧杯、水、玻璃棒、温度计。
实验步骤:1.将烧杯装满水,加热至一定温度。
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水,观察水面的变化。
3.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4.冷却后,观察水面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Step 4:实验讨论和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
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加热后水面会膨胀?为什么冷却后又会收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和总结。
Step 5:拓展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了解物体膨胀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膨胀?为什么选择这些物体?这些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膨胀?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