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9.18 MB
- 文档页数:10
国宝級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赏析作品简述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朝代:五代——南唐作者:顾闳中横卷,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工笔重彩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时代背景五代十国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显著,各画派人才辈出。
如山水画以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四家为代表;花鸟画属南唐徐熙和前后蜀黄筌最为知名;人物画更是名家荟萃,其中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扛鼎之作。
创作背景韩熙载(902-970)自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南唐同光年间(923-926)登进士第,书画文章名噪一时。
在南唐前主李昪和中主李璟时期,因其直言敢谏、勤于任事,特别是在中主时期,他谏言推行的新币制,使南唐的经济得以稳定,后官拜南唐中书侍郎。
南唐后主时期,继位后的李煜,虽然在诗词书画方面颇有造诣,但终日沉迷酒色、不思治国。
李煜本想用韩熙载为相,可因韩熙载出身北方,博学多才,政治抱负远大,又加之其快口直言,所以李煜一直对其心存戒备。
韩熙载亦知君主对其有猜忌之心,又见朝纲败落,知道南唐气数将尽,自己再进谏也是无济于事,故为以求自保,便终日设宴,沉醉于声色之中,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是李煜对韩熙载仍不放心,便派擅长人物画的宫廷画家顾闳中前去探查,并将所见绘于画上,这就是国宝级名作《韩熙载夜宴图》的由来。
作品分述《韩熙载夜宴图》包括“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宴归”五部场景。
画作中虽未画出墙壁、门窗,但作品以其独特而巧妙的连环画式构图,依次用屏风、隔扇、床帐等使全作段落分明,似分实连,浑然一体。
同时又通过环境布局、人物着装、动作、表情变换的刻画使观者顿觉置身其中。
“听乐”场景此部分出现的人物最多。
韩熙载长须高帽,身着黑袍,盘腿坐于榻上,与其他宴客及侍女共同欣赏艺妓的琵琶弹奏。
画作者以其高深的技艺,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听乐”的场景,从画中人的目光、姿态,让观者充分感受到琵琶奏出的旋律,在撩拨着听者的心弦。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韩熙载夜宴图》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琵琶声起,江南寂静的夜被铮然拨动,夜宴开始了。
转轴拨弦三两声,声声如诉,连湿润的空气似乎都凝结了,所有的人都在凝神倾听,沉湎在悠扬的琵琶曲里——这是韩熙载的夜宴。
此时,他斜坐于榻上,头戴黑色峨冠,手自然地松弛下垂。
满室的宾客或坐或立,都在倾听歌伎弹奏琵琶,面前的几案上,酒樽斟满,果盘堆尖,但人们只陶醉于琵琶女指端流出的美妙曲调,心有旁骛的大概只有韩熙载,他知道客人里多了两位不请自到的宫廷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他何尝不明白后主李煜身边的二位画师来此的目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且把满怀愁绪付于一江春水。
接下来是观舞的时刻,韩熙载干脆脱去外衣,抖擞精神,上前为舞女击鼓,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一位客人拍手打板,淡绿衫裙的女子翩翩起舞,旁边还有一位女子击节叫好。
一位僧人专注地看着韩熙载击鼓,对身边的舞女似乎视而不见。
在这个热闹而奢华的场景里,每个人的表情姿势,都随着舞蹈的节律,呈现着内心的情绪流动。
热闹到了巅峰,人的身心就会涌出些倦意。
韩熙载放下鼓槌,坐到内室的卧榻上,五个女子簇拥身边,韩熙载心不在焉地任凭侍女为他洗手、擦脸,对榻上三位女侍的私语也置若罔闻。
旁边还有两位侍女,一位托着茶点,另一位拿来了琵琶和笙箫。
夜色已深,火烛燃烧近半,夜宴也进行到中间了。
卧榻之上的韩熙载似乎看到了窗外的阑珊夜色,同样一轮圆月,可曾照亮北方疆土?算了算了,与其心忧天下,不如醉生梦死,夜夜笙歌。
奥热难耐的韩熙载干脆脱去外衣,袒露胸膛坐在椅子上,执扇驱热,自顾与眼前的婢女说话。
中间的五位女子则坐成一列,参差婀娜,笙箫合奏出的曲子,悠扬动听,客人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屏风前后,一位男客和一位女子正调情言笑——画面中隐约可闻悦耳的丝竹清音。
再难舍的欢宴也总是要结束的,宾客们有的准备离去了,有的还眷眷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韩熙载一手举在胸前示意,另一手紧握鼓槌,似乎意犹未尽,要通宵达旦的样子。
有关《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鉴赏简介:《韩熙载夜宴图》,五代画家顾闳中做。
图为绢本,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设色画,先藏于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杰作。
全幅长卷分为五段,义屏风和床榻来起到了分割画面的作用,各段相互联系,有独立成章,使全卷成为统一的大画面。
这幅长卷正是以这种五个连续的画面既独立又联系的方式,犹如连环画一样,描绘了韩熙载举办家宴,大宴宾客的全部过程,成为我国人物画中一幅不可多得的珍品。
画家顾闳中历任南唐唐中主,后主两朝翰林图画院待诏,以擅长人物画著称,除《韩熙载夜宴图》外据说还画过《明皇梧桐图》《李后主道装图像》等,均已失传。
赏析:五代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同在他之后北宋时期的《清明上河图》一样都堪称国宝级的传世名作长卷画,虽然这幅画的作者顾闳中的其它作品均已失传,画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也很少,但仅存的《韩熙载夜宴图》已足以奠定顾闳中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韩熙载原来是北方贵族,后因战乱来到江南做官,成为五代南唐的大臣。
韩熙载早年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后目睹南唐江河日下,时事日非的现实,为了躲避政治上的不测遭遇,故意沉溺于声色戎马之中,不问政事,夜夜宴饮。
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有意重用韩熙载,想了解韩熙载整天在家中做些什么,于是派遣画家顾闳中去韩家赴宴,采用“心识默记”的方法,画下这《幅韩熙载夜宴图》。
果然不出韩熙载所料,时隔不久宋朝大军便攻陷了南唐,后主李煜也沦为阶下囚,写下了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古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韩熙载夜宴图》作为古代人物长卷画,比起在他之前的长卷画提前了一大步。
这幅长卷画可以分为“听月”、“赏舞”、“休息”、“演奏”、“散宴”共五段,实际上记录了整个晚宴的全过程。
有其奇妙的是,这幅长卷是采用画面上的屏风、床榻等来作为隔断,他们即使画中的物件,同时又起了分隔的作用,可谓是匠心独运的妙笔。
《韩熙载夜宴图》的第一段“听乐”,表现的是夜宴上的演奏刚刚开始,韩熙载坐在床榻上和宾客们一起听乐的情景,画上每个人的视线都集中到琵琶女的手上,在座者都是韩熙载的好友和同僚,画家刻画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和神情,第二段“赏舞”,韩熙载已经更衣下场,亲自为舞伎击鼓伴奏,旁边的宾客都在观赏舞蹈,其中一位和尚甚为尴尬,作为出家僧人他本不应该参加这种场合,但是作为韩熙载的朋友他又不能不来赴宴,因此他只好目光不看舞技,作为避状,第三段“休息”,表现宴会中间休息时的场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众家眷交谈。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之阳早格格创做下中好术观赏正在北京故宫专物院内珍躲着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古典画画--《韩熙载夜宴图》.那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北唐(937年-975年)名画家瞅闳中之脚,通过千年的辗转,此刻竟能完备无缺天保存下去,堪称偶妙.瞅闳中,江北人,以擅画人物著称,少久担当北唐翰林院画待诏.《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形貌当时的现真死计,反映真人真事,具备深刻中心思维战较下艺术性的做品.道起瞅闳中那幅传世名画,有一段颇不觅常的故事.据华夏画著录书籍《宣战书籍谱》纪录,五代时北唐中书籍舍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搞的官员,出身北圆视族,唐往终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少诗文书籍画.工书籍擅画,而且富裕政事才搞.然而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时常云集去宾,常常饮宴,时常酣歌达旦.把一腔心事拜托正在歌舞夜宴之中.权强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念用他为相,又不搁心.本去,当时国家团结,北北分治,北唐国势衰强,北圆强盛的后周对于北唐形成了宽重的威胁.后主李煜对于那些正在北唐仕进的北圆人心有猜忌,死怕他们存有二心.有人背后主李煜报告,今早又有一些往中官员要去北圆籍大臣韩熙载家散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相识真正在情况,于是派瞅闳中战周文矩深夜潜进韩宅,相识一下他的里前活动情况.瞅闳中创造,去宾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专士陈雍、紫薇郎墨铣等官员战教坊副使李嘉明,别的便是当时一些走黑的歌女战舞女.夜宴的气氛非常十分热烈,宾主觥筹接错,大有一醒圆戚之势.夜宴举止核心,另有歌女唱歌、奏乐战舞女跳舞帮兴.去宾们一个个陶醒于高兴之中.瞅闳核内心明黑,韩熙载那种重湎声色去消磨时光的搞法,本质上是力供自保,念借此去标明自己对于权力不兴趣,以达到预防受皇帝猜疑战迫害的脚段.回去后,瞅闳中战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画造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收给后主李煜.李煜瞅了画以去,对于韩熙载的戒心缩小了许多.厥后,韩熙载正在北唐乏官至中书籍侍郎、光政殿教士启旨,得擅终.《韩熙载夜宴图》本二幅,然而周文矩所做的一幅得传,即日咱们睹到的是瞅闳中的做品 . 瞅闳中《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脚卷形式,以韩熙载为核心,齐图分"听乐"、"瞅舞"、"戚息"、"浑吹"及"宴集"五段.各段独力成章,又能连成完齐.第一段写韩熙载战去宾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打饱.第三段写客人集后,仆人战诸女伎戚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接近客人战诸女伎调笑.头二段最传神,主宾或者静听、或者默视,集结注意于奏琴者的脚上战歌舞者的身上.打饱挨板的皆按节拍演奏,好像另有声韵传出画中.由于瞅闳中瞅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画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部分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画里中乐直悠扬,舞姿曼妙,觥筹接错,笑语喧哗,更超过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粗神状态,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里部角度、服饰、动做表情各有分歧,然而有一面相共,脸上不笑意,经常深重、忧伤的.把一个才搞下劳,然而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冲突搀纯的内心天下刻划得进木三分.取普遍宴乐图比较,具备一定的思维深度. 本质上,它不然而仅是一弛形貌韩熙载公死计的图画,更要害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掀穿统造阶级里里冲突.也从一个正里,格中死动天反映了当时统造阶级的骄俭淫劳.正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了保守的构图办法,挨破时间观念,把分歧时间中举止的活动构造正在共一画里上.齐画构造连贯流畅.,画幅情节搀纯,人物稠密,却安插得宾主有序,繁简得度.正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天使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品、床榻等之类的器物,使之既有相互对接性,又有相互分散感;既独力成画,又是一幅画卷.那幅图有些画里不画出墙壁、门窗、屋顶,也不画出光暗及灯烛,然而通过人物的活动,却能让瞅寡感触宴乐是正在室内的夜早举止,体现了华夏保守画画的简练脚法.犹如华夏旧戏剧,不必背景,只用脚势、眼神等动做让瞅寡感触周围风景历历正在目.《韩熙载夜宴图》正在用笔着色等圆里达到了很下火仄.齐画工致粗细,线条细润而圆劲,人物衣服纹饰的描画宽整又简练,对于器物的形貌真正在感强.设色既浓丽又稳健.比率透视有法度可觅,是一幅有要害履历文物价格战良好艺术成便的古代人物画粗品.。
接下来再来欣赏堪称国宝级的大作,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为什么被称为国宝级的大作呢?你们想知道了这幅传世名作的来由吗?那么我们现在先来欣赏下它几个完整的片段。
此画以长卷的形式描绘南唐巨宦韩熙载在家举行宴会的场景,分别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如叙事般的描绘了韩府举行夜宴的情景。
请同学分别指出这五个场景。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这个夜宴里的重头戏“听乐”首先我们来找一下主人公韩熙载,哪位是他?答:头戴高帽者但是这个画里面中心人物是谁呢?答:演奏琵琶的歌姬对,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都在认真的听着美妙的音乐。
来韩府赴宴的都是当时的达官贵人,而这些高官们赴宴往往都把自己的得意门生带着。
这里分别有新晋的状元郎,也是韩熙载的门生,在画里何以体现这个人物的呢?同学们能指出来吗?答:穿红衣的年轻人。
从他在坐姿和神情上看大家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轻松得意、骄傲的样子再来看李嘉明,他原先是端正的坐着,后来忍不住侧过身来听,说明什么?太常博士陈致雍以及他的门生舒雁,一副沉浸在其中的样子,陈致雍还一边听一边合着节拍。
同学们能模仿一下他们吗?这和我们今天看演唱会与歌星互动是一样的。
我们在来找找其他的典型的听乐者。
小结:画家在这听乐的场景里,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的身份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可见画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刻画。
那么在这个轻松欢乐的画面里,作为主人公韩熙载是什么神情呢?回答:神情呆滞苦闷,看不出一丝快乐。
我们在来看他在不同的场景里的表情,欣赏,作为宴会的主人,韩煕载为何这样的郁郁寡欢的神情呢?我们接下来看一个视频,答案就会揭晓了.播放4分钟的视频《国宝档案》对这幅作品的全面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觉得原来确实是那么回事,加深印象。
这幅画在当时起到一个就像今天的照相机的作用,一种通俗的说法:狗仔队,上级领导刺探下级的作用,从这几个画面中韩熙载的神情可以看出他抑郁不得志,却不得不借声色自毁的苦闷心理,同时也看到了封建上层社会生活荒淫奢靡的一面。
摘要:《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全卷构思精密,五个画面一气贯注,以人物的疏密,景象的闹静等来调节节奏,使得事件进程一目了然,发展状况曲折起伏。
卷上并无多余的背景,却巧妙地用屏风和床榻切换时空,完成不同场景间的过渡,将时间和空间不着痕迹地揉合为一。
正文:《韩熙载夜宴图》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
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
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
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
韩熙载明白他们的来意,故意将一种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
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
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
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
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
此段出现人物最多,计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
另有韩的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小教5班郑婷婷 120101431现实主义的题材要求画家深入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目识心记,悉心体会,然后艺术地再现,把自然形态上升为艺术形态。
《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所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这是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在韩熙载家中参与夜宴之后,回到宫中,凭借当时观察到的事物与人物神情,再加上他惊人的记忆力,在宫中所画。
在描写人物刻画时,对韩熙载的神情着重描写。
可见后主对韩熙载的上心程度。
而就我自己来说,我是同意“李煜了解韩熙载夜生活的目的,都是出于善意,或欲重用,或欲促其能有所改正。
”这个观点,而不是因为疑心而去派人监视他。
虽然之前李煜对他不重用,但是俸禄,官职都没变,当韩熙载缺钱,一贫如洗,不得不解散群伎时,也是李后主拨资给他,当他最后死去,一穷二白,后事李煜办,墓穴风水好,还封谥号“文靖”,更差人编纂遗文成册。
所以我觉得李煜派人去,也是因为国难当头了,想看看他是否还能被重用。
《韩熙载夜宴图》一共画了5件事,分别为:听乐,击鼓,休息,清吹,送客。
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
我觉得每一件事看似独立却又相互联系。
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是晚年放荡但悒悒不欢的一个朝中高官。
从一开始和状元郎坐在榻上听音乐,然后自己下场,亲自为舞姬击鼓伴乐,玩累了,去休息一会,几个婢女伺候着他,他穿上外套听着伎女们吹奏音乐,最后起身送客。
这5件事,可以单独成画,但是连在一起就显示了事物的序列性。
画家对人物的刻画尤为深入,以形写神,并且,循着画中所画人物的视线看去,没有一个人的视线是超脱于画的,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画中人物有的弹奏舞蹈,有的按拍欣赏,情态生动。
而对主人公刻意描绘,曲尽神形。
但无论韩熙载在5个场景中做什么事,始终眉峰双锁,若有所思,沉郁寡欢,与夜宴歌舞戏乐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
五代时期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赏析公元907-960年,正是我国五代十国之际,那是唐代大一统局面瓦解后随即而来的一个动荡战乱时期。
中原一带,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称为五代,同时割据边地建国称王的,又有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唐、南汉、北汉、南平等十国,合称为五代十国。
虽然政局混乱,社会不安,但是,艺术的发展并未受到很大影响。
以绘画而论,五代的后梁、后唐,十国的前蜀、后蜀、南唐,仍然是人才辈出。
这一时期的绘画,道释、人物画没有多大的发展。
那时高雅之士目睹政治之腐败,多隐居山林,因而与大自然密切接触。
大者名山巨川,小者花草禽兽,凡是自然界的东西,都引起画家的注意,成为绘画的题材,因此山水画和花鸟画都大为发展。
五代时期的画坛就出现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分天下的局面。
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宗教画相应衰落了人物画承唐遗风比较满意精雅的格调占上风;花鸟画方面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加强形成了徐熙和黄荃为主的两大流派;山水画方面画家们师法大自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地貌气候特点创造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并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皴、擦、点、染的技巧。
这里介绍顾闳中人物绘画作品。
顾闳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传世代表作为《韩熙载夜宴图》,见于画史著录的作品还有《眀皇击梧桐图》、《游山阴图》、《雪村图》、《荷钱幽浦》等。
五代时期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赏析《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作品,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生活轶事为题材绘制而成。
韩熙载(907~970),字叔言,山东北海人,唐末进士,是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
后主李煜继位时,南唐国势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则迅速崛起。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绘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这幅描绘韩府夜宴全过程的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这幅名画出自五代南唐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完整无缺地保存了下来。
顾闳中,江南人,擅长画人物,神情意态逼真,用笔圆劲,间有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曾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
后主李煜当时拟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是听说他“多好声伎,专为夜饮,宾客糅杂”,就命顾闳中去偷看真伪。
顾闳中目识心记,便绘成了一幅描写当时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举世闻名画作《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原有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已失传,今天我们见到的是顾闳中的作品。
全图总共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
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
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休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
其中前两段最为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
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
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
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加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就是脸上都没有笑意,总是深沉、忧郁的。
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与一般宴乐图比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张描写韩熙载私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时代风貌,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