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理化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29
水质理化检验重点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氧气称为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以氧的mg/L表示。
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因素:环境因素(氧分压、大气压、水温)、水体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溶解氧在不同水源中的分布、我国卫生标准规定,地面水的溶解氧不得低于4mg/L水样的采集:地面水的采集、自来水和井水的采集测定溶解氧的水样的采样原则是避免产生气泡,防止空气混入。
因此要用溶解氧瓶或具塞磨口瓶采集。
无论采集何种水样,瓶内都不能留有气泡。
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因素很多,采样后最好尽快测定,不能尽快测定时,应加MnSO4和碱性KI现场固定,固定后的水样也只能保存4~8h,不能长时间放置。
测定方法:碘量法(准确、精密但是多种干扰,适用于水源水、地面水等较清洁的水测定)和电化学探头法(不受颜色和浊度的影响,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测定)2. 测定步骤测定时先在样品瓶中加入MnSO4和碱性KI溶液固定溶解氧;然后加入浓H2SO4析出碘,待沉淀完全溶解后,再吸取100.0ml样液,用0.0250 mol/L Na2S2O3溶液滴定析出的碘,根据消耗Na2S2O3的体积V(ml),按下式计算出水样溶解氧含量(mg/L)。
DO = (0.0250×V×8×1000)/100 = 2V3. 注意事项①试剂的加入方式比较特殊,应将移液管尖插入液面之下,慢慢加入,以免将空气中氧带入水样中引起误差。
②注意淀粉指示剂的加入时机,应该先将溶液由棕色滴定至淡黄色时再加淀粉指示剂,否则终点会出现反复,难以判断。
③当水样中含有NO2-、Fe3+时,向样品中加入NaN3和NaF,可消除NO2-和Fe3+的干扰。
④若水样中存在有大量Fe2+,会消耗游离出来的碘,使测定结果偏低。
此时应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将Fe2+氧化为Fe3+,再加入NaF将Fe3+转化为[FeF6]3-。
过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以草酸还原除去。
水理化性质检测报告1. 引言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了解水的理化性质对于确保水质安全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一份水样进行理化性质检测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测试结果和评估。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分析水样的理化性质,包括pH值、溶解氧、浑浊度和电导率。
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对水的质量进行初步评估,并进一步了解水的适用性。
3. 实验装置和试剂•pH计•溶解氧仪•浊度计•电导仪•校准溶液•待测水样4. 实验步骤4.1 pH值测试1.准备干净的pH计和校准溶液。
2.将pH计插入待测水样中,等待数秒直到稳定数值出现。
3.记录pH值,并与校准溶液进行对照。
4.2 溶解氧测试1.准备干净的溶解氧仪和校准溶液。
2.将溶解氧仪置于待测水样中,等待一段时间直到读数稳定。
3.记录溶解氧值,并与校准溶液进行对照。
4.3 浑浊度测试1.准备干净的浑浊度计和校准溶液。
2.将浑浊度计放入待测水样中,等待一段时间直到读数稳定。
3.记录浑浊度值,并与校准溶液进行对照。
4.4 电导率测试1.准备干净的电导仪和校准溶液。
2.将电导仪插入待测水样中,等待一段时间直到读数稳定。
3.记录电导率值,并与校准溶液进行对照。
5.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所述方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pH值:7.2•溶解氧:8.5 mg/L•浑浊度:10 NTU•电导率:350 μS/cm基于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待测水样的性质如下:1.pH值为7.2,接近中性,符合常见饮用水的标准范围。
2.溶解氧为8.5 mg/L,符合一般环境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3.浑浊度为10 NTU,表明水样相对清澈,没有明显的悬浮颗粒。
4.电导率为350 μS/cm,表明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解性固体物质。
6.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测试水样的理化性质,得出了水样的pH值、溶解氧、浑浊度和电导率等指标。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初步评估了水样的质量,并得出结论:该水样符合一般饮用水的标准,但建议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检测以确保水质安全。
水质理化检验名词解释1.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现场空白样:在现场以纯水作样品,按测定项目的采样方法和要求,于样品相同条件下装瓶、保存、运输,直至送交实验室分析。
3.回收率:在实际工作中,在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经分离富集后,测得标准物质的量与加入标准物质的量之比即为回收率。
4.富集效率:富集效率是指富集到待测组分的量与待测组分总量之比。
5.表色:是指没有除去悬浮物的水所具有的颜色,包括溶解性物质和不溶解性悬浮物质产生的颜色。
6.真色:是指去除悬浮物后水的颜色,仅由溶解性有色物质所产生。
7.浑浊度:表示水中含有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而呈混浊状态,造成通过水的光线被散射或光线透过时受阻程度。
8.溶解性总固体(TDS):是指水经过过滤后,在一定温度下烘干所得的固体残渣,主要包括不易挥发的可溶性盐类、有机物和能通过滤器的不溶性微粒等,又称为可过滤性固体或过滤性残渣。
9.总硬度:主要是指溶于水中的钙盐、镁盐类的含量。
10.活性浓度:应用水的指导水平用每一升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表示,用活度每升(Bq/L)表示。
11.硫化物:指电正性较高的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与硫形成的化合物。
12.活性磷:水样未经预水解或氧化消解所测出的正磷酸盐。
13.有机磷:水样中有机物被氧化消解后测出的正磷酸盐,又称为有机结合磷.14.总磷:包括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和有机磷化合物,既包括溶解性磷酸盐,又包括颗粒状的磷酸盐。
15.溶解氧(DO):溶解于水中的单质氧,以氧的浓度(mg/L)表示。
16.化学需氧量(COD):在一定条件下,经重铬酸价氧化处理,水中溶解性物质和悬浮物消耗重铬酸钾所对应的氧的质量浓度。
17.生化需氧量(BOD):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的物质,特别是分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消耗的溶解氧.18.总有机碳(TOC):是指1升水中的有机物的总碳量,包括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碳的含量。
第一章、绪论1、水及水环境组成天然水:不是纯净水,是溶解了很多天然物质的水溶液。
一般天然水中的天然溶解物主要有8种离子,即Na+、K+、Ca2+、Mg2+、CL-、SO42-、SiO32-、HCO3-等。
天然水体(水环境):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称为天然水体。
它不仅包括水,而且包括水中悬浮物、底泥和水中的生物群落等其他所有因素。
水体分为海洋水体、陆地水体、地上水体、地下水体等不同区域和类型。
水体大至海洋,小至池塘。
一般天然淡水含有三类物质:溶解性物质,胶体物质,悬浮颗粒。
监测多限于水层,是水环境的一部分;底泥和生物群落的监测仅限于科研。
2、根据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水域中的保护目标将水资源划分为五类:Ⅰ类适用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和鱼虾产卵。
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和游泳池。
Ⅳ类,一般工业用水区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农业用水区和一般观景要求水域。
3、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
水污染的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工农业和水产业的发展;破坏生态平衡4、优先控制污染物特点:1.均有毒性,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具有不可逆性;2.生物降解困难、在环境中有长效性;3.在水中含量低,多为μg/L乃至ng/L水平。
5、水体污染源:凡向水体排放或释放污染物的来源和场所,称。
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水体自净能力:是指水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的综合作用,使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逐渐分解破坏,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水体的这种能力称为水体自净作用。
自净容量:是指水体通过自净作用而使其不受污染所能承受的污染物的量。
超过该限度,就会发生水污染。
6、水质:是指水及其中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
1.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工农业和水产业的发展、破坏生态平衡),污染源(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2.水质(水及其中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水质指标(衡量水中杂质的具体尺度)分类(从卫生学角度可将其分为感官性状、化学、毒理学、细菌学和放射性等类;从污染监测角度出发,可将其分为一般性状指标、有机污染的三氧平衡参数、富营养污染指标、无机污染指标、有机毒物污染指标、放射性污染指标、病原微生物污染指标、水生生物相组成指标等类).3.水质理化检验的任务(水质本底检测,水污染现状和趋势监测,污染源和污染程度监测,为污染预测和预报提供资料),特点(测定对象多变,待测成分含量变化大,干扰严重,可供选择的方法多),方法要求(适用范围广,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分析周期短,经济实用).4.对一条较长的河流进行污染调查时,应根据河流的不同流经区域设置背景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背景断面一般设置在污染源上游100m处,控制断面是用于了解水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通常应设置在排污区(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消减断面设在控制断面下游一定距离,估计水体基本达到自净的地方(一般至少距离城市和工业区1500m以上).5.采样量:水质理化检验所需的水样量取决于检测项目,不同的检测项目对水样的用量有不同的要求,应根据各个监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别计算,再适当增加20%~30%。
6.测定油类的水样单独采样,应在水面至300mm深处采集柱状水样,不得用采集的水样冲洗采样瓶(容器),全量分析测定。
7.质量控制样品有现场空白样、运输空白样、现场平行样和现场加标样或质控样,通过对以上质控样品的分析,可对水样采集进行跟踪控制。
8.水样保存作用(减少水样的生物化学作用,减缓氧化还原作用,减少被测组分的挥发损失,避免沉淀、吸附或结晶物析出所引起的组分变化),方法(冷藏与冷冻、过滤与离心分离、加生物抑制剂、加氧化剂或还原剂、调节PH值)。
水质理化检验11、水资源: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指逐年可以达到更新的淡水资源。
2、水环境:整个水圈+生存与水中的生物群落+与各种水体共存的底泥。
3、优先控制污染物:均具有毒性,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具有不可逆性;生物降解困难,在环境中有长效性;在水中含量低,多为ug/L乃至ng/L水平。
4、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过扩散、稀释、沉淀、氧化、微生物分解等作用,污染物逐渐降解或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定时间水体基本恢复到原有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水体所具有的这种自我调节、净化的能力,称为水体自净能力。
5、水环境容量:指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允许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6、水质理化检验的任务:水质本底监测;水污染现状和趋势监测;污染源和污染程度监测;为污染预测和预报提供资料。
CHAPTER2 水养的采集、保存与处理1、采样点的设置A、B、C、D、 E、2、原则?3、水样保存方法A、冷藏与冷冻:2~5℃;-20℃;B、过滤与离心分离;C、加生物抑制剂;D、加氧化剂或还原剂;E、调节pH值;F、选择合适的保存容器4、用于水质理化检验的分离富集方法较常见的有:液液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剂吸附、沉淀或共沉淀、泡沫浮选和气体发生等。
5、固相萃取(SPE):将样品溶液通过预先填充固定相调料的萃取柱,待测组分通过吸附、分配等形式被截留,然后用适当的溶剂洗脱,达到分离、净化和富集的目的。
操作步骤:萃取柱的预处理;上样富集;淋洗杂质;洗脱待测物。
CHAPTER3 一般理化检验指标1、水温水温计:水表层;-6~40℃ 深水温度计:水深<40m;-2~40℃ 颠倒温度计:水深>40m;主-2~32℃、辅-20~50℃2、臭和味等级:0级无;1级微弱;2级弱;3级明显;4级强;5级极强嗅阈值法(稀释倍数法)用无臭水将水样稀释至分析人员刚刚嗅到和尝到臭和味时的浓度,称为嗅阈浓度。
水质理化检验练习题水质的理化检验是评价水质好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水质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水的成分和性质,判断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及用途要求。
下面是一些水质理化检验的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水质检测知识的理解。
一、pH值测定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通常用来评价水质的酸碱程度。
下面是一些关于pH值测定的问题:1. 请简述测定pH值的原理。
2. 在实验室中,我们通常采用哪些方法来测定水样的pH值?3. 下表是一些常见物质的pH值,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物质 | pH值---------|---------非常酸性 | 1.0强酸性 | 2.5弱酸性 | 5.0中性 | 7.0弱碱性 | 8.5强碱性 | 12.0(a) 上述物质中,哪些属于酸性物质?哪些属于碱性物质?(b) 若将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混合,所得溶液的pH值会如何变化?二、溶解氧测定溶解氧是水体中溶解在水中的气体氧。
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对水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溶解氧测定相关的问题:1. 如何解释溶解氧的概念?为什么溶解氧对水的生物很重要?2. 假设一瓶蒸馏水与一瓶自来水,它们的溶解氧含量哪个更高?请解释原因。
3. 在实验室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三、浑浊度测定浑浊度是描述水样中悬浮颗粒物的浑浊程度的量值,浑浊度越高,则水样中的悬浮颗粒物越多。
以下是与浑浊度测定相关的问题:1. 测定浑浊度的常用单位是什么?请解释它的定义。
2. 对于给定的水样,你能否给出浊度测定的步骤?3. 下列情况中哪一种会导致水体浑浊度的增加?请解释原因。
(a) 水中添加悬浮颗粒物。
(b) 水中添加溶解性物质。
四、化学需氧量(COD)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是水中有机物被氧化消耗的量,用来衡量水体中的污染程度。
以下是一些与COD测定相关的问题:1. 请解释化学需氧量(COD)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测定水样COD的实验条件有哪些?3. 在COD测定中,如果对于水样进行稀释处理,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吗?四、总溶解固体(TDS)测定总溶解固体(TDS)是指水中所有溶解物质的总质量。