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1.37 KB
- 文档页数:1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具有一端插入体表静脉的穿刺导管,另一端插入中心静脉的肋骨间隙或锁骨下静脉。
其临床应用广泛,特别是在新生儿的护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面的介绍。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方面。
PICC的插入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因此在新生儿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PICC可用于新生儿长时间的输液或静脉药物治疗,如营养支持、生长激素、抗生素等。
PICC还可用于进行血样采集、血浆置换、血透等操作。
在新生儿的护理中,PICC的应用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的治疗途径,降低了静脉穿刺和血管破坏的风险。
PICC在新生儿的护理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护理。
在PICC穿刺部位保持严密无菌是非常重要的,护士需要做好手部消毒、穿戴手套等防护措施。
PICC的外露部分要保持干燥,定期更换固定贴,防止感染。
护士需要定期检查PICC插入点是否存在红肿、渗血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PICC在新生儿的护理中要避免活动过度,尤其是新生儿的手部和脚部活动要轻柔,以防止护理员拔管或移位。
PICC管道畅通也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护士需要根据医嘱定期冲洗和注射生理盐水,保持导管通畅。
在注射药物时,护士需要遵循准确的药物剂量和稀释比例,避免给药过快或过慢。
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如出现发热、出血、局部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护士还需要注意PICC拔管的时机和方法,一般情况下需要医生的指导和协助,以降低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风险。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使用和护理PICC能够为新生儿提供更为便捷和安全的输液和药物治疗途径。
在PICC的应用和护理中,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合理有效地进行护理操作,为新生儿提供全面、安全的护理服务。
新生儿PICC的维护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一、什么是新生儿PICC二、新生儿PICC的适应症三、新生儿PICC的插管操作1. 术前准备2. 术中操作3. 术后处理四、新生儿PICC的维护和使用注意事项1. 定期观察2. 注意感染预防3. 特殊情况处理4. 相关护理措施五、新生儿PICC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1. 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2. 感染相关并发症3. 其他并发症六、新生儿PICC的拔管七、新生儿PICC的评估和记录八、新生儿PICC的教育与指导1. 家庭护理指导2. 家长的注意事项九、新生儿PICC的总结一、什么是新生儿PICC新生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通过周围静脉插入的中心导管,用于给予新生儿长期的静脉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
它的插管部位位于手臂或大腿的周围静脉,导管的末端则达到上腔静脉或右心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药物的快速输注和有效循环。
二、新生儿PICC的适应症新生儿PICC适用于以下情况: 1. 长期静脉输液:如静脉营养支持、长期抗生素治疗等。
2. 预防性治疗:如预防感染、预防血栓形成等。
3. 重症监护:如心脏手术后、早产儿、危重病儿等。
三、新生儿PICC的插管操作1. 术前准备在进行新生儿PICC插管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 准备所需器材:包括导管、消毒液、导丝、注射器、贴敷材料等。
- 确认操作者的资质: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操作经验。
- 准备好相应的麻醉和止血药物。
2. 术中操作新生儿PICC的插管操作步骤如下: - 选择插管部位:通常选择手臂或大腿的周围静脉。
- 局部麻醉:使用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麻醉插管部位。
- 穿刺静脉:使用穿刺针穿刺周围静脉,插入导丝。
- 插入导管:将导丝插入静脉,通过导丝插入PICC导管。
- 固定导管:使用贴敷材料将导管固定在插管部位。
- X线定位:通过X线检查确认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1. 引言1.1 PICC的概念PICC(全称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外周插入式中心导管)是一种通过患者周围静脉插入体内的长期使用静脉导管,可以长时间留置在体内,用于输液、输血、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目的。
PICC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插管位置靠近心脏,可以在不对患者进行多次穿刺的情况下实现长期静脉通路的建立,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和感染风险。
PICC的外观通常为一根细长的导管,一端有多功能插座以连接输液管,另一端则通过皮肤插入周围静脉。
在新生儿中,PICC的使用尤为重要,因为新生儿的血管脆弱,皮肤娇嫩,传统的静脉置管方法往往难以实施。
而PICC可以通过外周静脉插入,不仅减少了对新生儿的创伤,还能确保长期并可靠地留置导管,为新生儿提供持续的治疗支持。
1.2 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意义PICC(经皮血管中心导管)在新生儿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便利性:新生儿的静脉脆弱,插管困难,使用PICC可以减少静脉穿刺次数,降低新生儿的痛苦和不适,提高护理效率。
2. 安全性:PICC插管位置固定,不易脱落,减少了误插或漏药的风险,保障了药物输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适用范围广:PICC在新生儿中适用于输液、抗生素治疗、营养支持等多种治疗方式,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4. 减少感染风险:相比于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的感染率更低,减少了新生儿感染的风险,提高了治疗效果。
PICC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对于新生儿的生存和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加强对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研究和护理工作,对于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236】2. 正文2.1 PICC的适应症与禁忌PICC的适应症包括新生儿需要长期输液治疗、化疗、静脉营养支持、药物输注等情况。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生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指经皮插入周围静脉到中心静脉的导管,用于输液、输血、药物治疗等目的。
随着新生儿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PICC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早产儿、危重患儿等需要长期静脉通道的患儿中,PICC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静脉通道方式。
新生儿PICC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还可以确保药物的准确给药和输液的顺畅进行。
在新生儿PICC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临床上对新生儿PICC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生儿PICC的应用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如不当的操作、感染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新生儿PICC的护理管理和预防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做好新生儿PICC的护理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患儿的安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新生儿PICC的历程、优势、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护理管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新生儿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部分需要详细探讨新生儿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需要关注新生儿PICC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了解新生儿PICC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 分析新生儿PICC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新生儿PICC的使用提供建议和方向。
3. 探讨新生儿PICC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4. 探讨新生儿PICC的护理管理和操作规范,加强对新生儿PICC 的护理与管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5. 探讨新生儿PICC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促进新生儿PICC 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思路和建议。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穿刺贴就是指在皮肤、黏膜或血管内插入导管,并在管路末尾通过充气、推送药液等方式固定导管,使之稳定插入并能够便捷地输送药物或营养物。
在新生儿的医疗护理中,PICC的应用是非常常见且必要的。
PICC插管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大手术和局部麻醉,尤其适合生长发育期的婴儿。
PICC能够满足新生儿的长期营养需求和药物治疗需求,减少对新生儿的刺激和疼痛,同时提高医疗治疗效果。
此外,PICC导管被插入血管内,需要重点关注护理,以保证导管安全和正常使用。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1.新生儿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情况,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重要儿等需要营养支持的患儿。
2.新生儿需要静脉输液治疗,并且需要持续输液的患儿,如某些抗生素、疫苗等药物。
3.新生儿需要进行中心静脉压力检测或心脏导管监测的情况,如新生儿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等需要监测的患儿。
4.新生儿需要进行大量输注的情况,如失血、休克、急救等紧急情况。
1.预防感染。
因为PICC导管是插入血管内的,所以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应采取严密的监测和护理措施保证其安全性。
打开包装、触碰导管和PICC使用区域时,需要保证手部清洁净致,使用护目镜、帽子、口罩、消毒液等道具;2.保持导管畅通。
PICC导管的畅通性对于疗效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定期排气、排血、冲洗导管,预防导管堵塞和衰竭,也要注意保持导管针尖及其周围区域清洁;3.固定导管。
PICC插管固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固定时需注意导管的深度、角度、位置,以及穿刺处周围皮肤是否有红肿、出血等情况,不得拉扯导管,使之锁入合适的位置;4.定期更换导管。
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导管进入体内可能会引起皮肤损伤和导管移位,所以更换PICC导管之前应清洁穿刺区域,并注射适当的麻醉药物,以减少婴儿的疼痛感。
定期更换导管的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根据医生医嘱执行。
总之,新生儿PICC的应用为临床医学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改变。
新生儿PICC的应用及护理PICC(经皮穿刺中心导管)是一种用于给予新生儿药物、营养和输液的一种常见方式。
它是通过皮肤经过导管直接插入到静脉血管中,通常用于需要长期静脉通路的新生儿,以便给予持续的治疗和护理。
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新生儿PICC 的应用及护理。
应用:1. 药物给予:新生儿常常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镇痛药和营养补充剂等。
PICC可以提供一个可靠的途径,方便给药,减少汇流等问题。
2. 营养补充:对于那些需要接受长期营养支持的新生儿,PICC可以用于输注肠外营养液和其他重要的营养物质。
3. 输液:在需要输液的情况下,PICC可以提供一个安全、便捷的方式,以确保新生儿的水电解质平衡和液体需求。
护理:1. 仔细观察:护理人员在使用PICC前后需要仔细观察新生儿的情况,特别是观察皮肤的健康情况和PICC周围有无红肿、渗血等异常情况。
2. 保持通畅:保持PICC通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导管被阻塞,就会影响药物输注和营养液的输注。
护理人员可通过定期冲洗PICC、定期更换连接器等方式来保持导管通畅。
3. 防止感染:PICC的使用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因为导管直接插入了血管,如果不加以注意就容易受细菌的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消毒、无菌操作规范,定期更换导管贴片等,以预防导管周围感染的发生。
4. 定期更换:PICC的使用时间一般较长,新生儿需要长期静脉通路时,PICC 可能需要保留几周甚至几个月。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PICC的使用时间和状况,必要时及时更换。
5.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PICC的位置是否正常、连接管路是否松动、PICC周围皮肤是否有异常情况等。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6. 患教:家属需要了解PICC的相关知识,如何进行基础护理、如何观察PICC 周围情况、如何预防感染等。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家属更好地照顾新生儿,也可以减少PICC使用期间的并发症发生。
总之,新生儿PICC的应用及护理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置入在肢体静脉中、通过静脉经过上肢到达大静脉的导管。
它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营养支持、药物给予以及血液采集等干预措施的情况。
对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来说,PICC可以提供稳定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还可以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的疼痛和伤害。
PICC还可提供静脉血液采集和静脉端小管全血检测的途径,方便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PICC的护理对于新生儿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几点PICC护理的注意事项:1. 技术操作:PICC的插入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消毒、无菌操作,避免引起感染。
插入PICC时需在B超或X线下进行导航,以减少误插。
2. PICC位置监测:一旦插入,需要通过X线或B超检查来确保PICC的位置是否正确。
PICC的末端应该位于上腔静脉降支的入口处。
3. PICC固定:插入PICC后,需要将导管固定在孩子的肢体上,以避免PICC在活动中脱落或移位。
可使用透明敷料或专用的固定装置进行固定。
4. 导管护理:每天对PICC导管进行观察,包括检查是否有渗漏、堵塞、感染、皮肤刺激等情况。
及时更换导管或处理问题。
5. 插管周围皮肤护理:保持插管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湿疹、潮湿等皮肤问题的发生。
使用透明敷料来保护插管周围的皮肤。
6. 药物给予和血液采集:注意药物给予和血液采集的规范操作,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7. 定期更换:PICC的使用不宜超过14天,必要时可以重置导管位置,但重新插入时需谨慎。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应用和科学的护理可以减少新生儿的痛苦、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生儿的生存率也在逐渐提高。
在新生儿的临床护理中,脐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已经成为常见的护理手段之一。
PICC可以为新生儿输注药物、营养液和血液制剂等,同时也能监测和测量中心静脉的压力和氧合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PICC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并探讨其在护理中的具体操作。
1. 提高输液药物的安全性: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新生儿,PICC可以减少反复插管和损伤,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输液药物的安全性。
2. 便于新生儿护理:PICC置管后,可以减少静脉置管次数,减少患儿的痛苦和焦虑,对于需要频繁血液检测、输液治疗的新生儿来说,大大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3. 提高治疗效果: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抗生素治疗等的患儿,PICC可以提供稳定的导管通道,保障治疗药物的有效输注,提高治疗的效果。
4. 便于监测:PICC不仅可以输液,还可以监测中心静脉的压力和氧合情况,对于监测患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二、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 确保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PICC置管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感染。
2. 确定PICC尺寸:在置管前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选择适当尺寸的PICC,避免过长或过短的导管带来的不适。
3. 注射药物前进行冲洗:在给患儿注射药物前,需要先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避免不同药物间的相互影响。
4. 定期更换导管:PICC是一种长期留置的导管,需要定期更换,避免导管老化或感染。
5. 定期皮肤护理:PICC留置期间,需定期对导管周围皮肤进行清洁和护理,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
三、PICC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具体操作1. PICC置管操作在PICC置管操作中,需要保持患儿舒适和安全,医护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置管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置管前,需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儿的血管情况、疾病状况以及皮肤状态等,为选择适当的置管部位和导管尺寸提供参考。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是一种在新生儿静脉内插入的细长导管,主要用于输液、补液、营养支持、药物给予等治疗和监测。
随着PICC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生儿PICC在临床上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成为新生儿常规治疗措施之一。
技术发展
新生儿PICC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的新生儿PICC主要采用的是血管
穿刺法,即通过直接穿刺新生儿的脐静脉、头静脉、股静脉或颈静脉来完成导管插入。
该
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但穿刺风险较大,容易造成细菌感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随着PICC技术的不断改进,现在的PICC导管已经可以通过经皮穿刺法插入,即在经
皮穿刺的基础上经过彩超引导,将导管置入新生儿的脐静脉或头静脉。
相比于血管穿刺法,经皮穿刺法具有导管插入成功率高、穿刺并发症少、操作便捷等优点。
临床应用
1. 营养支持。
PICC导管可以用于给予混合营养液、氨基酸溶液、脂肪乳剂等。
对于
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危患儿,营养支持对于其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2. 药物给予。
PICC导管可以用于给予抗生素、镇痛药、血管扩张剂等药物。
对于病
情危重的新生儿患者,PICC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药物浓度和给药速度。
3. 输液补液。
PICC导管可以用于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液、电解质液等。
对于重度
脱水、低血糖、低钙等疾病,PICC可以更快速有效地进行输液补液治疗。
总之,新生儿PICC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可以通过PICC导管进行药
物给予、营养支持、输液补液等治疗和监测,是目前新生儿常规治疗措施之一。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引言PICC(穿刺置管)是一种在体表经静脉穿刺进入血管并经过导管插入到心脏末梢部位的一种取代静脉输液途径的方法,常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中。
在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中,PICC插管治疗的优势更为明显,下面将简要介绍PICC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1、PICC在治疗静脉炎和化疗中的应用比起其他静脉通路,PICC没有破坏中心静脉的风险和不定时拔管的疼痛风险,因此它已成为了新生儿输液治疗的首选方式。
在治疗中,PICC一般会插在手臂、锁骨下或颈部,固定在肱二头肌的侧上缘,这将使PICC更加稳定并减少对婴儿的不适。
在新生儿手术中,PICC可供给中心静脉其它支架压迫占位的化疗或输液,轻松获得血液数据,包括心律、血压和部分血气。
同时,PICC的固定和护理对新生儿手术中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PICC插管的Nursing1、PICC医护人员的培训设备员必须具备技能培训证书,同时必须按照院方的护理流程和程序操作。
所有医护人员必须清楚PICC的原则和操作流程,严格管理PICC的插管、维护及去留。
2、PICC的插管维护插管时,一定要消毒双手且戴好护目镜和手套,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和操作流程,插管前要进行皮肤消毒,避免感染。
同时,PICC插管后应该固定在患者身上,避免插管松动。
在使用PICC神学中,肯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感染和并发症,因此在护理方面要尤其重视。
所谓由于组织损伤、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感染引起的PICC合并症较多,因此在使用PICC时,应注意每日对插管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同时注意防止感染。
另外,还应注意:PICC端口是否有漏液,PICC存在的时间及患者对insertion解决疼痛的反应情况等。
结论在新生儿的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中,PICC是替代静脉输液另一种常用的途径。
在临床应用中,医护人员应该清楚PICC的原则、操作流程和日常护理,掌握好PICC插管和维护等技能,并加强对PICC合并症的预防,以确保插管顺利地使用,减少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的产生,确保患者治疗的效果以及生命安全。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生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在新生儿脐静脉或其他外周静脉处插入中央静脉导管的医疗器械,用于输注药物、营养液、血制品等,以及监测中心静脉压力。
随着新生儿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增加,新生儿PICC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背景介绍一方面可以阐述新生儿PICC的定义和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介绍新生儿PICC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和应用情况。
通过对新生儿PICC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其在医学领域中的价值和地位,为后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基础和参考。
【接下来将介绍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进一步完善引言部分的内容。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生儿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评估其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作用和价值,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新生儿PICC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新生儿PICC的定义、发展历程、临床应用现状、并发症与管理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新生儿PICC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为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提供指导。
通过对新生儿PICC的建议和展望的探讨,为新生儿PICC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促进其在临床中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儿患者。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新生儿PICC的规范化应用,提高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为新生儿医疗保健事业的不断进步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新生儿PICC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生儿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最脆弱的一个群体,对于他们的护理和治疗需求非常特殊,而新生儿PICC的应用可以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和安全的静脉通道,有利于输注药物、营养和液体,减少新生儿受到的创伤和疼痛。
新生儿PICC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减少医疗意外和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生儿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儿PICC的应用也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促进新生儿的康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新生儿是家庭中的宝贝,对于他们的护理需要十分细心和谨慎。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PICC)作为国家重点保险公司之一,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本文将通过对PICC在新生儿临床应用的介绍和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1. 输液和输血新生儿在出生后可能会因各种原因需要输液或输血,比如出生后体重不足,需要通过输液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或者因生产过程中出血需要输血来恢复血液循环。
在这些情况下,PICC可以为新生儿输注药物、葡萄糖溶液、氨基酸溶液、血浆等,以满足身体所需。
2. 营养支持新生儿出生后需要及时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保障身体健康发育。
有些新生儿可能由于先天性原因或其他因素无法正常进食,需要通过静脉途径进行营养支持。
PICC可以用于输注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液,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这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抗生素治疗在新生儿期间,可能会遇到因感染引起的疾病,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
对于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的新生儿,PICC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输液通道。
通过PICC的插入,可以减少反复插管、保护静脉、减轻新生儿的痛苦,为抗生素的输注提供便捷的途径。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中为新生儿的治疗提供了便利和安全的静脉通路,为新生儿的健康发育保驾护航。
新生儿的护理知识新生儿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以下是一些新生儿护理的常见问题和相应的护理方法:1. 保持温暖新生儿出生后,由于体温调节功能较弱,容易受寒。
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保持新生儿的温暖,可以通过调整环境温度、穿戴合适的衣物等方式来保持体温稳定。
2. 合理喂养新生儿的营养摄入对于身体的发育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要确保新生儿得到充足的母乳或配方奶,根据新生儿的需要,喂养次数和喂养量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3. 监测生命体征针对新生儿的负重、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要进行定期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新生儿的身体健康。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新生儿PICC(经皮中心导管)是一种在新生儿静脉系统中长期留置的导管,用于输注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和其他需要经静脉途径的治疗。
与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不同,PICC可以通过皮肤下层到达静脉系统,减少了对新生儿皮肤的刺激,减少了感染率,避免了更大的创伤和疼痛。
它是一种相对安全、方便、经济的中心导管。
在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分别从技术发展、临床应用情况、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技术发展新生儿PICC的技术发展主要包括导管材料、导管插入技术和导管管理技术等方面。
1. 导管材料:目前常用的PICC材料主要有聚乙烯、聚尼龙和聚氟乙烯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柔韧性,可以在新生儿体内长时间留置而不引起排斥反应或损伤。
2. 插入技术:PICC的插入技术是保证导管安全、有效留置的重要环节。
目前,超声引导下的导管插入技术已成为主流,它可以准确定位静脉、避免误刺和损伤,提高了插入成功率。
3. 管路管理技术:PICC留置后需要进行管路管理,包括每日测量导管插入部位长度、定期更换敷料、定期冲洗导管和血管扩张剂注射等,以保证导管通畅和无感染。
二、临床应用现状新生儿PICC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它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营养支持:新生儿PICC可以用于输注氨基酸、脂肪乳剂和葡萄糖等营养支持药物,满足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需求。
2. 药物治疗:对于需要长期静脉给药的新生儿,如抗生素、镇静剂和抗癫痫药等,PICC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
3. 血液采集:PICC可以作为新生儿血液采集的途径,减少了穿刺次数和对静脉的创伤。
三、优势与局限性新生儿PICC相比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 优势:(1)减少损伤:PICC的留置过程相对简单,避免了对新生儿静脉和皮肤的直接创伤。
新生儿PICC护理常规一、PICC使用:1、使用前先注入5-10ML生理盐水确认导管通畅,如无特殊需要,不可抽回血,以免发生导管堵塞。
2、每次输液后用5-10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
禁止用静脉点滴或普通静脉推注的方式。
3、输注脂肪乳及白蛋白等高浓度药液时,应每4小时用5-10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
勿使用暴力冲管。
4、输液完毕或两次间断需要用肝素液浓度1-10u/ml封管,将导管内残留液和血液冲入血管,如连续输液需q12h肝素液封管1次,维持导管的通畅。
5、禁止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冲管、给药,不可用暴力冲管,以免损坏导管。
6、静脉输液前、封管前均应用安多福棉签消毒正压接头2-3遍,稍用力檫。
速度不能太快(5秒),以免达不到消毒目的。
7、可以使用此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
输液泵速度不得小于每小时3ml。
8、经常观察输液速度,如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
必要时溶栓处理。
9、每天观察置管侧手臂,及时发现有无水肿及静脉炎出现,早期发现早期解决。
如有静脉炎者,75%酒精加地塞米松一支湿热敷,一天两次,并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若三天无好转或更重者应拔除导管。
10、严禁在穿刺侧测血压、抽血、肌肉注射。
二、PICC维护:1、严格无菌操作,工作人员换药时应该戴口罩、手套避免增加感染。
2、自下向上小心拆除原有敷帖,避免牵拉导管严禁将导管体外部分移入体内。
3、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
4、观察并记录导管体外导管的刻度。
5、测量并记录上臂臂围。
6、导管在体外呈S型弯曲,将透明膜贴到覆盖圆盘处,使导管体外完全置于帖膜的无菌保护下。
禁止将胶带直接贴于导管体上。
妥善固定导管避免活动时牵动导管。
排尽贴膜下气泡。
7、如因为对透明膜过敏等原因而必须使用通透性更高的敷贴时,要相应缩短更换贴膜的时间间隔。
8、穿刺后48小时更换敷料1次,穿刺点纱布加压止血,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在新生儿医学中,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经皮周
围插入中心导管,为新生儿提供长期静脉通路,广泛用于新生儿的临床应用。
其具有操作
简便、可靠性高、创伤小等优点。
1. 药物输注:PICC可以用于新生儿的静脉药物输注,包括抗生素、镇痛药和营养药
物等。
通过PICC,可以减少反复抽血和静脉穿刺,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和创伤。
2. 血液采样:PICC在新生儿血液采样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PICC,可以方便地抽取
新生儿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液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3. 输液和输血:PICC可以用于新生儿的输液和输血。
新生儿因为体量小,静脉血管
细小,难以直接进行静脉输液和输血,而PICC则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输液输血。
4. 营养支持:新生儿常常需要静脉营养支持,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通过PICC,可以将液体和营养物质直接输入到中心血管,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PICC的护理对于新生儿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PICC护理的注意事项:
1. 严格消毒:在插入PICC前,需要严格进行手部消毒,并采用无菌手套进行操作,
避免感染。
2. 选择合适位置:选择PICC插入的位置应根据新生儿的年龄、体重和静脉通路情况
来确定。
常用的插入位置包括上肢的尺桡动脉、肘部静脉和头部的颞静脉。
3. 牢固固定:插入PICC后,需要将其牢固固定,避免出现位移或拔管。
常用的固定
方法包括使用透明敷料、无菌纱布和胶布,以确保PICC的稳定性。
4. 定期检查: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PICC的情况,包括插管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
或感染迹象,PICC是否有移位或堵塞等。
同时还需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5. 防止血栓形成:由于PICC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护理人员
需根据医嘱定期进行冲洗和注射抗凝剂,减少血栓的发生。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提供长期静脉通路,方便药物输注、血液采样、输液和输血、营养支持等。
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注意消毒、
固定、检查和预防血栓形成,以确保PICC在新生儿治疗中的安全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