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性复苏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66
损伤控制性复苏创伤后大量失血所诱发的低血容量休克,目前仍是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其认识和处理是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之一[1]。
对创伤性低血容量休克处理的核心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控制出血,并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以恢复组织灌注及改善氧供。
随着对创伤性低血容量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目前常规液体复苏措施中所浮现出的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如组织水肿、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酸中毒与凝血功能障碍等[3-4]。
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地寻求改进现有的复苏措施。
最近,有赖于对美军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战场积累的丰富战地救护资料的研究与总结,Holcomb[5]于2007年提出提出了一种新的复苏策略——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其主要来源于“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
DCS主要包括三步:早期的简化性手术以控制出血或污染;再将患者转入ICU进行后续复苏;待患者生理状态稳定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处理。
DCS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处理伤后出现致死性三联征(低体温症、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但在实际的复苏过程中,人们较为重视对酸中毒及低体温症的纠正,仅将凝血功能障碍视作液体复苏导致的血液稀释的结果。
常规复苏措施对于大多数(约80%)的未合并休克或伤后呈高凝状态的创伤患者是适用的[6-7];然而,对于另外20%存在休克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效果不佳[8-9]。
DCR与当前其他复苏策略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强调早期积极迅速地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此外还强调以血液制品而非晶体液进行复苏[10]。
本文将综合近期文献,全面介绍DCR的核心理论机制和处置措施,以及具体的操作要点。
1 DCR的核心理论机制:伤后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在部分严重创伤患者伤后的极早期实际上已经存在,对其进行早期的干预和纠正可改善患者预后,这一假设即是DCR理论的核心所在。
损伤控制复苏的原则一、引言损伤控制复苏是指在严重创伤或大规模事故现场,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以减少伤员的死亡和残疾率,并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的一种方法。
损伤控制复苏原则是在保持医疗器械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分级和分步骤处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伤员的存活率和康复率。
下面将详细介绍损伤控制复苏的原则。
1. 快速行动:损伤控制复苏的关键是时间,必须迅速行动。
在事故现场,应立即组织救援人员进行伤员的紧急处理和转运,争取最短的救援时间。
2. 分级处理:根据伤员的伤情和生命体征,将伤员分为三个级别,即红色(紧急)、黄色(延迟)和绿色(非紧急)。
优先处理红色伤员,黄色伤员次之,最后处理绿色伤员。
3. 损伤控制原则:在紧急处理阶段,应采取损伤控制原则,即控制出血、控制感染和控制创伤源。
通过止血、清创、包扎等方法,控制伤员的出血和感染,防止进一步加重伤情。
4. 个性化处理:不同的伤员伤情不同,应根据伤员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根据伤员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5. 合理分工:在事故现场,应根据救援人员的专业背景和技能进行合理分工。
每个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职责,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6. 多学科合作:在损伤控制复苏过程中,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应进行密切合作。
外科、骨科、神经科、心脏科等专业人员应共同参与救治,制定综合性治疗方案。
7. 持续监测:在损伤控制复苏过程中,应持续监测伤员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伤员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8. 精确转运:在救援过程中,应根据伤员的伤情和治疗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转运方式和转运工具。
确保伤员在转运过程中得到稳定和安全的治疗。
三、损伤控制复苏的意义损伤控制复苏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救援方法,可以有效减少伤员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通过迅速行动和合理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减少后果的扩大。
损伤控制复苏还可以提高伤员的康复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急诊损伤控制复苏在失血性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探究急诊损伤控制复苏在失血性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失血性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这30例患者采用急诊损伤控制复苏法进行抢救,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经过急诊损伤控制抢救,有36例患者手术实现成功,成功率为90%,出现并发症的为6例,经过治疗,全部痊愈出院,死亡4例,死亡率为10%,其中2例患者失血严重,脑死亡,另外2例患者手术后分别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结论:对失血性患者给予急诊损伤控制复苏策略救治,控制患者的出血与感染,有利于患者的后续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标签:急诊损伤控制复苏;失血;损伤;应用严重创伤失血性患者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不仅会使患者的生理功能出现紊乱,而且往往伴随出血、休克等现象,治疗比较复杂,手术成功率低。
损伤控制复苏则是对失血性患者进行早期简化手术、复苏以及确定性手术[1],主要是防止患者出现低温、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不可逆的生理损害。
因此急救医师要对患者给予损伤控制与复苏,抢救患者生命,增强患者再次手术的耐受力。
为了探究急诊损伤控制复苏在失血性患者中的应用,选取我院40例失血性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对此做一个汇报: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失血性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18~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46.8)岁。
其中由车祸伤导致的失血为16例,坠落伤7例,工况事故伤为10例,尖锐器物刺伤7例。
腹部外伤伴随骨盆骨折为13例,胸部外伤中腹腔内出血为14例,外周血管创伤为13例。
入院急救前,有18例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13例患者昏迷,另外9例患者出现呼吸性窘迫。
1.2方法在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立即对患者给予吸氧、监护,另外对患者进行快速静脉补液治疗。
损伤控制复苏10年实践体会对近10年的创伤患者的前瞻性收集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启动了重要创伤中心的大出血方案(MHP)并接受了至少1单位红细胞输注(RBC)。
共有1169名创伤患者启动了MHP,并输注了至少1单位的RBC,其损伤和入院生理特征相似。
总体病死率从2008年的45%下降至2017年的27%,而RBC输血中位数从12个降至4个单位(大规模输血从68%降至24%)。
24小时内的死亡比例减半(33%-16%),主要是3至24小时内的病死率下降(30%-6%)。
现在,幸存者更有可能被送回家(57%-73%)。
失血仍然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大量输血相关的病死率仍然很高(48%)。
现在,由于颅脑外伤(52%)和多器官功能不全(45%)而造成的死亡较晚。
总结来看,近年来,重大创伤出血后的病死率已显著降低。
病死率仍然很高,这些患者仍有进一步盖上的重要机会。
1引言外伤后大出血是全球健康负担,仍然是创伤患者可预防的死亡主要原因。
多年来,创伤性出血以很高的病死率危及民用和军事卫生系统,在某些情况下,病死率超过50%。
在过去的十年中,创伤复苏的实践已经从以灌注为目标的大容量液体替代转变为优先早期纠正凝血异常的损伤控制复苏。
在发现创伤性凝血病之后,损伤控制复苏的概念在2007年被提出。
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对创伤性出血的研究使人们对于创伤引起的凝血病相关的紊乱有了新的认识并采用的新的治疗方法,这一概念得到了发展。
当代的大出血方案几乎与其前几年的大规模输血方案相似。
损伤控制复苏旨在保护患者血液在急性出血发作期间形成血块的能力。
以前的大规模输血方案是一种事后方法,主要侧重于纠正因大量红细胞(RBC)输血而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反,在新的重大出血方案中,预防凝血病是首要任务。
这些基于早期出血控制,允许性低血压,预防稀释性凝血病以及对任何已确定的创伤性凝血病的鉴定和快速治疗的损伤控制原则。
在过去的十年中,护理方面的发展包括采用血浆输注进行平衡复苏,使用氨甲环酸治疗血纤蛋白溶解过高,护理点诊断的引入以及将早期输注创新转化为医院前环境。
损伤控制复苏的原则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简称DCR)是一种应对严重创伤的急救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对患者的影响并提高其存活率。
下面将介绍损伤控制复苏的原则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一、快速控制出血出血是严重创伤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快速控制出血是首要任务。
根据伤情,可以采取手术止血、放置止血带等方法,尽快止血以避免失血过多导致的休克。
二、恢复有效循环容量有效循环容量的恢复对于维持组织灌注和器官功能至关重要。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可通过输血、输液等方式补充液体,以维持循环稳定。
三、避免晚期应激反应晚期应激反应是指在创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紊乱。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应避免过度输液,以防止晚期应激反应的发生。
四、个体化治疗策略每个患者的损伤情况不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的伤情、生理指标和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效果。
五、维持体温稳定创伤患者易出现体温过低,影响恢复和预后。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应采取措施保持患者体温稳定,如加强保暖、控制室温等。
六、积极预防感染创伤后感染是严重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应加强感染预防措施,如使用抗生素、保持创面清洁等。
七、多学科团队合作损伤控制复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
外科医生、急诊医生、麻醉医生、护士等各专业人员应紧密配合,共同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
八、关注心理健康严重创伤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重新适应生活。
九、密切监测和评估对创伤患者的监测和评估是损伤控制复苏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做出调整和干预。
十、加强创伤教育和预防创伤控制复苏不仅关注患者的治疗,还包括创伤的预防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