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1.2 三峡之秋说课稿 长春版(2021-2022学年)
- 格式:docx
- 大小:19.85 KB
- 文档页数:7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三峡之秋说课稿《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描写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三峡风光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板书:时间顺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乘着语言文字这艘小舟,去看看三峡美丽的景色吧!二、品读赏析。
(一)、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你认为哪些景物的描写最美,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并美美的读出来。
2、每个时间段的三峡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来说说。
(二)、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对文章进行讲解。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
谈谈你的感受吧!1、早晨(1)你来说说说早上三峡的特点?(板书:明丽)(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个特点的?生读句子(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绿叶金实”吗?(4)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2、中午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1)你能用书上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吗?(板书:热烈)(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3)出示改变了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变一变,还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吗?(不能)(4)、出示完整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三峡说课稿15篇三峡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与处理1、六年级既要升华五年级的课程目标,又要兼顾与初中的衔接。
要让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能够自学语文。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课文都以“长江”和“黄河”为主题,本课与其它三篇课文形成了灿烂的母亲河文化。
2、《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按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以优美大气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三峡中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方纪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将“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以此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由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提高学生观察、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
(2)精读课文,体会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作者写景方法。
(3)赏读课文,有感情朗读,与作者情感共鸣,品味优美语言。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读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形象描绘出不同景物的特点,再考虑到学生平时习作不能把事物写具体的现状,所以我把“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本课我将以“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为主导思想,采用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五年级课文《三峡之秋》教案五年级课文《三峡之秋》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课文《三峡之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课文《三峡之秋》教案篇1【教材分析】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
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比喻生动、形象,语言优美,描写的景物静中有动,读后宛如身在画中。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是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三是要学生继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来学习独立阅读课文。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5、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你们可曾想到,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
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课题)二、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对三峡有个了解。
本文写的是三峡秋景,那三峡在哪儿?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通过预习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资料,教师概括性地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
小学语文长春版五年级上册《三峡之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积累词句,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热爱长江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情分析通过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会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意,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并画出相关语句,进行简单批注,虽然孩子们有过游山玩水的经历,但感受不深,理解不足,对于这样壮美的自然景观,就需要教师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搜集资料,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来弥补学生理解的困难。
3重点难点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新设计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方纪笔下的《三峡之秋》。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2、“三峡”在哪儿呢?关于三峡你还知道些什么?介绍资料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
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
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播放课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早晨——中午——下午——夜)2、这篇文章重点描写了秋天三峡江面上一天之内变化的景色。
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紧扣题目,点明季节是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告诉我们作者描写的是三峡中秋这一天的景色,首尾呼应。
《三峡之秋》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峡之秋》说课稿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中的第二篇课文《三峡之秋》。
一、说教材:《三峡之秋》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与前面写孕育文明的长江之美、后面写黄河的雄伟壮丽的课文共同构成了一组美景图。
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
作者在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
静心地品读着,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
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学生进入六年级后,阅读的方法、策略、习惯掌握得更多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更浓了。
他们在阅读中尝试着运用五年来学到的阅读方法、策略、习惯(如认真预习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设法搜集资料,主动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人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在逐年学习了一些优美的抒情散文后,学生对这类情有独钟。
他们会先积极主动阅读,先领略文中描绘的美景;先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先品味并摘录中的优美词句;先深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但农村孩子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少能到一些著名的自然景区旅游观光,不能亲身去体验、感受那些壮美的自然景观。
因此,在深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上会有一定的困难。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设法搜集资料,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图像资料来弥补学生学习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在阅读中,要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课后思考练习的安排,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三峡之秋《三峡之秋》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2、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热爱长江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
2、体会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去过三峡吗?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方纪先生一起领略三峡金秋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三峡有哪些了解吗?【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了解学生课外资料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4、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大家用手势来告诉老师你们课前读了几遍课文.看来大家都预习得很认真,谁能汇报一下你预习的收获有哪些?【通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会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意,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并画出相关语句,进行简单批注,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品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汇报收获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2、三峡的秋天很美,(板书“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板书:成熟)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3、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4、这一段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在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入手,珍视学生对三峡秋天的直觉感受。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了解三峡秋天的特点.】三、学法指导,合作探究1、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早晨哪样最突出的景物?(板书:露)写出了早晨的什么特点?(板书:明丽)明丽是什么意思?从哪里体现出了明净?从哪里体现出了美丽?2、怎样理解“绿叶金实”(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又注意抓住早晨特有的露水变化的过程,结合对树和阳光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三峡秋天的早晨那份明媚与靓丽。
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有感情的朗读.)3、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丽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指名读)4、刚才我们学习了描写早晨景色的这一段,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5、学生汇报: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这个时段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6、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后面三个时间段所描写的景色,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段落批注,小组里的同学都学习这一段,思考后交流你们的学习收获,一会儿在班上交流。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7、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ﻬ【设计意图:在老师的点拨下总结出学习的方法,然后自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领悟其余段落,交流收获,精读探究。
本环节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精彩句段。
】8、全班交流.(1)中午的三峡作者主要抓住了什么景物?写出了山峡的什么特点?(板书:水热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出示两句话,“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这两句话都是在写中午的热烈场面,你们觉得哪一段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老师小结:“翻滚、呼啸、奔腾"这些词语,突出了江水那豪壮的气势;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金色的铠甲应该披在威武的战士身上,跳跃应该是人的运动,这里用它们来写山峰和阳光,就赋予山峰战士威风凛凛的气势,赋予阳光人的欢快,烘托出这种热烈的气氛。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既写出了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又赋予长江巨蟒的翻滚呼啸的雄劲、热烈的气势,更具有生命力。
可见用上好的词语和恰当的修辞方法,文章会更精彩。
读中午的三峡,应该怎么读?(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指名读,评价。
(2)下午的三峡作者抓住了什么景物来写?写出的特点是什么?(板书:雾平静)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下午的平静?在透明的薄雾中,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如果中午长江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那么下午时的长江就是秀美的少女?(语速平缓,体现温柔之感)女生读,男生读(3)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在第一幅画面里先写了什么?(渔火、灯标、汽笛)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种写法叫做以静衬动.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在这宁静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
师范读,生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是呀,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让我们仿佛进入了梦境,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示出来吗?(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自由读,指名读)ﻬ引读:“这一夜,正是中秋”.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啊!【教师先集中指导一段,然后引导学生迁移学法,同时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及句子,把自己的感受以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欢之情,带领学生陶醉在三峡秋天的美妙与神奇之中。
】四、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诗一般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呀!都说三峡是“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句小诗,齐读:三峡的秋天是迷人的,绿叶金实,硕果累累,散发着成熟的气息。
你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请你也动笔来写一写,要抓住某一时段三峡的特点,选择具体的景物像老师这样写一写,记在书中的空白处.【设计意图:“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课末引入诗歌试写,旨在引导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五、课外延伸,感悟运用1、秋天的三峡,有时热烈,有时平静;有时明丽,有时朦胧……真是气象万千。
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你想更多地了解三峡的奇异风光吗?我们可以读一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余秋雨的《三峡》。
六、板书设计三峡之秋早晨:露—-明丽成熟之美中午:水--热烈下午:雾——平静夜晚:月—- 宁静【设计意图: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第2课时一、激情导入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以其神奇的造化之功,在奔腾东流的沿途,造就了华夏大地上的惊世杰作—-长江三峡。
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美,就像是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来欣赏三峡之秋的风光吧!二、通读全文,加深理解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从早晨、中午、下午到夜晚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方法,拓展写话1、作者将这么美的三峡景色写了下来,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描写长江的语句。
(中午,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下午: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晚: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2、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3、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4、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中午的热烈、黄昏的平静、夜晚的宁静。
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5、下面就请同学们模仿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段:《校园秋色》或《小城秋韵》,也可自拟题目。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么拟题目呢?6、交流习作【设计意图: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并将所学与习作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1、认读生字,组内互教。
2、合作交流字的写法,你觉得哪一个字有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积累内化,练习背诵从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ﻬ六、布置作业,课外实践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一、文本解读《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具体描述了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平静、夜的宁静和神秘,表达作者了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二、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五年级后,阅读的方法、策略、习惯掌握得更多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更浓了。
他们在阅读中尝试着运用五年来学到的阅读方法、策略、习惯.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节课我以“抓重点段落,深入理解课文”为主题,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以此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由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好词佳句,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3、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
4、初步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景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