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现代建筑赏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建筑文化赏析论文摘要:中国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赏析,揭示其美学观念、价值观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旨在增进人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美学观念;价值观念;社会影响一、引言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其特点是注重平衡、和谐与精神境界的体现。
中国建筑文化蕴含丰富的美学观念与价值观念,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又反映了中国人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关注。
本文将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赏析为主线,探讨其美学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影响力。
二、中国建筑的美学观念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美学观念,主要包括平衡、和谐、尊重自然等。
平衡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体现在布局、比例和色彩的统一上。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布局,强调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以达到整体的平衡感。
此外,中国建筑都追求整体的和谐效果,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和谐互动。
中国建筑是一种尊重自然的建筑,追求与自然共存、和谐共生的道理。
建筑师根据地形、气候特点和环境条件,选用适宜的建筑材料,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方式,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三、中国建筑的价值观念中国建筑文化体现了丰富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礼仪观念、人伦观念和社会观念等。
礼仪观念在中国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是皇室或贵族举办仪式的场所,具有显赫而庄重的氛围。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人伦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多是家族或宗族共同生活的场所,注重家族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建筑布局和规模往往与家族的规模和地位相匹配。
此外,中国建筑还反映了社会观念,尤其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视。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注重建筑对社会环境的融入,以及建筑对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引导作用。
四、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中国建筑文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外建筑艺术对比论文中外建筑艺术对比论文2010-01-09 16:18中外建筑艺术对比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古典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建筑文化形成的原因是社会背景与文化不同,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建筑艺术,社会背景,文化,美学,审美,民族,地理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都有各自的法式,由于社会背景与文化的不同,因此按着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在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成就,使古典建筑进一步成熟,从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
1西方古典建筑艺术其实建筑风格也和所有艺术一样,总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希腊、罗马、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俄罗斯,都有各自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
从来就不曾有过所谓统一的"欧洲风格",所以"欧洲风情"的提法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是对建筑风格的一种误导。
为了让大家对欧洲风格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够了解各种建筑风格的基本特点,下面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1.1、古希腊建筑风格――古希腊位于欧洲西部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它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先驱。
中外建筑史论文浅析中西方建筑哲学文化的差异引言:什么是建筑哲学?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艺术鉴赏三原则,“走着迂回的路径,从越来越逼近中心的圆周把建筑艺术的源流看一遍”;并通过对比,看看大陆东西两端截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建筑中印刻着怎样的民族图腾与时代密码。
什么是建筑?古希腊人骄傲地说,建筑是那高高的卫城上俯视着整个城邦的神庙;中世纪教皇阴森森地说,建筑是我们在其中祈祷与赎罪的哥特式大教堂;路易十四优雅地说,建筑是我那金碧辉煌,集聚绅士名媛的凡尔赛宫……建筑,之于秦皇汉武便是那些宏伟大度、气吞山河的行宫苑囿;之于唐人宋民便是那些直插云霄的佛塔与信徒广聚的佛堂;之于明清才子佳人便是那诗意盎然,天人合一的精致园林。
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诸多因素中占重要位置。
一、东方的严谨统一与西方的纯粹洒脱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影响促使中国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最求整体的统一性。
在历史上无论其实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院都表现整体的空间感。
秦始皇那辉煌绝伦的阿房宫也以成为世界宫廷建筑中的奇迹。
繁复与和谐兼容的东方式的雍容,雍容壮丽的气势,宏阔的规模与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列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尊崇帝皇,重视王权的情结,足够的风度来彰显国威,盛世的风水也在潜移默化中熏出一种华丽的气派,身处其中的建筑师在其熏陶下更能将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去满足时代的需要,迎合帝王的情感。
借助木石砖瓦这些中原“特产”,浓缩于建筑艺术之中。
这些建筑本身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表现方式,与古希腊人讲究的纯粹朴素、自然清明的潇洒大不相同。
三千多年前,“海水光艳照人,鲜明灿烂,像酒的颜色或紫罗兰的颜色”在这漫天遍地的光明笼罩下的希腊海岸,能引起多少美好纯粹的诗请,古希腊人成了天生的思想者,而建筑作为一种非模仿类的艺术,因此,古希腊人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一开始就为其城邦的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科学与人文根基。
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课程论文学院:经济学院专业: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姓名:***学号:*********每当看到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时,一种喜悦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对建筑产生了兴趣。
这学期,我很高兴选择了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这门课。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领略了更多建筑的美。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建筑的文化韵味。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还是上网看了许多建筑,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苏州园林。
园林建筑和美景交互呼应,有一种古典美,无法用言语表达,就是感觉很美。
下面我将以苏州园林为例,谈谈我的感受:苏州园林历史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
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从最早东晋的辟疆园起,已有一千五百年治园经验,城内曾有大小园林二百余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六十九处。
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远非苏州的园林,她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称。
苏州园林,名扬中外,不仅是因为苏州现今保存的古代园林为数众多,更是由于这里造园历史及其悠久。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苏州最早见诸历史书籍的园林,出现在春秋吴国营建阖闾大城之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自此之后,造园活动几乎一直绵延不绝。
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宦官因向往这里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
时至明清,不仅“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
在如此普遍的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不仅当地园林数量激增,同时也促使造园艺术日臻完美。
有人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来赞美苏州的园林艺术(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实非过誉之词。
苏州园林特点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
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中西方建筑分析班級:姓名:GAGGAGAGGAFFFFAFAF目錄一、摘要二、正文1、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2、傳統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現3、當代建筑設計三、總結GAGGAGAGGAFFFFAFAF一、摘要歷史的車輪已步入21世紀,隨著我國建設步伐的加快、綜合實力的增強、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崛起、交通網絡的逐步擴大完善,各類大中小型城鎮亦在規劃建設之中。
在這一發展新時期,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一條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相結合的創作道路。
尋找傳統文化的內涵,獲得創作的靈感和題材,建造出既是傳統的、民族的,又是現代的建筑物,從而實現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文化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中西方差異;傳統文化;現代建筑GAGGAGAGGAFFFFAFAF二、正文1、中西方建筑差異比較中西方的建筑的差異主要有材料、結構、布局、觀念等方面的不同。
1.1建筑材料上的差異中西方的傳統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種:土、木、石。
中國傳統建筑以木為主,西方的傳統建筑以石為主。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傳統建筑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
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云霄,便成為建筑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這以建筑的關鍵。
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頭建造的柱子支撐。
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木柱,屋頂等。
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因為這些細節方面的不同往往正體現出設計者的匠心獨運[1]。
GAGGAGAGGAFFFFAFAF1.2建筑結構上的差異中國的建筑結構中國傳統建筑的結構特點有如下三點:(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二)獨特的單體造型(三)講究對稱美,黃金分割美等藝術效果中國傳統的建筑在建筑結構上的一個特征是“框架式結構”體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
中外建筑欣赏2000字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中外建筑的欣赏,不仅可以了解世界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座中外著名的建筑,以供欣赏。
中国传统建筑——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曾是中国24位皇帝的居所。
故宫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建筑群由正门、三大殿和六十多个宫殿组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故宫的建筑格局是中式宫殿建筑的经典之作,其空间结构以正中心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讲究以人为本的贯通性和统一性。
外墙采用金黄色的琉璃瓦,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富有神秘感和历史感。
同时,故宫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建筑、制度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美国现代建筑——纽约帝国大厦纽约帝国大厦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区。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楼之一,由两座102层的塔楼以及中间的大厦组成,高度达到443.2米。
由于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理位置,纽约帝国大厦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纽约帝国大厦采用的是现代派的建筑风格,外表光滑、流线型,建造时采用的是最先进的钢铁结构技术,建造材料也达到了全球最佳的标准。
同时,大厦内部也非常宏伟和瑰丽,内部装饰也是采用了很多稀有的大理石、黄铜和玻璃等材料,使整个大厦给人以非常美妙的感觉。
巴黎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国民建筑,位于巴黎市中心岛上。
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63年至1345年,成为了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
巴黎圣母院的外立面充满了巴黎的风情和历史文化,使所有参观者感受到了巴黎的浪漫和悠久的历史。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采用的是哥特式建筑,有强烈的优美、细腻、繁复和神秘感,尤其是图案非常的精细和刻画细致。
主教座堂内部色彩斑斓,装饰非常的瑰丽,但又透出一股古朴典雅之气,包括教堂内部的肖像和彩绘玻璃,都体现了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最高境界。
1.矶崎新的发展历程1.1丹下健三的影响矶崎新就读于东京大学,每个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必须找一位教授指导,于是他去了丹下工作室。
那时,他兴致勃勃地研究19世纪末芝加哥学派,因为他认为,从某种角度看,芝加哥学派是现代建筑的开端:在欧洲,现代建筑运动更像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宣言,但在芝加哥,完全没有宣言,办公建筑类型随着框架结构和纯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发展。
同时,他们致力于直接的实用观念。
因此,他特别专注于研究那个时期的办公建筑类型。
但是,他没能把这个课题研究范围发展到当时所在的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他的研究范围限于1929年的“大衰退”前,以及那段时期办公建筑类型的有趣变化。
这些就是他随丹下所做的研究课题。
当时丹下请他加入他的研究室。
但那时,矶崎新尚未确定他是否会成为一名建筑师。
对于建筑设计,他知之甚少,只不过由于两个兴趣,其一是对所谓艺术本身,即现代艺术的兴趣,其二是对纯粹技术的兴趣,但他并不知道如何将二者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在进入丹下事务所时,正处于他的学生阶段。
他加入时,东京市政厅正在建设中,而广岛和平纪念会馆也即将竣工。
他参与的第一组项目是香川县政厅,以及后来的今治市政厅。
在那之后,他参加了1960年的东京湾规划项目组。
那时的东京湾规划出人意料,日本的年轻一代开始提出“未来都市规划”的设想。
菊竹清竹提出了“海上都市”设想,黑川纪章提出了“组群造型”方案。
在他加入后,他个人也尝试了几个方案,如“空中都市”或者称为“空中居住”。
在那以后,他仍然在丹下事务所研究东京湾规划,同时也做他自己的项目。
丹下说:“我和矶崎不是师生关系,我们同是设计组的成员,有时他受到我很大的影响,而我也经常从矶崎那儿获得好的主意。
”当时,丹下主要关心的是“统合”理论。
这是丹下一贯的主题思想,就是将现代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融合起来。
事实上,通过广岛的作品他尝试实现了“统合”理论,他获得了成功。
而且,大概是从广岛开始,到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竞技场,丹下主要尝试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同时,包括当代与传统的融合,那是现代日本建筑的全盛时期。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由于中国建筑美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美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建筑美论文范文篇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中外建筑史摘要: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受到地域、文化、历史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外国建筑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对中国和外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推动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管理方式,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通过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历史,未来发展,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被广泛用于祭祀、住宅和宫殿等不同场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建筑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主要是用木材、泥土和竹子建造的。
这些建筑大多是用于祭祀和住宅等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建筑通常以天井和庭院为主要特点,以及一些装饰性的瓦片和石雕。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对砖和瓦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开始使用砖和瓦代替木材和泥土来建造建筑物。
这种技术改进为中国的建筑艺术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使得建筑的结构更加牢固和耐久。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装饰更加精美。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开发了新的技术,如斗拱和飞檐,用于支撑大型屋顶。
同时,建筑物的装饰也变得更加精致,以满足富人和贵族的需求。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1年):在元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更加注重装饰和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使用了大量的青石、花岗岩和大理石等材料来建造建筑物,并注重建筑物的装饰性。
《中西方建筑作品赏析》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中西方的建筑。
先来说说咱们中国的建筑。
你们想想故宫,那红墙黄瓦,多壮观啊!宫殿一座连着一座,走在里面,感觉自己像穿越回了古代。
屋顶上的那些神兽,一个个都活灵活现的。
还有那雕花的门窗,精美极了,每一个图案都好像在讲一个故事。
再说说苏州的园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小小的园子,有假山,有池塘,有亭台楼阁。
走在那曲曲折折的小路上,就像是在画里一样。
西方的建筑也很有特点呢。
像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尖尖的屋顶,高大的拱门,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还有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歪歪斜斜的,却一直没倒,多神奇呀!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有一次我去一个古镇玩,看到了一座古老的寺庙。
那寺庙的大门又高又大,我站在下面,感觉自己特别渺小。
走进里面,看到佛像安静地坐在那里,一下子就让人的心平静了下来。
西方的建筑里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有个建筑师为了设计一座独特的教堂,花了好多年的时间,经历了很多困难,最后终于成功了,那座教堂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中西方的建筑都有各自的魅力,都值得咱们去欣赏和了解。
《中西方建筑作品赏析》同学们,今天咱们来欣赏欣赏中西方的建筑。
咱们中国的建筑,那可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比如说长城,那长长的城墙,蜿蜒在山上,就像一条巨龙。
当年建造长城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还有福建的土楼,圆圆的,像个大碉堡。
里面住了好多人家,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西方的建筑也很了不起。
英国的大本钟,每到整点就会敲响,声音特别响亮。
美国的白宫,白白的房子,庄严又大气。
我记得有一回,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座西方的城堡。
那城堡有高高的塔楼,还有大大的花园。
据说里面曾经住着一位公主,让人充满了幻想。
在中国,有一些古老的村落,房子都是用石头和木头建的,虽然简单,但是很有味道。
西方也有一些小镇,房子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走在街道上,感觉特别浪漫。
中西方的建筑就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都很吸引人。
《中西方建筑作品赏析》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看中西方的建筑。
建筑美学与欣赏论文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姓名: ********学号:********(1)中国古建筑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
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
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这种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
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赏析800字篇一:建筑与室内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的风格、特点、技艺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室内设计特点、技艺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建筑风格中外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称、和谐、美感,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而西方古代建筑则注重构造和技术的精湛,强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木材或砖石材料,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多采用石材或混凝土。
此外,古代西方建筑常常采用拱顶和拱门等结构,而中国古代建筑则注重空间的虚实结合和装饰。
二、室内设计特点中外室内设计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室内设计注重装饰和文化内涵,强调空间的韵律和美感,而西方室内设计则注重功能和实用性,强调设计的细节和精致。
例如,中国古代室内设计中常用的吉祥图案、红木雕刻、丝绸挂毯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而西方现代室内设计则注重简洁、实用、时尚,强调空间的灵活性和通透性。
三、技艺中外室内设计的技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中国室内设计的技艺主要体现在雕刻、刺绣、彩画等方面,这些技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西方室内设计的技艺则主要体现在混凝土、钢结构、玻璃等方面,这些技艺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西方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
结语: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室内设计特点和技艺表现。
通过对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的赏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篇二:建筑与室内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技术发展水平。
本文将结合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案例,从审美、技术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赏析。
在中外建筑中,审美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建筑审美观念,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和谐、美感和文化底蕴,而西方建筑则强调创新、结构力学和外观设计。
中西合璧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的对比论文
关于《 中西合璧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的对比论文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逻辑思维能力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空间美感,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却创造出打破常规的建筑设计作品。只有把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与感性形象思维能力相结合,才能创造设计出适应市场作品。建筑设计作品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想象性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对建筑艺术性和独特性的设计与完成。本文通过对国家体育馆和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建筑设计杰作的对比分析发现,形象思维在建筑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筑设计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产生灵感,发挥想象力都要依靠形象思维来完成,才能创造出人类建筑设计学的杰出作品。 关键词:中西合璧;现代建筑设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一、引言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设计门类,在特定的环境及空间内,运用建筑设计中既定的艺术语言来营造出整个建筑的空间感与通透感,从而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建筑设计者本人运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去思考整个建筑设计方案的诸多方面。建筑设计的基础是建筑设计者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空间美感。然而,当建筑作品需要更深层次的含义来体现其艺术价值时,建筑设计者就要具备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去创造出打破常规的建筑设计作品。逻辑思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工具,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建筑设计要求设计师善于思考,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充分考虑建筑设计过程的诸多因素。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表现为头脑中的想象与假设。在建筑设计领域占据很大的比重,建筑设计师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产生灵感,发挥想象力都要依靠形象思维来完成。 二、建筑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关系 (一)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抽象的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具体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形象思维才会出现,艺术设计的灵感也会应运而生。日本风声剧院观众厅的创作过程说明了创作过程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如何互相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所以,设计师对捕获的信息分析研究时绝不是单纯地进行抽象的推理,逻辑和形象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建筑设计师应努力寻求感性和理性的最佳结合,从而设计出满足受众的产品。 (二)逻辑思维的三种命题与形象思维的艺术性和独特性 一件建筑设计作品是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适应性与受众的接受度,它既具有商业价值,也是建筑设计师呕心沥血的一件艺术作品。由于受到某种需求的局限性和驱动性,必须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对诸多因素做出合理的推论,从而达到受众需求的统一。如一把椅子的设计首先要通过逻辑思维推论出应该设计出一种有多支撑体的造物;再推导出了需要一种符合人体工学的承重面支撑体,从而进一步使推论走向对造型和色彩以及心理因素的思考中去。这种三阶段命题的逻辑推论最终结果必然会要求一种实用性、功能性和文化内涵性的产品。由此,建筑设计作品的核心就是创造与想象,即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对建筑物艺术性、独特性的设计与完成。建筑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将整理归纳好的理性因素转换为感性因素,从而生成感性素材。形象思维是人的情感力量和形式意志的外在体现。 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赫尔佐格、德梅隆与国家体育场 国家体育场(鸟巢2008)的整体结构形式以孕育生命的鸟“巢”作为雏形,象征着人类对美好未来世界的憧憬和遐想。赫尔佐格、德梅隆(1950;1950)等建筑师把国家体育场主体钢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设计师需要稳固的地基来支撑国家体育场这项弘大的建筑物。考虑到普通桩基无法提供稳固的支撑,地基工程师决定采用在桩里面埋上压浆管再灌注水泥的沉降发以加固周围的土壤,从而大大增加了地基的强度。这也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将一个特色鲜明的建筑物设计转换为实际的项目工程,调动所有建筑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的逻辑思维来完成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非凡庞大建筑。接着,在整个外观图设计完成后发现鸟巢的设计为镂空式设计,满足建筑物的稳定性的合金钢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师需要理性思考的结果,是通过工程师的设计经验、理论知识和实地考察调研后的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在逻辑思维领域,颇为重要的一项设计便是经费预算。由于国家体育场设计用到的钢架材料的价格十分不菲,如何缩减费用又不会影响鸟巢的外观便成了设计中的一大难题。金属管构架之间距离为3米,形成跨度达48米的没有任何支撑的自由空间,创造出巨大的可供受众展览和表演的通用室内空间。设计修改的鸟巢取消了开合屋顶(图略),采用中空屋顶大大缩减成本费用就是运用新的理性思维创造新形象的实际案例,也反映出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典范。可以看出,国家体育场的设计正是建筑设计师的理性思考结晶,反映出建筑物设计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它能够帮助建筑设计师让设计变为满足社会需求的有价值的建筑作品。 (二)伦佐皮亚诺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伦佐皮亚诺,1937)的最大特点体现在暴露的钢架结构形式以及复杂多变的管线。建筑完工后,引起极端了的争议,由于违背了巴黎的传统建筑风格,完工后的建筑曾招致许多巴黎市民反对而无法接受,但也受到许多大众文化艺术家的大力支持。被巴黎人民戏称为“市中心的炼油厂”。但我们认为这种建筑隶属于“高技派”的风格。可以看出这些外露复杂而多变管线的色彩(蓝色的空调管路、绿色的水管、黄色的电力管路和红色的自动扶梯)是有一定的规则序列的排列。伦佐皮亚诺在“蓬皮杜中心”的设计思路上采用了门格林豪森发明的由标准构件等组成的“MERO”结构系统,形成跨度达48米的没有任何支撑的自由空间,为受众提供了展览和表演的空间。考虑到建筑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利用理性思维最大程度节约建筑物的空间占用,让受众能够更加自由地享受博物馆内部的艺术气息。手稿中考虑到声音在建筑物中的混响等,效果设计师与声学工程师进行了多次探讨,也反映出了建筑物设计与声学之间的逻辑关系。皮亚诺运用逻辑思维中的人机互动来实现建筑物对于人的求异和猎奇心理,同时又是通过理性思维来满足形象思维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四、结语 我们在建筑设计艺术中应该借助人类的逻辑和形象思维寻求感性和理性思维的结合点,才能体现出建筑设计既严谨、理性,又轻松、活泼和丰富的双重性。只有将逻辑和形象思维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在建筑艺术设计中体现它们独具特色的一面。因为建筑设计中人们首先是对获取的信息要素以形象思维的模式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再进行逻辑推理假设,从而形成建筑设计者各种信息的交融。逻辑和形象思维在艺术设计中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只有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设计出符合受众的理想产品。 参考文献: [1]赵亚,钟意.中西合璧的近代天津建筑环境设计及现代启示[J].规划与设计,2016(10). [2]张伟毅.艺术设计心理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 [3]尹雪娇,向馗.关于城市建筑环境设计的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5(3). [4]赵晨梅.谈古为今用的建筑环境设计观[J].山西建筑,2013(13). [5]潘浩磊,张丽.建筑环境设计手法及思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9).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在概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分别对西方建筑风格及中国建筑风格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体现建筑造型风格美的措施,最后反思我国在建筑风格(特别是民族风格)方面的问题。
1. 建筑风格概述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作品都有风格可言,有些是以历史背景来分类的,如巴洛克风格以及后现代风格等等;有些是以个人色彩来分类,如莱特风格或罗丹风格等等;也有些更细微的分法,是以创作者个人不同时期为基准,如画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等等。
对风格的探讨,研究者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的共识为,风格是作品在外表形式上,利用共同的元素和固定的手法,而达成许多类似的组合。
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
就世界范围的大文化圈的空间区域来划分,建筑有西方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
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较晚近的欧洲建筑,至少从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建筑,已可以分出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和尼德兰风格等地方性建筑的细微区别。
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朝鲜风格、东南亚风格又各不相同。
仅以印度建筑而言,就有印度教建筑、印度佛教建筑及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等风格上的差别。
而传统中国建筑,不仅有民族的差异,如西藏建筑、新疆建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而且有北方建筑、江南建筑、岭南建筑和荆湘建筑等的区别。
风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某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标志、审美对象的美学效果等诸多因素集结在一个概念之中。
我们说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国内正在盛行的“欧陆风格住宅”等等,都把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的或大量的建筑物所显示的特征,用风格二字概括。
这类“风格”的说法,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年代问题,可以被认为是一套规范形式的应用,也可以专指某一时代的一种共同审美追求。
2. 西方建筑风格特征分析在西方中世纪,先后经历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格建筑、哥特建筑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
浅析中外建筑风格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授课教师:###二级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的环境。
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
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
建筑把这些文化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
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家园。
建筑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世界范围来讲,便形成了东、西方两个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
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每个地区的建筑总是会拥有其独特的风格。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书,也是文化的纪念碑。
关键词:建筑评价建筑文化中外区域中国建筑西方建筑正文:建筑有着地方性、民族性、国际性,要对中外建筑文化的差异进行一个定性的分析,首先应该了解建筑风格的主要分类:建筑按国家(民族)和地区可分为:中国风格、日本、新加坡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美国风格等。
或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美洲风格等;按建筑物的类型可分为: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写字楼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其他公共(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可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可按建筑方式来分。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四大基本问题。
像吃饭、穿衣一样,找到一个安全的居所,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安居乐业的“居”指的就是房屋,它是人类的避难所,为人类遮风避雨,御寒抗暑,抵挡毒蛇猛兽,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界的各种侵袭。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范围也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多样,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见证了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兴衰。
推荐优秀的外国建筑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外国建筑美学论文的写作有没有什么要求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欣赏外国建筑美学论文的写作,本篇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外国建筑美学论文范例,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外国建筑美学论文写作当中做个参考。
第1篇:中国建筑美学和外国建筑美学差异0概述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
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
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
《中外建筑史》 论结课文-贝聿铭澳门科学馆设计解析现代科学,意在教育——贝聿铭澳门科学馆设计解析摘要:澳门科学馆是澳门唯一一个以科学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由国际著名美藉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
澳门科学馆是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科学馆建筑,利用了最原始的设计元素(几何体),充分的表现出了:现代,科学,教育的意义,将现代,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
本文从设计元素、装饰、内部结构、空间功能区这四方面对澳门科学馆建筑进行设计,表现出建筑的设计理念,意义。
关键词:澳门科学馆;贝聿铭;设计分析;设计理念澳门科学馆提出:为了了解澳门民众在科学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荣恪于2001年发起成立了“澳门青少年科技馆可行性研究小组”。
紧接的是在2001年11月20日,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发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02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提出要培养澳门青少年对科学的认识,“让广大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拓视野,领略科学奥秘”,以及推广及冀望提高澳门居民对科普的参与度。
因此,当局有意在澳门兴建一座以教育为宗旨并设有科技展览为构想的科学馆。
澳门科学馆工程:2002年3月,澳门政府派出的澳门基金会代表团到达美国,邀请国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和贝氏建筑事务所为科学馆设计图纸。
2005年12月上旬,澳门政府正式在澳门文化中心对出海面为澳门科学馆的兴建进行填海达六万二千平方米的填海地;翌年10月19日,澳门科学馆主体建筑工程正式展开,2009年年中落成。
澳门科学馆的设计分析:澳门科学馆的设计分析将从设计元素、装饰、内部结构、空间功能区这四方面对科学馆建筑进行设计分析,进而表现出建筑的设计理念,意义。
一.设计元素-圆锥体、半球体、菱形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
澳门科学馆塔高56.9米,分为上面的小斜圆锥台和下面的大斜圆锥台,立面为开放式的铝板。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现代建筑体系
摘要: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中外建筑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目前的新型建筑有着
很多感悟,结合很多著名建筑进行了部分新型结构体系的介绍,总结了不同结构的特点。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张拉结构、膜结构、玻璃结构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社交、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商业和军事等方面的需求,建筑形式随之发生变化,其造型千变万化。
当今建筑结构随着建筑功能的变化和需要,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是大体型、大空间、大跨度。
如体育比赛场馆、会展中心、飞机场的机库与候机楼、文化艺术以及商业建筑等规模都很庞大,跨度也大。
现代空间结构是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传统结构中得到知识、启发和借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把传统的和现在的彼此融合,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发展结构体系。
目前世界上已经建造了成千上万采用各类空间结构建筑的大型体育馆、飞机库、会议中心和展厅等,这些建筑的恢弘气势、优美造型。
许多厂房、仓库等也采用了空间结构,实现了经济、合理的完美统一。
1 张拉整体结构体系
张拉整体结构可定义为一组不连续的受压构件与一套连续的受
拉单元组成的白支承、白应力的空间网格结构。
它通过拉索和压杆的不同布置形成各种形态,索的拉力经过一系列受压杆而改变方向,使拉索与压杆相互交织实现平衡。
这种结构的刚度依靠对拉索与压杆施加预应力来实现,且预应力值的大小对于结构的外形和结构的刚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张拉整体体系在拓扑学和形态学上是复杂的结构型
式,所以用一种有效的几何方式来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张拉整体体系可应用于城市雕塑、大跨度平面或曲面屋盖结构。
张拉索网结构或张拉索壳结构的型式可为球壳、扁球壳、筒壳、旋转双曲面等。
张拉整体体系由于其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可充分利用拉索及压杆的单元强度,提供极大的刚度,适用于作为超大跨度建筑的屋盖结构。
目前张拉整体体系主要是以索穹顶的结构形式应用于大型体育场的屋盖结构,在美国、韩国、日本、德国等均有建成的工程实例。
2 膜结构体系
膜结构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形式,是由多种高强薄膜材料及加强构件通过一定方式使其内部产生一定的预张应力,以形成一种作为覆盖结构的空间形状,并能承受一定外荷载作用的一种空间结构形式,膜结构是建筑与结构完美结合的一种结构体系。
薄膜既承受膜面的张力,又可防雨、挡风,同时还可以采光。
膜结构的建筑造型是结合结构构造的布局而产生的,力的平衡状态直接被表现在结构的形状上,从而使得膜结构成为一种建筑与结构自然有机结合的新型大跨度建筑。
(1)膜结构的特点
由建筑所用材料和其结构形式及其结构组成可知,膜结构具有如下明显的优越性:
1)跨度大、自重轻:在大跨度的结构中采用膜结构要比传统结构轻一个或几个数量级,且单位面积的结构自重与造价也不会随跨度的增加而明显地增加。
2)优良的光学、热学特性:膜材料自身透光性较好,可充分利用自然光,白天使用不需人工照明,完全能满足各种体育比赛等活动需要。
3)良好的不燃、阻燃性和自洁性。
4)膜结构是理想的抗震结构:自重轻,对地震反应小,为柔性结构,易于耗散地震能量。
5)造型优美、富有时代气息:膜结构呈现富于变幻、新奇诱人的视觉效果。
且色彩丰富,在灯光的配合下易形成夜景,给人以现代美的享受。
6)施工周期短:膜结构建筑的施工周期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至少可缩短一半;一般项目可在两个月内竣工,施工期内不影响其他工程的施工。
膜结构的缺点:
1)耐久性较差,近几年由于高强、防火、透光、耐久性好、性能稳定的薄膜材料的出现和应用,薄膜结构的设计寿命可达30年以上。
2)由于薄膜张力的连续性,局部的破坏就会导致整个薄膜结构垮掉。
(2)膜结构的形式及应用
膜结构按结构受力特性大致可分为充气式膜结构、张拉式膜结构、骨架式膜结构等几大类。
膜结构目前在国内外主要用于大型体育设施如棒球场、足球场、网球馆、游泳馆等;娱乐中心、展览馆、音乐厅、候机厅和大型集会场所;超级商场及酒店的中厅、过廊;飞机
库、停车场、仓库;海滨、公园等旅游场所遮阳结构;花园、庭院及城市街景等。
3 玻璃结构
近年来随着玻璃性能的不断改善,以及人们对玻璃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玻璃已被越来越多地作为承重材料用于建筑结构。
玻璃结构的特点:
玻璃结构是一种节能结构。
玻璃结构一般明亮华丽,利用其透明性,能给人一种轻巧的感觉。
可使室内外景物融为一体,白天玻璃可以增加室内的自然采光,夜晚建筑物内的灯光透过玻璃可为城市增添梦幻般的夜景。
利用玻璃来实现建筑物更亮、更轻、更美的高科技效果,增强城市的现代化气息。
玻璃的耐腐蚀性能强,可抵抗强酸的侵蚀,因此,玻璃结构的防腐费用较低。
玻璃在力学性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它是一种脆性材料,抗压性能好、抗拉性能差。
(1)玻璃结构的形式及应用
玻璃结构从形式上可分为:全玻璃结构和玻璃一金属组合结构。
玻璃结构可用于:全玻璃屋、幕墙、采光顶、楼梯、雨篷等,其中以在幕墙和采光顶中的应用最多。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玻璃结构新的使用途径和结构形式不断出现。
国外很多优秀的建筑均以其独特的幕墙和玻璃结构设计闻名于世,如柏林会议大厦,莱比锡展览馆等,它们引领了整个世界玻璃结构设计的潮流。
4 结语
通过本学期对中外现代建筑赏析这门课的学习,并结合相关资料
介绍了这三种空间结构,是当前世界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我国在空间结构的前沿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
因此我们作为即将毕业的土木工程系的大学生,一方面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对新一代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解。
“鸟巢”张拉结构、“水立方”膜结构、玻璃结构是我们已经看到的建筑,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超越,才能获得成功。
毕竟鸟巢、CCTV大楼等中国地标性建筑都是请外国设计师设计,这不仅代表着差距,同时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