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性复苏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68
损伤控制性复苏创伤后大量失血所诱发的低血容量休克,目前仍是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其认识和处理是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之一[1]。
对创伤性低血容量休克处理的核心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控制出血,并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以恢复组织灌注及改善氧供。
随着对创伤性低血容量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目前常规液体复苏措施中所浮现出的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如组织水肿、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酸中毒与凝血功能障碍等[3-4]。
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地寻求改进现有的复苏措施。
最近,有赖于对美军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战场积累的丰富战地救护资料的研究与总结,Holcomb[5]于2007年提出提出了一种新的复苏策略——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其主要来源于“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
DCS主要包括三步:早期的简化性手术以控制出血或污染;再将患者转入ICU进行后续复苏;待患者生理状态稳定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处理。
DCS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处理伤后出现致死性三联征(低体温症、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但在实际的复苏过程中,人们较为重视对酸中毒及低体温症的纠正,仅将凝血功能障碍视作液体复苏导致的血液稀释的结果。
常规复苏措施对于大多数(约80%)的未合并休克或伤后呈高凝状态的创伤患者是适用的[6-7];然而,对于另外20%存在休克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效果不佳[8-9]。
DCR与当前其他复苏策略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强调早期积极迅速地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此外还强调以血液制品而非晶体液进行复苏[10]。
本文将综合近期文献,全面介绍DCR的核心理论机制和处置措施,以及具体的操作要点。
1 DCR的核心理论机制:伤后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在部分严重创伤患者伤后的极早期实际上已经存在,对其进行早期的干预和纠正可改善患者预后,这一假设即是DCR理论的核心所在。
损伤控制复苏的原则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简称DCR)是一种应对严重创伤的急救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对患者的影响并提高其存活率。
下面将介绍损伤控制复苏的原则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一、快速控制出血出血是严重创伤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快速控制出血是首要任务。
根据伤情,可以采取手术止血、放置止血带等方法,尽快止血以避免失血过多导致的休克。
二、恢复有效循环容量有效循环容量的恢复对于维持组织灌注和器官功能至关重要。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可通过输血、输液等方式补充液体,以维持循环稳定。
三、避免晚期应激反应晚期应激反应是指在创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紊乱。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应避免过度输液,以防止晚期应激反应的发生。
四、个体化治疗策略每个患者的损伤情况不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的伤情、生理指标和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效果。
五、维持体温稳定创伤患者易出现体温过低,影响恢复和预后。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应采取措施保持患者体温稳定,如加强保暖、控制室温等。
六、积极预防感染创伤后感染是严重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应加强感染预防措施,如使用抗生素、保持创面清洁等。
七、多学科团队合作损伤控制复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
外科医生、急诊医生、麻醉医生、护士等各专业人员应紧密配合,共同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
八、关注心理健康严重创伤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损伤控制复苏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重新适应生活。
九、密切监测和评估对创伤患者的监测和评估是损伤控制复苏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做出调整和干预。
十、加强创伤教育和预防创伤控制复苏不仅关注患者的治疗,还包括创伤的预防和教育。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处理新策略—损伤控制性复苏近年来,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ucitation,DCR)的概念,已成为严重创伤复苏的一个热门话题。
出血休克占创伤死亡的30%~40%,是创伤死亡的第一位的可预防原因。
DCR就是针对创伤患者的大出血为治疗靶的新型复苏策略。
一般文献中,大出血的定义为24h内失血达到1个血容量,或3h内失血达到血容量的50%。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或相当于每千克体重70~80ml),70kg个体的1个血容量大约为5000ml左右。
可见大出血时,3h的失血量超过了2000ml。
DCR策略来自于国外军事医学专家对近年来的严重战伤救治的经验总结。
现代军事冲突所造成的创伤更为复杂和严重,使得传统的创伤复苏和外科手术处理方法受到挑战。
在探讨新的抢救复苏策略和思路过程中,逐渐形成从受伤地点到外科手术与麻醉、以及重症治疗无缝连接的完整处理框架。
在进入21世纪后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服役人员战伤者中死亡率仅为10%,而在第一次海湾战争(1990年至1991年)和越南战争(1961年至1973年)中,战伤死亡率高达24%。
近年来,在非战伤的日常创伤救治实践中,DCR的概念也得到认可和发展。
致死三角DCR策略强调对创伤性凝血病的重视,以及对致死三角各方面的立即处理。
致死三角包括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病,在严重创伤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中扮有重要作用。
三者相互影响和促进,有人描述为血腥恶性循环。
一、低体温严重创伤和大出血患者常发生体温低下,一般认为创伤后低体温是指患者中心体温<35°C。
导致创伤后低体温的原因包括体格检查或治疗使身体/体腔暴露于冷环境、输注冷的复苏液体、镇静剂或影响体温调节麻醉药的副作用等。
此外出血性休克丧失正常的代谢和产热,进一步加重低体温。
研究显示,低体温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凝血功能。
低温降低凝血因子的酶活性,体温每降低1°C,凝血因子活性降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