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呼吸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1
陈式太极拳的拳式呼吸陈式太极拳的拳势呼吸采用腹式逆呼吸法。
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加大肺活量。
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于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
由于腰肾的左旋右转,因此,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是结合的。
因此,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呼吸方式是非常严谨的。
拳势呼吸是指合、虚、蓄、收、化的动作为吸气,开、实、发、放、打的动作为呼气。
是在意识指导下呼吸行气与武术动作的协调,有着强健内脏器官功能以及增强抗击能力与加强爆发力量的作用。
因此,陈式太极拳家一般都练成“虎背熊腰” “膀阔腰圆”的健壮体格。
在推手互喂、试验发劲时,通常采用哼、哈、咳三种发声。
哼音是用螺旋劲向上打放,使对方腾空掷出。
哈音是用螺旋劲向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墙壁。
咳音是用螺旋劲向下打意欲将对方打入地中。
这种发劲试验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的。
发声,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发劲练习,将气势体现出来。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有顺缠、逆缠两种。
手的顺缠是手外旋掌心由内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
手的逆缠是手内旋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
顺缠、逆缠,始终“搠劲"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劲不丢。
腿的顺缠里往外上而向下斜缠,以膝头向裆外旋转。
丹田劲由腰隙经大腿根里边向上而外,经环跳穴再往里向下斜缠至足根大钟穴,分注足五趾肚。
腿的逆缠,以膝头向裆内旋转,内劲从五趾肚向上经原路线斜缠至腰隙归丹田。
凡攻击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动、为分、为离心力。
丹田劲运至四梢,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气、发劲重心下沉,劲往前发,谓之“丹田劲走四梢"。
凡防御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静、为合、为向心力。
意气从四梢回归丹田,肩带肘,肘带手;胯带膝,膝带足,吸缠丝劲弧形螺旋劲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它是在意识指气、蓄劲气聚胃部,蓄势待发,谓之“四梢劲归丹田"。
陈氏太极拳如何正确学习陈氏太极太极拳的学习方法1、由简至繁初学者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用太在意配合呼吸来做动作,可以先采用适合自己的呼吸,先将拳架,形态,这些基本的动作练好之后再配合呼吸练习太极,一定要先从简单的开始练习,打好基础。
2、缓慢轻柔太极拳行拳的呼吸,比人们平时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缓、均匀、深长,达到吸之轻轻,呼之绵绵,没有闭气、憋气、向下压气、强提拉气和用劲逼气的现象。
太极拳的练习非常讲究速度和呼吸的配合,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从简单的太极拳呼吸开始入手,越练越慢才行。
3、腹式呼吸太极拳行拳时要用“腹式呼吸”,把人们后天的胸式呼吸,还原为先天的腹式呼吸。
要求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这是顺腹式呼吸。
与此相反,就是逆腹式呼吸。
两者各有利弊。
传统太极拳多数流派是主张采用逆腹式呼吸的,但逆腹式呼吸难度较大,它要求练拳者胸腹横膈膜有较强的升降能力。
我们可以先练顺式,再练逆式。
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训练,行拳时慢慢习惯腹式呼吸了,进而娴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
4、阴吸阳呼上面我们说到的太极拳的呼吸,这里要强调的是练习的呼吸也要从简单的阴阳结合来看,我们的练习非常讲究呼吸的节奏。
太极拳的动作是以一阴一阳为一个动作变化周期,跟人的呼吸变化周期没有太大的差别,人的呼吸以一呼一吸为一个周期。
对于练习太极的人来说,在练习的过程中两个好做到一致。
在一个拳势动作周期中,能量积蓄阶段,属阴,为吸气;能量释放阶段,属阳,为呼气。
拳势呼吸就是要求呼吸状态与练拳姿势变化相互结合,从养生健身的角度出发,练拳的速度节奏应该按照人体自然呼吸的快慢来进行调整,这是“动作配合呼吸”的原则。
行拳时要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非常协调,做到阴吸阳呼,收吸发呼,起吸落呼,合吸开呼。
怎样练习陈氏太极拳一、动作要柔顺圆活有很多人都说陈式太极拳容易学习,而且它的动作优美。
以采挒肘靠四隅劲为辅,用劲方法以缠丝劲为主,以发劲为辅;动作力求柔顺,外形具有缓、柔、稳的特色。
陈氏太极拳的十六字口诀
(一) 意
练意可使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不产生杂贪。
用意来引导动作,以意引气,以气摧形,意到气到,动作平和,意念和顺。
(二) 气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练太极拳应行气、运气,以腹式呼吸练丹田,饱满而富有弹性。
运动时,丹田内转,丹田之气随动作运于周身,形成体内的运动按摩,对五脏六腑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 神
要一志凝神,心、手、眼合为一体,手法、身法、步法均以眼神领之方可。
如能将太极拳练到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血、功互运互化,得必应手,便会精神饱满,力量倍增。
(四) 情
心情舒畅能使人性格开朗,心旷神怡。
(五) 景
应心境开阔,吸取天地之精华,开合纵放,屈伸往来,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六) 动
全身一动无不动,一动处处缠丝,圆活自然。
(七) 静
内心一片空灵,“一动一静,一片神行。
(八) 乐
知足常乐。
(九) 食
食量不宜过饱,运动要适量,以健身为主。
陈氏太极拳吸气与呼气的方法探讨摘要:在陈氏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呼吸的节奏和时机影响着动作质量和身体机能以及锻炼的效果。
何时吸气好,何时呼气好,哪一势需要吸气,哪一势需要呼气,需要整体把握,不能机械化。
关键词:太极拳;吸气;呼气陈氏太极拳的套路中,动作路线与方向是有形的身体活动,而吸气与呼气则是无形的身体活动,初学者往往只看到有形的动作,兼顾不到无形的吸气与呼气。
本文探讨了陈氏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吸气与呼气的特点和方法,为练习者提供参考,使练习者在练拳过程中做到有形活动和无形活动相结合,达到更高的练习境界。
练拳过程中的吸气和呼气练习其实就是练内功,要持之以恒,做到深、长、细、匀。
运动讲究节奏,正如音乐有一定的节奏,节奏不合就是跑调,运动和艺术是相通的,都需要反复锤炼,才能把握好适合自己的动作节奏和呼吸节奏,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取得较高造诣。
一、吸气和呼气在陈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人体呼吸不能单纯理解为肺呼吸,人体和大自然的气体交换过程至少包括以下几种:肺呼吸,体呼吸和丹田呼吸。
肺呼吸和体呼吸分别是通过口鼻和毛窍进行的外呼吸,丹田呼吸是较深的内呼吸,也称作腹式呼吸。
人体的内外呼吸相互协调配合,促进人体气血流通。
一般人以肺呼吸为主,肺部呼吸停止,生命即将终结。
训练有素的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丹田呼吸,减少肺呼吸,提高身体呼吸的效率。
吸气与呼气对立统一,内呼吸和外呼吸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矛盾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一)合理的呼吸可以改善心肺功能陈式太极拳主要采用腹式呼吸,呼吸时,膈肌和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变化、血液循环功能加强,有助于增强心脏和血管系统的新陈代谢,改善心脏功能。
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心率降低,心脏舒张期延缓,使心肌能充分休整,促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提高了心脏的工作能力。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腹式呼吸在气沉丹田时,胸腔和横膈向下运动,肺部呼吸量增加,肺活量和吸氧量也随之增加,身体内部气体交换充分,新陈代谢作用增强,血液循环功能良好,对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都有良好的作用,经常练习能保持心肺功能正常,祛病延年。
陈氏太极拳呼吸法陈氏太极拳呼吸法从特点上说,可以分为三种,即:自然呼吸,顺腹式深呼吸,逆腹式深呼吸。
从层次上分,可以分为三层,即:初级,自然呼吸;中级,顺腹式深呼吸;高级,逆腹式深呼吸。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氏太极拳呼吸法。
欢迎阅读!陈氏太极拳呼吸法初学时,不强调呼吸,只要求自然呼吸就行了。
学拳的初级阶段,对学习的要求是“姿势工整、动作熟练”,做到这些就算完成任务了。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会在站桩时加一个意念:“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呼气时意想清气自头顶向下沉入脚底散到地上。
”除此之外就是强调放松,人体在放松后会对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起到极好的调节保健作用。
行拳走架时呼吸自然,注意气往下沉就够了。
在初级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学习的要求。
这时候练拳已经能做到姿势工整、动作熟练,那么下一步应该在松肩、松胯、松腰等要领上下功夫,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师父每节课上课时捏架子,手把手的捏才能逐步符合要求,光用嘴说是根本理解不了的。
在呼吸方法上可以用顺腹式深呼吸,就是吸气时腹部自然鼓起,呼气时腹部自然收缩。
在与拳架的结合上,有一个要求,就是“开呼合吸”,动作开时呼气,动作合时吸气。
当然这只是个大概的指导原则,不能强求,仍然要自然,不可太过,意念不能太强,似有似无就行。
逆腹式呼吸就是在中级的基础上对呼吸方法做了更细、更高的要求。
逆腹式的呼吸方法与顺腹式相反,要求吸气时小腹收缩,肺部涨起;呼气时肺部收缩,小腹自然隆起,气沉丹田。
这时候仍然要求在与拳架配合时要“开呼合吸”,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再加上经络运行,就是每一式气血在身体内怎样运行,哪里为主,哪里为辅。
这就需要有老师作指导,对每一个动作做具体的讲解。
关于每个层次的时间,因人而异。
我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用了4年,可能是比较笨的缘故吧,呵呵。
松肩、松胯、松腰这几个要领要真正做到确实需要一到三年,甚至更长。
这也是陈氏太极拳的难度所在,然而也是魅力所在,做到了这一点后拳越练越有味,功夫也开始真正的增长了。
陈氏混元心意太极拳的特点(2)(5)练拳练功似行气人体的气血流动要通过合理的锻练、调整,达到气血流行最佳状态。
太极拳理是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力自然到的内家修炼法则。
练意不练气,练气不练力,练力则断,练气则滞,练意则通,贵在精神。
练拳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意念足。
所以说练拳是行气,而不是运气或憋气,是意气运动而不是力气运动(6)练拳练功似换气练拳练功是加强周身气血开合,增加新陈代谢的过程。
特别是在河川、大山、森林中练习功法,使全身螺旋缠绕开合,使五脏六腑、周身内外筋骨、经络皮肉等都做开合运动,随着开而将病气、浊气、坏气排出体外,随着合将精灵之气、氧气吸收到体内各个器官,使身体永保健康。
特别是在练功时,要有换气思想,这样练习收效更佳。
不仅能防病抗疾,而且延缓衰老,还能有抗击打能力。
(7)练拳似吐故纳新吐纳与换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吐纳以呼吸为主,靠肺部呼吸。
吸收大地精华,吸收树林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通过呼吸加强五脏的功能,通过练功最后达到全身呼吸,由后天呼吸转为先天呼吸。
先天呼吸即为窍呼吸、汗毛孔呼吸,这样吸入的气质量就提高了。
鼻呼吸是好的气也吸,坏的气也随之而人。
通过练拳练功要吐故纳新。
开合是由内外的开合,是意气开合带动了肢体的开合。
开合就是吐纳,就是呼吸,就是收放,就是内气与外气的交换。
首先是丹田的开合,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哼哈二气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一开一合,一吐一纳。
呼吸往来气通周身,从而带动了内气的开合呼吸吐纳。
再进一步,周身内外,脏腑器官,经络窍位,肌肤毛孔就都在开合呼吸,吐纳换气,一开俱开,一吸俱吸。
练拳练功的人以气为本,没有气生命就终止了,所以,吐故纳新在练功中非常重要。
(8)练拳似游泳练太极拳好比是在空气中游泳。
通过练内功使内气充瀛,气流压力增强,血液的循环流量随之增大,所以在练拳时气血随着外形的动作协调一致,就会感觉到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我之为身,身之为我,惟有意气在流动。
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拳谱本文引用自自言自语《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拳谱》该十八式是陈家沟的陈有芹大师所传。
一、太极起势:1、两脚立正站立,两臂自然下坠,头要自然正,二目平视,牙齿嘴唇微合,舌尖抵住上颚,自然呼吸几遍;2、屈膝松胯,提左腿向左开半步,重心平移,放松下沉,两手徐徐上升与肩平;3、随着身体下降,两手下按于小腹前。
二、金刚捣捶:1、身体向左转重心向右移,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上方掤,(重心偏于右腿);.2、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左移,同时两手掌左手变顺缠右手变逆缠向外掤,右脚尖外摆;3、右脚踏实,重心移到右腿,两手向前按;4、左脚提到右脚旁,两手继续前按;5、提左腿向左前方开步,脚尖上翘,脚跟铲地滑出,两手向右后上方掤;6、身体下沉,向前移重心,同时两手向前掤划弧,左手掤于胸前,右手掤在右膝上方,两手心相互照应;7、左手向前划弧,,右手上撩领着右腿上步,左右手相合,右脚虚脚点地;8、右手变拳,折臂下沉,左手反掌,右手落于左掌心;9、提右腿,抬右手,右脚尖由竖着变成平勾,砸拳震脚。
三、懒扎衣:1、右手由拳变掌,向上穿掌外翻,左手逆缠下按,身向左转;2、左手逆缠向左上方划弧后变顺缠于身体左上前方,右手逆缠向右上方后逆缠划弧至右跨旁,两手手心遥遥相应;3、提右腿向右开一大步,两手合于胸前,身体向右转,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两手分开,左手叉腰,右手逆缠向右掤。
四、六封四闭:1、右手向左下方捋,捋至左手旁,身体稍微左转,重心左移;2、两手左顺右逆向右上方掤,重心右移;3、身体左转,两手向下捋,然后左手合于左耳下右手在左锁骨上;4、重心右移,收左腿,虚脚点地,双手下按于右腿两旁。
五、单鞭1、两手左逆右顺后变左顺右逆翻转,如翻转一个球一样;2、左手向前,右手向后收,两手相合,右手由掌变钩,用手腕领劲向上掤,左手向外拉;3、提左腿向左开步,重心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左手向右手手弯穿掌,向左前划弧拉开,坐腕。
六、金刚捣捶1、右手由钩变掌,顺缠走下弧与左手相合,胯带动左掌微向前催;2、两手左顺右逆向右后方捋,重心移在右腿;3、重心下沉,身体向左转,左脚尖外摆,重心移在左腿,两手掤出去,左手于左胸前,右手于右膝盖上;4、撩掌、上步、震脚与第一个金刚捣捶相同。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配气息导引)陈正雷老架一路为入门功法,适合初学,以柔为主,柔中有刚,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运动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运功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松胯圆裆,呼吸自然,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
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凹凸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第一段第一式:太极起势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
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
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二目平视。
要求:站立后,要意识集中,脑清心静,去其杂念,心气下降,呼吸自然。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滁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沿、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两目平视。
要求:横开步时,重心先移右腿,提左脚开步,脚尖先着地,慢慢踏平。
周身放松,气沉丹田(肚脐下),降于涌泉,松胯屈膝,下沉时呼气。
此时,心中一无所念,穆穆皇皇,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沉肘松肩;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松胯屈膝,两脚踏实,两目平视。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驰下沉,促使心气下降。
切忌肩上纵,横气填胸。
两手上升时吸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先沉于丹田,顺两腿内侧降于涌泉,再由两腿外侧上行,沿督脉上升至两肩两肘,通过松肩沉肘,贯于两手,两臂慢慢抬起。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着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两目平视。
要求:两手下按时,要立身中正,切忌弯腰突臀,胯(髋)部要松、虚、活;下蹲时如坐凳子一样,两手下按时呼气。
太极拳呼吸方法目前练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就三种,一是自然呼吸;二是逆腹式呼吸;三是腹式呼吸。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呼吸方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呼吸方法自然呼吸大家好理解,后两种不太好理解。
所以我把后两种的呼吸方法用区别对比的方法来加以阐述。
总之,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太大。
首先,各门派的太极拳,起吸落呼两者都是一样的要求,什么叫起吸落呼?如所有太极拳的起式,均是两臂慢慢向上抬起时,为吸气。
两臂慢慢向下落时,为呼气。
第二,他们的不同点是,逆腹式呼吸是合吸分呼。
而腹式呼吸是分吸合呼。
如逆腹式呼吸在抱球式,或两臂向回拉时,为吸气。
两臂向外或向上走势时,如野马分鬃或斜飞势就为呼气。
而腹式呼吸则相反。
第三,气沉丹田,两者也是一样的。
但有些同志还不太清楚什么叫气沉丹田,我不从理论上阐述,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清楚了。
如练举重的,气必须沉到丹田,否则他就不会举出你要举的重量。
练太极拳也一样,气沉不到丹田,你在实战的技击中,你就发不出力。
所以过去的老拳师在传受太极拳时总是强调,要气沉丹田,怎样气沉丹田?我举的例子是一方面,另一面就是要求以意领气,气到力到,以气运身。
第四,是口鼻呼吸法,两者也是一样的。
口鼻呼吸法,就是在练拳时用鼻子吸气,口呼气。
呼气时口不须张大。
呼吸要慢匀。
第五, 在练太极拳时,还遵循两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静和松与呼吸相结合,两者也是一致的。
在练拳时要慢慢入静,头脑无杂念,逆腹式呼吸气才顺,在加上全身放松那就如虎添翼,就会很快进入气功态,当然任督二脉也就任转自由了。
目前大多数练太极拳的都在练逆腹式呼吸,如果没有老师的当面的指导,最好不要强调配合呼吸了。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健身法——导引术和吐纳术,在公元前四世纪已见于老子、庄子、孟子诸人的著作中。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其意为呼吸的一开一合要自然,气息要由粗到细,由细到微,绵绵不断。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巧引言陈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内功而闻名于世。
其中,陈氏太极拳小架是陈氏太极拳的基础套路之一,它融合了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和技巧,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传统武术。
一、基本姿势与步法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姿势与步法是学习该套路的基础,它们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对于后续技巧的掌握至关重要。
1. 基本姿势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姿势包括站立、站桩、抱球和抱月等。
站立时,身体要保持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站桩时,双手放在腹部,微微屈膝,保持身体的稳定;抱球时,双手抱球于胸前,如同抱球一般;抱月时,双手向上抬起,仿佛抱着一轮明月。
2. 步法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步法主要有三种:前进步、后退步和侧身步。
前进步是以左脚为基准,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后退步是以右脚为基准,左脚向后迈出一步;侧身步是以左脚为基准,右脚向左侧迈出一步。
在实践中,步法的运用应与身体的动作相协调,形成整体的统一。
二、手势与动作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手势与动作是该套路的核心部分,它们体现了太极拳的特点和技巧,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体会才能够掌握。
1. 手势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手势主要有掌势、拳势、指势和手腕势等。
掌势是以掌心为主要用力部位,可以分为平掌、虎口掌和单掌等;拳势是以拳头为主要用力部位,可以分为直拳、勾拳和钩拳等;指势是以手指为主要用力部位,可以分为指尖、指腹和指节等;手腕势是以手腕为主要用力部位,可以分为内扣、外扣和抱势等。
手势的运用要求力量的适度和灵活性的发挥,同时注重手部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2. 动作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动作主要包括起势、进步、退步、转身、摆手和收势等。
起势是套路的开始部分,通过起势可以引导身体的动作和呼吸;进步和退步是套路中的基本动作,通过脚步的前进和后退来调整身体的位置和姿势;转身是套路中的重要动作,通过腰部的转动来改变身体的方向;摆手是套路中的特色动作,通过手臂的摆动来发挥太极拳的特点;收势是套路的结束部分,通过收势可以使身体逐渐恢复平衡和稳定。
太极拳的内气表现有哪些_太极拳中的气感说明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
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
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
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
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二、小腹沉实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六、腰眼发热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七、流动感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
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太极拳练习阶段五个阶段,即“架”“意”“劲”“气”“灵”:一、架这个阶段.从初学开始,就要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个动作,认认真真地盘架子。
高低、上下、虚实、大小、路线,都要按照拳路的要求一丝不苟做到位。
此时,既不要过早地追求运气方法.也不要片面追求劲力大小,只是专心把套路打标准。
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内功外练。
通过此阶段练习,使腿劲、腰劲、臂力都有显著提高.使腿劲、腰劲、臂力都适应陈氏太极拳套路的缓慢、旋转、发力要求。
太极拳八种呼吸方式如今练习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出于对太极拳运动的热爱,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对太极拳动作的关注,更注重太极拳内涵的衍生,比如太极拳的呼吸。
那太极拳的呼吸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太极拳八种呼吸方式一、“起与落”的呼吸:这主要指的是手臂动作和呼吸的配合。
当手臂由体侧向上举起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手臂举至肩平向下按时,应当均匀地呼气。
都应用鼻子呼吸。
如陈式老架一路的起势和收势,都手臂向上举起时,就应均匀地吸气,当手臂下按时,就应当均匀在呼气。
二、“开与合”的呼吸:这里主要指的也是手臂动作和呼吸的配合。
当手臂向外展开时,就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手臂向里合时,应当均匀地呼气。
如陈式一路的懒扎衣。
当双手大逆缠弧形转开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双手顺缠弧形而合。
同时脚跟内侧擦地成侧弓步时,应当均匀地呼气。
三、“升与降”的呼吸:这里主要指的是身体重心的上升和下降与呼吸的配合。
当身体重心上升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身体重心下降时,应当均匀地呼气。
如陈式一路的斜行拗步,当身体下降做斜行拗步时,应当缓慢均匀地呼气;当身体重心上升准备做上三步时,应当均匀地吸气。
四、“屈与伸”的呼吸:这里主要指的手臂动作和呼吸的配合。
当手臂屈肘回收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手臂由屈到伸时,应当均匀地呼气。
如陈式一路的上三步,当手臂随腰缠丝屈肘微屈的过程,应当均匀地吸气;当右手臂随脚向前伸,左手向后时,应当均匀地呼气。
五、“蓄力与发力”的呼吸:这里主要指全身和手脚动作与呼吸的配合。
如陈式一路的掩手肱拳,当全身和手脚蓄劲时,应当均匀缓慢地深吸气,当右拳内旋迅速向右斜前方发出时,应当迅速地大呼一口气,鼻嘴一块呼。
蓄劲如拉弓,吸气相对的长,发力如射箭。
呼气相应地短,这也是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六、“内旋与外旋”的呼吸:这里主要指手臂动作和呼吸的配合。
当拇指带动前臂向手心方向旋转(里转)时。
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拇指向手背方向旋转(外旋)时,应当均匀地呼气。
56式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拳势呼吸法陈式太极拳的呼吸一般是鼻吸鼻呼为主,口呼气相配合,采用逆腹式呼吸,在做发劲动作时,有时可采用喷气呼气法。
除喷气外,一般要求呼吸要深、匀、细、长、缓,呼吸与动作密切结合。
在呼吸结合动作时,呼吸不可勉强,不可憋气。
虽然有意识地调节呼吸,但要使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不可勉强去做,而要注意全身放松,采取纯自然的呼吸。
预备式: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站立,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虚领顶劲,心静体松,呼吸自然。
第一段第一式.起势(本动一次呼吸):开步站立提脚时吸气,横开步落脚时呼气。
第二式.右金刚捣碓(本动两次呼吸):转体捋棚和转体右捋时吸气,擦脚平推时呼气;虚步撩掌和提膝举拳时吸气,震脚砸拳时喷气(气从鼻中短促有力地呼出)。
第三式.懒扎衣(本动两次呼吸):托拳转体时吸气,分掌划弧时呼气;擦脚搭腕时吸气,马步侧掌时呼气。
第四式.右六封似闭(本动两次呼吸):转体旋腕时吸气,下捋棚挤时呼气;棚刁托掌时吸气,虚步双按时呼气。
第五式.左单鞭(本动两次呼吸):转体推收时吸气,转体提勾时呼气;提膝擦脚时吸气,马步立掌时呼气。
第六式.搬拦捶(本动两次呼吸):转体成拳时吸气,转体横拳时喷气;划弧翻拳时吸气,转体横拳时喷气。
第七式.护心拳(本动一次呼气):下载双拳和跃转抡拳时吸气,马步合臂时呼气。
第八式.白鹤亮翅(本动一次呼吸):擦脚插掌时吸气,跟脚分掌时呼气。
第九式.斜行拗步(本动两次呼气):转体绕臂时吸气,踏脚擦脚时呼气;左转提勾时吸气,马步展臂时呼气。
第十式.提收(本动一次呼吸):扣脚合手与收脚收手时吸气,提膝推按时呼气。
第十一式.前趟(本动一次呼气):擦脚右捋和转体旋掌时吸气,马步分掌时呼气。
第十二式.左掩手肱捶(本动两次呼气):提膝吊捶时吸气,擦脚叠臂时呼气;转身旋臂时吸气,弓步打拳时喷气。
第十三式.披身捶(本动吸气):披身捶时吸气。
第十四式.背折靠(本动呼气):背折靠时呼气。
第十五式.青龙出水(本动两次呼吸):转体绕臂和转体旋臂时吸气,撩弹收拳时喷气;马步发拳时,急吸换气后,再喷气。
陈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各式口令1、无极起式吸气、放松、棚、挤、放松、缓手、捋、缓手、按、放松2、金刚捣碓正向混元圈左右左、放松、左捋、右捋、勾擦脚、放松、再捋、转身分掌上步勾拳、放松、反背锤、反背掌、提膝砸拳落脚、放松3、懒扎衣武松脱铐、金丝抹眉、缓手、合十字手、分掌顶膝、插掌后插脚、拦腰掌、放松4、六封四闭丹田内转、挤手、放松、缓手、捋手、放松、再缓手、双按掌、放松5、单鞭刁拦手、打肘、勾子手、勾擦脚、丹田内转、横击掌、立掌坐腕、放松6、白鹤亮翅正向圈、右捋、放松、转身收脚上步、前肩靠、分手、上步背肩靠、放松7、斜行拗步提膝、落步推掌、放松、右搂掌左搂掌、前插掌、缓手、横击掌、放松8、提收退步、提收、放松9、前蹚拗步上步前挤手、拦手、里合腿、擒拿手、扑面掌、放松10、掩手肱锤左捋手、右拳、转身、缠丝手、反背锤、盘肘、八字手、提拳下落分开、掩手肱锤、放松11、披身锤倒拔垂杨、放松、横摆掌并步、上步撩阴掌、开立步、放松、缓手、分开、合十字手、上开下合、下开上合、五花手、斜冲拳、放松、披身锤右左右12、背折靠背折靠、放松13、青龙出水左披身锤、右摆拳、指裆锤、放松14、双推手丹田内转、挤手、转身缓手、上步双推掌、放松15、三换掌三换掌一二三、放松、肘底锤16、倒卷肱倒卷肱一二三、放松17、退步压肘一二三四、左退步压肘、盘肘、转身、右退步压肘、放松18、中盘缓手、上步斩(切)腕、太极圈、中盘19、闪通背太极圈、合(收)脚、前肩靠、拦掌、放松、上步拦掌戳喉、放松、拌摔(勾脚摔)、转身、退步闪通背20、击地锤掩肘并步冲拳、放松、右搂左搂、上步、击地锤21、平心锤反背锤、穿心肘、转身、海底翻花、胸折叠、盘肘、平心锤22、煞腰压肘并步反背锤、煞腰压肘、放松23、当头炮双抓拳、转身踏步、当头炮、放松24、收式上步撩阴掌、开立步、收式一二三、起身、结束。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养生呼吸法浅谈氧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成人每分钟消耗氧量至少在0.25立升以上,人体内氧的储存量仅有1.5立升左右,因此生命活动所需氧气只能通过呼吸空气的方式获得。
吸入人体的氧气经过肺脏,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
组织细胞利用氧将摄入人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糖等氧化分解,产生可供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供给人在劳动及生命活动中应用。
与此同时,身体中还会产生二氧化碳,它在人体内不能大理潴留,通过血液被输送到肺脏,再由肺脏通过呼吸排除。
这是氧在人体内参与生物氧化的正常生理过程。
正是这种频繁的不间断的呼吸及氧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才维护了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
我们会看到一些病人缺氧的症状,此外,工作繁重,学习紧张,生活节奏加快,也有可能会造成缺氧。
缺氧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轻者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思维难以条理。
重者头痛恶心,呕吐,四肢动作欠协调,意识丧失,血压下降,甚至死亡;慢性长期缺氧,表现为疲乏无力,心烦急躁,可带来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损伤。
对缺氧者可以使用氧保健,如氧吧、氧亭,微小型便携式制氧器,等等。
但是最有效的补氧方式是坚持锻炼。
太极拳要求采用腹式呼吸,呼吸保持深、长、细、匀,并且与动作协调,这就使呼吸肌横膈肌和肋间肌得到很好的锻炼。
长期习练,可以加强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
这样,当人们负担较重的工作时如负重、爬山,只要调整呼吸深度,就不会感到“上气不接下气”了。
与此同时,由于腹式呼吸使横膈肌的运动范围增大,使胸腔的提及变大,腔内的负压和腹压也随之变大,使下脚步的静脉血加快回流心脏,从而加快新陈代谢。
腹式呼吸三个练习方法第一段双手托天理三焦准备姿势两脚与肩同宽、松静站立,呼气尽。
1、随吸气先将两手由前上提与肩平,掌心朝上,掌指朝后。
两臂继续缓慢上托、伸直,在头顶掌指相对,同时两脚跟上提,抬头向上看。
2、随呼气两臂自然放下,回归到准备阶段。
要求伸展双臂和躯干要柔缓充分。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健身法——导引术和吐纳术,在公元前四世纪已见于老子、庄子、孟子诸人的著作中。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其意为呼吸的一开一合要自然,气息要由粗到细,由细到微,绵绵不断。
保持腹实胸宽状态。
做深呼吸运动和柔软运动配合自然呼吸,使人精神和身软。
庄子在《大宗师》说:“古之真人,…其息深深。
”庄子把“真人”作为“众人”的对称,“众人”是不练习深呼吸运动的人们。
“息”就是“气”,就是“呼吸”,庄子《人间世》说:“气息茀(音勃)然”。
一呼一吸,称作一息。
孟子说:“气…以直养而无害”,意思呼吸要循乎自然。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法是采自源远流长的导引述和吐纳法,因此它的呼吸法和静气功的呼吸法是同出一源的。
不过,陈氏太极拳是动静交修,内外兼练的整体的和内外统一的拳术,它的姿势复杂多变,全身各部分的动作“清规戒律”很多,配合呼吸一时不易恰到好处;静气功是静中求动,姿势单纯,呼吸自然协调,做到“形神合一”。
陈氏太极拳九世祖陈王廷在遗词中说:“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黄庭”即《黄庭经》,指《黄庭经》中的“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
陈王廷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这就使陈氏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
在练习时,要求意识、呼吸、动作松圆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
陈氏太极拳呼吸法主张: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方法是立身端正,有意识地配合动作引导气流徐徐有下行的感觉,沉入腹部脐下,不许使力硬压。
明代高濂所编《遵生八笺》中引《心书》说:“出息入息,长收缓放,使之绵绵,长养神气”,“皆出于自然,不可…拔苗助长”,这与拳论引用孟子的话:“气…以直养而无害”是一致的。
练拳时心平气和,凝神一致,以意运动,要求做到:心静无物,物我两忘,气定神闲,心息相依,呼吸自然。
这就是要消除杂念,心静用意,呼吸自然,内外兼修,形神兼练的方法。
陈氏太极拳主张用意识指导动作,调节呼吸,在极为宁静的情绪下进行适度练习,在“气沉丹田”的基本要求下,随着动作的变换,使呼吸与“内气潜转”协调,逐渐达到“气遍身躯不稍痴”的要求。
通过腹式呼吸运动,膈膜一上一下,内脏作轻微的带有浅弧形的自然按摩运动,促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在调节呼吸方面,陈氏太极拳采用我国七世纪记载的“调息法”,即“悠、匀、细、缓”,“不徐不疾”的呼吸法。
是纯自鼻孔呼吸,“呼吸无声、不结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止”。
这种“吐唯细细,纳唯绵绵”的呼吸法,可以降低肺换气的次数,控制呼吸,缓和心脏跳动,有助于人静。
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除了上面所说的“调息法”,还有一种“口呼鼻吸”的“迎气法”。
这是陈氏老架太极拳家所采用的呼吸法,例如陈发科师爷练拳时有时就用“口呼鼻吸法”;我的老师洪均生先生也有时用这种呼吸法,他在练拳时“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
这种呼吸方法,见于十七世纪唐代孙思自然“。
这种呼吸方法,见于十七世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述的”迎气法”:“以鼻引气,口呼之,少微吐之,不得开口”;“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人”。
练太极结合“迎气法”从疗病保健上来讲,不如用“调息法”更为柔和,对体弱和多病者更为合造。
陈氏老架太极拳,根据运动量大小,对窜、蹦、跳、发劲不同的要求,可以采用“调息法”和“迎气法”。
运动量大,特别在发劲时须口吐气发声,以适应发劲的速度,因此采用了“调息法”。
运动量的大小,因人而用,不可强为,以自然为好。
洪均生先生对呼吸的练法,他认为:“动作熟练后,呼吸自然协调,不可强为。
”又说:“吐气发声,和劳动中发力是一样的,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不是有意做作的,练拳发劲吐气发声也须如此。
”洪师在他88岁时,给我写了有关练拳心法的书法横幅,其中有“无令常时心似水,有时每觉气如去云”字句,可见呼吸练法与“心静”有关。
“口呼鼻吸法”的缺点在于练拳时(特别是初学者)容易引起喉头干燥,不如舌舔上颚、呼吸以鼻容易内生津,润湿喉头合乎生理卫生。
“调息法”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减少肺脏运动量,对肺弱和身体弱者有利无弊。
因此,我认为练陈氏太极拳时,初练时,一般也应采用“调息法”,以自然为好。
十、陈氏太极拳开合虚实,呼吸自然从陈氏太极拳的开合虚实,呼吸自然的要求,可以说陈氏太极拳是采用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之术的。
开合虚实由内动来支配,因此与经络学说有关联,腹式呼吸则与导引吐纳之术有关联。
1、腹式呼吸的练法陈氏太极拳采取腹式呼吸,古人称作“练气”。
即通过呼吸的锻炼来达到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等功用。
并要求在练拳时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练拳时,在全身放松,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的姿势下,口唇轻闭,齿轻合,舌舐上颚,进行腹式呼吸。
缓缓从鼻孔吸气,用意引导气流有徐徐下行的感觉,送入腹部脐下;力求自然,不许使力硬压。
在吸气过程中,横膈膜下降,压挤腹腔内脏器官,腹部随之隆起,胸廓也自然收缩;随即从鼻孔呼气。
呼气时横膈膜上升,下腹部随之回缩;随即从鼻孔呼气。
呼气时横膈膜升,下腹部随之回缩,肛门部分自然随着一松一紧(松的时间较长,紧的时间较短),有助于练精化气,还精补脑。
通过“气沉丹田”的呼吸运动,横膈膜一上一下,带动内脏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促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对太极耐用推手的引动和发劲技术有极大关系。
陈氏太极拳要求动作轻松、柔和、缠转、沉着、灵活,使呼吸逐渐做到有节奏的“深、长、细、缓”。
动作熟练后,呼吸顺遂,就能够调节呼吸、控制呼吸。
为了保证配合身体代谢作用强弱的需要,就必须使练习者能够进行不同程度的呼吸,在动作有快有慢时,呼吸也能适应而没有氧债,不致因为速度改变而引起气喘现象。
初练时,只要在运动过程中感觉到呼吸顺畅,也就够了。
等到动作熟练和正确以后,由于各式各样的拳势转换速度有快有慢,幅度有大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然呼吸,在呼吸中也就自然地产生轻微的声音来辅助。
这种辅助声音,有“哼、哈、咳、嘘、呵、晒、吹、呼”八音,有了这种辅助声音,就表明呼吸与动作已经密切结合,并提高了内劲的运用,由于有这种声音的辅助,使呼气中的动作就更显得自然而沉着,吸气中的动作就显得自然和轻显得自然而沉着,吸气中的动作就显得自然和轻灵,从而使肢体的活动无形中贯注了一种内在的力量。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拳势中蓄发相变,蓄得足,便能发得巧。
这种呼吸练法,可以称做“拳势呼吸”。
陈氏太极拳强调任何时候呼吸都要自然。
太极拳的练气,就是要在自然呼吸基础上,顺应动作的开合虚实来提高呼吸的强度与深度。
但如果有胸闷憋气的现象,说明肢体某一部分有鼓劲不放松的缘故,或者是在屏气而停止呼吸的毛病,应即细心找出原因,调整呼吸。
如经过调整呼吸而还有此种现象,说明呼吸方法调节不佳,也就是提高呼吸强度与深度未能顺循呼吸自然而引起的,还应该从呼吸与拳势动作的速度是否一致上检查纠正。
2、开合虚实陈鑫先生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
他把开合虚实提到首要地位,并且说得详细全面。
陈氏太极拳如果只讲究外形的开合,不讲究内动的开合,那么,不论练拳或交手都会降低其养生保健、增强体质和提高技术的作用,也就不能称作内外合一的拳了。
太极拳一直被称做是“内功拳”的一种,那就是在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地配合,“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要求肌肉、关节、内脏器官在内部活动来配合身躯四肢的外部运动。
开合着重在内动,而不在于外表的形态。
内动的开合,仍然是“运劲似螺旋”,“运劲如缠丝”的作用,就是所谓“劲由骨换”,或所谓“内气潜转”。
开为伸展、放大,合为收敛旋,有沾连粘随之意,故能开进不顶撞,合时不躲闪,通过推手的长期训练,即能充分发挥“以轻制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借人之力,乘人之势”的特殊的技击方法。
练习内外统一开合时,应该揣摩“内不动,外不发”,这两句话要求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始而意动,断而内动、然后外动”。
动作开时内外俱开,动作合时内外俱合,神气贯串,周身一家,浑然无间,转接要一气呵成,劲力集中到一点,并能随时灵活变换。
在一开一合之中,还要进一步要求“开合有合,合中有开”。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乃是“运劲如缠丝”的中心作用。
陈氏太极拳的行气运劲,由腰脊主宰,运用缠丝的劲螺旋形的动作向着四梢方向延动的叫做“开”,从四梢回归丹田的叫做“合”。
试举手臂旋转动作来加以说明。
以逆缠为开,顺缠为合。
一圈之中,逆缠外开上半圈为逆;顺缠内合下半圈为顺。
顺逆、开合变化一圈之中;有上下、有内外、有左右、有左右、有前后、有大小、有有形、有无形,都离开开合之8法。
循环往复,滔滔不绝。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是陈氏太极拳奥妙所在,是陈氏太极拳功夫深厚的高级技巧,它松圆灵巧,螺旋形动作极为细微,达到“浑身柔软若无骨”而身法螺旋中正不偏,才能“忽然放开都是手”。
也就是陈鑫先生主张的“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技击功夫。
虚实是从意念上说的,以手划圈为例:如意念集中于右手划圈,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意念集中于左手划圈,则左手为实,右手为虚,这是两手的分虚上,还要进一步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仍为手为例:原来已经分清虚实的手再要求分清虚实。
虚的手要虚中有实,实的手须实中有虚。
前挤的手为实,虚的手前挤出的一侧为实,另一侧为虚。
这种实中虚,是为了把力量集中于一点,不该用力处都要放松,贯彻处处用力经济的原则。
例如,在陈氏太极拳中双推手一势,推的一面为实,譬喻为刀口,背面为虚,譬如为刀背,意为力点要集中在刀口上。
后手为虚,但也要求有意念贯注其中。
这种虚中有实,是为了平衡重心,并使前手发力更足。
陈氏太极拳每有一个动作就划一个圆圈,在转圈中间,虚实是在变换的。
以手为例,如果手划圈时的上半圈为实。
这是一虚一实。
在一虚一实之中,仍然包含着“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进一步做到虚就是实,实就是虚。
在推手中,一圈之内,随时有无阴非阴,忽隐忽现,使人不可捉摸,陈鑫先生用“全身处处皆太极”之语来阐明这种细微的变化。
腿部的虚实变化,不论前虚后实,都要进一步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站煞。
这样,才能使步法的变换灵活迅速。
古人把开合、虚实用阴阳二字作代表;合、虚为阴,开、实为阳。
阴变阳,阳不离阴;“阴极阳生,阳极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就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要互相渗透,潜移默化,而且还要求“忽隐忽现”变化非常灵活,为了做到这点,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都要求螺旋运转得灵,虚实才能螺旋得“忽隐忽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