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战创伤后的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_丁威威
- 格式:pdf
- 大小:241.02 KB
- 文档页数:4
急重症腹部外伤应用损伤控制技术的效果观察目的观察损伤控制技术在急重症腹部外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将80例急重症腹部外伤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目的性手术处理,研究组采取损伤控制技术处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APACHEⅡ评分、体温、PH值、凝血酶原时间、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重症腹部外伤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技术处理,降低并发症与死亡率,值得借鉴。
Abstract:ObjectiveApplication of control technology in acute and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in the observation of damage. MethodsA total of 80 cases of acute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objective of operation treatment, study group take damage control processing,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APACHE II score, temperature, pH value, prothrombin time,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contrast differences,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In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take damage control technique, the reduction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orth learning.Key words:Acute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Damage control;Effect observation 急重癥腹部外伤发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则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产生严重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的应用进展摘要:腹部创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类严重创伤,具有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并发症较多等特点,多需及时诊治。
手术治疗是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是具体类型之一。
本文即综述近年来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开展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具体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前言:近年来,随着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因素引起的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的一类人体创伤。
严重腹部创伤发生后,患者会出现休克、呼吸困难、体温下降等明显症状,若为能及时诊治,患者很可能因失血、体温过低等因素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加重病情,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因严重腹部创伤而死亡的患者数高达约350万人,且其中多为青壮年。
因此,寻求有效的方法及时诊治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意义重大。
手术治疗是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但传统外科手术价格较为昂贵,且术后并发症多发,不利于患者康复。
损伤外科手术是一种更为专业、细致的手术方案,能够在有效控制患者原发伤势基础上,更好地稳定患者体征,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手术费用,深受认可[1]。
但国内对于损伤控制外科手术的应用仍较为少见,对此本文综述近年来该手术方案在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展示该术式的应用价值,具体见下文。
1.急诊严重腹部创伤传统手术利与弊以往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手术方案中,多采用常规开腹脏器修复为术式目标,辅以相应的护理干预,以重建患者脏器功能,达到治疗创伤的目标。
该术式操作较为简单,对术者要求不高,多数基层医院也能够有效掌握,故而应用更为广泛。
但随着传统术式研究的深入,临床逐渐认可传统术式在手术期间很容易导致患者继发性的损伤,且术后患者容易因手术操作、腹部创伤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等问题,不利于患者康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简要分析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应用于严重的腹部创伤急救中的效果。
方法:针对收集到的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共109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救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诊断分析。
结果:其中93例患者经救治复苏后,情况良好并痊愈出院,经APACHE-II 评分系统评估,评分明显较复苏前降低(P<0.05),其复苏前后的pH、T、PT、SpO2的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的16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或是严重的脑外伤。
结论:掌握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核心理念,可以为抢救危重患者争取到宝贵时间,提高救治危重患者的成功率。
【关键词】: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腹部创伤急救临床应用1、引言: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是一种用于外科治疗的新理念,它可以减轻机体由于低温、凝血障碍甚至是严重的酸中毒所导致的不可逆的病理性损害,是一种用以针对严重的创伤患者所进行的分阶段治疗的外科策略。
据搜集到的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109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资料显示,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应用对于治疗起到了令人较满意的效果,具体如下:2、资料与方法:2.1.1 临床资料:搜集的109例严重腹部创伤的患者,其中女性32例,男性77例;年龄:15~74(34.8±5.6)岁;其中腹部闭合伤有75例,开放伤34例;其中不少还伤及解剖部位:有2处解剖部位损伤的有51例,3处解剖部位损伤的有34例,损伤4处及4处以上的有24例;其中腹部创伤合并胸外伤、脑外伤以及四肢骨折等有37例。
2.1.2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应用标准:患者的机体指标在满足以下六个指标中的其中一项时,均应采取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策略:(1)酸中毒:pH<7.30;(2)体温(T)<35℃;(3)出现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16s,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F)>50s;(4)复苏过程中循环不稳定;(5)内脏器官出现高度肿胀导致腹腔无法关闭;(6)失血量较大,预计输血量>10个单位。
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以23例严重腹部创伤病例为治疗对象,均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统计痊愈百分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痊愈百分比为82.6%(19/23),在其余17.4%的病例中有4.3%(1/23)死亡,死亡原因为出现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8.8%(2/23)出现肠梗阻,4.3%(1/23)出现肠瘘,通过给予其他对症处理出院。
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可降低病例死亡几率,同时提高痊愈百分比。
【关键词】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效果以往临床治疗严重创伤病例时需要采取较为复杂的手术,不但难度较高还会因为操作繁琐而耽误救治时间,为了提高救治水平现在普遍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该术式是以快速控制病情为目的的[1],因此,术中操作有所不同,相对简便,缩短了初步处理时间,并可在其后进行详细的对症处理,从而在最佳救治时间内达到抑制病情发展的效果,为病例争取到二次合理治疗的机会,提高生存率。
特别适合用于多发性创伤病例,能够避免造成生理紊乱,同时快速抑制内出血等病症[2]。
本文以23例严重腹部创伤病例为治疗对象,均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现作效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以23例严重腹部创伤病例为治疗对象,出血量在3000ml以上,均属于高能量损伤。
均龄32.7岁(20-62)岁,8例女,15例男;平均病程2.4h(0.9-2.8h)。
损伤类型:39.2%(9/23)为开放性;60.8%(14/23)为闭合性,均伴有血管损伤。
其中8.7%(2/23)为炸伤,30.4%(7/23)为刀伤,8.7%(2/23)为挤压伤,8.7%(2/23)为坠落伤,43.5%(10/23)为交通意外伤。
创伤范围:17.4%(4/23)为3处创伤(其中包括骨折、脏器破损、颅脑受创等),30.4%(7/23)为2处创伤(其中包括骨折、脏器破损、肠道破裂、颅脑受创等),52.2%(12/23)为1处创伤(主要为脏器损伤,其中以胰腺、肝脏为主)。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复苏及损伤控制发表时间:2016-07-14T11:27:05.4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作者:赵成林[导读] 本院自2014年7月开始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早期施行序列式急救复苏流程,取得了有效的临床救治效果。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0严重创伤患者通常为多发伤,即同时或先后有两个或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的严重损伤[1],常常伴有持续出血或不同程度的休克,而且各部位损伤处理上往往存在着矛盾。
急救主要体现在“急”和“救”两个字上,黄金1小时原则把严重创伤后的死亡高峰分为3 个期:伤后数分钟内、伤后6-8 h内、伤后数周。
因此创伤早期是否进行有效的复苏、急救决定了患者的生死[2]。
损伤控制性复苏(DCP)是对严重创伤伴休克患者实施的防治与液体治疗相结合的损复苏策略。
本院自2014年7月开始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早期施行序列式急救复苏流程,取得了有效的临床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4年7月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116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5例,年龄18-69岁,平均(31.23±6.98)岁;损伤部位包括:肝脏31例,脾脏42例,胃十二指肠18例,其他25例;一处损伤33例,两处损伤26例,三处及以上损伤9例。
1.2 DCS 纳入标准[3]:①酸中毒pH<7.3;②T<35℃;③凝血障碍PT>16 s,PTT>50 s;④复苏中循环不稳;⑤内脏高度肿胀,腹腔无法关闭;⑥大量失血,预计输血超过10 U。
满足其中一项时均应采取DCS策略1.3 实施方法符合DCS纳入标准入组的116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首先实施迅速止血和控制腹腔污染、临时关闭腹腔等初始简化快速手术。
术后经重症监护ICU复苏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手术。
2 结果本组116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均采取DCS策略,其中98例患者复苏后情况良好,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数小时至数天后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经过顺利,行相应的治疗后痊愈出院。
损伤控制外科在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在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6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通过DCS方法对其临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56例患者中52例痊愈,4例死亡,治愈率达92.9%。
结论:DCS原则可根据损伤程度及患者特点进行合理的治疗选择,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损伤控制;腹部创伤;急救【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152-02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6例患者系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收治,均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
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46.5岁。
其中22例(39.3%)开放性损伤,34例(60.7%)闭合性损伤;3例炸伤,4例挤压伤,14 例高处坠落伤,9例刀刺伤,26例交通事故伤;9例1个器官损伤,47例2个及以上器官损伤;2例膀胱损伤,4例下腔静脉损伤,5例门静脉损伤,5例结肠直肠损伤,8例十二指肠小肠破裂,10例肾脏损伤,13例胰腺损伤,28例脾破裂,43例肝破裂。
合并伤:5例合并胸部外伤,5例合并骨折,6例合并颅脑外伤。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如下标准其中一项[2]:(1)酸碱值pH <7.3,即为酸中毒;(2)体温在35℃以下;(3)血凝指标 PT>16 s, PTT>50 s,表现有凝血障碍;(4)复苏过程中循环系统表现不稳定;(5)内脏肿胀明显,腹腔因外伤无法闭合;(6)失血较为严重,输血剂量在10单位以上。
1.2 治疗方法1.2.1早期简化手术 56例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手术治疗,首先控制出血,严重肝损伤,用纱布填塞止血迅速对腹膜后出血进行吸收清除;合并脾破裂的患者立即进行脾脏的切除或脾动脉结扎,并通过纱布进行止血处理;使用填补修复或切除的方法处理肾脏出血;门静脉腔严重裂伤修补主要为主干静脉的填塞止血。
腹部损伤-损伤控制的外科理念
损伤控制的外科理念
一、概念(一)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根据伤者全身状况,手术者的技术、后续治疗条件等,为伤者设计包括手术在内的最佳治疗方案,将伤者的存活率放在首位,而不仅仅是追求手术成功率(二)包括三个阶段简短的剖腹手术;ICU 科综合治疗;确定性手术二、病理生理þ严重腹部损伤的病人的病理生理特征是þ低体温þ代谢性酸中毒þ凝血障碍三、治疗þ三个阶段þ第一阶段:简短的剖腹手术þ第二阶段:ICU科综合治疗þ第三阶段:确定性手术
---------------------------------------------------------
以下是可爱的原创凑字数内容
1、为何要加原创:加原创只为可以添加话题标签。
2、为何要添加标签:添加话题标签后可以按照内容分类,方便大家阅读。
3、声明:该内容以九版内科学内容为基础编制,为方便大家学习考试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为谢
本文章并非作为疾病诊治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就医。
内科学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它涉及面广,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
与外科学一起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为临床各科从医者必须精读的专业。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目的:研究并分析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使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效果。
方法:收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共62例,给予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对实施前后APACHE-Ⅱ评分、血氧饱和度、pH值、体温进行观察和对比。
结果:实施后急性生理评分及APACHE-Ⅱ总分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血氧饱和度、pH值、体温均显著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创伤应激,改善患者症状,有助于提高急救的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patients.Method:6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were collected,and the APACHE-Ⅱscore,blood oxygen saturation,pH value and body temperature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amage control surgery.Result:Compared the acute physiology score and total APACHE-Ⅱsco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blood oxygen saturation,pH value,body temperatur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were bett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Conclusion:In the process of first aid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abdominal trauma,damage control surger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atients’traumatic stress,improve their symptoms,help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first aid,and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Severe abdominal trauma;Damage control surgery;First aid measure;Application effect腹部创伤被分为开放伤和闭合伤,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血尿、便血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引发腹膜炎、感染、大出血甚至休克,病情十分危重[1]。
[摘要] 近年来,战创伤后的综合救治理念已得到广泛地更新。
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在进行积极外科干预的同时,创伤后液体复苏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强调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的指导下,遵循允许性低血压和止血性复苏这两个策略,有效地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
[关键词] 腹部损伤;损伤控制性外科;复苏术[中图分类号] R826.65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577-7402(2014)03-0180-04[DOI] 10.11855/j.issn.0577-7402.2014.03.02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for abdominal war injuryDING Wei-wei, LI Jie-s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eral Surgery, 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Command, (Jinling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2,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lijieshounj@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 of Nanjing Command (12MA081)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Clinical Medicine of Jiangsu Province (BL2012006)[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for military trauma has been comprehensively updated. The application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severe abdominal injury. With appropriate surgical intervention, post-trauma fluid resuscit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injury. The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strategy add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permissive hypotension and haemostatic resusc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under the guidance of damage control surgical principle.[Key words] abdominal injuries; damage control surgery; resuscitation从历史上讲,每一次军事战争、冲突的发生都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医学尤其是外科学的发展。
以前被广为接受的液体复苏和外科救治理念已在最近几次战争中遭到颠覆,并被新的创伤外科救治理念和液体复苏理念所代替。
损伤控制性外科和损伤控制性复苏的提出以及在最近几次局部战争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战伤救治的成功率[1-2]。
从美军的经验看,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仅有10%的伤员死亡,而在第腹部战创伤后的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丁威威,黎介寿[基金项目] 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面上项目(12MA081);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资助项目(BL2012006)[作者单位] 210002 南京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丁威威、黎介寿)[通讯作者] 黎介寿,E-mail :lijieshounj@丁威威,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南京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创伤外科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多发伤、复合伤救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9篇。
担任《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等杂志审稿专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独立承担国家、江苏省和军队课题各1项。
黎介寿,中国工程院院士,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腹部外科尤其是肠外瘘、临床营养支持、小肠移植、肠屏障功能障碍、重症急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顽固性便秘等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994年完成了亚洲第一例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2003年4月完成了亚洲首例肝肠联合移植、10月进行亲体供肠肠移植,完成了对肠功能障碍的系列研究。
以第一完成人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及省部级医、教、研成果一等奖8项。
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医学与药学奖、总后“有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等称号10余次。
荣立一等功1次。
一次海湾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有多达24%的伤员死亡。
损伤控制性复苏的概念是在总结战争时期伤员救治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强调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的指导下,遵循允许性低血压和止血性复苏这两个策略,有效地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3]。
作为损伤控制性复苏的第一部分,允许性低血压策略重点强调在院前急救阶段,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维持一定血压水平,如收缩压90mmHg,而不以恢复生理血压为目标。
止血性复苏作为第二部分内容,强调将血制品作为早期液体复苏的一线液体,取代以往经验性的晶体复苏观念,来纠正内在的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和预防可能发生的稀释性凝血障碍。
同时,氨甲环酸和活化凝血因子Ⅶa的输注也包含在止血性复苏里面。
损伤控制性复苏的概念与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是一脉相承、相互融合的,而手术后再行复苏的理念已被最新的将手术和复苏协同进行的理念所完全代替。
1 允许性低血压策略在20世纪,作为失血性休克的主要治疗目标,外科医生通常会经静脉大量输注液体以期恢复人体生理状态下的正常血压。
当时的观点认为,若不及时、尽量纠正失血性休克,恢复生理血压,会导致全身有效携氧能力的下降,组织器官缺血、灌注不足,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器官功能障碍。
然而,临床医生逐渐认识到过度的静脉液体复苏本身会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甚至加重出血,这就促使临床医生不得不重新评估上述已广泛接受的观点。
允许性低血压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强调在控制出血的前提下,必须严格控制甚至减少液体输注量,同时允许末端脏器处于非最佳灌注的状态。
虽然缺乏足够的证据,但目前所有的临床指南都倾向于在创伤患者中应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量,并且这一策略也在现代几次战争的伤员救治中得到应用[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已将允许性低血压策略编入非战时院前救治的诊疗程序里,它强调对于无颅脑损伤的患者,若能触及桡动脉搏动,即应停止静脉液体输注。
高级创伤生命支持系统的指南也强调在权衡出血和组织有效灌注之间的平衡以后,建议将血压控制在比正常为低的水平(如90mmHg),即能维持组织器官的灌注[5]。
2 止血性复苏策略损伤控制性外科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止血,而合理的液体复苏策略在此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6]。
在危重症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组成的“致死三角”中,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是最为重要的,其常用措施包括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正确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适当输注冷沉淀和氨甲环酸、补充钙丢失等。
2.1 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输注的最佳比值 目前美军和英军采用的液体复苏指南建议对于需要大量输血的严重创伤患者以1:1的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经验证明早期、足量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能减轻创伤性休克导致的急性凝血功能障碍,认为以1:1的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较传统的1:8比例而言,可将死亡率绝对值降低46%[7]。
随后,对美国、德国和平时期钝挫伤和穿通伤伤员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结论[8-9]。
然而,必须认识到目前所有此类研究均为回顾性的,尚无前瞻性的研究,因此循证医学的证据并不充分。
2.2 血小板与红细胞悬液的输注最佳比值 美军总结了最近数次战争的复苏经验后,同样推荐以1:1的比例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悬液。
结合输新鲜冰冻血浆的经验,国外军事医学方面的指南推荐在需要大量输血的情况下应输全血,认为更有利于机体复苏。
但必须认识到上述意见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目前只有2项回顾性研究结果,均显示血小板和红细胞悬液按1:1输注后的存活率高于按1:4和1:2的比例输注[9-10]。
然而,仍需要更多的动物实验和前瞻性临床试验来作为确凿的证据。
2.3 活化凝血因子Ⅶa的应用 在认识到凝血功能障碍在创伤救治中的地位后,出现了大量关于新型止血药物、材料的研究。
活化凝血因子Ⅶa作为人体凝血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初主要应用于血友病患者,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创伤外科医生和监护病房医生将这一新药应用在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障碍治疗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1996年欧洲首次报道临床使用活化凝血因子Ⅶa后,出现了多个将其应用于非血友病患者的个案报道和小样本临床试验,包括肝硬化、肠瘘和自发性颅内出血等。
Khan等[11]回顾性分析了13例创伤和手术后不可控出血的患者,认为给予活化凝血因子Ⅶa后能有效、安全地止血,同时可明显地减少治疗后的输血总量。
美国陆军报道在严重创伤、需大量输血的伤员中,早期应用活化凝血因子Ⅶa可降低死亡率。
关于此药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也显示,活化凝血因子Ⅶa可显著降低钝挫伤患者的输血量[12]。
这些结果均显示了活化凝血因子Ⅶa在非血友病患者中积极的治疗作用,而且如果应用得当,完全可以避免过度凝血可能导致的栓塞并发症[13]。
虽然目前FDA尚未批准将纠正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作为应用Ⅶa的指征,但这并不妨碍其临床应用。
但此药价格昂贵,且有产生动脉栓塞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
2.4 给予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的时机 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纤维蛋白原的不足早于其他凝血因子[5],因此及早补充冷沉淀显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