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3-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1
- 格式:pptx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40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应用开发、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毕业要求: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等)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2 .具备扎实的环境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基本技能,具有的一定科技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3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 .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知识产权等有关法规和政策;5 .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6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际操作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特色:在培养过程中,实施1-4学期环境大类培养。
应用为本,能力优先,突出专业技能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面;重点培训学生在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四、主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五、核心课程地质地貌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学、环境评价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法学、环境工程学等。
六、学时与学分学时学分结构表选修最低59分,实践教学环节最低59.5分。
七、教学进程计划表表一:通识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表四:实践教学平台。
基金项目: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825,2013);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资助项目(JSRFSTP2017C07)。
作者简介:王湜,高级工程师,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监控与预警》编辑部,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及科技期刊管理工作。
张涛,周立平,谭艳,朱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监控与预警》编辑部。
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与思考——以《环境监控与预警》为例王 湜,张 涛,周立平,谭 艳,朱 滢摘 要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以《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为例,从期刊规划背景、存在问题、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了以事业单位为主办单位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通过期刊发展形势与问题分析,提出了深化期刊运营机制改革,加强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期刊学术引领作用和推进期刊媒体融合与数字出版的期刊发展任务,从而形成以期刊为阵地的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学术交流平台,助力环境监测行业科研创新发展。
关键词 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科技期刊;发展规划;措施建议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73-0035-04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作为生态环境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的传播载体平台,在促进环境监测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1]。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和“生命线”,其内涵与外延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准、全,逐步向生态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延伸,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2-4]。
与此同时,我国科技期刊也正经历着出版行业产业化发展与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变革[5],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迫切要求重视期刊研究和制定期刊的长期发展规划。
微机电系统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即微型机械电子系统。
MEMS主要包括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和相应的处理电路等几部分,它是在融合多种微细加工技术,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前沿学科。
微机电系统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成为一个集微型机械、微传感器、微能源、微制动器、微控制器、微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智能控制于一体的新兴研究领域[1]。
现在有许多微机电产品应用于生物医学、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环境监测等领域[2]。
目前,MEMS的相关技术主要有:微系统设计技术:主要是微结构设计有限元和边界分析、CAD/CAM仿真和模拟技术、微系统建模等,还有微小型化的尺寸效应和微小型理论基础研究等课题,如:力的尺寸效应、微结构表面效应、微观摩擦机理、热传导、误差效应和微构件材料性能等;微细加工技术:主要指高深度比多层微结构的硅表面加工和体加工技术,利用X 射线光刻、电铸的LIGA和利用紫外线的准LIGA加工技术[3];微结构特种精密加工技术包括微火花加工、能束加工、立体光刻成形加工;特殊材料特别是功能材料微结构的加工技术;微型器件组装和装配技术:主要指粘接材料的粘接、硅玻璃静电封接、硅硅键合技术和自对准组装技术,具有三维可动部件的封装技术、真空封装技术等新封装技术[4];微系统的表征和测试技术:主要有结构材料特性测试技术,微小力学、电学等物理量的测量技术,微型器件和微型系统性能的表征和测试技术,微型系统动态特性测试技术,微型器件和微型系统可靠性的测量与评价技术。
下面介绍几种微机电技术的应用:日本的一名学者按照结构尺寸对微机械系统作了如下分类[5]:小型机械,机构尺寸1至100毫米;微型机械,10微米至1毫米;超微型机械,10微米以下。
微操作机器人的体积不一定很小,一般都很大,属于宏观范围,但它的操作水平却能达到非常高的精度,处于微观范围。
1.1 微型机器人机器人自从问世以来,科学家们一直不断地在潜心研究,意在扩大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微型机器人应运而生。
环境工程(工学学士)一、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水、气、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工程设计、环境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4)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5)熟悉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的信息;(7)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专业课程设置1、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图学、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电工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环境监测与仪器分析、环境微生物学、流体力学、清洁生产工艺、环境生态学基础、工程建筑概论。
2、专业课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废水物化控制工程、废水生化处理工程、噪声控制。
3、专业选修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城市给排水管网设计、环境工程设计基础、膜分离技术、建筑给排水、给水处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法规、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给排水施工、环保设备、环境规划与管理、绿色化学、泵与泵站设计、环境工程新技术讲座等。
三、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认识实习、环境监测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废气净化系统课程设计、废水处理实习、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实习、废气净化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四、研究生专业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五、与高中科目的相关程度语文C、数学C、英语B、物理B、化学A、生物C、计算机C、政治D、历史E、地理D、美术E、音乐E。
六、就业与薪酬1、就业范围国家环保部门、环保科研院所、大中专学校、市政公司、建筑公司、大中型企业、环保组织或机构等。
全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大学概况全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大学概况教育部门并没有公布权威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但是公布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而环境生态工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的下属专业,具有参考意义。
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序号学校代码学校名称评选结果110003清华大学A+2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A+310247同济大学A+410001北京大学A510027北京师范大学A610284南京大学A710335浙江大学A810005北京工业大学A-910055南开大学A-1010056天津大学A-1110141大连理工大学A-1210248上海交通大学A-1310294河海大学A-141035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1510561华南理工大学A-1610008北京科技大学B+1710246复旦大学B+1810251华东理工大学B+1910286东南大学B+2010384厦门大学B+2110422山东大学B+2210423中国海洋大学B+2310486武汉大学B+2410487华中科技大学B+2510491中国地质大学B+2610532湖南大学B+2710558中山大学B+2810610四川大学B+2910611重庆大学B+3010674昆明理工大学B+311070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B+3210010北京化工大学B3310019中国农业大学B3410108山西大学B3510151大连海事大学B3610183吉林大学B3710255东华大学B3810269华东师范大学B3910280上海大学B4010288南京理工大学B4110290中国矿业大学B4210299江苏大学B4310337浙江工业大学B4410497武汉理工大学B4510596桂林理工大学B4610732兰州交通大学B47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4810022北京林业大学B-4910079华北电力大学B-5010112太原理工大学B-5110270上海师范大学B-5210295江南大学B-53103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B-5410403南昌大学B-5510406南昌航空大学B-5610476河南师范大学B-5710533中南大学B-5810619西南科技大学B-5910698西安交通大学B-6010700西安理工大学B-6110710长安大学B-62107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B-6311414中国石油大学B-6410002中国人民大学C+6510016北京建筑大学C+6610058天津工业大学C+6710145东北大学C+6810291南京工业大学C+6910307南京农业大学C+7010332苏州科技大学C+7110359合肥工业大学C+7210361安徽理工大学C+7310427济南大学C+7410559暨南大学C+7510730兰州大学C+7611799重庆工商大学C+7711845广东工业大学C+7810004北京交通大学C7910011北京工商大学C8010082河北科技大学C8110252上海理工大学C8210292常州大学C8310298南京林业大学C8410353浙江工商大学C8510386福州大学C8610429青岛理工大学C8710459郑州大学C8810495武汉纺织大学C8910504华中农业大学C9010530湘潭大学C9110593广西大学C9210613西南交通大学C9311035沈阳大学C9410057天津科技大学C-9510126内蒙古大学C-9610150大连交通大学C-9710191吉林建筑大学C-9810216燕山大学C-9910240哈尔滨商业大学C-10010264上海海洋大学C-10110357安徽大学C-10210394福建师范大学C-10310426青岛科技大学C-10410538中南林业科技大学C-10510564华南农业大学C-10610602广西师范大学C-10710635西南大学C-10810697西北大学C-10910708陕西科技大学C-11011065青岛大学C-11111078广州大学C-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简介本专业为各类学校、科研院所、环境生态保护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培养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基本理论,系统掌握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治理与恢复相关的基本技能,基本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全国环境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最新)全国环境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序号学校代码学校名称评选结果110003清华大学A+ 2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A+ 310247同济大学A+ 410001北京大学A 510027北京师范大学A 610284南京大学A 710335浙江大学A 810005北京工业大学A-910055南开大学A-1010056天津大学A-1110141大连理工大学A-1210248上海交通大学A-1310294河海大学A-141035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1510561华南理工大学A-1610008北京科技大学B+ 1710246复旦大学B+ 1810251华东理工大学B+ 1910286东南大学B+ 2010384厦门大学B+ 2110422山东大学B+ 2210423中国海洋大学B+ 2310486武汉大学B+ 2410487华中科技大学B+ 2510491中国地质大学B+ 2610532湖南大学B+ 2710558中山大学B+ 2810610四川大学B+ 2910611重庆大学B+ 3010674昆明理工大学B+ 311070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B+ 3210010北京化工大学B3310019中国农业大学B 3410108山西大学B 3510151大连海事大学B 3610183吉林大学B 3710255东华大学B 3810269华东师范大学B 3910280上海大学B 4010288南京理工大学B 4110290中国矿业大学B 4210299江苏大学B 4310337浙江工业大学B 4410497武汉理工大学B 4510596桂林理工大学B 4610732兰州交通大学B 47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4810022北京林业大学B-4910079华北电力大学B-5010112太原理工大学B-5110270上海师范大学B-5210295江南大学B-53103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B-5410403南昌大学B-5510406南昌航空大学B-5610476河南师范大学B-5710533中南大学B-5810619西南科技大学B-5910698西安交通大学B-6010700西安理工大学B-6110710长安大学B-62107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B-6311414中国石油大学B-6410002中国人民大学C+ 6510016北京建筑大学C+ 6610058天津工业大学C+ 6710145东北大学C+ 6810291南京工业大学C+ 6910307南京农业大学C+ 7010332苏州科技大学C+ 7110359合肥工业大学C+ 7210361安徽理工大学C+7310427济南大学C+ 7410559暨南大学C+ 7510730兰州大学C+ 7611799重庆工商大学C+ 7711845广东工业大学C+ 7810004北京交通大学C 7910011北京工商大学C 8010082河北科技大学C 8110252上海理工大学C 8210292常州大学C 8310298南京林业大学C 8410353浙江工商大学C 8510386福州大学C 8610429青岛理工大学C 8710459郑州大学C 8810495武汉纺织大学C 8910504华中农业大学C 9010530湘潭大学C 9110593广西大学C 9210613西南交通大学C 9311035沈阳大学C 9410057天津科技大学C-9510126内蒙古大学C-9610150大连交通大学C-9710191吉林建筑大学C-9810216燕山大学C-9910240哈尔滨商业大学C-10010264上海海洋大学C-10110357安徽大学C-10210394福建师范大学C-10310426青岛科技大学C-10410538中南林业科技大学C-10510564华南农业大学C-10610602广西师范大学C-10710635西南大学C-10810697西北大学C-10910708陕西科技大学C-11011065青岛大学C-11111078广州大学C-环境工程专业简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环境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化探讨武宇鹏,王五洲,张婵,徐宏英,郑伟(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030024)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育人功能是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课程共同肩负的职责,在专业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化,对于全面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大有裨益。
专业课堂要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培育“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青年人才[2]。
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课程要通过课程的思政化改革,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育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国家发展新要求。
一、提高教师思政水平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不断厚植弘扬师德风尚,做“四有”好老师,善于把自我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之中,善于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体现自我价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这需要在平时多反省自己,在“自我批评上”多下功夫,时时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不被外物诱惑,以身作则去引导学生。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中,活泼而不刻板,渗透而不灌输,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来感化学生。
其次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
作为教师,要头脑清醒,深刻认识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适合我们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别人的体制和经验[3]。
要坚持意识形态不动摇,对此要有深刻认识和主见,不被谣言所动摇和颠覆。
最后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经常变换讲课的方式与方法,不能照本宣科,单向灌输。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注重教学气氛的营造。
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学与思结合起来、思与练结合起来,要善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只有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才能培养出可担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338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2002年第三版),上、下册王镜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基因VIII》(中文版),Benjamin Lewin,科学出版社(分子生物学主要参考教材建议以《基因VIII》为主)601 高等数学(甲)《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以及其后的任何一个版本均可。
602 高等数学(乙)《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以及其后的任何一个版本均可。
603 高等数学(丙)[1]《高等数学》第六版(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线性代数》第五版,同济大学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6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2002年第三版),上、下册王镜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基因VIII》(中文版),Benjamin Lewin,科学出版社(分子生物学主要参考教材建议以《基因VIII》为主)808 电动力学郭硕鸿著,《电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7年第二版。
614 科学技术史雷·斯潘根贝格和黛安娜·莫泽,《科学的旅程》,郭奕玲、陈蓉霞、沈慧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11 生物化学(甲)《生物化学》上、下册王镜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610 分子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朱玉贤李毅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Molecular Biology》(第三版),Robert Weaver著,McGraw-Hill出版社,2005(809)固体物理: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固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811)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819)无机化学:《无机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CENTRAL ISSUE区域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的特性及资源化利用实例*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姝衡摘要:在政府政策的大力引导之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灰的产量伴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比例的不断提升而急剧增长。
如何“变废为宝”将生活垃圾焚烧底灰进行资源化利用,成为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成都市兴蓉万兴环保发电厂的生活垃圾焚烧底灰为例,通过室内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垃圾焚烧底灰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底灰以总骨料体积的0%、25%、50%、75%、100%替换天然粗骨料制成再生混凝土,探索底灰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底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垃圾焚烧底灰;资源化利用;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4-0059-0001一、生活垃圾焚烧灰的处理技术(一)利用水热技术对生活垃圾焚烧灰的处理利用水热技术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灰固化成较好的建筑材料,这种建筑材料的特性是强度较高且重金属溶出较少,这是通过水热技术对生活垃圾焚烧底灰进行资源化利用研究的一种方式[1]。
通过添加消石灰来固化生活垃圾底灰,水热处理就是在研究这种硬化机理。
水热技术还探索了通过添加垃圾飞灰这种处理方式来固化底灰的方法,这是为了达到垃圾焚烧灰的全利用,即100%利用[2]。
研究结果表明,托勃莫来石晶体生成量越多那么样品强度的越高,即托勃莫来石晶体生成量的多少是决定固化体强度的大小的主要因素[3]。
由于生活垃圾焚烧灰经过了水热固化这个过程,所以可以明显地减少固化体的重金属溶出量。
综上所述,如果需要寻求行之有效的城市生活垃圾底灰资源化利用方法,那么水热技术很有可能也很有希望成为其中之一[4]。
(二)利用熔融固化技术对生活垃圾焚烧灰的处理近几年兴起了一种崭新的灰渣资源化处理技术,那就是熔融固化。
第13卷第3期王欣等•阳澄湖沉积物中氮、磷及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2021年5月特征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30%1):281-292.)3*阚丹•浅水湖泊内源磷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环保科技,2020,26(4):59-64.)4*王健,张靖天,咎逢宇,等•中国东部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总磷基准阈值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6):992-999.)5*杨洋,刘其根,胡忠军,等•太湖流域沉积物碳氮磷分布与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2):3057-3064. )6*万玲,项颂,牛勇,等•牛谷河表层沉积物氮、磷、有机质的分布及污染评价)J*•环境工程,2020,39(1):174-180.)/*孙宁宁,陈蕾•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20,49(3):715-718.)8*景明,李继影,刘孟宇,等.阳澄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11):145-148.)9*蔡晓饪.入湖污染物量对阳澄湖水质及浮游生物的影响研究)!*.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5.)10*孙淑文,夏霆,杨金艳,等.苏州湖泊水源地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0(8):51-55.)11*徐恒省,李继影,翁建中,等.苏州阳澄湖的浮游植物)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134-138.)12*李继影,徐恒省,翁建中,等.阳澄湖浮游植物调查与水质评价)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1,3(2):30-32.)13*丘星初,刘国平,朱盈权.土壤全氮的快速测定)J*.干旱环境检测,1990,4(1):17-21.)14*王佩,卢少勇,王殿武,等.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4):703-709.)15*蒋豫,吴召仕,赵中华,等.阳澄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及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6, 29(11):1590-1599.)16*李芬芳,黄代中,连花,等.洞庭湖及其入湖口表层沉积物氮、磷、有机质的分布及污染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8, 27(12):2307-2313.)17*王艳平,徐伟伟,胡维平.巢湖沉积物氮磷分布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2020,42(2):189-201.)18*甘树,卢少勇,秦普丰,等.太湖西岸湖滨带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评价)J*.环境科学,2012,33(9):3064-3069. )19*王佩.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富集特征及释放控制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20*余辉,张文斌,卢少勇,等.洪泽湖表层底质营养盐的形态分布特征与评价)J*.环境科学,2010,31(4):961-968.)21*辛玉婷.阳澄湖围网养殖污染负荷计算及其污染效应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22*袁旭音,陈骏,季峻峰,等.太湖沉积物和湖岸土壤的污染元素特征及环境变化效应)J*.沉积学报,2002(3):427-434.)23*倪兆奎,李跃进,王圣瑞,等.太湖沉积物有机碳与氮的来源)J*.生态学报,2011,31(16):4661-4670.)24*桂智凡,薛滨,姚书春,等.阳澄湖水质现状及原因探讨)J*.地理科学,2011,31(12):1487-1492.)25*文威,孙学明,孙淑娟,等.海河底泥氮磷营养物静态释放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1):295-300.-征订启事-欢迎订阅2021年《环境监控与预警》《环境监控与预警》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主管、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主办、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和江苏省环境监测协会共同协办的期刊"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32-1805/X,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67320本刊致力于传播和推广先进的环保科技成果,聚焦环境前沿科技,介绍国内外环境监测、环境预警、环境信息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发展,跟踪国家及地方的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的变化"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信息、环境治理、环境科学研究及其他领域的环境工作者0常设栏目有:前沿评述、环境预警、监测技术、解析评价、监管新论等"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国际标准版,64页,每逢单月30日出版°国内定价(含邮费)35元/期,全年210元0订阅方法:1.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8-414°2.自行订阅:汇款后将回执单E-至以下联系人(回执单下载地址:http://)联系人:朱淳;联系电话:025-********;联系邮箱:汇款信息:单位名称:江苏省环境监测协会开户行:中行凤凰花园城支行账号:523558192511《环境监控与预警》编辑部—49—。
以绿色建造和精益管理赋能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行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来,随着建筑业生产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建筑工程的技术也紧跟时代潮流,向着科技化、智慧化、节能化、产业化不断发展。
今天要采访的是,为行业贡献了多个重要技术成果,推动建筑工程行业实现技术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专家,陈思羽。
专业深耕工程建设行业陈思羽,国际BIM工程师,建筑工程师,具有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及工程造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双学士学位,先后就职于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在项目建设和管理领域具备丰富经验,致力于以建筑产业绿色化和智能化技术为支撑,打造完整的工程项目价值服务体系,赋能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篇,获得专利和软著7件,著有《建筑工程测量》、《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研究》等专著,并作为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助力专业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助力绿色建造和精益管理在她的从业生涯中,陈思羽在技术上大胆创新,开发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施工质量、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及工程造价等高效的工程建设和项目协同管理技术,并在市政、公路、水利及工业厂房、园区等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大量运用BIM模型、空间智能管理、建筑能耗监测、数字化管理等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她通过研发建筑工程施工环保监控系统、建筑钢结构防水防腐质检系统、绿色建筑施工用除尘装置等创新性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建筑行业的绿色环保难题。
另一方面,她基于以上技术集成搭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工程建设绿色施工质量管理系统,涵盖了从项目可行性策划(市场容量、技术先进性、成本效益、项目风险评估)、工程设计、造价咨询、招投标及技术审验、工程监理、施工前准备、施工安全、质量及进度管理、竣工验收及运营维保等各个阶段的管理服务,与传统工程建设相比提升了项目的精益管理水平和建筑品质,是一套集工程设计、造价、施工、质量、安全、能耗、运维的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体系,对建筑成本、方案决策及行业精益施工有参考价值,也是构建绿色建造产业链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