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花药培养的三阶段培养法
- 格式:docx
- 大小:36.35 KB
- 文档页数:1
水稻花药培养的培养基配方水稻花药培养是一种常用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用于研究水稻的遗传育种、基因转化和基因功能等方面。
成功进行水稻花药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基的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水稻花药培养的培养基主要包括基本培养基和添加剂。
基本培养基是提供水稻花药生长所需的基本元素和营养物质,而添加剂则是为了促进花药的生长和发育。
下面是一个常用的水稻花药培养基配方的参考内容:基本培养基:1. 主要盐类:基本培养基中的主要盐类包括硝酸铵、硝酸钙、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硫酸钾等。
这些盐类提供了水稻花药生长所需的主要离子元素,如氮、磷、钾、镁等。
2. 镁和钙源:水稻花药培养基中通常添加硫酸镁和硝酸钙,用于提供镁和钙元素。
镁和钙对花药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花粉发育和花药壁形成。
3. 碳源:常用的碳源有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碳源为水稻花药提供能量和碳源,促进花药的生长和分化。
4. 植物生长物质:水稻花药培养基中常添加生长激素,如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这些生长物质能够促进花药分化和发育,提高花药的再生能力。
5. 维生素:维生素是培养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水稻花药生长和分化。
常用的维生素有硫胺素、生物素、泛酸等。
添加剂:1. 抗氧化剂:常用的抗氧化剂有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
抗氧化剂能够减轻氧化应激对花药发育的影响,提高花药发育的成功率。
2. 雌激素:雌激素能够促进花药分化和发育。
常用的雌激素有乙烯和2,4-D。
添加适量的雌激素可以提高花药形成的效率和质量。
3. 抗生素:水稻花药培养过程中常添加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用于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防止污染。
除了培养基的配方,水稻花药培养还需要优化培养条件,例如温度、光照和湿度等。
培养基的pH需要调整到适宜的范围,一般为5.8-6.2。
温度通常为25-28摄氏度,光照条件一般为16小时光照和8小时黑暗。
湿度的控制也是培养成功的关键,通常维持在60-70%左右。
总而言之,水稻花药培养的培养基配方需要包括基本培养基和添加剂,并且需要优化培养条件才能获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作物育种学各论复习题1、按作物的繁殖⽅式,品种群体类型⼤致可分为、、异交群体和杂种品种群体四种。
2、作物分⼦育种的研究与应⽤⽬前集中在和两⽅⾯。
3、60多年来,我国的⽔稻育种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品种的整理与评选利⽤、、。
4、是籼粳杂交育种的最⼤障碍,克服其最好的途径是利⽤。
5、⽔稻花药培养中,通常取⼩孢⼦处于的花药进⾏培养最为适合。
6、⽟⽶⼩斑病的⽣理⼩种⽬前已确定2个,即⼩种和⼩种。
7、依据⽟⽶⼦粒形状、胚乳淀粉的含量与品质等性状,将栽培⽟⽶亚种分为有稃型、爆裂型、粉质型、甜质型、甜粉型、糯质型、、和半马齿型9种类型。
8、在⾃交系间杂交种的选育中,世界各国⽟⽶育种⼯作的重点是选育。
9、在油菜3个栽培种类型中,⽬前种植⾯积最⼤的类型是。
10、油菜的品种间杂交育种中,对⾃交不亲和性的⽩菜型油菜,和育种法最为常⽤。
11、我国3⼤主棉区是、和西北内陆棉区。
12、棉花单倍体育种中,最有前途的⽅法是的应⽤。
1、下列⽔稻雄性不育类型属于孢⼦体不育的是。
A 野败型和冈型B 冈型和红莲型C 冈型和BT型D 红莲型和BT型2、下列野⽣稻类型中,为普通栽培稻的祖先的是。
A 药⽤野⽣稻B 普通野⽣稻C 疣粒野⽣稻D 颗粒野⽣稻3、⽔稻花药培养中,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通常采⽤培养基。
A B5B WhiteC MSD N64、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类型中,育性败育彻底且稳定的类型是。
A T群B C群C C群和T群D T群和S群5、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类型中,其遗传属于配⼦体不育的是。
D T群和C群6、⽟⽶抽丝期是指⼩区⾄少以上的植株雌穗花丝抽出苞叶的⽇期。
A 5%B 10%C 50%D 80%7、在油菜的栽培种中,⼀般来说,熟期最短的是。
A⽢蓝型油菜 B 芥菜型油菜 C 辣油菜 D ⽩菜型油菜8、下列品种中,为世界上唯⼀个“低硫甙”⽢蓝型油菜种质的是。
A BronowskiB OroC WestarD Tower9、在棉属4个栽培种中,属于⼆倍体类群的是。
水稻花药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探析摘要结合花培育种实践,总结了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中影响培养力的主要因素,分析提出花培技术和遗传育种应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对水稻花培的发展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水稻;花药培养;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对策;展望中图分类号s511.0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5-0059-01水稻花药培养是当今生物技术育种中较为成熟、实用、快速、有效的育种新技术,水稻花药培养育种主要特点表现为缩短育种周期、提高选择效率、加速有效性状转移等。
自1968年日本科学家新关和大野首次获得水稻花培植株后,水稻花培育种受到各国育种家的普遍重视,利用该技术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逐年增多,推广面积大幅度增加,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花药培养育种,现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笔者总结了花培技术中影响培养力的主要环节,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作一些初步探讨。
1影响水稻花药培养力的因素1.1材料的选择基因型是影响水稻花培培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般认为粳稻培养效率较高,籼粳杂交后代居中,籼稻培养力极低。
但研究表明,即使同为粳稻或籼稻杂交稻,由于基因型的差异,不同品种的花培效率也有很大区别[1]。
因此,供体品种的选择对提高花培的培养力特别重要。
1.2取穗时期单核靠边期是水稻花培最好的时期,此时颖花呈黄绿色,花药伸长至颖壳1/3~1/2。
但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对每1穗都进行剥苞观察或镜检,经实践探索,以稻苞抽出的叶枕距长短为标准,可减少污染几率,减轻工作量。
不同组合(类型)的最适叶枕距有明显差异,一般密穗型品种为5cm左右,半矮生型品种10cm左右,早熟或特早熟类型品种约3cm左右[2]。
取穗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或傍晚,以尽量减少幼穗水分的散失,这对保持花药的生理活性和提高培养力有一定的作用。
1.3低温预处理在单核靠边期进行低温预处理是有效提高花培效率的常规手段,其作用主要是改善花粉的生理状态、延缓花粉的退化、提高内源激素的水平、启动雄核发育,不同材料冷处理的最适时间和最适温度稍有不同。
水稻育种方法及选育过程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育种方法及选育过程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水稻育种方法及选育过程的相关内容。
一、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是指利用自然交配、有性繁殖和选择的方式进行育种。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亲本选择:选择优良的亲本进行杂交,以获取优质基因。
2. 人工授粉:为了避免杂交,需要进行人工授粉,将雄花的花粉传到雌花的柱头上。
3. 选择杂交种:通过对杂交种进行田间试验和实验室鉴定,筛选出具有良好产量和品质的种子。
4. 多代选择:将杂交种培育为自交系,并进行多代选择,以提高水稻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二、分子育种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育种方法也逐渐应用于水稻育种。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基因定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将目标基因定位到水稻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
2. 基因克隆:通过克隆和表达目标基因,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
3. 基因转化:将目标基因转移到水稻中,以改良其性状。
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的关联,快速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
三、选育过程水稻的选育过程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 目标确定: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区域的特点,确定选育的目标性状,如产量、抗病性等。
2. 亲本选择:根据目标性状和亲本的遗传背景,选择合适的亲本进行杂交。
3. 杂交组合:将优良亲本进行人工授粉,获得杂交种子。
4. 田间试验:将杂交种在田间进行试验,评估其产量和抗病性等性状。
5. 筛选和选择: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表现优异的杂交种,作为后续育种的亲本。
6. 连续选择:将表现优异的杂交种进行连续选择,逐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7. 纯系选育:通过自交和选择,将杂交种培育为纯系,以确保其遗传的稳定性。
8. 区域试验:在不同的种植区域进行试验,评估其适应性和稳定性。
9. 品种推广:将优良的水稻品种推广到种植区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总结起来,水稻育种方法及选育过程主要包括传统育种方法和分子育种方法。
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及其育种应用的研究进展作者:吴丹姚栋萍李莺歌等来源:《湖南农业科学》2015年第02期摘要:从材料基因型、取材时期与预处理、培养基种类、激素配比、碳源和其他添加剂等方面综述了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大多研究表明,花培是稳定水稻亚种间籼粳杂交后代遗传性状的有效方法,但目前花培的株产率仍很低,在4%以下,且籼稻的株产率显著低于粳稻,主要原因是籼稻的基因亲和力低及其花药褐化和幼苗白化现象严重。
同时,从改善培养条件(取材时期、预处理、培养基、激素、添加剂等)、建立花药离体培养体系、结合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加快花药育种进程的建议。
关键词:水稻;花药培养;育种;综述中图分类号:S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5)02-0139-04水稻(Oryza sativa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
水稻的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育种,实现了中国水稻单产的两次跨越式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酝酿着水稻育种的第三次飞跃,即以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为主的超级稻育种[1]。
但是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存在结实率低、性状不易稳定和疯狂分离等问题。
花药培养(花培)又叫单倍体培养,是用处于特定时期的花药经人工离体培养,使花药中的花粉粒单性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
单倍体植株经过自然或人工处理,染色体加倍形成纯二倍体,后代性状稳定。
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花药培养技术有着可缩短育种年限、后代遗传变异类型丰富、选择效率高等优点[2]。
近年来,花药培养技术在水稻育种中被广泛研究。
笔者从影响水稻花药培养的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花药培养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 水稻花药培养研究的回顾日本学者新关宏夫于1968年用花药离体培养首次得到了花培植株,开启了花药培养研究的先河[3]。
我国水稻花药培养的研究开始于1970年,1975年首次利用花培技术育成了粳稻新品种单丰1号。
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应用摘要概述水稻花药培养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水稻花药培养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花药培养与转基因工程相结合成为杂交水稻育种的新方向。
关键词水稻;花药培养;理论研究;应用1968年新关宏夫等首先通过花药培养诱导小孢子再生植株成功,培养出单倍体花粉植株。
这些单倍体植株可自发或人工加倍形成正常的二倍体植株。
加倍形成的二倍体是纯合体,其性状稳定,不会发生分离[1]。
在这期间,花药培养为水稻的育种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水稻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实用的育种手段。
1水稻花药培养理论研究1.1取材早期的水稻花药培养常用F1代的材料,由于选材盲目性大,培育出的植株中有利用价值的较少。
所以现在取材,一般是选用F3或F4代材料进行花培[2]。
取材的时间最好选在晴天的下午,选取剑叶与下一叶的叶距5~10cm的带苞叶稻穗,此时幼穗的颖壳宽度已接近成熟的大小,颖壳呈现淡绿色,雄蕊伸长达颖壳的1/3~1/2,花药发育处于单核中晚期[3]。
1.2低温预处理由于水稻的花药培养,从接种到孢子体途径分裂的启动,期间有几天的发育停滞期,经过低温预处理后便可消除这段停滞期。
预处理还可延缓花药的退化,为启动花粉雄核发育所需生化变化的进行赢得时间。
将材料置于9~10℃的冰箱中,预处理8d(籼稻)或10~15d(粳稻和籼粳杂交组合)。
1.3基本培养基继最初使用Miller培养基进行花培成功后,通过大量试验及比较,迄今已获得适合各种不同水稻花培材料的培养基。
如通用和M8培养基对各种类型材料具有普遍适用性,N6比较适合粳稻材料,合5适用籼稻类型的材料,SK3适用于籼粳杂种后代。
MS培养基是用在分化阶段的培养基。
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基因型材料对培养基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1.4激素、碳源、氮源和有机物培养基中的激素、碳源、氮源和有机物对花药培养有较大的影响效果。
合理使用和配比2,4-D、6-BA、KT和IAA等激素可以提高水稻的花药培养力,对花培起到促进作用。
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赵沙沙 田永宏 陈 波 房振兵 潘高峰(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襄阳441057)摘要:水稻花药培养是水稻育种中重要的技术手段。
从材料基因型、取材时期与低温预处理、培养基种类、激素配比、碳源、其他添加剂、培养条件等方面总结了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花药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水稻;花药培养;问题;展望水稻花药培养是采用无菌操作技术,把发育到一定时期的水稻花药接种到人工培养基上,通过改变花粉粒的发育程序诱导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使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
单倍体植株经过秋水仙碱或自然加倍,成为完整的二倍体植株。
将花药培养与其他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快速纯合育种材料,有效缩短育种周期,提高选择效率,加快育种进程[1]。
1 水稻花药培养发展概况日本学者新关(Niizeki)和大野(Oono)于1968年利用花药培养技术首次获得水稻单倍体植株[2],开启了水稻花药培养研究的先河[3]。
1970年,我国开始水稻花药培养的研究,并于1975年第1次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育成了粳稻新品种单丰1号[4]。
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开始将花药培养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先后育成了中花系列、龙粳系列和花育系列等粳稻品种以及后续的其他品种[5]。
但是应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的籼稻品种还比较少,到20世纪末仅有5个,其中江西农科院4个、江西农业大学1个,推广面积都不大[2]。
目前,通过花药培养技术育成的常规水稻品种已有40多个[6]。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也在逐步完善,并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应用在遗传育种上,已经成为生物技术育种中相对成熟、实用而有效的技术[2]。
2 影响水稻花药培养效率的技术要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基因型、培养基组基金项目: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2016-620-000-001-057)通信作者:田永宏育种和品种转化能力、持续的资金投入和补给实力、规模化的生产成本优势和精细的加工质量、精准有效而有力度的营销推广能力、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种业风险控制能力。
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试验总结(2010.4-2010.10)水稻花药培养技术是最早应用于生产的生物技术之一。
其特点是纯合快、周期短。
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水稻花药培养育种研究以来,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选育出数百个花培新品种,如中花系列、龙粳系列和花广系列等。
现今,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与传统育种、转基因、物理化学诱变技术等相结合,已成为水稻育种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技术领域。
本试验在总结前人花培相关技术的基础上,以本所自有的常规品种密阳46和两个杂交F1代为试验材料,旨在筛选适合籼稻和籼粳交F1代的合适培养基,以较低成本培养出较多的花培植株,同时也为后期大田选育创造条件。
另外,在培养基中加入诱变激素(如6-BA 等),能比正常情况下诱导出更多的变异,为后期选择增加资源。
1 试验材料密阳46:籼型恢复系,绵恢501:籼型恢复系,16/93:籼粳交F1,培矮64s/8006:籼粳交F1。
四个材料分两批同时播种:第一批于4月30号播,第二批于6月10号播。
但由于绵恢501生育期与其他三个不同,试验时没被采用。
2 试验方案设计2.1取材与低温处理取材于晴天上午8:00-10:00或下午16:00-18:00进行,此时花粉发育正处于分裂盛期。
水稻花粉发育的适宜时期是单核中-后期。
此时,花粉中形成的大液泡已将核挤向一侧,又叫单核靠边期(下图)。
其外部形态特点:剑叶与倒二叶叶枕距为5-10cm,剥穗可见颖花浅绿色,花药伸长至颖壳的2/5-1/2。
田间选取植株健壮、无病斑的主茎或一级分蘖,保留剑叶和倒二叶,贴上标签,湿毛巾包裹,装袋带回。
将取回的稻穗挑选少量花药置于载玻片上压碎,将花药挤出,加1-2滴醋酸洋红染色,再进行镜检,以确定花粉发育时期。
对镜检合格的稻穗,先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材料外表或浸润片刻即可,再用消毒过的湿毛巾包裹,装入塑料袋内,置8-10℃冰箱,预处理7-10d。
2.2水稻花药诱导愈伤组织根据试验材料既有籼型,又有籼粳交,本试验设计考虑了培养基类型、激素配比、蔗糖浓度、2,4-D浓度4个因素,引用前人在水稻花培中诱导籼型材料的最佳培养基合5和诱导籼粳交材料的最佳培养基N6和SK3培养基三种类型,采用L9( 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寻求适合籼粳交和籼稻血缘材料花药培养获得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配方。
水稻花药培养的三阶段培养法
水稻花药培养是一种常用的植物无性系繁殖技术,能够利用花药培养出大量的纯合株系。
水稻花药培养的三阶段培养法包括:
1. 前处理阶段:将剪切过的花药放入含有适当营养盐和生长调节剂的无菌培养基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预培养,使花药处于对培养基适应状态。
2. 增殖阶段:将预培养后的花药转移到含有高浓度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上,促使花药进行快速增殖。
这个阶段需要适当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和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以提高增殖效果。
3. 分化阶段:逐渐减少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促使花药开始分化并形成胚性组织。
这个阶段需要控制培养基成分的平衡,并提供适当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以促进分化和形成胚性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