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创伤控制性复苏
- 格式:ppt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30
损伤控制性复苏创伤后大量失血所诱发的低血容量休克,目前仍是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其认识和处理是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之一[1]。
对创伤性低血容量休克处理的核心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控制出血,并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以恢复组织灌注及改善氧供。
随着对创伤性低血容量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目前常规液体复苏措施中所浮现出的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如组织水肿、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酸中毒与凝血功能障碍等[3-4]。
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地寻求改进现有的复苏措施。
最近,有赖于对美军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战场积累的丰富战地救护资料的研究与总结,Holcomb[5]于2007年提出提出了一种新的复苏策略——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其主要来源于“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
DCS主要包括三步:早期的简化性手术以控制出血或污染;再将患者转入ICU进行后续复苏;待患者生理状态稳定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处理。
DCS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处理伤后出现致死性三联征(低体温症、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但在实际的复苏过程中,人们较为重视对酸中毒及低体温症的纠正,仅将凝血功能障碍视作液体复苏导致的血液稀释的结果。
常规复苏措施对于大多数(约80%)的未合并休克或伤后呈高凝状态的创伤患者是适用的[6-7];然而,对于另外20%存在休克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效果不佳[8-9]。
DCR与当前其他复苏策略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强调早期积极迅速地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此外还强调以血液制品而非晶体液进行复苏[10]。
本文将综合近期文献,全面介绍DCR的核心理论机制和处置措施,以及具体的操作要点。
1 DCR的核心理论机制:伤后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在部分严重创伤患者伤后的极早期实际上已经存在,对其进行早期的干预和纠正可改善患者预后,这一假设即是DCR理论的核心所在。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复苏及损伤控制发表时间:2016-07-14T11:27:05.4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作者:赵成林[导读] 本院自2014年7月开始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早期施行序列式急救复苏流程,取得了有效的临床救治效果。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0严重创伤患者通常为多发伤,即同时或先后有两个或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的严重损伤[1],常常伴有持续出血或不同程度的休克,而且各部位损伤处理上往往存在着矛盾。
急救主要体现在“急”和“救”两个字上,黄金1小时原则把严重创伤后的死亡高峰分为3 个期:伤后数分钟内、伤后6-8 h内、伤后数周。
因此创伤早期是否进行有效的复苏、急救决定了患者的生死[2]。
损伤控制性复苏(DCP)是对严重创伤伴休克患者实施的防治与液体治疗相结合的损复苏策略。
本院自2014年7月开始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早期施行序列式急救复苏流程,取得了有效的临床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4年7月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116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5例,年龄18-69岁,平均(31.23±6.98)岁;损伤部位包括:肝脏31例,脾脏42例,胃十二指肠18例,其他25例;一处损伤33例,两处损伤26例,三处及以上损伤9例。
1.2 DCS 纳入标准[3]:①酸中毒pH<7.3;②T<35℃;③凝血障碍PT>16 s,PTT>50 s;④复苏中循环不稳;⑤内脏高度肿胀,腹腔无法关闭;⑥大量失血,预计输血超过10 U。
满足其中一项时均应采取DCS策略1.3 实施方法符合DCS纳入标准入组的116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首先实施迅速止血和控制腹腔污染、临时关闭腹腔等初始简化快速手术。
术后经重症监护ICU复苏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手术。
2 结果本组116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均采取DCS策略,其中98例患者复苏后情况良好,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数小时至数天后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经过顺利,行相应的治疗后痊愈出院。
精神病的早期信号
顾浩梁
【期刊名称】《家庭医学:上半月》
【年(卷),期】1996(0)20
【摘要】一般而言,社会对精神病的知识了解不多,精神医学远没有普及。
许多人对精神病抱有恐惧的态度,甚至称精神病人为“文疯痴”、“武疯痴”和“花痴”。
特别是人们对所谓的“文疯痴”缺乏应有的重视,使“文疯痴”最容易错过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的机会,成为精神残疾的主要对象。
医学实践证明,精神病不是不治之症,重要的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怎样才能早期识别和早期发现呢?
【总页数】1页(P30-30)
【关键词】早期发现;精神病人;精神残疾;精神医学;早期治疗;医学实践;早期识别;主要对象;花痴;远没有
【作者】顾浩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
【相关文献】
1.二甲双胍早期干预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精神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预防作用[J], 吴小霞;祁富生;朱进才;黄炜;黎艳;刘锐
2.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
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 [J], 张凡喜;张健民;陈鹏;周玉峰;黄晓龙
3.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及早期护理干预 [J], 陈水金
4.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专家共识(2020版) [J], 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全体成员
5.从早期海军信号旗系统到北洋海军的信号运用(上) [J], 李玉生;陈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成人创伤患者的损伤控制复苏创伤后死亡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病。
出血作为死亡原因是潜在的主要可预防疾病。
基于最近战争来之不易的经验,以及二十年的军事和民用研究,损害控制复苏(DCR)现已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简要描述输血的历史,概述"我们为什么要做DCR",然后讨论"我们如何做DCR,,β现代DCR发生在院前和医院,有几个主要租户。
目前,DCR侧重于自由使用临时出血控制辅助手段,早期使用全血或平衡血制品输血,减少晶体液的使用,低血压复苏以促进止血和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以及纠正持续的代谢紊乱,然后快速确定性出血控制。
这些概念是从长期从平民和军事创伤伤亡中吸取的一系列经验教训演变而来的QCR现在是创伤复苏的标准治疗0我们为什么要DCR基于血液制品的复苏史最早的输血记录可以追溯到1666年,当时理杳德•洛尔(RichardLow)证明输血可以挽救生命(图1),这个概念被外推到人类身上,1667年,JeanBaptisteDenis和Low输了羊血,试图治愈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这被证明是不成功的,输血的做法随后直到1800年代才在整个欧洲再次研究。
WVmF图1:从1666年到2023年的复苏演变。
在确定血液具有物种特异性后,布伦德尔1在818年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
在战斗场景中首次记录全血输血发生在1864年。
随后,罗伯逊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WWI)中现代采血技术和储存的早期方法,他将血液收集到玻璃瓶中,在冰上冷却以储存,并为前线的受伤士兵输血。
同时,罗伯逊敦促更频繁地使用全血输血,因为他认为输血有可能在疾病的关键时期携带患者。
在第一次人际输血一百年后,美国陆军医学部于1918年将柠檬酸全血输血付诸实践,以帮助美国远征军对抗休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WWII)期间,中央民用血液采集点出现,干燥血浆和全血输血被认为是尽可能治疗休克的理想治疗方法,以及患者升温以防止体温过低和保证足够的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