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难忘九一八》评课稿
《难忘九一八》评课稿
这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老师引导有方,学生学得积极、愉快,教学效果好。
1、由名言及新闻导入新课,既自然又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简洁而有效。
好!
2、自主学习真实而深入,合作学习积极而热烈。
自主探究与同伴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一直积极尝试,然而,很遗憾,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自主学习容易放任自流,合作学习徒有形式,“热闹多了,门道少了”。
罗老师这节课让人眼前一亮,自主学习深入、有效,合作交流积极、热烈,当然,这归功于老师的'引导,尤其是问题设计,学生带着问题(时间、背景、起因、结果)自主探究,围绕着问题(生成的问题)合作交流,参与程度高。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3、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两点的教学都很成功,美中不足的是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过度上未作很好地铺垫。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六分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评课稿一、教材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六分册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起源、发展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角色的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政党的合作。
3.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敬仰和钦佩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难点1.通过教材有限的篇幅,准确地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2.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角色和作用。
3.帮助学生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和理解。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3.图表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特点和成果,帮助学生理清事件的发展脉络。
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期背景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铺垫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讲解教材1.分析教材中的关键概念,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让学生对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抗日战争》教学评价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抗日战争这一课是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6课内容,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发探究,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和掌握中国军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奋起还击,并逐步团结起来,建立起坚固而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浴血奋战,直到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事实。
过程与方法要求首先阅读本节的大标题和三个子标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发现并探究抗战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重点分析(1)全民族团结抗战是重点。
因为全民族抗战是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实现的,是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
所以将其确立为重点(2)以史为鉴是重点。
新课标强调全面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强调学史为现实服务,因此将其确立为重点。
4、难点分析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国民党在抗战中作用是难点。
囿于传统认识,学生对此问题难于理解。
因此将其确立为难点。
二、教学策略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最新信息。
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2、教学方法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根据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筑起新的经验的建构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