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文汇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 格式:docx
- 大小:4.58 MB
- 文档页数:14
网络出版时间:2020-5-2017:18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073.R.20200520.1453.015.html·短篇论著·发生于胃及腹腔的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杨高亮,刘 静,刘繁荣,陈 沙,冯 雨,冯 琼摘要:目的 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dendriticcellsarcoma,FDCS)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发生于胃和腹腔的FDCS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女性,64岁,全腹CT检查发现胃贲门周围见轻度强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
镜检于胃黏膜下层至浆膜见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侵及腹膜,瘤细胞呈梭形或纺锤体形、圆形或卵圆形,呈束状、漩涡状和编织状分布,间质见大量小淋巴细胞。
免疫表型:CD21、CD23、CD35、CD68、CD163、vimentin、SMA均阳性,CK、CD117、DOG1、HMB 45、ALK、CD1α均阴性,Ki 67增殖指数热点区约40%;患者术后2个月恢复良好。
结论 FDCS属于少见的中度恶性肿瘤,发生于胃的FDCS临床罕见,术前不能明确诊断,需行病理检测,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放、化疗的疗效仍存在争议,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和复发。
关键词: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胃;腹腔;免疫组织化学;CD21;CD35中图分类号:R733 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399(2020)05-0566-04doi:10.13315/j.cnki.cjcep.2020.05.015接受日期:2020-03-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60521)、南昌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CX2018230)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南昌 330006作者简介:杨高亮,男,硕士,医师。
E mail:546418323@qq.com刘繁荣,男,博士,主任医师,通讯作者。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侯卫华;载律;杨虎;马晓艳【摘要】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对7例淋巴结及结外部位FDCS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讨论。
结果FDCS多发生于青壮年,以头颈部淋巴结多见,结外少见,多为无痛性肿块。
瘤组织具有多种形态学特征,典型表现是瘤细胞由梭形至卵圆形或圆形构成,呈片状、束状、席纹状、漩涡状及模糊的结节状结构排列。
胞核呈长梭形至圆形,染色质空泡状或细颗粒状,核仁小而明显,常见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易见;胞质丰富淡染或嗜酸,胞界不清。
间质散在淋巴细胞,并常见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结构。
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21、CD23、CD35均阳性(7/7)。
结论 FDCS是一种较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术后易复发。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446-449)【关键词】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作者】侯卫华;载律;杨虎;马晓艳【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病理科,平顶山 4670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853;武警河北总队医院病理科,石家庄 050081;河南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平顶山 4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1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FDCS)由梭形至卵圆形或圆形细胞构成,具有与滤泡树突状细胞相似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
1986年由Monda等首次报道[1],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其归入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并将发生于肝、脾的FDCS定义为炎性假瘤样亚型(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cell sarcoma, IPT-like FDCS)[2]。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目的探讨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IPT-like FD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方法对1例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行EBV转录的核内小RNA(EBER)原位杂交分析。
结果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好发于腹腔内脏器,尤以肝、脾多见,患者以女性为主,一般肿瘤较大,切面灰白质实,中心有出血或坏死。
镜下炎性背景较突出,肿瘤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排列,更多的是弥漫分布于炎细胞间,瘤细胞呈短梭形,胞质丰富,淡嗜伊红染色,胞界不清,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空泡状或点彩状,可见小核仁。
部分瘤细胞显示轻度异型性,核形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偶见双核细胞,核分裂象罕见。
免疫表型示:瘤细胞阳性表达CD21、CD35、clusterin、Vimentin,弱阳性表达CD23,EBER原位杂交阳性。
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0个月,患者未出现复发和转移。
结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与EB 病毒感染有关。
标签:脾脏;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一种起源于淋巴滤泡树突状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在FDCS中有一类具有炎性假瘤特点的罕见变型,与Epsterin-Bbrr病毒感染相关[1]。
Cheuk等[2]将其定义为FDCS的新亚型,即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tumor,IPT-like FDCT)。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肿瘤。
现报道1例发生于脾脏的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47岁,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胆囊结石。
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2023年第5版最新WHO淋巴造血肿瘤分类中淋巴组织的间质来源肿瘤的分类一、间质源性树突状细胞肿瘤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肿瘤1.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2.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3.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肿瘤二、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淋巴结内栅栏状肌纤维母细胞瘤三、脾脏特异性血管间质肿瘤1.窦岸细胞血管瘤2.脾错构瘤3.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最新变化:定义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FDC)肉瘤是一种惰性恶性肿瘤,其特征是肿瘤性FDC增生、淋巴浆细胞浸润并与EBV相关。
ICD-O编码9758/3 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ICD-11编码2B31.Y 其他特定的组织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肿瘤相关术语不建议:炎症性假肿瘤样滤泡/成纤维母细胞树突状细胞肉瘤;炎性假肿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EBV阳性炎性假肿瘤。
定位EBV阳性炎性FDC肉瘤几乎只发生在肝脏或脾脏,有时两个器官同时或异时受累,罕见于结肠、扁桃体、支气管、胰腺和肠系膜。
临床特征肝和/或脾肿瘤患者无症状或出现腹胀或腹痛,有时伴有全身症状,如不适、体重减轻和低热。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贫血、C反应蛋白升高、低白蛋白血症、高丙种球蛋白血症、CA125升高,偶尔还可发现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结肠肿瘤患者无症状或出现便血或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支气管肿瘤可能引起阻塞症状。
罕见患者出现副肿瘤性天疱疮。
流行病学EBV+炎性FDC肉瘤是罕见的,大多数报道的患者是亚洲人,提高了种族偏好的可能性。
它主要发生在青年到中年成年人(中位年龄50-58岁),女性明显占优势,尽管结肠肿瘤的性别偏好不明显。
病因学EBV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学因素。
肿瘤细胞始终与克隆性EBV基因组相关,经常在LMP-1基因的外显子3中具有30 bp缺失或点突变。
在中国南方的病例系列中报告了病毒的A亚型毒株和“f”型变体。
发病机制据推测,该肿瘤可能起源于一种常见的EBV感染的间充质细胞,该细胞沿着滤泡或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途径分化。
病例30腹部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注意小伙伴们,公众号的推送机制只会推送给常阅以及星标的读者;如不想错过公众号内容,建议大家把公众号置顶(设为星标★),感谢您的关注!更多交流可联系作者cdl271823932(备注公众号);组建了影像诊断、科研微信群,优先获得本号发布内容及工具;进群请联系。
基本情况女 68岁发现左侧腹部进行性增大肿物2年;2年前发现左侧腹部肿物,如鹌鹑蛋大小,位置固定,质较韧,无压痛,当时未予重视,1年前感觉左侧腹部肿物增大,B超检查提示“脾脏下极可见一大小约63mmx56mm不均质回声团,未除外血管瘤可能”。
影像表学现(点击查看大图)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冠状位矢状位各期CT值对比影像所见脾内见团块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内部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呈明显持续性强化,中央见瘢痕样弱强化区域。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FDCS)概述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一种滤泡树突状细胞增殖性疾病;而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中,如有炎性细胞浸润且与EBV病毒感染相关,则称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 ( IPT-like FDCT), 是一种相当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一般发在腹腔内脏器( 如肝、脾) ,男女之比为1∶ 2. 2,发病年龄19 ~ 82 岁,平均54.5岁。
临床常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相对于经典型滤泡树突细胞肿瘤,该病患者的全身系统性症状更为常见,如显著体重下降、发热、无力等,且常与EBV感染有关。
病理特点1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间有明显界限。
除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肿瘤的梭形细胞和炎细胞外,还有由少许多核巨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的伴有中心坏死的肉芽肿样改变。
滤泡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标记物主要有CD21、CD35 和CD23。
近几年研究发现,CAN.42和簇蛋白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1. 引言1.1 疾病概述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鼻咽部的滤泡树突状细胞。
该肿瘤通常生长在上咽部或鼻咽部黏膜上,患者常表现为鼻塞、鼻出血、流涕、声音嘶哑等症状。
在临床上,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往往被误诊为鼻咽部炎症或其他良性肿瘤。
由于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生长位置特殊且症状不具特异性,常常造成诊断的困难。
影像学检查如鼻咽部CT、MRI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范围,但往往需要结合组织活检来最终确诊。
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由于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病理生物学特点尚不完全明确,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预后较差,容易复发和转移。
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疾病,诊断和治疗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2 研究背景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淋巴组织,常见于鼻咽部。
这种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性,临床上常伴隐匿发展,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由于其罕见性和特殊的病理学特征,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和研究的难题。
目前,关于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对于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等方面仍有许多待解之谜。
开展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提高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诊断率、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一例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实例,通过回顾文献,探讨该疾病的研究背景、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启示,促进对该疾病的深入认识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2. 正文2.1 临床表现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鼻腔和咽部症状:患者常常出现慢性鼻塞、流涕、咽痛和吞咽困难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还会有鼻部或咽部的肿块感觉。
2. 鼻窦症状:疼痛、压力感和鼻涕可能是患者常见的症状。
简单认识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导读: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dendriticcell,FDC)也称树突网状细胞(dendriticreticulumcell),是淋巴结生发中心中主要的支持细胞,主要分布于初级和次级淋巴滤泡内,构成紧密的网状支架。
其主要功能是抗原捕获、提呈以及参与免疫应答调节的作用。
滤泡树突细胞可存在于除脑以外全身各脏器。
……淋巴结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诊断与治疗1.概念滤泡树突细胞(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FDC)也称树突网状细胞( dendritic reticulum cell) ,是淋巴结生发中心中主要的支持细胞,主要分布于初级和次级淋巴滤泡内,构成紧密的网状支架。
其主要功能是抗原捕获、提呈以及参与免疫应答调节的作用。
滤泡树突细胞可存在于除脑以外全身各脏器。
滤泡树突状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起源于树突网织细胞,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
多见于颈部和腋窝淋巴结。
2001年WHO将滤泡树突细胞肿瘤/肉瘤定义具有FDC形态和免疫表型的梭形或卵圆形细胞呈肿瘤性增生,根据细胞学分级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确定肉瘤或肿瘤。
2.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文献报道约10~20%的FDCS 患者伴发Castleman 病[1, 2],既可以先发生Castleman病,也可以两者同时。
滤泡树突状肉瘤好发生于透明血管亚型( hyaline vascular castleman disease , HVCD) ,HVCD是一种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主要发生于纵隔或颈部。
有人认为HVCD 是FDCS 的前驱性病变,FDCS 可能通过FDC 增生→不典型增生→肿瘤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3.病理特征肉眼观:大多数肿瘤境界清楚,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粉红色、灰白色或灰褐色。
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由胖梭形、卵圆形细胞或多边形细胞的瘤细胞和大量混杂的淋巴细胞组成,境界相对清楚。
【微病例】肺部巨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一例文章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39(10): 829-830作者:徐有祖金丽君徐铖林健正文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又称树突网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生发中心滤泡树突状细胞的恶性肿瘤。
FDCS多发生于颈区和腋窝淋巴结,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例发生在淋巴结以外的扁桃体、甲状腺、腭、鼻咽、腮腺、肺、乳腺、肝、脾、胰、胃肠道和颅内等[1],但原发于肺部的病变罕见。
现将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收治的1例肺部原发性FDCS病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79岁,农民,患者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因'咳嗽、胸痛、声音嘶哑1个月'于2015年6月1日入院。
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刺激性,较剧烈,以干咳为主,无明显咳痰,伴有声音嘶哑,左侧胸背部疼痛。
无咯血、盗汗、畏寒、发热、胸闷、气促、颜面水肿及周身骨痛。
至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胸部CT示'左上肺10 cm×10 cm肿块,左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图1)。
支气管镜示2侧段及段以上支气管开口(包括所见的亚段开口)均通畅,未见新生物。
2015年6月1日入住我院,查体:体温36.4 ℃,脉搏4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2/57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精神可,无发绀,颈部、锁骨上及腋下等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功能状态评分为3分。
血常规、肝肾功能、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均未见异常。
次日行CT引导下左上肺肿块穿刺活检手术,活检病理检查示瘤细胞呈上皮样或短梭形,弥漫成片分布,见少数核分裂,间质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图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白细胞分化抗原(CD)21及波形蛋白阳性,Ki-67(40%+)(图3,图4),白细胞分化抗原(CD)34、细胞角蛋白(CK)、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人胃酶样天冬氨酸蛋白酶(NapsinA)、P63、CK5/6、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突触素、抗黑素瘤特异性单抗(HMB45)、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及抗凋亡蛋白Bcl-2均阴性。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向春香;王建军;吴楠;余波;夏春;何燕;马捷;石群立【摘要】目的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tic cell sarcoma,IPT-like 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IPT-like FDCS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结果,并追踪患者预后.结果 6例IPT-like FDCS中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40~78岁,平均62.3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4例患者为体检时发现,1例患者有腹胀、消瘦症状,1例患者有腰背部疼痛症状.3例患者肿瘤位于脾脏,2例位于肝脏,1例位于腹膜后.肿瘤直径3.5~14 cm(平均7.8 cm),肿瘤通常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肿瘤组织由圆形、卵圆形及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呈编织状、漩涡状或席纹状排列,其间见多量炎细胞混杂.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D21/35、vimentin及Clusterin.EBER原位杂交显示瘤细胞散在阳性.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随访3~48个月,6例中5例患者无瘤生存,1例患者随访4年后(无复发和转移)失访.结论 IPT-likeFDCS是一种好发于女性的少见低度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脾脏和肝脏,与EB病毒感染有关,其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式.【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30)007【总页数】4页(P751-754)【关键词】炎性假瘤;滤泡树突细胞;肉瘤;EBER【作者】向春香;王建军;吴楠;余波;夏春;何燕;马捷;石群立【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2;武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430014;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tic cell, FDC)肉瘤是发生在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非常少见的肿瘤[1]。
病理文汇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上海瑞金医院的张培培老师带来的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上海瑞金医院病理科住院医师硕士张培培概述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tic cell sarcoma,IPT-like FDCS)是一种好发于女性的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累及脾脏和肝脏,肿瘤通常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楚,组织学形态示肿瘤细胞由圆形、卵圆形及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呈编织状、漩涡状或席纹状排列,与背景中大量炎细胞混杂混杂存在。
IPT-like FDCS 主要与 EB 病毒感染有关,其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最佳治疗方式。
本次疑难病例讨论给大家展示了一例发生于脾脏的 IPT-like FDCS,并就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阐述。
临床特点患者,男性,75 岁,于 2018 年 11 月 10 日行常规体检检查, B 超及 CT 检查均显示脾脏占位,大小约70×65×60 mm,遂进一步行全身检查,未发现特殊症状及体征,临床高度怀疑肿瘤性病变,恶性肿瘤可能性大,随后入院行手术治疗。
大体检查脾脏组织大小12.0×7.0×6.5 cm,切面见一肿物,大小约7.0×6.5×6.0 cm,肿块切面灰黄、灰白,质地中等,部分区灰红、质软,鱼肉样,肿块似有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部分区出血,周围脾脏组织灰红质软,未见明显结节。
组织学形态低倍镜下肿瘤具有厚的纤维性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高倍镜下肿瘤细胞主要由圆形、卵圆形及梭形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肿瘤细胞排列成编织状、漩涡状或席纹状排列,与大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混杂存在,部分区域伴出血、水肿及坏死。
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鼻咽部是一片位于鼻喉交界处的粘膜区域,其中存在大量的滤泡树突状细胞。
滤泡树突状细胞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参与抵御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然而,滤泡树突状细胞本身也可能会发生恶性肿瘤,称为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病例报告:患者为一名60岁男性,因鼻塞、鼻出血、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诊。
经过多项检查,诊断为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经过手术治疗和化疗后,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回顾性分析患者病理资料,发现该病例典型的免疫组化表现为CD1a、S-100和CD68阳性,CD20、CD3、CK、EMA、PSA等阴性。
基因检测显示TP53基因杂合突变。
患者在术后第6个月时,胸部CT检查发现双侧肺内多发结节,诊断为转移性肺癌。
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后,病情进一步恶化,最终于术后第10个月去世。
文献复习: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亚洲和拉丁美洲。
其临床症状包括鼻咽部肿块、鼻塞、鼻出血、吞咽困难、耳鸣等,但这些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
诊断可通过多种方法,包括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基因检测及影像学等。
截至目前,对于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治疗尚无明确的指南。
通常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方法。
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对放疗和化疗有一定的反应,但其创伤性较大,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而且易于出现复发和转移。
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受到重视,并有研究发现T细胞免疫疗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结论: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亚洲和拉丁美洲。
其病因目前尚未明确,而且治疗尚缺乏明确的指南。
虽然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疗法在部分患者中可以获得一定的疗效,但易于出现复发和转移。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为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俞佩佩
【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
【年(卷),期】2024(36)5
【摘要】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like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IPT-like FDCS)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滤泡树突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一般指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sarcoma,FDC S),其形态学表现类似于肝脏炎性假瘤。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肝脏IPT-like FDC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3页(P683-685)
【作者】俞佩佩
【作者单位】三门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3.4
【相关文献】
1.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2.脾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3.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4.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
5.1例关于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报道及文献复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B病毒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郑翔;潘丹;葛荣;陈国荣【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24(46)9【摘要】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F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6月温州市人民医院诊断和会诊的11例EB病毒阳性IFDC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11例患者中EB病毒阳性IFDCS位于脾脏6例,肝脏3例,脾脏和肝脏同时累及1例,横结肠1例。
患者临床症状轻微、隐匿。
组织学表现为慢性炎症细胞背景中弥漫分布数量不等的梭形肿瘤细胞,核空泡状、核仁明显。
1例横结肠肿瘤呈息肉样突出肠腔,镜下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类似边缘区淋巴瘤。
11例患者肿瘤均表达CD21,6例表达D2-40和CXC亚家族趋化因子13(CXCL13)、9例表达CD23,7例表达CD35,2例表达生长抑素受体2(SSTR2a),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均阳性表达。
结论EB病毒阳性IFDCS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肿瘤,组织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需借助CD21、CD23、D2-40和CXCL13一组免疫组化方法。
【总页数】5页(P970-973)【作者】郑翔;潘丹;葛荣;陈国荣【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第三临床学院温州市人民医院;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组织病理科;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滤泡性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2.脾脏EB病毒阳性的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伴肝脏转移1例3.EBER原位杂交和CD35双染法在肝/脾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中的应用4.脾脏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5.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9例临床病理特征陈倩倩;罗雯雯;关结霞;梁琼【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24(40)1【摘要】目的探讨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inflammatory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EBV^(+)I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EBV^(+)I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随访,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9例EBV^(+)IFDCS患者年龄22~78岁,平均44.7岁。
7例发生于肝,2例发生于脾。
肿瘤内可见血管壁纤维样及透明变性(6/9)、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9)和上皮样肉芽肿(2/9)。
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21(7/9)、CD23(8/9)和CD35(9/9),部分表达SMA(6/9)和D2-40(1/9)。
2例脾IgG4阳性浆细胞明显增高(80~135个/10 HPF),7例肝IgG4阳性浆细胞为0~36个/10 HPF。
术后随访3~84个月,6例无瘤生存,2例转移,1例失访。
结论EBV^(+)IFDCS罕见,低度恶性。
EBE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在EBV^(+)IFDCS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需长期随访。
【总页数】5页(P56-59)【作者】陈倩倩;罗雯雯;关结霞;梁琼【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6【相关文献】1.甲状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分析2.小肠系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伴盆腔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分析3.EBER原位杂交和CD35双染法在肝/脾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中的应用4.脾脏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5.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何庭艳;冯贤松【期刊名称】《腹部外科》【年(卷),期】2010(023)006【摘要】目的探讨肝滤泡树突细胞肉瘤(hepatic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HFDC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2010年2月诊治1例HFDCS,并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到16例HFDCS,对其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HFDCS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甲胎蛋白检测结果阴性,CT表现多为单发型低密度灶,边界模糊.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滤泡树突状细胞(FDC)标志物CD21、CD35、R4/23、Ki-FDC1p、Ki-M4等表达阳性,而上皮性标志物CD18、上皮膜抗原(EMA)等阴性.利用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阳性率为80%.17例中15例接受手术治疗,复发率与5年生存率均为30%.结论 HFDCS十分罕见,其病因可能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目前,HFDC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该病复发率很高,但预后相对较好.【总页数】2页(P370-371)【作者】何庭艳;冯贤松【作者单位】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J], 陈燕;孙德胜;林晓娜;黎永滨;蔡华丽2.肠系膜淋巴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李小强;杜光烨;范宜娟;董君波;陆玲娟3.颈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蔡世捷;陈新;刘丽燕4.腹膜后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伴肝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J], 盛佳敏;夏瑞明;余忠强;王亮;钟百书5.滤泡树突细胞肉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张雪晗;李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2例报告
付红霞;李艳丽;任国庆;张新新
【期刊名称】《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9)2
【摘要】@@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滤泡树突状细胞的恶性肿瘤.自1986年Mond等[1]首次描述该病以来,所见文献多数为个案报道.我院收治1例原发于颈部淋巴结的FDCS、1例原发于扁桃体的FDCS,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总页数】3页(P158-159,封底)
【作者】付红霞;李艳丽;任国庆;张新新
【作者单位】050041,石家庄,解放军260医院病理科;050041,石家庄,解放军260
医院病理科;050041,石家庄,解放军260医院检验科;050041,石家庄,解放军260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63
【相关文献】
1.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复发性纵隔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报告 [J], 李晓青;黄仁魏;林东军;肖若芝
2.伴发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副肿瘤天疱疮1例报告 [J], 徐娟;王京;郭娜;徐胜美;
黄耀;潘达超
3.扁桃体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伴转移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杜国强;王瑾;柳斌
4.小肠及回盲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周东奎;鲁明骞;冯雪松;刘宇飞;宋浩;徐亮
5.小肠系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彭晚娇;姚丽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颈淋巴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李青;鲁常青;陈同钰
【期刊名称】《诊断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4(11)1
【摘要】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
方法对 1例发生于左颈部淋巴结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研究 ,并随访。
结果临床表现为左颈部无痛性肿块局部复发 3次 ,镜检淋巴结结构破坏 ,由梭形及卵圆形细胞组成 ,呈束状、旋涡状、编织状排列。
瘤细胞CD2 1、CD3
5(+ )。
结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较为罕见 ,极易误诊。
【总页数】4页(P30-32)
【关键词】滤泡树突细胞肉瘤;诊断;鉴别诊断;免疫组化
【作者】李青;鲁常青;陈同钰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6
【相关文献】
1.肠系膜淋巴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李小强;杜光烨;范宜娟;董君波;陆玲娟
2.颈部淋巴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影像表现及文献复习 [J], 吴任国;唐秉航;孙世珺;李良才;何亚奇;黄德成;黄晖;李芳云
3.肝穿刺活检诊断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王李强
4.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刘福兴;于东红;柴大敏;马莉;武世伍;陶仪声
5.右颈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侯佳影; 邹泓; 刘清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理文汇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今天的衡道病理文汇,是由上海瑞金医院的张培培老师带来的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和小衡一起读读吧。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上海瑞金医院病理科住院医师硕士张培培概述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tic cell sarcoma,IPT-like FDCS)是一种好发于女性的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累及脾脏和肝脏,肿瘤通常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楚,组织学形态示肿瘤细胞由圆形、卵圆形及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呈编织状、漩涡状或席纹状排列,与背景中大量炎细胞混杂混杂存在。
IPT-like FDCS 主要与 EB 病毒感染有关,其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最佳治疗方式。
本次疑难病例讨论给大家展示了一例发生于脾脏的 IPT-like FDCS,并就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阐述。
临床特点患者,男性,75 岁,于 2018 年 11 月 10 日行常规体检检查, B 超及 CT 检查均显示脾脏占位,大小约70×65×60 mm,遂进一步行全身检查,未发现特殊症状及体征,临床高度怀疑肿瘤性病变,恶性肿瘤可能性大,随后入院行手术治疗。
大体检查脾脏组织大小12.0×7.0×6.5 cm,切面见一肿物,大小约7.0×6.5×6.0 cm,肿块切面灰黄、灰白,质地中等,部分区灰红、质软,鱼肉样,肿块似有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部分区出血,周围脾脏组织灰红质软,未见明显结节。
组织学形态低倍镜下肿瘤具有厚的纤维性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高倍镜下肿瘤细胞主要由圆形、卵圆形及梭形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肿瘤细胞排列成编织状、漩涡状或席纹状排列,与大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混杂存在,部分区域伴出血、水肿及坏死。
低倍镜下:肿瘤界限尚清,具有较厚的纤维性包膜。
肿瘤背景主要以炎症性背景为主。
肿瘤组织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肿瘤细胞呈圆形/梭形,肿瘤细胞数量较稀少,排列成漩涡状结构。
肿瘤细胞胞界不清,染色质细腻,可呈空泡状,可见核仁。
肿瘤细胞呈散在分布于炎症性背景中。
局灶肿瘤内部可伴有出血。
肿瘤内血管壁可发生玻璃样变性。
肿瘤局灶区域可伴有凝固性坏死。
免疫组织化学本例肿瘤细胞表达滤泡树突细胞标记,包括CD21、CD23、CD35,局灶表达SMA,不表达CD20、CD79a、CD3、CD5、ALK、CD138、CD38、Kappa、lambda。
背景细胞表达 T 细胞、B 细胞以及浆细胞相关标记,以 T 细胞表达为主。
EBV 原位杂交瘤细胞 EBER 散在阳性。
背景细胞 T 淋巴细胞表达 CD3。
背景细胞 B 淋巴细胞少量表达 CD20。
背景细胞 B 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表达 CD79a。
背景中浆细胞表达 CD138。
肿瘤细胞不表达 Desmin。
肿瘤细胞部分表达 SMA。
肿瘤细胞不表达 S-100 蛋白。
肿瘤细胞不表达 ALK-1。
肿瘤细胞部分表达滤泡树突细胞标记 CD21。
肿瘤细胞表达滤泡树突细胞标记 CD23。
肿瘤细胞表达滤泡树突细胞标记 CD35。
EBV 原位杂交提示肿瘤细胞 EBER 阳性。
Ki-67 增殖指数较低。
最终诊断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讨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显示滤泡树突细胞形态特点及表达滤泡树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梭形细胞或卵圆形细胞肿瘤。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主要累及淋巴结,尤其是颈部和腋窝淋巴结,少数病例可累及淋巴结外。
发生在肝脏及脾脏的特殊类型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其组织学形态与发生在肝/脾的炎性假瘤相似,仅从组织学形态上鉴别两者较困难。
最早在 1991 年,Delsol 发现该类肿瘤与发生在肝/脾的炎性假瘤相似,并且表达滤泡树突细胞标记。
2001 年,Cheuk 等学者正式将其命名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PT-like FDCT)。
临床病理学特征IPT-like FDCT 主要为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4:16,发病年龄19-77 岁不等。
临床上无特殊症状及体征,绝大多数为偶然体检发现,部分患者可以发生腹痛、腹胀、消瘦、腰痛等,据文献报道发生于脾脏的 IPT-like FDCT多伴有腹胀和消瘦,发生于脾脏者可伴有脾脏功能亢进。
本例患者为男性,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于偶然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
组织学特点IPT-like FDCT 多为境界清楚的结节状肿块,具有包膜,中央可伴有出血及坏死。
肿瘤背景中主要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肿瘤细胞散在分布于炎症性背景中,或排列成束状、席纹状结构。
肿瘤细胞胞界不清,呈合体细胞样,胞质淡染,细胞核呈梭形、圆形或多边形,部分病例可见双核或多核的R-S 样细胞,染色质空泡状或点彩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
本例患者炎症背景中可见出血、坏死、间质水肿,肿瘤内部血管纤维素沉积,以往文献报道,此种现象可能与 EB 病毒感染后诱导的趋化因子及单核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关。
免疫组织化学IPT-like FDCT 瘤细胞主要表达滤泡树突细胞标记,如CD21、CD23、CD35、Clusteri,以上抗体的表达对诊断 IPT-like FDCT 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EBV原位杂交瘤细胞 EBER 的阳性表达,提示 IPT-like FDCT 与 EB 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鉴别诊断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PT-like FDCT 好发于女性,主要累及肝脏和脾脏,IPT-like FDCT 患者常出现发热,消瘦等临床症状,肿瘤体积较大并常伴有坏死,但生物学行为呈惰性。
组织学上主要以炎细胞为背景,主要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有时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散在分布,EB 病毒检测阳性。
而 FDCS 组织学上瘤细胞较密集,排列成席纹状、漩涡状、束状,背景中炎细胞数量较少,且只有4% 的 FDCS 患者 EB 病毒检测阳性。
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T):组织学上鉴别两者较困难,IPT-like FDCT 与IPT 的组织学形态较相似,但前者瘤细胞稍有异型,从细胞形态学上与滤泡树突细胞相似,胞质边界不清晰,具有比 IPT 更丰富的炎症背景;与 IPT 的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不同,肿瘤细胞表达滤泡树突细胞标记,EBER 原位杂交阳性,而IPT 表达SMA、Desmin、ALK-1。
结合组织学、免疫表型及EBER 原位杂交可鉴别两者。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tritic cell sarcoma,IDCS):IDCS 中指突状树突细胞增生成束状、片状,由梭形和卵圆形细胞缠绕而成,瘤细胞与滤泡树突细胞相似,但瘤细胞异型性较明显,常可见灶性出血、坏死。
免疫表型表达S-100 和波形蛋白,不表达 CD21 和 CD35,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可鉴别两者。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MFH 常常发生于四肢和躯干的软组织,典型的组织学特征为梭形肿瘤细胞排列成席纹状结构,瘤细胞异型性显著,核浆比高,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坏死明显。
免疫组织化学示瘤细胞表达CD68 和溶酶体酶,不表达 CD21、CD35 和 Clusterin。
治疗与预后鉴于目前对于 IPT-like FDCT 患者并未建立标准的治疗方案。
对于局限性病灶,临床推荐单纯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以往的文献表明,对于局部复发患者,应辅以化疗或放疗。
IPT-like FDCT 患者有复发的病例报道,但患者的生存时间仍然较长。
IPT-like FDCT 为低度恶性肿瘤,总体术后生存率较高,由于其发病率较低,需要更多的报道来进一步深入了解其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1]Jaffe ES,Harris NL,Stein H,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s [M]/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Lyon:IARC Press,2001:278-289.[2]Cheuk W,Chan JK,Shek TW,et al.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tumor:adistinctive low-grade malignant intra-abdominal neoplasm with consistent Epstein Barr virus association [J].Am J Surg Pathol,2001,25(6):721-731.[3]陆洪芬,王坚.小肠系膜淋巴结外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J].临床与实验病理杂志,2003,19(1):22-27.[4]Grogg KL,Las ME,kurtin PJ,et al.Clusterin epression distinguishes follicular dendtitic cell tumors from other dendriticcell neoplssma:report of a novel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marker and clinicopatholodic data on 12 additional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tumors and 6 additional 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tumora [J].Am J Surg Pathol,2004,28(8):988-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