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何志平: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和谐观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儒释道文化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这三种思想体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儒释道文化中,和谐统一是一个关键概念。
本文将从哲学、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等多个角度,探讨儒释道文化的和谐统一。
1. 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与和谐统一: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和中庸之道,强调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追求个人与社会、天与地的和谐统一。
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强调“道”与“德”的修炼。
通过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状态,实现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
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
追求众生的和谐统一,通过修行、觉悟和觉后的解脱,实现个体与世界的和谐。
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都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不同的修身修道途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儒释道的伦理与和谐统一:儒家伦理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
儒家强调孝道、礼仪、忠诚和义务,鼓励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良好的角色。
个体通过遵循伦理道德,服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统一。
佛教伦理强调的是修行者与众生的和谐统一。
佛家倡导慈悲和无私的思想,通过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实现众生的和谐。
道家伦理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儒释道在伦理道德上强调不同层面的和谐统一,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众生、个体与自然之间通过不同的伦理准则实现和谐。
3. 儒释道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统一:儒家生活方式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注重孝道、和睦相处和社会责任。
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和谐,通过和睦的家庭关系和友好的社会氛围,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佛教生活方式倡导简朴和无私。
佛家鼓励修行者舍弃贪欲与执着,追求简朴无私的生活方式,实现心灵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道家生活方式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之道,选择简朴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
在当今社会,和谐的观念仍然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新的和谐理念,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依靠自然。
最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进一步得到强调。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人们普遍认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中国文化尊重家庭、尊重长辈、尊重师长,注重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与和睦。
最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更加注重平等、包容、互利共赢。
人们倡导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倡导不歧视、不偏见的人际交往,倡导和谐共处、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还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关系,鼓励人们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最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进一步深化。
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问题,通过个体的努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还体现在国家与国际的关系上。
中国文化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最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展,人们更加注重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
中国积极倡导建设性国际关系,主张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不断进化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互促进。
最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更加注重环境、人际关系、个体与社会、国家与国际的和谐。
这些和谐理念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只有通过和谐的发展与协调,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zhlzw.com中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
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
《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
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
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中国文化和佛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广泛的宇宙观和生命意义的价值特征。
在过去的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和佛教的结合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据现在发掘的文献资料,印度的佛教僧侣和商人经过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将佛教带到了中国。
自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这使得佛教成为一种在中国广泛的信仰。
佛教的学说和美学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广泛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二、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及其历史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自主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文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中的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比如,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舍己为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报应必在”、“仁爱中华”有很大的联系。
佛教的“菩提心”和“普度众生”,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化自然”、“仁慈天下”密切相关,这些相互贴合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中的禅宗和中国的武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人类未来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
佛教强调自我塑造和内心的修养,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视修身和谦虚有很大的联系。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这种文化传统有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应该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浅析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学1002班刘合文4303100428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相互冲突、交融、互为补充三个阶段,以致后来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佛学文化相融文化冲突一:佛教基本涵义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神灵,类似于神话里的老子和黄帝。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佛教的意义和最高真理是其“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皆是种种痛苦的表现;集谛是说明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灭谛指出消灭痛苦的方向是超脱生死轮回;道谛标明消灭痛苦,超脱轮回,证得涅的途径与方法。
佛教所说人生之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而前四者为根本四苦。
它认为众生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的现象,而世界万物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所生:过去的积累是因,现在是果,现在的积累是因,将来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
既然我们看到宇宙人生是这样无始无终,我们就能够把心量放到无量无边的大,而与真如世界相契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破除一切偏执。
只有破除法(客观)我(主观)两执,才能领会人生的真谛,达到“无我”的佛的境界,从而获得精神的大自在、大欢喜,道家所说的逍遥游,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则是相通相似的人生境界。
佛教与中国文化作者:佚名来源:不详一、小引:探讨的范围、方法和视角「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
在论述之前,有必要明确一下探讨的范围、方法和视角。
我们知道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印度佛教的新发展。
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既要分析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又要分析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在隋唐时代以前,重点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隋唐时代以后重点则在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一个极其博大丰富的总体。
中国文化有它自身的演变历程,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就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已有关系而言,「中国文化」实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本文所论的中国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中心或重点是思想,尤其是学术思想,由此中国传统文化通常是指以儒、佛、道三大思想系统为代表的文化,我们也是在这种意义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是本土的固有文化,而印度佛教则是外来的异质文化。
中国佛教的情况较为复杂,它属于根植中土的本土文化,除具有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固有特性外,同时也含有外来佛教的异质性。
这样,相对于印度佛教来说,儒、道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国有文化;相对于中国佛教而言,儒、道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系统,儒、道、佛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佛教是由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上座部)三支佛教汇合而成,拥有的佛教典籍最丰富、教派最齐全,是十三世纪印度佛教被消灭以后,保存佛教最完整的典型代表。
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应当分别就汉传佛教与汉族等传统文化、藏传佛教与藏族等传统文化、上座部佛教与傣族等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加以归纳,进行综合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
但由于多种原因,本文要着重探讨的是汉传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儒、道文化的关系,以下的论述都将围绕这一重心展开。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要论关于《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要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学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具有融合中印佛教心性思想的特征,它突出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思想,相对于印度佛教而言,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心、现实之用的特征。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体现在修行观上、心性本体论和境界论上,具有将心性和谐推展到现实人生,将内在精神和谐与应对世间智慧相结合的特征。
研究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中国佛学;和谐;心性和谐;修行观;心性论;境界论[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8)07-0031-04学术界关于佛教和谐思想的一般性探索较多,往往将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和谐思想作笼统的阐述,而就中国佛学和谐思想则没有专门论述。
和谐本身存在不同的层次,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
和谐精神是古代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维度,东方古代文化均倾向于将和谐视作世界万物存在的本然状态,作为人自身生命、人格修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存在状态,作为自身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
中国佛学作为东方古代思想的一部分,同样体现出鲜明的和谐精神。
中国佛学和谐思想是在印度佛学和谐思想基础上,吸收融合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和谐思想形成的。
中国佛学和谐思想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以心性和谐思想为核心,是从心性和谐出发,关注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佛学的心性和谐思想。
中国佛学继承了印度佛教以心的解脱和心性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思想特征,心性和谐思想在中国佛学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的涅??佛性论诸家异说多从心神、心识角度诠释佛性,以及隋唐佛学重心向心性论的偏移,均体现了中国佛学对心性问题的关注。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在印度佛学心灵净化、心性本净观念基础上,吸收融合了老庄玄学心性自然观念、体用一致思想,以及传统儒家的性善理论,具有融合中印佛学心性思想的特征。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和谐”这一理念,其内涵和意义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就最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进行探讨,分析其内涵和意义,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一、和谐的内涵和意义和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个体到社会,从自然到文化,和谐的内涵和意义非常丰富和复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和谐不仅仅是指某种关系、状态和状态的协调一致,更加重要的是指一种心态和人生追求。
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一种和睦相处以及和谐发展的状态,它不是仅仅指某种状态的单纯和谐,而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深层次的理念。
和谐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一直是人们的精神追求。
自然和谐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应该相互尊重、相容并存,共同发展。
自然和谐反应了人类团结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2.社会和谐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不仅仅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和谐意味着一种和谐相处、和睦共处的状态,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和谐是一个总体观念,它表现为团结、和谐、友爱、正义、公平等价值观。
3.文化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和谐是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和谐相处状态。
文化和谐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多元的文化包容,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一种大众文化的理念。
文化和谐的实现需要多种文化的融合,需要人们拥抱多元文化、欣赏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
二、和谐理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在当代社会中,和谐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和谐不仅仅是一个伦理理念,更是一种重要的现代社会治理理念。
和谐理念可以借鉴传统文化,将和谐理念运用到当代社会治理中,以实现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1.促进社会和谐当代社会,社会矛盾与不和谐问题长期存在,如何促进社会和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观是一种包容、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传统的谐观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心灵的平衡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古代中国,人们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融洽、互相依存的关系。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突出,气候变化、生态恶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我们需要借鉴传统的谐观理念,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谐观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强调“和为贵”,倡导和睦相处、和谐相处。
尊老敬老、孝道传统、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和谐。
在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如家庭矛盾、职场压力、社会撕裂等问题,这时我们可以从传统谐观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矛盾和冲突,实现和谐共处。
此外,谐观也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文化体系,吸纳了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当代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碰撞日益激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观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文化冲突和文化包容的挑战。
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和文化交流的深入。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观是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传统谐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实现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华文化的和谐意识-最新文档中华文化的和谐意识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观念、体现和谐精神。
所以说我们研究、探索、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中华文化所蕴涵的和谐、文明、进步、人道等优秀思想理念,是我们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以下,我们来挖掘、探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意识。
一、以和为贵的观念“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在社会文化、日常生活中充耳扑面,处处可见。
例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和万邦”等等不胜枚举。
中国传统社会以“和”为最高价值。
《论语?学而》有言:“礼之用、和为贵”。
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
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和与同究竟有什么差别?《国语》有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郑语》)这种释和的意义非常明确。
不同的事物相互为“他”,“以他平他”即聚集不同的事物而达到平衡,这叫做和,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加,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
孔子所谓“和而不同”也就是保留自己的观点而不人云亦云。
“和”的观念肯定多样性统一、主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社会进步发展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
老子亦称赞和,《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拖阳,冲气以为和。
”又五十五章:“知和日常,知常日明。
”这都肯定了和的重要。
《周易大传》提出“太和”的观念,《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
”这里所谓太和,指自然界万物并存共育的景况。
儒家认为,包含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中庸》云:“万物并用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正是儒家所构想的“太和”景象。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谈谈中国文化的和谐观
建构和谐社会是新的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它不仅要立足现实也离不开对历史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如主张“和实生物”的宇宙和谐论;“和而不同”的人际和谐论;“以和天人”的天人和谐论。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实现三大和谐的统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对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对一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和谐不仅在现代生活中非常重要,“以和为贵”四个字更是点出了和谐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我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人、社会、自然界三方面的实践结果和理论知识,使和谐的概念扩大发展,形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环境和谐、生态文明和谐三方面内容,这三种和谐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对当今我国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佛文化同民族文化融合内容摘要: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的历程中,三大语系佛教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论理互相交融、互相适应,走出了符合本民族因缘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民族平等共荣的今天,三大语系佛教发扬和合圆融精神,共同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促进社会和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关键词:佛教;文化;民族;圆融引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二千多年以来,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弘法利生的理念,与中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伦理互相交融、互相适应,逐步演变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今天建设当代先进文化的伟大实践中,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文:一、佛教文化的民族特征由于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途径的不同,以及各地区的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这三大系佛教由于信仰民族的不同,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而民族特征的不同,往往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汉传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以儒、道为代表的原有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华汉民族文化特征的佛教文化,而中国文化也被打上深深的佛教文化的烙印,以至在汉地中国人中形成的“儒可以治国、佛可以治心、道可以治身”的文化共识。
如今遍布汉地的寺、塔、窟、石刻、壁画等诸多形式;信奉释迦佛、阿弥陀、观世音等诸多内容,可以说是大乘佛法天然的博物馆、艺术宫,如乐山大佛的大雄大悲、敦煌壁画的博大精深、梵呗音乐的清净韵律,这些都具有不朽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与美学价值,为世界佛教的珍贵遗产。
藏传佛教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宗教,已有一千多年的传统。
在西藏地区,宗教情感与艺术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藏传佛教建筑物都装饰着雕塑、壁画和唐卡,这些造型艺术既保存着原始宗教古朴稚拙的遗风,又呈现出系统宗教的成熟、发达和精致。
藏传佛教的各种造像和供奉物,可以激发佛教徒的禅恩,从中可窥探到藏族祖先的精神寄托和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探寻到藏民族的历史以及各种文化交融发展的轨迹。
佛教与中国文化之天道、道德伦理、审美境界之关系探析兰浩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6)002
【摘要】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深远,但最终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调和,形成中国化佛教。
文章探讨了佛教与传统文化之内在天道观、道德观以及审美境界的区别,旨在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兰浩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2
【相关文献】
1.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与村社的关系探析——以黄南州同仁县瓜什则寺及其周边村社为例 [J], 曲卓;索端智
2.天道、王道与人道的和合之象——从作为一种文化符码的"乾陵"看唐人的审美境界 [J], 赵录旺;江秀玲
3.阳明心学与佛教禅宗的本体论关系探析 [J], 刘莹
4.天道观与中医魂从中国文化史角度探讨《内经》中的道与德 [J], 刘伯阜
5.吐蕃“佛苯之争”与藏传佛教发展史内在关系探析——吐蕃“佛苯之争”马克思唯物辩证观解读 [J], 杨桑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佛教與中華文化的和諧觀
何志平
港澳佛教代表團名譽團長
承接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新六和(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本年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為「和諧世界,眾緣和合」。
「和合」,一直以來都是佛教的核心價值和主要精神。
在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佛教作為有著深刻和諧思想與和平理念的宗教,可以在緩和因快速發展引起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其崇尚和平和諧和慈悲濟世的佛教精神,無疑會在中國佛教徒,乃至主張社會和諧發展的其他人群中形成巨大的推動力量,從精神層面將中國和世界和諧的步伐推向前進。
一、「和」在中華文化價值觀中的深厚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人思想離不開「和」,而中國的「和諧」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鑒了作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的「和合」思想。
所謂「和諧」,就是不相同的事物能在一起,不僅是能夠和平共處,而且可以彼此相濟互相促進。
而和諧社會的核心就是人的和諧,即人與人之間,不同團體、不同階層之間的和諧。
孔子有一句話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同」是一種硬性追求統一、完全一致的概念,但「和」是追求一種多元的、允許不同的意見,不同的看法融合在一起的,構成和諧的局面,產生新的事物,甚至它決定事物的生存和發展。
我們這個文化追求的應該是「和」,而不是「同」。
要追求和就需要允許多元的存在,允許求同存異的大家庭,不同因素的綜合調和,最後才能產生更好的意見,這個就是「和」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意義。
崇尚「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在中國已經綿延幾千年,深深地影響
- 135 -
著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融化于中國人的血液中和骨髓裏,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和中國人的國民性。
在政治上,漢唐時期在西域征戰主要是為了制止和根除匈奴人的侵掠。
唐代以後歷朝歷代漢族統治者在對外關係上主張協和萬邦,表正萬邦,尊重小國,救助鄰國,不得己而用兵,用兵要以正義為本,反對以兵強天下。
蒙古族和滿族入主中原,也不得不沿襲漢族統治者創立的這種對外戰略。
因此,中國與周邊小國形成了一種禮儀上的「朝貢關係」。
中國不是用武力和強制力來征服周邊國家,而是以文化之光向周邊輻射。
二、天人關係的「和諧」構成中華文化價值觀
華人社會中崇尚「和」,從「以和為貴」、「琴瑟和諧」等,到「和而不同」,既追求社會整體和諧,又保留個性發展。
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對於「和」有一個嶄新的闡釋和體會。
他認為中華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
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分開來講,換句話說是離開了人來講天。
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愈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
但是,中國人是把「天」「人」合起來看的。
「天即是人,人即是天」。
違背天命,即無人文可言。
人生之所以異於萬物者,在其能獨近於天命,能與天命和合為一。
「天」「人」和諧的核心價值取向,不僅是與以「和合」為佛教核心思想吻合非常,更是構成中華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思想。
先秦諸子把天人之「和」作為哲學思想的價值取向:道家講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老子曰:「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莊子說,「天和將至。
」老子的道家學說教人們做事適可而止,不要走極端,要把握好「度」。
這實質上也是一種「和」的思想,而《莊子‧齊物論篇》中:「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道家認為精神世界的普遍規律是與物質世界的基本法則相通的。
天、地、人等宇宙萬物,在「道」之中實現了生態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人亦應該遵循自然(天) 規律,順應自然,協調陰陽,保持和諧,這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天人合
一」最高境界。
儒家重視家庭社會、國泰民安的和,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宋代理學家張載的《西銘》中說:「幹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胞也,物吾與也。
」意思是說:人是天地生成的。
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氣,構成了天地的體,也構成了我的身體。
統帥天地變化的是天地的本性,也是我的本性。
一切人類是我的同胞兄弟,萬物是我的朋友。
我與天地萬物有統一密切的關係。
因而人之德(道德原則) 與天之道(自然之普遍規律) 是一致的。
人與萬物的關係應是和諧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這就是天人合一最佳體現。
三、佛教「和合」思想與儒、道「天人」觀吻合
佛教「和合」思想,強調心靈清淨之和,並以和平的方式與其他文化相攝。
佛教作為一個和平的宗教,主張以和為貴、求同存異、相容並蓄、崇尚和諧、褒揚和平,始終致力於提倡平等、推崇慈悲、淨化人心。
佛教在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方面,也是一個有效的法寶。
佛教認為只有慈悲才是通向和平的唯一橋樑。
因此,佛教提倡「人民和順不相克伐」、「歡悅和諧猶如水乳」、「一切眾生慈心相向,甚有愛念,皆悉和順」等等的關係模式,認為「和合眾生鬥爭,令得安隱」的功德比一切之功德更是超過千萬億倍。
在「天人觀」上,佛教更認為,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生命主體與環境是「一體不二」的,具有多樣性、差別性的眾生,只有主張山河大地、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人與自然因緣相成,提倡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才能保證人自身的發展。
「儒、釋、道」作為中華文化的主幹,核心內容都貫穿了「和」的思想,對於「天人關係」之闡述更是如出一轍,可謂「百慮一致,殊途同歸」。
「和」的價值取向,成為中國人普遍認可之原則,而佛教的這些核心理念和精神價值亦正正體現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 137 -
四、從人間佛教推動構建和諧社會
近年來,有不少受人稱頌的佛教大師,在「構建和諧社會」這個領域中走上最前端,為拉近佛教與社會、佛教與人生的距離而努力不懈。
「人間佛教」作為植根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宗教,其積極的入世精神,和教化個人無私的出世思想,這與當下和諧社會的核心精神相吻合。
我們寄望透過一系列有內涵、能引發深度思想及能反映佛教內在魅力的語言、文字、科技、產品等傳道載具,將當代佛教的真正面貌、佛教的核心價值觀和精神風貌展現出來,以對抗道德淪喪的過分擴張,在佛教現代化的道路中,成功實現倫理的重建和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