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55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成为全球各地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
大气颗粒物PM2.5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污染物,它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能源消耗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对PM2.5的组成、来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解析,以期为空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PM2.5的定义和特点PM2.5,即可吸入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
与较大颗粒物相比,PM2.5更易穿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内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
此外,PM2.5还具有很强的持久性,能够悬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其传播距离相对较远。
三、PM2.5的组成PM2.5的组成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以及细菌和病毒等。
其中,有机物是PM2.5中最主要的成分,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元素有机碳(EC)。
无机物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这些盐类是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PM2.5中还含有一些健康风险较高的重金属元素,如铅、汞等。
四、PM2.5的来源PM2.5的来源基本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
自然源主要包括植被的挥发物、土壤颗粒、海盐颗粒等。
人为源主要包括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生物质燃烧等。
这些人为源释放出的颗粒物经过大气的输送和转化作用,最终形成PM2.5。
五、PM2.5的影响与预防措施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免疫力下降等。
此外,PM2.5还对大气能见度、气候变化等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PM2.5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对于工业和交通源的控制,应加强排放标准和监管,推动清洁生产和可持续交通。
其次,可使用燃煤减排和清洁燃烧技术,减少生物质燃烧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提倡绿色出行,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作业指导书一、执行标准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时,本方法不适用。
三、测定原理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四、仪器设备1、常用的实验室仪器。
2、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孔径流量计;(1)大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
(2)中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70~160m3/min;流量分辨率1L/min;精度优于2%。
4、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5、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6、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7、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8、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u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9、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
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目栏。
10、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整不受折状态。
11、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
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12、天平:(1)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
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卫星遥感细颗粒物监测的方法、结果验证、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陆地区域卫星遥感细颗粒物监测工作,作为地面监测手段的补充,用于掌握大范围细颗粒物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J 9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5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 817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气溶胶光学厚度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从地面到大气层顶垂直路径中整层气溶胶消光系数的总和,量纲为1。
3.2像元PM2.5浓度 pixel PM2.5 concentration卫星观测1个像元范围内的近地面大气细颗粒物平均质量浓度,计量单位为μg /m3。
3.3行星边界层高度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PBLH)行星边界层也称摩擦层或大气边界层,是对流层的最下层,一般自地面到1 km~2 km高度;行星边界层高度是指从地面到行星边界层顶的高度,表示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能被热力湍流所扩散的范围。
3.4地理加权回归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一种用回归原理研究具有空间(或区域)分布特征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方法,在数据处理时考虑局部特征作为权重。
4 总则4.1 监测原理根据PM2.5质量浓度与AOD、吸湿增长因子、密度、半径、消光效率因子及行星边界层高度等因素的转化关系计算PM2.5质量浓度。
附件4《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编制组二〇一四年六月—82—项目名称: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项目统一编号:起草单位:清华大学主要起草人:贺克斌,张强,郑博等环保部科技标准司项目管理人:师华定 陈 胜—83—目录目 录 (84)1 编制背景 (85)1.1 任务来源 (85)1.2 指南编制单位 (85)2 指南制定的意义 (85)3 指南编制原则与技术依据 (85)3.1 编制原则 (85)3.2 技术依据 (86)4 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86)4.1本指南与《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之间的关系..86 4.2 源分类和排放量计算基本原则 (86)产生系数的确定 (87)4.3 固定燃烧源PM104.3.1燃煤源(除民用煤炉)PM产生系数的确定 (87)10产生系数的确定 (89)4.3.2其它固定燃烧源PM10产生系数的确定 (91)4.4 工艺过程源PM104.4.1 钢铁 (91)4.4.2有色冶金 (91)4.4.3 建材 (92)4.4.4 石化化工 (94)4.4.5 废弃物处理 (94)产生系数的确定 (94)4.5 移动源PM104.6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去除效率的确定 (95)去除效率计算方法 (95)4.6.1 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PM104.6.1 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PM去除效率参数确定 (95)105 指南实施建议 (99)—84—《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编制说明1 编制背景1.1 任务来源2014年5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给清华大学下达了编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的任务。
清华大学根据之前的研究基础和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总结凝练,开展了《技术指南》的编制工作,并在6月通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离子色谱测定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无机阴阳离子问题浅析摘要:针对离子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颗粒物中阴阳离子的过程中,常出现的空白高、精密度差、准确度差、基线问题、色谱峰问题、保留时间问题和相关参数不合格等问题,简要列出相应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总结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离子色谱;颗粒物;无机阴阳离子1 引言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不论长期或短期)因对生物和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而称之为颗粒物污染。
颗粒物的种类很多,一般指0.1-75μm之间的尘粒、粉尘、雾尘、烟、化学烟雾和煤烟。
其危害特点是粒径1μm以下的颗粒物尘降慢、波及面大而远。
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是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1]。
水溶性阴阳离子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硝决定了颗粒物的吸湿性能及酸度[2],同时也与大气降水的酸度密切相关[3],离子组分特征同时也可以反映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及形成过程,因此,准确分析可溶性无机阴阳离子浓度,对衡量颗粒物对大气的污染程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可溶性阴阳离子的组成与平衡规律,研究颗粒物样品的元素变化和酸碱平衡等,可探究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成分、排放量与颗粒物样品性质的关系,离子色谱法是分析可溶性无机阴阳离子的常用方法,具有检出限低、线性好、仪器自动化程度高、快速、简便等多种优点[4],本文就应用离子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可溶性无机阴阳离子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列出几条注意事项。
2 材料与方法2.1仪器和器材赛默飞DIONEX AQUION 离子色谱仪;抑制器型号:AERS 500/CDRS 500;检测器型号:DS6;淋洗液发生装置;AS-DV 自动进样器;大气颗粒物采样仪Thermo;超声波清洗器HX-4000;玻璃纤维滤膜+聚四氟乙烯滤膜盒;100ml具塞聚乙烯样品瓶;5ml进样瓶;C18小柱;水系14μm微孔滤膜;10ml注射器。
2.2试剂甲烷磺酸;氟、氯、硝酸根、硫酸根标准储备液:1000mg/L;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钾、钠、钙、镁、铵标准储备液:1000mg/L,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附件8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目次前言 (1)1适用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术语和定义 (2)4系统组成和原理 (3)5技术要求 (3)6技术指标 (5)7检测方法 (5)8检测项目 (9)附录A(规范性附录)网格化监测设备数据格式要求 (11)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改善大气质量,规范城市利用新技术开展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技术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城市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系统的网格化监测设备的原理、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等内容。
本指南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编写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系统的小型监测设备(以下简称网格化监测设备)的原理、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城市大气PM2.5网格监测系统网格化监测设备的设计、生产、检测和比对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17214.1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工作条件第1部分:气候条件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393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 618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 63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5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监测方法HJ 663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网格化监测grid monitoring为达到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根据不同监控需求及环境特征,将目标区域分为网格化的网格进行点位布设,对各网格中相关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
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利用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在天津理工大学的选定点位采集大气中TSP、PM10和PM2.5样品,利用重量法测量尘重,结合采集流量和环境标准等信息,对区域内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和环境状况进行评估。
二、测量仪器
采样应用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需符合国家标准,配备的切割头能够满足不同粒径的颗粒物的采集,采样器能够显示采样流量、温度、气压等参数。
应用精密天平测量尘重。
三、测量点选择
根据监测的目的要求,选择的采样点位应远离局地排放源影响,大气传输状况良好,且具有一定的高度。
四、气象条件
大气颗粒物采样应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下时进行。
五、采样步骤
1,采样前需仔细检查仪器状况。
2,选择合适的切割头,并对切割头进行采样前处理
3,将事先称量好的滤膜放入切割头,连接采样器
4,记下开机时间,调节流量,开始采样
5,采样结束后,记录采样时间、温度、气压、采样体积等参数
6,将采样后滤膜进行称量
7,进行后续数据处理与分析
六、数值处理
由于大气的空气密度受气压、温度等参数影响,因此采集的气体流量需转化为标况流量。
V2=(P1*V1*T2)/(T1* P2)
式中:V2为标况采集体积,T2为标况大气温度,P2为标况大气压
V1为采集体积,T1为采样期间温度,P1为采样期间大气压
大气颗粒物浓度计算公式为:
ρ=(Q2-Q1)/V2
式中:ρ为大气颗粒物浓度,Q2为采样后滤膜质量,Q1为采样前滤膜质量七、监测结果评价
将测得大气环境颗粒物浓度与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对区域内的大气环境状况进行评估。
《环境空气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21年11月目次前言 (ii)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方法原理与系统组成 (1)5技术性能要求 (2)6安装、调试与验收 (4)7系统日常运行维护 (11)8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3)9数据有效性判断 (15)附录A(规范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性能指标 (16)附录B(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调试报告 (17)附录C(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试运行报告 (22)附录D(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验收报告 (24)附录E(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质控工作记录表 (27)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工作,制定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针对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方法原理与系统组成、技术性能要求、安装、调试与验收、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有效性判断等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
本技术规定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E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规定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编制。
本技术规定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刀谞、张显、孙家奇、侯书杰、孟晓艳、唐桂刚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董晶晶、李洁、陆晓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杨丽莉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王玲玲、黄腾跃、王楠、王思维、马双良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段玉森、霍俊涛、林燕芬、李跃武、梁国平本技术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如有相关标准发布则以标准要求为准。
本技术规定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解释。
ii环境空气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定1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针对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方法原理与系统组成、技术性能要求、安装、调试与验收、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有效性判断等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受体模型法监测数据处理与检验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基于受体模型法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检验等活动的技术要求,包括涵盖从排放源样品和环境受体样品获得监测数据至受体模型计算过程。
本标准适用于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受体模型法开展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数据处理和检验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J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 618 环境空气 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 656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HJ 657 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777 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HJ 799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F-、Cl-、Br-、NO2-、NO3-、PO43-、SO32-、SO42-)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 800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水溶性阳离子(Li+、Na+、NH4+、K+、Ca2+、Mg2+)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 829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HJ 830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HJ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计算技术指南HJ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计算技术指南HJ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基于受体模型法的源解析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3.1颗粒物源成分谱 Source Chemical Profile特定污染源类排放的相对稳定的颗粒物化学组分信息,简称颗粒物源谱。
颗粒物源谱需包含该类污染源的标识组分。
3.2受体化学组成 Chemical Species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浓度或占比信息。
空气污染物的成分分析与监测方法空气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不仅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防止空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潜在健康风险产生影响,了解空气污染物成分分析与监测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一、空气污染物成分分析空气污染物是指空气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可对人类、动植物及环境等产生危害。
空气污染密切相关的大气污染物通常分为颗粒物(PM)、挥发性有机物(VOC)、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和臭氧(O3)等几种。
其中,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可通过空气质量监测站进行监测。
1. 颗粒物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和液体粒子,它们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并可能引起呼吸系疾病。
颗粒物通常被分为两类: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PM10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而PM2.5为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PM2.5更细小,可悬浮在空气中更长时间,对健康的影响也更大。
2.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人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它们都是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会导致酸雨、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引起呼吸系统问题,并加剧哮喘、肺癌和心血管疾病等症状。
3. 挥发性有机物和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一氧化碳常常与交通和工业废气有关,这两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呼吸进入体内然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它们可能导致偏头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4. 臭氧和氮氧化物臭氧和氮氧化物是光化学污染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光照条件下会形成游离基,它们会损害生物体的DNA,并导致臭氧层减少,进而加剧全球变暖问题。
二、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法为了有效地监测空气污染物的水平,减轻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人们积极采用各种监测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 收集样本一个共同的空气质量监测方法是收集空气样本,然后将其带回实验室以进行分析。
颗粒物组分摘要:一、颗粒物组分的概念与分类二、颗粒物组分的环境影响三、颗粒物组分的监测与控制技术四、我国颗粒物组分污染的现状与政策五、减少颗粒物组分污染的建议正文:颗粒物组分是指悬浮在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的微小颗粒物质。
这些颗粒物来源广泛,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颗粒物组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备受关注。
一、颗粒物组分的概念与分类颗粒物组分可以根据粒径、成分和来源进行分类。
粒径分为PM10、PM2.5、PM1等,其中PM2.5因其微小的粒径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成分上,颗粒物可以分为有机物、无机物、生物颗粒等。
来源上,颗粒物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包括土壤风蚀、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人为源包括工业排放、燃煤、机动车尾气等。
二、颗粒物组分的环境影响颗粒物组分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方面,颗粒物可以降低空气质量,影响能见度,进而影响交通、农业等领域。
水体污染方面,颗粒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土壤污染方面,颗粒物会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
三、颗粒物组分的监测与控制技术颗粒物组分的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颗粒物浓度监测、颗粒物成分监测和源解析技术。
颗粒物浓度监测是通过仪器测量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颗粒物成分监测是通过化学分析方法确定颗粒物的组成;源解析技术则是通过分析颗粒物的来源,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四、我国颗粒物组分污染的现状与政策我国颗粒物组分污染现状严峻,尤其在北方地区。
为应对颗粒物污染,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排放标准、排污权交易等。
此外,各地纷纷实施减排措施,如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等。
五、减少颗粒物组分污染的建议1.加强立法和执法,完善颗粒物污染防控体系。
2.加大环保投入,提高环保技术水平。
3.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4.控制机动车排放,发展公共交通。
5.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附件1 课题研究内容项目设置“泸州市大气灰霾污染成因及来源研究”、“泸州市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泸州市大气灰霾污染防控对策研究技术方案”三个子课题。
1)泸州市大气灰霾污染成因及来源研究应按照《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等相关要求,通过大量实际监测和分析,研究颗粒物污染水平和化学组成特征,利用受体模型识别泸州市颗粒物来源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1.1. 颗粒物监测及组分分析1.1.1. 采样点位泸州市共设置点位为4个,分别设置在城区两个国控点位、纳溪工业园区以及合江工业园区。
1.1.2. 采样类型及频次在采样点同时采集PM10和PM2.5样品,采样时分别使用石英膜和Teflon膜同时采集。
采样周期为1年,至少设置4个重点月份,重点月份按照每2天监测一次的频次开展监测;非重点关注月份按照每7天监测一次的频率;每个样品采集时间为23小时。
1.1.3. 样品分析要求①分析内容:PM2.5、PM10质量浓度,无机元素(Na、Mg、Al、Si、K、Ca、Ti、V、Cr、Mn、Fe、Ni、Cu、Zn、Pb、As、Hg、Cd 等),水溶性离子(NH4+、Ca2+、K+、Na+、Mg2+、Cl-、NO3-、SO42-等),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组分。
②分析方法:无机元素分析应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水溶性离子分析应采用离子色谱法;OC和EC分析应用热光分析法。
1.2. 泸州市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分析泸州市大气颗粒物及组分污染特征及时间变化规律,识别主要污染组分和特征组分。
1.3. 泸州市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运用源解析受体模型PMF或者CMB,获得全年、分季节的泸州市PM2.5来源解析结果,获得重污染时段PM2.5来源贡献。
1.4. 泸州市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在泸州市的一个主城区站点和一个工业园区站点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监测,分析58种碳氢化合物、47种卤代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等。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气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介绍空气和废气监测的方法和分析技术。
一、空气监测方法。
1. 传统监测方法。
传统的空气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气溶胶采样器、气体采样器和颗粒物采样器等设备,通过采集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样品,然后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熟、稳定,但缺点是采样周期长,不能实时监测。
2. 在线监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空气监测技术逐渐向在线监测技术转变。
在线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如PM2.5、PM10、SO2、NO2、CO等。
它可以提供实时数据,帮助环保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
3. 空气质量监测站。
空气质量监测站是进行空气监测的重要设施,它可以布设在城市、工业园区、交通要道等地方,监测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
监测站通常配备有气象仪器、气体分析仪、颗粒物采样器等设备,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监测大气污染情况。
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1. 排放口监测。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废气排放口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安装废气监测仪器在排放口,可以实时监测废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确保企业排放的废气符合国家标准。
2. 移动监测技术。
对于移动废气排放源,如汽车尾气、建筑施工现场等,可以使用移动废气监测技术进行监测。
这种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对废气进行监测,为环保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
3. 废气处理设备监测。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气处理设备的监测也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废气处理设备的运行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废气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排放污染物。
三、监测数据分析技术。
1. 数据处理与分析。
监测得到的大量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得出准确的监测结果。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包括数据清洗、数据统计、数据建模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监测数据。
2. 污染物排放源解析。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污染物的排放源进行解析,找出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量,为环保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方法概述针对大气颗粒物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文章探讨了几种目前国际国内比较流行的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方法,通过源解析可以有效的确定颗粒物的排放源,进而突出重点治理污染严重的污染源及排放源,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
标签:大气;颗粒物;源解析1 概述大气颗粒物对空气质量、大气辐射平衡、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等有着重要影响。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细粒子(PM2.5)。
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导致呼吸不适及呼吸系统症状(例如气促、咳嗽等)、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及损害肺部组织。
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
因此,大气颗粒物尤其是PM10和PM2.5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主要城市共同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并成为很多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通过使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方法可以确定排放源的种类和排放源的贡献,可以突出重点治理污染严重的污染源及排放源;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
2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方法指通过化学、物理、数学等方法定性或者定量的识别大气中颗粒物污染的来源的方法,包括源清单法、源模型法和受体模型法。
接下来本文将对这几种方法的原理和实施步骤进行概述。
2.1 源清单法2.1.1 原理:根据排放因子及活动水平估算污染物排放量,根据此排放量识别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有贡献的主要排放源。
2.1.2 实施步骤。
第一,颗粒物排放源分类。
按照研究需求对颗粒物排放源进行分类。
一般可将颗粒物排放源分为天然源、人为源、混合源和其它源,其中人为源是我们希望努力控制的源。
人为源包括固定燃烧源、生物质开放燃烧源、工业工艺过程源、移动源;其中,固定燃烧源包括电力、工业和民用等,以及煤炭、柴油、煤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等燃料类型,工业工艺过程源包括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
第二,颗粒物排放源清单的建立。
调查各类颗粒物源的排放特征,根据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确定颗粒物排放源的排放量,建立颗粒物排放源清单。
大气颗粒物组分分析与颗粒源解析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固体和液体颗粒物,它们对大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有着重要影响。
大气颗粒物主要由颗粒物物质和颗粒物源组成,颗粒物物质可以分为无机盐、有机碳、元素碳和金属元素等多种成分,而颗粒物源主要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气颗粒物的组分和来源,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颗粒物组分分析和颗粒源解析是两个关键的研究领域。
颗粒物组分分析旨在确定颗粒物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从而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和来源。
颗粒源解析则是通过统计和模拟等方法,将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解为不同的源类别,如交通源、工业源和生物源等,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在颗粒物组分分析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质谱仪、元素分析仪、气溶胶中子源和同位素等。
这些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测量颗粒物中不同组分的含量和特征,例如酸性物质、痕量金属和有机物等。
通过对大气颗粒物中各种成分的监测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成因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和优化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而在颗粒源解析方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判断颗粒物来源的贡献。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统计学分析来确定不同源类别的特征物质和组分,然后通过比对监测数据中这些特征物质和组分的含量,来估计不同源类别的贡献。
例如,交通源通常含有挥发性有机物和元素碳等特征成分,而工业源则常常含有痕量金属和硫酸盐等特征成分。
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们可以了解不同源类别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程度,为制定差异化的污染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气颗粒物的组分分析和颗粒源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大气颗粒物的特征和来源。
然而,要准确地进行颗粒物组分分析和颗粒源解析并不容易。
首先,大气颗粒物组分的分析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设备和方法,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其次,颗粒源解析需要建立详细的源类别和特征物质库,并结合监测数据和模型模拟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