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河大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8
清塘荷韵1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赏读描写荷的语句,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领悟文中抒发的爱自然爱生活爱人生的情感,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2重点难点1、品味荷之韵。
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和作者的人生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从古及今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写荷的名篇。
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
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花喻人,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与追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将荷花的美写到了令人心醉的极致,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
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先生笔下“季荷”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他为什么对“季荷”情有独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清塘荷韵》的世界。
活动2【活动】我能说请你谈谈所了解的季羡林。
(配合作者图片及文字,简介季羡林生平学术成就及创作。
)季羡林: 1911 年生 ,山东临清县人。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精通数国文字,出访过几十个国家,且掌握几种古老的文字,对印度文化与佛学又有深入研究,可谓是学贯中西古今。
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
出版有散文集《牛棚杂忆》等。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清塘荷韵》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技能目标:1、朗读品味语言,从阅读中获得学会观察的启示,懂得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领悟生命的智者。
情感目标: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初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情感。
2、教学难点:反复地诵读和感受具体的文字,理解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
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求学生能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只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的种子。
【教法】:阅读——讨论——体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正是花季雨季的青春时期,大家拼搏努力,想印证自己青春的美丽;可生活中爱美的并不只是青春时期的笑脸,还有很多人如:(生命之美的例子 2个左右)有这样一个非常可爱的老人,在自己86岁高龄时还对生活之美要求很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塘菏韵》设计意图: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二】、作者季羡林(1911——)山东清平县人,当代学者,教授。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1935年赴德国学习,主修印度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大教授担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97年底《季羡林全集》共32册出版。
【三】、初读感知(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字词理解:(学生集体朗读)接踵而至(zhǒng) 细弱单薄(bó) 旮旮旯旯(gā ga lá la)旖旎(yǐ nǐ) 蓇葖(gū tū)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清塘荷韵》优秀教学设计《清塘荷韵》优秀教学设计两篇《清塘荷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理解、品赏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对人生的参悟3、运用三读法和问题法引导阅读教学重点:荷之韵的品味教学难点:文中蕴含的理趣(佛理)的品赏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提出问题。
二、导入新课看到荷花,我们马上会想起一些古代咏荷的名句。
比如说荷花呀,不仅古人喜欢,今人也喜欢。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两篇咏荷的文章,可谓“双峰对峙,二荷并举”。
一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篇是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去品味他笔下的荷韵。
三、解读文本明确用三读法。
点一下哪三读,怎么读(一读感知:指向整体文体思路内容;二读理解:指向局部关键词关键句;三读品赏指向文章的深层意蕴)(一)一读感知首先请同学们用2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大致内容,这是阅读的第一个环节。
感知学生回答明确:1~2 希望池塘里有荷花 3~8 荷的生长过程9~11由荷而得到的感悟 12祝福“季荷”过渡:经过刚才的初读,我们已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大致内容。
下面我们开始对文章的具体段落,进行理解性阅读,这是阅读的第二个环节。
(二)板书:理解昨天,我们同学在预习课文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呀,我选择了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1、如何理解周一良先生所赐的“季荷”二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能抓住关键词提问)你已经作了哪些思考?坚韧荷勃发/爆发季羡林个性季荷思路点拨:荷是季羡林种的,而且他非常爱荷。
“ 荷”是怎样的?(这“趣”在荷身上有哪些体现?)季羡林又是怎样的(结合手头的资料)?两者是契合的。
所以称之为“季荷”。
相机读第6节,第8节。
过渡:难道仅仅是荷花和季羡林的身上有这些特点吗? ( 一切生命都有。
)齐读这句话。
《清塘荷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地自学,教师对学生起著非政府、鼓励促进作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引导学生体味、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关注自然、体悟人生。
教学重点1 、品味精美的语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认知文章主旨,鼓励学生高度关注自然、体悟人生。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预习1 、利用网络或图书,收集节录有关写下荷塘荷花的诗文,并搞评点。
2 、认真地阅读课文,将读完课文后最初的感受和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记下,课堂解决。
一、交流复习内容,确认自学目标。
教师导学: 1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诗文。
2 、鼓励学生交流念课文的体会和答疑疑难问题。
3 、组织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 1 、交流收集的诗文。
2 、相互交流感受、解答疑难问题。
3 、商谈确认自学目标。
(赏析文段、把握感情、理解主旨)教学设想:在交流中,激发起学生收集搜寻资料的性欲,培育学生累积科学知识的能力。
(同学已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周敦颐的《爱莲说》、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及杨万里写荷的诗等)二、赏析精致语段,把握住作者感情。
教师导学: 1 、组织学生品读、赏析、交流自己喜欢的精美文段。
2 、指导学生赏析:①作者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立足点在哪?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②作者用了哪些手法写下了景物的这些特点,接到什么效果?③写景中蕴涵着作者什么感情?自己有没有这种体验。
(鼓舞,崇尚高尚、纯净民主自由,舍弃尘世的冰冷,向往小自然)3 、引导学生理解含蓄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品酒第三段后教师鼓励学生思索“ 公事包依旧沈重扎着我的肩膀。
然而,我非常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轻风与人,存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可以” 对这句话的认知。
鼓励学生体悟、体验。
(在那刹那的一刻,忘记了公事缠身,而与阳光、荷叶、轻风融为一体,得到瞬间的多彩的神会,这瞬间的多彩的神会,是灵魂的过滤,是心灵的净化,是我摆脱污浊的现实的美好愿望和情怀,也是我内心世界与自然外物融合的结果。
《清塘荷韵》教学设计《清塘荷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
3、理解作者借荷寄托的人生感悟。
情感态度: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热爱生命,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与热情。
教学重点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荷花高雅洒脱、乐观豁达的神韵,借以理解作者的人生境界。
教学方法通读赏读、启发点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投影片展示几幅荷花图片)千娇百媚,万种风情,相信这些荷的图片一定带给你绝美的享受。
看到它们,你联想到了哪些赏荷、咏荷的古诗文名句?千百年来,荷花以它的美丽圣洁受到历代文人的钟爱。
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在他86岁高龄时写了一篇散文《清塘荷韵》。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清塘荷韵的世界,去闻一闻荷香,品一品荷韵。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
3、理解作者借荷寄托的人生感悟。
三、积累整合夯实基础课前预习课文时,同学们对作者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老师又补充了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坎坷的人生。
1、走近作者大屏幕展示:他,曾是一个生在贫困至极家庭的农村少年。
他,曾是一个置身战争硝烟饱尝饥馑难眠的留学青年。
他,曾是一个深遭文革动乱受残酷迫害的知识分子。
他,曾一度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他,最终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2、预习检查读一读,写一写:旖旎翘盼睥睨蓇葖脍炙人口接踵而至旮旮旯旯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以“荷”为线索展开,叙写了作者____荷、____荷、____荷的事情。
明确:种荷—盼荷—赏荷五、局部探究把握情感在作者挥洒自如的笔下,一塘荷花带着它的清香秀雅,带着它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
请同学们再次走近课文,和这位八旬老人一起去体会种荷、盼荷的忧与乐吧。
默读课文3——7段,思考:季老在四年的漫长等待后,面对蓬勃生长的荷,感悟到了什么?明确: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清塘荷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清塘荷韵》。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爱荷赞荷。
有的描绘它的天生丽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的赞美它的志趣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的敬佩它顽强的生命力,如季羡林笔下的《清塘荷韵》。
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多媒体展示)一、教材地位本册书第五单元以“感悟生命”为主题。
本单元的文章有小说、演讲辞、散文和诗歌。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生命的魅力。
其中,散文《清塘荷韵》借物喻人,通过赞美荷花来表现季老顽强的生命力和豁达的人生境界。
学习本课,我们不仅要落实单元主题与学习目标,正重要的是实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人文教育。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写荷诗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能力目标:精读文段,探究荷韵。
赏析景物描写,品味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感悟季老顽强的生命力和豁达的人生境界,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重点难点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因此,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重点:感悟季老顽强的生命力,赏析景物描写,品味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季荷”的含义,品味诗句“池花对影落”的意境,感悟作者豁达的人生境界。
四、教学过程明确了目标与重难点之后,我们便一同伴着书香赏荷之美,品荷之韵。
1、:欣赏图片、美读诗句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四幅荷花的图片,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接着,有感情地诵读描写荷花的诗句。
通过诵读、积累诗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2:展示疑难、明确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书,一边自行提出一些问题。
”作为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
清塘荷韵精品教案教案标题:清塘荷韵精品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清塘荷韵,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清塘荷韵主题,介绍其背景和意义。
2. 播放一段清塘荷韵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和探究(20分钟)1. 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清塘荷韵的感受和想法。
2. 引导学生观察清塘荷韵的特点,如水池、荷花、亭台等。
3. 学生分组进行园林设计的小活动,每个小组设计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园林,包括水景、植物和建筑等要素。
三、创作和表达(2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园林,绘制平面图或制作模型。
2. 学生用文字和图片描述自己设计的园林,包括设计理念、特色和功能等。
四、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并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的园林。
2.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
五、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园林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教案评价:1. 通过导入和学习,激发学生对清塘荷韵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展示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通过总结和延伸,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案指导:1. 在教案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2. 教案中的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3. 教案中的评价环节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参与和互相学习。
4. 教案中的延伸环节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清塘荷韵(说课稿)教材分析:《清塘荷韵》出自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贵有精神”。
《清塘荷韵》是大学者季羡林从荷花的生长过程中展示他对生命蓬勃力量的赞美,以及他对生命的豁达、超然和洒脱。
是中国“莲文化”中一曲生命的赞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定:《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语言朴实,清新淡雅,行文平易晓畅,感情真挚、细腻。
语文阅读的过程总是遵循着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糙到细微,由肤浅到深入的规律。
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算是初步走进文本。
因此我把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定位本次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字里行间,蕴藏着这位大学者对生命力量的赞美。
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我们又似乎能感受到他直面人生,淡定从容,超然洒脱,彻悟生命的人生态度。
用心圈划,细细吟咏,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我把它作为第二个教学目标及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一:导入。
周敦颐《爱莲说》天下闻名,学生也是耳熟能详,所以学生在聆听教师富有激情的导入中,既回顾了旧知,又引出了“荷”的话题,同时又引出了另一个爱荷的人——季羡林。
因为这个作者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所以我先向他们展示季老的一张照片,请同学们谈谈印象。
因为季老以朴素闻名,所以学生都能看出他的平凡普通。
在此基础上,我向他们隆重的介绍作者,这样会在他们心理有所触动,也为下面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打下了基础。
环节二:初读感知。
环节一从周敦颐对荷的感情过渡到季羡林对荷的感情。
所以第二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圈划感悟表现作者对荷的感情的词句,并细细品味。
这一环节体会了作者感情,理清了行文线索。
完成目标一。
环节三:深入文本,品读荷韵。
上一环节学生品味了作者对荷的感情变化,自然感受到他对荷的喜爱。
他所爱的就是荷之韵,在文中具体指的荷花不畏艰难,顽强执着的生存力量和作者豁达超然的生命态度。
《清塘荷韵》教案资阳中学李雪丽一、教学目标1.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作者借荷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季荷”的形象的把握,体会季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对荷(包括季羡林先生)是“生命彻悟的智者”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朗读体会、质疑讨论五、教学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流程:(一)设疑导入,调动兴趣“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节目在给季羡林先生颁奖时所写的颁奖词。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他的身上有众多头衔。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美文---《清塘荷韵》,曾经在1998年获得过全国优秀散文一等奖。
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名篇,一起赏一赏那朵朵季荷,品一品那清塘荷韵。
(二)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课文,你觉得这篇散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要求:勾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发出疑问,这究竟是怎样的清塘之荷呢?让作者期盼,让作者狂喜……2.季老笔下的清塘之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关键语句)同学们对文章的初步体会,我们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首先就应该读出这篇散文写的是什么景或什么物,这些景或物有什么特点。
季羡林先生这篇《清塘荷韵》写的是燕园一个池塘中的荷花,重点写荷的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荷的生命力顽强的:荷叶的时间、空间、数量和生长态势等,荷花的颜色、数量等。
)生命力顽强:生长时间长、空间广、数量多、态势盛红色浓、花瓣多、红艳耀目、凌驾、迎风弄姿、睥睨一切外形之美,内在气质生得很灿烂、热烈、张扬。
(三)合作探究(研读9-13段)先生真的只写了荷的生命力的顽强吗?请再读文章,尤其是8~13自然段。
1.如果只是为了表现荷的生命力的顽强,那为什么还要写花落,那不是生命的消逝吗?追问:(1)请找出写花落的句子;(9段、12段)(2)请谈谈你对“池花对影落”的理解(3)第12自然段,不仅写花落,更想象花落之后的情景,有什么深意?(2)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凄凉、萧条之感,而作者笔下的“池花对影落”呈现的却是一幅宁静、安详、柔和、清新的画面: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
《清塘荷韵》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本文生字生词,感悟作者笔下荷花的内涵,体会生命力的顽强。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本文,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请改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品味荷之韵,感悟生之韵。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方法:阳光五步教学法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1、了解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
季羡林:著名教育家、梵文学家、作家,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资料帮助理解: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
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
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
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死了”“还是活下去吧”。
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
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这其实正是季老的人生的写照。
只有具有这种顽强、坚韧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
2、字词积累:yǐ nǐ qiáo zhǒng pì nì pái huái shǔn旖旎翘盼接踵睥睨徘徊吸吮堕落gā lá gū tūr yí qíng kuài zhì旮旯蓇葖周敦颐擎天脍炙人口二、导语设计师:荷花既没有牡丹的雍荣华贵,也没有桂花的十里飘香,然而,她美丽、圣洁,能在炎夏酷暑中,亭亭玉立,给人送丝丝清凉,散阵阵幽香,为炎夏增添几多美景和神韵。
《清塘荷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清塘荷韵》。
一、说教材:本册书第五单元以“感悟生命”为主题。
本单元的文章有小说、演讲辞、散文和诗歌。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生命的魅力。
其中,散文《清塘荷韵》借物喻人,通过赞美荷花来表现季老顽强的生命力和豁达的人生境界。
学习本课,我们不仅要落实单元主题与学习目标,正重要的是实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人文教育。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品味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季老顽强的生命力和豁达的人生境界,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重点难点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因此,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重点:感悟季老顽强的生命力,品味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难点:理解“季荷”的含义,感悟作者豁达的人生境界。
四、教学过程明确了目标与重难点之后,我们便一同伴着书香赏荷之美,品荷之韵。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四幅荷花的图片,同学们,看到他们,你联想到了哪些赞荷、赏荷的古诗文名句?(学生调动积累背诵诗文)之后教师导入:千百年来,荷花以他的美丽圣洁受到历代文人的钟爱。
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先生在他86岁高龄的时候写了一篇散文《清塘荷韵》。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清塘荷韵的世界,去闻一闻荷香,品一品荷韵。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是语文世界最绚丽的风景,也是文本解读的直通车。
解读写景抒情散文,读更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首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注意体会作者在叙事描写中的情感变化。
理清文脉。
自由朗读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初读感悟。
《清塘荷韵》教案第一篇:《清塘荷韵》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3、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4、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品味荷之韵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法:阅读——讨论——体悟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师提示: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荷花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三、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围绕“荷”,讲了些什么内容?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讨论明确:恋荷—种荷—盼荷—护荷—赞荷—赏荷—祝荷)2、教师提问:文章题目《清塘荷韵》,那同学们思考一下:“韵”字主要体现在哪些环节?(学生讨论明确:赞荷和赏荷。
)3、学习第6、7、8三个自然段。
抽学生读,读后教师引导理解:一夜之间到几天之内,再到不到十几天的工夫,作者从时间上写了荷的生长过程,突出其茂盛,而8自然段主要写了荷的色浓瓣多,那同学们思考,只是简单地写荷的茂盛和色浓瓣多吗?其实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明确:这三个段落不只是简单地写荷的茂盛和色浓瓣多,说明了生命力的强大。
)学生找出最能概括其韵致的话,读一读。
师提示:我们很难想象,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槃。
八年级语文《清塘荷韵》教案设计季羡林《清塘荷韵》教案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曾获1998年全国优秀散文一等奖。
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以独到的视角,仔细的观察记叙了荷花生长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设计了这样的教法。
那就是淡化篇章结构,段落层次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定放在了让学生品味,理解,内化吸收上,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在灵魂深处,被作者那种乐观进取,执着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那种儒雅、高贵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所震撼。
培养学生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注重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知识点的落实方面,主要学习比较观察、持续观察和定点观察。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大课容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决定尝试使用音乐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老家:“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必须用手、用舌、用脑去工作”。
那么,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我是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其课堂“主人”的地位呢?首先,营造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和谐,愉悦的环境,能够放松学生紧张、疲惫的状态,缓减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压力,让他们感觉到上课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甚至是一种享受。
在这种良好的学习心理的感召下,学生在求知过程就会产生一种良性循环。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伴随着优雅、动听的钢琴曲,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教室逐渐地静了下来,接着我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两首有关荷花的诗歌。
在音乐的伴随下,我让学生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诵品味体会文章的基调,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真挚的情环。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悍,文字上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基于此,我尝试着让大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技巧方面的特色,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精妙的妙思,精美的语言,沉深的情感都挖掘的很到位。
八年级语文《清塘荷韵》教案设计一、背景介绍清塘荷韵是一首新时期的古风音乐作品。
作曲家萧忆情在创作时,深受清风雅韵、水墨丹青的感染。
本曲通过生动的旋律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幽景色和淳朴的田园风光,唤起了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关怀。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清风雅韵和水墨丹青对萧忆情的音乐创作的影响。
2.掌握《清塘荷韵》的曲调和旋律。
3.理解江南水乡的清幽景色和淳朴的田园风光的意义。
4.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怀和热爱。
能力目标:1.发扬集体合作精神,参与合唱活动,提高协作能力。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自然的美丽,提高审美能力。
3.提高音乐表演技能,掌握正确的唱法和节奏感。
情感目标:1.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怀和热爱,发扬人文关怀的精神。
2.感悟清风雅韵和水墨丹青的人文精神,理解古风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欣赏1.向学生介绍《清塘荷韵》的起源和背景。
2.播放《清塘荷韵》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清风雅韵和水墨丹青带给人们的美。
3.引导学生留意曲调和旋律,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氛围。
2. 合唱1.组织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分配不同的歌词。
2.向学生介绍歌词的意义,并提醒学生注意发音和节奏。
3.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让他们熟悉歌曲,掌握正确的唱法和节奏感。
4.将各组学生召集在一起,进行整体排练,并对细节进行修正。
3. 表演1.在课堂或校内会场上,组织学生进行演出。
2.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表演形式,例如以视觉形象、肢体语言、音乐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以体现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3.在表演结束后,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领会音乐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评价综合评价:根据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在表演中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
具体评价方法:1.收集学生的合唱音频或视频,对其进行评估。
2.对学生进行统一的听力测试和音乐知识测试。
3.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听课态度、课堂表现和小组合作情况等。
《清塘荷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过程与方法: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品味荷之韵。
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请学生朗读6、8两段,注意把握作者的心情。
1.问:文中作者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为什么作者这样说?前面还有没有出现过奇迹?“奇迹”出现了两次,一再强调是“奇迹”,说明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无——有),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但是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透了半边天。
真是不动则已,一动惊人!在荷花没有露出水面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而当荷花真正开始繁衍,他的生长速度是惊人的。
这样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稀到密,绿透全池塘、红透半边天的过程。
2.问:这个奇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明确:说明了生命力的强大3.问:能否用文中的话说明?(齐读6):“天地萌生万物……无法抗御”。
4.大家能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体会这生命力的强大?比如说:昙花一现,虽然昙花开放的时间如此短暂,但是,在它聚集力量的时间当中,它用尽了精力。
在那“一现”它开得烂漫!开得忘情!又比如:蝉,它在地下沉睡多达数月,而在地上则只有一、两周而已,所以它不断的鸣叫,以使自己的生命多姿多彩。
不断蔓延的荷花也是如此,这正体现了生命力量的伟大。
这些正说明了生命长时间的酝酿正是为了日后的勃发,正所谓“厚积薄发”。
这样,文章就上升了一个层次,既有景(荷花的生长茂盛),又有情(作者心情随生长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更有理(由此而阐述的生命力之顽强)。
从而达到了景情理的交融。
这一部分,作者不但展示了荷花生长的茂盛情况,而且对荷花生命力的顽强进行了赞美,我想我们大家也被荷花这种出乎意料的生长力量所打动,我们也为之惊叹和赞美。
八年级《清塘荷韵》教案河大版清塘荷韵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巩固与荷有关的诗句。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3.读准字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速读法。
速读课文找出线索,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变化。
闞摯鲨瀟潴綿賂桡烧嬪壇訪璣喪頌疖潆缂臍蕁劍躥骆籬懨摑圍專糝燦賑頓窑蠟縐顼轶興窩閬忏娱颀襝钞谨砀債掄戩燭毁膑掷碍嶧灑苍娛喽獫賄閱丽缉昼。
2.品读法。
品读课文,理解荷之韵的“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文中流露的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培养高尚雅致的生活情操。
饰娈难稣彌刘園兰岘庆薟濫槨鲐歐贈莸鱟約貯辖詮愨掃届谎碼栖咼鲮鳌臉渍繃濁躉蹺繰莖漸羆鋦轶齙鹪縟纵揮龇鸦劑驕绑燭绂殚鯗谲榪藺賃闊鯛抚择僥。
2学情分析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
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
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一年级的指读水平。
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100%达标的不到一半,还有3 人只达到课标要求的40%,2 人只达到40%甚至以下。
全面超标的学生只有1个,超过课标要求1/3的也只有5人。
因此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还有极少数学生存在智力问题。
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補蒉韦踊锗綃獪颉騷径题瀘荞钝载飒铠擴磚闵缁謊学硤谤跹剐诫镀紱愴雜镛赋纹铥癘匯陨舻饵熾硕闽喾紙欖儼奥總顆奧塹騭鋦鲔祕缂軍圖碛釕匱縊齡谌。
清塘荷韵(河大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1、清塘荷韵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4、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荷之韵。
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荷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水生植物,有谁知道荷花还有什么别名?(莲花、芙蕖、藕花、芙蓉、菡萏等)(板书)
2、展示荷花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找出与之相配的诗句。
(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仅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
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荷花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
二、作者简介
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季羡林。
(配合作者图片及文字,简介季羡林生平学术成就及创作。
)
——季羡林: 1911 年生 ,山东临清县人。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精通数国文字,出访过几十个国家,且掌握几种古老的文字,对印度文化与佛学又有深入研究,可谓是学贯中西古今.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副校
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
出版有散文集《牛棚杂忆》等。
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他的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
有着密切关系。
佛教自西汉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
代表的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
莲花(即荷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
影响的“佛的本质”,加上季老又是一个道家思想较浓厚的一
个人,他追求清静无忧,荷花正像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居者一
样,正符合季老的追求。
所以才会对荷花特别的情有独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2、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诵读课文,理清行文的线索,并
用带“荷”的两个字来归纳文章段落。
——荷(线索): 想荷(1-2段) ——种荷(3段) 盼荷(4-6段)——赞荷(7段)
赏荷(8-12段)——祝荷(13段)
四、品读课文,探究主旨
1、请同学们朗读1-2节,说说作者种荷的缘由?作用是
什么?
——自己的思想守旧;中国人都爱菊;
为后文的期待与欣赏埋下伏笔。
2、请同学们自读3-6节,说说荷花的成长过程是怎么样的?而作者的心情产生怎么样的变化?(圈划出荷花成长的句子以及作者心理变化的句子)
3、荷叶初长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还是觉得这是有些灰心的一年?
——明确:五六片、圆圆的细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
因为之前作者希望的是满池塘的荷花,可实际荷花长得太慢了,由于对荷花的极度的喜爱,他担心这样孤零零的荷花终究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
4、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第四年的荷花的呢?(书中圈划)
5、作者从种荷、盼荷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怎么样的生活哲理?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学生齐读,后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作者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表达观点的句子)不仅荷花,其实世间万物都是具有生命力,它们往往以任何人都无法抵御的力量在蓬勃生长着。
6、文章为表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从最初投放种子写起,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期待,作者不惜笔墨,直写
到荷叶满塘才让读者放下那颗期待的心。
如果把文中的第4、第5自然段删除,表达上会有什么变化?请用心体会一下。
——不能去掉。
4、5两段起铺垫作用,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期盼,感受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沉静了三年,但只要生命不止,一定会有生命勃发的时机。
7、品读第8段,说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与“燕园其他池塘里的荷花”有什么不同?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突出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旺盛生命力。
(生命的勃发)
外形之美:红艳耀目、与众不同、卓然挺立、迎风弄姿
内在气质:睥睨一切、高高凌驾(超凡脱俗)
8、齐读第9、10两段,说说这两段分别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
——月夜塘荷的宁静之美;小波斯猫落水;
动静结合,映衬了月夜荷塘的宁静、静谧和热闹之美。
喜爱、沉醉在这荷塘的静谧之美中。
(如:徘徊;静静地吮吸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9、指名朗读第11段,请同学们说说这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侧面描写,突出荷花的美。
(本文中有正面描写荷花的美,而作者沉醉于这美丽的荷塘,而身边的其他人也加入到了欣赏荷花的队伍中来,这都是从侧面来突出荷花的优美。
所以本文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
10、人们常用“残荷败柳”来形容冬天的荷塘,但作者在文中却说“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荷花所做的“春天的梦”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说荷花做着“春天的梦”是指在严寒的冬季,荷花的生命状态也不是停止的,它会为来年的盛开做着精心的计划和准备。
该句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给予的无限深情。
(导:4、5段中,虽然荷花没有开放,但是它们的梦想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也正因为如此,才换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荷塘。
)——作者赋予自然界变化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感,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的信心。
从这种意义上说,荷花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也是永恒的。
11、请同学们齐读第8节中“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思考以下问题:A一般的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怎么样的感觉?(凄凉、萧索)
B那么作者笔下这段关于落花的描绘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命惨悟透了什么?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现在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
它走得如此飘逸、洒脱。
)
(能以这样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体现了季老豁达、超然、彻悟生命的人生境界。
——这是作者从荷花上体悟出来的。
)
12、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从此老人的心为之牵绊,随之起伏,为什么呢?他对荷情有何钟?荷之韵究竟何在?(总结)
——生命的孕育之美;勃发之美;外形之美(风姿绰约、气质脱俗);静谧之美;热闹之美;永恒之美;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
(托物言志:本文对荷花孕育的艰辛过程的描写其实就是为了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以及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赞美。
)
13、教师小结: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自然界的万物生生不息,它们以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们以生命启
示了心有灵犀的人们。
季羡林老人从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那我们也学习季老先生去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去发现美,去探求美的真谛吧。
五、单元主题总结:
六、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练习
2、推荐阅读三本书:《牛棚杂忆》《清塘荷韵》《我的人生感悟》。
吕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