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为学》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为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为学》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原文翻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幺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幺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幺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幺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
《为学》是清代著名学者朱熹的一篇文章,以下是其原文、翻译和注释:
《为学》原文:
余心研习,旁若无人。
旦辞晏退,夜来瞑目。
春遁去住,东西南北,无非箇中曲折。
皆因未得真传,只自一时片善。
今欲徐行省诸葛,渐至于泠然后已。
注释:
此文首发于朱熹的《中庸章句》卷下。
全文不长,但内容十分丰富。
下面是对文中重要词汇的注释:
余:我,指作者朱熹。
旁若无人:形容专心致志,不顾外界干扰。
旦辞晏退:指在清晨告别亲友离开家中,晏夜回到自己的学室,即“独夜读书”。
瞑目:闭上眼睛。
春遁去住:春去冬来,时节更替。
人的生命也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如同春去冬来,来去无常。
东西南北:指各种地方、环境、场合。
真传:指真正的经典,正确的学问传承。
片善:指零碎、片段的好处。
徐行:慢慢地行走。
省:领悟,体察。
诸葛: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
事家。
渐至于泠然后已:渐渐地领悟到真理,然后就能洗净心灵,得到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翻译:
我专心研习,仿佛没有别人在场。
白天告别亲友,晚上闭目苦读。
春去冬来,东南西北,处处充满曲折和变化。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尚未领悟到真正的学问,只能掌握一些零散的知识。
现在,我想慢慢地领悟到诸葛亮的学问,直到洗净心灵,得到内心的清明和宁静。
朱熹在《为学》中表达了自己对学习的追求和态度,他强调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也明确了自己。
《为学》原文与翻译《为学》原文与翻译《为学》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为学》原文与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为学》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
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
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为学》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为学》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为学》原文翻译及鉴赏》,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为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为学》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原文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个人收集整理-ZQ天下地事情有(困)难和(容)易地区别吗?(其实是没有地),只要去做(做它),那么(困)难地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去做,那么容易地也会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只要去学(学它),那么(困)难地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地也变得困难了.我地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聪明);我地才能平凡,也赶不上别人(有才学).但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学成了,我也就不知道我(自己)是真地昏昧还是真地平凡了.我地天资聪明,超过别人几倍;我地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几倍;但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地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地曾参传下来地.以此而论,昏庸聪敏地功用难道是有常规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川地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好多年以来,想攒钱乘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直到现在还没有去成,你凭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显出惭愧地神色.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地那个穷和尚吗?所以聪敏和有才学,既可以依靠(但)又不可以依靠;(那些)自认为聪敏而有才学但并不学习地人;(一定会)自己毁了自己.昏昧和平庸,有(一定地)限制但又没有一定地限制;(只有那些)自己不限于自己地昏昧和平凡、并且用心学习而不倦怠地人,才会靠自己地努力取得成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为学》译文精简版天下地事情有难和易地区别吗?(其实是没有地),只要去做,那么难地也容易了;如果不去做,那么容易地也会变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只要去学,那么难地也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地也变得困难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地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聪明);我地才能平凡,也赶不上别人(有才学).但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学成了,我也就不知道我是真地昏昧还是真地平凡了.我地天资聪明,超过别人几倍;我地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几倍;但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地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地曾参传下来地.以此而论,昏庸聪敏地功用难道是有常规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川地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好多年以来,想攒钱乘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直到现在还没有去成,你凭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显出惭愧地神色.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地那个穷和尚吗?所以聪敏和有才学,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那些)自认为聪敏而有才学但并不学习地人;(一定会)自己毁了自己.昏昧和平庸,有(一定地)限制但又没有一定地限制;(只有那些)自己不限于自己地昏昧和平凡、并且用心学习而不倦怠地人,才会靠自己地努力取得成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同学们大可以以此精简版为通俗译文,熟练背诵哦!!!!(红色地为重点之重点哦!!!)1 / 1。
《为学》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为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为学》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为学》字词解释1、资:天资,天分。
之:助词。
2、倍人:“倍于人”的省略。
3、屏:同“摒”,除去、排除。
4、圣人:指孔子。
卒:终于。
鲁:迟钝、不聪明。
5、鄙:边远的地方。
6、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7、何恃:“恃何”的倒装。
恃,凭借、依靠。
8、钵:和尚用的饭碗。
9、买舟:租船。
买,租、雇的意思。
10、顾不如:难道还不如。
顾,难道。
11、自败者也:。
《为学》优秀教案《为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解题,简介作者情况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了解如下内容:1.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
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
示:给看。
2.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
不逮人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屏弃而不用蜀之鄙子何恃而往4.学生再次放声读。
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
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集体读并讨论全班齐读。
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四、听读课文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质疑1.研读课文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
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
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为学》一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3)了解作者朱熹的生平及其思想体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2)学会运用文中的哲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2)培养勤奋刻苦、谦虚好学的品质;(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及翻译:《为学》一文讲述了学习的意义、方法和要求,强调了勤奋刻苦、谦虚好学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2. 重点字词解析:(1)“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勤奋”、“刻苦”、“谦虚”、“好学”等品质的内涵;(3)“团队协作”在学习和事业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熹的生平及其思想体系;(2)阐述本文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2)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的内涵和用法;(2)分析句式结构的特征及作用;(3)阐述文章的哲理如何指导实际学习和生活。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文章的哲理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2)进行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为学》;3. 选择一篇与《为学》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心得体会和阅读分析文章的质量;3. 综合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哲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学》全文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学,那么难学的东西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学的东西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能力平庸,赶不上别人。
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业成功了,也就不觉得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加倍地高于别人;我才能敏捷,加倍地高于别人。
如果舍弃不用,聪慧敏捷与愚笨平庸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孔子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弟子传承下来。
难么愚笨平庸和聪慧敏捷,对于人所起的作用,难道有不变的规律吗?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倚仗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尚且未能成行。
你倚仗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羞愧的脸色。
西边的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那里。
人们树立志向,反而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和尚吗?因此,聪慧和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
自己仗着聪慧与敏捷而不学习的人,是自取失败的人。
愚笨和平庸,可能会限制人,却也限不住人。
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限,而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是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人。
《为学》全文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学,那么难学的东西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学的东西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能力平庸,赶不上别人。
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业成功了,也就不觉得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加倍地高于别人;我才能敏捷,加倍地高于别人。
如果舍弃不用,聪慧敏捷与愚笨平庸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尊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忧道不忧贫也;愚人之所以为愚,忧贫不忧道也。
是以圣人之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凡为学者,必先求师。
师者,所以导之入道,使之明白事理,洞悉人心。
师之道,尊也;师之德,严也。
弟子之于师,敬而尊之,师之于弟子,慈而教之。
学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心放则志不立,志不立则事不成。
故学者必先求师,师能导之使心有所归,志有所向,然后可以成其学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者,所以行于天下,成于世间。
业者,所以立身行道,济世利人。
惑者,所以使人迷乱,不得其正。
故学者必求师,师能解其惑,使之明道立业。
学者,必求真知。
真知者,所以明理辨伪,正道修身。
故学者必求师,师能授之真知,使之明智。
学者,必求笃行。
笃行者,所以践行其道,实践其业。
故学者必求师,师能教之笃行,使之有成。
学者,必求同仁。
同仁者,所以共学共进,共同成长。
故学者必求师,师能合之同仁,使之同修共进。
夫学之道,无难易之分,无高下之别。
彭端淑《为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为学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很久都不放纵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过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原文译文对照
写法:作者分别举“贫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
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
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
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
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
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
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电子白板设备。
2、幻灯片。
3、学生收集制作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
)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
《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活动过程
1、明确学习任务
⑴、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
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3、解题
题目《为学》为——做学——学问
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可见这篇文章是长辈对晚辈在求学和做学问方面的指导与规劝。
4、熟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⑵、检测字音。
逮( dài ) 怠( dài ) 迄( qì ) 鄙( bǐ ) 语( yù )
恃( shì ) 钵( bō ) 还( huán ) 犹( yóu )
⑶、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④、吾/一瓶一钵/足矣。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疏通文意。
⑴、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
⑵、教师答疑、归纳有关字的释义和用法。
⑶、检测:
说出下列语句的重点词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①、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②、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④、吾欲之南海,何如?
⑤、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⑥、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问题研讨:
⑴、课文讲的是做学问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
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
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人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
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文,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找出本文论点。
中心论点是“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⑵、为了证明观点,作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短的话概括。
明确: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
⑶、小组合作,情境再现
提示:合理设计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气。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明确:表现出富者的轻蔑傲慢;贫者的坚定自信
特别强调:两个“子何恃而往?”的区别。
⑷、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为学的成败,不在天资的高低和客观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人们主观上是否努力。
只要志向坚定,勤奋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
板书: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7、文末一段示晚辈。
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
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
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
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
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8、拓展延伸。
⑴你还能再举一些例子帮助作者证明他的观点吗?
⑵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材料。
教师补充:
⑴、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 二十六岁失去了听觉,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⑵、古希腊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于是每天含着石子,面对大海朗诵,无论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的演说家。
⑶、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称为“智能底下的人”,只上
了3个月的学就被迫离开了学校,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反而一直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⑷、牛顿小时很笨,成绩很差,当他做的风车被嘲笑他的同学弄坏以后,他开始发奋学习,终于成为影响物理学界的重要物理学家。
9、小练笔:
请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两人的对话,写下来。
三、板书设计
为学
彭端淑
人贵有志
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