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36.74 KB
- 文档页数:1
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分异的前提条件。
隆起的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可分化出不同的垂直地带。
而垂直分异的直接原因则是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
首先从热量分析,随着海拔增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损耗相应减少,使到达山地的太阳总辐射随高度递增。
而有效辐射随山地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影响。
一方面主要因大气柱中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少地面向上辐射的长波辐射。
所以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取决于何种因素占主导地位。
这导致山地辐射平衡随高度的变化无一致的趋势。
无论如何,根据太阳总辐射随山地高度递增、土温随高度变化不大的观测事实,可以推断,山地与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感热交换和潜热交换是山地热量损失的主要因素(2) 垂直自然带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间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带带谱结构。
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从属于一定的水平地带,是第二性的。
发育在不同地域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具有各自特殊的带谱性质、类型组合和结构特征,不同水平地带的垂直自然带的各类型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反映出它们在三度空间上的规律变化。
对不同地域山地垂直自然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带谱结构,确定基带和优势垂直分带,并给予恰当的分类,是系统认识不同地域垂直自然带及不同带谱结构的形成和特点所必需,也是进行高原山地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前提。
任何垂直自然带都是纬向、经向和高度变化因素对自然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同一自然带类型分布的海拔高度,因温度、水分条件组合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如矮半灌木荒漠在干旱温和的阿尔泰山麓仅限于海拔500m以下;而到天山北坡,因气温稍高,可升高至海拔1000m左右;到极干旱温暖的昆仑山北坡,则可达海拔3000m。
垂直带谱类型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它不完全重现纬度地带的序列。
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
水平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或经线方向延伸的规律性;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随地势高度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垂直分异的规律性。
观点: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表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垂直地带性受山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己的不同于水平地带的特点。
论述:1、温度递减这一共同成因,使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之间出现了相似之处,且在海洋性条件下,垂直带谱能较好地“重复”水平带谱的更替规律。
2、垂直地带性并不像“竖起的水平地带性”。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对比关系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出现了外貌截然不同的自然带。
(2)基带把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联系起来,同时又制约着垂直地带性带谱的性质和类型,出现了高、中、低纬之间,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之间,山体垂直带谱的差异。
(3)垂直地带性还受山体自身特点,如山体与风向、山体形态、山体高度等的影响,出现了不同于水平地带性的特点。
(4)外貌相同的自然带,在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中,其生态条件、结构特征、种类组成也不一样,表现为热量条件、温度变化、植物种类、结构的差异。
综上所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由温度递减产生联系,基带是他们的纽带。
同时,基带的特点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又使他们产生差异,各具特色。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参考文献:陈炳涛: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陈传康、伍夫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武吉华、张坤: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年陈尔寿:地理(高级中学课本‹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陕西省旬阳县赵湾中学耿萍不同的水热状况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类型,构成不同的自然带。
水热状况在地表有规律的变化,使自然带也呈带状分布。
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水热状况随经度、纬度、地势有规律递变形成的。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山地或高原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因水热组合随高度的变化,便会引起山地自然带随高度变化的分异规律,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间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自然带带谱结构。
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发育在不同地域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具有各自特殊的带谱性质、类型组合和结构特征,不同水平地带的垂直自然带的各类型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特征。
垂直带谱是水平地带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但不完全是水平地带性的克隆。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山地的温度梯度约为-0.6 ℃/100 m,这个值相当于纬度梯度的近1000倍,因此每一地区的垂直地带性不可能比纬度地带性丰富。
再者,每个山体或高原总是位于一定的纬度,所以它的基带不可能总是从纬度带的热带雨林景观开始。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山地的屏障作用,在迎风坡的一定高度,降水达到最大;在背风坡与封闭盆地内,形成了干旱的环境,出现了不同于迎风坡的以干旱为特征的垂直地带分异。
在有些山间盆地,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可能出现带谱倒置的现象。
事实上每一纬度地带、每一大的地貌类型区内,都有自己特定的垂直地带类型即带谱,其特点是有一定的带数和特定的变化序列。
一、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1.热量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水分对山地自然带的影响。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一多一少”变化。
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祁连山的西段。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分布规律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学法指导】专题--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之一......正如上图中的知识框架所示,分异规律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但从近几年高考考查角度来看:综合性很强,尺度越来越小。
考查方向1: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看,非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考查方向2:垂直地带比水平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垂直地带性主要规律总结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二、垂直地带性分异主要规律1、相似规律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2、基带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应用: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
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
3、带谱数量规律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4、高度规律(含林线高度)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③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
应用: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5、坡向规律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应用1: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
如下图甲所示。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构造隆起的山地或高原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因水热组合随高度的变化,便会引起山地自然带随高度变化的分异规律,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间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自然带带谱结构。
垂直带谱是水平地带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但不完全是水平地带性的克隆。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山地的温度梯度相当于纬度梯度的近千倍,因此垂直地带性不可能比纬度地带性丰富。
再者由于山地的屏障作用,在迎风坡的一定高度,降水达到最大;在背风坡与封闭盆地内,形成了干旱的环境,出现了不同于迎风坡的以干旱为特征的垂直地带分异。
在有些山间盆地,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可能出现带谱倒置的现象。
一、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1.热量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水分对山地自然带的影响。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即最大降水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祁连山的西段。
垂直自然带还随距水汽源地的远近及坡向不同有明显的变化,如横断山区水汽主要源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西部的高黎贡山比其东部的碧罗雪山、云岭要湿润得多,因此,垂直自然带谱亦由西向东趋于简单。
3.水热状况对同一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
同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①一般而言,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000米,而到了温带(长白山)仅及l200米;②若基带热量盈余,水分成为决定自然带上限高低的主导因素,同一自然带上限分布高度在迎风坡比背风坡高;③若基带热量不足(中高纬度地带的山地或高原),土壤的水热状况就成为决定自然带上限高低的重要因素,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明显的山地,同一自然带上限分布高度在阳坡高于阴坡;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不大的山地,降水少的背风坡同一自然带上限分布高度比多雨的迎风坡高;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多的坡面能够更好地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同一自然带上限分布高度较高。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一、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因素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
如阿尔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XXm 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递减。
在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
二、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山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有几条重要的界限:1.基带指垂直带普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普的性质。
森林上限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树线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锐,其高度取决于气温、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
【高考专题】高考常考的自然地理的垂直地带性问题1.概念定律:垂直地带性是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规律,自然带随高度更替,沿高度延伸。
如下图,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变化,基本沿等高线延伸。
2.因素定律:纬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热量,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水分,而垂直地带性的这种带谱变化影响因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热量随高度变化好理解,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降水随高度变化略微麻烦些,如果山足够高,降水是随高度先递增后递减的。
先递增的原因是随高度增加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后递减的原因是前面把空气里的水汽都挤出来了,即使再降温,里面的水汽也不多了。
放到邯郸来说,如果是摩天岭这座相对高度1800米的山,降水应该是这样先增后减的,如果是鸡毛山这样10来米的山,那可能就增都不增,更别提后面的降了。
正是因为热量和水分随高度都在发生变化,也就引起了自然带的变化。
如下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4.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A.大致相等B.北坡较多C.南坡较多D.难以判断5.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A.南坡3500米B.南坡2000米C.北坡3500米D.北坡2000米6.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A.南岭 B.秦岭C.阴山山脉D.天山山脉答案是BDD,不再解析,放张图帮助大家理解下上面这个题是天山哦,天山是最经常被考的一座山,所以一定要记住天山的自然带的分布图,下图就是: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北坡2000米左右降水多对天山自然带的影响,在这个位置突然出现了一个山地针叶林带,林带的上下前后都是草原。
降水多少的主要影响就是这样,降水多,长树;少,长灌木;再少,长草;再再少,草也不长了,成了荒漠。
影响水分的因素除了降水,还有蒸发,降水多,水分充足,蒸发弱,也可以水分充足一些,尤其是降水少的地区,蒸发对水分的影响更大。
我国北方的山地北坡受太阳照射少,蒸发弱,水分条件更好,如下面这道高考题。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绰号:地带性定义: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影响因素:热液条件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变化。
热液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和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分布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从山麓到山顶。
主要分布区域:海拔较高的山区。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则: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 山脚下的自然带与山体所在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脚到山顶的自然带置换类似于纬度地带性。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 雪冰川带的下限(即雪线)高度在亚热带地区最高,纬度较高时雪线较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比阳坡低。
重点解析:雪线1、含义:永久积雪面积的下限,即常年积雪的下限。
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多,年降水量大于融雪量,从而形成一个终年积雪的区域。
雪线是全年雪区的下边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融化量(包括蒸汽消耗量和融化量)相等的边界。
因此,雪线也被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
雪线实际上是一个区域。
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边界。
只有在雪线以上的地区才能形成多年的雪和冰川。
常年降雪的下限是年降雪量和年融化量之间的平衡线。
雪线以上的年降雪量大于年融化量。
降雪量逐年累积,形成常年积雪(或10000年积雪),然后形成粒状雪和冰川,形成冰川。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气温:与气温、高温、高雪线呈正相关;降水: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
山区情况:雪线及以下:陡峭→ 雪线高;缓慢的→ 低雪线。
雪线及以上:坡度平缓,雪易被风侵蚀,雪线升高;在陡坡上,经常发生雪崩,导致雪线下降。
坡向:阳坡,t高→雪线高;阴坡,t低→雪线低雪线是气候的标志。
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和地形条件。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高度降低,反映了温度的影响。
在中国西部,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质分解而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它具有丰富的营养和水分保持能力,对农作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的性质和组成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地形和地质:土壤的形成与地形和地质密切相关。
在山地区域,土壤的垂直分布受到坡度、坡向、岩石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在平原地区,河流冲击和沉积作用会导致土壤的层序分布。
2. 水文条件:水分对土壤的形成和垂直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水文条件包括地下水位、降水量、排水情况等因素。
在高地下水位和排水不畅的地区,土壤中的水分积聚较多,这可能导致土壤下部层的养分流失。
3. 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垂直分布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草地和森林地区的土壤表层富含有机质,而农田常常出现有机质含量降低的现象。
4. 时间: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时间也是影响土壤垂直分布的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会逐渐沉积到较深的土层。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植被类型和时间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特性,进而影响着土壤的垂直分布。
了解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对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高中地理垂直自然带知识点
一、垂直自然带的概念
垂直自然带是指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自然景观依次出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二、垂直自然带的成因
1.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每升高1000 米,气温下降约6℃。
2. 降水也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超过一定高度后降水又会逐渐减少。
3. 不同海拔高度的水热组合状况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1. 基带: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山体所在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2.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变化。
3. 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不同,一般阳坡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较高。
4. 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气温:气温越高,雪线越高。
-降水:降水越多,雪线越低。
-坡度:坡度越大,雪线越高。
四、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1. 通过基带确定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2. 分析自然带的数量,判断山体的相对高度和纬度位置。
一般来说,自然带数量越多,山体相对高度越大,纬度位置越低。
3. 比较阳坡和阴坡自然带的分布差异,确定山体的坡向。
4. 观察雪线的位置,分析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五、垂直自然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 垂直自然带的资源丰富,为人类提供了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
2. 山区的垂直自然带差异为发展立体农业提供了条件。
3. 垂直自然带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人类活动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球表面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出现的不同的气候、植被、土壤和动物等生态系统特征。
根据其纬度分布,地球上可以分为三大地带:热带地带、亚热带地带和温带地带。
热带地带位于赤道附近,热量充足,日照长,气温高,雨量多,多雨季节和干旱季节明显,植物繁茂,动物多样,是生态最为复杂的地带。
亚热带地带位于热带地带和温带地带之间,气温比热带地带低,但仍然比温带地带高,日照时间也比温带地带长,雨量逐渐减少,植物种类也开始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开始发生变化。
温带地带位于热带地带和极地之间,气温较低,日照时间比热带地带短,雨量逐渐减少,植物种类减少,动物种类也受到影响。
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1、纬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原产具备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展)南北更迭的条放射状规律性,叫作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在广袤平坦的平原上整体表现最为似乎。
纬度地带性就是由于地球的.形状、进动、及黄赤交角引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原产不平均值,在地表的原产从赤道向两极成放射状递增,并使气温、降水、冷却、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2、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拎中,自然地理现象表明呈圆形东西方向更迭的规律性。
这种自然拎的原产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舒展成条放射状,称作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的问世受到海陆原产和山脉的南北迈向掌控,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发的自然地理特点方面整体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似乎。
3、山地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至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减少而变化,这就构成了山地横向气候带。
生物、土壤stopped气候影响也适当地存有横向原产的规律性。
自然拎的这种垂直地带原产,称作山地横向自然拎。
似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横向自然反常似乎。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原产着山地横向自然拎,又称垂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