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八章 生物的进化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9
初中生物竞赛教材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生命现象和规律。
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生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生物知识,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份初中生物竞赛教材。
第一章:生物的组成和结构1.1生物的基本组成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根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1.2细胞的结构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围保护层,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细胞核则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1.3细胞器官的功能细胞器官是细胞内的特殊结构,每个细胞器官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例如,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负责产生细胞所需的能量。
第二章:生物的生长和繁殖2.1生物的生长生物的生长是指生物体体积、体重和体表积的增加。
生物的生长与细胞分裂和细胞增殖密切相关。
2.2细胞分裂与细胞增殖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的基础,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细胞增殖是指细胞的数量增加。
2.3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繁殖是生物体通过产生新个体来延续物种的方式。
生物的繁殖可以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方式。
第三章:生物的调节与协调3.1生物的调节与稳态生物体通过调节机制保持自身内部环境的稳定,这种稳定状态被称为稳态。
生物的调节与稳态对于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3.2植物的调节植物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根系吸收水分等调节机制来维持自身的稳态。
3.3动物的调节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实现对内外环境的感知和调节。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4.1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指父母将其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
4.2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是物质基础,携带了生物遗传信息。
基因由DNA分子构成,具有控制和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功能。
4.3进化与物种形成生物的进化是指物种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的遗传变异和选择过程。
八年级生物的进化教案5篇积极探索生物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生物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生物的进化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生物的进化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
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
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
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
(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七年级生物下第八章知识点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系统的学科。
七年级生物下第八章是讲解生物进化和生物分类学的知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进化,进化的重要性,进化的证据和方法,生物的分类学等。
一、什么是进化进化是指物种产生和变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生命的进化是由生物在许多世代中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适应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进化是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进化的根本原理是遗传学和自然选择。
二、进化的重要性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生物进化了数百万年,形成了多种形态,这样生物才能在环境条件的变化中存活下来。
进化是进化树不同分支的演化,也是基因改变和选择的结果,能够充分利用环境的资源,让生物的适应度更高,能够取得更好的生存条件,是自然选择中组成要素之一。
三、进化的证据和方法进化有很多的证据和方法,比如地层同位素的分析,石头中的化石,同一物种的遗传学解析等都能够反映生物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
生物学家利用化石、地层等从过去到现在的生物生命大数据并绘图等形成了生物进化的基本图谱。
这种基于树形结构的图形所构成的生物名簇图谱使其成为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也为科学家提供了穿越时间比较不同物种进化的方法。
四、生物的分类学生物分类学是将现存的生物分类成不同的等级,以便于研究和比较各种生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生物的分类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界、门、纲、目、科、属、种。
同一界下的生物具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同一科下的生物进化程度更相似。
在分类学中,科中的生物是更加接近的家族,属中的生物已趋于单一,物种的特征差异具有明显的可比性。
结语七年级生物下第八章知识点主要讲述了生物进化和生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
深入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对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生物学是很有帮助的。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知识点,并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生物进化》部分笔记概要(一)1.生命起源的假说神创论——认为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来自神的创造或超智者的设计宇生论——认为地球上初始生命是宇宙星球中存在的某些有机分子或微生物孢子,附着在尘埃上而由彗星带到地球上的;或者再宇宙银河系的数十亿、数百亿个行星中,会有较适合于生命存在的温度和大气层,可能存在有与地球上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
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随时可以从无生命的物质中直接自然发生。
生命进化起源说——认为生命起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事件。
生命是在宇宙进化的某一阶段,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由无生命的物质经历一个自然的、长期的化学进化过程而产生的。
2.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原始大气——多数学者推测,原始大气中有二氧化碳、氮气、氨气、甲烷、一氧化碳、水蒸气、硫化氢及少量氢气,空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气。
能源——一般认为在原始地球上可以利用的能量主要由热能、太阳能、放电。
此外,宇宙射线、放射线、陨石冲击能量等均可以促进化学进化。
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同原始大气一样,由地球内部产生。
液态水的出现是生命化学进化中的重要转折点。
3.生命起源的主要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米勒模拟实验是第一个证明在原始地球环境条件下,无机物可能转化为有机小分子的。
由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产生多种氨基酸、多种有机酸和尿素等。
从有机小分子生成生物大分子——生命物质的最主要的两个基石是蛋白质与核酸。
实验推测通过溶液聚合,在粘土表面吸附作用下有机小分子发生聚合;通过浓缩也会发生聚合。
类似蛋白质和核酸的物质,在人工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都已能制造出来。
从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生物大分子单独存在时,不表现生命的现象,只在它们形成多分子体系彼此间更有效地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原始生命。
关于多分子体系的形成,主要存在团聚体学说和微球体学说。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成原始细胞——这个阶段是化学进化阶段中最关键的环节。
一般认为原始生命应该具有新陈代谢和生殖的现象,应当是细胞形态生命。
第八章 2019-2020年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第八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知识概要】一、生命起源的假说1.特创论;2.自生论;3,生生论;4.宇宙生命论;5化学进化论。
二、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生物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三、真核细胞的起源细胞起源的原始次序,大致如下:核苷酸和氨基酸→原型核酸和原型蛋白质→原型核蛋白体(生命前体)→原始生命体(原生体)→原型细胞→原型细胞的增生和选择→细胞(原核细胞)→细胞的增生与选择→真核细胞。
内共生学说认为:真核生物体内的许多细胞器不是渐进的进化过程产生,而是质膜的内陷和内共生作用产生的。
许多科学家深信,真核细胞含有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分别通过吞噬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及内共生作用产生出来的共生体。
此外,还有人认为真核细胞不是来自原核细胞,而是和原核细胞一同起源于原始生命。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机制【知识概要】一、进化的证据1.古生物学研究提供的证据——化石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化石大多数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有动物的骨骼、贝壳、植物的茎、叶等。
它们经过矿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石化(包括钙化、碳化、硅化、矿化)了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也有少量是指未经改变的完整的古生物遗体。
地质年代的测定:现在主要运用放射性元素的方法。
放射性元素以自己恒定的速度进行衰变,不受外界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2.比较解剖学研究提供的证据——同源器官、痕迹器官同源器官的存在说明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痕迹器官的存在可以追溯某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胚胎学对生物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研究通过对高等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比较,①说明高等动物起源于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②显示了各种脊椎动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说明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③显示了生物在个体发育中重演了该物种生物的系统发育或进化过程。
第3讲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历程1.生命的起源(1)科学的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也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原始大气是由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形成的,主要成分与现在相比没有氧气。
(3)米勒实验装置①模拟的是闪电;②模拟冷凝降雨;③模拟的是原始海洋;④内液体含有氨基酸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局限性不能说明从有机小分子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它们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在原始海洋中的简单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
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才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5)陨石证据证明,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也有可能来自其他星球。
2.生物进化(1)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
①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越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在古老的地层中没有高等生物的化石;在晚近的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
③分子生物学证据(细胞色素c):生物间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异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反之,亲缘关系越近。
(2)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3)生物的进化历程:答案:a爬行类b鸟类c哺乳类d被子植物e鱼类f两栖类g裸子植物h节肢动物i蕨类植物j线形动物k藻类植物①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②动物的进化历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蕨类植物是由藻类植物进化来的,而不是由苔藓植物进化来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由蕨类植物进化来的,而不是裸子植物进化为被子植物。
(3)一部分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一部分爬行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并非鸟类进化为哺乳类。
辨析生命的起源(2022·高新三模改编)对于生命起源的假说多种多样,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不合理的是()A.原始大气中存在二氧化碳,但没有氧气B.原始地球上的有机物可能来自星际空间C.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D.生命的最初形式就是各种不同的简单有机物D解析:原始大气的成分包括水蒸气、氢气、氨气等,没有氧气,A正确。
第八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知识概要】一、生命起源的假说1.特创论;2.自生论;3,生生论;4.宇宙生命论;5化学进化论。
二、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演变原始生命三、真核细胞的起源细胞起源的原始次序,大致如下:核苷酸和氨基酸→原型核酸和原型蛋白质→原型核蛋白体(生命前体)→原始生命体(原生体)→原型细胞→原型细胞的增生和选择→细胞(原核细胞)→细胞的增生与选择→真核细胞。
内共生学说认为:真核生物体内的许多细胞器不是渐进的进化过程产生,而是质膜的内陷和内共生作用产生的。
许多科学家深信,真核细胞含有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分别通过吞噬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及内共生作用产生出来的共生体。
此外,还有人认为真核细胞不是来自原核细胞,而是和原核细胞一同起源于原始生命。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机制【知识概要】一、进化的证据1.古生物学研究提供的证据——化石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化石大多数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有动物的骨骼、贝壳、植物的茎、叶等。
它们经过矿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石化(包括钙化、碳化、硅化、矿化)了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也有少量是指未经改变的完整的古生物遗体。
地质年代的测定:现在主要运用放射性元素的方法。
放射性元素以自己恒定的速度进行衰变,不受外界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2.比较解剖学研究提供的证据——同源器官、痕迹器官同源器官的存在说明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痕迹器官的存在可以追溯某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胚胎学对生物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研究通过对高等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比较,①说明高等动物起源于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②显示了各种脊椎动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说明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③显示了生物在个体发育中重演了该物种生物的系统发育或进化过程。
教案名称:进化中的适应与选择一、教学目标:1.了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理论的基本原理;2.掌握进化过程中的适应和选择机制;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进化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进化的适应与选择概念的理解;2.选择对进化过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进化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入问题:你认为什么是进化?进化是如何进行的?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进化的概念进行辩论和思考。
第二步:概念解释(30分钟)1.讲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理论的基本原理。
2.通过图示和案例等形式,对进化过程进行生动讲解。
第三步:进化的适应与选择(30分钟)1.引出进化中的适应和选择概念,解释其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在进化过程中,环境变化如何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3.让学生展示他们对进化适应与选择的理解,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四步:进化中的现象解释(30分钟)1.讲解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进化现象,如鸟喙的不同形态、细菌对抗抗生素的适应等。
2.运用进化理论,解释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3.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选择其他例子,进行现象解释演示。
第五步:巩固与拓展(20分钟)1.通过小测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
2.提出进化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布置小作业,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进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报告。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景引导: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展示讲解:通过图示和案例等形式,生动直观地讲解进化概念;3.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进化适应与选择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4.现象解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进化现象;5.小测验:通过小测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6.思考讨论:提出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讨。
六、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PPT;2.图示和案例材料;3.小测验题目;4.小组讨论指导题目。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2.检查小测验和小组讨论的成果;3.评价学生完成的小作业报告。
初中生物课件进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生物教材第八章节“生物的进化”,具体内容包括: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历程,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等。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包括内因(遗传变异)和外因(自然选择、隔离等)。
3. 让学生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了解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过程。
4. 通过学习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历程。
难点:生物进化的原因,特别是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生物演化图,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2. 生物进化的证据:引导学生学习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等,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各种证据。
3. 生物进化的原因:讲解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等生物进化的原因,重点讲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 生物进化的历程:通过展示生物进化树,让学生了解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过程。
5.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讲解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一些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生物的进化板书内容:1.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2. 生物进化的原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3. 生物进化的历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4.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答案: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等。
一、进化生物学部分形成的先决条件。
生态隔离---生存于同一地域内的不同生境所发生的隔离。
多由于所需食物或者所习惯的气候条件不同而形成。
如体虱与头虱。
季节隔离---交配或者开花的时期发生在不同季节所引起的隔离。
性别隔离---不同物种的雌雄性别间,相互吸引力微弱或者缺乏而造成的隔离。
主要表现为行为,尤其是交配行为不同。
机械隔离---又称形态隔离,指生殖器或者花器官在形态上存在差异而形成的隔离。
B. 受精后隔离---包括配子或者配子体隔离、杂种不活、杂种不育、杂种体败坏。
配子或者配子体隔离---甲物种的精子或者花粉管不能被吸引到达乙物种的胚珠或者卵内,或者不能在其输卵管内存活。
杂种不活---杂种接合子不能成活,或者在适应性上比亲本差。
包括基因型不协调、生长调节失败等。
杂种不育---杂种体不能产生具有正常染色体组的有功能的性细胞。
表现在性腺发育阶段、减数分裂期、配子体或者配子发育阶段。
杂种体败坏---子二代或者回交杂种的全部或者部分不能生活或者适应低劣。
物种形成方式A. 渐变式物种形成---通过变异的累积而形成亚种,再由亚种一个或者多个新种的过程。
继承式物种形成---一个物种在同一地区内逐渐演变为另一个物种。
分化式物种形成---一个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逐渐分化成两个以上物种。
包括:由于居住在不同地区,分化成地理亚种,并且进一步发展为新种;居住在同一地区,分化形成不同的生态亚种,进一步发展为新种。
异域式物种形成---当一个物种被分隔成两个及以上的地理隔离种群时,由于地理条件不同,适应性也就不同,从而造成随机性和适应性的遗传变化,如果这些变化能够导致生殖隔离,就分化为新物种。
包括再分区成种事件和外周区成种事件。
同域式物种形成---分布在同一地区内的种群,由于生态的差异等原因,无机会进行杂交、交流基因,从而分化成新种。
B. 骤变式物种形成---杂交或者多倍体形成新物种。
10.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各种说法最正确的是: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无论经过几次突变,突变前后基因问的等位关系是不会改变的C.基因可通过突变改变核苷酸序列,但不会改变在染色体上的位置D.突变的有利与否,随所处的环境而异答案:D。
第八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知识概要】一、生命起源的假说1.特创论;2.自生论;3,生生论;4.宇宙生命论;5化学进化论。
二、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生物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三、真核细胞的起源细胞起源的原始次序,大致如下:核苷酸和氨基酸→原型核酸和原型蛋白质→原型核蛋白体(生命前体)→原始生命体(原生体)→原型细胞→原型细胞的增生和选择→细胞(原核细胞)→细胞的增生与选择→真核细胞。
内共生学说认为:真核生物体内的许多细胞器不是渐进的进化过程产生,而是质膜的内陷和内共生作用产生的。
许多科学家深信,真核细胞含有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分别通过吞噬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及内共生作用产生出来的共生体。
此外,还有人认为真核细胞不是来自原核细胞,而是和原核细胞一同起源于原始生命。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机制【知识概要】一、进化的证据1.古生物学研究提供的证据——化石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化石大多数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有动物的骨骼、贝壳、植物的茎、叶等。
它们经过矿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石化(包括钙化、碳化、硅化、矿化)了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也有少量是指未经改变的完整的古生物遗体。
地质年代的测定:现在主要运用放射性元素的方法。
放射性元素以自己恒定的速度进行衰变,不受外界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2.比较解剖学研究提供的证据——同源器官、痕迹器官同源器官的存在说明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痕迹器官的存在可以追溯某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胚胎学对生物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研究通过对高等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比较,①说明高等动物起源于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②显示了各种脊椎动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说明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③显示了生物在个体发育中重演了该物种生物的系统发育或进化过程。
4.生物学对动物血清鉴别的研究利用接受狗血清的家兔体内产生的抗体,实际上利用兔子的抗血清来检验狗和其他动物的血清反应。
据血清反应沉淀多少说明血清蛋白在结构和性质上差别程度,沉淀越多,说明其差别程度越小,两者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就越远。
利用含抗人血清抗体的家兔的抗血清来检验人和黑猩猩、狒狒和猪等动物的血清,得出类似的结果。
5.生物化学对蛋白质、核酸的研究①分析不同物种的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可以看出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细胞色素C。
②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来证明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③总的趋势是愈是高等的动物,DNA 的含量高,但是DNA含量不一定总是跟生物的复杂程度成正比,如肺鱼的一个种的DNA含量几乎是哺乳类的40倍。
但要形成一个复杂的生物,基因组中含有足够数目的不同基因是必需的。
6.生物地理学对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说明生物的进化过程。
二、生物进化的机制1.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他认为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理论他认为生物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其要点图件如下:三、现代进化论的观点这一观点继承了达尔文学说的自然选择的理论,并弥补了它的不足。
认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生物群体通过突变、选择和隔离等过程而逐渐分化形成亚种,而后发展为新种。
这一观点还认为:种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种群,种群是种的基本结构单位,种群遗传是有个体的高度杂合性和种群的极端异质性的特点,进化是群体在遗传成分上的变化。
四、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某染色体上某基因的数目∕该基因的等位基因的总数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总个体数五、哈迪一温伯格定律哈迪一温伯格定律的概念是指在一个大群体随机交配的群体里,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世代相传下发生变化,并且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决定的,此定律称为遗传平衡定律或基因平衡定律。
由于该定律是1909年分别由Handy和Weinberg首先提出的,所以又称为哈迪一温伯格定律。
遗传平衡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有如下关系:即遗传平衡公式。
〔p(A)+ q(a)〕2 =p2(AA)+2pq(Aa)+q2(aa)哈迪一温伯格定律的应用:当完全显性的情况下无法从表现型统计中直接计算各基因型频率时,可假定群体处于“遗传平衡状态”,据遗传平衡公式来推算基因型频率。
如调查得知,隐性性状个体(aa)为16%,q2=0.16,再据p和q计算出各基因型频率。
六、生物亚化的因素1.突变是进化的关键基因突变增加了等位基因,进而增加了自然种群的杂合体。
染色体畸变引起遗传基础的深刻变化,基因重组也产生丰富的遗传变异。
2.选择的作用通过自然选择,使有害的基因突变消除,保存有利的基因突变。
而群体的遗传性的定向变异是由选择作用造成的,而不是由个体的定向变异造成的。
3.隔离在新种形成中的作用从突变和选择得到多样的物种,经过隔离将其固定下来,否则,就没有种群的分化,新种不可能形成。
隔离的方式有:(1)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
(2)生殖隔离物种之间相互生殖隔离的种群。
由于物种群体间在基因型上所造成的差异,而使其基因交换受到限制,生殖隔离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a.生态隔离;b.季节隔离;c.性别隔离、心理隔离或行为隔离;d.机械隔离;e.不亲合性;f.杂种不活;g.杂种不育。
总之,由地理隔离发展到生殖隔离是大多数物种形成的基本因素。
七、物种形成的途径和方式1.渐变式主要通过变异的逐渐积累而成亚种,再由亚种形成一个或多个新种,其分为两种类型,即继承式新种形成和分化式新种形成。
2.爆发式不通过亚种这一阶梯而迅速形成新的物种,其分为三种类型,即杂交产生新种,染色体结构变化形成新种和多倍体化的新种形成。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知识概要】一、人类起源于动物的证据人类是由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又超出动物界,在分类学上,人的分类地位是: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灵长目 / 类人猿亚目 / 人科 / 人属人类起源于动物的证据:①胚胎发育方面的;②解剖学方面的;③分子水平方面的;④人类与类人猿的比较方面的。
二、从猿到人的过渡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尚无定论,比较普遍和肯定的看法是: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现代人。
三、人类发展的基本阶段一般认为,制造工具可看作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标志。
人类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即早期猿人(或能人阶段)、晚期猿人(或直立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等基本阶段。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和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劳动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是一种创造因素;另一方面,劳动是一种选择因素。
第八章生物的进化【解题指导】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已被广大学者所承认,这一假说与生命的“自然发生论”有一点是相同的,它是A 生命都是从非生命物质中突然产生的B 生命都是从非生命物质产生的C 生命都是在目前条件下从非生命物质产生的D 生命的发生是在与宇宙进化相联系的条件下产生的析B正确,“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是从非生命物质中产生的,而且是突然发生的。
“化学进化论”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漫长的岁月通过化学进化而产生的。
故此,两种假说都认为生命来自非生命物质,只是“自然发生论”否认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转化条件和界限。
A和C都是“自然发生论”的看法,D则是“化学进化论”的看法。
答案应选B。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题指导】例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生活在地穴水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B 食蚁兽的长舌是因长期添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伸长所致C 鹿和狠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 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析A、B、D都不是达尔文进化学论的观点,它们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认为环境变化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用进废退”学说,还认为后天获得的性状也可遗传。
C正确,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狼和鹿在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上进行着相互选择,跑得慢的狼和鹿都会因不易获得食物和易被天敌捕获而被淘汰。
跑得相对快、敏捷的鹿和有耐力、狡猾的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由于生物遗传的因素而逐渐得到积累和加强,从而使其各自得到了发展。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解题指导】例森林古猿的一支,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被迫到地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发展成人类。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两种过渡类型的古猿,它们依次为A 拉玛古猿、类人猿B 南方古猿、类人猿C 南方古猿,拉玛古猿D 拉玛古猿、南方古猿析因为类人类是类人猿亚目中的一个分支,它永远也不会进化为人类的,故A、B都错。
由于拉玛古猿生活在距今1500万年到800万年以前,而南方古猿到距今500万年以前出现,因此,D 对,C错。
第八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巩固练习】1.原始大气层中不含有的成分是A 氢气B 氧气C 沼气(CH4)D 氨气(NH3)2.原始地球上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的能量来源于A 无机物分解时释放的能量B 有机物分解时释放的能量C 物质合成时释放的能量D 紫外线、雷电、火山爆发时释放的能量3.地球上最初的生物,其食物来源可能是A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B 水中的细菌C 水中的有机物D 原始大气4.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原始海洋的作用在于A 为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提供原料B 为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提供能量C 为合成有机高分子物质提供酶D 为原始生命的产生提供场所5.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A 原始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的形成B 原始界膜的形成C 有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繁殖D 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生物进化的机制【巩固练习】6.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A 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B 变异朝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C 繁衍后代的需要D 自然选择的结果7.人的胚胎在发育初期出现鳃裂,由此可以说明A 人胚胎早期用鳃呼吸B 人的肺由鳃发育而来C 人与鱼类的亲缘关系最接近D 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8.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器官,属于同源器官的是A 蝙蝠的翼手和人的上肢B 蝌蚪的鳃和蛙的肺C 鲸的鳍足和鱼的胸鳍D 鸟的翼和昆虫的翅9.下列各项中的哪一项不属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一部分?A 同一物种的成员在许多特性上有变异B 其表现型不适于其环境的后代会死亡C 生物体会产生比其环境所维持的个体数多的后代D 种内的变异是由环境的作用所引起的10.下列各现象中不属于自然选择作用的例子的是A 纯种长毛垂耳狗的形成B 因工业污染而使某种蛾子发生黑化C 某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D 头发里的虱子经DDT处理后仍有突变种存活下来11.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A 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B 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C 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D 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12.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