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1.19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9课佛缘遗珍|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了解中国佛像的艺术特征;3.掌握用线条、笔墨表现形象的基本技巧;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绘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掌握笔画、线条的表现技巧和构图技巧。
2.难点:学生绘制佛像形象的技巧掌握,如神韵凝重、内敛恢弘的表现。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与佛缘遗珍相关的话题展开教学,主要内容包括:1.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史;2.佛缘遗珍的介绍;3.佛像的艺术特征;4.佛像的创作方法。
(二)教学方法1.演讲法:引导学生了解佛教历史及佛教文化;2.展示法:通过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展示佛缘遗珍;3.指导法:讲解佛像的基本构图和画法;4.实践法:让学生使用铅笔和绘画纸进行练习,并互相交流评价。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5分钟)1.演讲介绍佛教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展示佛缘遗珍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佛教艺术之美。
(二)学习内容(25分钟)1.讲解佛像的艺术特征,如法相净相、神韵凝重、内敛恢弘等;2.讲解佛像的构图方法和画法;3.学生尝试用铅笔画出佛像的轮廓和光影。
(三)练习与评价(30分钟)1.学生进行绘画实践,互相交流评价,互相提出建议;2.老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佛像为主题,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幅画作,可发挥想象和创意。
五、板书设计1.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佛缘遗珍的介绍;3.佛像的艺术特征;4.佛像的构图方法和画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认识到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独特之处。
学生对佛像的艺术特征和创作技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用线条、笔墨表现形象的基本技巧并基本掌握了佛像的构图方法和画法。
同时,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绘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语言种类及其分布地区。
掌握不同语言的特点和使用人数。
理解宗教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宗教的信仰、教义、宗教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尊重不同语言和宗教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和全球视野。
激发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主要宗教的特点和分布。
2、教学难点语言和宗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语言和宗教文化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包含多种语言的视频片段或展示不同宗教建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语言和宗教。
2、知识讲解语言介绍世界上主要的语言,如汉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法语等。
利用世界语言分布图,直观地展示这些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分布规律。
举例说明不同语言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的特点,如汉语的象形文字、英语的语法结构等。
宗教讲解宗教的概念,包括宗教的定义、产生的原因等。
介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分别阐述它们的起源、教义、信仰、宗教活动等。
展示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图片,如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佛教的寺庙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宗教建筑的风格差异。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语言的发展和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宗教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有哪些影响?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4、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因语言和宗教差异引发的冲突或误解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不同语言和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掌握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自身特质。
4.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课难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及材料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教师讲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中华文化不仅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课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导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1)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密宗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引言密宗是佛教中的一个独特传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日本等东亚地区。
它以其特殊的仪式和修行方法而闻名,吸引了许多信徒和学者的关注。
本篇文档将从密宗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针对以上主题设计一堂密宗教学的教学活动。
二、密宗的产生1. 历史背景密宗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印度,当时佛教在印度已经走向衰落,僧团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改革。
密宗兴起的背景是佛教内外部诸多因素的作用,如宗教文化的多元化、政治与社会的动荡等。
2. 修行方法密宗以其独特的修行方法而著称。
其中,口传心授是其特点之一。
密宗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修行方法传授给合适的人选,以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突破和领悟。
三、密宗的传播1. 传入中国密宗在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唐代大历年间,密宗开始兴盛,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在中国,密宗的传播主要通过文化交流、书籍传抄等方式进行。
2. 传入日本日本是密宗在东亚地区最为繁荣发展的地方之一。
9世纪,密宗僧人空海前往中国学习密宗,并将所学带回日本。
在日本,密宗得到了贵族和武士阶层的支持,逐渐形成独特的发展路径。
四、密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了解密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密宗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培养对密宗的兴趣和理解。
2. 教学内容(1)密宗的起源与历史背景;(2)密宗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3)密宗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4)对密宗的思考和评价。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全面介绍密宗的起源、发展和传播;(2)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密宗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3)文献阅读: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密宗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4)展示和总结: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总结,形成对密宗的思考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对密宗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
佛像雕塑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佛像艺术在几个代表性发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2.培养学生从佛像作品的历史背景出发,进行赏析和审美体验的能力,从而提高欣赏能力;3.使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有更深的了解,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佛像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北魏、隋朝、唐朝的作品;2.欣赏方法(1)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课件、直观感受、欣赏;(2)分析作品。
对形象分析采用谈话法;简介社会背景采用讲述法;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采用讨论法。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思想教育(1)佛教造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2)珍惜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祖国历史文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教学设计一.导入:(音乐欣赏——佛教音乐)这节课我带大家去观光游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曲优美而又特别的音乐,在欣赏的同时可以闭着我们的双眼,感受这乐曲将带入我们进入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看到什么?(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佛国世界(寺庙、石窟)佛像二.展示课题:雕塑——佛像1.寺庙、石窟中的佛像是宣传佛教的一种形式:同学们你们知道佛教产生于哪个国家吗?答:印度,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之间传人中国。
2.印度佛教为什么在中国得以发展与传播?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在我国历史上,自东汉灭亡,三国鼎立至隋灭陈,其间历时369年。
这是一个长期分裂割据,战乱频繁,民族矛盾与阶级压迫激烈、残酷,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时期。
这时,人民很自然地向往有一位解放他们的救星出现,统治者也需要有一种法宝来证明自己作威作福是理所当然的,并使人民甘愿受宰割。
佛教就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即唯心主义的理论,如:“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
因此当时的统治者都大力推崇佛教,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老师讲解)3.石窟艺术是集雕塑.壁画.建筑为一体的佛教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融合了中原艺术传统的石窟艺术繁荣起来,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石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龙门.云冈.麦积山四大石窟.(欣赏图片)4.佛像由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其艺术风格也各具特点:欣赏佛像形象:你能找出这些佛像在不同朝代的造型特点吗?(学生回答)西魏时期的佛像: 人物形象面容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紧贴躯体,衣褶的线条劲健有力.隋代时期的佛像: 人物的面相丰满,耳垂加大,手足丰腴,衣褶的线条柔和,衣着的彩绘富丽堂皇.唐代时期的佛像: 造型趋于写实,面容丰满,慈祥亲切,身姿优美,衣纹舒展流畅,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讲解历史背景:虽然佛、菩萨来自印度,而中国雕塑工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将他们巧妙的本地化,因此中国的佛像带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形象,其作品具有民族风格。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教学理念“魏晋风骨”和“大唐气度”是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时代印记,也是中华民族经历分裂动荡走向封建盛世的文化映射。
三国至隋唐的七百余年,呈现的是社会动荡下的中华文化秩序、儒释道三教并存、魏晋至隋唐的科技领先与文艺新高峰、古代东南亚文化圈的初现等历史文化现象,其实质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整合、重构和扩大。
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着眼于三国至隋唐这一文化自觉和大成的特定时空,探究儒释道三教并存的起源和内在联系,借助史料实证,全面客观地解释当时知识分子儒道互补的性格养成,深切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可贵与不易,追寻以中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涵养家国情怀。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讲述了三国至隋唐时期七百余年文化领域的相关历史。
魏晋以降,佛道并起,冲击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与之融合,直至唐代三教合一已现端倪。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格局,给予科技与文艺领域极大的发挥空间,文学、雕塑、绘画和天文、地理等科技艺术成就层出不穷,光彩夺目的大唐盛世应运而生,并引发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艳羡和取经。
究其本质,是中华文脉在政治重创下的顽强生长,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再扩大,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佐证。
三、学情分析经过初中历史和平时学识的积累,同学们对大唐盛世的文化如诗仙李白等人耳熟能详,对佛道宗教及知名的雕塑如龙门石窟也略知一二,能在整体上把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呈现的分裂到统一的政治格局,这些都有助于展开本课的深度学习。
有别于之前学段,高中历史在涉及本课时侧重历史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要求对三教合一的历史现象加以剖析并联系现实,在列举科技文艺成就时更注重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性,同时提倡以正确的家国观正视该时期中华文明的外延与发扬光大,需要学生积极思索、勇于探究。
四、教学目标1、结合魏晋至隋唐的历史发展周期表和疆域变迁图,掌握该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交流频繁的整体局势,了解该时期政变频发、儒家三纲五常被严重践踏的史实,初步形成读史和看图能力,强化时空观念。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法海寺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壁画艺术。
- 学习欣赏明代壁画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 掌握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通过艺术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
-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法海寺的历史背景:- 法海寺的建造年代、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 法海寺在宗教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法海寺的建筑特色:- 法海寺的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艺术。
- 法海寺与其他佛教寺庙的比较。
3. 法海寺的壁画艺术:- 法海寺壁画的历史价值、艺术风格、技法特点。
- 分析壁画中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社会生活等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图片展示:展示法海寺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法海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二)实地考察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考察法海寺的某个部分。
2. 观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法海寺的建筑、壁画等,记录观察到的细节。
3. 讨论: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观察和讨论,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补充。
2. 案例分析:选取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壁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
3. 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艺术创作1. 主题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创作主题。
2. 技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和技法。
3. 创作实践: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成果展示1.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一、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儒释道三家为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其中儒与道为本有,释家则为舶来品,但它却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顽强生长,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说,不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是残缺不全的。
佛教到底要讲什么?佛与儒、道究竟有何异同?为什么佛教能成为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本课程试图通过若干佛教原典的选读,为以上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素材。
本课程以时间为主线,分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四个部分,其中大乘佛教部分又分成性空、唯识、真心三篇,各选取代表性典籍,以勾勒佛教思想发展的脉络。
学生藉此:(一)把握佛教关注的根本问题;(二)了解佛教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三)熟悉不同时期佛典的特点。
除了学术知识上的收获,学生若能从中感受佛教的慈悲与智慧的精神,用之于自己的身心实践,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方可称为真好学者、真善学者。
二、教学设计(Teaching Methods)本课程计划36学时,分18次课讲授:1、按照佛教的发展阶段,本课程分成四个单元: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
各阶段选取代表性佛教原典逐句详读。
2、课程主要采用导读的方式,学生需课前预习好相关部分,教师点名学生分段解读,再就难点与疑点进行解答与讨论。
3、期中安排研讨课一次、寺庙巡礼一次(课后活动,自由参加)。
4、课程考核:期中提交3000字论文一篇,期中成绩即为最终成绩。
【注:此次课程为大四下本科生开设,考虑到教务系统登录成绩等具体事宜,故做如上安排考核。
】提供的教材直接取自《大正藏》电子版,排版、格式、符号等未作调整,将其重新编辑、点读可加3-5分。
三、使用教材(Textbooks)教材自行编写,《佛教原典选读2014》。
四、时间安排(Schedule)。
青海幼儿园塔尔寺教案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1.使幼儿了解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塔尔寺,感受其神秘、宁静、和谐之美;2.通过互动游戏、声音模仿等方式,激发幼儿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合作探究的能力;3.培养幼儿跨文化意识,加深幼儿在多元文化中的认知和体验。
教学内容塔尔寺的介绍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北90公里的黑马河畔,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大寺院,也是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始建于1349年,距今已有650余年的历史,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塔尔寺的外观、内部布局、佛像等,给幼儿留下直观而深刻的印象。
藏传佛教文化的初步认识教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幼儿介绍藏传佛教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和认识藏传佛教文化。
塔尔寺故事的讲解与角色扮演教师讲解一些与塔尔寺有关的故事,如“金刚杵王子故事”、“三度阿底峡讲经故事”等,让幼儿了解藏传佛教的传统故事和文化内涵。
接着,教师安排幼儿分成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幼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塔尔寺的历史、文化等。
声音模仿游戏教师选用一些与藏传佛教文化相关的音效,如经音、龙号等,引导幼儿通过模仿声音,感受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绘画游戏通过绘画游戏,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自己心中理想的寺庙或佛像,同时培养幼儿的艺术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策略基于游戏的教学幼儿本身就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利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学习与体验相结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将藏传佛教文化的特点展示给幼儿,让幼儿在视觉上和感性体验上都能够深入了解藏传佛教文化。
以幼儿为主体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在积极参与、愉悦学习中得到满足。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的展开,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表现,可以综合评价幼儿在以下方面的表现:1.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认识能力;2.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合作探究的能力;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研究课题教学设计
种一颗善的种子
遵义市第二十五中学孙永平
一、设计目的及要求
1. 传播佛教文化,寻找和发掘佛教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2. 引导学生对佛教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了解佛教里的“十善”。
3. 引导学生培养善的种子,做一个善良并知恩感恩的人。
4.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懂得修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设计重难点:对佛教的正确认识和“十善业”的认识理解。
三、设计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讲解法、多媒体展示法
五、设计教学过程:
总体思路:明白恩格斯、马克思对佛教的客观评价;解读“十善业”;对父母的善,十善孝为先,对父母的善表现为:让父母离苦得乐、知恩感恩、不给他们添麻烦,这是重点;对师长的善对自然的善;对自然的善;对国家社会的善;小结。
教学流程:
一、引出并解读话题
1. 引出话题:你喜欢一个善良的人还是喜欢一个恶行满身的人?你觉得你善良吗?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呢?
2. 学生回顾课文中带“善”的句子.
PPT展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
莫以恶小而不为,莫以善小而为之。
------《三国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上善若水。
------《易经》
3. 同学们对善的理解是什么呢?(可以讲个故事、举个例子、组个词)
说文解字:善=羊+口+喜(板书)
4. 说起善,我们不得不提到佛教中的“十善业”。
PPT展示“十善业”并简单解读:
一、不杀生。
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
二、不偷盗。
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
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
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
三、不邪淫。
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恶口。
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
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五、不两舌。
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
六、不妄语。
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
不说谎话。
七、不绮语。
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
八、不悭贪。
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
九、不嗔恚(huì)。
不要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
十、不愚痴。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
5. 恩格斯、马克思对佛教的评价,目的是向学生澄清不要简单的把佛教当迷信。
PPT展示
恩格斯: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来源于佛教。
他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谈到:“辩证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才是可能的。
”可见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
马克思: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二、探讨如何做一个懂善的人
1. 善对父母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佛教讲十善孝为先,何为孝?
说文解字:孝=老+子(板书)
明确孝就是要:让父母离苦得乐、知恩感恩、不给他们添麻烦。
你觉得你在对父母的这些方面做得最好的事是哪件?学生发言
说文解字:恩=因为有你+心存感激(板书)
PPT展示孝的图片和课文里关于孝的文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申之以孝悌之义
问: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播放歌曲《我的父亲》及图片
2. 善对师长
明确:除了父母,我们对师长同学,也应怀一颗善心。
感谢他们为我们的点滴关怀和付出。
你做过伤害老师或同学的事呢?同学发言
PPT展示: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印度谚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问:你觉得今后该怎么做?
3. 善对自然
明确:我们的善心善行除了对人,还应该对自然感谢大自然为我们免费提供的洁净的空气、水的资源。
PPT展示文字和学生捡拾垃圾的图片: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食也。
展示世界自然破坏的严重情况
问:你觉得从个人方面今后如何善对自然?
4. 善对国家社会
明确:国家和社会是我们生长生活的空间,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我们理应对此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不埋怨,尽责任,善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
PPT展示古今名人善对国家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
问: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对得起国家和社会呢?
PPT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其中与“善”有关的几个词进行强调。
三、小结
因为善所以宽容,因为善所以感恩,因为善所以担当!善对家人、善对师长、善对自然、善对国家和社会。
从此刻起在我们心中播种一颗善的种子,心存善念,心怀感恩,小事修行,终成大道。
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而温暖,相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会变得更和谐!PPT展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
莫以恶小而不为,莫以善小而为之。
------《三国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